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教学的建构与解构

诗歌教学的建构与解构

举报
开通vip

诗歌教学的建构与解构    诗歌教学的“建构”与“解构”    庄颖鉴赏诗歌需要鉴赏者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良好的文学素养,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是现在的高中生阅历浅,读书少,虽然积累了一点诗歌鉴赏的术语,却常常只会机械地乱贴标签。他们的生活更是与那个真正诗意的年代相去太远,所以常常对诗中的意境误解、乱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教学中常常努力去帮助他们营建一个体系,希望他们懂得知人论世,懂得常见意象的含义,懂得古诗的表现手法等等,目的是帮助他们“建构”一个诗歌鉴赏的知识库,让他们能够跨越自身以及时代带来的...

诗歌教学的建构与解构

 

 

诗歌教学的“建构”与“解构”

 

 

庄颖

鉴赏诗歌需要鉴赏者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良好的文学素养,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是现在的高中生阅历浅,读书少,虽然积累了一点诗歌鉴赏的术语,却常常只会机械地乱贴标签。他们的生活更是与那个真正诗意的年代相去太远,所以常常对诗中的意境误解、乱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教学中常常努力去帮助他们营建一个体系,希望他们懂得知人论世,懂得常见意象的含义,懂得古诗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手法等等,目的是帮助他们“建构”一个诗歌鉴赏的知识库,让他们能够跨越自身以及时代带来的隔阂,顺利进入美丽的诗歌殿堂。但最后我发现:这样“建构”的诗歌殿堂是美丽的空中楼阁,虚幻缥缈,学生依旧是一个“游客”,而不是“画中人”。

学校的校本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文学苏州》中有一首唐寅的《把酒对月歌》,这首诗浅显易懂,单独教学没什么深度可挖掘,我特意选择在上完《(史记)选读》的《渔夫》《屈原列传》《太史公白序》后上这首诗。我把唐寅放在以屈原、司马迁为代表的这一群人中看,他们都是遭遇了人生大困厄的人,是在大困厄前思考过“生存还是死亡”的人。屈原为什么选择死,司马迁、唐寅为什么选择生?因为他们都是追寻梦想的人!屈原的梦想是楚国的强大,楚国亡,他必死,正因为他死了,他才伟大。司马迁、唐寅的梦想是留下自己生存的证明,即使受辱,即使被冤,活着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偷生和赴死一样伟大!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我希望学生能把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发生1+1>2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懂得结合作者的经历和社会背景来读作品,并且让他们体会到由于作者经历的相似,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也会相似。课堂讨论进行得很顺利,由于在上前面的课文时,我已经有意识地引导过,在结论的得出上也没有多大困难。

可是我一直有一点遗憾:学生的某些 发言 中层任职表态发言幼儿园年会园长发言稿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在区委务虚会上的发言内部审计座谈会发言稿 给我一种空谈的感觉。他们没有强烈的意识去结合《把酒对月歌》以及补充的《桃花庵歌》中的具体诗句,来分析支持自己的观点,有些发言谈的不是诗,是人。他们把生动的诗句扔在一边,无限地从诗人的经历上挖掘素材,发言不可谓不精彩,可是不从文本出发的发言再精彩,还是让人觉得不接地气。

高二除了《(史记)选读》外,《唐诗宋词选读》是另一本重要的选修课本。为了让他们更容易发现诗句的妙处,我提醒学生注意诗词中的表现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借代、对比、衬托、想象、联想……特别注意一些特征性词语写色彩的,写时间的,写数字的……特别的动词、形容词……

总觉得这下他们的鉴赏能力该突飞猛进了,可是由于一下子接触到大量的诗歌鉴赏“专业技巧”,学生一下子觉得自己似懂非懂的理解,有了可表达的词语,因此兴奋之余,开始乱用:分析诗句时,他们让每一个名词都成为意象,每一句诗都硬找一个到多个表现手法。结果诗句被他们解剖得“鲜血淋淋”。

直到听了我校老教师徐老师上的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忽然有一股清泉流过我迷茫的神思。徐老师在预习中布置了一个任务:以诗人的口吻,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诗歌情境。高明之处就在“诗人的口吻”和“描述性的语言”上。我们也会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解释诗句,我们也一直抱怨学生解释诗句太过粗糙,不到位。徐老师的两个暗示:“诗人的口吻”提醒学生把自己代人意境,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描述性的语言”要求学生不是像做文言翻译那样去字字落实诗句,而是要描绘!一描绘诗句立刻多姿多彩、摇曳生姿起来,一描绘诗句立刻晦明变化、多愁善感起来。于是这堂课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解不开的春愁可感可知,伸手可及。

我以往的教学太过于重视“术”的指导,而忘了“道”的熏陶。从知人论世到意象手法,我总想教给学生方法技巧,去帮他们建构一个诗歌鉴赏的体系,以为这样就能帮他们走进诗歌,其实这个过程应该是反过来的。学生有一个明净纯真的心灵,他们对千古以来人类的美好感情有天生的敏感,当然由于他们的稚嫩,他们会浅薄,但只有当他们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入了境,移了情,真正用“心”读了诗歌,真正成为了“画中人”,才会产生积淀,这是一种通过感受而得到的浸润。只有有了积淀,才能体会到方法技巧的妙处,方法技巧才能被他们融会贯通,而不再是死板的标签。读诗没有捷径。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我宁肯什么都不讲,也要学生去用“心”读诗。要求他们展开想象联想,进入诗境,徜徉遨游,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并且把自己的点滴理解与体会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不长的时间,在上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我就收获了惊喜。这首词不容易懂,上阕写景,看似平淡,但学生却解读出了波澜。学生在进入诗境后,在发言中谈到:诗人在开头营造了一幅壮阔的秋景图,这是给人物设置一个背景,目的是慷慨生悲,用天地的辽阔壮丽衬托个人的渺小。然后就自然引出了“愁”,这些山和水只是为了“献愁供恨”,用了拟人手法,把人物的情感投射到了景物上。然后人物出现,在黄昏的楼头,在鸿雁的悲鸣中,我们看到了游子孤独的身影,看到他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于是他内心无法排遣、无处倾诉的孤独不用说就让人能感觉到。诗人从景写起,不但写了人物身形上的孤独,更刻画出了人物精神上的孤独。

这是多么高明的鉴赏,这是多么鲜活的解读,这是多么可爱的知音! “解构”了“术”的束缚,才能筑成通衢大道。只有当鉴赏者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忘了方法技巧,才能真正读得到诗歌的美。就像太极拳,无招胜有招。有招即有所待,无招才无所待,无所待才能游于无穷。

 

-全文完-

本文档为【诗歌教学的建构与解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永兴文档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11-2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