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丹青的优越感

陈丹青的优越感

举报
开通vip

陈丹青的优越感 近年来,陈丹青的随笔文字成为读书界的一 个热点。从《退步集》、《退步集续编》到《荒废集》, 作为画家的陈丹青,其文章功力让读书界刮目相 看。 陈丹青的放言更多的是源于其“海归”背景。 人家在美国那么多年,见多识广,回国后似乎就 当然拥有了挑剔、指责乃至批判的权力。 陈丹青 的吊诡之处在于,他不是以西化的观点来批判国 人的保守,而是作为一个既土生土长又漂洋过海 的明白人,尖刻地批评正在现代化道路上艰难迈 进的中国人的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照搬照抄。他 这样发问:“为什么中国的少男少女喜欢吃巧克 ...

陈丹青的优越感
近年来,陈丹青的随笔文字成为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界的一 个热点。从《退步集》、《退步集续编》到《荒废集》, 作为画家的陈丹青,其文章功力让读书界刮目相 看。 陈丹青的放言更多的是源于其“海归”背景。 人家在美国那么多年,见多识广,回国后似乎就 当然拥有了挑剔、指责乃至批判的权力。 陈丹青 的吊诡之处在于,他不是以西化的观点来批判国 人的保守,而是作为一个既土生土长又漂洋过海 的明白人,尖刻地批评正在现代化道路上艰难迈 进的中国人的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照搬照抄。他 这样发问:“为什么中国的少男少女喜欢吃巧克 力奶油冰淇淋,一边吃一边在街上走,有的还将 头发染成红色或金黄色? ”陈氏话语带有明显的 反讽意味。中国的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尚处于不 成熟阶段,一脚迈向现代,另一只脚还陷在传统 的泥沼之中。 无论是称之为“过渡”,还是美其名 曰转型,在欲望叙事背景下,人们都无法掩饰内 心的躁动和迫不及待。陈丹青之所以保持了一种 从容和洒脱,是因为他以“流放者归来”的姿态出 现,从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返回,便有了一种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沧桑感。 于是,以“过来人” 的傲慢来显示自己的“超越性”。 所谓“退步”和 “荒废”都是一种虚拟的叛逆表情,骨子里是一种 不可救药的自恋。这种貌似自贬的修辞术并不高 明,和古代隐士的手法类似,实质上与某些大众 学者自诩“大师”并无二致。陈丹青似乎也意识到 了这一点,在《荒废集·自序》中写道:“这回的书 名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曰‘荒废’,其实言重了,比起‘退步’的意思, 更显做作。”这种自审,并没有阻止陈丹青的表演 与雕饰。 陈丹青有一种通才优越感。陈丹青的三本随 笔集话题广泛得令人吃惊,历史、文艺、美术、影 像、媒体、网络、教育、社会、城市建设、鲁迅等,可 谓无所不谈。 随笔杂谈的本质就是没有边界,没 有束缚,想谈什么就谈什么,想怎样谈就怎样谈。 除随笔杂文之外, 陈丹青的集子里不乏对话访 谈、发言稿、演讲稿、书评、序言、博客文章、辞职 报告等。如此编纂,也是一种行为艺术,仿佛在提 醒人们, 陈丹青并非一个从画家转行写作的人。 他只是一个局外人、评判者。虽然矛头无所不指, 却又攻守自如。 这就是通才的智慧与策略。 陈丹 青喜欢说:“我只是个喜欢画画的人。 ”这样的谦 虚在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的话语态势中出现让人 很不舒服。 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具有反讽意味。 知青背景的陈丹青有着超越那代人的人文积淀, 这不是体制内教育的功劳,而是得益于“广阔天 地”里的摸爬滚打。 生活世界最根本的知识不是 玄虚的理论而是常识。常识的匮乏会导致对话的 不可能。 同缺乏常识的人进行鸡同鸭讲的游戏, 似乎只能这样说话。 陈丹青的觉醒并非源于自 觉, 他说:“出国后, 时时事事提醒我常识与记 忆。”陈丹青认为是出国使他获得了清醒与理性。 这一判断并不准确,其实,在“文革”后期,就有民 间思想者在坚持独立思考和潜在写作了。思想的 禁锢只是表象,背离常识的荒谬言论并未彻头彻 尾地深入人心。 陈丹青有一种精英优越感。陈丹青虽然有过 底层生活经历,但身体里却流淌着高贵的血。 支 撑其高贵感的无非是这些要素: 出生于上海,中 央美术学院研究生, 因 《西藏组画》 一举成名, 1982 年赴纽约定居。 2000 年回国的陈丹青自称 “自由职业画家”,但是,这种体制外生存与在边 陈丹青的优越感 ⊙ 丁国强 46 缘奋斗的“北漂”截然不同。陈丹青的心态是超然 洒脱的,而“北漂”们则紧张疲惫。 在陈丹青的文 字中,“精英”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 出生于上海 的陈丹青无限怀念民国时期文艺精英荟萃的上 海,他为今天的上海文艺沦为地方文艺,今天的 上海学术沦为商业附庸,不再辐射影响、汇集精 英而耿耿于怀。 精英不是劈空出世的,而是需要 合适的时空来容纳。“今天乡下年轻人到上海,哪 里去找康有为这样的大人物? ”陈丹青喜欢谈论 大人物,政界的、教育界的、文坛的,无所不谈。陈 丹青的谈论方式既不同于王小波的调侃,也有别 于王朔的痞腔痞调。他评说人物没有过度的崇拜 敬仰,也没有愤青般的叛逆与激动,更没有专业 研究者那么多的忌讳和框框。 他的评说,更像是 一种没有政治任务和道德负重的民间议论。他这 样评点鲁迅:“我心目中的鲁迅就是个长胡子的 浙江人, 穿件长袍, 经常愤怒, 随时好玩, 笑 笑世界, 笑笑自己, 很认真, 很随便。 ”他这样 描述被押赴法庭的周作人:“他穿件干净的长衫, 瘦得一点点小, 可是那样的置之度外、 斯文通 脱。”这样的评述打破了若干年的老生常谈,让人 耳目一新。但是,仔细品味一下,其观点虽然大胆 超越,却并不触及价值层面的根本问题,类似粗 线条勾勒的人物素描,不过是体现了画家的独特 眼光而已。 陈丹青不是启蒙者,而是一个充满揶揄坏笑 的恶作剧者。他说:“论知识,我不配做知识分子, 论身份,我没想做知识分子。”陈丹青的文字并不 拘泥于一个画家的创作随想,而是拐弯抹角或直 截了当地批判社会、拷问体制、抨击文化顽症,这 分明是在从事知识分子的工作,却唯恐被戴上一 顶知识分子的帽子。何故?陈丹青很清楚,在媒体 时代,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是有限的,而嘲弄或反 叛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往往会引起大众的注意。陈 丹青的精英优越感, 不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优越 感,而是超越体制、超越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无论 是在纽约,还是在北京,陈丹青都自称自己在主 流之外,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发出声音。这 种游走状态说到底还是由于内心有一种优越感, 即使置身边缘,却并不担心被边缘化。 这也许是 另一种潇洒吧。 陈丹青有一种媒体优越感。陈丹青现象本身 就是媒体时代的产物。把一个画家塑造成公共知 识分子、文化批评家、非主流教育家,这显然是媒 体的功劳。但是,陈丹青并不领情。他没有像余秋 雨那样与大众媒体保持着低三下四的亲密关系, 而是对媒体极尽嘲讽之能事。“我一直在画画。可 是媒体会重新塑造人: 李银河一天到晚谈性,王 朔一天到晚骂知识分子, 然后我一天到晚骂教 育。 只要我愤怒一回,我就得为公众二十四小时 板着个脸。 ”陈丹青一语戳破媒体话语霸权的本 质。他深知让媒体牵着鼻子走的后果,所以,与媒 体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 陈丹青是聪明的,他 既不与媒体较真,又不与之狼狈为奸。 对于媒体 炒作的热点现象,既不趋之若鹜,又不视若寇仇, 而是抱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 对于于丹,他没 有像“十博士”那样去炮轰,而是以轻描淡写的口 气说道:“于丹特像从前共青团系统能说会道的 辅导员。 ”如此切中肯綮的判断既有对合理性的 确认, 又有对大众偶像的消解, 寓批判于平淡 之中, 足见其话语功力。 陈丹青深知媒体的需 求和口味。 媒体感兴趣的不是一个再也无法超 越成名作的画家, 媒体需要一个敢于挑战传统 教育体制、 敢于评说社会文化是非的知名人士。 陈丹青在《退步集》和《退步集续编》之后,多次表 示要暂停写作,专心绘画,《荒废集》的出版宣布, 这种表白与明星“告别演出”的作秀并无二致。陈 丹青是媒体时代的游戏高手, 对于媒体和大众, 他采取的是一种策略性对抗。他清楚过度炒作的 后果,所以,每次被媒体关注的时候,他总是见好 就收。 陈丹青对自身优越感的表达是委婉的,有时 甚至有几分自嘲。 如:“这本书谈不上是学术,更 不是文学,我甚至说不出它算是何种类型的书。” (《荒废集·失败与言论》)这种自嘲或许是模仿鲁 迅的结果吧。 陈丹青的话语魅力远不及鲁迅,因 为他优越感太强烈,过于自我得意。 陈丹青的幽 默是优越者的幽默,虽言之有理,却透着傲气。真 诚的批评家多是有着切肤之痛的体察者,而非见 多识广、全知全能且俯视的旁观者。就此而言,优 越感正是陈丹青的“败笔”。 人物春秋 47
本文档为【陈丹青的优越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56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7-08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