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 课件75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 课件75张

举报
开通vip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 课件75张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2022年7月(仅供参考)论述类1-3:流动视角或复眼映式视角壹实用类4-6:雪花、雪晶的形态贰文学类7-9:《“九一八”致弟弟书》叁文言文10-13:《说苑·贵德》肆古诗词14-15:《白下驿钱唐少府》伍作文22:“跨越,再跨越”陆目录(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 课件75张
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2022年7月(仅供参考)论述类1-3:流动视角或复眼映式视角壹实用类4-6:雪花、雪晶的形态贰文学类7-9:《“九一八”致弟弟书》叁文言文10-13:《说苑·贵德》肆古诗词14-15:《白下驿钱唐少府》伍作文22:“跨越,再跨越”陆目录(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开门见山,总述中国传统叙事作品与西方叙事作品“视角”不同。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对比《水浒传》和《巴黎圣母院》的相关内容,阐述“三体交融”的流动视角。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以《水浒传》中杨、索比武相关内容为例,阐述“圆形轨迹”的流动视角。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眼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三种各具功能的组合视以《水浒传》中大名府陷落的相关内容为例,阐述“圆形轨迹”的流动视角。角,形成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复式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以《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小故事为例,阐述敷衍映式视角的流动方式及多重功能。【材料导读】本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在这篇文章中,对中国叙事文学传统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中国叙事文学基于圆形思维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与西方叙事文学在观念、结构、表现方式诸方面有许多不同;这种潜隐的圆形结构对应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具有广泛丰富的适应性和包罗万象的生活涵容力)的最后一个部分。题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解析B选项有两个错误。一是“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说法无中生有,第二段中提到“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但第并没有提到“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二是“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偷换概念,根据原文,“这种效应”指的是“视角上的‘三体交融’效应”。题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第一次出现选择“正确”的一项。这在以前高考中从未出现解析A选项中“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的判断错误。通看全文,文章并未将西方作品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因此不能得出谁优谁劣的结论。因此,该选项错误。B选项,由原文可知,“大闹快活林”证明的是“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而不是“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因此,该选项错误。C选项,由原文第五段“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具有多重功能。而非为了“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所以,C选项错误。题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解析C选项,原文第五段“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这段文字主要谈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并没有将其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因此“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就也是错误的。论述类1-3:流动视角或复眼映式视角壹实用类4-6:雪花、雪晶的形态贰文学类7-9:《“九一八”致弟弟书》叁文言文10-13:《说苑·贵德》肆古诗词14-15:《白下驿钱唐少府》伍作文22:“跨越,再跨越”陆目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可是”转折前:中国人最早在文献上发表雪花是六瓣这一事实。“可是”转折后:很少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材料二: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雪花形状引起开普勒的注意借助显微镜,雪花形态被首次具体记录。材料三: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关键句、领起句。材料三:(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材料导读】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中国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但后来很久没有人研究雪花为什么是六瓣的。材料二,雪花的形状被引起开普勒关注并借助显微镜被首次具体记录。材料三,雪晶的形状随温度和过饱和度变化而相应的变化。从材料一到材料三,是一个科学现象到科学真理发现的过程,三则材料由泛而微,逐层深入。题目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解析本题为图文转换题,需要在深入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选项图解和材料相关文字。题干指明要根据材料三的科学原理回答。根据原文“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上图对应位置寻找相应图示,排除答案C。又根据“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这里的“湿度高”可理解为“过饱和度高”。所以枝蔓状雪花应该在薄板状雪花的上面,属于高饱和度的产物。据此可以排除A、D。因此,可以确定本题答案为B。题目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关于雪花具有六角形结构”的事实,并不是《韩诗外传》最早表述出来的。材料一只表述了“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B选项,“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可见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是因为“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成因”。C选项,“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可知开普勒应该对机制进行了猜想。因此本题应该选D。题目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解析本题有两问:简言之就是“意义”和“启示”。“意义”:由材料一“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材料二先指出开普勒对雪花呈六角形的猜想,然后叙述显微镜发明后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对雪花晶体结构的研究,由此可知,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开启了后人对雪花晶体结构的研究。“启示”:要从开普勒的行为中总结得出,由材料二给出发现的情境为“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几何形状”表明要善于观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根据材料二中的“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可知,进行科学研究要善于思考,敢于大胆猜想,运用科学思维去探寻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参考答案意义:开启了后人对雪花晶体结构的研究,进而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启示:①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②科学要用专业知识进行解释,要透过现象探寻科学的本质。论述类1-3:流动视角或复眼映式视角壹实用类4-6:雪花、雪晶的形态贰文学类7-9:《“九一八”致弟弟书》叁文言文10-13:《说苑·贵德》肆古诗词14-15:《白下驿钱唐少府》伍作文22:“跨越,再跨越”陆目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第一次用“恍恍惚惚”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似的。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由弟弟而“这些流浪的年轻人”,“我”想的是“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注意对“你们”的描写,思考“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的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看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当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第二次用“恍恍惚惚”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1941年9月(有删改)【文本导读】文本选自左翼作家萧红的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由文章标题提到的“九一八”,需要联想到事变(1931年9月18日)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遭到外敌侵略的起点,彼时的青年,为了民族振兴,奔走呼告,甚至抵达前线。一时代有一时代青年之使命和责任,虽然离1931年已将近百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再读此文章,应该依然深受启发——民族复兴,青年有责。题目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解析A选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错误,由原文“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可知“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有此意。由原文“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中的“白银”和“奔”,可知是心中充满希冀的,并非前途未卜。题目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散文内容和主题的综合分析、鉴赏能力。第一次出现在第2段,“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结合其后的内容可知,“我”之所以“恍恍惚惚”是因为“我”感觉时光流逝太快,十年中和弟弟相处的时间太短。第二次出现在后面的“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的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我”之所以“恍恍惚惚”还因为“我”对与弟弟相处的回忆感到真切而又模糊,恍如梦境。此外,结合文章的情感主旨,“我”“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还来源于对流浪在外的弟弟的牵挂、担心和思念之情。参考答案①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十年中和弟弟相处的时间短促。②对与弟弟相处的回忆感到真切而又模糊,恍如梦境。③牵挂、担心、思念流浪在外的弟弟。题目9.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解析本题要求分析群体形象、把握人物心理。将弟弟的生活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是由个体到群体,由点到面,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青年群体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分析“我”的感受,要重点抓住描写“我”心理的语句。文章第15、16段写了弟弟在上海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这两段中,“我”看到了抗战时期流浪青年虽然“怀着万分的勇敢”,但是“充满了饥饿……打着寒战”,这里突出了青年群体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知的生活状态,而根据“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可知,“我”此时内心充满担优。第22段写了弟弟在山西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此段中,“他们快乐而活泼……唱着歌”体现了革命青年富有朝气,生活充实、快乐,“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是不会亡的”,体现了“我”内心的欣慰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参考答案(1)由个体到群体,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代青年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2)不同感受:①在上海时,“我”对流浪青年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知的状态充满担忧;②在山西时,看到年轻群体的革命生活充实、快乐而有朝气,“我”深感欣慰,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论述类1-3:流动视角或复眼映式视角壹实用类4-6:雪花、雪晶的形态贰文学类7-9:《“九一八”致弟弟书》叁文言文10-13:《说苑·贵德》肆古诗词14-15:《白下驿钱唐少府》伍作文22:“跨越,再跨越”陆目录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篇首开宗明义——“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吴起举历史上的例子说明国之宝“在德不在险”,纠正了魏武侯的“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的说法。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在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的问题上,周武王先后否定太公、邵公的建议,而极力称赞周公的建议,从中体现了周武王的仁德思想。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安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景公接受晏子“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的建议,而令“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叔向以“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成功阻止了晋平公筑台。【文本导读】  说苑成书于西汉末年,是刘向辑录朝野藏书而成的杂着类编,体例类似《国语》、《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兼採记事,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主旨是通过书中歷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劝诫君臣,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此外,也载录其他学派人物的言谈事迹乃至许多街谈巷议的小说家言,可补《国语》、《战国策》的不足,提供另一种角度来观察歷史人物的不同丰采。“贵德”卷共采辑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的轶事31则,将的是前人对道德品行的认识与重视。什么叫“德”?从字源上看,“德”字由“心”“彳”“直”三个部分组成。“心”表示情态、心境:“彳”表示道路、行走、行为;“直”为“值”之本字,表示正直、价值。这就是说人要有正直之心,要走正确的道路,这样才算有得、有价值。在心为德,从心所为即行,心与行相配合就是德行。《周易·乾卦·文言》曰:“君子进德修业。”孔颖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包括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德行等。《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这也说明:一个人的德要“问”“学”“让”中获得与体现。贵德,是说做人应该注重道德品行的修养。古人所说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就是重视道德修养的极致。从古至今,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是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义。题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解析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句意】周公说:“让老百姓各自居住自己的房子,耕种自己的田地,不改变原有的和新在的生活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只亲近仁爱的人(惟仁是亲,此句为倒装句,像‘唯利是图’一样,‘是’不翻译,正常语序是“惟亲仁”)。百姓存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对于平定天下,(您的)胸襟真是宽广博大啊!贵尊士人和君子的原因都是(他们)仁义而且有德行。”)动词……者,……也。判断句式。可据此排除A、C。动词“宅”是田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据此可排除A、B。“士”和“君子”都是“贵”的宾语,二者为并列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题目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使靡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解析A选项,《短歌行》里的“食”为动词吃的意思,文中的“食”为动词,喂养、供养的意思。二者的含义不同,故选A项。B选项,两个“放”均为动词,意为流放,二者的含义相同。故该项正确。C选项,“靡使有余”中的“靡”含义是“不、没有”;“望其旗靡”中的“靡”含义是“倒下”。二者含义不同。故该项正确。D选项,“公悲之”的“悲”字是为动用法,“为……悲伤”;“心中常苦悲”中的“悲”,则是形容词,意为“悲伤、伤心”,二者含义不同。故该项正确。故本题选A。本题改变以前文学常识试题的考法,变成实词用法考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符合双减政策和高考命题改革方向,也是对考了多年文化常识试题的一种反拨和创新。题目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解析D项,“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中“岂”意思是难道,句意为“难道这就是用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的办法吗?”,意思就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因此选项曲解了文意。题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解析(1)注意关键词、搭配:克;召;“奈……何”,这个句式在《鸿门宴》《阿房宫赋》中均有出现。句意为:武王攻克殷商后,诏令太公(入宫)并询问他说:“将拿他们的将士和百姓怎么办呢?”(2)注意关键词室、论、秩,以及“之”在本句中两次用作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为:现在(我)请求(对于)没有人供养的年老和体弱的人,没有房屋居住的老而无妻和老而无夫之人,(按照)困难的次序评定,并供给(他们)。论述类1-3:流动视角或复眼映式视角壹实用类4-6:雪花、雪晶的形态贰文学类7-9:《“九一八”致弟弟书》叁文言文10-13:《说苑·贵德》肆古诗词14-15:《白下驿钱唐少府》伍作文22:“跨越,再跨越”陆目录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从题目看是送别诗,送的是官员“唐少府”“下驿”呼应标题点名送别地点,和“昌亭”对应,同指地点,“穷交”和“旅食”照应,“日”对“年”设问句。设问句。【诗歌导读】上元二年(675年),其时26岁的年轻诗人自洛阳动身去交趾(今属越南)探父,途中经过白下驿(今江苏南京),在此地结识了当地的县尉唐少府。一段日子后,继续南下,与唐少府饯别,临别时写下了《白下驿钱唐少府》。诗中写在白下驿站饯别唐少府的情景,充满对自己寄食境遇的慨叹,对朋友远去的担忧和依恋思念之情。景色渺茫邈远,情绪低徊沉郁。白下:今江苏南京西北,后来用为南京的别称。少府,县尉的别称。题目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解析【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颔联“相知何用早”的意思是如果两个人心意相通了,为什么还要在乎认识得早或晚呢?由此可见,A项“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的结论是无根据的。题目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通读要比较鉴赏的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白》诗为一首送别诗,前四句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出诗人与唐少府是患难之交;后四句中颈联写白下驿的送别之景,尾联直叙送行人的心理活动,表达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第二步,结合题干的比较角度来寻求诗词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比较鉴赏点——《送》诗和《白》诗在“排遣离愁的方法”上的不同。《白》诗“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两句,诗人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来间接表达鼓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来排遣离愁情感;《送》诗中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壮阔豪迈的胸怀,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第三步,作答表述,点面结合。答题技巧1.审题。看题目要求,是从哪一方面(意象、技巧、感情、风格)来进行对比分析?是回答相同、不同还是异同?对于没见过或不熟悉题型,要领会命题意图,以生考熟,题目问多样,情境任务不一,但实质上考察的还是古诗鉴赏常规考点。2.读诗。一切答案从诗句中来。读懂诗家语,理解诗意是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来就题目要求,找相同,析不同。3.专业。这里的专业,是指古诗鉴赏的专业知识。答题时一定要有这些专业知识作支撑。诸如“意象、技巧、感情、风格”类的相关知识点,考生在一轮复习基础上要巩固和提高。对比阅读是对这些知识更高层面的考察,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上有综合性的提高。4.条理。条理就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主观题虽然有主观因素,但是从这些题目的答案组织、得分要点、评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看,答案大方向几乎是固定的。比较阅读的难度就在于找到比较点,扣住得分点,条理化呈现。所以,比较鉴赏思维和提升“同”中求“异”能力是训练重点。论述类1-3:流动视角或复眼映式视角壹实用类4-6:雪花、雪晶的形态贰文学类7-9:《“九一八”致弟弟书》叁文言文10-13:《说苑·贵德》肆古诗词14-15:《白下驿钱唐少府》伍作文22:“跨越,再跨越”陆目录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解题】今年的乙卷作文立足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紧扣“双奥”的时代情境,将2008北京奥运会与2022冬奥会相结合,采用图文结合的创新形式,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等五个方面展示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彰显了大国自信的情怀。本题目为时政热点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考查价值观,引导考生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的跨越发展与个人的跨越成长结合,以“跨越,再跨越”,引发思考。材料引导考生在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优势,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不断寻求自我超越,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这和2021年的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命题的方式相似,都是主题式作文。关键词无疑是“跨越”“再跨越”。考生可从“为什么”出切入,思考个人和民族不断超越的意义;也可从“怎么办”切入,思考我们的国家是怎样一步步实现跨越的,我们个人又该如何实现不断跨越,个人可以怎样助力国家跨越;另外,还有重视“再”这个副词,跨越是持续行为,是不断跨越、不断追求卓越的动态过程。考生要树立文本意识,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扣住关键语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思考,在时代大背景下展开联想和思考。题目命题结合当下热点,强调深度思考的命题倾向。考生写作中需注意有针对性写作,不可脱离材料,泛泛而谈。【参考立意】1.逢盛世感双奥辉煌,向未来谱跨越新篇。2.勇担家国之责,我辈携手跨越。3.燃动青春,跨越不止。4.跨越永不停歇,共赴光明未来。5.身处跨越之时代,当拥跨越之青春。6.卓越无止境,跨越再跨越。7.感“双奥”,勇跨越。8.用跨越之琴键奏响韶华之旋律。【名师讲评】1.紧扣“时代情境”凸显民族自信(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张云佳)材料将两次奥运会进行了多角度对比,既展现了大国力量、民族自信,心系家国的时代精神,也体现着高考命题对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培根铸魂育人导向的积极贯彻。考生在写作时不但要调动知识储备,展现自己对北京奥运的全方位了解,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去表现这五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也要表现自己对我国跨越式发展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的高度关注,在写作时体现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体现家国情怀。张云佳认为,考生在写作中要忌讳假大空,一定要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澎湃春潮、滚滚洪流中,最后落脚点要体现出当代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张云佳说,作文主题为“跨越,再跨越”,考生可以自命题目,体现创造性,但在写作时要注意,从跨越到再跨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体现出思维的逻辑性和层递性。2.从自身14年耳闻目睹、所思所感切入可“以小见大”(陕西省正高级教师王吾堂)“因命题是融我式任务驱动式命题,考生写作时一定要结合自身14年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感和所悟,用自身经历的鲜活事例去表现和体现自我视角下具有亲身体验的社会大发展和国家大进步。比如,大到群众体育、科技、交通的发展,小到社区、家庭的发展,都是不错的切入点。”王吾堂说,“但命题还要求‘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因此考生需在文章中点明自身在未来发展中的定位,比如结合自我成长表达自己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决心,如何做出贡献思路等。”“深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或主要原因,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理论的角度或论点。比如,考生可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诠释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文化是最高层次的幸福,中华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不仅保障了过去‘跨越发展’的正确导航,也明确了未来实现‘再跨越’的理论引领。考生若能从外在的辉煌剥茧抽丝,缘果索因,探究出内在的文化归因,就一定可以写出有深度的议论文。”王吾堂说。【优秀范文】古有行路难,今无坐地悲陕西省西安中学尚武古代在诗词中慨叹行路之艰难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李白“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鲍照“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他们理想难成的痛苦,给我们留下了伟岸的背影和亘古的深思。今天在奋进中埋头苦干成就伟业的英雄同样数不胜数。钟南山置生死于度外以高超医术勇敢精神捍卫国民生命之安全,大爱苍生!袁隆平视名利为粪土以老农心态脚踏黄土却供养整个世界,功德无量!王继才夫妇守弹丸之地却是神圣国土用几十年岁月书写中国,甘守平凡!抚今追昔,即将担历史重任,成青春之志的我该如何思考理想,追求理想并实现理想?扬雄有言:“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是谓之:理想当立足德行。欲成事者,先成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左传》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此处立德为先成事在后。是谓之:理想当追求真善。扬雄所言“义”的追求,是古代的君子理想,也是真实生活无所不在的行为准则。这里面就蕴含了理想平凡但不平庸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我们的理想可能只能是平凡的。但只要我们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烦恼中,或是一种自我麻痹的游戏中。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去认真对待工作,把它当成我们心中最伟大的理想和事业,我们的精神就不会空虚,我们每个人都会因实现自己平凡的理想而满足快乐。是谓之:理想当矢志不渝。面对纷杂多变的世界,唯有坚守方能实现理想。人生的坐标上,理想并非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平实的理想虽不遥远,可追求的过程却未必轻松。对理想的坚守,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苦涩的步履蹒跚。理想又是一件易碎品,任何世俗的诱惑有可能吞噬它的完整。可喜的是,透过现实的光怪陆离,我们依然能看到理想并未走远。“廖厂长”的故事传唱不衰,其中有人们为理想献身的敬仰。网上一条《还好,理想还在》的博文,“有理想引导的人生,才会是饱满的,才会是精彩的,才会是真实而不矫饰的,是属于自己而非依附别人的。”道出了坚守理想的时代心声。于是,我释然了。古有行路难,是因为时代所限,他们只能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苦苦挣扎。今世之理想则在于你我不断砥砺的德行品质中,在你我平凡又真切的工作中,在我们所有人如铁信念的坚守中。可谓今无坐地悲!
本文档为【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 课件75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清风语文精品
一线资深高中语文教师,省优质课、省课题获奖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突出,发表多篇论文。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75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7-16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