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学概论精选文库精选文库社会学概论(2012年版课程代码00034)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创立的标志:奥古斯特·孔德于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创立时期主要代表: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形成时期主要代表: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科学的分类。在圣西门的科学分类基础上,将科学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

社会学概论
精选文库精选文库社会学概论(2012年版课程代码00034)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创立的标志:奥古斯特·孔德于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创立时期主要代表: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形成时期主要代表: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科学的分类。在圣西门的科学分类基础上,将科学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居于最高层次的社会学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秩序“和”进步“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1.社会有机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存在结构分化和功能分化,不同部分之间相互影响;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2.社会进化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到进化定律的支配,这是一条公理。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团结理论、失范理论、社会学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准则、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等五个方面。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它分为手段合理性行动(目的)、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传统型行动四种类型。为避免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马克斯·韦伯还创造了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并提出科层制理论。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又产生了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一些社会思想家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和评价,他们希望走出混乱,“重建秩序”,形成一个思想协调一致的社会,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原因。卡尔·马克思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1.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的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探求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综合的社会经济形态,阐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规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不但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注重实际,有其科学的方法。结构功能论代表人物和著作: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冲突理论代表人物和著作:刘易斯·A.科塞《冲突的社会功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价值和阶级矛盾》交换理论代表人物和著作:霍曼斯《帕斯托理论介绍》、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和著作:赫伯特·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现当代主要社会学家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等人的代表著作: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等;福柯《疯癫与文明》、《词与物》、《规则与惩罚》、《性史》等;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第三条道路》等;哈贝马斯《公共领域额结构转型》、《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为理论》等;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等。结构功能论的主要观点:在结构功能论看来,社会首先是一个整体,一个高度复杂的由不同部分组成的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了具有固定形式的结构,同时各组成部分分别实现着不同的必要的功能,由此实现系统的均衡。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在冲突理论看来,社会分裂和不平等这些蕴含矛盾的因素是社会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根本性的方面。与结构功能论相反,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根源于社会结构之中;冲突总是经常性的发生,是社会的常态。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类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都是一种交换行为,经济学的交换原则可以推广到一切社会行为,人们的互动可以被理解为酬赏的交换,一个人如何行动取决于其行动所能得到的酬赏或招致的惩罚。但与经济学不同的是,用于交换的酬赏不仅仅是物品和金钱,还包括赞赏、尊重、爱等非物质的社会性酬赏,也就是一切为人们所积极评价的东西。AGIL功能分析图式: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帕森斯结构功能论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区分功能冲突论和辩证冲突论:功能冲突论:社会冲突不只是具有破坏性的反功能,也具有正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限度内的社会冲突有助于促进社会整合、加强内部团结,也有助于防止社会系统僵化、提高社会系统的内部协调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辩证冲突论:认为帕森斯所强调的社会整体协调与均衡是一种乌托邦;权威分布的不平等以及制度化的权威和权力结构对行动者的强制,必然会导致社会冲突;这种冲突时普遍的、无时不在的。区别:在均衡的还是失衡的、稳定的还是紧张的等问题上分歧明显。社会现象的显功能和潜功能:一种社会安排不会仅仅只具有一种功能,通常总是同时发挥着各种功能。其中社会所期望和认识到的,称之为显功能;社会所不期望或尚未认识到的,称之为潜功能。如:请客吃燕鲍翅。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社会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等途径传入中国,并逐渐扎根成长。群学与社会学: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和管子等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宋明理学等学者对合群、治群、群体关系和天人合一等群学体系都有许多论述。他们直面社会生活和人生,希望建立的人际伦理与和谐社会秩序,都与孔德创立的社会学宗旨有相通之道。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想,是社会学在中国传播、生根与成长的土壤。章太炎译日本岸本能武的《社会学》:该书综合介绍了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吉登斯的早年社会心理学。严复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倡导社会学中国化的主要代表: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社会学家和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李达、许德衍等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国社区研究的主要代表:费孝通、林耀华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在其《现代社会学》的基础上重新撰写,影响较大。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时期的“五脏六腑”说:费孝通借用中医学术语比喻社会学建设。“五脏”是指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物。“六腑”指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社区概论)、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方针: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论述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任务,其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队伍和制度化建设(社会学队伍形成、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学术团体的建立、期刊和论著的出版)2.社会调查的兴起(早期自主的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学者新视野的实地调查)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认识到社会学是一种科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调查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学者的社会调查与前期外籍学者为主的社会调查:中国早期学者:中国社会学者新视野的实地调查,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所作的实地调查,包括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实地调查,调查成果较为突出的有费孝通、杨庆堃、陈翰笙等。外籍学者:近代中国科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是以教会学校的外籍老师为主导,由中国青年教师、学生参加完成的。外籍教师为主导的所有社会调查“都为后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划定了范围,确立了基础。”这些社会调查的贡献还在于传授了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训练了一批中国的社会学工作者。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目标的实现:1.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地开展社会现象研究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没有发言权”:此观点出自毛泽东1931年,《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阐明了调研的重要性,调研是掌握实际情况,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调查,没有发言权”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1.要明确调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每一次调查研究都应该起到“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的作用2.要端正调研态度,调查研究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3.要掌握调研的方法,坚持点面结合,科学调研。中国社会学被中断的历史考察:1952-1953年,教育部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将大学社会学系全部撤销。1956年,中国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出台了宽松的政治思想政策,毛泽东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1957年春,陈达、吴景超、费孝通等在北京政协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上,分别提出了恢复社会学的建议。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大规模的反“右派”运动由此爆发。一大批社会学教授和受牵连的人被错划成右派分子,社会学在中国被列为“禁区”,中国学者用知识积累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就这样被中断了近30年,由此对学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其历史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的涵义: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2.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3.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4.社会批评功能社会学的批判功能: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及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这种研究称之为“社会批评”。它的目的是通过矛盾的分析,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学的整体特征:社会学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彼此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二者统一构成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进程。社会学即是研究某些具体行为、具体的问题等具体社会现象,也是从整体观点出发,联系整体研究部分。这一整体是社会学创始人确定并为后世人坚持的最基本特点,所谓社会学想象力最重要的视角就是整体性。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求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有普遍规律来说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2.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4.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2.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3.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微观层面,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现象做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还原到自然规律的水平。批判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不断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那种旨在维护、修补现存社会结构的单纯解释性的“科学”研究和把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既定现实视为合法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经济基础、生产力、社会结构)。统计调查的概念: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普遍调查的概念: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指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抽样调查的概念: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其本质特征是以部分代表总体。统计报表的概念: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问卷调查的概念: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的概念: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访谈法的概念: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实验法的概念与类型:涵义: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类型:按实验环境划分为实地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按实验方法划分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和双盲实验。文献法的涵义及文献来源:涵义:又称文件法、文案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它不是从直接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搜集现存的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问卷调查的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实地研究的涵义与范式:涵义: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有个案研究、典型研究、观察和访谈等指导范式。典型调查的选择:先进的、中间的、落后的实验法的作用:1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2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知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观察法的特点和优点:特点:自然性、直接性、广泛性;优点:1.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2.借助现场录像、录音、拍照等辅助手段,可获得详细、可靠的信息3.特别适合无语言沟通能力的研究对象典型调查的优点与不足: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足:1.典型的选择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2.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3.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受到较多的质疑。社会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把实验变量与它带来的影响分离开来2.由于实验有明确的范围限制,省时、省力、省钱,并可重复实验,增强了效度和信度。缺点: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文献法的优缺点:优点:1.资料信息恒存不变2.费用较低3.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4.适用于纵贯分析;缺点: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2.受隐私和保密等级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3.部分文献缺乏标准化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作好实地研究的要求:1.要有准备,搜索相关的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2.要制定实地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3.要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4.要尊重对方,忠实于所研究的问题,认真作好观察记录5.要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概括总结出新的理论和范畴。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定性分析的概念: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概念: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广泛采用的科学统计软件: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简称SPSS)和统计分析系统(简称SAS)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步骤:资料的审查、资料的分类、资料的汇总和编辑定量分析资料整理的步骤:资料的审查、资料的分类和编码、资料的汇总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1.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2.为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3.为深入地统计分析作准备4.便于保存调查资料社会学研究筹划阶段的工作:1.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2.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3.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4.制定研究方案5.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与协作单位的沟通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总之,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三章社会与文化社会的涵义: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的涵义: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概念:是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社会管理的概念: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的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结构类型:1.关系性社会结构2.实体性社会结构3.规范性社会结构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内涵: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采用了社会建设概念,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更全面、更完善体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联系实际阐述社会建设意义: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以下几方面意义:1.有利于我们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2.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未来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3.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人口的概念:指在特定地域内,有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的概念: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的概念: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人口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自然资源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无限性3.自然资源的系统性4.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环境的功能: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2.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阐述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2.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利用与保护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除了取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外,还取决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认识得越正确越深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就越成功;反之,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就势必会遭到大自然无情地报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我国对利用与保护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方针。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素质问题、人口流动迅猛、人口分布失衡、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性别失衡。要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必须着眼“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适时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的涵义: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交流的概念: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震惊的概念: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概念: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文化传播的概念: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文化冲突的概念: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文化采借的概念:又译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自觉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文化结构: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文化模式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反之,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文化多样性:包括文化震惊、主文化和亚文化、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三个方面,各方面内容见上。文化自觉的内容:1.“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2.“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3.“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概念: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功能调适的统一过程。基本社会化的概念: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的概念: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的概念: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正向社会化的概念: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的概念: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社会化的涵义: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内容:从广义上说,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内容见上。社会化的有关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有本我(原始部分)、自我(理性部分)、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再次,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道德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常规水平(服从与惩罚阶段、相对功利主义阶段)2.常规水平(好孩子阶段、法律秩序阶段)3.后常规水平(社会契约合法性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生物因素的概念: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概念: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它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互联网的概念: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英文名字叫Internet。社会实践的概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社会化的环境因素: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而言,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何,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结果。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这些要素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既是相互渗透的,各个要素又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化功能。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正面影响: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2.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3.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范围4.“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消极影响:如:“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的落差,造成精神失控;网络法制不健全,导致网络犯罪大众化,严重地损坏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络中的文化冲突,给青少年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惑及行为上的障碍;沉溺网游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实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3.社会群体内部影响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先赋角色的概念: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种族、民族等角色自致角色的概念: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规定性角色的概念: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是,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法官审案开放性角色的概念: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父母、夫妻、子女、朋友、同学功利性角色的概念: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表现性角色的概念: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救死扶伤、老师教书育人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关系: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当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一定地位时,他必然要扮演其相应的社会角色。可以说,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自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内在依据。社会角色的类型: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内容见上。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见上,注意传统社会到现代的变化。个体社会角色的扮演经历的阶段过程: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是指角色承担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理解。角色实践:是角色承担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角色失调现象及其角色调适: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1.角色紧张,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2.角色冲突,要想摆脱角色冲突,必须正确处理角色关系3.角色不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助于对社会角色的理解4.角色中断,应当正确地设计人生,提前为未来的新角色作好铺垫与准备。家庭和社会也有责任和义务对那些因社会原因造成的角色中断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5.角色失败,可通过及时调换角色扮演,减少损失或不利的影响,既有益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过度化社会的概念:是指社会化程度过高或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它过早造成幼体的思维方式成人化、行为方式社会化、人际交往功利化。社会化不足的概念:是指社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阶段所要求水平的社会现象,它造成个体缺乏基本的自律能力,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与正常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培养社会合格成员。社会化目标确立的依据:1.社会化的目标总是与人们生活的一定社会相联系,社会合格成员必然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所需要的人2.人的社会性特征,是通过不同社会群体的阶梯逐步实现的,社会合格成员的资格,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群体合格成员的形式反映和体现出来的3.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社会化的主体,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务就会创造得越多,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抛弃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种种唯心主义和空想主义成分,分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物质生产过程与人的发展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第五章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暗示的概念与分类: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的意见、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分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模仿的概念: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交换的概念与要素: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分类:目标、付出、回报、效益合作的概念与类型: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竞争的概念与类型: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形式。类型:按社会互动的主体分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竞争、群体和群体之间竞争;按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层面分为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技竞争;按微观层面可分为地位竞争、声望竞争、恋人竞争等。冲突的概念与类型:是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类型:按冲突的规模分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按冲突的性质分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以及阶级冲突等;按冲突的方式或程度分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等。调试的概念:即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景加以适应的状态或过程。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的社会地位、权力、威望、人格魅力2.被暗示者的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3.被暗示者所处情景,是影响暗示者暗示效果的客观因素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调适的原因: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2.有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3.有人文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暗示和模仿的区别: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暗示则是被控制的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而受暗示者则不一定作出暗示者类似的行为。合作与竞争的关系:1.相互协调,相互发展,互依互存2.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3.竞争和合作相伴相随,都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例如:鲇鱼效益符号的概念: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语言的概念: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霍尔认为人们相距的远近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距离,人们选择特定的空间距离进行互动,不仅可以反映互动各方的关系,而且还塑造他们之间的关系。四中个人空间:1.亲密距离(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2.个人距离(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到4英尺/约122厘米)3.社会距离,(指相距到4英尺/约122厘米到12英尺/约365厘米以内)4.公众距离,(指相距12英尺/约365厘米以上的距离)语言的重要性与多样性:重要性:语言,是社会互动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传承的工具;语言赋予世界以意义。多样性: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法、不同的发音方式,而这些和语言的社会互动都密切相关。身体语言的意义:是进行社会互动的潜在资源,身体动作与语言彼此相互结合,就可能传达更多的信息,表达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个人空间理论:见上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等人是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布鲁默、戈夫曼和芒福德∙库恩等在战后推进了符号互动论的大发展,使之成为美国的一个主要社会学理论流派。拟剧论代表人物:戈夫曼镜中之我的涵义:库利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自我”。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表现为自我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了个体的身份。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米德认为,“自我”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儿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社会互动。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符号,通过角色扮演和他人对自己扮演角色的反馈,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人格的发展是个体在与他人使用符号进行交往中掌握社会观点并学会扮演社会期望角色的过程。拟剧论的基本观点:戈夫曼认为,社会生活中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社会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见上)、拟剧论(见上)、常人方法学(是加芬克尔在1954年发明的。是指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所使用方法的研究,其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网络的涵义与特征: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特征:普遍性、多重性、滚珠性、多向性、隐蔽性。社会网络的形态: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强关系的概念: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弱关系的概念: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社会资本的概念:指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社会资本的功能:丰富的社会资本能协调人们的行动、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资本的分类:1.以布朗为代表,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和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三大类2.依据社会资本的性质,社会资本分为同质性社会资本和异质性社会资本3.罗伯特∙科利尔把社会资本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社会网络:涵义特征、形态(见上),功能:1.个人在其中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2.社会网络影响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关系和弱关系理论: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强关系涵义见上,如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弱关系涵义见上,比如公司上层和下层职员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第六章家庭与婚姻家庭的概念: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婚姻的概念:通常指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本质上和家庭一样,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家庭的特征: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的关系家庭与婚姻的理论: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2.社会冲突理论分析,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核心家庭的概念: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的概念: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联合家庭的概念: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重组家庭的概念:指由离异、丧偶或未婚的单身父亲或母亲及其子女或领养子女组成的家庭。“失独”家庭的概念:是指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同性恋家庭的概念:指因婚姻压力选择同性婚姻的家庭。丁克家庭的概念:即“无孩家庭”。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人群。留守家庭的概念:指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家庭的功能: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人口再生产功能4.精神生活功能5.教育功能6.抚养、赡养功能。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留守家庭:概念见上。农村留守儿童是直接与“打工经济”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赖以生活的基本家庭环境变动,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的成长风险,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事实。家庭的经济生活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农民家庭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既占有生产资料,有组织生产劳动。人们的生活消费基本上是在家庭中或通过家庭进行的。社会的消费结构与家庭的消费水平密切相关,以家庭单位来核算人们生活的收入和支出,是社会消费的一个基本特点。“失独”家庭:概念见上。“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在母亲过了35岁临界适龄生育年龄、逐渐丧失再生育能力之后,独生子女家庭就变成了一个“高风险家庭”。失独家庭日益增多,多重挑战接踵而至,已经并将继续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需高度重视,从制度、法制、政策和人情关怀各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家庭形态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家庭形态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其具体变化如下:1.家庭规模小型化2.家庭离婚率上升3.家庭类型多样化婚姻观念的变化:1.性观念多元化2.地位平等化3.行为理性化离婚率高位运行:原因: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2.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导致离婚人群的增多和大量存在3.离婚手续的简化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郁闷过日子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6.在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家庭功能的变化:1.经济功能弱化2.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3.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3.养老功能的挑战第七章群体与组织群体的涵义: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初级群体的概念与类型: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类型:家庭、邻里、伙伴群体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参照群体的概念: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的概念: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初级群体的体征:1.规模小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和人群的区别: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这些人群的成员之间并不发生具体意义的社会互动,也没有共同的归属感,聚合的时间也十分短暂。而群体则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人群无此特征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人群无此特征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人群无此特征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人群无此特征。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通过“我们”和“他们”的群体界限来划分和定义的。这些群体界限,有的是有象征符号的,更多的则是基于群体成员一种感情上的亲切和态度上的认同,这种认同促使成员之间亲密、团结、协调、合作。初级群体的变化趋势:1.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开始外移,尤其明显的是家庭功能的外移,生产的功能由工厂、公司等经济部门来承担;幼儿园、学校,则开始把家庭的教育功能接手过来2.初级社会群体关系松懈,一些群体名存实亡,如邻里间的交往和相互扶持功能降低,邻里关系几近解体。组织概念: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科层制概念: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泰罗和法约尔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组织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巴纳德和麦克雷戈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组织决策过程:1.情报阶段,即调查环境,了解各种决策所需要的资料2.设计阶段,即制订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3.抉择阶段,即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一个行动方案4.审查阶段,即对已选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组织沟通过程: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按沟通信息的方向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按沟通的性质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组织控制方式: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合法性统治类型:超凡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须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组织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巴纳德提出了“组织平衡论”观点,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在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所维护的平衡。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还有设计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得决策方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科层制的特征: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5.照章办事科层制的优势和弊端:优点: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问题:1.形式主义2.繁文缛节3.用人困境4.人情味欠缺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集体行为概念: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合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社会运动概念:是指有组织的一群人,有意识且有计划的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集体行为,用意在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资源动员理论的代表人物:麦卡锡和扎尔德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的基本观念: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上的相互感染,会使得个人不由自主地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其行为方式会和平时独处的时候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化,人们会非常容易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并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得行为和态度。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的基本观点:不能单纯地从心里的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而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当结构性助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促发性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六个因素不断累加影响下,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如果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那么这个群体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对于公共物品,消费者往往会有强烈的经济动机促使其”搭便车“行为,即让其他的社会成员去承担该公共物品的费用,因为他知道公共物品一旦生产出来,不管有没有承担费用,大家都可以分享。因为搭便车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所以如果所有的个体都采取这种理性行动的话,那么等于说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承担提供公共物品所需的成本。其结果就是公共物品的缺失,而这一结果却又是任何理性的个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资源动员理论:在资源运动理论看来,更具关键性意义的社会运动是否能够动员到足够的资源,只有当资源足够的条件下,不满才可能转化为集体行动。所需资源至少包括时间资源、参与者规模、金钱与物质资源、外界支持、理念资源五
本文档为【社会学概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heyimshan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9-05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