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村社制度_俄国传统与十月革命_金雁

村社制度_俄国传统与十月革命_金雁

举报
开通vip

村社制度_俄国传统与十月革命_金雁 第�� 卷 第�期 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料学版 � ��� �年�月岛目 村社制度 、 俄国传统与十月革命 金 雁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犷 摘 要 十月革命固然是俄国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 但它与俄罗斯 民 族 文化 和社会的传统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传统生活方式基础的农村公社对十月革命的发生 、进程与 结果 , 都有明显影响 � �� 世纪以来农民反对村社束缚 、 要求独立地位的斗争为十月革命创 造了经 济、 文化条件 , 但创造十月革命政治条件的却是斯托雷平改革后农民维护村社的斗争 ...

村社制度_俄国传统与十月革命_金雁
第�� 卷 第�期 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料学版 � ��� �年�月岛目 村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俄国传统与十月革命 金 雁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犷 摘 要 十月革命固然是俄国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 但它与俄罗斯 民 族 文化 和社会的传统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传统生活方式基础的农村公社对十月革命的发生 、进程与 结果 , 都有明显影响 � �� 世纪以来农民反对村社束缚 、 要求独立地位的斗争为十月革命创 造了经 济、 文化条件 , 但创造十月革命政治条件的却是斯托雷平改革后农民维护村社的斗争 � 这造成 了 十月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 它在以农民土地占有制消灭地主占有制的同时 , 也用村社消灭了独 立 农 民 , 从而使十月革命后 的苏联社会留下了很多宗法因素 � 这给苏联社会主义后来的发展带来了 不 利的影响。 关键 词 农村公社 俄罗斯传统文化 宗法共同休 十月革命 独立农民 斯托雷平改革 伟大的十月革命在俄国农村造成了历史性的巨变 , 它第一次在土地国有的名义下以农民 的土地占有制消灭了地主土地占有制 � 这个划时代的进步对苏联社会的发展 、 生产力的提高 与社会主义改造所具有的意义 , 几十年来学术界与理论界已作出了充分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但是 , 十月 革命中土地关系的变革还有另一个内容 , 即以村社消灭了 、 至少是严重削弱了独 立 农 民 制 度 , 它的意义却往往为人所忽视 � 然而 , 如果说前一个内容使俄国农村 、 实际上也就是使作 为农民国家的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 那么后一个内容则决定了 、 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这种社会主义后来的发展形式 � 在目前的改革时代 , 在对旧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 中 , 对此作一些探讨 , 无疑是有价值的 � 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 也是形成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 素 � 在 � � 、 �� 世纪之交的论战中 , 俄国民粹派强调村社的重要性 , 而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则 认为村社已迅速瓦解 , 不起什么作用了 � 现在看来 , 民粹派对村社的重视不是没有道理 , 然 而他们对村社的性质与作用的看法则完全错了 。 村社不是 “农民社会主 义 ” 因素 , 也 不 是 “ 民主 ” 的自治组织 , 而是自然经济下的 “宗法式团体 ” � , 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的一种 形式 � 过去人们曾长期把俄国村社看作原始公社的遗存 , 把它的 “ 民主 ” 与 “平均” 看作与 农奴制对立的因素 , 现代的研究证明这种观点值得怀疑 � 实际上 , �� 世纪 以前俄国农民主要 年 本文 �� 年 ��月��日收到 � 甲 《列宁全集 》第�� 卷 , 第 ��页 , 以独户村的形式自由散居在 “黑色土地“ 上 , 所占有的土地可继承与买卖。 那种集中居住 、 土地 “公有 ” 并定期平分的村社 , 是�� 世纪后随着农奴化进程发展起来的 。 宗法共同体对人 们的 “保护 ” 与束缚 , 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 它与农奴制是一而二 , 二而一的 。 � � � 年 农奴制废 除后 , 村社更成了束缚农民的主要形式 。 沙皇政府多次颁布法令 , “加强” 村社 , 规定农民份地不得转让 , 完全禁止农民退出村社 , 农民以村社连环保形式集体对国家承担义 务等等 。 列宁曾多次指出 , 这种村社体现 “宗法式的停滞的社会中对联合的狭隘需要 ” � , 是 “半农奴式的 ” 、 “部分是封建式的 , 部分是亚洲式的” , 它剥夺了农民 “最起码的公民 权利 ” , 这种 “作为中世纪残余 ” 的村社 , “ 同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容 ” 。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 农民对村社的束缚日益不满 , “实际生活要求他们摆脱中世纪式 的村社或中世纪式的份地占有制。 ” � 他们或退出村社成为独立农民 � 独立农庄 与 单 独 地 段 � , 或离开村社成为 “不在农民 ” 。 显然这是一个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运动 , 它具有反封建 的革命性质 。 第一 、 二届杜马中农民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要求反映了这一点 。 列宁认为这是 “农民第一次 登上全俄政治舞台 , 提出独立的土地纲领 ” � 。 它体现了 ‘农民想消灭村社 ” , “农民斩钉 截铁地反对旧的村社 , 拥护 自愿结合的协作社 , ’拥护个人使用土地 。 毫无疑问 , 这确实是全 体农民的呼声 。 ” � 农民反对村社 、 要求自由发展的斗争 , 连同商品经济 、 两极分化以及统治者 的 某 些 改 革 , 使俄国的传统村社农业在两次革命之间受到空前的打击 。 对此 , 目前的研究存在着一些 矛盾 。 �� 年代苏联学者认为 , 斯托雷平改革并未达到摧毁村社的 目的 , 直到�� � �年�月 , 退出 村社的农户及土地分别只占公社农户及土地的� � � �肠和 �� � �肠 � �但是�� 年代的一些统计资 料则认为 , 在十月革命前夕 , 欧俄�� 省中已有 � �� 万农户使他们的土地成为私有财产 , 同时另 外�� 。万农户仍然组成米尔来共同拥有它 � � 这就是说 , 村社农民在全体农民中已居于少数 。 笔者认为 , 产生上述数字上的差异的原因在于 � 后一数字中的独立农户可能包含了名义上没 有登记退出村社而实际上已摆脱村社束缚的人 , 以及事实上已丧失职能 � 村会长期不开 、 重 分土地长期不进行 , 连环保也废除了 � 但名义上仍然存在的那些村社的村民 。 无论如何 , 革 命前村社的瓦解并不仅仅表现在独立农户的增多上 , 革命后某些地区有多达十几万户的 “不 在农民 ” 返回 , 就证明了这一点 。 农民要求冲破村社束缚而自由发展其私有制 , 这是农民阶级 “私有者的属性 ” 的反映 。 说这种要求是革命的 , 这不与过丢流行的农民是劳动者因而有革命性 、是私有者因而有保守性 的 “小资产阶级二重性” 原理相矛盾吗 � 然而 问题在于这时的俄国农民并非真正的 “小资产 阶级 ” , 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然经济下被束缚于 “封建的共同体形式 ” 中的宗法农 民 。 作为宗法农民 , 其革命性不仅在于它是劳动者 , 希望摆脱剥削压迫 , 而且也因为它是私有者 , 希望摆脱宗法共同体的束缚 。 至于其保守性 , 与其说因为它的 “私有者自发倾向” , 不如说 是因为它作为宗法共同体成员还有害怕竞争 、 希图托庇于共同体 、 因循保守 、 轻商贱利 、 崇 甲 � 《列宁全集 》第 �卷 , 第��� 一��� 页� � 《列宁全集 �� 第�卷 , 第��� 页 � �� 列宁全 集 》第�卷 , 第 ��� 页 。 � �� 《列宁全集 》第��卷 , 第��� 页 , 第��� 一��� 页 , 第��� 页 � �� · � · 杜布罗夫 斯基 �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 莫斯科 ��“年版 , 第��� 页 , 第�� �页 � ‘ � � · 兹达诺维奇 � 《农村苏堆 埃与土地协会 》, 《布尔什维克 》� ��� 年第�期 。 势 拜权威等宗法倾向。 列宁曾多次论迷过去宗法农民的这种两重性格。 显然, 十月革命前俄国 农民冲破村社束缚 , 追求私有者自由个性的运动 , 是宗法农民革命性即民主性的反映 。 这种农民冲击宗法共同体而谋求独立的运动对俄国的经济 、 政治乃至文化观念都产生 了 很大影响 。 “在俄国 , 土地私有制是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首要武器 。 ” � 它是对农奴 制残余的一次大破坏 , 为生产力 、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 农村资本 主义性的分化加剧 , 农业集约化程度 、 技术水平与商品率明显提高 � 。 脱离村社的贫苦农民 成为两种意义上的自由人而大量流入城市 , 一方面导致农村劳力短缺 , 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 粮需求 , 这就刺激了农村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 。 从 �� � �一�� ��年 , 农业机器的 消费 金 额 从 � �� �万卢布激增至 � � �� �亿卢布 。 �� � �一 �� ��年间化肥 消费量从 ��了�万普特增长到�� �万普 特 � 商品性越大的部门发展越快 。 �� ��一 �� ��年俄国农产品出口平 均 比�� � �一�� � �年 增 长 �� 肠 , 谷物出 口已 占世界第一位 , 使俄国成了欧洲的粮仓 。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 俄国农业 � 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 农业的变革扩大了工业原料基地与销售市场 , 使工业也呈现繁荣景象 。 大量脱离了村社束缚的贫苦农民流入城市 , 更增加了工业无产阶级的力量 , 没有流入城市的则 在农村转化为农村无产阶级 , 这使工人阶级与贫苦农民的联盟关系也得到了加强 。 � 同样重要的是 , 作为俄国传统文化重要因素的村社的瓦解 , 使俄国农民的文化价值观念 发生 了明显变化 。 村社这种封闭的宗法团体通行的是家长制原则 , “ 现代民主概念 , 例如选 举权或其他公民权利等等 , 无法进入农村生活 � ” � “宁可全部土地归沙皇 , 只 要 不 归 地 主 ” 的村社观念 , 成为俄国农民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的基础 。 由此还产生一种从宗法角度蔑 视西方民主的观念 � 西方由选举产生 的政府是不公道的 , 因为只有富人 当选 , 从而富人统治 穷人 , 反不如沙皇一人高坐在穷人和富人之上 , 对一切人主持公道 。 因此 , 在�� � �年以前的 一个很长时期 , 沙皇政府一直打着 “抑强扶弱 ” 的旗号 , 寄希望于 “宗法式的农民” � 他们 声称 � “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 , 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 ” , 而专制制度 “唯 一可以依靠的是农 民 , 农民是国家保守力量的支柱 ” 。 � 另一方面 , 列宁这一时期并未称农 民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 却多次引用过马克思论述法国小农波拿巴主义保守倾向的论点 , 并断 言这些论点对俄国农民完全适用 。 列宁还多次提到宗法农民的两重性 � 他们一方面 “能够同 专制制度进行斗争 ” , 另一方面又是 “专制制度最主要的支柱 ” 。 �然而 , 随着 村 社 的 瓦 解 , 农民的生活世界开阔了 , 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 皇权主义传统淡漠 , 自由个性 、 独立 人格逐渐形成 , 公民意识与民主精神开始进入农村 。 农民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增长 , 社 团与政 党活动打破了宗法式的沉闷气氛 , 农民联合会 、 劳动派 、 社会革命党等民主主义组织在农村 影响日增 , 尤其是社会革命党由城市民粹派知识分子的小集团迅速发展成拥有�� 万党员的农 民政党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 这个倡导 “村社社会主义 ” 的政党 , 其党员在各地的分布密度 今 � 《列宁全集 》第��卷 , 第��� 页 � � 参见� · � · 杜布罗夫斯基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第��� 页 、 �� � 页、 �� �页关于普斯科夫省的有关情况 � � 梁士琴科 � 《苏联国民经济史 》第�卷 , 人民出版社�� �� 年版 , 第�� �页 � 波克罗夫斯基 � 《俄国 历史概要 》下册 , 三联书店 �� � �年版 , 第��� 页 � 杜布罗夫斯基 � 《斯托雷平土 地 改 革 》, 第� � ��� � ��页 � �� · 莱文 � 《俄国农民与苏维埃政权 》, 伦敦�� � �年版 , 第�� 页 � � 谢 · 尤 · 维特 � 《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 新华出版社�� � �年版 , 第��� 页 , 第��� 页 � 。 《列宁全集 》第�卷 , 第��� 一 ��� 页 � 《列宁全集 》第�卷 , 第� �� 一��� 页 � 儿乎与该地区村社瓦解的程度成正比 � 另一方面 , 布尔什维克在农村的影响也并始形成� � � ��年以后 , 沙皇政府与保守派贵族对宗法农民的皇权主义传统所寄予的希望已告破灭 � 同 时 , 列宁对农民民主主义的评价 日益提高 , 逐渐形成了农民是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 农民 土地革命的胜利就是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以及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与劳动农 民的联合专政等思 想 。 从 � � � �年到大战期间 , 列宁经常用最彻底 、 最勇敢 、 最激进 、 最先进 、 最 理 想 、 最 完 整 、 最坚决 、 最革命 、 最科学……等形容词来评价农民革命民主主义 � 可见 , � � ��年以前俄国农村公社的瓦解 , 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工人阶级力 量 的 增 长 , 工农联系的加强 , 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 , 从经济上 、 文化上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 。 农 民为摆脱村社束缚而争取独立发展的斗争有着重大意义 。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斯托雷平反动 时期破坏村社的否定 , 人们对此认识不足 , 甚至常常把沙�俄统治的崩溃与革命的胜利同斯托 雷平 “摧毁公社的目的没有达到” 联系起来 , 实际上把独立农民视为资产阶级 保 守 势 力 、 “普鲁士道路 ” 的产物 。 这是不正确的。 统计资料表明 , 当时的独立农民中真正的富农资本 主义农庄只是很少一部分 。 而从摆脱了宗法关系 、 真正实现了 “一小二私 ” 的简单商品生产 的角度看 , 甚至可以说只有独立农民才是严格意义上的 “农民小资产阶级” 。 斯托雷平企图 通过破坏村社 、 培植富农来挽救专制主义统治 , 与农民要求摆脱 “半农奴制村社 ” 的束缚而 斗争 , 这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 。 革命前村社的瓦解更不能完全归之于斯托雷平的政策 � 实 际上 , 斯托雷平挽救沙皇专制统治的目的没有达到 , 但摧毁公社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达到 了 。 而斯托雷平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其破坏宗法村社与挽救专制制度 �它在本质上 只能适应宗法经济 �这两个 “ 目的 ” 之间的致命的矛盾 。 因此到� � � �年 , 沙皇当局又立法严 格限制独立农民土地的转移买卖 , 并规定这种土地的面积须合乎� � � 年关于法定 份 地 的 法 令 � 实际上是企图使独立农民土地重新份地化 。 这当然不可能成功 。 二 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 自斯托雷平改革后 , 俄国的农民运动越来越带有维护村社原则 的色彩 � 这一特征在十月革命期间的农村土地革命中尤为鲜明 , 以至在十月革命 后 出 现 了 “村社复活” 的现象 � 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 是十月革命史中往往为人所 回避但又十分关键的 问题 , 它直接关系到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 � 维护村社的运动在斯托雷平改革不久便十分明显地出现了农民对 “村社 分 离 者 ” 的抵 抗 。 到� � � �年 �月 �日止 , 递交了把土地固定给个人占有申请的� �� 万农户 中 , 只 有了� � �万户 即� � � �肠得到了村社的允许 , �� �万户 � �� � � 肠 � 是强行分离的 � 而 �� � �的分离者 “ 由于 害 怕同村社人的打击而撤回了自己的申请 ” 。 农民中维护村社的情绪之强烈从鼓吹 “村社社会 主义 ” 的社会革命党之兴衰可以清楚地看到 。 � � � �年成立的社会革命党在斯托雷平改革以前 对农民的号召力并不大 , 在农民联合会与第一 、 二届杜马的各地农民代表中他们屡次受到冷 落 。 在第二届杜马上 , 社会革命党人的 “社会主义 ” 遭到了一次最沉重的打击 。 但� � �了年以 后 , 社会革命党在农村的影响迅速上升 , 很快成为最大的农民政党 , 到二月革命后 , ‘ 在各地 农民代表苏维埃中他们已居绝对优势 。 二月革命后 , 农民的自发夺地斗争在 � � � �年�一 �月间形成高潮 � 以村社形式夺取地主土 地并打击独立户 , 是这些斗争的特点 二它们多由村社权力机构村会以及各村社代表组成的乡 沙 会领导 。 许多地方这类会议随着村社职能衰亡已长期未开 , 此时又恢复了活力 � �月中旬一 个地主从萨拉托夫写道 � “许多地方传来消息 � 新近召开的乡会和村会正在作出非法决定 , 这些决定建立在农民希望夺取农场主与 �村社 � 脱离者的土地的基础上 。 ” � 在农村 , 划分 村社土地与独立土地的界石到处被拔除 , 村社周围的 � 私有 � 土地被合并于这种传统的共同 体中。 根据两组材料 , 从 �月至 ��月发生的农民骚动表明 , 农民对村社分离者 � 指新近 退 出 村社的独立农庄与独立田场 � 的仇视甚于对旧政府与教士 , 而仅次于对地主 。 � 农民运动的村社色彩也体现在地域分布上 。 据统计 , �� ��年发生的农民骚动有近�� 肠发 生在中央黑土地区与中伏尔加�� 省中 , 这些地方正是传统的村社势力最大的地区 。 在北方 、 西北 、 波罗的海沿岸与中央非黑土地带的�� 省中总共只发生 了骚动的 �� 肠 , 而这些地区独立 农民势力最大 。 � �� ��年�月�� 日公布的全俄农民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各地农民代表的 ��� 个委托书综 合文件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 “根据综合委托书 , 农民的土地要求首先在于无偿地废除一切 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 直到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 把经营水平高的农庄交给国家或村社 � 把已经 没收的土地上的一切耕畜和农具也没收 � 土地少的农民除外 � , 交给国家或村社 � 禁止雇佣 劳动 � 劳动群众平分土地 , 并定期重分等等…… 。农民要求立 即颁布禁止土地买卖的法律 , 取 消关于退出村社 、 关于单独田庄等的法律 。 ” �这个纲领实际上提出了两项任务 � � � 用农民 土地占有消灭地主土地占有 。 � � 用村社消灭独立农民 。 不难看出 , 它不仅正如列宁所说的 , “并不符合我们的观点” , 即不符合列宁在四月间提出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 , 而且与 �� � 年以来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所有土地纲领 � 这些纲领都要求打破村社的束缚 � 区别 更大 。 此外 , 它与� � � �一�� � �年革命中农民的土地纲领如 “ ��� 人草案” 相比 , 也有明 显 的 区别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 是俄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 使村社从阻碍它发展 的侄桔变成推动它发展的因素了吗 � 是俄国村社发生了什么变化 , 使它从一种陈旧的经济结 构变成新的经济结构了吗 � 显然都不是 , 而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发生 了变化 � 这一变化是由六三政变与斯托雷平改革完成的 。 在� � !年革命的冲击下 , 沙皇政府依靠 农民宗法性的幻想破灭了 , 封建关系已不可能维持下去 , 现实迫使统治者决心按有利于 自己 的方式与过去决裂 。 他们 “ 已经认识到 , 不用暴力来摧毁陈腐不堪的中世纪式的土地占有形 式 , 就不能为俄国的发展扫清道路” , 于是产生了以资本主义自由私有制取代中世纪宗法共 同体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 列宁指出 , 这一改革 ”浸透着纯资产阶级的精神 ” � “ 俄国革命 的基本特点 , 就是黑邦同工农群众在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上 , 都实行革命的政策 ” , “斯 托雷平和地主勇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最无情地摧毁了旧制度 ” 。 从这一点上说 , 党在民 主革命初期提出的土地纲领甚至已通过斯托雷平法案实现了 。 列宁还批评唐恩称美国式道路 � 五· � ·加波年科 � � � · � · 克拉夫丘夫 � 《�� �� 年�月俄国的革命运动—�月危机 》文件资料 , 莫斯科�� �年版 , 第� �� 页 �年 《十月前夕的俄国大规模农民运动 》, 莫斯科 �� �� 年版 , 第 ��� 页 �克杰里夫科夫 、 人 · 麦列尔 � 《�� �� 年俄国农民运动 》第�卷 , 莫斯科 ����年版 , 第�� 页 � 集》第��卷 , 第�� �不, � � · � · �《列宁全 为 ‘彻底 ” 解决资产阶级革命问题 的说法 , 他认为斯托雷平式的解决 “也是很彻底的 , 因为 它彻底摧毁了俄国的旧的村社和 旧土地制度 ” � 。 这场 “纯资产阶级的” “彻底革命 ” 在政 治上导致地主与资产阶级间最后撤除了吵域 , 六三政变后的沙俄政权已是两者的联合专政 , 而资产阶级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增加 , 到二月革命前它 “ 已经 ‘几乎完全 ’ 执掌了政权 ” 。 这样 , 俄国的革命形势就发生了转变 , 它要解决的 , 实际上已不是 以资本主义取代封建 主义的问题 , 而是 以 “美国式道路” 取代 “普鲁士道路 ” 的问题 � 这两条道路的实质区别并 不在于要不要废除旧制度 , 也不在于废除的彻底不彻底 , 而在于由谁来废除它—一是由地主勾结资产阶级以剥夺农 民的方式来废除 , 还是由农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剥夺地主 、 资产阶 级的方式来废除 � 显然 , 这种革命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 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民主革命了 。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 , 它已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发动阶段 ” 。 从它要 “破 ” 封建主义而言 , 它仍属于民主革命 , 但这种 “破 ” 已不是为了 “立 ” 资本主义 , 而是为了给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 本来 , 俄国的村社份地制与地主所有制都是封建性的 。 列宁一直把废除村社制度视为其 重要性不亚于废除农奴制残余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 他曾多次指出 , 如果废 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仍然保留村社制度 , 即使份地分配再平均 , 也仍然等于 “永远保存旧 的土地占有制 ” 或 “把中世纪土地 占有制保存了一半 ” 。 � 在斯托雷平改革之前 , 反对地主 所有制和反对村社份地制的斗争也是基本统一的 。 但是斯托雷平改革后所形成的特殊形势使 二者分开了 。 斯托雷平以暴力破坏村社 , 同时要保留地主所有制并使其资本主义化 , 而农 民 一方面反对地主所有制的斗争更加高涨 , 另一方面由于斯托雷平在 “抢劫” 村社的基础上加 快资本主义步伐 , 给大多数农民带来深重苦难 , 强烈地刺激了农民的村社情绪 , 因此这种斗 争又具有维护村社的色彩 。 怎样看待农民的这种斗争呢 � 民粹主义者—社会革命党人从这里看到了农民的 “村社社会主义” 本能 , 并为之手舞足蹈 � 普列汉诺夫一类 “学究式马克思主义者 ” 则从村社的宗 法性中看到了这种斗争的 “反动性 ” , 并为之忧心忡忡 � 只有列宁 , 一方面指出了这种运动 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 , 另一方面高度评价了其民主主义性质 , 同时又多次强调 , 对这种民主 主义只能从 “否定的概念 ” 来理解 , 从 “政治解放 ” 的角度来理解 , 作为 “对中世纪制度的 破坏性因素 ” 来理解 。 国也就是说 , 这种农民运动之所以是民主 主 义 的 , 不 是 因 为 它 要 “立 ” 村社 , 而是因为它要 “破 ” 地主所有制 。 但实际上 , 既然地主 、 资产阶级已合流 , 并开始了普鲁士式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 则这 种农民所 “破 ” 的 , 自然就不仅仅是作为中世纪关系的地主所有制了 。 所 以毫不奇怪 , 在二 月革命胜利后 ,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开始酝酿十月的决战时 , 农 民维护村社的斗争很 自然地 立即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 在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 ,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只靠相对弱小的无产阶级孤军 奋 战 来 实 现 , 而小农的分散性又难以形成有组织的运动 , 在这种情况下 , 村社这种宗法组织反而成了 � 《列宁全集 》第 ��卷 , 第� � �页 , 第 ���页 , 第�� �页 , 第���页 , 第�� 一 ���页 � 《列宁全集 》第�� 卷 , 第�� 页� � 《列宁全集 》第�� 卷 , 第 ��� 一��� 页 � 《列宁全集 �� , 第 �� 卷 , 第��� 页 , 第�� �页 � � 《列宁全集 》第�� 卷 , 第��� 页 � 《列宁全集 》第�� 卷 , 第�� �页 , 第�� �丙� �� 梦 革命的有利因素 。 正是这种宗法共同体纽带使主要农业区的农民运动在十月革命前夕形成了 巨大浪潮 ,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 , 取得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 因此 , 如果说俄国农 民为冲破村社 的宗法束缚而进行的斗争为十月革命创造了经济与文化条件的话 , 那么 , 农 民为维护村社原 则而反对地主所有制乃至一切土地私有制的斗争 , 则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政治条件 。 由于 以上原因 , 在十月革命的胜利炮声中通过的土地法令 , 就不是列宁在 “ 四月提纲 ” 与《关于修改党纲的草案 》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 , 而是根据社会革命党人控制 的农民代表苏维埃提供的综合委托书制定的 。 这个法令在理论上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有 , 但 实际上正如列宁所解释的 � “在由谁掌握土地的问题上 , 我们让土地公社在解决这一问题时 居第一位 。 ” � 所以 , 土地 国有化实际上是村社化 。 正如著名党员经济学家克里茨曼所指出 的 � “在农民眼里 , 土地属于每一个人 , 属于村社 , 或属于上帝 , 但他们从不说 它 属 于 国 家 。 ” � 在名义上 , 《土地法令 》附件曾规定 “使用土地的方式不应受任何限制 , 各乡村各 自 决定采用按户 、 按独立农庄 、 按村社 、 按劳动组合等方式使用 ” 。 农业人 民委员部在土地改 革的指令中也认为 , 独立农庄仍应保持原状 , “但这个决定只在独立农庄不属于富农时才适 用 ” 。 然而 , 当时何为富农并无规定 , 而且不久后为征集余粮又实行了村社连环保 , 所以真 正允许独立农庄存在的地方是很少的 , 在主要农业区 , 更实行了强制消灭独立农庄的制度 。 在南方 、 东南与中央黑土地带 , 独立农民制度儿乎全部被消灭 。 在西部与西北地区一些农业 地位不高的省份中虽仍有一些独立农民 , ’ 但数量也减少了 。 总之 , 在全苏范围内 , “独立农 庄主开始 ‘自愿 ’ 回到重分公社中 , 对那些顽固者则采取强制手 段 , 直 到 收 回 他 们 的 土 地 。 ” � 除了独立农民外 , “不在农民 ” 也急剧减少了 。 革命前被商品经济的洪流吸引到外地的 �� 多万人又回到了村社 , 与他们一起回来的 , 还有因战乱及饥荒而 回到原籍的城市工人 。 这样 , 村社不仅在十月革命中 “复活” 了 , 而且发展到空前的程度 , 甚至包括了那些历史 上本来早已没有村社的地方 。 在主要农业 区 , �� 一 �� 肠的土地都属于村社 , 即使在村社化程 度最低的西部和西北地区也占到�� 肠左右 。 就全苏而论 , 直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 �� ��年 , 仍 有�� 肠的土地与�� 肠的农户在村社中。 革命前的村社中 , 除了重分型村社外 , 还有许多非重 分型村社 , 而革命后的村社只有土地重分社这一种类型 。 土地重分频率也大大提高 。 革命后 初期平分土地都是临时的 , 大多数情况都只管��� �年一次春播或秋播 。 在沃龙涅什省 , ���� 一�� ��两年间所有村社都重分土地一次以上 , 而绝大部分 � � � � �肠 � 的村社竟然重分了三次 以上 , “革命后逐年间在村社成员中土地使用最大限度平均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 ” �尽管这 带有革命初期的非常性质 , 但此后土地重分也很频繁 。 据�� � 一�� ��年调查 , 主要农业区北 高加索 、 中央黑土地区及乌拉尔等地许多省份每年都要重分村社土地 , 沃龙涅什省近半数的 举 � 《列宁全集 》第�� 卷 , 第 ��� 页 � ‘土地公社” 原中译为 “农业公社” � � 涯 · 克里茨曼: 《新 阶段 》, 《土地战线上 》1927年第2期. » ¼ IO · A · 波利亚科夫: 《向新 经济政策过 渡 与 苏联农 民 》, 莫斯科196了年版 , 第84 页 , 第10 6一107 页. 村社是二三年一分 。 土地使用权如此不稳定 , 农民自然无法长期投资。 同时在 “平均 ” 原则 下 , 远近 、 肥瘩 、 交通与水利条件不同的土地都被划分为许多小块 , 人人有份 。 革命后每户 份地块数更多 , 面积更小 , 交错 、 分散程度更严重 , 平均距离更远 , 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 由于份地交错纵横 , 田间作业 、 运输 、 放牧都要穿越他人份地 , 为避免践踏损失 , 村社必须 对农户耕作方式 、 作物品种 、 茬口乃至农活日程作硬性规定 , 从而削弱了农户经营自主权和 适应市场的能力 , 阻碍了正常的社会分工 。 这样 , 村社的自然经济性即宗法性也更强了 . 经济上的宗法性造成了政治上的宗法性 。 尽管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中力图对村社进行 民主化改造 , 如规定村社为纯经济组织 , 不享有超经济权力即统治权力 , 村会不再是家长会 议 , 而必须是全体成员会议等 。 但实际上由于村社仍是 “ 乡村生活的唯一组织者 ” , 它在乡 村政治生活中起的作用也比村苏维埃大得多。 “农村中出现了两个政权 , ……米尔由于它实 质上的优势效能 , 正排挤村苏维埃并在乡村行政事务中起决定性作用. ” 另一方面 , 自然经 济的闭塞造成公民意识淡漠 , 因此村会实际上仍然为家长甚至长老所把持. 这样 , 十月革命中的农村变革 , 一方面是以农民的土地占有消灭了地主的土地占有 , 为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道路 , 这是其主导的方面及不朽的功绩 。 但另一方面 , 又以宗法共 同体消灭了独立农民 , 为社会主义改造乃至民主化改造增加了包袱 。 革命不仅消 灭了地主 , 沉重打击了农村资产阶级并在新经济政策以前一度取消了它的合法存在 , 而且打 击了典型的农民小资产阶级 , 即脱离了宗法关系的真正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 使当时的工农 联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无产阶级与宗法农民的联盟 。 革命后的俄国农村与其说是 “小资产阶 级的汪洋大海 ” , 不如说是35 万宗法村社的汪洋大海 。 这样 , 苏联的社会主义进程就不仅要 改造小资产阶级农民 , 而且要改造宗法农民 , 或者说 , 不仅要用无产阶级的公有性改造农民 的私有性 , 而且要用无产阶级的民主性改造农民的宗法性. 从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看 , 后一 改造的重要性决不次于前一改造 。 革命后俄国农村商品经济极度萎缩 , 新经济政策时期虽有恢复 , 水平仍然很低 。 这除了 有政策上人为抑制外 , 农村经济结构的宗法性是主要原因. 当时虽仍然有少量资 本 主 义 成 份 , “小资产者的自发势力 ’‘ 更不是没有 , 然而在如此浓厚的宗法经济背景下没有理由过高 估计它的威胁 。 仅从社会经济方面看 , 社会主义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其说来 自资本主义 , 不如 说来自宗法经济; 与其说是富于竞争 、 冒险精神的 “小私有者自发倾向” , 不如说是宗法共 同体的束缚 、 封闭 、 僵化 、 保守 、 平均主义与权威崇拜 ; 与其说是私有者的个人主义 , 不如 说是宗法社会中 “人的依赖性” . 然而 , 当时的人们还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 。 首先 , 理论上的时代局限使人们还无法认识 社会主义也是一种商品经济这个今天人尽皆知的真理 。 在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 “ 自然 经济” 的观念下 , 商品经济往往被认为比宗法自然经济更可怕 , 宗法小农似乎比小资产者更 可靠 , 而农民的宗法性则似乎是克服其私有性的有利因素 . 其次 , 十月革命后苏联立即受到 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军事进攻 , 以后又一直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中 , 政治上 的资本主义威胁感冲淡了人们对经济文化上宗法关系的注意. 最后 , 传统俄国文化的长期熏 陶 , 使 “安分守己的村社社员比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更可靠 ” 这样一种观念根深蒂固 , 尽管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起就不断与美化村社的民粹主义思想作斗争 , 但在人们思想的深层结 构中 , 这种 “俄罗斯精神” 仍然起作用 , 十月革命后, 苏联领导人也常常对村社提出批评, 爹 但往往不是因为其宗法性 , 而是因为它不能消除 “商品经济下的小生产 ’‘ 和 “小私有 ” , 因 此他们如果说不满意村社的话 , 就更不能容忍独立农民的存在 。 因此 ,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左派 ” 更多地对村社 ( 的 “资本主义倾 向” ) 表示不满 , 而 “右派 ” 则常常为之辩执 当列宁格勒反对派成员对 “ 旧日的真正农民 公社的复活 ” 进行攻击时 , 正是李可夫对之进行了反驳 。 ¹ 当党外经济学家提出要发挥独立 农民的作用时 , 正是布哈林表示了断然拒绝. º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是被看作用商品经济对 宗法农民进行社会主义 民主化改造 , 却被看作是向 “小商品生产者 ” 的让步 . 当苦于 自然经 济时 , 却往往因而大反 “ 资本主义 ” , 越反 “ 资本主义 ” 越为自然经济所苦 。 如 此 恶 性 循 环 , 最后终于导致了 “ 大转变 ” 与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 今人常以为全盘集体化过于仓碎 , 这 固然是实情 , 但村社宗法农业之急待变革却不是什么过于仓碎的事 , 而是已过于拖延了 。 早 在 19 世纪末已失去活力的宗法共同体 , 革命后竟然延续到1930年 , 这决不是值得庆幸之事. 四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 , 固然是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发展 , 但它与俄国 民族文化与社会的传统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 。 其中 , 作为俄国传统要素之一的农村公社对十 月革命的发生 、 进程与结果 , 都有明显的影响 。 如果没有19 世纪以来 、 特别是斯托雷平改革 后农村公社的瓦解 , 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 , 俄国就会是一个完全宗法式的国家 , 无产阶级 极其弱小 , 而宗法农民又富于皇权主义传统. 显然 , 在这样的国家是谈不上无产 阶 级 革 命 的. 然而 , 如果没有斯托雷平改革后农民维护村社的运动 , 那么俄国无论沿着普鲁士道路还 是美国式道路 , 都只能通向发达资本主义 , 而决不可能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工农联盟反对资产 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 这并非奇想 , 十月革命中独立农民集中的省份农民运动的相对沉寂便 是证明 。 从这一点上说 , 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恰恰又沽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光 。 农民的宗法 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 因素 。 宗法农民对资本主义的反抗促成了工 农联盟的巩固 , 而村社的宗法纽带戏剧性地成了组织现代革命运动的工具. 因此 , 俄国农民在两个方面为十月革命作出了贡献 : 他们反对村社中世纪束缚 、 争取独 立发展的斗争为十月革命创造了经济与文化条件 , 而他们维护村社的斗争则为十月革命创造 了政治条件. 但是 , 在这种条件下爆发的十月革命 , 自然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 它在以农民土地 占有制 消灭了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同时 , 也用村社消灭了独立农民 , 从而给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留 下了很多宗法因素. 当时的工农联盟 , 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人阶级与宗法农民的联盟. 社会主 义不仅要改造农民的私有性 , 更要改造农民的宗法性 。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后一改造被 长期忽视 , 这对苏联社会主义后来的发展 , 留下了不利影响. 今天的苏联固然早已不存在宗 法共同体与宗法农民 , 但其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影响 , 难道就完全消失了吗? 渗 ¹ 《李可夫文选 》, 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竿212 页 , À 《布哈林文选 》中册 , 人民出版社1981 年 举, 第2 , ‘灭, 了子
本文档为【村社制度_俄国传统与十月革命_金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687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8-27
浏览量: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