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举报
开通vip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PAGE97二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本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PAGE97二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本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二年级上册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序号单元教学主题单元课时总数主备教师1长度单位52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3角的初步认识24表内乘法(一)135观察物体46表内乘法(二)137认识时间38数学广角29总复习5二年级上册1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长度单位单元序号1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学情分析通过以前“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他们对“厘米”“米”这样的长度单位认识比较模糊,所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会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应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用实践突破。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年级上册2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序号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运算,有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二年级上册3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序号3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2.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单元学情分析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辨别锐角、钝角,并用三角尺平角。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教学难点:认识角和直角,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二年级上册4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表内乘法(一)单元序号4单元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单元学情分析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容易。2.乘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运用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太难,教学中应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3.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可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体会乘法的意义,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2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意义。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到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记4、6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册5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观察物体(一)单元序号5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辨认从不同的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一个简单物体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类似于三视图的位置)看到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单元学情分析1.学生对空间图形和方位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所观察物体的形状,这样学习本单元知识也会比较容易。2.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中通过提供一些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在“左、右”的相对性的学习是难点。二年级上册6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表内乘法(二)单元序号6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学习8的口诀,然后又安排了去商店购物这样一个实际解决问题例题,让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9的乘法口诀之后有编排了两个例题,一个乘法算式可以也可以写成竖式。以及例6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单元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找出口诀之间的规律,在此基础长学习7~9的乘法口诀,对学生来说不再困难。2.7~9的乘法口诀比之前的内容更多,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知识,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2.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教学难点:初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册7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认识时间单元序号7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单元学情分析通过以前“认识钟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时间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认识钟表。在此基础上,教学生认识时间,使学生知道“1时=60分”,并初步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不会太难。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又是第一次接触几时几分,头脑里没有一定的时间观念,所以帮助学生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并应用到作息时间,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悟时间观念,掌握这一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单元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二年级上册8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数学广角单元序号8单元教材分析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单元学情分析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排列”“组合”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切实体会这两种搭配问题,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课时1-1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2.认识1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3.认识几厘米。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4.教学例3(量一量)。(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三、巩固新知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通过师生用各自的一拃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测量同一长度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掌握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强化练习,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米量课时1-2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你们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2)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3)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巩固反馈1.米与厘米的单位换算。1米=()厘米100厘米=()米5米=()厘米200厘米=()米3米 =()厘米300厘米=()米8米=()厘米900厘米=()米学生自己先探究米和厘米的兑换,然后完成练习后,全部订正。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复习有关厘米的旧知,为后面的课程做铺垫。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探究,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自主学习。通过探究,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自主学习。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认识线段课时1-3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准备直尺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牙看一看、摸一摸,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你发现了什么?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教师在黑板出示: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4.画线段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总结画法。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通过情景的问题,引入本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观察发现,讨论学习,亲身经历认识线段的过程,同事大概了解线段的特征及画法。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画法: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确定长度单位课时1-4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8。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三、练习拓展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4.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复习厘米和米,用手进行比划,为后面估测、推算长度作好铺垫。创设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分析、交流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提供充分观察思考的思维空间,教师再适当指导,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中感受数学的思维和方法。练习题形式多样,通过合作推理、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板书设计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13米。教学反思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复习课时2-1教学目标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3.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学具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57()(生补充“厘米”)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三、典型示例1.填空:1枝铅笔长25()一本书长22()操场的旗杆高10()1根粉笔长约10()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你们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3.画一画。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4.比一比。18米○28米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和测量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做出判断,使得他们更为深刻地认识长度单位的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学会正确选用单位。板书设计长度单位复习1枝铅笔长25()一本书长22()操场的旗杆高10()1根粉笔长约10()18米○28米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课时2-2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三、练习,实践应用1.练习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2.练习二第2题,学生直接说答案。30+20=50+26=92+4=61+25=35+32=3+45=13+72=44+53=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35+2=35+32=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时2-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出示35+37=,学生试算。交流算法。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4.比较35+32与35+37有什么不同?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7.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8.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二第5题。自己先改错,然后汇报。3.完成练习二第11题。先看图,说说数学信息,然后自己读题,完成练习。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加强笔算加法的正确算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5+37=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课时2-4教学目标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1.完成第15练习二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找学生在黑板上板演。2. 完成第15练习二第6题。自己先看题,说说题目意思,教师指导完成前2个,学生自己完成全部。3.完成第16习二第7题。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4.完成第16练习二第8题。自己独立完成,全班订正。5.完成第16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6.完成第16练习二第10题。自己快速完成。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此题以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的形式笔算加法的综合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课时3-1教学目标1.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主题图。2.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36-23,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第20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36-23=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课时3-2教学目标1.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方法。3.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2。51-36=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2.教学例3。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总结笔算减法是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探究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退位计算的重要性,学会两位数相减的退位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51-36=50-24=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时3-3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回顾。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8-12=97-85=63-36=50-27=80-32=学生回答后,说说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注意什么?二、指导练习1.完成P21页的第9题。要求学生认真看题,弄清题意后,再填空,把得数直接填在横线上。2.完成P21页的第10题。以竞赛的形式,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8道题,拿到小红旗。3.完成P22页的第11题。引导学生先笔算,再根据结果比较大小,根据比较的结果把卡片放到合适的箱子里。4.完成P22页的第12题。认真看表,说说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解答(1)、(2)小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所提问题。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三、布置作业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采用夺红旗的形式进行笔算加、减法的综合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能力和分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小明比小华少拍多少下?41-34=小芳和小强一共拍了多少下?45+39=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课时3-4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二、合作探究1.摆一摆,分析题意。(1)选择信息。你能选择两个信息来计算“二班得了多少面”吗?(2)画图分析。为了更好地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师巡视。汇报解题思路。2.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你能根据图意计算出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解决例4第(2)题。学生自己探索解题思路,列式计算。4.完成第24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列式计算。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12+3=15(面)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连加、连减课时4-1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是同学们在周末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说信息,并自己提问。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情境图,学生可能提出很多数学问题。针对比较有挑战的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进行解答。学生自己列式:28+34+22=学生可以独立计算结果,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2.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同学们共摘了84个小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分小组交流怎样列式。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3.教师总结。大家不仅计算正确,还运用了简便写法,帮农民伯伯解决了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和还剩多少个南瓜的问题,都很棒。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29页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利用教材的情景图,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问题意识。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板书设计连加、连减28+34+22=84-40-26=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加减混合课时4-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2.通过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3。(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完整地说说图意。(2)通过信息整合出: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3)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列式:67-25+28(4)小组合作,探究算法。运算顺序是什么?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5)引导观察,对比两种计算方法。(5)完成教材28页例3的填空部分。2.出示例4:72-(47+16)=(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内交流。(3)选取有代表性的正确和错误的计算形式指名汇报。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2.完成教材第29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说说计算过程。用生活中乘车的例子来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板书设计加减混合67-25+28=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时4-3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3.通过观察、讨论、独立作业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对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算式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对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算式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铺垫学生笔算下面各题,叫3名同学进行板演订正。75-38+3936+54-2792-(26+45)二、指导练习1.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0题。学生口算完成此题。2.完成教材第30页第9题(1)学生仔细观察此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根据图中的信息口述一道合适的应用题。(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把结果写在课本上。3.完成教材第31页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4.教材第31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看横好、竖行、斜行,按一定的顺序计算。5.完成教材第31页“思考题”。指导学生尝试、验证。三、巩固练习笔算下面各题32+17+2356-27+4895-49+1736+54-87通过练习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并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用所学的连减计算或加减混合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练习的趣味性,又为后面学习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板书设计综合练习应找回多少元?50-8-25=17(元)50-(8+25)=17(元)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课时4-4教学目标1.掌握用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连贯思考的习惯,。3.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应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会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够连贯地思考问题。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铺垫1.用竖式计算28+3544-1965+2682-5967-25+162.解决问题(1)周末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去郊外写生,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2)周末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去郊外写生,
本文档为【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慢慢老师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MB
软件:Word
页数:121
分类:小学数学
上传时间:2022-04-05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