首页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_李兴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_李兴

举报
开通vip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_李兴 ·17·2013 年第 5 期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李兴 成志杰 【 内 容 提 要 】 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有着一种深层的和恒定的作用。苏联和东欧各国都有非 常丰富的政治文化,它们之间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出于国家安全和利益方面的考虑,苏东结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无法持久。由此出发可以为 我们提供一个分析战后苏东关系演变的新视角。 【关 键 词】 苏联 东欧 政治文化 国家关系 【中图分类号】 D83/87.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_李兴
·17·2013 年第 5 期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李兴 成志杰 【 内 容 提 要 】 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有着一种深层的和恒定的作用。苏联和东欧各国都有非 常丰富的政治文化,它们之间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出于国家安全和利益方面的考虑,苏东结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无法持久。由此出发可以为 我们提供一个分析战后苏东关系演变的新视角。 【关 键 词】 苏联 东欧 政治文化 国家关系 【中图分类号】 D83/87.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94(2013)05-0017-0009 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虽不如军事、政治、 经济、外交那么直接而明显,但却是一种深层、恒 常起作用的力量或因素。冷战时期,由于被上述“硬 要素”所掩盖,文化这个“软要素”的作用受到了 忽视。随着冷战结束,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 用上升,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国际政治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 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 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只有政治文化具有这种特 质。但政治文化也不是国际政治的充分条件和必要 条件,只为国际政治活动提供背景材料和活动舞 台①。政治文化是直接或可能直接地与国际政治相 关的、广义的文化,它既包括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意识形态(国 家意识形态或政治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价值观念、 法律体系等范畴,还包括民族属性(血缘)、社会 心理、国民性格、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 风俗习惯,甚至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地缘、语言 文字、思维方式、文明类型等范畴。它们作为要素, 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对国际政治发生一定的影响。 苏联和东欧各国各自的政治文化是非常丰富 的。它们既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少明显 的不同点。分析苏东文化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影响为 我们理解战后苏东关系从全面结盟到分道扬镳提供 了一个新的视角。 ① 参见李兴:《论国际政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载《欧洲》1998 年第 1期。 【作者简介】李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 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成志杰,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研究——以俄美因素为重点》、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 科研项目《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中国周边安全中的俄罗斯因素》阶段性成果。 □ 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文论 苏联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国际激荡 ·18· 第 3 卷总第 17 期俄罗斯学刊 一、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 政治文化的共性 由于民族亲缘和地缘政治的原因,苏东政治文 化有很多相似性。苏联与东欧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 在文化上都处于欧洲的边缘地带。发生于罗马帝国 分裂基础上的基督教的分裂使东欧成为一个与西欧 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 单元 初级会计实务单元训练题天津单元检测卷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在俄罗斯和巴尔干, 希腊拜占庭东正教占据主导地位。13—15 世纪俄 罗斯为蒙古人所统治,蒙古的势力还波及了波兰、 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由于地处欧洲的边 缘地带,西方文艺复兴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对 东欧地区影响较小,对俄罗斯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在文艺复兴时期,整个东欧和俄罗斯都没有出现过 具有重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思 想家①。在经济上,中世纪以前农村公社这种所有 制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苏东地区。16—17 世纪,欧 洲大陆一分为二:一方是富有活力的、工业化的西 北欧,另一方是农业的、依附性的东南欧②。17— 18 世纪当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的时候,俄罗斯和 东欧地区出现了农奴制的“再版”,为西方提供原料, 因而形成了大致类似的经济结构。与西欧相比,苏 东无论是民族国家的形成,还是资本主义发展都比 较晚,并且要补发展资本主义的课,各国于 19 世 纪中后期不得不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东欧的民 族问题总的来说也比西欧尖锐、复杂。 (一)共性之一:斯拉夫文化 俄罗斯与一些东欧国家源于同一种族——斯拉 夫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西起奥得河, 东到第聂伯河的古代斯拉夫人共同体。在公元前的 最后几个世纪里,斯拉夫人明显地分为两大分支。 居住在第聂伯河中游的属于东斯拉夫人;居住在奥 得河和维斯瓦河流域的属于西斯拉夫人。公元 4— 6 世纪,在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流域,又出现了第 三支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 9—10 世纪,他们普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 分别按拉丁仪式和拜占庭仪式接受了基督教,产生 了早期的斯拉夫语言。由基里尔兄弟创造的古斯拉 夫文字,使斯拉夫各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 斯拉夫人在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建筑风格诸多方面有相同之处。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是斯拉夫诸民族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过渡的时期。在经历严重的危机以后,通过自上 而下的改革,封建农奴制度在 19 世纪中叶以后先 后被废除。这也是各族人民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 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哺育了民族 文化。斯拉夫文化经历了从古典主义经浪漫主义到 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转变。正是在反对日耳 曼人的斗争中,被压迫的斯拉夫学者力图从斯拉夫 历史和文化中寻找政治联合的道路,这就是泛斯拉 夫主义。沙皇俄国打起了这面旗帜,声称俄罗斯是 特殊的民族,负有特殊的使命,是斯拉夫人中唯一 “有政治能力的”、“强有力的部分”,“独立的”、 “强大的国家”,俄罗斯是斯拉夫人的领袖,“保 卫斯拉夫人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决不能撇开俄 罗斯的”③。沙皇俄国正是利用这面旗帜长期与南 方的土耳其、西面的德意志在东南欧进行争夺。在 18 世纪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共同斗争中,很 多南斯拉夫的移民参加了俄国军队,并在俄军中当 了军官、将军,跻身为贵族阶层,这些人在俄罗斯 和巴尔干国家,特别是南斯拉夫人的政治和文化历 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④。俄罗斯与保加利亚的历史 文化联系非常密切,俄罗斯文化影响了保加利亚, 促进了保加利亚民族意识的增长,及其民族解放运 动的发展,并在很多方面鼓舞了保加利亚人争取自 身民族利益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的保加 利亚移民起了关键作用。同时,俄罗斯与塞尔维亚 的社会文化关系也很密切。沙皇俄国在统治波兰时 期,推行俄罗斯化政策,规定政府机关里使用俄语, 在学校里用俄语授课,企图消灭波兰人民的民族性。 19 世纪初俄罗斯与波兰之间的联系不仅仅限于经 济和政治上的,更不仅仅限于军事冲突。面对普鲁 士和奥地利对波兰日益加紧的日耳曼化的危险,波 兰社会出现了泛斯拉夫主义思想,即斯拉夫世界联 合起来,接受俄罗斯的保护,以俄罗斯国家为支柱。 波兰泛斯拉夫主义者同教育界有紧密的联系,他们 促进了波兰同俄罗斯文化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波兹 南人民就曾这么说,不要忘记,我们首先是斯拉夫 ① [ 俄 ] 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 书店 1995 年版,第 23 页。 ② [美 ]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 册),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49 页。 ③ Тулаев П. А. Россия и Европа,Москва,1992,C.104. ④ Тихвинский С. Л.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и,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Москва,1988,C.10. ·19·2013 年第 5 期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人,其次是波兰人,再次是波兹南人①。可以说, 泛斯拉夫主义思潮风行一时。因此,从血缘关系论,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苏联与东欧斯拉夫国家 的关系是东斯拉夫人与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 的关系。 (二)共性之二:宗教 俄国、波兰、捷克、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斯 拉夫人在宗教上都经历了一个共同的过程,即从多 神教到基督教再到东正教的过程,受希腊拜占庭东 正教的影响比较大。988 年,罗斯接受了基督教, 基辅罗斯以基督教社会的一个完全平等的成员进入 东欧的天主教国家的大家庭。当时,基辅罗斯与天 主教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接触频繁,共同 商讨国际问题和东欧的各种事务。此外,罗斯还采 取皇室联姻的办法加强与天主教国家的关系。1054 年东、西基督教会分裂后,斯拉夫人按宗教分裂为 两大集团,其中,罗斯人(包括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斯人),塞尔维亚—黑山人、马其顿人和保 加利亚人属于东正教集团,使用基里尔字母。共同 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文字字母,有助于形成共同的 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甚至建筑风格。俄 罗斯自诩为东正教的首领、家长,莫斯科为继罗马、 拜占庭以后的“第三罗马”,而第一罗马(意大利 罗马)已不存在,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已经没落, 只有第三罗马(莫斯科)将永放光芒。在俄罗斯看 来,斯拉夫人与日耳曼人的战争不仅是物质手段的 争斗,更重要的是思想战、灵魂战,是争夺种族精 神统治权的斗争,是东方与西方基督教的冲突和交 流②。18世纪初,俄出钱、出书帮助门的内哥罗(黑 山)恢复被土耳其破坏的东正教。1877—1878 年 俄土战争以后,俄罗斯向塞尔维亚派遣了大批著名 的斯拉夫学者,鼓励他们从事塞尔维亚的历史与文 化方面的学术研究,普及塞俄“同一血缘、同一种 族”的思想,在塞尔维亚推广俄语。俄罗斯救世主 义喧嚣一时。 (三)共性之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国际 主义类型的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东地区出现了一个社 会主义阵营。马列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意识形 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相互关系中无产阶级—社 会主义国际主义,文学创作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宗教信仰的无神论,构成了其共同的文化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社 会主义类型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政治文化。 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时期,苏联很注意与东欧各国 的文化交流,以培养共同的社会主义文化(即苏维 埃文化),这种文化采取民族的形式,但内容却是 社会主义的。20 世纪 40 年代末苏联与波兰的文化 联系只是一些简单的相互了解,其中包括举办电影 周、文化周、文化展览,介绍对方的文学作品等。 5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文化交流活动更多、更频繁。 1944—1975 年,波兰翻译、出版了 1.1 万本苏联 各类书籍,总印数达 1.76 亿份,其中有 3 789 本 是俄罗斯和苏联文艺作品,总印数达 9 277.5 万份。 到 70 年代以后苏波文化关系更进一步,发展到共 同拍电影,共同出版科学著作和社科著作③。苏联 与保加利亚及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合作也 大体如此。社会主义文化强调党性、阶级性、政治 性、人民性,相对忽视了人性、民族性、多样性, 实际上使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变成一种政治文化。 尽管在社会主义阵营条件下,苏维埃文化发展了近 半个世纪,各国为推进苏维埃化也做了很多工作, 如捷克斯洛伐克改变原来受西方的传统影响的教育 制度,代之以苏联的教育制度。在小学里,唯一开 设的现代语言课就是俄语。公民课还要学习苏联的 国家制度。捷克斯洛伐克甚至采用苏联的学位制。 在捷知识分子中,甚至还存在着一个斯拉夫文化优 越论派。匈牙利在文化方面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 罗马尼亚,效仿苏联的做法,罗共完全控制了意识 形态、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在民主德国,学习 苏共党史成为全部党内教育的基础。民德党公开要 求“要打开苏联文学和艺术的宝藏,它丰富了我国 人民的精神生活,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德 出版了俄罗斯作家和 20 世纪 20—30 年代苏联文学 的大量作品。与此同时,苏联对民主德国作家和艺 术家作品的兴趣也大增。1974—1976 年,苏联出 版了 78 部民主德国作家的作品,印数超过了 500 万本;1979—1981 年,又出版了 102 部民主德国 作家的作品,总共达750万本。两国还举办了文化、 文学、艺术、电影、戏剧、音乐周等活动,在学校、 ① [ 波 ] 斯坦尼斯瓦夫 • 阿尔诺尔德等主编:《波兰简史》,商务 印书馆 1974 年版,第 281 页。 ② Николай Бердяев,Судьба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1918,C.17. ③ СССР и Полыша: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Связи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Москва,1978,C.288-290. ·20· 第 3 卷总第 17 期俄罗斯学刊 少先队、共青团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紧密的联系, 以国际主义精神教育为主。 (四)共性之四:相近的欧洲 / 欧亚文化 苏东具有相近的欧洲 / 欧亚文化,即准西方文 化,或半西方文化。“东、西欧文明同属于欧洲文 化范畴的,它们是从欧洲文化分裂出来的两种文明, 它们共同的根在欧洲文化中。”①“欧洲文化被认 为是三种要素的组合:希腊的思想、罗马法和政府 体制以及基督教。”②苏联和东欧国家深受天主教 / 东正教文化的影响,而天主教 / 东正教文化则是 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说, 苏东具有欧洲文化的传统。其中,波、匈、捷等 中欧国家,在历史和传统文化上更接近于西方③。 东欧各国无论是民族、宗教还是文化渊源,都有深 刻的欧洲特性。德意志民族是日耳曼人的后裔,民 主德国的主要民族构成是属于日耳曼人的德意志民 族;其宗教信仰以天主教为主;文化根基来源于罗 马文化,并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深受西方文化 的影响。波兰虽属于西斯拉夫,但是却信奉天主 教 ;文化上产生过泛斯拉夫主义,但是敌视俄罗斯, 视自己为独立的个体,痛恨专制主义和苏联化。罗 马尼亚在东欧国家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罗马 尼亚人有拉丁民族的基因,但宗教却以东正教为主, 受罗马拉丁文化影响较多。虽然苏东国家的文化之 间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归根结底,由于苏联东欧处 于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西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 置,苏东文化中都有西方文化的因子,不同于东方 或亚洲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准西方文化或半西方 文化,苏东文化自觉不自觉地有欧亚 / 欧洲文化的 情结。 (五)共性之五:欧洲中心与边缘的两重性与 矛盾性 单纯从地理位置来讲,苏东处于欧亚的中心, 东西交汇,具有某种优越性。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理 解其又处在欧亚边缘,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 加以理解:一是地理位置上,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以 海洋为开拓的方向,西欧因其地理位置具有先天的 优势,发展了资本主义,并引领世界。苏联东欧的 地理位置处于内陆,不利于向海洋发展,国家和民 族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停滞。这种发展与停滞的历史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民族心理上造成苏东与西欧的隔阂,认为自 己处于欧洲的边缘,没有扩张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到冷战时期这种影响仍存在。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 俄罗斯在近代的扩张中,始终以打通出海口为自己 努力的方向。彼得一世即是以夺取出海口为其最核 心的工作之一④。二是文化上,欧洲的中心地位并 不仅仅指地理位置,更多的是文化和实力。欧洲文 化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为根基,强调个体。 近代以来,西欧依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将这些文 化发扬光大,并成为工业革命的催化剂,造就了西 方世界(特别是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巨大成就, 欧洲文化也因此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典范。相反, 苏联和东欧虽然也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但却是“原 地踏步”。因此,面对西欧的成就,苏联东欧在文 化和实力上有种自卑的感觉。尤其是东欧国家,它 们在欧洲西部崛起和苏联称霸后,不断遭受东西方 冲突的挤压,处于民族和文化的混乱状态,很难谈 得上有成熟的文化性格。三是战后欧洲发展的成就, 二战后,东西方进入冷战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 对立。美国虽在西欧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对西欧自 身的发展并没有采取绝对压制的态度,西欧走上了 以法德为核心的一体化之路。东欧在苏联的强压下 亦步亦趋,虽有成果,却相形见绌。以上种种形成 了苏东文化心理深层次上的中心与边缘的两重性与 矛盾性。 (六)共性之六:文化的流动性、功利性和 多变性 苏东政治文化还表现为草原、游牧文明与海盗 文明影响下产生的流动性、功利性和多变性。苏联 东欧历史曾以草原文明、游牧文明和海盗文明为特 色,如诺曼建国,匈奴西迁,蒙古西征,突厥崛起, 典型代表当然是哥萨克。哥萨克,意为“无拘无束 的自由人”,以英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根源 于当时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俄罗斯人、乌 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摩尔多瓦人和波罗 的海人逃到东欧大草原上。“平原、森林、河流、 湖泊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社会 ① 王瑜 :《三种文化的交汇处——〈东欧历史与文化〉评价》,载《今 日东欧中亚》1997 年第 3期。 ② 何平:《欧洲文化与国际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27 页。 ③ 李兴:《论国际政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④ 参见陈良武:《俄罗斯海洋安全战略探析》,载《世界经济与 政治论坛》2011 年第 2期。 ·21·2013 年第 5 期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发展方向。”①早期哥萨克主要以游牧、捕鱼和狩 猎为生,打家劫舍也是其重要经济来源。哥萨克骨 子里有战斗的精神,因此成为近现代各种国际力量 争相利用的对象。他们曾经跟土耳其苏丹、波兰王 国、沙皇俄国、苏维埃政权等力量合作过,又为寻 求利益最大化不停地进行流动和战斗。同时哥萨克 也有自己的生存哲学,最典型的是功利、多变。哥 萨克为生存而战,讲求功利和实用。他们追求自由, “不喜欢受制于人,希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②, 因此在面对外来压迫时,他们敢于抗争,并在不同 力量的夹缝中生存。这些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苏联东欧的民族性格。 二、苏东政治文化的相异之处 与西欧相比,苏东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宗教、民族国家形成、民族问题诸方面都有自己的 特点。“民族主义的精髓,就是信奉自己文化的 独特性和优越性,崇尚民族文化至上的民族文化主 义。”③基于多重因素的影响,苏东国家最终形成 各自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都是独特的,各国和各 民族从内心深处深深认同各自的文化,并引以为豪。 第一,从民族起源和民族属性来看,民主德国、 罗马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不是斯拉夫民族。 德意志无论从民族属性、国民性格、历史传统、文 明类型、社会心理各方面都与俄罗斯迥然不同。它 是在欧洲特别是在东欧与其他列强争夺势力和影响 的主要强国。民主德国就是德意志民族和文化传统 的两个继承国之一。罗马尼亚人是古达契亚人与罗 马军团和罗马移民的后代。匈牙利民族最早起源于 伏尔加河曲,在卡玛河和别拉雅河与乌拉尔山脉环 抱的地带。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古伊里利亚人。 第二,从宗教信仰而论,波兰人、捷克人、斯 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 属于天主教会集团,使用拉丁字母,属于拉丁文化 圈。天主教与东正教在教义精神、祈祷仪式、政教 关系、社会影响、风俗习惯等很多方面大相径庭。 俄国文化与东欧文化各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 律。东欧国家天主教积极干预政治,影响一直很大。 1945 年人民民主制度建立后,天主教在波兰仍有 很大影响。而俄国东正教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 主张政教分离,教会从来就处于国家世俗政权的控 制之下,世俗政权与宗教政权和谐统一,教会不是 抵制世俗制度,而是在曲尽所能,以求适应这种制 度,沙皇与东正教的关系“就像骑士和马的关系那 样和谐”④。宗教成为“国家宗教”。十月革命后, 由于共产主义无神论和宗教虚无主义,神父、僧侣 受批判,修道院、寺庙被捣毁。宗教势力更是受到 了很大压抑。 从文化渊源看,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罗马拉丁 天主教文化。俄罗斯受三种外来的文化影响比较 大 :拜占庭文化、鞑靼文化、西方文化。拜占庭文 化是东西方文化的复合体,受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 的影响很大。俄罗斯从它那里接受了东正教。鞑靼 文化是一种纯粹的东方专制主义文化。俄罗斯处于 欧洲的边缘,受到了西方文化余波的影响,但比起 东欧国家来说,俄罗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要小一些。 东欧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也受到了拜占庭 文化的影响,波匈甚至遭到了鞑靼人的侵扰,但比 起俄罗斯来说,它们受影响的程度要小很多。东欧 主要受罗马拉丁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匈牙利、 捷克就长期处于天主教的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波 兰与基督教的德国关系不好,但却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与俄罗斯文化不同,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 复兴运动和 18 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在几 乎波及西欧各国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影响到了波兰、 捷克、匈牙利诸国。它们在思想文化上与西欧早有 联系。而这两大发源于西欧的思想文化运动在穿越 东欧以后,犹如强弩之末,对俄罗斯影响甚微。波、 捷、斯、匈的西化倾向是明显的,而且他们在任何 时候都是主要朝着西方的,从来就没有摆脱与西方 的共性和西方对他们的吸引力,个人自由的传统是 根深蒂固的⑤。罗马尼亚也属于拉丁文化,自认为 比斯拉夫文化优越。巴尔干半岛国家——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没有 经历文艺复兴,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也比较晚,但它 位于欧亚两大洲的枢纽,处于东西两种文明,三大 宗教(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两大阵营(社 ① 李英男、戴桂菊:《俄罗斯历史之路——千年回眸》,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9 页。 ② 曹海艳 :《哥萨克群体的人文精神探寻》,载《俄罗斯文艺》 2011 年第 2期。 ③ 李兴:《论国际政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④ Hugh Seton Watson.Nation and State,London, 1977,p.82. ⑤ [ 联邦德国 ]彼德 •本德尔:《盘根错节的欧洲》,马灿荣等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4 页。 ·22· 第 3 卷总第 17 期俄罗斯学刊 会主义、资本主义)的交汇地带,因而具有自己文 化上的特性。而俄罗斯文化则不然。蒙古二百多年 的统治使俄罗斯更具东方化特质。农奴制度和专制 制度加强了。彼得大帝曾经想把俄国推向欧化,但 这只是生活习俗层面上的(剪掉长胡子、穿西欧服 饰等),且欧化的目的不是使俄国“融入”欧洲走 向资本主义,而是在国际上加强地主商人国家的物 质手段,在国内强化了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19 世纪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改革只是制度层次的面向西 方,是沙皇政府在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和革命形势的 压力下的不得已之举。19 世纪先后出现了影响甚 大的斯拉夫派和民粹派,强调俄罗斯“民族精神” 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反对西方文化和西方道路。 十月革命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斯大林 时期,由于帝国主义武装威胁、经济封锁、外交孤 立,苏联基本上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斯大林在二 战前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战后又提 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个阵营”和“两个 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因此从本质上讲,俄罗 斯文化是封闭的,是与罗马拉丁文化、西方文化不 同的东正教文化。村社是俄国社会的基础,俄国文 化是村社文化,强调平均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建立 在此基础上的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在文学方面,俄 国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大俄罗斯民族主义 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市场。而东欧文化是一种个人主 义的文化,宣传民主、自由、个性、爱国主义、民 族性的形式。这两种文化的性质是不相容的,根本 对立的。 从地缘上讲,如果把俄罗斯看成欧洲的一部分, 那么,由于东欧处于欧洲的中心和边缘相间地带, 而南欧位于欧亚两大洲的交界地带,因此,东南欧 的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由于俄国处于欧亚交界, 受到东西方文明的影响,如果把俄罗斯看成是欧洲 的“亚细亚”部分或亚洲的基督教部分,那么,东 欧无疑属于欧洲文明圈,“东欧问题实际上是西方 问题”①,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正因如此,俄罗斯 与欧洲、东方与西方的关系问题对于俄罗斯和欧洲 来说一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阵营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这种 政治色彩的文化也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发展成 为深层意义的文化,即民族的心理和性格、民族的 灵魂和精神,也没有沉淀为民族的特质,进入民族 的血液或骨髓。苏联在某些程度上继承了沙皇俄国 的文化传统,对东欧实行“苏维埃化”实际上是苏 联化,即进行文化控制。但是,东欧文化形式上是 社会主义,内容上或骨子里还是民族主义的、传统 的东西,苏联也是如此。这两种文化根本就没有成 为一种新型的、融各种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国际文 化”。俄罗斯共产主义思想起源于西方。俄国共产 主义者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建立了一个与西方社会 制度和价值观完全对立的社会制度。但是,在文化 上,苏联政治文化是俄罗斯文化的不自觉的继承 者②。其中既包括对内的不宽容、不尊重法律,也 包括对外的俄罗斯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向东 欧推行苏联模式,搞苏联化,受到了东欧国家的反 感、抵制。斯大林曾经说过,向东欧国家推行苏联 模式,无异于在牛的脖子上套了副马鞍。波兰有 800 万—1 000 万居住在西方的侨民,他们与国内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了 波兰。波兰又是个天主教国家,国内绝大部分公民 信仰天主教。在西方生活过 20 多年、深受西方文 化影响的波兰党的第一书记盖莱克,不顾勃列日涅 夫的警告,允许波兰籍罗马教皇回国访问。实际上 罗马教皇代表了一种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因而他的 回国访问极大地提高了波兰天主教的声望,损害了 波统一工人党的威信,这也是波兰反对派势力得以 大增的一个原因③。罗马尼亚在教育制度和学术研 究方面,在现代政治和文化活动的所有方面,都贯 穿和强调民族主义精神。在中小学设置的考古学、 人类学和历史科,突出民族主义精神,为符合走民 族特色道路的需要来阐述现代史。40 多年的共产 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甚至都未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 上与俄罗斯人关系比较好的保加利亚人的思想。根 据日夫科夫倒台后进行的首批民意调查,有半数以 上的保加利亚人是教徒,即有神论者。此外,保加 利亚人保持了平均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奇特结合,而 这种结合正是 1944 年以前主要由私有小农组成的 这个国家的特点。苏共二十大以后,东欧各国对斯 大林的批判,反响最大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在艺术 上,对苏联的文艺价值也进行评价。波兰文学家托 ① Eastern Europe and USSR,Chance of Freedom,London,1991,p.16. ② Баталов А. Советская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наука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1995,№ 3. ③ 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наука за рубежом//История,1991,№ 6. ·23·2013 年第 5 期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普埃里茨评论说:“整个苏联文学停滞的罪魁祸首 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理论”,它“是毁灭艺术 的工具”,“是个人迷信的产物”。斯洛尼姆斯基 进而说道:“主要的不是个人迷信,而是个人。不 是个人,而是使这种个人的破坏行为成为可能的制 度。”①所以,当戈尔巴乔夫打开西方的大门,甚 至全盘西化的时候,东欧自然很容易、很快地向西 方倾斜,回到自身的“母体文化”。 三、结论 概而言之,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地缘政治及 国内政治紧密相关,但隐藏和贯穿在其后的是政治 文化。国际政治与政治文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政 治文化相同或相近,有利于国际交流、交融和交 好 ;反之,政治文化相悖或相反,就会造成国际 关系的交锋、交碰和交恶。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物 质的东西是容易变化的,唯有文化和心理结构比较 固化,不仅进入头脑,而且深入血液、骨髓、基因, 是形成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性格特点、思维定式和 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就像空气,似乎看不见,摸 不着,但确实客观存在,并且须臾不可缺少。但是, 政治文化与国际政治又不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也就 是说,在有些情况下,国际关系的好坏与政治文化 的异同并不呈绝对正比关系,因为政治文化包括多 种要素,不同要素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能量不一 样,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由于苏 东文化具有某种独特性和优越性,同时存在千丝万 缕的联系,加之战后形成的国际冷战格局,苏联红 军的客观存在,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活动,社会主义 的出现,苏东国家存在着安全上和利益上的一致, 苏东结成联盟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但由于两种文 化的本质差异,欧洲中心与边缘文化的两重性与矛 盾性,草原、游牧文明与海盗文明底色下产生的功 利性和多变性,以及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苏东要 长期维持这种同盟关系是缺乏基础的、不太可能的, 即便勉强维持也是非常困难的。对 1989 年东欧的 演变,有的俄国学者就认为东欧是回到了自己的历 史—文化之根上来了②。 从历史传统来说,俄罗斯既具有专制主义传统, 也具有民主、自由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传统(以历 史上缙绅会议、国务会议、维彻、杜马、自由主义、 村社民主、地方自治、无政府主义、苏维埃等为代 表),但以专制传统为主(以历史上沙皇特辖军、 特务组织第三厅、书报检查制度、契卡、克格勃、 内务部、国家安全部等为代表)。东欧国家既有民 主、自由主义传统,也有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传统 (如二战前各国实行的军事独裁制),但以民主传 统为主。在一定的阶段上,斯大林主义的政治体制 在东欧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③。 俄罗斯既有大国沙文主义传统,也有爱国主义 传统。不过,俄罗斯虽然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迟到 的巨人,其民族主义的表现很快就为其赢得了“北 极熊”的称谓。也就是说,他是以民族主义、沙文 主义著称于世的。东欧国家历史上也曾强大过。“大 波兰”、“大匈牙利”也不是没有历史传统的。但 是,由于东欧国家毕竟国小力弱,是受周边大国侵 略、凌辱的对象,因此,在历史上往往以爱国主义 为其主旋律。 从民族性格来讲,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是一 个特殊的民族,俄罗斯负有特殊的使命,俄罗斯要 走特殊的道路,俄罗斯有自己特殊的行为方式;俄 罗斯是唯一的、独立的、强大的斯拉夫国家;俄罗 斯由于地处欧亚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受到了东西 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因此俄罗斯有天然的优势,能 提出和解决西方国家不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俄罗 斯人公正无私,富有牺牲精神、人类的同情心和救 世主义意识。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骨子里自大自 傲。同时,又由于东正教的势力不如天主教,处于 防御和保守态势,不能和天主教平起平坐,斯拉夫 世界的力量不如拉丁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的力量,俄 罗斯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历史上都是一个迟到的巨 人,因此特别珍惜机会,急于迎头赶上西方国家。 但俄罗斯的自尊又使其不愿屈人之下,因此有时显 得狂躁、压抑、孤独、屈辱,也有自卑。俄罗斯的 民族性格是矛盾的,不稳定的,难怪有人将其称为 “一个不能理喻的国家”④。与此同时,波兰人的 民族主义的救世主义意识也是很重的,他们认为自 己的文化比俄罗斯优越。在波兰人看来,俄罗斯文 ① 《争取恢复公民自由》,载《波兰文化观察周刊》1956年4月5日。 ② Славяноведение.1994,№ 6,C.59. ③ Миллер А. Авторитарный и тотаритарный опы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европы//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96,№ 7. ④ 参见 Stephen Garter,Russia nationalism: yesterday,today,tomorrow, London. 1990. ·24· 第 3 卷总第 17 期俄罗斯学刊 化是另一种文化类型,是低级的和半开化的。由于 这是在斯拉夫内部的东方与西方文化之争,因此矛 盾显得特别尖锐①。在波兰,反俄成为爱国主义的 试金石。在 20 世纪初,即使受到沙皇恩宠的东波 兰的地主也宣称:“波兰国家不复存在了,但我 们还要作为波兰人在波兰生活”,“在 19 世纪任 何同俄罗斯妥协的政策都被视为对民族利益的背 叛”②。在俄罗斯统治者看来,“波兰是不安分和 不屈服的同义语”,是扎进俄罗斯帝国身上的一根 “刺”③。1863 年波兰发生反俄起义后,许多俄罗 斯人断言,由于波兰是个不可救药的反叛成性的民 族,如不根除其文化,俄国将永无宁静之日④。对 俄罗斯有民族仇视心理的除了波兰外,还有罗马尼 亚、匈牙利。只有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 伐克人由于文化的、种族的和历史的原因对俄罗斯 保留着某种好感。波兰在仇俄的同时也仇视德国。 泛斯拉夫主义与泛日耳曼主义、俄罗斯救世主义与 日耳曼救世主义注定要在东欧形成竞争和冲突。 另外,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苏联抱有政治优越 感,以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和世界革命的中心自居, 但在经济技术上不如民主德国、捷克、匈牙利。这 些东欧国家在经济技术上比较先进,生活水平比苏 联高,但在政治上要依附于苏联,唯苏联马首是瞻, 搞苏联模式、苏联化,这种关系也是不平衡的。 从第三罗马到第三国际、从东正教的家长到世 界革命的中心,从泛斯拉夫主义、俄罗斯救世主义 到世界革命、国际主义,从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宗 教的分裂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 从神圣罗斯、俄罗斯帝国到苏联,历史具有某种继 承性,并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苏联东欧一方面肯 定西欧的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却不断否定甚至诋毁 西方文化,强调苏联东欧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 处于一种类似于精神分裂的状态。历史已经证明, 虽然第三罗马、泛斯拉夫主义、俄罗斯救世主义、 国际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 但苏联与东欧国家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文化却存在根 本性的差异,所以双方还是在 1989 年分道而行。 文化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特征,但难以进行定 量分析。亨廷顿等西方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但他们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并不充分和令人信服。 本文试以社会主义阵营这个特殊时间段的苏联与东 欧关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案,来具体剖析政治文 化因素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中的作用,并努 力给予相应的、历史的和客观的定性和定位。研究 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可以为我们分析 战后苏东关系的演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责任编辑 李淑华) Abstract: Culture has a deep and constant effec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a. Both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have a very rich political culture.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and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 for the sake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ests, the allianc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has certain rationality. But it will not last for long. This can provide us a new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in the post-war. Keywords: the Soviet Union; Eastern Europe; political culture; national relationship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LI Xing,CHENG Zhijie ① См.:Николай Бердяев,Судьба России,души России и Полыши,Москва,1918. ② Леонид Люкс,Россия между западом и востоком,Москва, 1993,C.49,51,55. ③ Там же. ④ [ 美 ] 罗伯特 • 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 前途》,刘靖北、刘振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25·2013 年第 5 期 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Аннотация】В меж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отношениях роль культура играет важную и постоянную роль. И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и 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 имеют весьма богатые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традиции, между ними много общего, но есть и принципиальные отличия. При определенных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условиях,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и защиты интересов страны, союз СССР и стран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имеет некоторую целесообразность, однако он не может быть долговечным. Это дает нам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под новым углом про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 изменение отношений между СССР и странами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в послевоенные годы. 【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меж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в отношениях между СССР и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ой Ли Син,Чэн Чжицзе 《俄罗斯学刊》简介 《俄罗斯学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由黑龙江大学主管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 行的学术期刊,大 16 开,逢双月 10 日出版。《俄 罗斯学刊》的办刊宗旨为:反映俄罗斯政治、经济、 外交、历史、文化、法律等领域问题的研究成果, 中俄关系全局性及区域性合作问题的研究成果。 《俄罗斯学刊》将积极推进对俄罗斯历史与现 实重大课题的研究,关注对中俄关系的战略性、前 沿性问题的研究。在关注理论研究动态的同时,还 将刊登应用性问题的研究成果,突出鲜明的地方特 色,尤其是对俄罗斯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 问题,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的社会与区域经济问题, 中俄毗邻地区在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非传统 安全方面合作问题的研究成果将作为本刊主要内容。 同时,对独联体其他国家和东欧国家相关问题的研 究成果,也将在本刊占有一定的版面。要把对俄罗 斯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对俄经贸合作的对策研究很好 地结合起来,把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对俄政 策的制定结合起来,把对俄罗斯市场的研究与企业 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俄罗斯学刊》将立足学术研究,主张创新理 论思维,倡导在理性的氛围中开展批评与对话,热 情扶持学术新人,倾力打造一流学术期刊,为广大 专家学者研究探索俄罗斯问题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主要栏目有:专论、热点问题、政治、外交、经济、 欧亚研究、历史、社会文化、学界动态、外论摘编、 书评等。热忱欢迎广大作者赐稿。
本文档为【论苏联与东欧关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_李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665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4-03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