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举报
开通vip

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州发改委  第一章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凸显省会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的关键时期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福州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省会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十一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比“十五”增加2.8个百分点,2010年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402.51亿元和247.82亿元;...

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州发改委  第一章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凸显省会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的关键时期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福州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省会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十一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比“十五”增加2.8个百分点,2010年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402.51亿元和247.8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9%左右,五年累计完成6950.66亿元,2010年突破2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0%,2010年达158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五年累计达45.8亿美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和贷款余额约占全省三分一。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沿海港口优势,打造“南北两翼”新增长极,积极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以江阴和罗源湾为重点的“南北两翼”地区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批发市场搬迁、调整和提升。着力建设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和海峡农副产品、水产品等大型现代商贸批发市场。启动建设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和机电产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7:45.0:43.3调整为2010年的9.2:44.5:46.3。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两翼”为重心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攻坚力度,顺利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按照“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的发展战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05年的170.1平方公里拓展到2010年的196.5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扩大省会中心城市会展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建成宝龙城市广场、万象商业广场、金融街万达广场、茶亭街改造等一批大型商贸项目,加快海峡金融商务区、北江滨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福州新的城市商务中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加快建设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为重点的对外联接通道。温福、福厦铁路建成通车,火车南站建成投入使用,向莆铁路、合福铁路、江阴港、可门港、罗源湾北岸铁路支线加快建设,进入高铁时代。建成机场高速一、二期工程、绕城高速西北段、渔平高速和平潭海峡大桥,依托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福州港已成为国家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拥有生产性泊位12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0个,最大靠泊能力达15万吨级。年货物吞吐能力达8349万吨,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242万标箱,已开辟直达欧洲等国家与地区的国际班轮航线34条。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工建设,拉开了福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大力开展闽江、敖江、龙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双百工程”和“家园清洁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实现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2%,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全面落实。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工作切实加强,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大幅提升,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三坊七巷、船政、寿山石和昙石山等闽都文化品牌,成功创建“中国温泉之都”,完成三坊七巷保护修复一期工程、船政文化开发建设工程、闽江游工程、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工程等项目建设,三坊七巷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鼓山、于山、三坊七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验收,脱胎漆器、软木画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保护名录,闽剧《红豆缘》等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得大奖。 ——改革开放取得有效突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市属工业、农业、商贸、外经贸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采矿权、国有产权交易等全面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扎实推进燃气、公交、自来水等公用企业改革和投融资平台建设,组建形成四个投融资平台、六个产业集团、两个专业公司为主构架的国资运营格局。推进企业上市,全市上市企业达59家。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营企业投资领域,实施“回归工程”。制定出台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一揽子意见,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办理时限有效压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改革成效显著。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价格等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加大龙头企业招商力度,加快服务贸易领域和社会事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和海外乡亲众多的优势,积极打造“5·18”海交会品牌,不断开拓招商领域,提高引资成效,外经外贸体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有效调整提升。榕台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开辟新的人员往来通道,实现福州至台湾本岛空中海上双向直航常态化。 “十一五”期间新开通大阪、东京、吉隆坡、首尔等国际航线和台北、台中、高雄、花莲、澎湖等地区航线,2010年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647.68万人次。——人民生活得到切实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12757元、5197元提高到2010年的22723元和8543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累计新增就业74.55万人次,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7万人。惠及城乡居民的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五大险种齐全、功能基本完备、规模不断扩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捐赠加快发展。加大危旧房(棚屋区)改造和廉租房、安置房等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放宽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门槛,扩大住房保障面。便民服务和公共监督平台不断拓展。累计为城乡人民兴办实事项目91件272项,有效解决了一批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     专栏一:“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序号  指标  2005年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2010年总量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1476.31亿元2010年达25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  3068.21亿元  13.8%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301元  35000元43800元 13%3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11.84:47.00:41.16 7.9:50.1:42.09.2:44.5:46.3 4 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31.7% 35%以上35% 5 城镇化率  54.5% 57%  60%6 财政总收入  195.5亿元(含基金),165.3亿元(不含基金)  400亿元(含基金),341亿元(不含基金)402.51亿元(不含基金) 19.5% 7 地方财政收入  127.7亿元(含基金),97.5亿元(不含基金)  255亿元(含基金),196亿元(不含基金) 247.82亿元(不含基金) 20.5%  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3.36亿元 年均增长15% 2317.44亿元30.9% 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63.05亿元 年均增长12%1581亿元 18.6%  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6% 103%左右  103%左右 11  实际利用外资 “十五”五年累计65.58亿美元(可比口径)五年累计按可比口径超过75亿美元,按验资口径超过35亿美元五年累计按可比口径100.53亿美元,按验资口径45.8亿美元 12 出口总额 86.72亿美元年均增长12% 163亿美元  13.5%13 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 36.02%  40%  40.3% 1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98%以上 98.23%(2009年,不含县城)  15  城市污水处理率 55.15% 80%以上 89.53%(2009年,不含县城) 16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9年 10.5年10.5年 17 每千人口床位数 2.38张3.2张 3.6张18  每千人口医生数  1.46人 1.71人 2.2人19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  五年累计54万人 70万人  74.55万人20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五年累计29万人 44.5万人 47万人 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35%3.8%以内 3.4%以内  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7元 年均实际增长7% 22723元9.7%23农民人均纯收入 5197元  年均实际增长6% 8543元  7.7%  24 单位GDP综合能耗 0.73吨标煤/万元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0.64吨标煤/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5  人口自然增长率 5.8‰8‰以下  7‰ 26人均预期寿命-- 76岁 76岁 2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80%以上 95.5% 2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51.3万人  60万以上 91.5万人 29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  51.2万人 65万以上  100万人  30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43.5%  35%以下39.5% 31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47%40%以下45%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成为发展的两大驱动力量,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成为宏观政策重要取向,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我市既面临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一)面临的机遇从国内看,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为福州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海峡两岸关系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利于打造榕台产业对接集中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实现榕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升级。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将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从福州市自身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跨越发展积蓄了巨大潜能。当前,我市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持续加强,以促进科学和谐发展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省委、省政府作出全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福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我市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二)面临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对我市外向型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扩大内需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日益凸显,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对我市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更高要求。 与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城市相比,福州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规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县乡财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例不高;支撑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等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会中心城市,是全省的重心所在,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当前,经济社会已进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迎来新机遇面对新挑战,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努力开创“十二五”时期福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二章 把握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市委的《实施意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作出的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围绕“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发展定位,持续推进“三个加快”,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龙头带动辐射作用。二、基本要求 推动“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榕台合作的战略性提升、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性突破和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切实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突出先行先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举措,加快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改革,积极拓展榕台交流合作新途径,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突出跨越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突破城市格局,进一步发挥优势、提速发展,自加压力、奋力赶超,全面提升省会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  ——突出创新转型。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突出民生优先。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事关民生的利益问题优先解决、事关民生的保障机制优先构建、事关民生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突出社会建设。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突出绿色发展。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宜居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三、发展定位总体定位:建设“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海峡西岸大都市。着眼于凸显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强化服务全省的重心辐射作用,加强改善民生,增强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创造宜居环境,努力建设经济文化繁荣昌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海峡西岸大都市。 城市发展定位:建设滨江滨海的生态宜居城市。充分发挥福州山水、江海、温泉、文化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临江向海、山水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富有闽都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 产业发展定位: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海西先进制造业体系和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区域功能定位:建设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发展的综合通道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构筑福州大都市区,大力提升鼓楼区等中心城区服务业水平,积极建设马尾新城等8个新城,进一步发挥带动辐射闽东北及周边地区发展作用;打造海陆空配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构建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全面推进榕台交流合作,建成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四、空间布局遵循《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镇化格局和国土利用。要以优良港湾的开发为依托,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联系,以各类开发园区为平台,突出点线结合,构筑“一核、两翼、三带”的发展空间布局。  ——一核。以福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五城区和闽侯的荆溪、上街大学城、南屿南通、青口、峡南及长乐吴航、长乐滨海等,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各种要素集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功能。强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和文化功能,着重发展商务办公、金融、科技研发、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海西服务中心及科技创新中心。——两翼。南翼由福清的中心城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江阴经济开发区、龙高半岛和长乐松下等区域组成,依托江阴集装箱码头和保税港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福州市乃至全省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产业基地。北翼由环罗源湾区域的临港工业区、主要城镇及罗源、连江县城组成,建设以煤炭、矿石等散杂货为主的重要深水港区和临港工业基地。南北两翼要以深水港区为依托,统筹港区、产业园区与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形成若干滨海城市组团,努力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福州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带。即沿海产业带、沿江产业带和山区生态经济带。沿海产业带北起罗源湾,经可门、大官坂、长安、琅岐、国际机场、滨海新城、元洪投资区到江阴港区,通过沿海高速和铁路等大通道建设把这些功能区联为一体,使之快速形成沿海临港产业聚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区;沿江产业带以福州中心城为起点,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向西可拓展至甘蔗、竹岐,向东发展至长安、琅岐和机场周边区域,充分发挥两江四岸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中央商务等高端服务业、商贸批发走廊和滨江旅游产业,形成区域特色突出的产业集聚带;山区生态经济带以永泰、闽清为核心,环括闽侯、罗源、连江等依山区域,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势,加强保护,主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创意产业等,形成福州生态绿色产业带。 根据以上发展空间布局,“十二五”期间集中力量推进新增长区域发展,着力推进环罗源湾区域、江阴半岛、长乐滨海和航空港工业区、东部新城、晋安新城、马尾新城、琅岐岛、闽侯青口汽车城、荆溪—甘蔗新区、上街—南屿—南通新区、海西(永泰)文化创意产业园、闽清白金工业园区等新增长区域发展。    专栏二:空间布局相关概念 ▲主体功能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统筹谋划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城镇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域: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城镇化地区。  适度开发区域: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面积较多、发展农业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仍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条件,仍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地区。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并点状分布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适度开发区域之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三个加快”:加快省会福州由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跨越、加快福州港由河口港向海港发展、加快工业经济向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 ▲我市“十二五”新增长区域的功能定位  1、环罗源湾区域:培育壮大能源、冶金、机械装备制造、修造船等临港工业。  2、江阴半岛:发展石化、能源、机械装备、医药、建材等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  3、长乐滨海和航空港工业区:发展纺织化纤、机械、电子信息、动漫产业等。 4、东部新城:商业商务中心、交通枢纽和综合型生活新城。5、晋安新城:通过改造提升,建设集生活居住、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总部经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新城区。 6、马尾新城: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基地、港口物流中心、综合型生活新城、对台交流合作基地。 7、琅岐岛: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观光农业等田园型新城区。  8、闽侯青口汽车城:汽车生产销售维护及其配套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汽车产业城。 9、荆溪甘蔗新区:以休闲度假居住、现代物流为主的宜居宜业的山水新城。 10、上街南屿南通新区:以建设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机电园、商贸批发市场为重点,打造现代化科技城和商贸城。11、海西(永泰)文化创意产业园:集创意设计、总部经济、会议论坛、网络动漫、温泉文化、高尚住宅和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12、闽清白金工业园区:以陶瓷、工艺品、表业、箱包、食品、药品、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为主的制造装配加工基地。   五、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建成经济实力雄厚、体制机制灵活、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的海峡西岸大都市。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1.5万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五年累计60亿美元;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45:50;城镇化率达67.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9%;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逐步提升;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完成省下达任务。——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基本健全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1年;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3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合计参保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6.5万人。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经济增长、人口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更趋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达55.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单位GDP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任务;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95%以上。  专栏三:“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年预计  2015年  目标  年均增长或  提高(%)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068.215407以上12以上 预期性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43800 73806以上 11以上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亿元) 402.51 775 14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247.82498  15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317.44五年累计1.5万亿元以上 预期性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581 3180 15 预期性 7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验资口径) 五年累计45.8亿美元五年累计60亿美元预期性 8 出口总额(亿美元)163 240  8 预期性 结构调整 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9.2:44.5:46.3  5:45:50 预期性10城镇化率(%)  60  67.5  1.5个点  预期性 1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 19 0.8个点 预期性1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8 2.5 0.14个点 预期性  民生改善 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723 34962 实增9 预期性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8543  12552以上实增8以上 预期性 15人口自然增长率(‰) 7  7  预期性 16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万套) 3.08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公共服务 17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1.1 预期性18  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  3.6 4.01 预期性 19每千人口医生数(人)2.2  2.30  预期性 20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74.55 76.5  预期性  21 城镇登记失业率(%)3.4  3.9以内  预期性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以上 95以上 约束性23  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91.5  93 约束性 24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合计参保率(%) 95 95以上 约束性 25 单位GDP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  0.64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资源环境2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2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28 森林覆盖率(%) 54.955.5 约束性 29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0.3 42 预期性 30  城市(不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8.23(2009年) 98以上预期性31 城市(不含县城)污水处理率(%)89.53(2009年)  95以上 预期性 注:2010年数据为预计数,最终以统计公报为准。地区生产总值等“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以增幅为准,2015年绝对数按照2010年不变价测算。第三章 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以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为重点,以培育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以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为方向,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着力抓好大项目,促进蓝星化工重油催化裂解、德盛镍合金二期、东南电化、鼎元光电和东南汽车三、四期等产业项目落地、达产。力争培育15家以上百亿产值企业,打造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石化、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6个千亿产业集群,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一)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平板显示器件、集成电路(IC)、计算机外设、通讯、网络终端等产业。做强做大“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产业由加工制造业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的转变。加强重大项目引进对接。提高产业园区配套和协同发展能力,推进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东南IC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发展,依托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国家(福清)显示器产业园等,发展壮大数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园区。培育3-4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至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500亿元。——机械装备。重点发展汽车及配件制造、船舶修造、电气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发展基础装备、部件和工艺,大力引进数控机床、精密机械、港口重型机械、输变电设备和制冷设备等生产企业。依托东南汽车和戴姆勒等汽车整车厂,壮大汽车产业、完善零部件配套。以现有东南船厂、马尾船厂、冠海船厂和华东船厂等造修船企业和可门修船基地为依托,建设东南沿海船舶修造中心、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和中高档游艇生产基地。加快建设闽侯南屿机电产业园和福清洪宽数控机床产业园,打造两岸机电产业合作示范区。培育形成2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至2015年,机械装备产业产值达1800亿元。 ——石油化工。以油气储运、石化中间产品后续加工为基础,发展重油加工,开发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类产品,争取发展炼油乙烯一体化。打造以中国化工、南方石化、恒逸化工为龙头的上游石化产业链,以东南电化、耀隆化工为龙头的传统盐化工与煤化工相结合的下游石化产业链,形成江阴石化片区、罗源湾经济开发区两翼石化产业基地。着力推进蓝星化工重油催化裂解、东南电化和耀隆化工搬迁改造等项目建设,鼓励境内外石化企业在我市沿海具备条件的区域布局建设大型石化项目。力争至2015年,石化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纺织服装。建设国际性先进纺织产业的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品牌聚集地。依托长乐纺织基地等发展载体,逐步实现产业链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环节和销售服务环节拓展延伸。以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改造传统纺织业,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大力发展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布和家用纺织品。引进服装时尚创意设计模式,做强做大具有我市特色的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至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  ——轻工食品。重点培育水产品加工、方便食品、粮油加工等食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绿色及精深加工为特色的食品和果蔬饮料;提升塑胶产业集群,开发功能化、复合化、环保型新产品;培育发展绿色照明、钟表、新型高档家具和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加大名优特产品推介力度。培育1-2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至2015年,轻工食品产业产值达1500亿元。  ——冶金建材。推进沿海大型钢铁与有色金属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央企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入股或控股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罗源湾北岸打造400万吨不锈钢产业基地并发展下游产业。大力发展高质量、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建材业,优化发展优质浮法玻璃、玻璃深加工和建筑陶瓷。力争至2015年,建设形成沿海大型冶金产业基地,钢铁产量达到1000万吨,铝材产量达到100万吨,除已有金属种类外再发展3-4种其他金属,培育形成2-3家具有竞争力的冶金、建材企业集团。冶金建材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塑造竞争新优势的着力点,推进产业基础较好、技术优势明显、设备先进、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发展。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动一大批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到2015年,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高端通信设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抓好“三网融合”试点,培育壮大一批先进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新一代显示器的生产研发基地,发展薄膜场效应晶体显示、有机发光柔性显示、三维图形等产业;建设高端通信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发展移动通信系统、核心网设备、网络终端等产业;建设特色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新型光电子产品产业基地、半导体照明重要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电子标签、传感器、视频监控终端等;加快云计算研发应用,使其成为福州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生物与新医药。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和新医药产业,以孵化器建设为支撑,加快开发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大力促进生物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生物与新医药产品,加快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活性蛋白、新型疫苗、现代中药、高端医疗机械等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海峡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培育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 ——新能源。重点扶持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设备制造,突出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的应用,积极发展光伏、生物能源、风电、核能、垃圾发电、潮汐发电等产业。在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福州航空港工业集中区、福清融侨区等地建立光伏产业集中区,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加快推进新型生物质能源产品生产工艺开发和设备产业化,培育一批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丁醇等领域的高技术骨干企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以风电场的规模化建设带动风电产业发展,打造福清风电、连江风电等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福清核电站,开展有关核能应用研究,培育衍生配套产业。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光电材料,着力发展电子级单晶硅产业,完善光电子晶体材料、LED产品、锂电池等产业链;做大做强新型纺织面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产业;加快推动功能陶瓷材料、特种合金材料等领域的成果转化和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为电子电工、汽车与机械、造纸与包装等产业提供配套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  ——节能环保。节能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型电机、开关变压器等产品,加快开发能源回收利用技术,积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研发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噪声与振动防治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与监控系统设备,推进环保工程服务、咨询服务发展。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兴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居国内前列。(三)加快载体建设,完善工业布局  加快工业经济向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打造先进的临港产业带。加快开发区扩区升级,加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与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布局体系。 南翼地区以江阴经济开发区、福州保税港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石化、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机械装备、电力能源等临港工业以及电子信息、粮油、纺织、光伏玻璃等先进制造业,围绕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发展保税自由港,积极发展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 北翼地区争取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到环罗源湾南北两岸,南岸可门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电力、重化等产业;北岸松山片区、金港片区和牛坑湾片区重点发展新型材料、机械制造、光电、冶金、船舶修造和港口物流业,建设不锈钢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园区。  积极调整提升中心城区的工业,加快搬迁与城区发展定位不相适应、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打造上街南屿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生物医药、机电产业园,加快推进福兴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步伐。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的综合配套设施。(四)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带动全市制造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全面提高。要把创建自主品牌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核心,以拥有良好质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为载体,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建设。制订创建名牌产品的指导性目录,做好规划、引导、推介、培训和激励等工作。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保护一批名牌商标、名牌产品和地方品牌,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工程,开展创建名企、名牌、名标等系列活动,建立品牌培育、宣传、维护专项经费。“十二五”期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创福建名牌产品30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90%以上的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内外先进标准;机械装备产业45%以上的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冶金建材产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0个。(五)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完善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重、高项目;完善工业重大项目的招商机制,加强服务,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吸引先进国家和地区以及央属、省内外大型企业来榕投资;加大财政对工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保障工业项目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强化水、电等要素保障。二、建设海峡西岸现代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快构筑海峡西岸商贸物流中心、自然文化旅游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研发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为重点,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模式创新和体系健全为抓手,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以技术创新和集聚发展为导向,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服务业和其他产业互动发展,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5%左右。(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着力抓好现代物流载体建设,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综合运输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现代化大型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铁路物流园、江阴港区物流园、罗源湾港区物流园、闽江口内港区物流园、松下港区物流园、长乐航空港物流园区和海峡钢贸城、海峡(青口)汽车交易中心、南通建材五金城等物流项目。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加强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央属物流企业、台湾物流企业的引进与合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盟,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建设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积极推广条码技术,提升物流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发挥联结两岸、辐射内地的区位优势,打造东南沿海先进物流中心城市。  ——金融业。按照健全基础、集聚资源、联接两岸、服务海西、辐射全国的原则,加快构筑海西金融服务中心。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合理增加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扩大地域覆盖面;大力吸引省外、境外各类金融机构来榕设点展业,升格分支机构;完善实施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打造精品海峡金融商务区;推动有条件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紧抓ECFA生效机遇,推进榕台金融合作和机构双向互设;支持福建海峡银行增资扩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实现跨省经营、争取上市;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福州农村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迅速做强做大;探索构建辐射全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中心和产权交易市场;推进福州保税港区对台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 ——科技信息服务业。构建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快3G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推广运用,发展物联网、数字内容服务业、软件设计业和云计算产业等,推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加快福州软件园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建设。 ——商务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五四路核心商务区,推进北江滨中央商务区、海峡金融商务区和浦上商务区等新兴商务区建设;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加强组团式布局、集约化发展,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创新招商模式等措施,鼓励跨国集团和全国性大企业来榕设立总部或地区分支机构、营销中心,着力培育一批本地优势产业企业总部。发展法律、会计、代理、咨询、评估、广告、家政等中介服务业,引进和打造一批知名的大型事务所或中介法人机构。(二)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旅游业。围绕“温泉古都·有福之州”旅游形象定位,以闽都多元文化与都市温泉旅游为核心,以东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和西部山地生态旅游为支撑,建设海西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着力开发温泉、文化、滨江、滨海、生态、对台等六大旅游系列产品和游艇、商务等新兴旅游产品,打造“中国温泉之都、海峡旅游之都和幸福宜居之都”等三大品牌。着力提升“中国温泉之都”品牌内涵,重点推进贵安、桂湖、汤埕、光明谷和中国温泉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温泉项目建设;突出打造“三坊七巷”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创建“三坊七巷”和“船政文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两江四岸”城市滨水景观带,加强灯光夜景和游艇游船码头设施建设,进一步开发闽江旅游资源;加快建设黄岐(环马祖澳)旅游区、琅岐国际旅游岛等滨海龙头项目,形成福州特色的海峡旅游品牌;提升青云山景区、鼓岭避暑休闲度假区和寿山国家矿山公园,进一步开发昙石山文化遗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环城休憩带,进一步活跃短程游市场;以“高铁时代”为契机,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完善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加大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开展推介会、节庆策划、媒体宣传、网络推广等多种模式,不断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积极塑造和提升海西省会旅游品牌与知名度。力争到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35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达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0亿元。 ——商贸流通业。培育大型商贸企业,改造提升百货、餐饮等传统商贸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提升商贸业的档次水平;完善社区便民便利商业服务网络,推进特色餐饮业的发展;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在城市新区和轨道交通沿线,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贸综合体;积极拓展农村服务业,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培育专业化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健全完善批发市场体系,形成以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以中小型市场为有益补充的基本格局,做大做强海峡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等。(三)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设计创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广告创意业等七大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辐射海峡两岸、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西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加快规划建设福州海峡工业设计创意园、长乐海西动漫创意之都、福兴文化创意园、中国东方漆空间、连江(时代华奥)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园、海西(永泰)创意产业园区、福建(永泰)海峡影视基地等创意产业基地;进一步发挥芍园一号、榕都318、福百祥、新华艺术园等特色创意产业园区的载体作用;推进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白马路文化创意一条街等项目建设提升;打造三坊七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际“漆艺之都”、“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等知名创意产业品牌;打造大型旅游工艺品交易市场、寿山石专业展示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2015年超过500亿元。 ——服务外包业。积极争取进入“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行列。依托福州软件园、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动漫创意和工业设计等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培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主动与国际高端产业对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会展业。构筑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发展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充分发挥“5·18”海交会、“6·18”项交会等品牌优势和影响力,整合会展资源、拓宽业务领域。吸引国际会展公司和会展承办机构落户,争取申办具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两岸大型会展和大型节庆活动,逐步形成若干个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品牌展会。积极拓展出国(境)展和跨省展。依托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等载体,打造“海峡牌”展会,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 ——家庭服务业。围绕便民利民,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因地制宜地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鼓励各类资本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市场秩序和执业行为,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四)加强服务业政策扶持和载体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放宽行业规制,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多元发展;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财政投入、税费优惠、投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落实服务业企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福州鼓楼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形成“核心商业区、核心商务区、核心创意区”三大功能区,为服务业改革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建设中央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大服务业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加强名牌产品、商标、商号、老字号等认定与复检,培育知名商业中心、特色街区,创建国家级、省级服务业品牌。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低消耗、绿色型的现代农业格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强做优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力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2015年达600亿元。(一)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及重要农业区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专用商品粮基地建设和粮食作物优势生产区福清、永泰、长乐等生产基地建设。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做好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和稳定价格等工作。实施“沃土工程”建设,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和科技贡献率,2015年水稻基本实现良种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标准农田工程”,推进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至2015年,全市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农业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挖掘潜力,兼顾生态,有序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努力完成补足耕地任务。(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  大力提升发展水产、畜禽、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争取2015年全市八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稳步发展设施农业,以大棚建设为着力点,力争每年新发展大棚蔬菜1万亩,至2015年,全市大棚蔬菜设施农业发展到10万亩,产量达30.6万吨。着力打造“临江、沿海、靠山”三大休闲农业带,至2015年,全市形成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以上,省级休闲农业园30个以上。扶强做优生态农业,规范无公害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广应用生态农药和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施“强龙带动”工程,扶强做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形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业行业(专业)协会协同
本文档为【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逍遥半仙
本人有着多年的设备维修经验,愿和大家分享
格式:doc
大小:9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21-02-23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