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兰州商学院彩陶复习笔记

兰州商学院彩陶复习笔记

举报
开通vip

兰州商学院彩陶复习笔记第2章彩陶的诞生及其历史背景第1节彩陶的诞生及其历史背景1、时间序列1、相对年代2、绝对年代3、放射性碳素断代4、甘肃彩陶的年代序列2、陶器的诞生及其背景1、陶器起源的推测2、早期陶器的考古发现3、陶器起源研究的新进展3、彩陶的诞生及其背景1、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2、彩陶的纹饰分类3、甘肃彩陶渊源流长的历史背景第二节世界典型的彩陶文化1、耶莫文化耶莫文化地处古代西亚,(古代西亚是指亚洲西南部地区,包括现在的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再往南则为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最早陶器的出现在BC8000---600...

兰州商学院彩陶复习笔记
第2章彩陶的诞生及其历史背景第1节彩陶的诞生及其历史背景1、时间序列1、相对年代2、绝对年代3、放射性碳素断代4、甘肃彩陶的年代序列2、陶器的诞生及其背景1、陶器起源的推测2、早期陶器的考古发现3、陶器起源研究的新进展3、彩陶的诞生及其背景1、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2、彩陶的纹饰分类3、甘肃彩陶渊源流长的历史背景第二节世界典型的彩陶文化1、耶莫文化耶莫文化地处古代西亚,(古代西亚是指亚洲西南部地区,包括现在的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再往南则为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最早陶器的出现在BC8000---6000年;而最早的彩陶出现于距今8080---7586年。陶器特征:陶色为浅黄和橘黄色;夹草、绘动物长角状花纹。2、哈逊纳文化地处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距今约7980---7281年。是西方彩陶文化的典型之一。陶器特征:以直线的网格花纹为主。3、哈雷夫文化也处于古代西亚地区,其结束的年代约为距今6300年。彩陶特征:(1)彩陶大多饰陶衣,以复彩绘制花纹;(2)纹样以几何形为主,其次为动物形纹(牛、人物全身);(3)典型器物有高足杯、侈口壶、和尊形器等。四、欧贝德文化地处于苏美尔地区,这一文化由两河流域传入,约为距今7000年左右。彩陶特征:(1)纹样以动物纹样为主,如大角羊纹、犬纹和鸟纹(鸟纹的形象是一种长颈、短尾,曲背的热带沙漠中特有的鸟)(2)陶器以直线造型,常见器物有筒形杯、内外施彩的碗。五、苏萨文化位于伊朗高原,该文化明显受欧贝德文化的影响,年代也与欧贝德文化时代相当。彩陶特征:(1)动物纹样:公羊纹、鸵鸟纹、犬纹、蛇纹、人物全身(人身鸟首)。(2)植物纹样:穗纹。六、特里波列文化分布于乌克兰、罗马尼亚北部和摩尔达维亚地区,其碳测年代约为距今5000---3700年。其彩陶文化包括铜石并用和青铜时代两个时期。但其精美的彩陶出现于距今4000左右。中国半山类型和特里波列文化晚期的彩陶器型和装饰纹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细加比较又不尽相同。彩陶特征:(1)黑褐色彩绘,以旋纹为主,并在旋心中饰犬纹。(2)典型器物有:壶(短颈、小口、无器耳)、罐。七、安诺文化位于图斯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地区通常称为大夏·玛剑类型,约为距今4200---3400年,它是属于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相当于我国的夏代。安特生认为中国彩陶文化是由该文化传入,即中国文西来说。彩陶特征:装饰以陶符为主,陶符由简单的直线构成,无任何象征意味,这一特征与中国常见的陶符相似。第三章前仰韶文化一、磁山——裴立岗文化1、分布范围:地处华北平原,遗址分别位于于南洺河(河北)和双洎河(河南)河边的阶地上,是华北地区首次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文化属性:C-14所测数据为:距今约8000——7600年。3、文化特征:陶器均为手制,火候较低,测定烧成温度为700---930℃,质地粗糙,以夹砂的红褐陶为主,次为泥制红陶,陶器多素面。器类:圏足碗、圆底钵、椭圆形盂、敞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靴形支架等。装饰:⑴绳纹、浅细绳纹⑵划纹⑶剔刺纹(连续排列的折弧或平行的小窝篦纹)⑷附加堆纹(波折纹、乳丁纹等)⑸红彩宽带纹(P18、P20、P21、P45)二、大地湾文化1、分布范围:位于关中地区及甘肃东南部的渭河、泾河、西汉水流域。该文化得名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这个遗址不仅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彩陶,而且还有最早的农作物标本、中国的文字雏形及一系列重大发现。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于1958年。正式发掘于1979年。2、文化属性:C-14所测数据为:距今约8000——7000年。3、文化特征:以夹砂的红褐陶为主,次为泥制红陶,陶器多素面。陶片分层。器物类别不多,形制简单而特殊,与其他文化判然有别。大量使用的纹饰是交错绳纹或细密的斜绳纹,其陶器制法独特,在陶模上分层敷泥而成,简称为模具敷泥法,它不同于大多数彩陶文化使用的泥条盘筑法。器类:圜底钵、三足钵、深腹罐、三足罐、圈足碗、小口壶等装饰:⑴绳纹、浅细绳纹⑵划纹⑶剔刺纹⑷附加堆纹⑸彩绘纹样彩陶是大地湾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饰彩的陶器主要为钵形器,还有少量的圈足器。①彩绘颜色均为红色偏暗,多呈紫红,色调较浓,一般绘在钵形器的口沿内外,形成一周连续的彩带。沿外彩带较宽,大多在2厘米—3厘米之间,个别器物可宽达4厘米左右;内彩带较窄,一般在厘米—厘米之间。红色陶器上绘制一圈紫红色彩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时使用彩绘和绳纹,是该文化独有的现象。②陶器内壁的彩绘简称为内彩在大地湾文化中除了前述的沿内窄带外,还有多达10余种的内彩图案。图案绘于钵形器内腹,连续性不强,均为单独纹样,色彩同样为紫红色。纹样大体可分两类:动物纹和植物纹样。③陶符(彩绘和刻划)如“↑”“十”“山”“M”“D”形等。④彩绘陶三、北辛文化1、分布范围:位于黄河下游的鲁中南及东南丘陵地区、胶东半岛、鲁西平原东侧、皖北等地。2、文化属性:C-14测定年代为:距今约7300——6400年3、文化特征:陶器均为手制,火候较低。以夹砂的红褐陶为主,次为泥制红陶,少量黑陶,陶器多素面。器类:圆底钵、三足盘、盆、侈口深腹圆底三足釜(短足)、大口深腹三足鼎(圆柱尖足)、小口高领三足腹罐、双耳小口罐、小口双耳壶、支架等。装饰:⑴划纹⑵指甲纹⑶附加堆纹(波折形、菱形、乳丁纹等)⑷红彩宽带纹(P18、P20、P21、P45)第4章仰韶文化1、分布范围及分期1、分布范围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大致是: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分地区、山西南部、河北南部、远及甘青交界、河套地区、河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C-14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通过对山西半坡和河南陕县庙底沟,以及对甘肃秦安大地湾的考古研究,明确了仰韶文化的基本面貌:经营原始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并饲养家畜(猪、狗等)。2、仰韶文化诸类型分析①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②洛阳、郑州王湾、大河村文化类型③豫北、冀南地区地区的后岗、大司空类型④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3、仰韶文化分期的标准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其彩陶纹饰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的发展变化,学术界通常将仰韶文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早、中、晚期。这种分期的标准主要依据于尖底瓶的变化。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自始至终使用的一种盛贮水的器物,在各个遗址中多有发现,是一种常见器物,或可称为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它的变化较为敏感,各阶段的形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学术界最终选择以不同的尖底瓶划分为不同的文化期(图14)。①仰韶早期的尖底瓶在甘肃有两类,庆阳宁县董庄与正宁宫家川的尖底瓶形制为杯形口;大地湾、师赵村二期出土的尖底瓶则为葫芦形口,器体较长。这两类尖底瓶中腹部或偏下部均有一对环形耳.前者的形制更接近于陕西关中一带,后者独具特色。我们将出土杯形口、葫芦形口尖底瓶的遗存定为早期;②中期尖底瓶均为双唇口,一般不见腹耳,我们将出土这类尖底瓶的遗存确定为中期;③晚期尖底瓶主要形制为平唇口(或称平沿口),腹部无耳(彩图8),但在偏晚阶段出现了喇叭形口、腹部有一对桥形耳的小型尖底瓶,甚至在陇西还采集到一件全身饰彩的尖底瓶,我们将这类遗存统称为仰韶晚期。2、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陶质:陶器以细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以圜底、平底为多,少量尖底。典型器物:圜底钵、叠唇或卷唇盆、杯形口尖底瓶、葫芦形口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侈口鼓腹罐、弦纹浅腹罐、敛口瓮、尖底缸等,制陶方法:沿用大地湾一期的模具敷泥法,同时大量使用泥条盘筑法,慢轮已开始使用。装饰特征:纹饰以绳纹居多,还有线纹、弦纹等;仰韶文化彩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仰韶早期的彩陶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先民艺术创造力较之大地湾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构思出了种类繁多的图案,而且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大地湾二期的陶片统计中,彩陶比例约占%;西山坪二期的彩陶比例约占%,并有从早期到晚期彩陶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以黑彩为主。由于烧陶技术所限,仰韶陶器以红陶居多,施以醒目的黑彩,两者搭配产生的视觉效果更为强烈。所以多数纹饰以黑彩绘成,少量的陶器使用红彩,白彩极为少见。彩绘主要用于盆、钵、碗、盂、瓶、壶等类器物,有的器盖、器座、尖底缸、罐形器上亦偶见彩纹,盆形器施彩最多,其次为钵形器。绘彩部位主要集中在外壁中上腹部以及盆钵的口沿部,瓶、壶大多使用在口部和腹部。常见花纹为几何形纹饰。纹饰以几何形花纹为大宗,绘制构图元素有圆点、直线和少量的弧线。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是早期彩陶的艺术风格。不过,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艺术风格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到了偏晚阶段,弧形线条使用增多,图案渐显活泼,一些略显呆板的图案日益减少。几何形纹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三角纹和圆点纹,。从早期到晚期,主体图案大多以圆点、直线、弧线、圆圈、三角纹构成,其中三角纹的使用贯穿始终,早期多直边,中期多弧边,晚期变化多样,每一时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动物形纹饰主要在早期使用,如系列鱼纹成为早期的标志性纹饰。纹饰多饰在陶器腹部外壁一周。最初仅限于上腹部,逐渐扩大到中腹部,通体饰彩的较少。到了晚期,出现少量的内彩,器物口沿彩绘也渐趋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图案在陶器上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装饰功能越来越突出。绝大多数的图案为连续图案。因为陶器多为圆形,因而,几组连续的图案艺术效果更佳。单独纹样极为少见。纹饰母题一脉相承,不断分化。由少变多,由简单发展为多样化,艺术表现力越来越强。早期仅有10余种,晚期则演化到数十种之多。动物形纹饰中以极具特点的鱼纹最为常见,早期鱼纹的使用范围跨甘、陕、内蒙三省区,中期回旋勾连纹的影响遍及长江以北,晚期纹饰的许多文化因素被马家窑文化吸收和继承,在一定程度上仰韶彩陶造就了甘肃彩陶的繁荣。鱼纹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图67)。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以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则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再作为主题图案。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的中上腹部,个别使用在圜底钵、瓶形器及器盖上。盆形器上的鱼纹图案均规整有序,颇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绘有两条鱼,头尾相接,头右尾左,有时两条鱼纹之间的空白处填充一条小鱼或其他花纹(图68—3、5),既弥补了绘制过程产生的缺陷,又使整体图案显得更加匀称而生动。其他器物上如王家阴洼的瓶形头的器盖上偶见的鱼纹,虽然数量很少,却极富魅力,显露出了史前画工的卓越技艺(详见五章三节)。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纹彩陶,其中以秦安大地湾最为丰富,该遗址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鱼纹盆达30余件,还有千片以上的鱼纹残片。不仅如此,这些鱼纹数据构成了完整的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序列。根据它们所处的地层以及上下叠压的关系,我们大体掌握了鱼纹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甚至可以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分期断代的标尺。大地湾鱼纹均为鱼的侧视图,惟独胸鳍的画法例外,胸鳍本在身体两侧,从侧面只能观察到一侧的胸鳍,大地湾先民却改为上下对称的一对胸鳍;无论鱼纹如何变化,尾鳍的画法始终不弯。从鱼鳍的画法析,表现的鱼类属于淡水鱼。显而易见,地处内陆地区的仰韶先民只能描绘他们日常熟悉的鱼类形象。根据器形和纹饰的不同特点,我们将大地湾仰韶文化鱼纹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具有浓厚写实风格的鱼纹,此时的陶盆形制均为圜底侈口,因口沿部系用泥片重叠加厚,可称之为叠唇盆。鱼纹形象生动,尤其是椭圆形的眼睛以及位于眼眶偏上部的眼珠,将鱼表现得活灵活现。鱼鳍不全,无背、腹鳍。但口、眼、鳃、身、尾俱全,鱼的形象一目了然。H232:1和H310:1两件器物均出土于灰坑中(图68—1、2);第二阶段:器形仍为叠唇盆。鱼头部分开始变长且图案化,复杂多变的画法使得鱼头细部令人费解。大多以直边和弧边构成的近三角纹填充头部,鱼身则变得更为完美。大多数鱼纹的胸、腹、背、尾鳍样样俱全。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鱼头各类线条所体现的具体含义.学术界尚无一致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化的画法自此开始引入鱼纹之中。编号为F310:l的鱼纹盆出土于一座属于族长的中型房址(图68—3);第三阶段:鱼纹仍然仅在叠唇盆上使用,但盆的口径逐渐增大,腹也变浅了。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变化和特点是,鱼头部分变得极为简单而抽象,仅由上下相对的两条弧形纹组成,既扁且长。鱼鳍的画法则由斜三角纹变为直三角纹,画法更为规整。编号为M206:2的盆出土于墓葬之中,作为葬具倒扣在盛装儿童尸骨的大瓮之上(图68—4);第四阶段:使用鱼纹的器形由叠唇盆改变为卷沿盆,这类盆仍然为圜底,但口沿外卷,因此称为卷沿盆。它们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陶器之一,经常出土于房址和窖穴中。这时的鱼纹整体简化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图案。胸、腹、臀鳍三者合一,与拉长的背鳍上下相对,尾鳍前部出现隔断线。鱼的上下两部分完全对称,线条变得流畅柔美。在编号为F1的房址中,出土了两件口径超过50厘米的鱼纹大盆,曾多次作为彩陶精品送到境外展览(图68—7);第五阶段:仍使用在卷沿盆上,此时的盆口部由侈口改为直口,卷沿愈甚。该阶段已跨人仰韶文化中期。大地湾虽未发现此段的完整器物,但根据大地湾出土的残器可以推测复原后的器形和纹饰。参考属于同一时期甘肃合水、陕西岐山王家嘴遗址出土的同类器,我们的推测与复原是符合器形、纹饰发展规律的。鱼纹更为简化,头部以一圆点表示,鱼身简化为四条弧线,上下鱼鳍皆略去不画,仅保留较为夸张、舒展的尾鳍(图68—6)。自仰韶中期以后,鱼纹逐渐消失。不过,有的学者将马家窑文化中出现的由圆点引出弧线的图案视为鸟纹或鱼纹,这些图案与仰韶鱼纹相比过于抽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其实,马家窑文化的圆点弧线鸟纹更像水中游动的蝌蚪。上述大地湾仰韶文化鱼纹盆的五个发展阶段确立了鱼纹的演变序列,从中我们得以掌握其演变规律。首先,要重视的是器形的变化,鱼纹最初是描绘在叠唇盆上的,然后将其弃之不用,又转为卷沿盆;越迟的卷沿盆,口沿越卷,器体愈大,腹部越浅。当我们遇到鱼纹盆口沿残片时,尽管图案残缺不全,但根据以上规律,依据口沿特征,大体可确知鱼纹盆的早晚。在收藏和鉴赏彩陶时,不能仅关注纹样而忽略了器形,两者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仰韶彩陶因时代早,出土物较少,完整器更是难得,所以某些利欲熏心的造假者为了骗取金钱,也在仿造仰韶鱼纹盆。他们往往使用马家窑文化的素面盆,作为鱼纹或人面鱼纹的载体,有时竟然迷惑了某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收藏者。第二,鱼纹的发展变化总体趋势是不断地简化,自然形态的鱼纹经概括和取舍逐渐凝练为固定化的图案.写意的表现手法逐渐取代了写实的风格。最早的鱼纹颇富个性,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创意,展现出了自然状态下鱼的万种风情。其后,从头部开始,继而鱼身、鱼鳍,不断地简化,最终成为几乎一成不变的固定图案。搞清纹饰的演变规律,对于目前乃至今后的考古研究工作大有裨益。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面对大量残碎的彩陶片时,仅凭借鱼纹残片的局部纹样,便可判断出比较准确的时代,其奥妙就在于掌握了纹饰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人头形雕塑器口瓶这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史前艺术中集彩陶、雕塑、造型艺术于一身的杰出作品之一。细泥红陶,通高厘米、口径厘米、底径厘米,圆鼓腹、平底。两侧器耳缺失,上腹开裂。器口为圆雕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瓶体从上到下饰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其主题花纹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两个弧边三角纹构成一空白圆圈,内中填充弧线和垂弧;其二构图较复杂,由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彩图21)。从头部形象分析,多数人认为是一女性形象,有人还认为是风华正茂的少女,也有人从整体造型着眼,推测应是一位衣着华丽的孕妇,是先民们借以寄托繁衍人口的良好意愿,有人更倾向于这是一位女神的观点。无论如何,它无疑在史前时期是一件特殊的彩陶,不仅仅是为了装点生活而制作,其中必定蕴含着诸多精神层面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3、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6000——5500年)仰韶文化中期是迅速发展的扩张时期,也是对我国史前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短短几百年间,其典型文化因素,即勾叶、圆点、弧三角纹及双唇口尖底瓶,迅速传遍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甚至波及影响到长江流域。1985年,著名学者苏秉琦在“晋文化讨论会”上,为了阐述中国古文化一系列的连贯发展关系,曾赋诗一首,并经张政娘先生书写,长期悬挂在办公室: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学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其中“华山玫瑰”指的是关中一带仰韶中期的典型彩陶纹饰。苏先生甚而认为中华的“华”可能是彩陶的“花”转变而来,“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先民遗存。庙底沟类型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是由于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的。这种花卉图案彩陶是土生土长的,在一切原始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华族及其文化也无疑是土生土长的。”此说一出,令考古界为之一震。中华之得名虽然尚无定论,但仰韶文化彩陶纹饰及其成就,对中华文化的特殊贡献确应充分肯定和重新审视。陶窑均为横穴窑,大地湾、师赵村均有发现。一般分为火塘和窑室两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处,呈圆形或长方形,有火道通人窑室。窑室均呈圆形,周边设环形火道,受热较匀。火塘一般低于窑室,由下往上火势自然加强,烧陶技术比早期有显著提高。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的橙黄陶、灰陶以及褐陶。饮食器多为细泥红陶,其中不少是彩陶,罐、缸、瓮等炊器和盛储器则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形以平底为主,少量为尖底,偶见圜底,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变,平底陶器终于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为主流器形。常见器物有敛口平底钵、曲腹彩陶盆、双錾盆、多孔盆形或钵形甑、双唇口尖底瓶、弦纹或绳纹短颈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瓮等,器类较前复杂,大型器物增多。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其次为弦纹和线纹,还有少量的剔刺纹、附加堆纹等。制陶以泥条盘筑法为主。仰韶文化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中期以后就进入了繁荣阶段,其彩陶艺术随即达到巅峰阶段。首先,饰彩陶器增多,彩陶比例增大。大地湾三期彩陶约占陶片总数的%;第二,图案繁复华丽.构思精巧,线条流畅,富于变化,充分展示了仰韶先民挥洒自如的艺术才华;第三,一些重要的彩陶元素,如网格纹、弧三角纹等长盛不衰流传于后,尤其是被马家窑文化继承并发扬,跃上了新的高峰。饰彩陶器多为红陶,也有少量的橙黄陶,质地细密、器表光洁。黑彩占绝大多数,但出现了个别的红彩和白彩,有些彩陶施有白色或红色陶衣,更显艳丽。这些彩陶均系人窑烧制前绘制,与陶胎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没有脱落现象。彩纹饰于陶器外表,仅见个别的内彩。彩陶主要集中使用在盆、钵、盂、碗等饮食器类上,个别的瓶、罐也有饰彩,其中以盆形器最多。与早期相比,陶器饰彩面积增大,扩大到中下腹部;彩陶器型个体也变得较大,彩陶制作工艺更加走向成熟。纹饰绝大多数是连续图案,但同一件器物上纹饰分组雷同现象大为减少,多层全面展开图案的表现手法广泛应用。纹饰主要为几何形花纹,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植物形纹饰。如花(叶)瓣纹等。写实性动物纹极其少见,仅见有少量的完全图案化的鱼纹。中期彩陶线条以弧线为主,与圆点纹搭配,一改早期彩陶较为呆板的风格,图案顿时变得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的豫、晋、陕交界区,以及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为代表的关中东部仰韶中期常见生动的鸟纹,并有从早期到晚期完整的演变系列纹饰,但甘肃及关中西部基本不见庙底沟类型的这类标志性纹饰.这也是笔者主张甘肃仰韶中期不宜套用庙底沟类型命名的原因之一。4、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4900年)大约距今5500年—4900年,是甘肃史前文化最为辉煌的历史阶段。农业却获得了空前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种植粟和黍,而且在南佐还发现了稻米。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社会,由此带来了人口的剧增,聚落有了成倍的扩大。大地湾、师赵村、西山坪均发现有形制较为统一的横穴陶窑,分为长方形坑式火塘和圆形窑室两部分,窑室面积有增大的趋势,新增叶脉式火道以及窑床的箅孔设置更为进步,火力更加均匀,烧陶技术较中期提高;陶器质地分为泥质、夹砂两大类,早、中期的细泥陶基本不见。泥质陶陶色则以橙黄陶为大宗,有少量的红陶和灰陶,其中年代越早红陶越多,越晚灰陶比例增大。夹砂陶陶色有红褐、灰褐、黄褐等。少量陶器施有红色、白色陶衣。器型以平底器为主,仍使用尖底瓶,假圈足碗增多,新增四足鼎,偶见圜底器。陶器造型较中期多样,器类更为复杂。常见器物有敛口钵、假圈足碗、形制多样的盆形器、平沿或喇叭口尖底瓶、矮颈或高细颈壶、各类形制的罐形器、口沿厚重的大型缸、瓮、四足鼎、束腰器座、形似倒扣的碗形器盖等。纹饰仍以绳纹、线纹最为常见,夹砂陶器上多饰附加堆纹条带。陶器的附属物鋈、耳增多,较常见的还有圆形泥饼、泥条等泥饰附件。甘肃东部地区的彩陶在经历了仰韶文化中期的繁荣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在仰韶晚期阶段走向逐步衰落。晚期彩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不易脱落的,仍然称之为彩陶;第二类以前偶尔出现,本期则有一定数量,是陶器烧成后绘制的,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彩绘陶。第一类彩陶就陶质而言,本期不见细泥陶,饰彩陶器均为泥质陶,但器表打磨光滑。陶色多为橙黄陶,红陶仅见于偏早阶段,饰彩器类较中期增多,计有钵、碗、盂、盆、盘、平底瓶、壶、罐、尊形器、器盖等,其中以盆、壶饰彩比例最高,钵、碗、盘、瓶、罐有少量饰彩,其他器类仅有个别彩陶,以上这些器类主要是饮食器和盛水器。饰彩部位主要为外彩,绘在器体外壁的中上腹部和口颈部,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少量的内彩,图案也很简单(图25—5)。彩色有黑彩和红彩,黑彩占绝大多数。纹饰以圆点、圆圈、直线和弧线、旋纹、网格纹、锯齿纹等几何纹,往往有几种母题共同构成连续的组合图案。另外还有独具魅力的鲵鱼纹,以及蛙、犬等动物图案,数量很少。植物纹样有花卉纹样,植物的茎叶纹样。第二类彩绘陶为红、白两种彩绘,白彩要多于红彩。饰彩器类有尖底和平底瓶、盆、罐等,其中以尖底瓶上的白彩较多见。白彩大多饰于尖底瓶的颈部以及肩腹部,少量见于鼎腹部,个别盆下腹部也饰有白彩。饰于颈部的均为平行线,饰于肩腹部的有直边三角纹、圆圈纹、漩涡纹、羽状纹等,饰于下腹部的为竖直线。个别器物通体绘彩,但已斑驳不清。红彩出土时色彩鲜艳,但因脱落严重.难以辨清图案,大多饰于灰陶盆的腹部。据大地湾遗址的陶片统计,彩绘陶片不超过全部陶片的1%。第5章彩陶的鼎盛期——马家窑文化一、考古发现、分布范围及文化分期1.发现、命名及分期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开始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并将半山、马厂类划归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2.分布范围和特点⑴分布范围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墓葬体现男女分工: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贫富分化:随葬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⑵特点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二、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1.文化特征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均有分布。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300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占到20%—50%。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马家窑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人们定居生活的稳定,陶器器形也出现了变化,虽仍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彩图32)。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这时的器型线条变得更加流畅,各部分的比例更加匀称,更加实用。这说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家窑类型的居址中常有集中的制陶窑址,陶窑比仰韶时期的进步,火塘和窑室分离,烧窑温度提高。永登蒋家坪发现的窑址,一半挖在生土层中,约1米见方,前有火门,并有三股通火道向上斜人窑室内,窑室上部以枝干加草拌泥封闭。到晚期陶窑稍有变化,火道为三排九眼,下空,成箅形。在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铜刀和铜器碎块,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说明马家窑时期人们已开始使用和制造铜器。社会已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彩陶纹饰彩陶上的图案纹样表达的是氏族部落共同体的文化意识,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彩绘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原始人类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经过社会实践认识自然的产物。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所以.在彩陶图案上反映出了黄河奔流不息、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气势。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内彩特别发达,多装饰在盆、钵内,以旋涡纹和水波纹为主。彩陶图案布局合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装饰部位根据器形的不同和用途的不同而变化,根据器型和摆放的位置进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大型壶、罐类器物图案分层排列,一般装饰在肩和上腹部,颈部饰辅助花纹;盆、碗类花纹主要在器物内和口沿下;小型器物往往通体布满纹饰。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绘制,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图案中的点犹如河水的浪花,象征着河流波涛起伏、奔涌向前。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采用曲线构图,用笔熟练巧妙,绘画的技术水平要高于半山、马厂类型。早期:施黑彩.浓亮如漆(彩图35),多旋涡纹、鸟纹和弧边三角纹、网格纹、弦纹、叶纹等几何纹,还有动物纹,大多数为二方连续图案。图案结构巧妙,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动感(彩图40)。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在盆、钵、碗内施彩,但比较简单,多为十字纹,或以十字为结构的简单图案。中期:器表打磨精细,黑彩仍旧鲜亮。这时的器型逐渐增多,壶成为主要器型之一。新出现的器型有敛口罐、带流钵、陶铃等。纹饰多为平行线、同心圆、漩纹、水波纹和鸟纹,还新出现了蛙纹、同心圆。在青海省出土了几件绘有舞蹈人群纹样的陶盆。中期彩陶的图案构成复杂巧妙,取材范围F-'泛,纹饰多有创新.图案布局因器物造型不同、功用不同而异,构图富丽明快,线条流畅多变,说明已进入了彩陶发展的辉煌期。晚期:陶质橙黄,除了黑彩外,还出现了白彩,白色多填于黑色花纹的空隙或周边,黑白映衬,对比鲜明(彩图36)。器型增加了勺、束腰罐、鼓等。纹饰不如中期的丰富,绝大多数为几何形花纹。盆、钵、豆等器物,流行在器外口沿下绘制水波纹(图29),还有一种以黑色为底留出陶色为纹的阴底旋纹(彩图37)。这时期以四小圆为旋心的二方连续旋纹、大锯齿纹增多。这些都表现出了向半山类型彩陶过渡的趋势。3.精晶举例(6)旋纹罐高50厘米,口径厘米。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鐾,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表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现了河水湍急不息、波涛汹涌的宏大气势。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精品,被誉为“彩陶之王”(彩图42)。三、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1.文化特征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600---4300年,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1923年,安特生在兰州购买了一批出自洮河流域的史前彩陶器,主要是半山、马厂时期的。之后,他在洮河流域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发掘,共发现史前遗址49处。根据调查,他在《甘肃考古记》中将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分为六期,从早到晚依次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他认为中国彩陶源于西方。后来经我国考古专家和古史学者根据不断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研究得出结论.纠正了安特生的“六期”说和“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证明了中国彩陶文化不仅源于本土,而且.具有东来西向的传播趋势。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半山时期的经济生活与马家窑时期基本相同,仍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制陶业相当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中彩陶占全部陶器的85%,最高达到90%。彩陶的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神人文等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器形丰富多样.形体匀称,高低、宽窄比例协调。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这也反映了农业定居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在半山期,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其腹部有双耳,代表双翼,尾部由一小鋬来显示尾翼。这一时期器型饱满凝重,曲线优美柔和.重心降低,最大径在腹部,直径与高度基本相等,器表打磨得很光滑,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2.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还有圆形纹、叶形纹、贝形纹、神人纹等,其中非常盛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早期除用黑彩外,还出现了红彩,但还是以黑彩为主,红彩用的较少,只起点缀作用。到中、晚期,红彩比例大增,使用率与黑彩差不多相等。这时的红彩色泽发暗,呈紫红色。彩陶大多用黑、红相间的线条绘制图案,一般在器物的口沿内测绘简单的复线连弧纹或三角纹,口沿外测绘斜十字纹、波折纹等,颈部绘大三角纹、弦纹、菱格纹等,肩部绘弦纹、锯齿纹。上腹部纹饰为图案的主题,内容丰富,构图严谨、规范,大多为组合图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方式:旋纹、锯齿纹组合(彩图50);菱格纹、锯齿纹组合(彩图51);葫芦网纹、锯齿纹组合(彩图53)。最下层以一圈垂弧纹结束整个图案,下腹部一般不绘制纹饰,花纹多以器物双腹耳的下沿为界。半山早期彩陶的附属花纹中,以黑色为地的阴地折线纹为多,晚期演变为两边镶有锯齿的黑线或红线。壶、瓶、大口罐的颈肩处多绘平行宽带纹夹数条细线纹,早期只用黑彩,晚期的宽带纹用红彩,下面配黑色锯齿带纹。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从视觉效果上说,平视图案给人以二方连续的美感,俯视彩陶,图案则更赋有团花对称的美感和动感。从下腹部不绘制纹饰可看出,其摆放位置较低,说明这些彩陶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半山类型彩陶的装饰部位及特点:①、口沿内,一般绘简单的纹样,多复道垂弧纹和锯齿纹,还有带纹、波折纹等。②、颈部,常见的纹饰有菱形网纹、锯齿纹、折角纹、波纹和斜十字纹等。③、肩、腹部,为主体花纹,内容丰富多样,构图规整,线条流畅,多组合纹样,时代特征明显,常见的纹饰有旋纹、锯齿纹、葫芦网纹、菱形纹及其变化纹样和神人纹等。④、内彩,一般装饰于盆、钵内,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有旋纹和神人纹。到半山晚期神人纹逐渐增多,神人纹面部开始更加抽象,有四肢。旋纹、锯齿纹逐渐消失,旋纹演变为四大圆圈纹。这时的四大圆圈纹是相连的,到马厂类型时逐渐变成独立的四大圆圈纹(图34)。39,出土的彩陶看,旋纹贯穿于半山类型彩陶发展的全过程,这种虽然不断变化却始终存在的旋纹,反映了半山时期的先民们对河流的依赖。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这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3.精晶举例(1)旋纹鸟形壶高厘米,口径厘米,底径厘米。1977年兰州市土谷台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器形呈鸟的形状,偏口、双耳、小,分别代表鸟头、双翅和鸟尾。施黑、红彩,口内绘连弧纹,颈部绘网纹,上腹部绘一周三涡旋纹,旋涡内填菱形网纹和圆点纹。这件彩陶造型别致,风格奇特,是半山类型彩陶中的佳作(彩图57)。(2)垂弧锯齿纹双耳罐高厘米.口径厘米,底径13厘米。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红陶。侈口,鼓腹,小平底,腹两侧附耳。施黑、红彩,口内绘垂弧纹,腹部绘多层连续垂弧纹和锯齿纹,黑、红彩交替使用,由三组分层连续的垂弧纹组成整体图案,每层由两层黑色带纹和一层红色带纹组成,黑色带纹上缘绘向上的黑色锯齿纹。整个图案密集繁复,俯视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造型丰满,色彩鲜艳(彩图58)。(3)神人纹壶高2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厘米。甘肃省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施黑、红彩,口沿内绘垂弧纹,颈部绘菱形网格纹,肩、腹部用黑红复彩绘二方连续的神人纹,“神人”呈手拉手状。这件神人纹彩陶壶,构图奇特,是半山类型彩陶中稀有的艺术品(彩图59)。四、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1.文化特征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000多年(4350年—4050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马厂类型是继半山类型后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个别地方与半山类型同时并存,但主流晚于半山。马厂时期的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在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从大量出土的纺轮和骨针看,纺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马厂的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但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耳带鋬的筒状杯(彩图62)。这一时期陶器种类繁多,彩陶图案绚丽多彩。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早期器表打磨较光,晚期只有个别的经过打磨,大部分未经磨光,器表比较粗糙。大量出现红色陶衣,也有少量的白色陶衣。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和三角纹为主,构图赢松散。半山类型结束后,分两支继续发展。①一支以青海省乐都县柳湾为代表,演变为齐家文化。主要分布于兰州以西及青海地区,这一支最后发展为齐家文化。器型以壶为主,形体比半山类型瘦高,最大径上移,纹饰以变体神人纹和四大圆圈纹为主,图案结构变得比较松散。不仅纹饰简单,而且彩绘也变得粗糙,这是彩陶文化走向衰退的表现。②另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演变为四坝文化。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四坝文化,向西进人新疆中部,最后在新疆绝迹。器型以单耳筒状杯、侈口深腹盆为特色,壶和瓶很少,纹饰以回形纹、三角折线纹、菱形纹为主。这一支吸收了许多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两支文化各自具有明显的特点,尤其在后期,文化面貌的差异更大。所以,笔者认为它们已不属于同一文化类型,而是两支时代相同、文化内涵不同,而又相互影响的文化类型。3.彩陶纹饰纹饰以黑彩为主。马厂早期的彩陶,保留着半山彩陶纹饰华丽的传统,但又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图案逐渐变得简练,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了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彩绘技法也出现了变化,除了黑、红两色相间使用外,还出现了在红色宽带纹上再加绘一条黑色窄带纹的现象,到中晚期出现了红色陶衣(彩图63),个别的还有白色陶衣(彩图64)。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三角纹等,其中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马厂中期彩陶壶数量大增,双耳彩陶罐减少。彩陶壶的造型变得瘦高,颈部加长,下腹内收,主要纹饰为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马厂晚期纹饰趋于简化,施红色陶衣,以黑色绘波折条带纹,马厂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大量的墨绘符号,一般绘制在器物的下腹部无纹饰处,常见的有“O”、“X”、“╬”、“+”、“一”等形状,这些符号可能是当时一些氏族部落的记号,也可能是文字的前身。这一时期,彩陶文化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出土量很大,但器型不很规整,制作粗糙,纹饰简单,已难同半山类型的鼎盛期相比。3.精品举例(1)四大圆圈纹罐高49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厘米。1956年永靖县楚家岭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橙红陶。施黑、红彩,口内绘一圈带纹和连弧纹,颈部绘菱格纹,肩腹部用黑、红两色绘二方连续的四大圆圈纹,圆圈内填平行斜条纹、勾点纹。腹中部绘黑色带纹和一圈水波纹。四大圆圈纹显示了马厂类型彩陶的独特风格(彩图67)。(2)折线纹筒状杯高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厘米。1973年永昌县鸳鸯池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土黄陶,单耳高于口沿。在红色陶衣上施黑彩,口沿内绘一圈垂弧纹,耳上绘平行线纹,杯身绘复道三角折线纹和平行带纹。造型新颖,构图简洁,色彩鲜艳(彩图68)。(3)变体神人纹单耳杯高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厘米。1973年永昌县鸳鸯池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土黄陶,单耳高于口沿,下腹部有一凸鋬。在浅红色陶衣卜施黑彩,口沿内绘阴文波纹,口沿外绘大锯齿纹和弦纹,腹部运用对称格式绘阴地变体神人纹,内填网纹,这是变体神人纹的晚期表现形式(图42)。第六章彩陶的衰落期一、齐家文化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在洮河西岸。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带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此发现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此后的数十年中,陆续有重大发现,其中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于齐家坪,该遗址因此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古文化遗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东部,南抵白龙江流域,北达内蒙古西南部以及宁夏南部,分布非常广泛,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根据碳测年代数据,其上限可到距今约4100年—4200年,下限可到3800年—37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早期。在马家窑文化衰退的同时,齐家文化开始兴起,并最终取而代之。文化特征铜器的大量出现、冶铜业的迅猛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铜器的种类还有斧、刀、匕、镰、锥、环、钏及最早的铜镜。最大的铜器是齐家坪出土的15厘米长的铜斧,器身厚重,刃部锋利。出土铜器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积石山新庄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到目前为止出土铜器100余件。上述发现说明,齐家文化晚期无疑已步入了青铜时代。陶器独具特色,制陶业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多手制,轮制较少。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有罐、盆、碗、豆、鬲、盏、辈和动物形器物,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三大耳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彩陶极少,种类也很少,彩陶已显著衰落。所出现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齐家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选用硬度较高的石料制作石器外,还大量使用玉来制作。在钻孔技术方面,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双面钻。璧、琮等礼仪、宗教性玉器的大量出现,表明了其社会发展已临近文明时代的前夜。齐家文化反映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社会状况。因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出土的器物中可看出,陶器中的细泥红陶双大耳器受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而夹砂圜底器又流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从出土铜器的造型和合金成分(砷元素)看,又与中亚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二、四坝文化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口东岸,早在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开挖水渠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一批陶器等文物。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开展考古凋查,在此又采集到一批遗物。当年,安志敏先生撰文认为该遗址发现的两批陶器独具特色,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多饰浓重的彩绘且凸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马厂类型,也有别于沙井文化,应单独命名为四坝文化。当时未发现共存的铜器,所以推测该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但在后来正式发掘的各遗址中普遍出土铜器,因此,学术界才确认这是一支纯属青铜时代的遗存。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目前,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3900年—34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文化特征四坝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它的某些器型与彩绘图案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较为接近,说明曾接受了它们的强烈影响。但三角形器盖、砷铜制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点又与中亚文化接近。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其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彩陶比例较大,如火烧沟墓地彩陶超过半数以上,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既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所以部分彩陶的彩已脱落。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回纹和圆点纹、蜥蜴纹等。四坝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铜器大部分由铸造而成,火烧沟出土的四羊铜权杖杖首为分铸,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分铸铜器。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以及其他合金制品。北京大学李水成教授曾经出: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四坝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从上述情况看,当时的冶铜专业人员已掌握了采矿、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冶铜业更趋成熟。三、辛店文化1924年4月,甘肃考古的开创者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从兰州出发沿洮河逆流而上,开始了甘肃境内的首次考古调查。他们发现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就是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店遗址,经过众多学者数十年的努力,现已基本搞清辛店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布区域。①第一阶段的山家头类型彩陶较少,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时间不晚于距今约3400年;②第二阶段为姬家川类型,即典型的辛店遗存,彩陶比例增大,主要分布于洮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分布面偏西,时代约为距今3400年—3100年前后;③第三阶段为张家嘴类型遗存,包括唐汪式陶器,分布区域更为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一带,彩陶纹饰更为多样化,时代约为距今3100年—2800年前后。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文化特征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器型有锥、矛、匕、凿和铜袍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型以罐为主,有鬲、盆、杯、鼎、豆、盘等。彩陶的数量较多,彩与陶胎结合不紧密,易脱落。多圆状凹底器,主要器型有罐、盆、鬲、盘、钵、杯。纹饰别具一格,笔触粗犷,以双钩纹、S纹、太阳纹、三角纹为主;还有少量的动物纹——犬纹、羊纹、鹿纹、蜥蜴纹等,反映出了畜牧生活的特色。四、沙井文化1923年安特生的助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的民勤县征集到了一批彩陶和铜器,并在沙井东墓地发掘到陶器和铜器。1924年夏季,安特生结束了洮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之后,为了寻找仰韶文化与青铜文化的缺环,又继续西行。在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黄蒿井,以及永昌三角城等地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并在沙井南发掘了53座墓葬,出土彩陶双耳圜底罐等器物,其中的连续水鸟纹尤为独特,不见于其他彩陶文化。由于此前发现铜器,安特生将它列为甘肃远古文化“六期”之末,称为沙井期。1948年,裴文中先生带领西北地质考察队赴甘肃、青海考察,调查了民勤柳湖墩、沙井东和永昌三角城等遗址,新发现了一些同类遗存,并首次提出沙井文化的命名。2001年永昌西岗柴湾岗墓葬发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公开发表。多年来积累的资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腾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地带
本文档为【兰州商学院彩陶复习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3.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黑耀宝石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11-01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