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 黄明炯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 黄明炯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学情分析 1、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望。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维目标 1、 知识能力目标: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现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认识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用具 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分组去采访一些长者,以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通过了解一些衡阳地区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以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导入新课 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 师: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100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100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小品入手,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期待。 三、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4-67。 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问题情境2: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建国初的列宁装和连衣裙;文革时的绿色军装和军棉大衣;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流行的喇叭裤、夹克;现在的时装。 设问:(1)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 (2)近现代中国变化状况。 ①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②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装 ③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饰层出不穷。 (3)近现代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①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原因:A、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②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政治性、保守性→开放性 原因: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所设置的情境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确近现代中国服饰演变的概况、特点及原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问题情境3:近现代中国饮食种类及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民以食为天”。先演示中餐四大菜系的基本情况及一些具有湖南特色的菜肴;接着演示“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再演示粮票和油票。 演示国家“菜篮子工程”有关规定 所谓“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从1988年5月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将产、销通盘考虑,解决我国主要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菜篮子”工程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设问:(1)你能说出中餐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特色招牌菜 鲁菜 山东(济南、胶州) 清香、鲜嫩、味纯 三蛇龙虎会等 粤菜 广州、潮州等地 鲜、嫩、爽、滑 蟹黄鱼翅等 川菜 四川(成都、重庆) 味浓、重辣 鱼香肉丝等 淮扬菜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清淡、味甜 清炖蟹粉狮子头等 (2)西餐是怎样传入中国的?有什么影响?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不同;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4)国家为何在改革开放前要发放这些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 问题情境4:中国近现代居室建筑和住房状况的演变及原因。 情境创设: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演示中国传统的民居以及现在的居民小区楼房和别墅,接着演示“安居工程”及中国人民居住质量提高有关材料。 演示国家安居工程的有关规定 实施国家安居工程的目的是结合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城镇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的进程,促进城镇住房建设。 实施国家安居工程要为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提供政策示范;要实行政府扶持、单位支持、个人负担的原则;要以大中城市为重点,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步骤地推进。 国有安居工程住房直接在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并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售给离退休职工、教师中的住房困难户,不售给高收入家庭。 ──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台/百户)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录音机 41.16 69.75 72.83 57.63 47.93 影碟机 16.02 37.53 电冰箱 6.58 42.33 66.22 76.08 80.13 洗衣机 48.29 78.41 88.97 90.57 90.52 彩 电 17.21 59.04 89.79 105.43 116.56 设问:(1)请分析中国传统民居和“洋房”的特点。 (2)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及居住质量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设计意图]通过对国家“菜篮子工程”及“安居工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问题情境5: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1)演示有关要求断发剪辫反对缠足的材料。 康有为断发易服的奏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选自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 黄遵宪劝止缠足 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邀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在当地提倡不缠足,按察使黄遵宪马上予以支持。黄遵宪首先列名不缠足活动发起人,接着亲撰布告,劝告人民不要缠足:“天地生人,本无生女悲惨之意,父母爱子,时仅生疾毁伤之忧。故圆颅方趾,麻木偏枯则为疾,属毛离里,疾痛弱化之谓慈。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靡四域,肢体因而脆弱,民气以之凋残,几使天下有识者伤心,贻后世无穷之唾骂。 ──高洪兴:《缠足史》 (2)演示婚姻制度变化的有关资料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许珂:《清稗类钞》第5册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十七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设问:(1)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2)请分别归纳康有为、孙中山和黄遵宪要求断发剪辫反对缠足的原因。 (3)谈谈中国近代以来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①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②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并使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四、知识结构探究 (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课本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近代(1840-1949) 现代(1949-至今) 衣 西装、中山装、旗袍 色彩、款式多样化 食 西餐、面包、咖啡等 解决温饱:注重好吃 住 西式洋楼、电灯 不满足宽敞,还追求舒适 社会风俗 断发放足、改变婚俗 社交礼仪平等、新节日 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 休闲方式多样化 特征 传统、保守→开放、近现代化①近代时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及西化趋势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化、独立化③改革开放后:国际潮流化 原因 内因:国内历史剧变(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设计意图]用表格整理所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从阶段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并教会学生表格归类、比较学习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并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六、课堂训练巩固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 D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 C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 )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C ) A.戊戍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5、从目前的居民整体生活水平来衡量,我国正处于( D )  A.温饱型社会        B.初步小康型社会   C.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    D.向全面小康型转变的社会 6、“菜篮子工程”与“安居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反映了( C ) A.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经济生活     B.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C.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经济建设是我党的工作中心 7、建国初期我国大量票证的出现说明了( C ) A.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 B.国民经济发展的有计划性 C.社会产品相对短缺 D.人民币的流通有限 8、在新中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经历了“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变化,这两种观念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大政方针,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服装最能反映出广大人民的衣着强烈地受到“战争与革命”观念影响的是(C ) A.列宁装    B.中山装    C.草绿色军装式样的服装   D.夹克衫 9、“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B ) A.上海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部地区 D.两广地区 10.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 )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②都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11、阅读下列材料: 长袍马褂 ( 图一) 西服与旗袍( 图二) 20世纪50年代 双排扣列宁装 (图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后 的确良面料和碎花衣裳(图四) 女性职业装(图五) 请回答: (1)判断图一、图二反映的时代。 (2)图一、二服饰、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3)观察图三,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4)相对于图三,图四、五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 答案:(1)清朝;民国;(2)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服饰样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陋习。 (3)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建国初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由于建国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在内的一切都向苏联学习。 (4)服饰开始多样化。改革开发后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案组织能力。 (七)课后探究拓展 1、访问老一辈工人(农民),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生活的变化,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2、对自己的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电器等)进行调查,然后用表格展示出来。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同时又带着问题出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抓住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主线,在学生课前自学、个别内容探究、从整体上把握基本线索和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及其出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全面归纳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理念出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将情境创设、资料研习、问题探究、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互相结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力求将历史的学习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通过资料搜索、问题探究、讨论交流获得知识,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会学习的同时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给我很大的启示: 1、 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教师要甘当“配角”,尽职尽责地做好指导者。 3、增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可操作性,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实实在在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PAGE 6
本文档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024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1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4-19
浏览量: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