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举报
开通vip

孔子教育思想第四节孔丘的教育思想11级英教十班韦莹莹范箴箴郭艳倪娜孙春妮闫红一.生平和教育活动1、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

孔子教育思想
第四节孔丘的教育思想11级英教十班韦莹莹范箴箴郭艳倪娜孙春妮闫红一.生平和教育活动1、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2、教育活动  孔子的父亲(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其母颜征在唯有带着孔子离开,移居曲阜阙里,独自抚养孔子,过着清贫的生活。到了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30岁的时候,孔子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不限定学生年龄,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还开展户外教学活动。他一面为师,一面继续学习,还利用机会去游学。  40岁左右,他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大约50岁,孔子获得了从政机会,先后做过中都宰、司空、司寇。后来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奔波了14年之久,只有在卫、陈稍受礼遇。68岁,受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理上,晚年完成了六艺。公元前479年,孔丘病逝。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继承了这种重教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孔子提到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是“庶”、“富”、“教”。他最先论述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孔丘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立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的基础上。孔丘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他主张人应终身受教育,人的生活环境应受重视。他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 一、孔子教育思想重视学习的重要性,其“六言六弊”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精辟分析,但也有助于现代人加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孔子注重全面发展、认为学习和教学的内容应相当广泛,这符合现代人加强素质教育的观点。   三、孔子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     四、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关学习方法的真知灼见对现代教育学仍然有着现实指导意义。五、孔子的师德典范,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是人民教师的优良传统。   孔子在其40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作出的较系统全面的论述,这其中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精华,至今仍然充满了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其教育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把我们的素质教育搞得更好、更完美!三、有教无类【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孔子主张】: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其它许多方面。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许多方面。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 办学方针(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的思想组成部分。) .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一次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打破贵贱、贫富和还宗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历史上有教无类的小故事 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志伉直,冠雄鸡,陵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为弟子。”这个故事说的是: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的美谈。贤人七二”的美谈。历史意义 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手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半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当然应该指向社会发展。春秋末期,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社会政治秩序失调,价值系统紊乱。出于政治和伦理目的,孔子提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述而》)孔子认为“圣人”是高不可攀的,他讲求实际,将“君子”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因而也是他教育人的最高目的。曾有人统计,《论语》中“君子”凡101见,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重视。如其中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泰伯》)、“君子道者三”(《宪问》)、“君子有三戒”(《季氏》)、“君子有九思”(《季氏》)等,都是重要的论述。归纳起来,“君子”的个人修养可分为四个方面: 其一为政治的,如说“君子修己以安百姓”(《宪问》); 其二为道德的,如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颜渊》); 其三为文化的,如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 其四为生活的,如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孔子格外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这与他对人的精神修养的要求是相联的。《论语》中的德育目的 所谓德育,就是为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作为自觉而有目的的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活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结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与孔子的生活背景分不开的。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土崩瓦解,整个社会处于不安定和不稳定的状态。孔子急切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当时的状况,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因而孔子兴办教育,力图使社会涌现出更多的施行仁政统治社会的君子,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还提出了作为君子所必备的素质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在与人交往时,“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作为君子既要有胸怀坦荡,又要坚持原则。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不能像小人那样,自以为是,好大喜功;说不得,摸不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无缘无故地瞧不起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在待人处事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关心爱护他人,总是努力成全他人的好事。小人心怀嫉妒,损人利己,对别人的灾难幸灾乐祸。作为君子需要有宽广的胸襟、与人为善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不能患得患失,这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并用这种成人之美,与人为善的亲和力去感染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论语》中的德育内容 《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孔子根据自己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出发,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些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仁德、信义、礼学三个方面。 《论语》当中与“仁”相关的语句有一百多条,赋予了“仁”丰富的含义。首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将“仁”赋予“爱人”的含义,提倡人们对于他人要时刻抱有“仁爱”之心。这种道德意识主要体现在“因民之利而利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信”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准则,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同时“信”又是一种社会道德责任,是维护社会和谐运转的基本要求。《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教育自己的弟子为人处事要讲诚信,相互信任。如“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 “礼”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孔子确定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取有用学科,根据现实创立新学科,虽袭用“六艺”之名,但对内容都做了调整。 德育教育居首要地位,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诗》和《书》《诗》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有风、雅、颂三种类型:风:包括15国民歌,反映各地区平民贵族的风尚和习惯。雅:西周宫廷的诗歌,内容多是反映贵族生活与政治情况。颂:庙堂的诗歌,内容为歌颂祖先功业,格调庄严肃穆的祭祀歌辞。《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时有不少历史文献流传,孔子重视这些历史文献,收集编纂,他要弟子从学习文献中继承和恢复周道。《礼》和《乐》 《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孔丘认为,礼是立国根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作用。孔子以周礼为依据,从春秋社会现实出发加以部分改良,编成一部士君子必须掌握的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规范。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为政治服务,但作用不同,乐帮助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对个人而说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孔子强调乐的道德标准,重视乐的社会效果。《易》和《春秋》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孔子晚年将《周易》作为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传授给部分弟子。 孔子据鲁史记和周史记等史料而作《春秋》,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灾异等方面材料。是我国现存第一步编年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结合 1.“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学,不仅要学习文字上的间接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 2.学习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在这个方面,他主张“学而时习之。” 3.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应根据学思结合的要求,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夸夸其谈而言行脱节是可耻的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5.学习是为行服务的。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二)启发诱导 1.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2.孔子认为,不论学习或培养道德,都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遇事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提倡启发式教学。 3.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种启发式教学包含三个要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第三,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4.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他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简称“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原理、原则与观点。 5.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他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对方从事物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三)因材施教 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2,。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二是个别观察。 3.在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学生好学应表现在行动上,求学的人对于吃住问题不必过多计较,重要的是要勤敏做事,慎于言论,向有道德学问的人学习,这才算得上好学。好学还不够,进一步还得乐学。以学为乐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存在浓厚的兴趣。 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能够虚心向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请教而不认为是羞耻的事。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学是为了求知,知是由学而得。要知得多知得全知得真,需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重视客观实际根据,要穷究事物多方面的因果联系,要吸收一切合理的意见,要服从真理以求得真理为目标。七、主张自觉修养德行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道德教育有其过程,首先是道德认识,进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还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提倡礼的教育要贯注仁的精神,“礼”和“仁”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强调道德修养不是闭门自修,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为重要德育原则 (一)立志,人不应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对未来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要坚持志向,“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二)克己,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对人应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人以高度尊重,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 (三)力行,“力行近乎仁”,他认为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实际行动才表明人的道德水平; (四)中庸,行为要合乎中庸之道; (五)内省,不论是道德认识还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内省依靠自觉,内省的结果是要对人产生重要的心理作用; (六)改过,犯错是一时的,能正视错误,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 孔子的学生非常多,其中德行最好,最安贫好学的就是颜渊。孔子说他:“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对孔子所教诲的道理,不但一听就懂,而且能够身体力行,造次颠沛未尝离开。并且毫不骄傲自负,反而虚怀若谷,处处学习,外表沉默得像个愚人,实际是大智若愚啊!八、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丘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孔丘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优秀教师的优良传统。基本条件 学而不厌,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 温故知新,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诲人不倦,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 以身作则,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 爱护学生,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所有学生; 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解疑,共同进行学问切磋。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他所提出的一些首创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现代教育也有一定影响。九、历史影响 重视教育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 实行“有教无类”方针 培养从政君子 重视古代文化继承和整理 首倡启发式教育 重视道德教育 力求走中庸之道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创立儒家学派 对于孔子教育的争议1、民族虚无主义者:彻底抛弃,全盘否定2、复古主义者:不加批判,全盘接受 47.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利益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学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孔丘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3)侮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 (4)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 (6)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孔子提出的教育目的是() A学而优则仕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庶,富,教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谢谢!
本文档为【孔子教育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xxj758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建造师考试
上传时间:2020-03-24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