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蓬溪县简史•历代史志文献中的蓬溪县

蓬溪县简史•历代史志文献中的蓬溪县

举报
开通vip

蓬溪县简史•历代史志文献中的蓬溪县蓬溪建县始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初名唐兴县,后经多次改名。天宝元年,方改名为蓬溪县,县名沿用至今。由于蓬溪县城在清代以前多次被战火毁坏,原有典籍荡然无存。现根据历代史志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综合整理成文,依朝代分述于下。一、唐代的蓬溪县据唐代李吉甫编写,成书于元和八年(813)的《元和郡县志》(我国第一部地理总志)记载,蓬溪县列于长江县、青石县之后,原文如下(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蓬溪县,中。永淳元年(682),割方义县(今遂宁)北界,于今县(蓬溪)南二十里蓬川(今鸣凤镇翔凤下寺一带)置唐兴县。长...

蓬溪县简史•历代史志文献中的蓬溪县
蓬溪建县始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初名唐兴县,后经多次改名。天宝元年,方改名为蓬溪县,县名沿用至今。由于蓬溪县城在清代以前多次被战火毁坏,原有典籍荡然无存。现根据历代史志及相关的文献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综合整理成文,依朝代分述于下。一、唐代的蓬溪县据唐代李吉甫编写,成书于元和八年(813)的《元和郡县志》(我国第一部地理总志)记载,蓬溪县列于长江县、青石县之后,原文如下(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蓬溪县,中。永淳元年(682),割方义县(今遂宁)北界,于今县(蓬溪)南二十里蓬川(今鸣凤镇翔凤下寺一带)置唐兴县。长寿二年(693),改为武丰。神龙元年(705),复为唐兴。天宝元年(742),改为蓬溪。”又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景龙二年(708),分唐兴县置唐安县。先天二年(714),废唐安县,移唐兴于唐安废县。”以上两条说明,唐兴县以蓬川为县治,长达33年。唐安县治在今赤城山下,714年废县后,此处就成为唐兴县的县治了。到742年改名为蓬溪县时,唐兴县在历史上已存在了60年。当时蓬溪县的辖区,相当于今赤城镇、文井、明月、天福(不含红江)、大石(不含吉祥)、鸣凤、任隆(不含高升、金桥)等地,与今“老一区”差不多。红江归长江县管辖,吉祥、高升、金桥归方义县管辖,任隆以南归青石县管辖。《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元年(627)……分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十五道。”蓬溪县隶属于剑南道遂州(或遂宁郡)管辖。该《地理志》又载:“乾元元年(758),复为遂州。天宝领县五,户三万五千六百三十二,口十万七千七百一十六。”五县为:方义、长江、蓬溪、青石、遂宁。各县户口未分述,如以平均数计算,每县应有户7126,口21543。《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六千户以上为上县。”蓬溪为中县,户数当在六千以下,人口当在一万八千以下。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遂州,遂宁郡,中都督府。土贡:樗蒲、绫、丝、布、天门冬。……蓬溪,中,本唐兴,永淳元年,析方义置……有化盐池。”又据唐杜佑《通典•职官》记载:“大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蓬溪为中县,居第六等。《元和郡县志》又载:“蓬溪县有盐井一十三所。”《新唐书•地理志》称“有化盐池”。说明在唐代,蓬溪已是有名的产盐地,有从提取盐水到加工为成品食用盐的整套设施。据《旧唐书•职官志》与《新唐书•百官志》的记载,蓬溪为中县,中县职官的设置为:县令一人,正七品上;县丞一人,从八品下(比县令低七级);主簿一人,从九品上(比县丞低三级);县尉一人,从九品下(比主簿低一级)。唐代蓬溪的名山名水有:石香炉山、宾王山、蓬溪(河)、洗芝溪。《元和郡县志》载:“石香炉山,在县西五里。”今为何处?待考。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即976—983)记载:“宾王山,县西四十八里,古赖王山。唐大历十四年(779),度支使牒管内:山川有赖字者,并改易。刺史卢幼平改为宾王山。”度支派员向各道府州发牒(发文),山名河名中有“赖”字的,一律改名。遂州刺史卢幼平遂改“赖王山”为“宾王山”。为什么要改?史志无记载。宾王山在县城西四十八里,大约在今常乐镇境内,具体何山,待考。《太平寰宇记》又载:“蓬溪县,即唐兴,本汉广汉县地,取邑内蓬溪为名。”说明蓬溪作为河名的时间,早在唐代以前。康熙本《蓬溪县志•山川》记载:“洗芝溪,治东二里,水入蓬溪。”乾隆本《蓬溪县志》在这一条称:“按《旧志•仙释》载:谢自然住小溪洞修行,有一异人来此洗芝,赠以偈。后自然徙居顺庆府栖乐山,登仙去。溪因洗芝。故名。”谢自然为唐代果州(今南充)女道士,其名见于《全唐诗》韩愈《谢自然》诗:“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呆无所识,但闻有神仙。……”说明实有其人。小小的洗芝溪,在唐代就有名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于上元二年(761)秋,在成都浣花溪为当时的蓬溪县令王潜撰写了《唐兴县客馆记》和《逢唐兴刘主簿弟》《敬简王明府》二诗。冬天,又写了《重简王明府》诗。笔者据影印本《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二十五《唐兴县客馆记》下杜甫原注:“此上元二年在成都作。”认定杜甫未来过蓬溪。胡传淮先生据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注释《唐兴县客馆记》云:“公未尝至唐兴。”该书并说,刘主簿到成都请求杜甫为客馆作记,杜甫作好后,将《唐兴县客馆记》与《敬简王明府》诗一同交与刘主簿带回蓬溪。因此,也认定杜甫没有到过蓬溪。蓬溪县令王潜与主簿刘某,是唯一留名至今的两位唐代蓬溪官员,因杜甫的一记三诗而留名。其他的许多官员,都无从查考了。唐代后期,蓬溪出了一位著名诗人张令问,《全唐诗》卷七百六十记载:“张令问,唐兴人,隐居不仕,号天国山人。”并收载了他的《寄杜光庭》诗。该书目录载明:“张令问,诗一卷。”据《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记载:“张令问,自号天国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学善诗,不屑仕进,以隐居闲适为乐。”按:杜光庭为青城山道士,二人常互相唱知。由于他们都过着隐居生活,深居简出,与世无涉,他们的事迹不为人所知。张令问的诗一卷也没有流传下来,真是可惜!唐代蓬溪的寺庙有六座,均属佛教。明真寺,县南三十里,南北朝志公禅师招提也,建于北魏时期(420—534年)。高峰寺,县北四十里,建于唐代,具体年份不详。定香寺,县北三十五里,乃古刹,大雄殿四壁有彩绘壁画。普光寺,县北二十五里,唐时建。有一铁印,尺二见方,厚六寸,重达两百多斤。印背有两个耳柄,左右各一、上大下小,需二人合力,方能举起。印面文字类古篆,人多不识。常乐寺,县西四十五里,贞观十二年(638)建,僧海现开造。清奚大壮有《重修常乐寺记》。大佛寺,县西偏南四十里,乾宁年间(894-896)建。有大佛与五百阿罗汉。宋改为净戒寺,宋李孝端有《遂宁府蓬溪县净戒院记》。二、五代十国的蓬溪县唐哀帝天祝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建国曰梁(史称后梁),定都开封,对蜀地鞭长莫及。王建当即据蜀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蓬溪县归前蜀统治达十八年。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复建唐国(史称后唐),改都洛阳。925年,灭前蜀,蓬溪县归后唐统治达九年。934年,后唐衰落,孟知祥趁机在成都建蜀国(史称后蜀)。两年后,后晋取代后唐,复都开封,对后蜀无可奈何。蓬溪县归后蜀统治长达三十一年,直到965年宋灭后蜀为止。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各项典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悉依唐制。各府、州、县建制不变,蓬溪县也一直受遂州管辖。三、宋代的蓬溪县唐代全国分为十五道,剑南道又分东西二川。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潼川府路(梓州路改),府二:潼川、遂宁。”“遂宁府,都督府,遂宁郡,武信军节度。本遂州,政和五年(1115)升为府,宣和五年(1123)升大藩(即都督府)。端平三年(1236)兵乱,权治蓬溪寨。崇宁(1102—1106),户四万九千一百三十二,口一十万二千五百五十五。贡:樗蒲、绫。县五。”崇宁是宋徽宗的年号,当时还是太平盛世,遂宁府的户数比唐代多一些,而人口却要稍少一些,还是辖五县。因此,当时蓬溪县的人口,大体上同唐代。蓬溪县的疆域,也同唐代。该志在“县五”下列出:“小溪、望,隋方义县,太平兴国初(976)改。蓬溪,望。长江,紧,端平三年,以下三县废。青石,紧。遂宁,中。”端平是南宋理宗的年号,三年这一年内兵乱,府治暂移蓬溪寨。同时,废长江、青石、遂宁三县(按:“以下三县废”后,只有青石、遂宁二县,说明本句所在的长江县也在“废”之列。)只说了“三年兵乱”,说明次年兵乱已过,遂宁府还治小溪县,所废三县相应恢复建制。新编《遂宁县志•大事记》:“端平三年,蒙兵入川,城毁民散,遂宁府暂移蓬溪寨。”据《蓬溪续志•建置》记载:“遂州于宋端平徙治蓬溪寨,未几复。”在《历代建置表》中,又列入“宋,遂州来治蓬溪寨,未几复。”“未几复”就是不久又回治遂宁。据北宋王存等编著的《元丰九域志》载:“望,蓬溪,州东北七十里。一十乡,利国、仁和、石洞、怀化、义富五镇。有宾王山、蓬溪(河)。”又载:“望,小溪”,“紧,长江,州北八十里,”“紧,青石,川东南五十里”“中,遂宁,州南八十五里(今安居区东部与潼南西北部)。说明五县中,小溪、蓬溪为第三等,长江、青石为第四等,遂宁为第六等。”利国镇即今明月,仁和镇即今赤城镇,石洞镇即今文井,怀化镇即今槐花,义富镇即今常乐。蓬溪的名山为宾王山,名水为蓬溪(河)。至于一十乡,未提乡名。笔者从五部旧县志内有关记载中,查到两个乡名。一是“冯涓墓,县北归仁乡。”南宋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记载:“蓬溪县北,归仁乡,有唐冯涓墓。”归仁乡可能在今文井附近。二是“常乐西山有峻岭曰高升山(即高城山),有铁盖,圆径二尺,重百余斤。上镌有字云:遂宁府蓬溪县讲德乡。”讲德乡可能在今常乐附近。据《宋史》记载,嘉定十二年(1219),红巾军张福、莫简部入利州(今广元),后经阆州(今阆中),趋遂州,屯于普州(今安岳)之茗山。宁宗诏令,起用安丙为四川宣抚使。安丙率军自果州(今南充)来,两军战于蓬溪,蓬溪县城在战火中被焚毁,典籍荡漾然无存。现在能查到的宋代蓬溪职官,有以下十人。刘某,宋皇祐初(1049)为蓬溪县主簿,见《吉祥寺新建五百罗汉阁碑记》。胡同老,大观年(1107—1110)为蓬溪县令,见杨兆龙碑记。刘仪凤,普州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十年,为蓬溪尉。《宋史•刘仪凤传》:“刘仪凤,字韶美,普州人。少以文谒左丞冯澥,甚推许,遂知名。绍兴二年登进士第,十年,始赴调遂宁府之蓬溪。”后多次升迁,官至兵部侍郎兼侍讲。乾道三年丁亥(1167),知县王有开,主簿章荩臣,县尉任源。见《龙君亭记》。开禧元年(1205)知蓬溪县事兼劝农使赵某,丞李某、主簿史文,县尉侯才。见《惠政桥碑记》。据道光本《蓬溪县志•选举志》记载,宋代蓬溪考中进士的有:谢金、陈浩、何政隆、胥天锡、冯楫、赵沂、赵溥、赵炳、赵球(康熙本《蓬溪县志•选举年表》称:“球、炳皆溥子。”为一门父子三进士)、李鼐、赵迈、陈甲、李琳、陈洪梅、刘辉、王南杰、雍范、赵继圭、李大有、冯概、张用泰等二十一人。其中何政隆、胥天锡二人,均为隆庆六年(1046)丙戌科进士,均受到“特奏名,赐三礼出身”的特殊荣誉。冯楫,字济川,政和八年(1118)戍戌科进士。初授秘书省正字(正九品下),累官至吏部司勋员外郎(从六品上)、泸南安抚使(从五品上)、宗正寺少卿(从四品下)权礼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文散阶从四品下)、文安县开国伯(七等爵),食邑七百户,赐紫袍金鱼袋(从三品服)。为蓬溪首位在朝高官。谢金,字子真,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进士,居五龙山(今天福镇五龙蟠),以诗自娱,有《五龙山居诗》二卷。其句平淡,有韦柳(韦应物、柳宗元)之遗风。为宋代蓬溪县的名士之首。全县建于宋代的庙宇有八座,依建筑年代,简述于下。一、丰泽庙。在东街,原芝溪区公所处。创建于垂拱、淳化年间(988—994),称“李神君祠”,祀宋初小溪县令李洪。其人后定居环滩(今高洞庙),有德于蓬民,百姓感而集资建祠。崇宁年间(1102—1106),徽宗敕赐庙名曰“丰泽”。俗称土祖庙。二、宝梵寺,县西三十里,至和年间(1054—1055)创建,初名“罗汉院”。治平元年(1064),英宗敕改为“宝梵院”。淳熙十一年(1184),儒林郎、前潼川府观察推官陈祖文有《宝梵院显公修造碑》记其事。大雄宝殿有十二幅彩色壁画,为明代重建时所绘,蜚声中外。谭缵有《宝梵寺修造记》详述之。三、南池寺,县南十里(今附南)。建于建炎年间(1127—1130)四、孔子祠庙,在县城工商银行处,初建于绍兴十七年(1147),称孔子祠。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知县蒲如璋扩建,成为孔子庙,又称文宣王庙。明永乐时(1403—1424)改称“文庙”。王庭、杨作楫、蒲心浩均分别撰有《重修学宫记》叙述不同时期的重修。五、观音阁,县东十二里(今上东),建于兴隆二年(1164)。六、鹫峰寺,在今白塔街(县医院),建于宋代,具体年月不详。嘉泰年间(1201—1204),县彦李白琳集资于左建十三级白塔,故俗称白塔寺。明宣德十年(1435),知县李孚重修,杨子渊有《重修鹫峰寺记》述其事。青文典有《白塔寺浮图记》。七、静悟寺,县南三十里翔凤山。宋时创建。有毗卢大殿匾,款署翰林学士眉山苏轼书。八、高洞丰泽庙,县西三十五里,明月镇西,建于南宋。四、元代的蓬溪县南宋后期,金的国势渐衰,蒙古族趁机崛起。端平二年,蒙军大举南下攻蜀。三年(1236)十月,陷成都,然后分兵四出,深入内地抄掠,破五十四州,蒙军一部夜袭遂宁武信军,致使遂宁府暂移蓬溪寨。南宋朝庭几度派员来四川各路州收拾残局。蓬溪县在这以后的几年中,先后发生了两次激烈的战斗。第一次发生在至元二年(南宋咸淳元年1265)九月。据《元史•刘伯林传》:刘伯林长子名黑马,传后附《元礼传》称:“元礼,黑马第五子也……至元元年,迁潼川路汉军都元帅。二年五月,宋制置夏贵,率军五万犯潼川(今三台)。元礼所领才数千,寡众不敌。诸将登城,望贵军,面露怯色。元礼曰:‘料敌制胜,在智不在力。’乃出战,屡破之。复大战蓬溪,自寅至未,胜负不决。激励将士曰:‘此去城百里,为敌所乘,则城不可得入。潼川非国家有矣!丈夫当以死战取功名,时不可失也!’即持长矛,大呼突入阵,所向披靡。将士咸奋,无一不当百,大败贵兵,斩首万余人,生擒千余人。捷奏,赐锦衣二袭,白金三锭,名马一匹,金鞍辔弓矢。召入朝,命复还潼川,立蓬溪寨。元礼又奏:嘉定……旧有眉州城,可修复之,屯兵以扼嘉定往来之路。世祖(忽必烈)从之。”这段文字说明了两点:一、宋蒙两军从潼川战至蓬溪,战况非常惨烈。宋军边战边退,蒙军则步步紧逼。肩负保卫蓬溪县城重任的蓬溪寨,在战斗中被毁了,蒙古朝廷命刘元礼复回潼川,重建蓬溪寨。二、刘元礼获准修复嘉定眉州城,不久就移师眉州。至元二年,都元帅按敦奉命接替刘元礼移镇潼川,两军交接之际,宋军趁机回师收复蓬溪寨。第二次战斗发生在至元四年(1267)九月。据《元史•石抹狗狗传》:“石抹乞儿,契丹人,其先曰高奴……卒于军。子常山袭为千户……权都总管万户(万户为都统、都元帅下高级将领)。岁余卒。子乞儿袭本领本万户诸翼军马,从都元帅纽璘攻重庆、泸、叙诸城、数有战功……至元二年,从都元帅按敦移镇潼川。四年九月,从攻蓬溪寨,死焉。子狗狗袭。狗狗少从征伐,以勇著称……十六年(1279年11月,宋亡),朝廷录其前后功,赐金虎符,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戍遂宁。”以上引文说明,万户石抹乞儿在跟随都元帅按敦进攻蓬溪寨的战斗中战死了。看来,这是一场不小的战斗,由都元帅带领万户率军亲自进攻,万户战死了,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石抹乞儿战死,其子狗狗袭万户职。元朝统一中国后,石抹狗狗成了为驻军遂宁的首任军事行政长官。唐宋元三代的蓬溪县城,均在赤城山下(今盐巴仓库至天桥一带)。《蓬溪近志》主任编纂曾世礼在《军事前篇》引《元史》石抹乞儿战死蓬溪寨后加按语说:“按:蓬溪寨,在蓬溪水北,与治隔溪。宋端平中,曾为遂州治所。至明成化(1466—1487)后,因山泉为患,始逾溪而改卜也。”蓬溪寨与治隔溪,就相当于今茶店子后山。到明成化后才逾溪而改卜,改卜的新址当在赤城山附近。据《元史•地理志》记载,蓬溪县属潼川府路遂州管辖。最初,遂州领有小溪、遂宁、青石、蓬溪、长江五县。因宋末元初连年战争,荒芜,人口锐减,好些地方已无民可治。至元十九年(1282),并遂宁、青石二县于小溪,并长江入蓬溪。遂州只辖小溪、蓬溪二县了。蓬溪县的面积比唐宋时扩大了一倍。但遂州为下州,小溪、蓬溪均为下县。蓬溪有典史、掌煎井办课官。元代蓬溪的职官,现在能查到的,有三人:蒲如璋,为蓬溪县令,见杨兆龙碑记。陈汝贤,掌煎本县齐仙井办课官。陈德基,掌煎本县赤车井办课官。以上二人,均见《金仙寺飞轮宝藏碑》,该碑立于至正四年冬十一月。元代建筑的寺庙,有以下五座。一、金仙寺,县北十二里(今附西),元时建,约在天历元年(1328)以前。寺内有飞轮八角亭。高三寻(约八米),周长八十围。分上下两层。上层环列诸佛像,下层为莲台。内设香龛,其外有台有柱,沿柱可于亭台上站立二十余人。力大者于亭外推柱,可左右旋转。此亭为天历二年僧德性所捐制,历四载始完成,俗呼为星辰车。有至正四年(1344)建立的《金仙寺飞轮宝藏碑》记其事。二、高成山寺,县西四十五里(今常乐),寺内有飞轮宝盖,铁铸,圆径三尺,形如笠,周边起六锐角,重百余斤。上有“勅赐广寿院建飞轮宝盖”等字,并署有“遂宁府蓬溪县讲德乡”,与金仙寺飞轮八角亭建造时间大体相同。三、普和寺、县西一百四十五里,初名天王院,元代后期敕改。四、崇因寺,县西一百五十里,初名崇因院。至正年间(1341—1368)建。黄若榛有《重修崇因寺记》详述之。五、石像寺,县东南一百里(今黄泥乡),建于元代。明季圮,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吕大成有《石像寺碑记》。元代还建立了一处名胜古迹。据《四川通志》载:“飞云楼,在丰泽庙之后,元至正年间(1341—1370)建。飞檐斗角,矗立干霄,高可比齐。云落星垂,则如琼楼玉宇。每当东山月上,碧汉星稀,竹树朦朦,烟云叆叇,偶一登眺,宛置身于史阤兜率诸天,直欲风生两腋,手扪星辰……”明清多有名士唱和题咏。元代末年,群雄四起反元。明玉珍为了保住遂州,对付北来之敌,在蓬溪县明月山筑城二里,号“明水城”(今大英县郪口明水寨)。后为蓬溪县的名胜古迹。五、明代的蓬溪县据《明史•地理志》记载:“遂宁,洪武九年,降州为县。”“蓬溪,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遂宁县。十三年十月,复置,徙治故城之西南。”蓬溪县就属潼川府管辖了。又说:“更割遂宁废青石县之境之在涪北者,来属之。”就是说,将原青石县涪江以北地区划归蓬溪县。潼川府共辖郪县、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乐至八县,府治郪县(今三台)。对蓬溪县来说,这是一个大变动。“省”了又“复置”,其间归遂宁县管辖时间为三年零五个月。复置后,又将原青石县涪江以北地区划归蓬溪县管辖。这样,蓬溪县在元代管辖了原长江县全境之后,现又管辖了原青石县之大部分,疆域几乎比唐宋时期增加了近两倍。这是蓬溪历史上幅员最广的时期。凡属此时期疆域内的事物,皆纳入,但不包括解放后才划归蓬溪管辖的吉祥、高升及金桥翰林村等。洪武十三年(1380)蓬溪县恢复建制后,徙治故城之西南,即迁往今县城范围内。但其具体地址,却是今中、下河街一带。据道光本《蓬溪县志•城池志》记载:“蓬邑旧无城(指无城墙,城墙加护城河,称城池。无河者,需凿宽而深的水渠以护城),至明成化间,板筑(木板夹筑土墙)斯兴。“明成化初(1415),知县杨珙筑土城于河北。正德六年(1511),冯本迁筑溪南。”说明了,洪武十三年是将县治迁于河北的中、下河街一带,后来知县杨珙才筑土城以保护县治。至正德六年知县冯本迁筑于溪南今县城为止,以中、下河街为县治,历时131年。道光本《蓬溪县志•城池志》又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县陈养正重修,增广百余步,(按:旧制营造尺,五尺为一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高一丈七尺,周五里,计九百丈。门四:宾阳(东)、南薰(南)、西成(西)、拱辰(北)。”从此,成为一个比较像样的县城了。据康熙本《蓬溪县志•丁粮》记载:“明时蓬邑额粮二千二百九十二担有奇,上下有仁和、鹤鸣、蓬溪、安通、茸山、永安六乡,每乡十甲,户口数十万。”说明蓬溪县已是几十万人的大县了。六乡中,仁和乡为今潼南县涪江以北地区,鹤鸣乡为今任隆、鸣凤、大石等地;蓬溪乡为今赤城镇、文井、明月、天福等地;茸山乡为今蓬南、三凤等地;安通乡为今大英县蓬莱镇、隆盛、玉丰等地;永安乡为今大英县河边、天保等地。明代蓬溪县的户数、人口,无从查考。据道光本《蓬溪县志•户口志》称:“明季潼川州并属县,原额人丁共计五万二千七百三丁。”蓬溪县在宋元时期屡遭兵火,县城曾两次被毁,典籍文献无存,明以前的历代职官姓名,均无从考查。明初县城迁往西南后,文献资料才得以保存。据康熙本《蓬溪县志•官守年表》记载,明代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起,历任知县共五十人。他们是:洪武年间姬麟;永乐年间彭原方、凌崇贵;宣德年间王智、郑要;正统年间李孚;景泰年间李校;天顺年间杨珙、李子渊、刘钦;成化年间欧玉、胡旭、金纬、李芳、张文奎;弘治年间曾福庸、文仕杰、张琎;正德年间李相、虞珣、熊桢、蒋勤、余凤翔、冯本;嘉靖年间欧阳霄、陈正、陈扆、贺表、任秉元、王藩、胡璇、张九德、张希范、徐化、张可九;万历年间李建中、王良谟、周治、胡琏、赵端益、张养性、冯思间、朱文崇;天启年间倪参化、杨学孔、刘傅;崇桢年间蒋录楚、陆登秋、朱议潘、王猷。另有乾隆本《蓬溪县志•官师表》增补二人,陈良、顾天胤。《蓬溪续志•官师》补遗:“知县张某,见承天寺隆庆二年碑”;知县杨某,见金仙寺磬题识;崇祯元年秋九月吉旦,知县杨。总计明代知县五十四人。明代蓬溪县的第一位清官,要推张养性,他是第四十一任蓬溪知县,万历三十八年任。据道光本《蓬溪县志•政绩志》记载:“张养性,号还初,江北汝阴(今安徽合肥)进士。知蓬溪县,洞民疾苦。斥游惰以励风俗,劝农桑以厚民生。善良抚之以仁,奸邪烛之以智。苏困厄,泽枯骨,善政不可枚举。未几,调他邑。蓬民留之不得,祠于泮宫之东(于文庙的东侧为他建祠),书其爵里、姓氏、祀之。”道光本《蓬溪县志•古迹志》还记载了张养性在明月山贾岛祠(今大英县郪口境内)题写的“长江明月”“风流可师”两座碑。上述《政绩志》还记载了其他政绩显著的明知县姬麟、凌崇贵、郑要、李子渊、张希范、王良谟、赵端盖等七人的事迹。第三十六任知县李建中,湖广蕲州人,甲子(1564)科举人,万历三年(1575)到任,是我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儿子。据乾隆本《蓬溪县志•官师》记载,与李建中同年到任的还有主簿李显林(湖广监生)、典史蔡一元(湖广吏员),三人都是湖广人。李建中在蓬溪的建树颇多。据乾隆本《蓬溪县志•书院》记载:“书院之设,即古者乡塾之遗意……蓬邑向无设立。万历三年,邑令李建中创建于东门外丰泽庙之左。背山临流,竹树蓊郁,题其名曰:蓬莱书院。崇祯元年(1628)邑令杨学孔,别于石鱼山文昌阁创建书院。”书院即今学校,杨学孔是第四十五任知县。蓬莱书院是我县历史第一所书院,石鱼山书院则是第二所。万历七年,李建中又在丰泽庙建“一泓清可”坊,署款为“知蓬溪县事楚蕲龙源李建中。”又于长滩寺(今大英县隆盛镇)为野庭山人罗瑶撰并亲书的七律《秋夜长谭寺次韵》建立诗碑,署款为“蓬溪县知县李建中刊。”(见道光本《蓬溪县志》中《古迹志》与《金石志》)。万历六年,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成,李建中上表向明神宗请封,后得到“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的荣誉称号。李时珍未中过举人,不可能授予实职。明代蓬溪县丞一职空缺,由主簿兼领其事。明代又废置县尉,因此,主簿一职显得责任重大。据乾隆本《蓬溪县志•官师表》与道光本《蓬溪县志•职官志》记载,共有主簿十八人。即:洪武年间陈尔弼;天顺年间杨珙;成化年间李广、张德甫、余馨;泓治年间李高;正德年间万象、李体乾;嘉靖年间臧仁;万历年间李显林、骆大武、赵希孟、孙大拭、陈纲、刘世敬;崇祯年间陆鹏、高士奇、刘辉。看来,遗漏颇多,算是不完全的记载吧?明代蓬溪县典史,据康熙、乾隆、道光三《县志》及《蓬溪续志》记载,共有罗克元等三十二人。教谕,有李格等十六人,训导,有杨子渊等十七人。均为不完全记载。典史、教谕、训导均无品阶,属流外官。明代嘉靖中,于县城西建有朝天驿,并没有驿丞,为流外官。万历十五年(1587),驿丞为王邦辅。明代大力发展井盐生产,据康熙本《蓬溪县志•盐课盐税》记载:“明时蓬邑盐井共计三千七百余眼,每年止纳盐课银七百六十一两九钱六分四厘四毫,本县并无征收盐税银两。”据道光本《蓬溪县志•盐政志》记载:“汉始置盐、铁官,桑弘羊遂立盐禁(盐、铁均由官营专卖,禁止私运私销)。陈立盐税,唐立盐课。第五琦、刘晏先后上盐法,而盐政益详。及宋、元、明、清,或立权法(官收官卖),或立盐场(管理机构),或立增羡(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对盐政的管理日趋严密。宋代盐户按盐丁领取工本,替官制盐,成品按丁交官,名为盐课。后行引法,又向盐商发引(运销凭证)收钱粮。到元代、官卖引给商,令商赴盐场就仓支盐,商人所缴引价亦称盐课。盐户所缴税课,常改称灶课。明代相沿未变。明代四川设置盐课提举司,下辖四十五个盐课司,各设大使、副使,管理井盐生产和税收。蓬溪盐井属华池司管理。据道光本《蓬溪县志•选举志》记载,明代科举考试,在乡试(集中省城考试)中,全县考中举人的有四十七人。他们是:苏政、姜兴渭、赵忠、郭美、杨茂、庞升、谭宣、徐仁、谭宗泗、陈大本、罗贤、郭漠、母思、雷广、谭缵、谭訚、张庠、任德、皮承贵、王时、蒲惠和、王时(与前同名)、杨月桂、王庭、李映枝、王与可、王养裕、罗日章、谭文佑、杨作楫、熊应捷、李时化、谭文杰、谭文化、李献可、蒲来举、罗宇、谭文在、蒲胜愈、苏宏化、雷之勃、谭振举、谭振豪、仲作鼎、苏鸣瑜、杨庭极、张所闻。考中武举的有六人,他们是:庞元本、庞行忠、谭廷斌、黄河澄、皮琏、王良盛。另有恩贡生七人,岁贡生七十五人。举人、贡生合计一百三十五人。明代中进士的有八人,计:成化八年谭宗泗、正德九年张庠、正德十二年谭缵、正德十六年谭訚、嘉靖十七年谭维、隆庆五年王庭、万历三十五年杨作楫、崇祯十五年谭文化。其中谭缵、谭訚、谭维为一门弟兄三进士,时人为立石坊扬名。道光本《蓬溪县志•古迹志》载:“弟兄进士坊,县北门外学宫左,为明邑进士谭缵及弟维建。”举人中,已知任职官的有:蒲胜愈,直隶河间府知府(正四品)。谭文佑,湖北武冈州知州(从五品),擢升按察司佥事(正五品)。罗日章,贵州永宁州知州(从五品)。罗贤,陕西汉中府通判(正六品),谭宣,广东河源县知县。蒲惠和,湖北保康县知县。蒲来举、江南甘泉县知县、赠太卿。苏喻瑜,河南汝宁府知府(正四品)。其他无品阶官员略,下同。武举中任职的有:王良盛,云南昭通镇总兵。岁贡生中任职官的有:李显岳,顺庆府教授(从九品)。杨希奇,任教授(地名缺)。恩贡生中任职官的有:谭子言,任知县(地名缺),蒲蘩,任照磨(从九品,地名缺)。据道光本《蓬溪县志•人物志》记载,以上人员中政绩显著的有:谭宣,知广东河源县时,巨寇陈孜剽掠边鄙,民被屠戳。谭宣以诚意谕之,贼乃散去,邻境亦赖以安。蒲惠和,知湖北保康县时,县治初创。惠和建城池,创公署,兴学育才,分疆定籍。在任九年,户口蕃息。事迹载《大清一统志》。谭文佑,知湖北武冈州时,宗藩横虐,文佑以抚直庇民。土寇袁有志等聚众攻城,文佑招义勇,与刘承应破其垒,平之。以功擢升佥事(正五品)。进士中任职的有:谭宗泗,安徽贵池县知县。张庠,历官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从五品),贵州都清道(驻都匀)兵备副使(正四品)。清平县凯里苗乱,庠整兵直捣其巢,执其魁首,释其胁从,人称小诸葛。次年,丰宁杨桓叛,庠复大破之。去官之日,士民卧辙攀留。谭缵,历官行人司行人(正八品),江西道监察御史(正七品)、侍经筵官(侍从讲读之官,不置官属)、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官小而权大。谭缵任监察御史时,因引议大礼,引起武宗大怒,杖于庭。后又先后参劾贵戚与大臣,铁面无私,几致奇祸。嘉靖十一年(1532),出任河南信阳道兵备副使(正四品)。谭訚,官至陕西固原道兵备副使(正四品),始议修筑边墙,大建边功,受上赏。事迹载《蜀人物志》。谭维,历官主簿、户部主事(正六品)。榷京商税,痛绝请托。典太仓,严祛,积弊。以母老上疏乞归。以蓬西有径道,甚冲当道,设朝天驿。减废井税课,民咸利焉。杨作楫,初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历官山西学政,河南布政使(从二品),江西、河南巡抚(从二品)。崇祯时盗寇蜂起,作楫督兵剿捕,尽平之。致仕归,田舍仍先人之旧。卒后,惟存书、史而已。杨作楫为蓬溪县历史上任职最高的官员。谭文化,兵部车驾司主事(正六品)。王庭,号凤台。中进士后,未经殿试,不就铨选,上《陈情乞归养表》,回籍奉养老母,不愿为官,为时所敬仰。还有以诗名于世的:杨印,号竹泉,崇祯时诸生(俗呼秀才),以诗名于时,《明蜀诗》载有其诗。其子杨廷极,字青石,崇祯九年举人,有诗集。《剑阁芳华集》载有其诗。道光本《蓬溪县志•仙释志》记载:“明昱,号高原,蓬溪人。万历时任国师,撰《惟识论注解》一卷,并有诗集行世。”明时建坊盛行。除前述“一泓清可坊”、“弟兄进士坊”外,尚有以下几处。一、学坊,在文庙前,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赵端益建。坊正面横书“梓东邹鲁”四字,背面横书“金声玉振”四字,均为南充人翰林院侍读、太史黄辉书。黄辉并撰有《新修学坊并置学田记》。二、攀龙坊,学署(原财政局)左,成化十三年(1477)建。横书“攀龙”二字,款六行,首行为“文林郎蓬溪县知县番阳胡旭”,末行为“乡贡进士陈大本立。”三、奉政大夫坊,北门内,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坊横书“奉政大夫”四字,下一行字较小,横书“永宁府同知谭冠。”款十行,右五行首行“钦差巡抚四川副都御史李香”,次行“钦差巡抚四川省副都御史张□”,三行巡抚监察御史俞时,四行分守川北道参议项廷吉,五行分巡川北道佥事徐惟贤。左五行首行“蓬溪知县陈扆”,下略。四、一门三节坊,北门外,万历十五年(1587)建。横书“一门三节”四字。落款有“督工朝天驿驿丞王邦辅”十字。建坊以外,就是在名胜古迹处建碑题字。除前述李建中建罗瑶诗碑外,据道光本《蓬溪县志•金石志》记载还有以下几处。一、玉垒山人诗碑,在县西一百二十里长滩寺(今大英县隆盛镇),碑文草书,题目为“游云台观”四字,内容为七律一首,落款为“万历丁丑夏五月玉垒山人书”十四字。最后标出正书,蓬溪典史新升射洪县主簿蔡一元刊,督工僧林浩。二、张居崃诗碑,在县西一百二十里长滩寺。碑文草书,题目为“游云道中偶成书留长滩寺”十二字,内容为七律一首,落款为“万历戊子夏日铜梁山人张居崃书”十四字。最后标出行书“知蓬溪县事后学楚沅周台刻,督工僧林浩。”万历戊子为1588年。三、长江明月碑,在县西九十里贾岛祠(今大英县郪口长江坝),“长江明月”四字,知县张养性书。四、风流可师碑,在县西九十里贾岛祠,“风流可师”四字,知县张养性书。五、“魁”字,在蓬莱镇魁山岩上粉书,不知何人所书,风雨不灭,当地人以字迹现、隐占天气晴阴。六、余凤翔诗碑,在县南三十里翔凤山静悟寺。徐凤翔、湖广举人,正德十八年蓬溪知县。据道光本《蓬溪县志•寺观志》记载,初为知县,即往静悟寺瞻仰佛像。解任后,低徊不能去,以诗留别云:“静悟院前风景多,一山当面势婆娑。奇花发处添文彩,明月来时挂薛萝。人号映天天映化,山名翔凤凤翔过。朝餐刚了肩舆去,院主还知应我么。”时人为建诗碑。明代还发生了一起陨石坠境事件。据道光本《蓬溪县志•山川志》记载:“飞来石,县西一百八十里,近大堰场(今大英县卓筒井镇),明洪武间,有巨石夜坠至地,莫识所至来。土人因名其地曰飞石坝。”明代各地大建庙宇,甚于前几代。据道光本《蓬溪县志•寺观志》与《坛庙志》记载,标明为明代所建的,有以下庙宇。一、大禹庙,在中河街(原县供销社处),建于明代。二、梓潼宫,在石鱼山腰,正德年间(1506—1521)建。三、城隍庙,在北街(今赤城幼儿园处)朱元璋诏令各府、州、县祀城隍神,各地先后建立。四、武庙,在北街与顺南街交界处,初建于明代,于原古南寺旧址建立。五、观音堂,在东门外观音街,建于明代,康熙三年(1664)重修,李际明有《重修观音堂并置学田记》。六、香城寺,县西五里(今附西),崇祯十一年(1638)建。道光二十二年重修。七、转水寺,县西北十里(今附西),建于明代,康熙五十五九年重修。八、能仁寺,县北八里(今附北),正统年间(1436—1449)建。九、永镇庵,县北十里(今附北),一名谢家庵,崇祯九年(1966)建。十、灵鹫寺,县北十二里(今附北),一名张家观,明时创建。十一、壁山寺,县东十五里(今新会),建于明初,万历四十年(1612)重修。十二、普安寺,县西南十五里(今上游),洪武四年(1371)建。十三、金山寺、县东南二十里(今下东),弘治年间(1488—1505)建。曾世骥有《三修金山寺记》。十四、华林寺,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宝梵镇,俗称华莲寺),嘉靖年间(1522—1566)建。十五、定静寺,县西三十里(今宝梵镇),明时建,有壁画,价值与宝梵寺壁画同。十六、慧林寺,县西城山下小高沟(今明月镇),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十七、雨泽庙,县西三十里麟兽山(今明月镇),嘉靖年间建。十八、祐圣寺,县北三十五里(今罗戈乡),建于明初、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十九、川主寺,县北四十里(今文井镇),洪武年间(1368—1398)建,康熙元年(1662)重修。二十、宝坛寺,县西七十里,建于明初,兵燹后仅存基址。清代重修时,掘地得古钟,约重七、八百斤,有文曰:“大明宣德九年(1434)八月铸。”二十一、五显寺,县西八十里,天福镇西,一名五显庙,建于明初,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二十二、法华寺,县西九十里马堵山走马窑(今大英县回马镇),嘉靖十一年(1532)建,钱氏世陶于此。二十三、光梵院,县南一百一十里(今任隆镇)明时建。二十四、宝林寺,县南一百一十里(今任隆镇)建于明初,隆庆四年(1570)重建。二十五、毗遮寺,县南一百一十里(今任隆镇),建于明代,雍正元年(1723)重修。二十六、龙皈院,县南一百一十里全龟山(今金龙乡),弘治年间建。二十七、南溪院,县南一百一十里(今高坪镇),建于明初,成化十年(1474)重修。二十八、慧严寺,县南一百二十里(今高坪镇),正统年间建。二十九、新开寺、县南一百二十里(今旌忠乡),建于明代,雍正三年重修。三十、定水寺,县南一百三十里(今荷叶乡),正统年间建。三十一、尊圣寺,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嘉靖二十二年(1543)建。三十二、普德庙,县东南一百三十里,钟山镇(今蓬南镇东升),崇祯年间(1628—1644)建。三十三、朝阳院,县东南一百四十里(今农兴乡),嘉靖年间建。三十四、莲池寺,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建于明初,崇祯七年(1634)重修,有碑记。三十五、毗卢寺,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建于明初,成化年间重建。三十六、崇报寺,县西一百二十里(今大英县隆盛镇),万历二年(1574)建。三十七、楠木寺,县西一百四十里,建于明代,雍正七年(1729)重修。唐永健有《重修楠木寺正殿碑记》。三十八、圆通寺,县西一百四十里蟠龙山(今大英县金元镇),创自永乐十四年(1416),明玉述有《重修圆通寺正殿香龛记》。三十九、金文寺,县西一百六十里宝盖山,一名高寺,建于明初,正德六年(1511)重修。谭缵有《宝盖山金文禅寺记》。四十、归乡寺,县西一百六十里,隆庆四年(1570)建。或作“归香寺”。四十一、承天寺、县西一百八十里(今大英县天保镇),宣德年间(1426—1435)建。四十二、崇因寺,未说明里程,景泰年间(1450—1456)建,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遂宁进士黄若榛有《重修崇因寺记》。四十三、洪兴寺,县东南二百里(今潼南县境内),建于明代,雍正年间重修。四十四、宝珠寺,县东南二百里(今潼南县境内),建于明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重修。四十五、凤仙院,县东南二百里(今潼南县境内),俗呼张家寺,天启年间(1621—1627)建。康熙本《蓬溪县志》还载明代蓬溪有“蓬莱八景”:赤城返照、高观鼓响、南寺晚钟、仁和夜雨、利国风筝、龙马现瑞、佛岩夜灯、蓬莱三岛。并说:“前人有八景诗,今不可考。”六、清代的蓬溪县明末清初,四川遭遇到长达三十多年的战乱,崇祯十年(1637),李自成一部入川北,并经过遂宁、蓬溪。张献忠一度攻入四川,十二月,其部将刘进忠率众入蓬溪。张献忠继而又转战湖北、湖南。十七年,再次攻取四川。随后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时为清代顺治元年(1644)。三年,清兵入川,张献忠由川西转战至川北,经蓬溪县城至文井。然后再入西充,于凤凰山中箭身亡。川西北一带,人民逃亡大半,不少地方已成无人之境。遂宁屡受兵灾,城池毁坏,人口锐减。顺治十年(1653),省遂宁县,将其境划归蓬溪县管辖。十七年,清兵平定全川,才又恢复遂宁县的建制。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1673—1681),经吴三桂之乱,战祸涉及四川大部分地区,引起人民再度大逃亡。据道光本《蓬溪县志•户口志》记载,明代后期,潼川府八县共有人丁(20—60岁男性有劳动力的人口,即纳税人口)五万二千七百余,县平人丁六千五百八十余。这时,蓬溪仅有人丁九百九十三丁。减少了约八成五。康熙二十九年,规定他省人民携带妻子入川开垦居住者,准其入籍,并准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四十八年,蓬溪县安插新来民曹石友等三百五十余户。从全省整个移民人口来看,江南各地吴、楚、闽、广、滇、黔都有,但以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省为多,故俗称“湖广填四川”。如蓬溪县城后来就有广东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陕西会馆等组织,实际上这就是同乡会。雍正七年(1729),奉行清丈(丈量土地、厘清人口)。乾隆五年(1740),定外省入川民众同土著一体,编入保甲。蓬溪县在旧额人丁的基础上,增添承粮花户李可柏等四千五百九十九户。也就是说,蓬溪县的移民共达五千户左右。五十一年(1786),蓬溪县造报旧额增添人丁一万六千一百一十二丁。如加上妇女、老、幼、病、残,总人口当有四万人左右。嘉庆五年(1800),蓬溪县造报旧额增添户口二万八千九百零五户,男四万七千二百九十一丁,妇四万四千三百三十七口。如再上老、幼、病、残,总人口当为十一万多人。道光五年(1825),蓬溪县旧额增添户口五万三千二百一十五户,男七万八千一百二十八丁,妇七万三千二百一十四口。如再加上老、幼、病、残,总人口当为十八万多人。据《蓬溪近志•户口》记载:“宣统元年(1909),准备立宪,各省州县遵办选举各级议员,视人口之多少定议员之名额,蓬溪县人口,报总数三十万。当时变法创举,各项新政,动必筹款。……多怀疑虑,匿报不实……此三十万丁口之数,当非核实也。”说明远不止三十万。行政区划与体制清代的行政区划,沿袭明代,全国仍设布政使司,称行省。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潼川府,中,繁难。领县八。三台,繁难;射洪,繁难;盐亭,简;中江,难;遂宁,繁难;蓬溪,繁难;安岳,繁难;乐至,简。”按:上、中、下、繁、难、简,是清代对府、州、县的综合实力强弱等级的标志。蓬溪等五县,为八县中较好的县。又载县城四周的山:“蓬溪;东,蓬莱山、赤城山;西,龙门山;南,铜钵山;北,石龙山;西北,龙马山。”县以下,康熙时设六乡、二十四场。六乡同明代,为仁和、鹤鸣、蓬溪、茸山、安通、永安。二十四场为:茶店子、文井场、锣锅场、小潼场(今鸣凤)、兴隆场(今翻身)、任隆场、黄泥场、蓬莱场(道光时更名为蓬南场)、高坪场、米心溪(今潼南境)、鱼溪口(今潼南玉溪口)、古溪河(今潼南境)、观音场(今潼南境)、隆盛场、板桥场、槐花铺、明月场、常乐场、天福镇、康家渡(今红江)、玉隆镇(今大英县民主)、蓬莱镇(今大英)、大堰场(今大英卓筒井镇)、河边场(今大英境)等场镇,每十天有三天场期。道光时,废六乡,分全县为县城与五路、十三甲。县城四周为五路,十三甲为:二甲  县城与附城五路(上东路、下东路、南路、西路、北路);三甲  板桥场、槐花场、文井场、锣锅场;四甲  小潼场、明月场;五甲  康家渡、天福镇;六甲  钱家井(今大英);七甲  高坪镇、米心溪(今潼南)、玉溪镇(今潼南);上南八甲  大石桥;下南八甲  蓬南场、二郎场(今合川);西八甲  常乐寺场、任隆场;北八甲  兴隆场、黄泥场、古溪场(今潼南)、安福场(今南充);东八甲  太平场、三合场、太和场(均今潼南);九甲  隆盛场、蓬莱镇、大堰场、河边场(均今大英);十甲  石板滩(今大英)。全县除县城外共二十九个场镇。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友军蓝大顺在四川与清军作战,四川又推行团保制,进一步严密控制地方。蓬溪县设县团保局,下面分设中、东、西三乡团保局,共辖五十个团保办事处。除附城五路无场,其余大都设于场镇。因而又新建了一些场,并将县城命名为城厢镇。从此,县以下行政机构与场镇合而为一体。同时,在各场镇所辖形势险要处设寨。据《蓬溪续志•疆域》记载:“民所聚居,曰城及河街,曰附城五路,曰三乡场市,各有其团与寨,皆保障之资也。”“城内居民八百余家,河街居民千余家。”即城厢镇的总户数。中乡团保局,驻县团保局。下辖城厢镇(驻药王庙,6团1寨)、上东路(驻什圣庙,12团2寨)、下东路(驻土主庙,11团2寨)、南路(驻天后宫,12团2寨)、西路(驻吕氏祠,14团3寨)、北路(驻永镇庵,13团5寨)、小潼场(15团6寨)、文井场(15团4寨)、锣锅场(5团3寨)、板桥场(8团1寨)、槐花场(9团3寨)、明月场(11团9寨)、常乐场(13团5寨)、天福镇(14团1寨)、康家渡(8团2寨)、大石桥场(后分建回龙场,25团5寨)、会龙场(今回水,11团4寨)等十七个团保办事处。(括号内分建场,为从属性,暂不另设办事处。下同)共202团、58寨。西乡团保局,驻蓬莱镇。下辖法严寺(今回马,5团1寨)、钱家井(4团2寨)、石板滩(10团11寨)、华严寺(今通仙,5团)、玉隆场(今民主,8团1寨)、隆盛场(42团2寨)、蓬莱镇(27团1寨)、圆通寺(今金元,11团)、承天寺(今天保,23团7寨)、大堰场(今卓筒井镇,20团4寨)、河边场(34团9寨)、观音寺场(今五方,19团2寨)、昙智寺(今智水,11团1寨)、玉峰场(11团,1寨)等十四个团保办事处。共230团、42寨。东乡团保局,驻蓬南场。下辖吉星场(8团3寨)、兴隆场(今翻身,4团1寨)、任隆场(16团2寨)、高坪镇(后分建集凤场、永兴场今新开寺,20团3寨)、莲米溪(今荷叶,4团)、米心溪(17团5寨)、玉溪镇(19团1寨)、桂林场(7团)、观音场(14团)、太和场(19团2寨)、黄泥场(7团1寨)、金龙场(2团)、蓬南场(后分建中和场、隆德场、42团3寨)、古溪场(后分建人和场,30团3寨)、宝龙场(6团)、三合场(8团)、太平场(21团4寨)、二郎场(19团)、安福场(8团)等十九个团保办事处。(米心溪、玉溪镇、桂林场、观音场、太和场、隆德场、古溪场、人和场、宝龙场、三合场、太平场等今属潼南,二郎场今属合川,安福场今属南充)共271团、131寨。《蓬溪续志•疆域》最后总结说:“凡县境之团,民居稠者,户逾二百,寡者不减百。凡城乡之团,七百有三,其民户八万六千四百。”就是说,全县有七百零三团,总人口至少在四十三万人以上。共建一百三十一寨。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在“西至凉水井(蓬溪射洪交界处),东至里坝铺,共六十二里的省行官道上建立五座哨楼,十二座更棚,并设置枪支、更柝(报警用),以维护县城安全。光绪三十四年二月,清廷颁布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为实行君主立宪作准备。据《蓬溪近志•自治》记载:“宣统二年(1910),知县杨开运遵照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事宜,全县划分一城、四镇、五乡。城会,统城内外及附城东、南、西、北五乡。中乡,常乐场设镇会,板桥场设乡会,小潼场设乡会。东乡,蓬南场设镇会,古溪河设镇会,任隆场设乡会。,西乡,蓬莱镇设镇会,大堰场设乡会,石板滩设乡会。”“宣统三年正月,知县邹鼎祺复遵章选举县自治会议员,筹备县议事会。选举完竣,颁定期程,以九月召集成立。尚未举行,适七月省城铁路事变,因之停顿。”后来,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清运告终,民国成立。职官设置清代蓬溪知县、
本文档为【蓬溪县简史•历代史志文献中的蓬溪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66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