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湘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学课件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54387354"第一单元声音PAGEREF_Toc54387354\h1HYPERLINK\l"_Toc54387355"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PAGEREF_Toc54387355\h1HYPERLINK\l"_Toc54387356"第二课声音的产生PAGEREF_Toc54387356\h4HYPERLINK\l"_Toc54387357"第三课声音的变化PAGERE...

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湘科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学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54387354"第一 单元 初级会计实务单元训练题天津单元检测卷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声音PAGEREF_Toc54387354\h1HYPERLINK\l"_Toc54387355"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PAGEREF_Toc54387355\h1HYPERLINK\l"_Toc54387356"第二课声音的产生PAGEREF_Toc54387356\h4HYPERLINK\l"_Toc54387357"第三课声音的变化PAGEREF_Toc54387357\h8HYPERLINK\l"_Toc54387358"第四课声音的传播PAGEREF_Toc54387358\h13HYPERLINK\l"_Toc54387359"第五课噪声控制PAGEREF_Toc54387359\h17HYPERLINK\l"_Toc54387360"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PAGEREF_Toc54387360\h20HYPERLINK\l"_Toc54387361"第一课我们的消化PAGEREF_Toc54387361\h21HYPERLINK\l"_Toc54387362"第二课我们的呼吸PAGEREF_Toc54387362\h26HYPERLINK\l"_Toc54387363"第三课保护呼吸、消化器官PAGEREF_Toc54387363\h34HYPERLINK\l"_Toc54387364"第三单元影子的变化PAGEREF_Toc54387364\h39HYPERLINK\l"_Toc54387365"第一课光与影PAGEREF_Toc54387365\h39HYPERLINK\l"_Toc54387366"第二课阳光下影子的变化PAGEREF_Toc54387366\h43HYPERLINK\l"_Toc54387367"第三课自制日晷PAGEREF_Toc54387367\h46HYPERLINK\l"_Toc54387368"第四单元地球与月球PAGEREF_Toc54387368\h50HYPERLINK\l"_Toc54387369"第一课地球的故事PAGEREF_Toc54387369\h50HYPERLINK\l"_Toc54387370"第二课蓝色的星球PAGEREF_Toc54387370\h54HYPERLINK\l"_Toc54387371"第三课在地球上看月球PAGEREF_Toc54387371\h59HYPERLINK\l"_Toc54387372"第四课探索月球的秘密PAGEREF_Toc54387372\h64HYPERLINK\l"_Toc54387373"第五单元运动与力PAGEREF_Toc54387373\h68HYPERLINK\l"_Toc54387374"第一课谁在运动PAGEREF_Toc54387374\h68HYPERLINK\l"_Toc54387375"第二课它们是怎样运动的PAGEREF_Toc54387375\h73HYPERLINK\l"_Toc54387376"第三课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PAGEREF_Toc54387376\h76HYPERLINK\l"_Toc54387377"第四课怎样让物体动起来PAGEREF_Toc54387377\h81HYPERLINK\l"_Toc54387378"第五课怎样测量力的大小PAGEREF_Toc54387378\h86HYPERLINK\l"_Toc54387379"第六课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PAGEREF_Toc54387379\h90HYPERLINK\l"_Toc54387380"第六单元我们的小车PAGEREF_Toc54387380\h95HYPERLINK\l"_Toc54387381"第一课设计制作小车PAGEREF_Toc54387381\h95HYPERLINK\l"_Toc54387382"第二课改进小车PAGEREF_Toc54387382\h99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科学探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3.科学态度: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导入:一、导入体验: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有的动听,有的刺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二、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1.辨声活动:播放常见的不同动物以及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猜,并让学生尝试说出区分不同声音的理由。2.播放同种乐器声音大小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区分。3.介绍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4.听声活动:现场利用或者多媒体播放高低不同的双响筒、低八度高八度弹奏电子琴、不同大小的锣声和鼓声;让学生通过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如鼓声和锣声。5.介绍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三、课后拓展1.提出问题: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辩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你想研究的你很好奇的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写下来。2.整理问题:引导学生整理问题,首先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然后判断这个科学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依据这两点,组织学生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对问题的整理,可用符号在对应问题上完成标注。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教学后记:【拓展资料】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波能使人产生听觉印象。声音是振动物体产生响度、音调和音品的综合表现。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声音没有质量,但是有能量,所以能引起其他物体振动产生效果。原理: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它们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声音作为波的一种,频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属性,频率的大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高对应,而振幅影响声音的大小。声音可以被分解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正弦波的叠加。这种变换(或分解)的过程,称为傅立叶变换。因此,一般的声音总是包含一定的频率范围。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最敏感是200~800赫兹之间的声音。高于这个范围的波动称为超声波,而低于这一范围的称为次声波。狗和蝙蝠等动物可以听得到高达160000赫兹的声音。鲸和大象则可以产生频率在15~35赫兹范围内的声音。声音的传播用量子力学解释便是原子的运动,形成了声波。《各种各样的声音》学习评价表班级:姓名: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多样的。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科学探究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强弱、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科学态度、STSE在辨听声音的过程中,感悟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第二课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声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3.科学态度、STSE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学生准备: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3)交流汇报: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不敲就没声音;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4)初步假设:声音的产生与拍打、敲击有关。(二)新课学习1.观察发声的物体(1)实验(一):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2)实验小结: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3)实验(二):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4)实验小结: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静止不动。(5)实验(三):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6)实验小结: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7)实验(四):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8)实验小结: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9)交流: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10)小结: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11)提出问题:液体和气体发声,也有这样的共同点吗?(12)继续实验:将杯子中的水放入水槽;吹口哨。(13)交流: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终止物体发声(1)实操展示:敲击锣发出声音。(2)提出问题:你有办法让声音突然终止吗?(3)分组操作:敲击锣发出声音,然后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4)小组讨论: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5)实验总结: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6)全课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整理,下课。【拓展资料】木吉他的发声原理吉他大体上分为3大类:原声吉他、电吉他、电贝司。木吉他就是原声吉他,没有通过效果器而纯粹地振动发声。木吉他的发声原理:通过弦的振动,再经过箱体的共振,放大声音。拨动琴弦,琴弦开始振动。每一根琴弦由于自身长度、拉它的张力大小和它本身的材质不同,会发出不同的音高。琴弦发出的音,或者说振动大致会经过两部分的放大:第一部分:通过琴桥与琴弦相连的面板,吉他的面板非常特殊,因为侧板相对坚硬,振动少,而背板又被演奏者抱住无法很好的共鸣,所以为了起到加强振动的效果,吉他的面板必须做得薄而结实,平整的面板随着琴弦一起振动起来,带动附近的空气振动,这样声音就传播开了。第二部分:振动放大发生在木吉他的腔体内部,音孔里面是中空的设计,除去必要的木质支撑外,剩余部分就是空气。弹奏的时候,音孔附近的空气振动会压缩/拉伸内部的空气,从而发生亥姆霍兹共鸣。木吉他通常被用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声音的产生》学习评价表班级:姓名: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声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科学态度、STSE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第三课声音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振动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发音器是通过什么来控制声音高低的,从而运用所学设计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3.科学态度、STSE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乐于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认识到科学发现对技术发明的指导作用,技术发明为发现科学原理带来的便利。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箱、音叉、皮筋、吉他、自制小乐器的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声音强弱和高低的变化与振动什么有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新课学习1.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1)小组实验:调节音箱发出音量的大小,观察喇叭振动的情况。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2)实验小结:音箱的音量越大,喇叭振动幅度越大;音箱的音量越小,喇叭振动幅度越小。(3)继续探究:观察更多的物体,设法研究当它们所发声音的音量大小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用合适的方法记录下来。(4)分组讨论:说一说,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有什么关系?(5)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2.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关系(1)小组实验:想办法让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观察并记录皮筋振动的状态。(2)交流:皮筋的松紧是否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振动的快慢对声音的音调有什么影响?(3)实验小结:皮筋的松紧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振动越快,皮筋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皮筋发出的声音越低。(4)继续探究:调节吉他弦的松紧,辨听吉他声音的高低,类推弦的振动快慢。(5)课件展示:观察更多乐器(钢琴、编钟、古筝),看它们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各有什么特点。(6)小结: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如果运用这个知识来自制小乐器,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一起来尝试。(二)新课学习设计制作小乐器(1)简介材料。吸管、剪刀;水杯、水、小锤;不同长短的铁钉等。(2)明确需求。小组讨论,确定各自打算制作什么样的乐器。(3)选择材料。说出材料选择的原因。(4)乐器设计。先讨论并画出总体结构设计图,再讨论制作流程。(5)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6)作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7)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改进意见。(8)演奏展示:几个小组一起展示,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自制乐器演奏会吧!(三)整理,下课。【拓展资料】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又称音的高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即发声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作频率,频率越大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频率越小振动越慢,声音越低。一般来说,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子声音的音调比男子高。2.响度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之一。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响度是感觉判断的声音强弱,即声音响亮的程度,根据它可以把声音排成由轻到响的序列。响度的大小主要依赖于物体发生振动产生的振幅大小。振幅是指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远距离,振幅描述了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和振动的强弱。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声音的强弱与听者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从声源发出的声音传得越远,声音就会越弱。3.音色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之一。表示人耳对声音音质的感觉,又称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决定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也不同。一定频率的纯音不存在音色问题,音品是复音主观属性的反映。各种乐器,演奏同样的曲子,即使响度和音调相同,听起来还是不一样,胡琴的声音柔韧,笛子的声音清脆,小提琴的声音优美,小号的声音激昂,就是由于它们的音品不同。所以音品是在听觉上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所不同的特征,声音的音品主要由其谐音的多寡、各谐音的特性(如频率分布、相对强度等)所决定。乐音中泛音越多,听起来就越好听。低音丰富,给人们以深沉有力的感觉,高音丰富给人们以活泼愉快的感觉。每个人的声音都有独特的音品,所以我们能从电话、广播的声音中辨认出是哪位熟人。《声音的变化》学习评价表班级:姓名: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科学知识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振动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发音器是通过什么来控制声音高低的,从而运用所学设计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科学态度、STSE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乐于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认识到科学发现对技术发明的指导作用,技术发明为发现科学原理带来的便利。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第四课声音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2.科学探究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设计对比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声音的传播方向。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与同学交流。以听诊器发明和制作为例,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箱、闹钟、收音机、水槽、石头、漏斗、胶管、玻璃钟罩、抽气机、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上课前,你们听到上课铃声了吗?电铃响起的时候你们分别在什么地方?(2)学生发言。(3)交流:电铃一响,整个校园都能听得到,这说明了什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4)继续交流:海豚在水里能“交谈”,这是为什么?草原上的牧民能听到离他很远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5)作出假设:声音可以通过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二)新课学习1.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1)分组实验:a.将一个正在响的闹钟放置在桌子上,实验者站在桌子的不同地方,将耳朵趴在桌上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b.把收音机音量调大,用塑料袋包严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声音吗?(2)交流: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和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3)小结: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4)继续探究:将闹钟放置于玻璃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这说明了什么?(5)小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6)思考并讨论:在抽气机逐渐抽走玻璃罩内的空气后,你听到声音会怎样变化?(7)讲解: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2.制作听诊器(1)阅读:阅读关于“听诊器”的介绍。(2)动手制作:自制听诊器。(3)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听诊器。(4)分组实验:用自制的听诊器互相听心跳,测出每分钟心跳次数。(5)汇报实验结果。(三)整理,下课。【拓展资料】听诊器听诊器是“内、外、妇、儿”科医师最常用的诊断用具,是医师的标志,现代医学即始于听诊器的发明。听诊器自从1817年3月8日应用于临床以来,外形及传音方式有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主要由拾音部分(胸具),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具)组成。听诊器的发明人是19世纪法国临床医学家林奈克。由于听诊器的发明,使得林奈克能诊断出许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尊为“胸腔医学之父”。1840年,英国医师乔治·菲力普·卡门改良了林奈克设计的单耳听诊器,发明了双耳听诊器,将两个耳栓用两条可弯曲的橡皮管连接到可与身体接触的听筒上。听诊器是一个中空镜状的圆锥。卡门的听诊器,有助于医师听诊静脉、动脉、心、肺、肠内部的声音,甚至可以听到母体内胎儿的心音。如今医师们普遍使用的就是这种听诊器。听诊器的各部分及其作用:胸具是用来收集声音的,上面的膜通过共振将声音放大。胶管传递声音,减少声音的损失和杂音的干扰。耳具可以更好地听到声音。听诊器的原理:依靠胸具收集声音,通过胶管传播声音。将声音放大后,耳具直入耳洞,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声音的损耗,将声音呈现到最清晰的状态。《声音的传播》学习评价表班级:姓名: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科学知识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科学探究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设计对比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声音的传播方向。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与同学交流。以听诊器发明和制作为例,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第五课噪声控制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2.科学探究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3.科学态度、STSE理解噪声对我们的伤害,在日常行为中学会注意约束自己,尽量避免制造噪声,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听觉。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分贝仪、闹钟、一块布、隔音比赛的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各种声音,有悦耳的声音,如:钢琴声等。有噪音,如:汽车不断的鸣笛声等。(2)说说听了这些声音的感受。(3)小结: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二)新课学习1.测量周边声音的音量(1)分组调查:调查学校周边的噪声情况,以及噪声的来源及危害。(2)实验场所:学校周边(3)实验记录:将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4)结果展示: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调查的结果。(5)提问:噪声有哪些危害?(6)小结: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7)继续探究:基于噪声的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8)阅读拓展:全国爱耳日(9)提问思考:怎样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想办法控制噪声?2.隔音比赛(1)小组实验:怎样使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2)制定方案:小组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方案对闹钟进行隔音,测试闹钟传出来的音量的大小。(4)结果汇报: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5)讨论:哪个小组的效果最好?3.制定控制噪声的方案(1)课件展示:教材P16的三幅图片,生活中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2)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3)制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依据对周边噪声环保的调查,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的方案吧!(三)整理,下课。《噪声控制》学习评价表班级:姓名: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科学知识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科学探究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科学态度、STSE理解噪声对我们的伤害,在日常行为中学会注意约束自己,尽量避免制造噪声,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听觉。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噪声的分级及危害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三个主要环境问题。噪声级即描述噪声大小的等级分类,噪声级为30~40分贝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发生事故;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0分贝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10分贝相当于微风吹落树叶的沙沙声。30~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噪声在0~120分贝的范围内分为三级:①Ⅰ级(30~59分贝):可以忍受,但已有不舒适感,达到40分贝时开始困扰睡眠。②Ⅱ级(60~89分贝):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干扰增加,听话困难,85分贝是保护听力的一般要求。③Ⅲ级(90~120分贝):显著损害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听觉器官损伤。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第一课我们的消化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2.科学探究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道的器官。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等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配合消化食物、摄取养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概念。3.科学态度、STSE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的不完善,能反复观察不断完善。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富有责任,有自觉呵护消化器官的意识。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模拟胃蠕动实验用的透明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新鲜的馒头、面包等;人体消化道模型;模拟小肠和大肠形态的管子;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提问: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说一说,食物在体内要经过哪些器官?(2)交流汇报。同时随机出示消化道各个器官的图片。(3)按已有认知给消化道排序。让学生根据按照食物在体内经过的先后的已有认知进行排序。(二)新课学习1.认识消化器官(1)阅读科技史: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2)交流:从阅读材料中,说一说你了解到什么。(3)课件展示:人体的消化器官图。(4)交流:说一说,人体的消化道依次包含哪些器官?各自的位置在哪?(5)小结: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依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6)观察模型,指认位置。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再次确认食消化道器官的顺序及名称,指出自己的食管、胃、小肠的大概位置。(7)观察消化器官形状结构,猜想其作用。再次各个消化器官的形状,猜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8)阅读资料:胃位于腹腔的中上部偏左的地方。上端与食管相连,下端与小肠相连。胃能分泌胃液。成人小肠长5—7米,内壁上长有密密麻麻的小肠绒毛。小肠绒毛能吸收营养物质。大肠的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相通,长约1.5米。(9)练习:在活动手册中画出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的名称。(10)提问:食物经过消化器官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咀嚼馒头(1)实验: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2)讨论:口中的馒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感受。(3)小结:a.感受到馒头有甜味,那是因为唾液的初级消化作用。b.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舌头的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吞咽后,由食管送入胃部。(4)拓展探究:查阅资料,了解为什么馒头、米饭等咀嚼起来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并说一说细嚼慢咽的习惯的好处。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复习提问:我们的消化道依次包括哪些器官?(二)新课学习1.认识胃的作用(1)讨论: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听到肚子“咕咕”叫?(2)小结:胃一直在蠕动,当胃中的食物基本排空,就会收缩得比较剧烈,于是我们就听到肚子发出“咕咕”的“饥饿抗议”了。(3)提问:胃的蠕动有什么作用?(4)实验:模拟胃的运动,观察食物的变化。把食物刚进入胃中与将要离开胃时的样子画下来。(5)交流:袋子里的食物变成什么样了?说明胃有什么作用?(6)小结: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把食物变成食糜。(7)思考:有时我们反胃呕吐,是不是有一股酸酸的味道?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8)阅读资料:1822年,美国军医比尔蒙特从打猎受伤的马丁胃里取出一些胃液,然后分析其成分。他发现,胃液是一种酸性液体,能将食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2.认识小肠和大肠的作用(1)讨论:小肠和大肠都有什么作用?(2)小结:小肠可以将胃送来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养料,并吸收这些养料。大肠是吸收水分的地方。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3)拓展交流:查阅资源,更多地了解小肠和大肠的结构和作用,做成资料卡与同学交流。(4)本课总结: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三)整理,下课。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还有肝、胆、胰。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混有唾液,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在胃机械性的蠕动和胃液的化学性共同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胃酸参与下)中的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胃内食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胃下端的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物吃进肚中,需要经过四个小时才会被胃分解消化。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糜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身体需要的成分被小肠吸收,不需要的就会被送到大肠。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主要吸收水分)功能。《我们的消化》学习评价表班级:姓名: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科学知识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科学探究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道的器官。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等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配合消化食物、摄取养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概念。科学态度、STSE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的不完善,能反复观察不断完善。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富有责任,有自觉呵护消化器官的意识。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第二课我们的呼吸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2.科学探究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迁移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3.科学态度、STSE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懂得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形成呵护身体的意识。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2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提问: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呼吸。关于呼吸,你能提出哪些问题?(2)交流。(二)新课学习1.认识呼吸器官(1)呼吸体验:做深呼吸,感受气体的进和出。(2)看图说结构,找位置。课件展示人体的呼吸器官图,照图描述其形状和位置,并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其大概位置。(3)了解呼吸路径。照图说一说,吸气、呼气时气体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并用不同颜色标画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径。(4)画图画路径。在活动手册中画出人体内的主要呼吸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的名称,然后画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径。(5)小结:吸气时,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呼气时,与之相反。(6)再次做呼吸体验。感受气体通过鼻腔吸入、排出的过程。(7)讨论:呼吸时,身体的哪些器官发生了变化,有什么变化?2.认识呼吸的形成(1)讨论: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2)感受:将手放置于胸前,感受呼吸时胸腔的变化。(3)交流: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4)制作呼吸模型。a.将饮料瓶的底部去掉。b.将小气球放入瓶内,把气球口翻出,紧套在瓶口。c.在瓶子底部蒙上展开的橡胶膜,周边用胶粘紧,不要漏气。(5)进行呼吸模拟实验。饮料瓶相当于人体的胸腔,气球相当于人体的肺,一拉一推瓶底的橡胶模,相当于一呼一吸。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6)交流:推拉瓶底的橡胶模有什么发现?根据实验说一说,呼吸是怎样形成的?(7)小结: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从而将气体排出体外。(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复习:我们的呼吸器官有哪些?(二)新课学习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1)提问: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一样的吗?(2)自由发言,猜想。(3)实验1: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实验步骤:a.收集一瓶空气,为瓶A。b.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为瓶B。c.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进A、B两瓶中。(4)交流:这个实验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5)小结:氧气是支持燃烧的,燃烧的木条进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火焰减小很快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6)实验2: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实验步骤:a.两个气球,一个用嘴巴将气球吹大(呼出的气体),另一个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空气)。b.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分别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7)交流:这个实验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8)小结:让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实验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9)全课总结:人体需要氧气,我们通过呼吸补充氧气。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三)整理,下课。两个呼吸模型的解读教材中采用的呼吸模型是,这种模型制作和安装简单,教师教学准备上非常方便。这个模型实际上是对人体呼吸机理的一种抽象后的模拟,即“胸腔的扩大和缩小对肺部的扩张和压缩的影响”。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先结合自己“吸气时胸部扩大,呼气时胸部缩小”的亲身感受,再想到肺部是完全在胸腔的内部,通过气管、喉、咽、鼻与外部相通(即“与外部相通”)。从而理解这个模型。做完这个模拟实验,学生通过气球的大小变化类推到肺部的大小变化,由此产生了呼吸,这个模拟实验完成之后,最好还是需要用一个微视频来演示真实的人体呼吸的形成过程。如:而在中学生物中,采用的则是更精细的模型:这个模型需要在橡胶塞上打孔,需要Y型管子,在管子上绑两个气球。模型制作和安装稍复杂一些,教师教学准备上也比较麻烦一点。但是这个模型更加对应了人体真实的呼吸器官的组成。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对照人体呼吸器官的简图,就能轻易理解这个模型。再先结合自己“吸气时胸部扩大,呼气时胸部缩小”的亲身感受,就能轻易理解这个模拟实验并类推出结论。肺的功能肺是人体最大的呼吸器器官,包括左右两肺,由终末气道、肺泡、肺间质共同组成。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其主要功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肺的通气功能又叫做外呼吸,是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简单的就是指肺组织吸纳外界氧气的功能。另一部分肺的换气功能又叫做内呼吸,是指肺组织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供组织器官利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里,再通过呼吸性支气管、支气管、气管排出体外。人体完成新代谢需要大量的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正是通过肺的气体交换,维持了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肺还有防御功能、代谢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属于肺的次要功能。《我们的呼吸》学习评价表班级:姓名: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科学知识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科学探究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迁移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科学态度、STSE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懂得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形成呵护身体的意识。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第三课保护呼吸、消化器官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2.科学探究通过测量肺活量,知道如何测量肺活量,了解自己的肺活量值。通过调查变质的食物,了解如何正确饮食。在测量身高体重的活动中,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查找原因,培养判断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反思改进能力。3.科学态度、STSE认识保护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在信息记录处理中,养成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烧杯、玻璃杯、铅笔、吸管、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衡量一个人呼吸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肺活量(课件展示医学上测肺活量的仪器)。2.揭示任务:今天,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二)新课学习1.测量我们的肺活量(1)阅读了解制作方案。阅读教材第25页的资料或者播放课件,了解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的装置图、所需要的材料等。(2)准备制作材料。水槽、烧杯、玻璃杯、铅笔、吸管等。(3)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并进行调试改进。(4)测量肺活量。分组实验,每人测量3次,取其中的最大值,就是肺活量值,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5)实验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的肺活量值。比比谁的肺活量大。(6)实验拓展:计算全班同学的肺活量平均值,将你的数值与平均值比较。(7)继续讨论:我们的肺活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自己的肺活量值,联系自己的生活习惯,讨论肺活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8)小结:同年龄段的人,肺活量大意味着肺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表明呼吸器官功能好。2.呵护呼吸器官健康(1)提问:呼吸器官很重要,那我们该如何保护呢?(2)交流:课件展示呵护呼吸健康的六幅图,谈一谈这几幅图是如何呵护呼吸健康的?3.安全饮食(1)提问:人们常说“病从口入”,这是为什么呢?(2)课件展示三种不安全的饮食图片。a.变质的食物。b.容易被误食的有毒生物。c.被污染的食物。(3)布置调查任务。课后开展“不安全的食物”调查,将调查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如果课前已经布置,则此处改为“调查结果分享”。(4)阅读资料:“火鸡”食物中毒事件。4.呵护消化器官健康(1)课件展示:教材P28页的四幅生活图。(2)分组讨论:在这四幅图中,同学们的做法正确吗?说说理由。(3)小结:这些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消化器官不好。我们需要改正,做到饮食均衡,呵护消化器官健康。(4)继续讨论:我们还存在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说出改进的方法。5.我的体重正常吗(1)体重自测:测量我们的身高、体重。查阅和对照相关标准,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2)结果分析: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一下食物结构,查找他们偏胖或偏瘦的主要原因。(3)小结:营养物质摄入得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我们的生长发育。(三)整理,下课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常用作评价人体素质的指标。肺活量与人的呼吸密切相关。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各器官、系统、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消耗氧,机体只有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人体内部的氧供给全部靠肺的呼吸来获得,在呼吸过程中,肺不仅要摄入氧气,还要将体内代谢出的二氧化碳排出。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肺是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容积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这是检测肺功能的最直观,也是最客观的指标。肺活量检测数值低(与正常数值相比),说明机体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的能力差,人体内部的氧供应就不充裕,机体的一些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一旦机体需要大量消耗氧(如长时间学习、工作、剧烈运动时)就会出现氧供应的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诸如头痛、头晕、胸闷、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不良反应,这不仅仅会影响学习与工作,而且会给身体健康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损失。肺活量因性别和年龄而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在20岁前,肺活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20岁后增加量就不明显了。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约3500~4000毫升,成年女子约2500~3000毫升。肺活量主要取决于胸腔壁的扩张与收缩的宽舒程度。肺活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每10年下降9%~27%,但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其肺活量仍能保持正常。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提高肺活量,譬如可以经常性地做一些扩胸、振臂等徒手操练习,坚持耐久跑、游泳、踢足球、打篮球、折返跑等,像中长跑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以上。《保护呼吸、消化器官》学习评价表班级:姓名: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科学知识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科学探究通过测量肺活量,知道如何测量肺活量,了解自己的肺活量值。通过调查变质的食物,了解如何正确饮食。在测量身高体重的活动中,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查找原因,培养判断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反思改进能力。科学态度、STSE认识保护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在信息记录处理中,养成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第三单元影子的变化第一课光与影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阴影即影子。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照射的位置有关系。2.科学探究基于观察和已有经验,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并进而研究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态度、STSE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观察和实验。乐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手电筒、杯子、铅笔、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猜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我和他说话,不见他开口。(2)看图回忆影子游戏。课件展示教材P30页的四幅图。(3)交流:光与影是什么样的关系?(4)介绍皮影戏:皮影戏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在北宋时已有演出,元代曾传到西亚和欧洲。(5)提问:你认为影子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二)新课学习1.探究影子的形成(1)作出假设。如果没有光,有影子吗?如果没有遮挡物,有影子吗?影子投到哪里呢?(2)设计实验方案。阅读教材中的示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分组实验。步骤示例:a.用手电筒直接照射墙面,观察有没有影子。b.用杯子挡住光,观察有没有影子。c.关闭手电筒的光,观察有没有影子。(4)实验记录: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5)实验汇报:根据实验结果说一说影子的形成条件。(6)小结:a.影子形成的条件:光、遮挡物、屏(墙壁、地面及其它不透明物体)。b.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阴影即影子。2.观察影子的变化(1)讨论交流:在探究影子形成的过程中,发现影子有哪些变化?(影子的长短、方向、形状、大小等都有变化……)(2)进行猜想: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3)实验验证:将铅笔用橡皮泥竖直固定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位照射。(4)实验记录:将影子的变化记录在活动手册中。(5)实验交流:描述光和影的变化情况,交流各自的发现。(6)小结:遮挡物不动,光的位置变化,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也随之变化。光照射的方位、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遮挡物的形状、屏以及光源间位置关系等与影子的变化有关……(三)整理,下课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
本文档为【2020年秋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9.92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大浪淘沙
一线教师,区级兼职教研员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1-09-26
浏览量: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