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

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学校代码:10730分类号:密级论文题目(中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论文题目(外文)AStudyonNorthwestInnerFrontierDuringtheReignofQianlong作者姓名桑凡学科专业历史学·中国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类型学历教育指导教师聂红萍副教授合作导师论文工作时段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2019年5月校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

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
学校代码:10730分类号:密级论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中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论文题目(外文)AStudyonNorthwestInnerFrontierDuringtheReignofQianlong作者姓名桑凡学科专业历史学·中国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类型学历教育指导教师聂红萍副教授合作导师论文工作时段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2019年5月校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I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摘要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一新疆以前,清朝就致力于经营嘉峪关以西地区,通过“建庙立碑”、“设官驻兵”等方式,加强了对哈密、关西地区的管理,形成了“哈密—关西过渡地带”。新疆开辟后,西北地区形成了一个“甘肃内地—甘肃新疆—新疆”的层级疆域结构。“甘肃新疆”的范围为天山东路,即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吐鲁番等地。从清朝的疆域定位看,该区域处于一种“内地与边疆之间”的特殊位置,成为界乎二者之间的“内边疆”。该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移民区域,其发展依赖大量移民的进入。移民的类型主要有移驻的绿营与八旗、迁回吐鲁番的维吾尔人、安插的厄鲁特人、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发遣的罪犯,以及甘肃移民。其中,甘肃移民成为该区主要居民。与此同时,清朝开始变更战时钦差办事大臣的管理体制,绿营及郡县体系的建立,使得该区总体上被纳入陕甘总督的管辖范围。乾隆三十六年(1771)后,随着满洲驻防的建立,乌鲁木齐参赞大臣、都统相继设立。乌鲁木齐参赞大臣负责总理乌鲁木齐、巴里坤二地的满营、绿营屯田事务,不节制郡县。都统的设立与该时期郡县建置的调整密切相关,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意图是以都统兼理民政。都统体制的构建使得天山东路“内地化”进程遇阻,“边疆性”得以重新塑造。乌鲁木齐都统设立后权限不断扩大,但陕甘总督仍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东路地区的军政事务中,该地事权的整合最终以“内地”、“边疆”两种管理体制的结合而结束,呈现出一种类似“竞争性政治”的特点,这成为“内边疆”的显著特征。关键词:内边疆,乾隆朝,天山东路,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甘肃新疆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IIASTUDYONNORTHWESTINNERFRONTIERDURINGTHEREIGNOFQIANLONGAbstractBeforetheunificationofXinjianginthe24thyearofQianlong,theQingdynastydevoteditselftotheoperationofthewestareaofJiayuguan(嘉峪关)pass.Bymeansof“buildingtemplesanderectingmonuments”and“settingupofficialsandstationtroops”,itstrengthenedthemanagementofHami(哈密)andGuanxi(关西)areasandformedthe“Hami-Guanxitransitionzone”(“哈密—关西过渡地带”).AfterXinjiangwasopenedup,ahierarchicalterritorialstructureof“Gansuinland—GansuXinjiang—Xinjiang”(“甘肃内地—甘肃新疆—新疆”)wasformedinnorthwestChina.Thescopeof“GansuXinjiang”istheeastoftheTianshanMountains,includingUrumchi(乌鲁木齐),Balikun(巴里坤),Hami,Turpan(吐鲁番).FromtheperspectiveoftheQingdynasty’sterritorypositioning,thisregionwasinaspecialpositionbetweentheinlandandthefrontier,becomingthe“innerfrontier”(“内边疆”)betweenthetwo.Thisareaisatypicalimmigrationareaanditsdevelopmentdependsonalargenumberofimmigrants.Themaintypesofimmigrantsarethegreen-flagarmyandtheeightbanners,theUigur(维吾尔)returneestoTurpan,theinstalledErlutes(厄鲁特)andTurhutes(土尔扈特),thedispatchedcriminals,andtheimmigrantsfromGansu(甘肃).Amongthem,thelatterbecomethemainresidentsofthedistrict.Atthesametime,theQingdynastybegantochangethemanagementsystemoftheimperialcommissionersduringthewarwiththeestablishmentofgreen-flagandprefecturessystem,sothattheregionasawholewasincorporatedintothegovernorofShanganZongdu(陕甘总督).Withtheestablishmentofthemanchuriangarrisonafterthethirty-sixthyearofQianlong,UrumchiCanzandachen(乌鲁木齐参赞大臣)andUrumqiDutong(乌鲁木齐都统)wereestablishedsuccessively.UrumqiCanzandachenisresponsiblefortheaffairsoftheMitasystemofmanchuriaandgreen-flagarmyinUrumchiandBarlikun,anddoesnotcontrolprefecturessystem.TheestablishmentofDutongwascloselyrelatedtotheadjustmentofcountyconstructioninthisperiod.Thepoliticalintentionbehinditistounifyandmanagecivilaffairs.TheestablishmentofDutongsystemforcedtheprocessof“inland”oftheeastoftheTianshanMountainstobeblocked,andthe“frontier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IIInature”wasremade.ThejurisdictionofUrumchiDutongwascontinuouslyexpanded,andShanganZongdustillparticipatedinthemilitaryandpoliticalaffairsoftheeastoftheTianshanMountainsregiontovaryingdegrees.Theintegrationofpowerinthisareaendedwiththecombinationofthetwomanagementsystemsof“inland”and“frontier”,showingasimilarfeatureof“competitivepolitics”.Andthisbecamethedefiningfeatureofthe“innerfrontier”.Keywords:InnerFrontier,ReignofQianlong,theEastoftheTianshanMountains,UrumqiDutong,ShanganZongdu,GansuXinjiang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IV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目的.........................................................................................................................4三、研究综述.........................................................................................................................7四、史料介绍.......................................................................................................................10第一章西北疆域扩展与“内边疆”的初步形成..................................12一、“哈密—关西过渡地带”的构建.......................................................12(一)建庙立碑..........................................................................................13(二)设官驻兵..........................................................................................15二、“甘肃新疆”:从“过渡地带”到“内边疆”..............................................20第二章“内地化”的尝试:居民成分与管理体制.......................................25一、内地移民与驻防官兵的迁入..................................................................................25二、郡县管理体制的构建................................................................................................35第三章“边疆性”的重塑:都统体制..................................................................44一、乌鲁木齐参赞大臣的设立及其“总理”之权..................................................44二、乌鲁木齐都统的设立................................................................................................48第四章双重管辖方式的形成及其机制..................................................................52一、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天山东路地位的确立...........................................................52二、陕甘总督对天山东路政务运行的参与................................................................58结论................................................................................................................................................61参考文献......................................................................................................................................63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9致谢......................................................................................................................................70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1绪论一、研究背景清朝由满族建立,“满洲”特质成为“新清史”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罗友枝指出清帝国成功的关键在于清朝能够利用他们(满洲)与少数族群的文化联系,以迥异于汉族群的方式治理少数族群聚居区。①她进一步指出,“清朝统治者利用征服精英来管理行政事务,在边疆地区的行政要职上多任命征服精英而非汉族官僚”。②正是基于这种共识,“新清史”学者们把目光投向了边疆民族地区,清代新疆成为这场学术竞赛的角逐场。综合西方“新清史”学者在清朝如何平定和管辖新疆上的各种见解,程秀金归纳出两种“帝国统治模式论”,即内亚草原帝国模式和早期现代化模式。③前者以米华健,后者以濮德培为代表。其实,美国的中国边疆研究一直就有“内亚视角”的传统。内亚,InnerAsia,即“内陆亚洲”之简称,从19世纪开始被俄国、德国学者作为地理概念使用,此后逐渐演变为一文化概念。④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精通内亚语言、擅长内亚历史研究,他于20世纪初赴美讲学并由此对美国汉学产生重要影响,他的学生尼斯·塞诺、柯立夫,再传弟子傅礼初都相继成为内亚史领域的翘楚。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狄宇宙《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以中国与草原的互动为视角,关注内亚的历史和文化。与费正清等人多着眼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不同,内亚史学者们关注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族群与历史,一定程度上承继了注重边疆研究的海外汉学传统。⑤“新清史”学者基于内亚理论,强调清朝是内亚政权的承继,在此基础上探讨清朝的“满洲特质”、清朝在中国及世界史中的地位等问题,希望重新建构有关清朝的历史叙事。米华健指出,清朝没有因袭汉唐把新疆总部设在东路的做法,而是以伊犁为中心,控驭包括南路在内的整个新疆,这体现了辽、金等游牧政权对清的影响。⑥虽然他也承认清朝统治新疆遵循了一些汉、唐的先例,但仍指出“清朝早期统①EvelynS.Rawski,ReenvisioningtheQing:TheSignificanceoftheQingPeriodinChineseHistory,JournalofAsianStudies,vol.55,no.4(1996),p.831.②EvelynS.Rawski,ReenvisioningtheQing:TheSignificanceoftheQingPeriodinChineseHistory,JournalofAsianStudies,vol.55,no.4(1996),p.832.③程秀金:《“新清史”清朝统治模式之述评——以清朝平定和管辖新疆为中心》,《学术月刊》2015年第6期,第144—158页。④刘文鹏:《内陆亚洲视野下的“新清史”研究》,《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第144页。⑤高亚滨:《“内亚—边疆”范式与新疆史研究——基于拉铁摩尔和傅礼初相关研究的考察》,《史林》2016年第3期,第189—199页。⑥JamesA.Millward,EurasianCrossroad:AHistoryofXinjiang,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7,p.97.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2治新疆所采取的并非传统的中华帝国模式”。①他的主要依据是清朝并未像内地那样分设郡县,而是“创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管辖体系”;清朝在新疆也没有采取“汉式行省的管辖模式,而将其管辖和司法结构嵌入具有民族文化差异的地区中去”。②米华健是从清朝统治新疆的“非传统方式”来评述其内亚性的,卫周安对此提出了质疑。后者基于清朝向新疆流放犯人的研究,认为清朝在新疆实行的仍是中国传统王朝的管辖方式。与内亚视角相似,傅礼初提出“欧亚类似论”,指出15至18世纪存在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早期现代世界。傅礼初的学生濮德培继承他的观点,进一步指出清朝开辟并统治新疆是重要的世界历史事件,并认为清朝进军新疆不属于历代王朝经营西域的历史延续,“而是与早期现代帝国的征服事业联系在一起的”。③无论是内亚视角还是早期现代帝国视角,西方学者对清朝属于中国传统王朝的质疑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强烈反响。姚大力认为“西方学者对中国民族与边疆史地的见解,有些未必全然站得住脚”,但对中国学术界仍然具有十分深刻地启发意义。④汪荣祖在与姚大力的笔战中指出“新清史”的“内亚视角”虽有价值,但却不能因此忽视和弱化“中原视角”的主体地位。康雍乾连年用兵西北,是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与濮德培所言近代殖民主义大相径庭。⑤刘文鹏认为与其说清朝在边疆地区的稳定统治是靠不同族群对“满洲特性”、“内陆亚洲特性”的认同,“不如说是靠精心设计的行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和强大的武力”。⑥高亚滨指出对“内亚边疆”社会的关切,不是割裂内亚与中国的联系而是对“多元一体”的“多元”的充实。⑦在此背景下,新疆地区自身的地缘研究价值并没有弱化,反而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清史、边疆学者们的论争焦点。纵览清代新疆、西北的相关研究,笔者发现,清朝在天山东路地区实行的特殊管理体制既是讨论相关问题不能回避的议题,又是检讨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切入点。所谓天山东路,是一个多为清朝人所使用的地理概念,概指新疆东部地区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巴里坤等地。因新疆东部地区更倾向于指代行政区划,因此笔者特使用天山东路一词。今①程秀金:《“新清史”清朝统治模式之述评——以清朝平定和管辖新疆为中心》,《学术月刊》2015年第6期,第145—146页。②程秀金:《“新清史”清朝统治模式之述评——以清朝平定和管辖新疆为中心》,《学术月刊》2015年第6期,第145—146页。③程秀金:《“新清史”清朝统治模式之述评——以清朝平定和管辖新疆为中心》,《学术月刊》2015年第6期,第149—151页。④姚大力:《西方中国研究的“边疆范式”:一篇书目式述评》,《文汇报》2007年5月7日,第6版,第2页。⑤参见汪荣祖:《为新清史辩护须先懂得新清史——敬答姚大力先生》,《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5月17日。⑥刘文鹏:《内陆亚洲视野下的“新清史”研究》,《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第152页。⑦高亚滨:《“内亚—边疆”范式与新疆史研究——基于拉铁摩尔和傅礼初相关研究的考察》,《史林》2016年第3期,第199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3人提及新疆,总会想到那句形象的比喻——“三山夹两盆”。所谓“三山夹两盆”,即“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北部为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三大山系之间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①三面的山脉阻隔形成了南北疆两个相对闭塞的内部空间,仅东向可以与甘肃的河西走廊连接。天山东路则成为内地与南北疆交往的“开放地带”。时人提及哈密时,惯称其为“新疆门户”,“扼南北两路之要”。由哈密西行至吐鲁番可以进入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绿洲城市阿克苏、叶尔羌、喀什噶尔;向北穿过天山余脉由巴里坤西行至乌鲁木齐则可以通往伊犁。天山东路所属之境,西界伊犁,西北界塔尔巴哈台,北至沙磧,东北界科布多,东界甘肃,向南抵吐鲁番盆地南缘,西南界天山。如下图所示:图1天山东路地形图②从地形及气候特征看,天山东路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绿洲地貌,大致界于北疆的草原绿洲与南疆的沙漠绿洲之间,甚至与拉铁摩尔所说的“半绿洲”有些类似。该地虽处于嘉峪关西北,但与长城线以北内蒙古的广阔草原不同,天山东路的部分地区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精耕。自康熙朝时期,清朝便开始在西北嘉峪关外屯田。乾隆朝新疆开辟以后,移民屯垦事业继续推行,由此形成了一个间布哈密、吐鲁番回部的边疆“汉人社会”。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出兵以前,就对东路的部分地区施行了长期、有效的统治。哈密和吐鲁番(额贝杜拉、额敏和卓)较早归顺,清朝在此编旗设领,实行札萨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雍正十三年(1735),清准议和,清军从吐鲁番和巴里坤撤兵,但仍在哈密保留驻军。③乾隆五年(1740),清朝设立安西提督负责嘉峪关以西事务,该提督即长期驻扎在哈密。伊犁将军设立以前,清朝曾计划以甘肃总督管①新疆地理学会编:《新疆地理手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页。②图片来自网络,笔者稍作处理,谷歌卫星地图,网址https://www.17ditu.com/map/area?areaId=650000&mt=1&ms=ODYuNzM4NzkjNDMuMDg2MjIjNg==③齐清顺:《18世纪前半期清朝与准噶尔对吐鲁番地区的争夺》,《西域研究》2005年第1期,第32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4辖甘肃与新疆。①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朝设立伊犁将军,总统天山南北两路。此外,清朝在新疆东部地区建置镇迪道,其下实行郡县制度,隶属于陕甘总督。②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朝以乌鲁木齐都统取代参赞大臣,总管东路的兵民事务,使得新疆东部地区的事权分配更加纷繁复杂。天山东路主官乌鲁木齐都统作为驻防都统,品秩与伊犁将军同为武职从一品,但却要受到距内地更遥远的伊犁将军的节制,这在清代的驻防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③乌鲁木齐都统总领东路一切军民事务,也开创了驻防都统兼管民事的先例。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都统又不同程度地与将军、总督发生事权纠纷。伊犁将军对都统虽有总统之权,但这种节制权却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将军很少过问东路事务;都统的事权经常与陕甘总督发生冲突,以至于中央都不得不出面调和。此外,东路各城的驻扎大臣(如哈密办事大臣)有奏事权,可以越过都统、总督、将军上达天听,而远在北京的皇帝对边疆地方事务的关注又近乎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这些都无形中对都统的职权有所削弱。二、研究目的“内边疆”是拉铁摩尔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基于中国北方农牧冲突所提出的一个边疆概念。就笔者所见,该词最早见于他在1937年发表的《中国长城的起源:理论与实践中的边疆概念》一文:在一系列有等级区别的社会群体中,只有毗邻长城的,才能够掌握内“贮存地”(inner“reservoir”),该区域可以实施覆盖整个边疆的社会控制。这个毗邻长城的社会群体的起源与影响是不确定的,既可以服务于汉人对边疆的控制,也能是攻击汉地的辅助者。这些入侵者是起源于外“贮存地”(Outer“reservoir”)的征服部落,它们来自边疆之外或“外边疆”(OuterFrontier),可以一举扫平内贮存地区域或“内边疆”(InnerFrontier)的群体。④在拉铁摩尔看来,中国的边疆是层级的,即他所描述的“长城—内蒙古—外防御墙—戈壁—外蒙古”。其中,毗邻长城的区域,典型的如内蒙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地区被普遍认为是汉文化向外传播影响最深的区域,同时也是汉地①参见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第49—62页。②吴轶群:《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第154页。③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第37页。④OwenLattimore,“OriginsoftheGreatWallofChina:AFrontierConceptinTheoryandPractice”(1937),StudiesinFrontierHistory:CollectedPapers,1928—1958,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p.115.拉铁摩尔将边疆如游牧部落、农牧混杂部落、渔猎部落等称为“一系列有等级区别的社会群体”。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5连续不断的北方侵略者的‘贮存地’(reservoir)区域。”①该区域即为“内边疆”。它分两种情况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汉地王朝强盛时,“内边疆”通过“汉化”进而向外波及;北方游牧强盛并进入长城以南后,会在该区域预留后卫保护其原有的土地,以防更北部落的攻击,同时供给统治长城以南所需的官吏与守军。即所谓“内边疆”“既可以服务于汉人对边疆的控制,也能是攻击汉地的辅助者”。在此基础上,拉铁摩尔指出:“满清”的“内”边疆结构,“包括满洲的西部及南部、内蒙古以及拥有众多使用汉语的回教徒的宁夏及甘肃。在康熙年间(1662—1722)又加上一个‘外’边疆,包括由清朝控制而非直接统治下的满洲北部、外蒙古、西蒙古、拥有众多使用突厥语的回教徒的新疆以及西藏各族。”②他认为,西北地区甘肃③与新疆的关系与内外蒙古相同,即甘肃为“内边疆”、新疆为“外边疆”。他依据甘肃地区耕地零散于山川河谷之间的地理特点,将其命名为“半绿洲”。如此一来,长城西端的嘉峪关也就成为了“内—外边疆”的界限,而非内地与边疆的分界。④也由此,中国层级的疆域得以建立,从地理位置上讲,“内边疆”处于“外边疆”游牧社会与南部汉地社会之间;生计方式亦是如此,近乎农牧混杂;内部存在依附与脱离游牧或农耕的、两种反向的趋势。针对清代的特有情况,笔者试图在拉铁摩尔的基础上对清朝“内边疆”进行进一步诠释。⑤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与拉铁摩尔将甘肃定义为清代“内边疆”的做法不同,笔者认为,清代西北“内边疆”应该在嘉峪关以西。有清一代,西北嘉峪关以内应皆为内地。近代产①OwenLattimore,“Manchuria:CranleofConflict”(1932),NewYork,TheMacmilianCompany,pp.38—39.②[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页。③清代甘肃的地理范围与今日有差别,拉铁摩尔原文中使用的“甘肃、宁夏”,皆属清代甘肃辖区。④姚大力亦分析指出了此点。参见姚大力:《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姚大力,刘迎胜主编:《清华元史》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505页。⑤拉铁摩尔对中国边疆的论断有很多僵化、错误的地方,如其蒙古不属于中国的言论就已得到诸学者的批评。“内边疆”概念也有很多局限,其突出问题是脱离具体政权而谈历史中国。赵永春、马溢澳即指出,“只有有了国家政权,才会有边疆,否则,就没有边疆。”“然而,拉铁摩尔的‘双边疆’理论所强调的是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却忽略了‘国家’政权这一硬件条件。”脱离具体政权而谈中国边疆势必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其由此归纳的边疆理论并不能勾勒出具体历史时期的边疆面貌。这也是拉铁摩尔边疆理论“普适性”一直受到质疑的原因所在。关于适用性的问题,赵永春等指出,“如果将拉铁摩尔的‘双边疆’理论应用于清朝这一统一的国家政权统治时期,还能说得过去,但若将这一理论推衍至整个中国历史时期,离开具体的国家政权去谈长城内外的‘内边疆’和游牧地区的‘外边疆’的‘双边疆’,则是不合适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尝试对“内边疆”概念进行重新定义。杨军通过对历朝边疆的重新审视,提出了一种以政权为主体、着眼于治理方式的“双边疆”理论。他指出,秦朝在郡县之外实行不同的治理方式,为中国“外边疆”构建的开始。“至汉代,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重边疆体制,内边疆是郡县区的边疆,是作为帝国统治基础的核心区的边疆;外边疆是非汉族居住区、帝国的边缘区,这才是帝国真正的边疆。”唐代中央对“外边疆”控制开始加强。至清代,“随着移民的大量涌人以及对外边疆的开发,内外边疆的差距迅速缩小,外边疆与内边疆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原来的外边疆逐渐演变为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古代帝国体制下的双重边疆,最终发展为近代国家意义上的边疆。”赵永春、马溢澳提出,历史中国存在“各个政权的边疆”、“中国的边疆”两个边疆,由此,元朝和清朝便只有“外边疆”,没有“内边疆”了。参见赵永春,马溢澳:《也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双边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24—30页;杨军:《双重边疆:古代中国边疆的特殊性》,《史学集刊》2012年第2期,第17—19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6生的西方概念“本部十八行省”,亦将甘肃划归“内地”。①事实上,即便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出兵新疆以前,甘肃也从未有脱离清朝“内地”而接近“草原”的趋势。拉铁摩尔有意突出清代甘肃“回”的因素,机械地将其划入“内边疆”的区域范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众所周知,从疆界范围看,清朝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乾隆朝新疆开辟后,西北疆域扩展,“更盛于汉唐”。辽阔的疆域使得关于中国边疆的讨论势必要回归到“王朝治边”这一传统话语中来。笔者认为,无论被近现代学者赋予怎样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尤其是清代的“边疆”,都应当是与“内地”相对应的地理概念。“远离统治中心的边缘”可算是边疆最基本的含义。既然有“统治”,则必须要有政权。清朝由满人建立,崛起于东北,因而部分学者认为其政权具有满洲、边疆属性,甚至被定义为“边疆王朝”。②同时,清朝入关后,承袭明制,并逐步“汉化”成为“中原王朝”。因此,拉铁摩尔所说的“内边疆”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的两种方式在清代西北皆有所显现。首先,清朝开辟新疆后,陕西、甘肃大批八旗、绿营移驻新疆东部地区的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其目的就是为了控驭更外围区域的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其次,通过内地移民、制度搬迁等方式,“汉化”也在不可避免的进行。拉铁摩尔认为由于长城以外区域无法满足汉地社会的“农耕性”条件,中原王朝并不能通过移民实现向这些地区的发展,而只能通过政治、军事力量的征服实现对这些地区的“伸入”。③通过征服实现“伸入”,进而实施羁縻政策而非移民来控驭长城以外地区,是如唐朝实行的边疆政策。但清朝的情况却已经迥异于此了。清朝在实现对新疆的“伸入”后,将内地的大量汉民移入新疆从事农耕。无论能否视清朝为汉地中原王朝,都不得不把这场有效的移民屯垦行为视作内地向边疆的发展。在嘉峪关外人口与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郡县制度亦得到推广。清朝有效整合了边疆与内地两种管理制度,使得嘉峪关外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总体上处于一种内地与边疆之间的特殊局面。清代的“内边疆”立足于精耕与游牧之间,作为内地、边疆调和的产物,兼具两方的部分属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使得我们能够从“过渡地区”、“边缘地带”、“缓冲区域”出发来审视“内地—边疆”。④无论如何,这种灵活的、层级的边疆范式无疑更接近历史中国边疆的真实面貌,并有助于我们反思近代以来的线性边疆观。①“本部十八行省”背后或许有分裂中国的阴谋,但也含有十八行省为中国核心(内地)的意思。②[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7页。③[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5、110、303、318页。④拉铁摩尔无意对诸如贮存地”、“内边疆”、“过渡地区”、“边缘地带”、“缓冲区域”这些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而是倾向于混合使用。参见姚大力:《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姚大力,刘迎胜主编:《清华元史》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505—508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7三、研究综述清代天山东路地区的各级职官、建置及其职权向不明晰,成为边疆史地研究中的一桩公案。究其原因,既与此地职官、建置更换、移驻、裁撤频繁相关,亦由史料记载的分散、缺失、错谬导致。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朝开辟新疆十余年后,将乌鲁木齐参赞大臣改为都统,正式建立满洲驻防制度。该职设置历时百余年,至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时,正式撤销。乌鲁木齐都统一职在天山东路乃至全疆职官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解决相关疑难问题的关键,值得深究。截至目前,许多研究成果涉及清朝对新疆东部地区的治理及乌鲁木齐都统等东路职官,如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薛晖《乌鲁木齐都统的创置与乾隆朝时期的东部新疆》、张云《清代乌鲁木齐都统研究》等从乌鲁木齐都统的设立及其权限的角度论述了都统对东部新疆的治理。①以清代边疆(新疆)治理方式、制度等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如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马汝珩、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罗运治《清高宗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周卫平《清代新疆官制边吏研究》、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刘传飞、张莉《清代前中期的西北地缘政治演变》等,在论述西北、新疆问题时,对该问题亦有所关注;②杨军民《清代陕甘总督与新疆军政治理——以陕甘总督与新疆各军府关系为视角》、陈跃《陕甘总督与清代新疆治理》、《陕甘总督与乾隆年间的新疆屯垦》等论述了陕甘总督对包括东疆在内的新疆事务的参与;③刘传飞《清康雍乾时期嘉峪关以西地区郡县制的扩展与镇迪道的形成》、吴轶群《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鲁靖康《清代哈密厅建置沿革与西北地区的权力制衡》等论文考证了东部新疆的镇迪道等郡县建置的演变。④关①参见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2年第2期,第26—39页;薛晖:《乌鲁木齐都统的创置与乾隆朝时期的东部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50—56页;张云:《清代乌鲁木齐都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②参见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30—360页;罗运治:《清高宗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台北:里仁书局,1983年;周卫平:《清代新疆官制边吏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第49—62页;刘传飞、张莉:《清代前中期的西北地缘政治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43—149页。③参见杨军民:《清代陕甘总督与新疆军政治理——以陕甘总督与新疆各军府关系为视角》,《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6—11页;陈跃:《陕甘总督与清代新疆治理》,《昆明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35—41页;陈跃:《陕甘总督与乾隆年间的新疆屯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1期,第105—109页。④参见刘传飞:《清康雍乾时期嘉峪关以西地区郡县制的扩展与镇迪道的形成》,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吴轶群:《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第92—102页;吴轶群:《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第154—156页;鲁靖康:《清代哈密厅建置沿革与西北地区的权力制衡》,《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13—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8于已取得的研究进展,下面分两方面略加陈述。一是对天山东路建置演变过程的认识。乌鲁木齐都统府及镇迪道的建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对此过程的梳理是理解乾隆朝治理东部新疆的关键。大多数论者对此并未明确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或仅简单提及清朝在平准过程中向东部新疆派遣办事大臣,如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马汝珩、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周卫平《清代新疆官制边吏研究》等;①有些学者注意到此过程,并提出了一些认识。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梳理了伊犁将军设立前清朝治理新疆的探索,认识到清朝有设立甘肃总督管辖新疆的计划。②王希隆、郭润涛、鲁靖康、吴轶群、刘传飞等人注意到了新疆东部地区郡县的设置和郡县制的拓展,其中刘传飞、吴轶群对安西道移驻哈密、巴里坤到移驻乌鲁木齐并改为镇迪道均有所论及。③郭润涛分析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乌鲁木齐参赞大臣改设为都统的具体原因。④二是对都统设立后东路事权归属的认识。对某一地区治理的研究,需要对该地区具体事务的运转进行考察,从而明晰该地事权的归属。就东部新疆的军政事务,学者多认为总统于伊犁将军,如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马汝珩、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等。⑤章伯锋《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的《凡例》中提到:“都统一职,与将军品级相等,终清之世,仅乌鲁木齐、察哈尔、热河三地设置。”⑥因乌鲁木齐都统与伊犁将军品级相等,学者对将军节制都统之实有所质疑。王希隆提出著名的“两军府论”,认为清代新疆有两个军府,即伊犁将军府和乌鲁木齐都统府,他的依据有三:一、都统与将军都是武职从一品;二、两个军府驻防军力量基本相等;三、都统职权并不局限于军务,行政事务也由其总理。他直言:“这两个军府无论长官品秩、辖区面积、驻军规模、下属军政官员品级数量、所理军政事务等方面,都基本相当。只不过伊犁将军有节制统辖南北两路的权限,尽管这一权限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形式或名义而已。”在具体讨论乌鲁木齐都统的职权时,王先生以《三州辑略》卷二《官制》中对乌鲁23页。①参见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30—360页;周卫平:《清代新疆官制边吏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②参见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第58—65页;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第49—62页。③参见吴轶群:《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刘传飞:《清康雍乾时期嘉峪关以西地区郡县制的扩展与镇迪道的形成》,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④参见郭润涛:《新疆建省之前的郡县制建设》,《西域研究》2013年第1期,第23—32页。⑤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30—360页。⑥章伯锋编:《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9木齐都统权限的记载为依据,认为乌鲁木齐都统的职权并不局限于管辖驻军、督理军务,而是乌鲁木齐军政区①的最高军政长官,“军事行政事务俱由其总理”。②薛晖以《乌鲁木齐事宜》为主要依据写成《乌鲁木齐都统的创置与乾隆时期的东部新疆》。③该文认为乌鲁木齐都统“统辖巩宁、吐鲁番、巴里坤、古城、库尔喀喇乌苏等地满兵,迪化、巴里坤、哈密、玛纳斯等地汉军绿营兵,以及镇西府、迪化直隶州所辖的昌吉、绥来、阜康、奇台、宜禾诸县和吐鲁番同知等地民政事宜,乃是以主管军事为主而又兼管行政的新疆高级领导”。④近年来,随着国家清史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和《新疆通史》的编撰,清代边疆史、新疆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就笔者所见,涉及乌鲁木齐都统的相关论著,仍多因袭前人的路径与观点。如周卫平《清代新疆官制边吏研究》“乌鲁木齐都统”一节也称乌鲁木齐都统与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不同,不仅掌管军事,还兼管民政事务,“是乌鲁木齐地区最高军政长官”。⑤他的依据同样也是和瑛《三州辑略》中“(乌鲁木齐都统)以
本文档为【乾隆朝西北“内边疆”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19-10-14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