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让思维之花在探究教学中绽放

让思维之花在探究教学中绽放

举报
开通vip

让思维之花在探究教学中绽放 &nbsh1;   让思维之花在探究教学中绽放     卞志荣 2014年“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无锡赛区)于3月26日至27日在江苏省天一中学隆重举行。我有幸应邀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参赛教师的课堂折射出了“活力、生本、生长”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苏派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豪迈和雄姿。探究教学体现本质,三维目标落实到位,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能力培养求实...

让思维之花在探究教学中绽放

&nbsh1;

 

让思维之花在探究教学中绽放

 

 

卞志荣

2014年“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无锡赛区)于3月26日至27日在江苏省天一中学隆重举行。我有幸应邀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参赛教师的课堂折射出了“活力、生本、生长”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苏派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豪迈和雄姿。探究教学体现本质,三维目标落实到位,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能力培养求实创新,课程开发如火如荼……足以体现十年来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众多青年教师的展示课中,来自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孙林燕老师执教的“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作简单剖析,与大家分享。

孙老师的教学风格朴实无华,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启发性强。一堂课娓娓道来,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享受。讲解、分析、论证时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时契合学生实际,师生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氛围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氛围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显示出一位年轻老师的潜质。

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内容的要求的理解和对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把握,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上,施教过程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在探究中发展能力。具体来说,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五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显得更为重要。孙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观看子弹打入墙壁的录像,为了让学生能清楚观察这一短暂过程,老师采用重复播放,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子弹能打入墙内。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把学生离散的自由思维状态引导到需要的思维状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正像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孙老师正是这样,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创设了不同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涨状态。如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创设了较为开放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个性化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255023927_1,然后进行交流对话,思维碰撞,师生共同评价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变化是由什么力做功引起时,先用图片创设了仪器安装及实验基本操作的情景,让学生观察,说说各自的发现;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彰显物理学科本质

近几年来,各国的科学教育中对科学本质教育日益重视起来。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2061计划”把“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视为当代科学教育努力的方向,而且在科学素养中明确列出“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这一项。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领悟。虽然科学本质的教育一直是较难把握的问题,它不如实体的科学知识与技能那样直观、实在,也不如科学过程与方法那样便于体会。但从孙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和施教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她充分利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了物理学科的本质属性——科学方法的教育。

整节课以实验为主线,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希望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科学求是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孙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并未照本宣科,只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得出结论,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实验,即探究物体动能的决定因素和用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探究重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在把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输入电子表格时,根据后半部分数据分析得出“重力做的功与动能的增加量基本相等”的结论。此时老师又提出问题:除了实验研究外,还有没有其他研究方法呢?启发学生认识到第二种研究方法——理论推导。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给出课本上的模型,请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主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再回到前面的实验,分析前半部分的数据相差比较大的原因,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精心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从属于、服务于教学需要。教学内容不同于静态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介入,教学内容变成了一个与教学情境有关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包括变更教材体系,调整教材顺序,舍弃和添加某些内容,甚至自编教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四、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苏格拉底也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实践表明,物理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是“问题驱动法”。因为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一个良好的物理问题情境,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始终。没有问题的教学将失去魅力。

在这节课中,孙老师除了语言富有启发性外,还把要探索、认知的内容巧妙地设计成问题,以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在实验探究前,孙老师一改传统做法,将需要教师强调的实验注意事项通过图片形式让学生自己观看、思考、感悟,并提出“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获。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效果上要比教师直接灌输来得好。在三名学生上讲台合作实验时,老师给予学生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大声读数,引导下面学生注意观察,看看他们怎么实验,有没有问题,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整个课堂以问题串起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品质,提高了探究活动中思维的有效性。

五、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孙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大声、大气地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使用诸如“你解释得很棒”“蛮好的”“不错”“很好”“好的,请继续”“大家给他点掌声”“谢谢”等等的话语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发展的希望。例如在老师提供白纸、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学生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探究动能的决定因素时,有一名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的预料,他说:用纸构成斜面,让不同小球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看最低点速度。此时孙老师耐心倾听,非常淡定地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想到了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斜面理想模型,挺好的。不过纸是很轻薄的,要制成斜面是有困难的。孙老师看到了这名学生思考的闪光点,同时又婉转地指出其不足。当第二个学生想到用不同小球从同一高度释放,看能否击穿下方的纸来比较小球的动能大小时,老师的评价是:非常好,相对第一位同学的方案更好操作。短短的一句话,指出了第二名学生的设计好,好在哪里。像这样在课堂作出比较全面、客观且准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在思辨中得到发展。

我们应该坚信,老师在课堂上能坚持使用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做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将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孙老师执教的《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课可圈可点之处确实有不少,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如果孙老师能够在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在课堂的细节、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上再加以优化,本节课将会更加精彩。例如,孙老师说: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来“监督”老师。这种说法听课者感觉有点别扭,似乎师生是对立的,而不是平等合作关系;又如学生板演时将力的单位写成焦,功的正负号写错时,老师并没有利用好这样的资源引导学生的注意;再如,用自由落体实验验证重力做功与动能增加量相等时,实验数据前半部分误差太大,老师有意或无意进行了回避,并未及时作出解释和拓展;等等。但这些小问题对一位年轻教师来说是不足为奇的。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天一中学教师)

2014年“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无锡赛区)于3月26日至27日在江苏省天一中学隆重举行。我有幸应邀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参赛教师的课堂折射出了“活力、生本、生长”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苏派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豪迈和雄姿。探究教学体现本质,三维目标落实到位,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能力培养求实创新,课程开发如火如荼……足以体现十年来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众多青年教师的展示课中,来自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孙林燕老师执教的“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作简单剖析,与大家分享。

孙老师的教学风格朴实无华,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启发性强。一堂课娓娓道来,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享受。讲解、分析、论证时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时契合学生实际,师生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氛围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氛围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显示出一位年轻老师的潜质。

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内容的要求的理解和对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把握,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上,施教过程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在探究中发展能力。具体来说,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五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显得更为重要。孙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观看子弹打入墙壁的录像,为了让学生能清楚观察这一短暂过程,老师采用重复播放,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子弹能打入墙内。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把学生离散的自由思维状态引导到需要的思维状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正像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孙老师正是这样,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创设了不同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涨状态。如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创设了较为开放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个性化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对话,思维碰撞,师生共同评价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变化是由什么力做功引起时,先用图片创设了仪器安装及实验基本操作的情景,让学生观察,说说各自的发现;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彰显物理学科本质

近几年来,各国的科学教育中对科学本质教育日益重视起来。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2061计划”把“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视为当代科学教育努力的方向,而且在科学素养中明确列出“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这一项。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领悟。虽然科学本质的教育一直是较难把握的问题,它不如实体的科学知识与技能那样直观、实在,也不如科学过程与方法那样便于体会。但从孙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和施教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她充分利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了物理学科的本质属性——科学方法的教育。

整节课以实验为主线,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希望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科学求是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孙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并未照本宣科,只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得出结论,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实验,即探究物体动能的决定因素和用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探究重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在把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输入电子表格时,根据后半部分数据分析得出“重力做的功与动能的增加量基本相等”的结论。此时老师又提出问题:除了实验研究外,还有没有其他研究方法呢?启发学生认识到第二种研究方法——理论推导。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给出课本上的模型,请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主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再回到前面的实验,分析前半部分的数据相差比较大的原因,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精心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从属于、服务于教学需要。教学内容不同于静态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介入,教学内容变成了一个与教学情境有关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包括变更教材体系,调整教材顺序,舍弃和添加某些内容,甚至自编教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四、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苏格拉底也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实践表明,物理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是“问题驱动法”。因为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一个良好的物理问题情境,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始终。没有问题的教学将失去魅力。

在这节课中,孙老师除了语言富有启发性外,还把要探索、认知的内容巧妙地设计成问题,以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在实验探究前,孙老师一改传统做法,将需要教师强调的实验注意事项通过图片形式让学生自己观看、思考、感悟,并提出“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获。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效果上要比教师直接灌输来得好。在三名学生上讲台合作实验时,老师给予学生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大声读数,引导下面学生注意观察,看看他们怎么实验,有没有问题,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整个课堂以问题串起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品质,提高了探究活动中思维的有效性。

五、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孙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大声、大气地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使用诸如“你解释得很棒”“蛮好的”“不错”“很好”“好的,请继续”“大家给他点掌声”“谢谢”等等的话语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发展的希望。例如在老师提供白纸、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学生设计方案,探究动能的决定因素时,有一名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的预料,他说:用纸构成斜面,让不同小球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看最低点速度。此时孙老师耐心倾听,非常淡定地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想到了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斜面理想模型,挺好的。不过纸是很轻薄的,要制成斜面是有困难的。孙老师看到了这名学生思考的闪光点,同时又婉转地指出其不足。当第二个学生想到用不同小球从同一高度释放,看能否击穿下方的纸来比较小球的动能大小时,老师的评价是:非常好,相对第一位同学的方案更好操作。短短的一句话,指出了第二名学生的设计好,好在哪里。像这样在课堂作出比较全面、客观且准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在思辨中得到发展。

我们应该坚信,老师在课堂上能坚持使用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做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将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孙老师执教的《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课可圈可点之处确实有不少,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如果孙老师能够在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在课堂的细节、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上再加以优化,本节课将会更加精彩。例如,孙老师说: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来“监督”老师。这种说法听课者感觉有点别扭,似乎师生是对立的,而不是平等合作关系;又如学生板演时将力的单位写成焦,功的正负号写错时,老师并没有利用好这样的资源引导学生的注意;再如,用自由落体实验验证重力做功与动能增加量相等时,实验数据前半部分误差太大,老师有意或无意进行了回避,并未及时作出解释和拓展;等等。但这些小问题对一位年轻教师来说是不足为奇的。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天一中学教师)

2014年“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无锡赛区)于3月26日至27日在江苏省天一中学隆重举行。我有幸应邀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参赛教师的课堂折射出了“活力、生本、生长”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苏派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豪迈和雄姿。探究教学体现本质,三维目标落实到位,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能力培养求实创新,课程开发如火如荼……足以体现十年来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众多青年教师的展示课中,来自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孙林燕老师执教的“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作简单剖析,与大家分享。

孙老师的教学风格朴实无华,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启发性强。一堂课娓娓道来,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享受。讲解、分析、论证时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时契合学生实际,师生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氛围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氛围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显示出一位年轻老师的潜质。

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内容的要求的理解和对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把握,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上,施教过程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在探究中发展能力。具体来说,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五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显得更为重要。孙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观看子弹打入墙壁的录像,为了让学生能清楚观察这一短暂过程,老师采用重复播放,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子弹能打入墙内。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把学生离散的自由思维状态引导到需要的思维状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正像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孙老师正是这样,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创设了不同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涨状态。如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创设了较为开放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个性化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对话,思维碰撞,师生共同评价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变化是由什么力做功引起时,先用图片创设了仪器安装及实验基本操作的情景,让学生观察,说说各自的发现;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彰显物理学科本质

近几年来,各国的科学教育中对科学本质教育日益重视起来。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2061计划”把“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视为当代科学教育努力的方向,而且在科学素养中明确列出“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这一项。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领悟。虽然科学本质的教育一直是较难把握的问题,它不如实体的科学知识与技能那样直观、实在,也不如科学过程与方法那样便于体会。但从孙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和施教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她充分利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了物理学科的本质属性——科学方法的教育。

整节课以实验为主线,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希望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科学求是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孙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并未照本宣科,只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得出结论,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实验,即探究物体动能的决定因素和用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探究重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在把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输入电子表格时,根据后半部分数据分析得出“重力做的功与动能的增加量基本相等”的结论。此时老师又提出问题:除了实验研究外,还有没有其他研究方法呢?启发学生认识到第二种研究方法——理论推导。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给出课本上的模型,请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主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再回到前面的实验,分析前半部分的数据相差比较大的原因,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精心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从属于、服务于教学需要。教学内容不同于静态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介入,教学内容变成了一个与教学情境有关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包括变更教材体系,调整教材顺序,舍弃和添加某些内容,甚至自编教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四、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苏格拉底也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实践表明,物理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是“问题驱动法”。因为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一个良好的物理问题情境,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始终。没有问题的教学将失去魅力。

在这节课中,孙老师除了语言富有启发性外,还把要探索、认知的内容巧妙地设计成问题,以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在实验探究前,孙老师一改传统做法,将需要教师强调的实验注意事项通过图片形式让学生自己观看、思考、感悟,并提出“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获。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效果上要比教师直接灌输来得好。在三名学生上讲台合作实验时,老师给予学生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大声读数,引导下面学生注意观察,看看他们怎么实验,有没有问题,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整个课堂以问题串起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爱问

本文档为【让思维之花在探究教学中绽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永兴文档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11-25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