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虚词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虚词烛之武退秦师

举报
开通vip

文言虚词烛之武退秦师文言虚词烛之武退秦师第一页,共31页。【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第二页,共31页。“焉”字用法第三页,共31页。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文言虚词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虚词烛之武退秦师第一页,共31页。【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第二页,共31页。“焉”字用法第三页,共31页。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译:(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蓼洲周公被逮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在这件事情上的。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第四页,共31页。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译: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那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呢?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第五页,共31页。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第六页,共31页。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第七页,共31页。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法第八页,共31页。“之”字用法第九页,共31页。一 作代词  1、 代人。“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项脊轩志》 2、 代物。“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烛之武退秦师》  3、 代事。“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4、 指示代词。“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不若长安君之甚”。“之”译作“那样”。 ——《触龙说赵太后》第十页,共31页。二 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代百司之职役哉”。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谏太宗十思疏》“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2、 补语的标志。“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捕蛇者说》第十一页,共31页。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劝学》第十二页,共31页。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关于阅读的唯美句子关于古风的唯美句子执行力的经典句子鼓励人努力奋斗的句子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句子 独立性(不译)。“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归去来兮辞》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寡人之于国也》第十三页,共31页。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劝学》“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谏逐客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病梅馆记》 第十四页,共31页。《烛之武退秦师》中“之”用法第十五页,共31页。1、烛之武(之:是人名中字,不做解释)2、公从之(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3、臣之壮也(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句子的主语,翻译时,不必译出。)4、是寡人之过也(之:的)5、许之(之:代词,指郑文公的派遣这件事。)6、邻之厚,君之薄也。(之:的)7、行李之往来(之:结构助词,用在分句的主谓之间,表示语意未完。)8、君之所知也。(之:代词)第十六页,共31页。9、夫晋何厌之有?(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助词。)10、将焉取之?(之:代词,代土地。)1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之: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12、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之:代词,代郑国。)13、子犯请击之(之:代词,代秦军)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的)1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之:的)16、亦去之(之:代词)第十七页,共31页。“而”字用法第十八页,共31页。 一、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第十九页,共31页。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第二十页,共31页。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第二十一页,共31页。《烛之武退秦师》中“而”用法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第二十二页,共31页。“以”字用法第二十三页,共31页。一、“以”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第二十四页,共31页。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十五页,共31页。二、“以”作介词第二十六页,共31页。(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第二十七页,共31页。(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第二十八页,共31页。三、“以”作连词第二十九页,共31页。(一)、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二)、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三)、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第三十页,共31页。四、“以”通“已”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第三十一页,共31页。
本文档为【文言虚词烛之武退秦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你今天真好看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3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31
分类:医学
上传时间:2022-01-1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