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

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

举报
开通vip

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 研究生论丛 2005年 5月 湘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9 May, 2005 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 袁邦照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 :本文从前人讨论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入手 ,提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及物动词和及 物动词的互相转化过程。及物动词在常规化的过程中凝...

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
研究生论丛 2005年 5月 湘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9 May, 2005 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 袁邦照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 :本文从前人讨论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入手 ,提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及物动词和及 物动词的互相转化过程。及物动词在常规化的过程中凝固了典型的宾语语义变为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随着人 们概念结构的拓展而逐渐演变成及物动词 ;词典的修订 ,语言的习得过程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概念化过程都很 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最后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转化的内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指出心智结构和 社会结构是这些转化过程的主导动因。 关键词 :不及物动词 ; 及物动词 ;转化因素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   1. 引言 不及物动词问题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 ,大多学者把这一 现象笼统称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据郭继懋转述 ,研究过不 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的学者至少有赵元任、朱德熙、刘月华、 孟琮等。郭在文章中谈及“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的成因 ” 时认为 ,为了追求“经济 ”,省略名词前的介词所致。郭文还 认为 ,从句法形式来说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通常是“介词 +名 词 ( +方位词 ) +不及物动词 ”和“动 1 +着 +动 2 +名 ”句式 结构省略的结果 ,例如 :在里屋里睡 →睡里屋 ,走着练八卦 掌 →走八卦掌。在这类情况下这种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是合理的 ,但对于 另一类情况似嫌不足。例如不及物动词“挑战 ”,“服务 ”, “倾倒 ”等在“中国队挑战欧洲劲旅 ”,“我们努力服务社会 ”, “王菲现身红馆 ,倾倒歌迷无数 ”等句子里跟典型不及物动词 相去甚远 ,在及物 -不及物连续统 ( continuum)里已靠近及物 动词一端 ,也就是说 ,我们所说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包括了 两种情况 ,一是传统说法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另一种就是不 及物动词转化为及物动词。 徐盛桓用“常规关系 ”( stereotype relationship )将不及物 动词带宾语现象解释为动词内的语义成分和其后宾语内的 语义成分相互作用而致 ,他认为不及物动词凝固了 ( incorpo2 rate)典型的宾语语义成分 ,成为隐性表述 ,使语言表达更为 经济 ,而再另带宾语是为了表述精确。刘晓林 [ 1 ]在《也谈不 及物动词带宾语的问题 》一文中沿用“动词从及物到不及物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及物动词在语义深层都凝固了动作 对象受动元 ”的观点 ,认为是汉语中的“吃 ”由“吃饭了吗 ”中 的及物形式常规化为不及物形式“吃了吗 ”,英文中也有类似 现象如“wash”,“He washed and then went away”中 washed等 于 washed his face。他们的论述实际上同时说明了事情的另 一面 ,及物动词在使用中通过凝固其后的宾语语义可以转化 为不及物动词。 这样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不再是互相对立而又固定 的体系 ,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由及物向不及物的 转化在徐、刘的文章里论述已经相当详细 ,这里不再详细讨 论。文献中对不及物动词向及物动词的转化的研究不多 ,本 文重点探讨不及物动词向及物动词的转化 ,进而探讨及物 - 不及物互相转化的原因。 2. 不及物动词向及物动词的转化 中文里面有些动词如“服务 ”、“挑战 ”、“倾倒 ”、“青睐 ”、 “跻身 ”等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由不及物动词到及物 动词的转化过程 [ 11 ]。如在毛主席时期“为人民服务 ”才是 正确的说法 ,“服务人民 ”是不可接受的 ,但到了 20世纪 80 年代末 ,“服务人民 ”在各类媒体里畅行无阻。这类动词以消 去原搭配成分转成及物动词为特点 ,简称消去型转化 ,如 “向. . . 挑战 ”,“为. . . 倾倒 ”,“跻身于 ”消去介词变成及物 形式 ,“受到 ⋯⋯青睐 ”消去被动结构变成及物动词。汉语中 还有些不及物动词可以通过添加使动意义转变成及物动词 , 如“严格 ”“严明 ”①,它们的使动意义在 1989年收入了《现代 汉语词典 》,“方便、规范、完善、涣散 ”等词的使动用法于 1996年 7月收入《现代汉语第三版 》,这使它们及物动词的 地位得以确立。另外还有一类属直接转换型 ,“会晤 ”是其典 型的例子 , 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仅注为“会面 ”,是典 型的不及物意义。到 20世纪 90年代 ,“会晤 ”的及物用法已 十分广泛 ,“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晤了撒切尔夫人 ”这类句 子已在官方语言里被认可 , 1996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将原 831 ① 这里依赵元任先生划分 ,汉语里广义的动词包括形容词 ,他认为 ,“随便什么字 ,只要能用否定词‘不’或‘没’修饰的 ,并且能作谓语词 中心语的都可以叫动词。”参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赵元任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 199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释义修订为“会面 ; 会见 :两国领导人会晤 /会晤当地知名人 士。至此 ,会晤的及物用法已确立。 这样 ,我们似乎可以说这些词从不及物到及物的转变是 没有疑义的了。但不及物 - 及物转换是否是语言里的基本 规律 ,存在于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呢 ? 我们还需进一步对现 存的兼作及物和不及物的动词进行探讨。 韩礼德 [ 3 ]在《功能语法导论 》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提到了两类典型的 及物 -不及物动词对 ,但他没有区分命名 ,笔者认为一类为 内致及物 - 不及物动词对 ( internally caused verbs) ,如“The soldier marches”和“He marches the soldiers”中的 march, 本 文简称 march型动词 (march - type) ,另一类为外致及物 - 不 及物动词对 ( externally caused verbs) ,如“He broke the win2 dow”和“The window broke”中的 break,本文中简称 break型 动词 ( break - type)。内致动词和外致动词的区别在于内致 动词所致过程全部或一部分受中介 (medium )所控 ,不管是 在及物还是不及物用法中 ,过程最终由不及物的主语、及物 动词的宾语实现 ;而对于外致动词 ,动词所致过程一般不为 中介所控 ,动作过程由独立于中介的外部力量完成 ,即使在 特定句型中如“the window broke by itself”中 ,我们虽然不清 楚具体是什么导致的 ,但还是能理解到有某种外部的力量在 起作用 ,可以认为这些动词的及物用法由其不及物用法转化 而来。 March型动词在现代汉、英语言中数量不多。汉语里包 括一些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中国女排感动了全国人民 ”和 “中国女排感动了 ”中的“感动 ”,类似的词还包括进、退、败 等词。英文里的动词包括 move, drink, walk等词。从语言 习得的角度看 , march型动词的不及物用法更早地为语言习 得者掌握 ,中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最先掌握的是“敌进我 退 ”,“敌人大败 ”等不及物用法 ,“进军 ”,“退敌 ”的习得出现 在语言习得的稍后阶段。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最先掌握 的是 walk、drink、march的不及物用法 ,笔者调查了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发现 ,“walk the dog”,“drink the horse”,“march the soldiers”,“jump the horse over the fence”, “sit the baby in the chair”此类结构在学生学习了对应的不及 物用法二到五年后才为他们普遍掌握。这显示 march型动 词的不及物用法更为基本 ,更易为语言习得者掌握 ,根据 Chom sky普遍语法理论 ,核心语法 ( core grammar)更易为语言 习得者掌握 [ 1 ] ,我们可以认为 march型动词的不及物用法更 接近语言的核心语法 ,其及物用法是其后转化派生而来。 break型的及物 -不及物动词对在英汉语言里数量相当 丰富 ,例如 : (1)他开了门。→门开了。 (2) He opened the door. →The door opened. (3)他改变了生活方式。→他的生活方式改变了。 (4) He changed his life style. →H is life style changed. (5)我们发展教育。→教育发展了。 (6) W e developed our education system. →Our education system developed. (7)他打破了窗子。→窗子打破了。 (8) He broke the window. →The window broke. 与 march类比 ,这类动词在当代的英语中占主导 [ 3 ] ,语 言使用中出现频率高 ,是语言中的核心成分 ,已经很难从词 典的修订或语言习得的顺序来确定及物、不及物哪个形式更 基本。但纵观两种用法 ,及物用法比不及物用法多了表示原 因的行动元 ( agent) ,因而及物句型比不及物句型多表达了一 层因果关系含义。 (7)中的不及物句型只说明结果 ,即当前 窗子是破的 ,而及物句型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破的根源 : “他 ”。认知语言学认为 ,因果关系并不客观地存在于世界 上 ,等待人们去认识 ,而是舍人之外更无因果关系 ,因此 , Jackendoff说 ,“因果关系可以被看作人们强加在两个感受到 的事件上的关系 ”[ 4 ]。这里 ,传统的逻辑客观主义被颠覆 ,因 果关系与人的认知过程联系在了一起。从人的认识过程来 看 ,人最先认识的是结果 ,然后溯源发现原因 ,正如尼采在 《权力与意志 》一书中指出 ,“传统思想认为原因导致结果 , 所以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时序上来说 ,因都先于果 ,是本原 所在。但实际上这一结构关系是人们颠倒了次序的原因。 设想某人感到一阵痛楚 ,这促使他去寻找原因 ,寻找到的结 果是发现了一枚针。于是这人在针和痛设定一种联系 ,用 ‘针 ⋯⋯痛 ’这一所谓的因果顺序替代了‘痛 ⋯⋯针 ’这一知 觉和现象上的自然顺序。这就是说 ,从认知的角度看 ,“他打 向窗子 ”作为原因并不是处在先于结果的地位 ,相反 ,不及物 句式表达的果在认识上先于及物形式所表达的因。以上面 的 (7)为例 ,人们首先反映到的是窗子打破了 ,寻找原因时发 现刚才“他 ”打了窗子 ,于是在这两者间建立一种关系“他打 ⋯⋯窗子破了 ”。传统客观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因果关系看成 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的实体 ,先于人而存在 ,因自然先于果 , 因为没有原因什么都不会发生。但问题是因果关系是具有 天赋能力的人脑所赋予的 ,从认识过程看 ,结果比原因根本 , 没有结果 ,因果关系不会存在。认知语言学进一步认为 ,人 的认识是世界在人脑中的投射 (p rojection)而形成的概念结 构 ,而语言又是概念结构投射到意识的结果。这样 ,如上打 破窗子的过程通过概念结构投射到语言上 ,“窗子打破 ”先于 “他打破窗子 ”,“破 ”不及物形式也就先于及物形式了。 3. 转化动因 语言是人类心智与社会结构共同的产物 ,其演变离不开 认知体系内部驱动力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但具体到及物 - 不及物动词的转化 ,不同种类的不及物动词转化过程中主导 因素又是不一致的。 郭继懋、徐盛桓、刘晓林等认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经 济原则驱动所致 ,对消去型转化和及物动词转化为不及物动 词的过程来说是合理的。消去型转化中 ,及物用法有逐渐取 代原来的迂说式 (periphrastic construction)的趋势 ,体现了语 法化过程 ,表达更为简洁。显然 ,表达上“青睐 ”作及物动词 比“受到 . . . 青睐 ”要经济 ,“吃了吗 ”比“你吃了饭吗 ”要简 单。及物动词转变为不及物动词是及物动词与宾语融合的 过程 ,结果是宾语变成隐性表述 ,“能意会的就略而不提 ,最 93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后达到以少寓多、以简驭繁的效果 ”[ 2 ]。 但经济原则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对于这些演变 ,社会分 层 ( social strata)起的作用更为明显。语言是社会的语言 ,语 言使用者的需要给语言的结构会施加一定的影响。Labov研 究发现 ,语言在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形成地域方言 ( regional di2 alect)和社会方言 ( social dialect) [ 2 ]。这两种方言的形成与 社会的权力结构联系在一起 ,一个方言区内的语言的趋同化 是增强这群语言使用者凝聚力的要求 ,方言之间的差异的保 持可以阻止语言社区外的人有机会进入社区内权力体系 ,以 对抗外来者带来的工作机会、住房、政治权力等方面的挑战。 尽管这一切是在人们集体无意识中完成的 ,不被人们所觉 察 ,但来自语言外部的压力却最终清楚地体现在语言表达 上。“青睐 ”、“倾倒 ”的及物用法最先流行于娱乐新闻人群 , “换了吗 ?”、“离了吗 ?”等句中 ,将及物动词用作了不及物动 词 , 流行于当前中国小资一族 ,英文的 date原本不及物 ,一 般用做 date with, 它的及物用法如“Both young men and women date a number of peop le”开始于非英语国家的语言使 用者群体。最初这些词的变异用法只是某一群体的专用语 , 客观上起到了区分这一群体与其它群体身分的语言符号的 作用 ,由于这一群体在社会文化结构上处于优势 ,或者对经 济文化的影响逐渐变大 ,这类变异用法在语言接触中逐渐为 更广泛的人群接受。 对于 march型和 break型的转换来说 ,起主导作用的是 语言所依赖的概念结构的变化 ,不及物动词到及物动词的演 变是概念系统复杂化的必然结果。Jackendoff认为现实世界 ( the real world)为人所感知经人脑加工后形成概念结构。概 念结构所反映的世界被称为投射世界 ( the p rojected world) [ 4 ]。概念结构中能独立投射到人的意识的部分形成语言。 就不及物向及物动词的转化而言 ,其过程起源于人们对现实 认识的深入 ,进而概念结构得以丰富 ,最后反映在语言结构 上。上文 (8)中的及物用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两个过程的合 成。如前文分析 ,人脑先认识“The window broke”这一结果 , 溯因过程中发现刚才有“He hit at the window”,人脑于是在 两者间加一因果关系形成及物用法“He broke the window”, 这一过程正是概念结构复杂化的表现。 从 Talmy的注意窗口理论 ( attentional windowing) [ 5 ]和 Charles Fillmore框架理论 ( frame theory) [ 7 ]来说 , march型和 break型的转换是人类对场景认识完善的结果。Fillmore认为 语言表达都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言及一个场景。以“他 打破窗子 ”为例 ,这一场景包含了行动元“他 ”,受动元“窗 子 ”,打的工具 ,打后情形 (破或不破 )。当语言指向这一场 景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可以是“他打破窗子 ”,“他拿石 头打向窗子 ”,“窗子破了 ”,“他打破窗子 ”,“石头打破窗子 ” 等。每个表达都指向同一场景而突出 ( foreground)和省略 ( gapp ing)的却各不同。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语言使用者对于 这一场景的认识已经完善。问题是场景总是随着人类认识 的进步处在完善的进程中 ,先前人们提及打雷自然而然地想 到雷公电母 ,如今人脑里的场景却是电荷释放 ,声光现象伴 随。因此 ,可以设想不及物动词到及物动词的转化是伴随着 人类对相关场景的认识的加深而进行的 ,这一转化是语言发 展的趋势。 4. 结语 语言是人类心智与社会结构共同的产物 ,其演变受两方 面的支配。动词作为语言成分的核心 ,在使用中互相转化的 过程也不例外。但在不同的转化过程中 ,占主导的动因又各 不相同 ,这使得动词的转化现象纷繁复杂。本文从语言的内 在机制和语言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对及物 - 不及物动词的互 相转化的影响进行的探讨 ,希望能对动词的跨类现象的理解 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 [ 1 ] Cook, V ivian. Chom sky ’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 2 ] Fasold, Ralph.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 3 ]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 4 ] Jackendoff, Ray.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 M ]. Massachusetts: The M IT Press, 1983. [ 5 ]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 ] , Volume Ⅰ. Massachusetts: The M IT Press, 2000. [ 6 ] 段小平. 及物动词范围扩大原因 [ J ]. 语文学习 , 1997, (4) . [ 7 ] 菲尔摩 , C. J.“格”辨 [ J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002. [ 8 ] 刘晓林. 也谈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问题 [ J ]. 外国语 , 2004. (1) . [ 9 ]陆扬. 德里达·解构之维 [M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6 . [ 10 ] 郭继懋 , 试谈“飞上海”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 [ J ]. 中国语 文 , 1999. (5) . [ 11 ] 芜菘. 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看汉语的走势 [ J ]. 沙洋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 , 2002. (1) . [ 12 ] 徐盛桓. 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 - -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 语句式为例 [ J ]. 外国语 , 2003. (2) . 04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954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1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09-05-07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