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

举报
开通vip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夸: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贬: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2.通过灵活运用断句方法,树立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3.能自由诵读文言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目标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高考呈上升态势。2004年高考,仅北京卷考查了断句题;2005年至2010年高考,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重庆、湖南等多个省市的高考卷考查了文言断句。11年、12年也有多个省市在这个考点设题。而全国卷连...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
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夸: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贬: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2.通过灵活运用断句方法,树立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3.能自由诵读文言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目标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高考呈上升态势。2004年高考,仅北京卷考查了断句题;2005年至2010年高考,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重庆、湖南等多个省市的高考卷考查了文言断句。11年、12年也有多个省市在这个考点设题。而全国卷连续三年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了句读题。1.下列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2011年湖南)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参考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A【试题分析】本题一是要抓住虚词“故”,因为虚词“故”在文言文中经常放在句首的;二是要注意倒装句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实为“人之笑者为迂者多”。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如:(2012年湖北)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4分)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断句的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最后回头再读,检验是否正确断句前提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探究一: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窍门1:名词或代词断句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探究二: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或曰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窍门2:对话断句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注意: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探究三: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窍门3:虚词断句1、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敬副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夫、惟、盖、凡、窃、敬、请、苟、若、岂等;者、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3、还有一些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如: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且夫、向使、纵使、然而、然则等等。4、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5、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探究四: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不亦……乎其……邪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判断句式:…者…也、……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安…哉(也)、孰与……乎被动句式:为……所……、见……于……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何;如(若)……何;得无(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窍门四句式断句探究五:(1)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顶真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探究五:(2)朗读下列语段,看有什么特点: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窍门五修辞断句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前后呼应,形式对应,内容关联(或对比,或并列,或总分)。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涉及的方法:顶真、对话类动词、虚词、对称结构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涉及的方法:借助名词、对话类动词、虚词(2012北京卷)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8.(2010年湖南卷)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革命尚未成功今朝运筹帷幄欲穷千里目同志仍须努力明日决胜考场更上一层楼
本文档为【文言文断句公开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飞扬的清风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90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24
分类:小学数学
上传时间:2022-07-12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