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原文及翻译

老子原文及翻译

举报
开通vip

老子原文及翻译老子原文及翻译老子原文及翻译PAGE/NUMPAGES老子原文及翻译《老子》原文和翻译《老子》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久不变的“道”。能够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久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本源。所以应当从常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奇妙,应当从常常显现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出名”和“无名”这二...

老子原文及翻译
老子原文及翻译老子原文及翻译PAGE/NUMPAGES老子原文及翻译《老子》原文和翻译《老子》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久不变的“道”。能够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久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本源。所以应当从常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奇妙,应当从常常显现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出名”和“无名”这二者本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能够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全部的道理及全部变化的根本了。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贤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认为美,丑的看法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认为善,不善的看法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贤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适应自然,崇还没有为,推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其实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其实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伟绩反而永久不会被消灭。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译文】不标榜贤名,令人民不起争心;不宝贵难得的财货,令人民不起盗心;不展现名利的可贪,令人民的思想不致遇到惑乱。所以,贤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慧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加强者民的体魄,即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边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令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即使有阴谋诡计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手段。在这样的状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呢?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译文】“道”本是虚空的,但是作用却不穷尽。它是那么深沉广博,仿佛是万物的先人。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不要认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还俨然存在。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仿佛在有天帝从前就有了它。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贤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签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无所独爱,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故意创建,所以它关于万物的生计亡死,好似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相同,用完此后,随意扔掉,其实不珍爱。相同的道理,贤人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看作刍狗,让百姓随其本性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天地之间,就像一具风箱,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一旦拉动起来,那风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静或动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常以自己的小聪慧,妄作主张,执拗已见不愿相让,却不知,言论愈多,离道愈远,反而导致败亡,倒不如守着虚静无为的道体呢!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译文】虚无而神妙的道(“谷神”),变化是永不穷尽的。它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叫做“玄牝”。这奥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绵延不停地永存着,而它的作用,愈动愈出,无量无尽,自开天辟地,直到永久。第七章海枯石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贤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自古及今,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天地所以能永存的原由,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计,所以能长远生计。贤人理解这个道理,所以常把自己的事放在脑后,但是他的收获却远高出他的本义。这还不是因为他遇事无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大私吗?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大家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符合道体的人,好似水。水擅长使万物获取利益而不与之相争,它处于大家憎恶的地方,所以最靠近“道”。他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宁静,交友真挚相爱,语言信实靠谱,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所长,行动必能适其时,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捶而棁之,不可以常保;荣华富贵,莫之能守;荣华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译文】自满自夸,不如合时而止,因为水满则溢,过于自满的人,必会摔倒。轩露头角,这类锐势总不可以长远保住,因为过于刚强则易折,惯于逼人,必易遭打击。荣华富贵的人固然富裕,但却不可以永久守住他的财产;那恃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只有功遂身退,才符合自然之道。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理解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你能摄持躯体,专一心志,使精神和形体合一,永不分别吗?你能保全本性,持守天真,集气到最轻柔的心境,像婴儿相同的单纯吗?你能洗浄尘垢、险恶,使心灵答复光明澄澈而毫无瑕疵吗?你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你运用感官、动静、语言之间,能致虚守静吗?你能恍然大悟、智无不照,不专心计吗?这些事假如都能做到的话,便能任万物之性而化生,因万物之性而长养。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已能,长养万物而不视已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了。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认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认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认为利,无之认为用。【译文】三十根车辐聚集安装到一个毂上,在毂中有空处,这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制成器皿,在器皿中有空处,这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筑屋室,在屋室中有空处,这才有屋室的作用。假如理解这类道理,就知道“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真切实用的所在,还是在于虚空的“无”。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疯;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贤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译文】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致视觉愚钝;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致听觉不敏捷;过分追求滋味的享受,终致味觉功能退化;过分尽情于骑马狩猎,追赶鸟兽,终致心神不定,放纵不安;过分追求金银财宝,终致道德沦丧,声名狼藉。所以贤人的生活,只求饱腹,不求享受,宁取朴素寂静,而不取豪侈浮华。主张摒弃全部外物的诱惑,以保证固有的天真。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译文】世人重视外来的宠辱,没有本心的涵养,所以得宠受辱,都免不了因此心惊,又因不可以把存亡置之度外,恐惧大的祸患而心惊。为何得宠和受辱都要心惊呢?因世人认为宠上辱下,宠尊辱卑。获取荣耀就感觉尊贵,遇到羞耻就感觉丢脸,所以得之也惊,失之也惊。为何恐惧大的祸患也心惊呢?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假如我们忘了自己,那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说,能够以贵身的态度治理天下,才可把天下交托他;以爱身的态度治理天下,才可把天下交给他。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有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以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以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后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译文】看不见的叫做“夷”;听不到的叫做“希”;摸不着的叫做“微”。道既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又何须去穷究它的形象呢?因为它是混沌一体的。这个混沌一体的道,在高其实不显得光明;在低也不显得惨淡。只可是是那样的幽微深沉而又不可以名状,到最后还是归于无物。这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也可称它为恍然不定的状态。你迎着它,却看不到它;跟着它,也望不见它。秉执着这亘古就已存在的道,就能够驾御万事万物。能够认识这亘古存在的道,就知道“道”的规律了。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奇妙玄通,深不可以识。夫唯不可以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译文】古时有道之士真是不可以思议,他胸中的智慧深奥无极。因为他深不可以测,所以要描绘他的话,也只能牵强形容而已。他当心慎重的样子仿佛冬季涉及于河川;警惕的样子仿佛防备四邻窥探;拘束严肃仿佛身为来宾;融和可亲仿佛春风中冰的解冻;淳朴朴质仿佛未经雕琢的素材;气度宽阔仿佛空阔的山谷;浑厚淳随和像浑浊的大水。试问谁能在动乱中寂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在平定中生动起来而慢慢地开朗?唯一得道的人,才有这类能力了。因为得道的人不自满,所以才能做到推陈出新的成效。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译文】假如致虚、寂静的时间达到极致,做到去知去欲。那么万物的生长、活动,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是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来去循环的规律。固然万物复杂众多,到头来还是要各返本源。回返本源叫做“静”,也叫“复命”。这是万物变化的惯例,所以“复命”叫做“常”。认识这个常道可称为理智。不认识这个常道而轻举妄动,就要产生祸患了。认识常道的人无事不通,包罗万象;无事不通,包罗万象就能坦率大公,坦率大公才能做到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切合自然,切合自然才能切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永世长存。这样,平生也即可免于危难了。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最上等的国君治理天下,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令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只知有国君的存在;次一等的国君,以德教化民,以仁义治民,施恩于民,人民更亲密他、歌颂他;再次一等的国君,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所以人民恐惧他;最差的国君,以权谋捉弄人民,以诡诈欺诈人民,法律不可以,人民轻侮他。这是什么缘由呢?因为这类国君自己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最上等的国君是安闲无为的,他不轻易发号布令,但是人民都能各安其生,获取最大的好处。等到事情办妥,大功成功,人民却不知晓这是国君的功绩,反而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呀。”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良。【译文】大道荒弃此后,才有仁义;跟着智巧的出现此后,才产生诈伪;家庭不和此后,才显出孝慈;国家昏乱此后,才产生忠良。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响马无有。此三者认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译文】聪慧和智巧伤害自然,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获取百倍的好处;仁和义约束本性,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能恢复孝慈的本性;机巧和货利,能令人产生盗心,所以弃绝了它,响马自然就绝迹。这三者都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弃绝它们,而令人心有所归属。这即是外在要表现单纯,内在保持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奈何?人之所畏,不可以不畏。荒兮其未央哉!大家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大家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以此。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大家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译文】知识是全部忧虑烦忧的本源,弃绝全部知识,就不会再有忧虑烦恼。恭顺地应声“是”,和愤慨地应声“哼”,相差终究有多少?世人所说的“善”,和大家公认的“恶”,终究相差在那边?这没有必定的准则,我也不可以独行独断,显现锋芒,遭人妒忌。应当存着别人惧怕,我也惧怕的心理。因为宇宙的道理本是广大无边的,很难完整显示给他人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与人和光同尘,以减少自己的过失。我的存心和世人大不相同。比方说:世人快快乐乐的样子,仿佛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在春季登台远眺。惟独我淡泊名利,就像不知嘻嘻的婴孩,又仿佛无家可归的游子似的。大家自得自满,仿佛实用不尽的才华和能力;唯有我仿佛贫乏不足的样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是那样的混沌!世人都灿烂自炫,惟独我昏昏昧昧的样子;世人都清楚聪明,惟独我无所识其余样子。我淡泊寂静,仿佛海洋相同的寥寂广阔,我无系无絷,仿佛狂风相同,没有目的,没有归宿。世人仿佛皆有所用,皆有所为,惟独我愚痴并且鄙陋。世人都竞逐浮华,崇尚文饰,唯有我独出心裁,见素抱朴。为何我会这样呢?实在是因为我太看重心里的生活,抱住人生的本源,一心以得道为贵啊!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此中有象。恍兮惚兮,此中有物。窈兮冥兮,此中有精。其精甚真,此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译文】大德之人,他的全部言谈举止都跟着道而转移。道是什么样子呢?道这样东西,是恍恍然惚的,说无又有,说实又虚,既看不清又摸不到。但是,在这恍然之中,它又具备宇宙的形象;在这恍然之中,它又涵盖了天地万物。它是那么深远而幽微,但是此中却拥有全部生命物质的原理与原质。这原理与原质是特别地真切可信的。从古迄今,道向来存在,它的名字永久不可以消去,依照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因它向来在从事创建万物的活动,我就是从“道”才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的。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贤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译文】委屈反而能够保全,曲折反而能够挺直,低下反而能够充盈受益,破旧反而能够迎新,少取反而能够多得,假如贪多反而弄得诱惑。所以贤人紧守着“道”。不自我夸奖,反而显得突出;不自认为是,反而能够彰显;不自己炫耀,反而能够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够长远。这都是不和人争反而能展现自己的结果。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这样反而成全了他的伟大。先人所说的“曲就是全”等语,莫非还会虚假?能够做到这些,道亦会归向他了。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天。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可以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无言才能合于自然的道体。所以暴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成天。盛行风雨的天地,尚且不可以长远,况且细小的人类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表现于不道不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所以,获取道的,道也乐于获取他;获取德的,德也乐于获取他;相同失道失德的,就会获取失道失德的结果。为人诚信不足,人们自然不会相信他。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可以。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凡翘起脚尖想要出类拔萃的,反站立不稳;凡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远;自己好表现的,反不可以显达;自认为是的,反不可以昭著;自我炫耀的,反而不可以见功;自我表现矜持的,反不可以长远。从道的看法来看,这些焦躁的行为,几乎是剩余无用的东西,连物类都厌烦,况且万物之灵?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炫夸争胜。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天生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在天地存在从前,就有一个东西浑然天成。它无形、无声;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摸不着。它不生不灭,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周行天下,不觉疲倦,而无所不在。世上全部的事物,莫不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能够说是万物的母亲了。这样奥妙的东西,我实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不得已,只能叫它作“道”。假如要牵强给它起个名字的话,也只能称它为“大”。大到没有极限,便不会消失;没有消失,才称得起远;固然远,却还能自远而返。所以说,道是最大的;其次是天;再则是地;次则为王。宇宙中的四大,王也是此中之一。但这四者明显是各有范围,各有差异。人为地所承载,所以人当效法“地”;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当效法“天”;天为道所海涵,所以天当效法“道”;道以自然为归,所以道当效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整天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何如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译文】庄重为轻薄的根本,安静为躁动的主宰。所以贤人的行动,老是持重守静;虽有荣誉,也是泰然自若,超脱于物外。一个万乘之国的君主,怎么能够轻烦躁动来治理天下呢?因为他们不可以以重卸轻,以静制动的缘由啊!要知道,轻薄便失去根本,躁动就失去主宰的地位。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没关楗而不可以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以解。是以贤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好人者,不好人之师;不好人者,好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译文】擅长办事的人,顺自但是行而不留一点印迹。擅长说话的人,能够默不作声而一点也不会过分。擅长计算的人,应世接物,“没心”、“无智”,所以不用筹策。擅长拉拢民众的人,推诚相与,纵使不用门户拘限,民众也不会背叛。擅长结识人心的人,纵使不用绳子来捆缚,他人也不会离开。所以,体道的贤人,擅长使量才录用,没有荒弃的人;擅长使物尽其用,没有荒弃的物。这就叫做“袭明”。所以,好人能够做不好人的老师,不好人能够做好人的一面镜子。不尊敬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这面镜子,固然自认为聪慧,实质上是大糊涂。这个道理,真是精微玄奥之至,只有懂得“袭明”的人,才能知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贤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译文】知道雄的道理,却不与人争雄,反甘愿守雌的一方,如同天下的溪壑,必然众流归注,获取天下人的归服。既能得天下人的归服,他所承受的道,自然也不会失散。不只这样,他更能回返原有的赤子之心,以达单纯的境地。知道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明,而甘居黑暗,才能为天下作楷模。既能为天下人的典范,品德自无错失。不只这样,他更可归于无极,而回归道体。知道荣耀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荣耀,而甘居羞耻,才可得天下人的归服。能使天下人归服,品德才算充分。不只这样,他更返朴归真,与道体合而为一。但是,万物变化不息,这类状态其实不可以长保,终有朴散为器的时候,而证道的贤人,还能以浑厚的原则,来设官分制,做到“无为而治”。所以说:善治国家的人,不割裂事理,仅使万物各遂其性而已。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认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贤人去甚、去奢、去泰。【译文】要治理天下而又行有为之政,我看他不可以能达到目的。天下本是一种神圣的东西,不可以出于强力,不可以加以把持。出于强力的,必会失败;想要加以把持的,最后也终必失去。所以世人天性不一,有前行(踊跃)的,有后随(悲观)的;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刚强,有的羸弱;有的平易,有的危怠。人怎样能有所作为?所以,证道的贤人有见于此,凡事都循人情,依物势,以自然无为而治,除掉全部极端的、过分的、豪侈的东西。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波折生焉。大军以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译文】用道辅助国君的人,是不会用兵力逞强于天下的,因为以力服人,人必不服,待有隙可乘,还是会遇到报复的。试看军队所到之处,波折丛生。每次大战后,不是因尸体蒸发,传染疾病,就是缺少粮食,造成荒年。所以,擅长用兵的,只求达到救援危难的目的就算了,决不敢用来逞强,只求达到目的,就不会矜持,不会炫耀,不会骄傲。只求达到目的,就知道用兵是出于不得已,就不会逞强,逞强是不会长远的。万事万物,一到强健浩大的时候,就开始趋于衰落。所以耀武逞强,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就如飘风骤雨,很快就会消失。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淡泊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大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涕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译文】锋利的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只人们厌烦它,就是物类也不喜爱它,有道的人是绝不轻易用它。有道的君子,平常以左方为贵,用兵时才以右方为贵。兵器是种不祥的东西,君子心地仁爱,憎恶杀生,那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用它也要平心静气,只求达到目的就算了。即使打了获胜,也不可以喜悦。喜悦,就是喜爱杀人。喜爱杀人的,天下人都不会归服他,自然他也就没法治理天下。大家都知道: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所以用兵时,偏将军负的责任轻,就居左方,大将军责任重,便居右方。这是说发兵打仗,要以丧礼来办理战胜的光临啊!所以,有道的君子,人杀多了会伤心而哭;战胜了,还须以丧礼来庆贺。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出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译文】道体虚无,永久处于不可以名状而朴质的状态。即使特别隐微,天下也没有人敢支配它。侯王若能守着这虚无的道体,不违犯万物的本性,万物自然会顺其性而归服。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不需人们指派,就会散布很平均,道亦然。道创建了万物,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样名称。既已定了名称,纷争也就跟着产生,所以人便不可以因小失大,应当知道恰到好处。知道恰到好处,才能远离危险,防止祸患。道关于天下人来说,就仿佛江海关于川谷相同,江海是百川的归宿,也是天下人的归宿;人广受其利,物备受其泽。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满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能认辨他人长短善恶,乃是智慧,能认识自己,才是高妙。能够战胜他人,乃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是坚毅。能够满足常乐,就是富饶,能够勤行大道而长远不息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本,能常处于道的,才能长远。人既能以道为地方,自然也能和它同长久;既能以道为依归,虽死,却能与道同存,这才是真切的长寿。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译文】大道流行泛滥,就像水相同,可左可右,无所不到。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任万物成就,而不居其功;它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从道体的隐微虚无看,它可说很细小,但其用无量,润育万物,使万物归附而不自认为主宰,它又可说是很伟大。道所以能成其伟大,就因它一直不自认为伟大的缘由。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译文】能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因为他不只不会害人,反而能使天下获取太平康乐。动听的音乐,爽口的美味,不过做客时的短暂享受罢了,怎么可能长远?道展现出来的,固然淡而无味,既看不见,又听不到,但却取之不尽,用之不停。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纤弱胜刚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够示人。【译文】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这是自然不易的公义。能够了然这个道理而加以运用,自然就无往不利了。任何事物,要收敛的,必然成心扩大它;要虚弱的,必然成心富强它;要荒弃的,必然成心兴隆它;要取去的,必然成心赐予它。这个道理,看似隐微,其实很明显,那只可是是纤弱胜刚强的征兆罢了。深水是鱼生计的根本,鱼不可以离开深水的,不然必然干死;治国者不可以用强权政治来显耀恐吓人民,不然便要自取其祸,国破身亡。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译文】道永久自然而然,不造不设。看似碌碌无为,但万物由道而生,实质上倒是无所不能。侯王若能守着这个道,万物就会各顺其性,自生自长。但是这类状态,其实不可以长保,在万物生长繁衍的过程中,不免有欲望歪念,这时唯有以道的实质“无名之朴”,来战胜这类情况的发生。一旦没有欲望歪念,能够归于宁静不乱,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平定。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认为;下德为之,而有认为。上仁为之,而无认为;上义为之,而有认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尔后德,失德尔后仁,失仁尔后义,失义尔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译文】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认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居心为道,反而有很多地方却做不到了。上仁的人,固然是为,倒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只管是为,倒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由此看来,失去了道尔后才有德,失去了德尔后才有仁,失去了仁尔后才有义,失去了义尔后才有礼。等到步入礼的境地,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祸乱也就随之开始。至于以智慧去测度未来,可是是道的虚华,是愚笨的开始;更是愚笨无知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朴,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俗礼;以守道为务,而不任用智巧;务必除掉全部浅陋浮华等不符合道的,而取用敦朴朴质等合于道的。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认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绿绿如玉,珞珞如石。【译文】天地万物都有生成的本源,那就是道,也可称为一。自古以来天得一才能清明,地得一才能寂静,神得一才能灵妙,谷得一才能充盈,万物得一才能化生,侯王得一才能使得天下平定。这些都是从一获取的。不然,天不可以清明就会崩裂,地不可以寂静就会震溃,神不可以灵妙就会消失,谷不可以充盈就会涸竭,万物不可以化生便遭灭绝,侯王不可以治理天下便会被推翻。所以贵乃是以贱为根本,高则是以下为基础。且看侯王的称王称帝,不就是以低微为出发点吗?所以导致过多的赞美就反而没有荣誉,所以,贤人不想要象珠玉那样尊贵华丽,而情愿象顽石那样卑贱丑恶。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译文】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变发展,是“道”的运动。保持纤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产生于详细的有形质之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从无形质之物产生出详细的有形质之物。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认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译文】上士闻道就努力不懈地去推行,绝不中断。中士因为识见不足,认道不清,所以感觉道似真似幻,如有若无。下士听见合于道的话,反而哈哈大笑起来,认为荒谬不经。假如不可以让这般俗陋的人大笑的话,道就不是真道呢!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有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来,明道反像暗昧,进道反像退后,平道反像不平。”相同地,上德反像低下的川谷,高洁显荣反似含垢受辱,广大的德行反似不足的样子,刚健之德反像懒怠的样子,朴素的德反似易变的样子,其理莫不源于此。广大的空间没有可指的角落,伟大的成就多数晚成,天籁的声音无声可闻,没有形象的象,无形可见;大道隐微不可以说,没出名称来指明。上士的人了悟这些道理,马上付诸行动,以期合于道体。因为只有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大道,才能施恩万物,才能无所不可以。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世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认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认为教父。【译文】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订交而生第三者,此刻生生不息,便繁衍了万物,所以万物天赋阴阳二气的订交而生,这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生成新的和睦体,一直调治万物。人所厌的是孤、寡、不谷,而侯王却以此自称,那是因为得道的侯王深明道体的缘由。任何事物,表面上看来受损,实质上倒是受益;表面上看来受益,实质上倒是受损。所以,人生在世,应顺路而行,不可以仗恃自己的力量向大自然逞强,不然定得不到善终。古人教给我这个道理,此刻我也拿来教他人,并以此作为“戒刚强”的基本要义。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利。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译文】天下最纤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毅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所以我才知道无为的好处。但是像这样的道理――不言的教育,无为的好处,天下极少人懂得,也极少人能做获取。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满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远。【译文】身外的声名,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那相同和蔼?身外的财货,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那相同名贵?获取名利,失去生命,那相同对我有害呢?由此可知:过分的爱名,必然要付出重要的消耗;要珍藏喜爱的东西,未来亡失的也多。只有满足知止,才可不受大辱,不遭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安静为天下正。【译文】最圆满的东西,因物而成,看起来仿佛有短缺的样子,但是它的作用却永不会停留;最充分的东西,因物而有,看起来仿佛虚空的样子,但它的作用却没有穷尽。最直的东西,随物而成,看起来仿佛曲屈的样子;最灵便的东西,因自但是成器,不强为做作;看起来好像很蠢笨的样子;最优秀的辩才,因礼而言,不强事争论,看起来仿佛是木讷的样子。所以,证道的人,自可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治理天下的人,更当随时体道而行,要明察寒、静能够战胜热、躁。能执守安静无为之道,也即可做人民的典范,使万物各得其所。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满足,咎莫大于欲得。故满足之足,常足矣。【译文】天下有道,人人满足知止,国与国间没有战争,良马拉到野外,作为犁田之用;天下无道,人人贪欲无厌,国与国间争战屡次、全部的马用来战争,甚至连母马都要在荒郊从事生产,这就象征将有亡国之祸了。由此看来,祸患没有大于贪得不满足的了,罪过没有大于得寸进尺的了。治国这样,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只有满足常乐,才是永久满足。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贤人不可以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译文】万物万事皆有其规律;天下虽大,若能知天下之所认为天下的道理,不须出门,即可知天下;天道虽广,若能知天道之所认为天道的道理,不看窗外,就能够知道自然运作的法例。假如必定要出门,外看以求知求见,反而会离道愈远,所知愈少。所以了悟道体的圣人,不需远求,天下的事理即可知道;不察看外界,即可说出自然的法例;不做作施为,即可使万物自化而有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趋,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为学能够日渐增添知见,为道能够日渐除掉情欲。能把为学日趋的妄念去了又去,减了又减,把知欲都损尽了,便能抵达无为的境地。即到了无为的境地,便与道同存,自然也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了。无为,则何愁治理不晴天下?反之,若强恃自己的智慧独行独断,又何以能治理天下?第四十九章贤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贤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贤人皆孩之。【译文】贤人没有偏见,而以百姓的建议为建议。百姓和善的,诚然善待他们,百姓不和善的,不只不摒弃,反而更为善待他们。因为贤人是各因其性而用之,绝不失其和善;这样人人自然都会同归于善。百姓诚实的,诚然要以信对待;不诚信的,更应以诚信对待,因为贤人是只守诚信,不知虚伪,惟其这样,所以才能化去虚伪,令人人同归于诚信。贤人治理天下,是无私无欲的。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也是朴素没有机心,因为贤人对待他们,就仿佛自己的孩子一般地爱护,务期使他们各顺其性。第五十章南征北战。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译文】在人的一世中,生计的门路占十分之三,死亡的门路占十分之三,为了生计而碌碌多为,结果反而堕入死亡的门路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由?实在是因为愈看重肉体,愈保不住它啊!听闻善养生的人,在陆上行走,遇不见攻击的牛虎;在军中作战,碰不到杀伤人的兵刃。所以,犀牛虽凶悍,却没法以角来攻击;虎虽骁勇,爪子也没了用途;刀刃虽利,却难以使用。这乃是因为善养生的人,绝不进入致死的境地。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道为天下之母,所以万物皆从道生,随之便有了蓄养之德;既生既蓄,物才能为物;物既为物,自然就有了貌象声色;物既成形,则形形相生,产生了无量尽的万物;这全部乃是由一个名叫“势”的力量在此中操控。万物既从道生,所以莫不尊道;既爱德蓄,所以莫不贵德。但是道虽尊,德虽贵,却不自认为尊,自认为贵。它施于物的,其实不是居心命物,而是让物各自为生,各自为蓄。所以说,道虽化生万物,德虽蓄养万物,虽长育、平定、覆养万物,倒是化生而不为已有,无所不能而不恃已能,长养而不自认为主宰。像这样奇妙深远的力量,就是玄德了。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认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生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译文】天地万物都有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道创生天地万物,所以也是天地万物之母。既能认知天地万物之母的道,就能够认识天地万物,既能认识天地万物,又能守持这个创建天地万物的道。那么,终生就不会遇到伤害。若以道为依归,便不可以妄用聪慧,应当守其母,知其子,这样一来虽万物纷纭于前,也可平安无事,终生不劳;若妄用自己的聪慧,专恃自己的才能,就无可救治了。能看见细小的道体叫做“明”,能守住纤弱的道体叫做“强”。运用自己的智慧之光,返回到本来的明,不给自己遗留灾害,这叫做合于常道。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译文】倘若我略微有些认识,那么,行于大道时,必然当心慎重,生怕走入歧途。奇异地是大道这样安稳,而人君却喜爱舍弃正路,去寻小径歧途前行。因为人君不恪守大道,结果才使朝政腐败污乱,田地特别荒凉,仓廪特别空虚。其余,他又外服锦绣文采,来修饰表面的雅观;身带利剑,来炫耀自己的刁悍,一心只知当前的享受,只顾自己财货有余,不想今后的困难光阴。这样的人君,真可称为匪徒的头子,同时也必然教人民为盗。教人为盗的,不符合大道,这是在自取消亡啊!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后代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译文】天下有形的东西,简单被拔去;有形的执着,简单被取走。唯有擅长建德持道的人,建于心,持于内,也就不可以拔去取走。若能世代遵照这个道理而行,则社稷宗庙的祭祀,势必代代相传,香火不绝。拿这类道理贯彻到修身,必然内德充分,不需外求;身既具备了道,再贯彻到治家,则必德化家人而有余;以此德行贯彻到治乡,必能德化村夫而受尊敬;再贯彻到邦国,必能德化邦国而丰盛;以之贯彻到天下,也必然能广泛地德化天下人。德行既修,便能够以身观照各人,以我一家,观照其余各家,以我一国,观照其余各国,以我此刻的天下,观照此刻和未来的天下。至于谈到我何以能够知道天下的状况呢,也就是这个道理了。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整天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负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译文】含德深沉的,能够和天真无邪的婴儿对比。至德,是纤弱温顺的,赤子也是这样。他不识不知,没心无欲,完整部是一团公理的组合,所以毒虫见了不螫他,猛兽见了不伤他,鸷鸟见了不害他。他的筋骨虽很纤弱,但握起小拳来,倒是很紧。他其实不知雌雄交合的事情,但其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他的精气充分的关系;他整天号哭,嗓子其实不嘶哑,这是因为他元气淳和的关系。调治相对的事物叫做淳和,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常是无微不至,所以认识它就叫做明。以常道养生,含德自然是最厚。若不以常道养生,纵欲不顺自然,不只没有利处,反会招来祸患。欲望主使随和就是刚强,刚强老是支持不了多久的。道是以柔为强,假如牵强为强,即是不符合道,这就叫做物,物由壮至老,由老至死,即是因为它强为道的缘由。所以,真切道的强,纤弱冲和,比方赤子,任何东西都加害不了它的。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以得而亲,不可以得而疏;不可以得而利,不可以得而害,不可以得而贵,不可以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译文】智者知晓道体精微,所以不随意愿人民施加政令;好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塞绝情欲的道路,封闭情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灿烂,和尘俗同处,这就是奥妙的齐同境地。涵养能达到这类境地,就不分亲疏,不分利害,不分贵贱。能够超越这类亲疏、利害、贵贱的,才是天下最为尊贵的人。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禁忌,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律滋彰,响马多有。故贤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用正道的原则治理国家,用奇诡的战术对外用兵,用安静无为的策略来掌握天下,我何以知道会这样呢?只需从正面几个无为而治的反面情况来看,即可理解。天下的禁忌太多,人民动辄得咎,不知所措,便不可以放心工作,生活愈陷于困苦。政府的机谋愈多,为政者相互明争暗斗,国家就愈陷于杂乱。在上位者的技巧太多,人民起而效尤的结果,智伪丛生,险恶的事层见迭出。法律过于严格威严,约束人民的自由太甚,糊口困难,响马就越来越多。所以,圣人有见于此,便说道:我无为,人民便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也自己走上轨道;我无事,人民便自求多福;我无欲,人民也就自然朴素。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贤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译文】治国者无为无事,一国的政治看似浑浊,其实人民因生活平定,其德反而淳朴。治国者有为有事,一国的政治看似头头是道,其实人民因不堪约束,其德反而浅陋。所以灾害的里面,未必不隐蔽着幸福;在幸福里面,也未必不潜藏着祸端。这类得失祸福的循环,是没有定数的,谁能知道它的终究呢?就仿佛那本是正直的东西,忽然间竟变作了虚假;那本是和善的东西,忽然又化作险恶相同。世人看不透这个道理,凡是各执已见,作为是非弃取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他们陷在这来去循环的圈子里,不可以自拔,已为时好久了。惟独得道的贤人,才能跳出这个圈子,能无为而为,以无事为事,方正而不刺人,锋利而不伤人,坦直而不猖狂,光明而不刺眼。既伤不到自己,也伤不到他人。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能够有国。有国之母,能够长远。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译文】治理国家涵养身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珍爱精神、节俭智识。因为只有珍爱精神,节俭智识,才能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停的积德;能够积德,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胜任的;既没有什么不可以胜任的,就没法预计他的力量;没法预计他的力量,就能够担负保家卫国的责任。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就能够长远站稳。这就是“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长远之道。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贤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译文】治理大国仿佛烹小鱼,不可以常常翻动,常常翻动小鱼就会破裂;不可以够朝令夕改,过于多事,不然人民不堪其扰,便会把国家弄乱。但是能做到这个地步,只有“有道的人”才能达到。有道的人临莅天下,安静无为,物各得其所,鬼神各有其序。这时,不单鬼不作祟伤人,神也不伤害人;不单神不伤人,就是贤人也不伤人;鬼、神、贤人都能做到不伤害人,人民便能安家乐业,勉力修德了。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贱,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可是欲兼畜人,小国可是欲入事人。夫二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译文】人类可否和平共处,实系于大国的态度。大国要像江海居于下贱,才为天下所归。天下的雌性动物,常以纤弱的定性,赛过刚强躁动的雄性动物,这是因为静定且能处下的缘由。所以大国如能对小国谦下有礼,自然能获得小国的相信,而甘愿归服;小国若能对大国谦下有礼,自也可获得大国的兼蓄,而对它同等对待。不论是谦下以求小国的相信,或谦下以求大国的重视,都不外乎兼蓄或包含对方。故而为了达到目的,两国都一定谦下为情。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大国应当先以下贱自居,这样天下各国才平安无事。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好人之宝,不好人之所保。美言能够市,尊行能够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免得邪?故为天下贵。【译文】道包罗万象,是万物的隐蔽之所。好人诚然以它为宝,不愿走开它,就连恶人也需要它的保护。善恶原没有必定的标准,一般人把道之理说出,即可换得尊位,把道之理做出,即可高过他人。恶人只需理解大道,悔悟自新,道又怎么可能弃他们于不管呢?可见得道的人,是最高可是的,即使获取人间的全部名位:或立为天子,封为三公,或厚币在前,驷马随后,还不如获取此道来得难得。先人所以重视此道的原由是什么呢?还不是因道以立身,有求就能获取,有罪就能免去吗?所以说,道才是天下最名贵的。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诉苦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贤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灾。是以贤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大家是有所为而为,贤人是无所为而为;大家是有所事而事,圣人是无所事而事;大家是味有其味,贤人是淡而无味。大家是以大为大,以小无小,以多为多,以小为小;对贤人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大家德怨分明,常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甚或恩将仇报;而贤人倒是大公至正,无人我之分,也就无所谓德与怨。若在常人看来是德是怨,贤人宁能够德报怨;既能以德报怨,还有何怨可言呢?天下的难事,必冷静易的时候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从小事做起。所以贤人不愿舍小以大;不舍小以大,最后才能成其大。贤人深知易的人,必然少信誉⋯⋯把事情看得越简单的人,困也越多。所以,他人不愿易,事也情愿把简单的看作。他以易,其始没有困生。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者之,者失之。是以贤人无故无,无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之。慎如始,无事。是以贤人欲不欲,不得之;学不学,复大家之所。以万物之自然,而不敢。【文】当世道安平的候,是简单持守的;当事情未端倪的候,是简单的。纤弱的西,简单分化;细小的西,简单消散。所以,在事情未生就理,便简单成功;在天下未乱前开始治理,就简单效。合抱的大木,是从小的萌芽生起来的,九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之行,是一步步开始走出来的。些道理,都是化有事于无事,消有形于无形,其所作所,还是无所作,无所;否者失,者失。贤人无而,所以不失;不事着,所以没有失。一般人做事,常常到快成功的候失,即是因不可以始如一。假如于一件事,从开始就循道而行,向来到最后是一慎,是不可以能失的。贤人深知此理,所以不与大家的行事和存心一,大家喜的是得的,贤人偏好的倒是大家所不喜的;大家爱好追赶知,弄明,果弄得身;贤人却清除后天的妄,不学大家所学的妄知。那么贤人终究是怎么的人呢?他守持无的道体,助万物的自然展,而不敢有所作。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二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而后以致大顺。【译文】古时擅长以道治国的人,不要人民机巧理智,而要人民朴质敦朴。百姓智巧诡诈太多,就难以治理。假如人民多智,治国的人又凭自己的的智谋去治理,那么上下斗智,君臣相欺,国家怎会不乱!假如治国者不用智谋,不显现自己的本事,不开启人民的智谋,只以诚信待民,则全国上下必然平安无事,这岂不是国家的一大福祉?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是古今治乱兴衰的标准界线。若能常怀此心,不以智治国,必能与道同体,而达玄德的境地。玄德既深又远,不一样于一般的物事。当玄德愈见真朴时,万物也就回归了自己的本源,而后才能完整顺合自然,与道一体。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贤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江海能够成为百川归往之处的原由,是它擅长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处。所以,贤人要居于人民之上,就应当用自己的言辞表示对人民的谦下;要处于人民从前,就应当把自己放在人民以后,所以贤人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不认为累,处于人民从前而人民不感觉有危害。所以,天下的人民对他乐于拥护而不厌烦。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够和他相争。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译文】世人说我的道太大,天下没有可与它比较的。不错,就因为道大,所以不像任何物体;假如它像某相同东西的话,就不足挂齿、不值一顾了。我认为,有三种宝贝是应当永久保持的:一种叫做慈祥,一种是节俭,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敢为天下先”。慈祥则视人民如赤子而全力戍卫,所以能产生勇气;节俭则蓄精积德,应用无量,所以
本文档为【老子原文及翻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飞行小兔
本人从事会计工作多年,精通会计金融业务。
格式:doc
大小:124KB
软件:Word
页数:37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5-29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