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阳明心学及其积极影响

论阳明心学及其积极影响

举报
开通vip

论阳明心学及其积极影响 论阳明心学及其积极影响 沈善洪 王凤贤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中叶署名 的哲学家 , 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 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 会思潮 , 不仅在 当时风靡一时 , 而且影响后世 , 波扬 东流 , 直至 当代还是海内外学术界研 究探讨 的一个热点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内 , 我国学术界对 阳 明 学多采取全盘否 定的态 度 。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 , 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相 当活跃 , 以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 王学 ,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述王阳明学说 , 仍然是中国思想史...

论阳明心学及其积极影响
论阳明心学及其积极影响 沈善洪 王凤贤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中叶署名 的哲学家 , 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 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 会思潮 , 不仅在 当时风靡一时 , 而且影响后世 , 波扬 东流 , 直至 当代还是海内外学术界研 究探讨 的一个热点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内 , 我国学术界对 阳 明 学多采取全盘否 定的态 度 。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 , 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相 当活跃 , 以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 王学 ,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述王阳明学说 , 仍然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 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王阳明 一 巧 , 名守仁 , 字伯安 , 浙 江余姚人 因他曾经隐居会稽阳明洞 , 又创办过 阳明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院 , 故世称阳明先生 他 岁中进士 曾 任过知县 、 刑部主事 、 左金都御史 、 南京兵部尚 书等职 王阳明任职期间 , 曾同以宦官刘瑾为代表的 恶势力作了坚决五 争 , 表现了刚直不阿的精神 , 他奉命平定了宁王叛乱 , 主张将其强占的民田还 之于民 他还主张实行一些减轻人 民负担 , 缓和 社会矛盾的措施 但他屡遭迫害 , 任途坎坷 他 的这些经历 , 对他认识社会现实 , 创立 阳明心 学 不是没有影响和促进作用的 在从政的同时 , 王 阳明一向关注学术问题 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 过程 , 黄宗羲参照王徽的记载 , 在 《明儒学案 》 卷十 《姚江学案 》中 ,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王学在它的形成过 程中和形成以后 , 各有 “三变 ’ 也就是各有三个 发展阶段 所谓王学形成过程中的 ‘三变 , 指的 是 “ 遍读考亭 即朱熹 之 书 ” , 即学 习程朱理 学 ‘ 出人于佛老 ’ , 即受到佛 、 道思想的影响 ‘ 忽 悟格物致知之旨 ’ , 即心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至于 王学形成以后的 ‘ 三变 ’ , 一是 “ 以默坐 澄心为 学 二是 ‘专提致 良知三字 ’ 三是 “ 所操益熟 , 所得益化 ’ , 学说和修养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 王阳明开始学习时 , 主要是应付科举考试 , ‘泛滥于词章 ’ 见 《王文成公全书》, 下引该书均 不加注 不久即 ‘ 遍读考亭之书 ’ , 钻研起程朱 理学来了 他 岁那年 , 路经江西广信 , 曾竭见 理学家娄谅 即娄一斋 , 听取他讲述朱熹学派的 哲学观点 后来 , 王 阳明白天听塾师讲析经义 , 晚上搜取经书 , 读至深夜 当时 , 他为了准备参 加科举考试 , 还学习诗赋词章 , 钻研八股文 王 阳明是个善于思索的人 , 他虽然接受了朱熹的哲 学观点 , 但并不盲从 , 他与友人钱某 , 按照朱熹 所说的 ‘格物致知 ’的道理 , 在父亲官署庭中‘ 格 竹 ’失败的故事 就说明了这一点 于是 他开始 感到朱熹那种把 ‘ 物理 ’与 ‘吾心 ’分割为二的学说 不可信 随着王 阳 明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的进 展 , 使他越来越感到朱熹的学说 ‘ 支离决裂 ’ , 不 利于振兴封建道德 , 挽救明王朝的危机 , 就对朱 熹这种 ‘物理吾心终判为二 ’ 的学说 采取了批判 态度 王阳明学术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 是所谓 “ 出人于佛老 ” 他早年就同道士 、 僧侣有过交 往 后来 , 从失望于程朱理学 , 到 自己哲学观点 正式形成以前 , 他把学术活动的兴趣 , 转向道教 和佛教方面 , 企图从中寻求修身治国的道理 隐 居绍兴阳明洞的时候 , 曾按道家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修养 静 一 一 坐久了 有时想远离人世 但终因抛不开传统伦 理 , 挂念祖母和父亲 , 又从洞 中跑了出来 , 并表 示醒悟说 ‘ 此念生 于孩提 , 此念可去 , 是断灭种 性矣 ’从此以后 , 王阳明渐渐觉得佛 、 道不对 头 后来通过 ‘ 居夷三载 ’ 的磨练 , 才懂得 了 “圣 学 ’的道理 而只有 ‘笃志圣学 ’ , 才能识破佛 、 道 一二 氏之学 ”不可信 这就是王 阳明从信奉到离开 佛 、 道的过程 既然 ‘支离决裂 ’ 的程朱理学 , 和超脱尘世的 佛 、 道之学 , 对于修身治国都无济于事 , 王阳明 的学术思想就发展到 了第三个阶段 , 即创立 “ 心 学 ’体系的阶段 年 , 王阳明 岁 , 在北京 与具有心学倾向的陈献章的学生湛若水交上了朋 友 , 共同倡导所谓 “ 圣人之学 ’ 第二年即被贬滴 到贵州龙场 王阳明在龙场期问 , 一度意志消 沉 日夜端居沉默 , 以求静一 久而久之 , 胸中 洒洒 , 思念圣人处此 , 更有何道 据说 , 一天夜 里 , 他大悟 ‘ 格物致知 ’的道理 , 始知 “圣人之道 吾心 自足 , 过去向事事物物求理是错了 他默记 “五经 ’的内容 , 来论证他所悟的一切 ‘求诸于心 的道理 , 据说没有不符合的 这就是所谓 ‘龙场之 大悟 ’ 王阳明在确立子他的 “ 心学 ’思想以后 , 不 断丰富和发展其内容 年 , 他在贵阳书院讲 述了 ‘ 知行合一 ’之说 年 , 他又在南昌开始 揭示 ‘致良知 ’的学说 我国宋 、 元 、 明时代 , 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专制更加强化 , 封建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更加严格 , 随着封建社会的 口趋没落 , 产生了宋 明理学 这种理学的创始者 , 通常称为 “北宋五 子 ’ , 即周敦颐 、 邵雍 、 张载 、 程颜 、 程颐 到了 南宋 , 朱熹 卜 着重继承和发展 了二 程特别是程颐的学说 建立 了完整的理学体系 , 这就是所谓‘ 程朱理学 ’ 从此以后 , 朱熹就成了 理学思想的最主要的代表 作为理学家哲学的最 高范畴的 ‘理 ’ , 是一个精神性的本体 , 在一定意 义上 , 他们所讲的 ‘ 理 ’实际上就是封建的三纲五 常 他们把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奉为 ‘天理 ’ , 作为 派生一切 、 决定一切的宇宙本体 如前所说 , 王 阳明经历过一个从信奉到怀疑 、 批评朱熹理学的 过程 , 最后终于建立了他自己的心学体系 一 一 所谓 ‘ 本心 ”之学 , 孟子就提出来了 即便在 理学家程朱那里 , 也不乏论 ‘ 心 的内容 到了南 宋 , 出现陆象山的 ‘ 心学 , 思想 , 其墓本观点为 ‘心 即是理 ’ “ 宇宙便是吾心 , 吾心即是宇宙 ” 《陆 象山全集》卷三十六 《年谱 但他的心学并没有 形成理论体系 , 所以在 “ 朱陆之争 ’ 中未能取胜 到了元代 , 理学内部出现了一种 ‘ 和会朱陆 ’ 、 ‘ 朱 陆合流性以至 “ 宗陆背朱 , 的倾向 王阳明的心学体 系 , 就是顺应思想界的这种潮流 在宗孟子的 ‘本 心 ’之学 , 并继承和发展陆象山思想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 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 , 不仅有它的理论来 源 , 更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明代中叶封建统治 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 王阳明在分析当时 “ 天下之不 治 ’ 的原因时说 “ 今天下之不治 , 由于士风之衰 簿 士风之衰簿 , 由于学术之不 明 学术之不 明 , 由于豪杰之士者之不倡焉耳 ’所谓 ‘士风之衰 簿 , 就是社会风气不正 , 特别是统治集团内部的 人物 不遵守封建的道德规范 至于 “ 学术之不 明 ’ , 是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朱熹理学而发的 因为这种 “ 支离决裂 ’的烦琐学说 , 不仅不能在实 践中贯彻封建道德准则 反而造成 ‘ 流人空虚 ’ , ‘ 言行不一 ’的恶习 所以要有他王阳明那样的所 谓 “豪杰之士 ”提倡一种新学说取而代之 在他看 来 , 要治理当时的社会 , 只有在他的 “ 心学 , 的指 导下 , 通过 诚意 ’ 、 “ 正心 ’ , 加强封建的道德修 养 , ‘去人欲 , 存天理 ’ , 才能平息统治集团内部勾 心斗角之争 , 才能对付所谓“破山中贼易 , 破心中 贼难 ’的问题 由此可见 ,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 是 我国明代中叶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物 不过 , 明代 中叶 ,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因素已经在封建社会内 部发生 , 这种社会现实也不能不对王阳明的思想 发生影响 这在他的著作中是有所反映的 他虽 然基本上还固守 ‘农本商末 ’的思想 但肯定商人 “终岁弃离家室 , 辛苦道途 , 以营什一之利 , 良亦 可悯 ” , 主张“免抽 ’或抽收合理商税 , 支持正当的 商业活动 在治理地方府县的问题上 , 王阳明主 张建设 ‘ 街道市座 , 俱有次第 , 商贾往来 , 渐将贸 易 ’的 “富庶之乡 ’ 正因为王阳明的思想受到当时 新经济因素的某些影响 , 加上他在亲身的斗争经 历中 , 深深感到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 不能挽救明 王朝的危机 , 才倡导他那 比较强调人的主体意识 能动作用的心学来取代它 应当看到 , 王阳明以 一吾心 ’作为判断是非 、 善恶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提倡 “ 活泼 泼 ’的 ‘ 良知 ’学说 , 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当时 开始出现的市民阶层的意愿 王阳明的哲学 , 集我国古代心学之大成 , 建 立了庞杂的心学体系 从此 , ‘陆王心学‘ 成了宋明 理学内部与 ‘ 程朱理学 ’相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 他把 ‘ 吾心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 认为 “ 心 ’是宇 宙的 “ 天渊 ’ , 万物的 “ 主宰 ’ , 说什么 ‘位天地 育 万物 , 末有 出于吾心之外也 ’对于这种把 ‘ 心 ’ 满神 抬高到宇宙本体地位的心学休系在理论上 的错误 , 我国学术界 已经作过很多分析和批判 , 但我们却不能不注意发现 , 正是这种心学思潮在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 王阳明 一切从 “吾心 ’ 出发 , 以 ‘吾心 ’为判断是非标准的 思想 , 冲击了长期被朱熹思想所控制的局面 , 起 到了活跃学术空气 , 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 王阳 明明确主张 ‘ 学贵得之于心 ’ 如果 ‘求之于心而 非 ’ , 虽然 ‘ 其言出之于孔子 ’ , 也 “ 不敢以为是 也 ’ 要是 求之于心而是 ’ , ‘ 虽其言出之于庸 常 ’ , 亦 “ 不敢以为非也二 至于朱熹的 ‘改正补辑 ’ 之类 , 那就更不能作为是非的标准了 他还明白 宣告 道是 ‘天下之公道 , 学是 ‘天下之公学 , 非 孔子 、 朱子 “可得而私也 ’要知道 , 在长期神化孔 子和以朱学为官学的情况下 , 如此大胆地提出不 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 否认孔学 、 朱学的绝对 权威性 , 不能不视为一种勇敢的言辞 在确立 了“吾心 ’为宇宙本体的基础上 , 王阳 明又倡导 了 ‘ 知行合一 ’之说 , 这种 ‘ 知行合一 ’ 论 , 是针对朱熹的 “ 知先行后 论提出来的 朱熹 在谈到知和行的关系时说 “论先后 , 知为先 ’ ‘义 理不明 , 如何践履 ’ 《朱子语类 》卷九 这种理 论 , 后来成了道学家空谈义理 , 不干实事 , 言行 脱节的一种借口 南宋思想家陈亮就曾经指出 ‘ 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 ’ , 理学家终 日空谈性命 , 出现了 ‘相蒙相欺 , ‘ 百事不理 ’ 《龙川文集 》卷 十五 《送吴允成运干序 的坏风气 到了明代中 叶 , 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 王阳明说他的‘知行合 一 ’说 , 是 ‘ 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 ’而倡导 的 , 他批评朱熹的理论割裂 知 ’ 和 ‘ 行 ’的关系 , 片面强调 ‘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 ’ , 其恶果 , 一方 面使人们局限于 ‘ 知之之功 ’ , ‘牵制缠绕于言语之 间 另一方面 , 使学者‘ 不能著实体履 ’ , ‘ 遂致终 身不行 , 即不能把封建道德付诸实行 因此 , 他 才提出“ 知行合一 之说 来 ‘补偏救弊 ’ 由此可见 , 王阳明的 ‘ 知行合一 ’论 在伦理 学的意义上说 ‘ 知 ’是一种 ‘ 德性之知 , ‘是为 良 知 , 而非知识也二 ‘ 知行合一 ’ , 讲的是道德意识 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在王阳明看来 , ‘知行的本体 ’ 是 ‘ 同一 ’ 的 , 如果言行不一 ‘ 此 已被私欲隔断 , 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说 , 强调 “ 言行一致 , “笃实躬行 ’ , 无疑是正确的 王阳明 的 ‘ 知行合一 ’论 还包含着回答认识论上 ‘ 知 ’与 “ 行 ’的关系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所讲的 ‘ 知 ’ , 是 种 “ 见闻之知 ” , 属于知识的范畴 王阳明明确 反对 “ 知先行后 ’论 , 强调 ‘食味之美恶 , 必待人口 而后知 ’ “路歧之险夷 , 必待亲身履历而后知 。 ’他 还把 ‘天时 ’ 、 “地理 ’ 、 ‘食货 ” 、 ‘物产 ’ , 看成是先于 “ 官政 ’ 、 学校 ’ 、 ‘选举 ‘等等而存在的 , 得出了‘物 产而事兴 , 的论断 并肯定 “ 天地之运 , 口月之 明 , 寒暑之代谢 , 气化人物之生息始终 , 都是合 乎规律的 自然现象 , 而且在说明 “天时 ’与 ‘人事 ’ 的关系时 , 认定人在 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 的 , 从而告诫人们‘ 必谨修其政令 ’ , “ 以警惕夫人 为 ”所有这些命题 , 对于我国认识发展史上研 究 、 解决知行关系问题 , 发生过重要的推动作 用 在晚年 , 王阳明阐发了 ‘致良知 ’的学说 , 这 是他 ’心学 ”体系的最终完成 这种 ‘ 致 良知 ’说 , 虽在认识论上包含着回答认识过程或途径的问 题 , 但更主要的是在伦理学上回答道德意识和道 德修养的问题 , 而在王阳明那里两者又是合而为 一的 据王阳明自己所述 , ‘致良知 ’说 , 是在他平定 哀潦之乱而反遭陷害之后提出的 , 当时他年已五 十 王阳明本人艰难曲折的历程 促使他不得不 从内心去寻求抵御各种灾难的精神支柱 , 这就是 先天固有的至善的 ‘ 良知 ’ 而更重要是使他深刻 地感到在外在的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克服封建制危 机的力量 , 事实上当时确实也缺乏这种力量 但 是 , 他主观上又真诚的抱着使封建制 ‘起死回生 ’ 的愿望 这就使他更坚定地把希望寄托在封建道 德的 自我革新和完善上 , 所以 , 就把他的学说集 中到 ‘ 致良知 三字 他说 ‘ 自今多事以来 只此 良知 , 无不具足 ,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 , 真圣门 正法眼藏 , ‘吾平生讲学 , 只是致良知三字 ’也就 是说 , ‘致良知 ’成了他学说的核心和灵魂 据说 一 一 掌握了这个 ‘ 良知 , 说 , 好比 “操舟得舵 ’ “平澜浅 獭 , 无不如意 , ‘虽遇颠风逆浪 , 亦 ‘可免没溺之 患矣 口 可见 , 王阳明 自认为这是他学说和修养成 熟的标志 所谓 ‘ 良知 ’ , 实际上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 识 ‘ 良知 ’这一概念 , 渊源于 《孟子 》 孟柯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 其良知也 ’ 《孟子 · 尽心 》上 他从‘性善论 , 出 发 , 认定人的本性包含有仁 、 义 、 礼 、 智等 ‘ 善 端 ’ , 而这种美德就是天赋的 ‘ 良知 、 ‘ 良能 ’的表 现 可见 , 在孟柯那里 , ‘ 良知 ’ 已经是一种先验的 道德意识 , 只是还没有展开论证罢了 王阳明则 把 “ 良知 ”这种先验的道德意识与‘心学 ”思想结合 起来 , 扩充了它的内涵 对此 , 王阳明的弟子钱 德洪在 《王文成公全书序》中说到 “惟文成公奋 起圣远之后 , 概世之言致知者 , 求之于见闻 , 而 不可与酬醉 , 不可与佑神 于是取孟子所谓良 知 , 合诸 《大学 》, 以为致良知之说 。 ’意思是说 , 王阳明在 自身的经历中 , 对孟子良知之义的体认 逐步深化 , 并运用 ‘ 良知 来解释 《大学 》的 ‘知 ’ , 使 “ 良知 ’一辞的涵义 比孟子大大丰富了 , 并且独创了‘致良知之说 ’ 王 阳明对 ‘ 良知 ” 的涵义确实作了系统的阐 发 他说 “ 良知者 心之本体 ’‘夫心之本体 , 即 天理也 天理之昭明灵觉 , 所谓良知也 。 ’把 ‘ 良 知 与 “吾心 ’等同了起来 这说明 , 王阳明阐发的 ‘ 良知 ’说 , 一方面突出了他的 ‘ 心学 ’ 的道德属 性 另一方面又把 ‘ 良知 ’这种先验道德意识抬高 到了宇宙本体的地位 正因为 ‘ 良知 ’是人的天赋 的至善的道德意识 , “性善之端 都是内在的本性 , 而仁 、 义 、 礼 、 智等封建道德规范也被说成是良 知 “发见于外 , 的表现 所以 , 只要保持并激发 ‘ 良 知 ’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 人们 ‘见父 自然知孝 , 见兄自然知弟 , 见孺子人井自然知侧 隐。 ’对于封建伦理规范就会觉地去遵守 看来 王明阳突出强调‘ 良知 说 , 为的就是力图激起人 们特别是上层人物的内心道德情感 , 提高其维护 封建道德的 自觉性 , 以克服道学所造成的 外假仁 义之名 , 而内以行自私 自利之实 , 的祸害 既然‘ 良知 ’是至善的本性 , 它也就成了判别 是非 善恶的标准 王阳明说 ‘ 良知只是个是非 之心 , 是非只是个好恶 ,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 只 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 ’他认为人心的 ‘那一点良 一 一 知 ’ , 是 ‘ 自家底准则 , 凡是良知 意念着处 ’ , ‘他 是便知是 , 非便知非 如果 ’依着他做去 , , ‘善便 存 , 恶便去 。 ’看来 , 王阳明所说的 ‘是非 , 与 “ 善 恶 ’似乎是等同的伦理学范畴 , 但就 “ 是便知是 非便知非 ’以及他在论述知行关系时所说的一些内 容 ‘ 知是 , 、 ‘ 知非 ’又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 可 见 , 不仅王阳明所说的是非 、 、 善恶的标准是纯主 观的 , 而且更混淆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的不同范畴 的界限 不过 , 就伦理学的意义上说 , 王阳明以 “ 良知 ’为是非标准的观念 , 却充分肯定了主体道 德意识的能动作用 , 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颇为勇 敢的精神 宋明以来 , 程朱理学竭力提倡以 ‘ 五 经 ’ 、 ‘ 四书 以至朱熹的 ‘集注 ’作为评判是非的标 准 , 把他们的道德说教神圣化 、 程式化 , 极大地 扼杀了人们的主动性 王 阳明却主 张 ‘ 不 拘死 格 ’ 、 提倡以‘活拨泼 ’的良知为是非标准 , 大胆地 把 ‘世之学者 ’ ‘ 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 ’而解释 ‘六 经 ’ , 斥之为‘乱经 ’ 、 “侮经 , “贼经 ’ 这确实给了 人们一种极大的 自主性 , 给学术研究和道德修养 增添了活力 “ 良知 ’是人性固有的至善的道德意识 , 那为 什么人们还有违背封建道德的思想行为呢 对 此 , 宋明理学家的共同回答是 至善的人性被 ‘人 欲 ’ 、 “ 私欲 ’障蔽了 因此 , 他们都强调道德修养 的必要性 , 并以 “存天理 , 灭人欲 ’作为他们共同 的伦理纲领 应当指出 , 不管是程朱还是陆王 , 他们并不一般地排斥人们饮食 、 男女等欲求 , 只 不过是主张把这种生活欲望 , 严格地控制在封建 等级和封建道德规范的框框之内罢了 所谓 “致良 知 ’ , 也就是要以封建道德规范为依据来进行修 养 , 防范和灭除 ‘物欲 ’ 的 ‘ 昏蔽 ’ , ‘ 私意 ’的 ‘缠 蔽 ’ , “ 扫除 ’ ‘ 一切声利嗜好 , 以至过好 ‘ 生死 ” 关 , 达到 ‘无一毫人之私 , 使‘此心纯乎天理 ’ 。 王阳明认为这种 ‘致良知 ’的修养方法 , 包括 ‘体认 良知 ’和 “ 实现良知 ’两个方面 ‘体认良知 , 指的 是人本身的身心修养 , 包括 ‘ 正心 ” 、 ‘顿悟 ” 、 ‘ 克 已 等 “心上工夫 , , 使先天固有的‘ 良知本体 得以 复明 ’ ‘实现良知 , 实际上是道德修养见之于行 动的问题 , 也是修养的目的所在 王阳明所说的 格物 ’就属于 ‘实现良知 ’的范畴 因为他所理解 的 “ 格物 ’ , 与朱熹所说的 ‘穷事事物物之理 ’的那 种 “格物 , 不同 在王阳明看来 ‘物者 , 事也 , 凡 意之所发必有其事 , 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 “ 格者 , 正也 ,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既然 “ 物 ”就是 “意 ’支配下的 “事 ’ , 如事亲、 事君 、 交友 、 治民 等等 , 那么 , ‘ 心 ’ 、 ‘ 意 ’不正 , 物 ’ 、 ‘ 事 ’也就不 正 ‘实现良知‘ 就是要通过 ‘正心 ’ 、 “诚意 ’来‘正 物 ’ 、 ‘ 正事 ’ , 保证按照封建道德准则来处事 所 以王阳明说 ‘ 吾教人致 良知 , 在格物上用功 , 却 是有根本的学问二 应当看到 , 王阳明的 ‘ 良知 ’说 , 承认 良知人 人皆有 , “ 良知良能 ,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 “圣人亦 是学知 , 人众亦是生知 ’ 而且还赞同“ 满街都是 圣人 ’这类话 。 从这种 立论出发 , 确实可以推导出 平等观念来 特别是王阳明把 “ 良知作为一种主体 的道德意识 , 强调 “实现良知 ’过程中的主动性和 灵活性 , 这在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 的意义 此外 , 在王阳明的道德修养论中 , 还强 调了修养与践履的统一 , 突出了践履的地位 , 不 仅把 簿书讼狱 ’之类视为 “ 实学 ’ , 而且还注重军 旅政事和国计民生等等 , 说明他的 “ 致 良知 ’说 , 强烈要求人们发挥主体道德意识的能动性 , 去实 现维护封建秩序的功利 所有这些思想 , 不仅在 当时 , 而且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 王阳明不仅在哲学思想和伦理学说上有高于 前人的地方 , 而且在教育思想上 也有 ’独到的主 张 ” 郭沫若语 他非常热心于教育事业 , 从 岁那年开始授徒讲学 , 直到老死为止 , 历时 多 年 , 其中专门从事讲学活动的时间 , 是在 岁以 后回乡的 年间 其余 多年中 , 也利用从政之 余 , 进行讲学活动 他每到一处 , 都建学校 , 创 书院 , 立社学 通过这些教育实践 , 王阳明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 , 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也是以 ‘ 心学 ’为指导的 从 ‘ 心 ’本体论出发 , 他论证了办教育的必要性和 教育人的可能性 一 方面 , 强调 ‘诚意 ’ 、 ‘ 正心 、 ·为善 ’ 、 ‘ 去恶 ’ 、 ‘ 一洗习染沙鹰 , 、 ‘务在兴起圣贤 之学 ’另一方面 , 肯定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 , ‘ 人 皆可以为尧舜 ’ 上智与下愚 ‘ 不是不可移 , 只是 不肯移 ”为此 , 他提出了“错误难免 ’ , ‘贵在改过 ’ 的深刻见解 王阳明反对旧道学对教育的禁锢与 毒害 , 批评对儿童采取 “ 句读课仿 , 责其检束 ’ 、 鞭挞绳缚 , 若待拘囚 ’的错误做法 , 认定 ‘圣人之 学 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 , 不是装做道学的模 样 ’他强调 ‘ 学本于立志 ’ , ‘ 志不立 , 天下无可成 之事 ’同时 , 主张教育要适合儿童 ‘乐嬉游而惮拘 栓 , 的天性 , 既使学生 ‘笃志力行 , 勤学好问’ 又 要善于 ‘ 曲加诲谕 、 开发 ” 他还提倡根据 ‘人的资 质不同 ’ 因材施教 授书要留有余地 , 使学生 精神力量有余 , 则无厌苦之患 , 而有自得之美 ’ 如此等等 , 说明在教育上王阳明也是充分注重儿 童的心理特点 , 颇具革新风格和求实精神的 冲破程朱理学长期统制而建立起来的阳明心 学 , 在我国明清之际成了一股影响很大的社会思 潮 , 那时的思想家几乎都不能回避对王学所持的 态度 , 一些启蒙思想家或者利用并发挥王学反传 统倾向 或者利用并修正阳明学的某些命题而创 立 自己的学说 这是研究明清思想史时值得重视 的现象 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贷 一 的启蒙 思想就与王学有渊源关系 他曾与阳明后学泰州 学派何心隐等交往 , 并拜该派创始人王良之子王 璧为师 在王学的影响下 , 李赞创立 了他的 ‘童 心 ”说 , 认定王阳明要 ‘致 ’的那个 ‘ 良知 ’ , 只有保 持纯洁的 ‘ 真心 ”才能达到 , 而这种 ‘真心 ’便是初 生婴儿未受外界影响的 ‘ 心 ’ , 即所谓 ‘ 童心 ’ 他 说 ‘ 童心者 , 真心也 ” ‘若失却童心 , 便失却真 心 失却真心 , 便失却真人 ’ 《焚书 》卷三 《童 心说 李赞正是以这种 童心 ’说为标准 , 来破除 旧 的传统观念 , 揭露封建遣德的虚伪性的 在他 看来 , ‘六经 ’ 包括 《论语 》 、 《孟子 》等书所讲的 传统道理 , 都是 ‘ 失却童心 ’ , 无所不假 ’的东西 同时 李货大胆发挥了王阳明不能以孔子的是非 为是非的思想 他说 “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 代 , 汉 、 唐 、 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 , 而独无是 非者 , 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 , 故未尝有是非耳 ” 《藏书 · 世纪列传总目前 论 这些思想 , 实际上是对孔子的圣人地位和儡 家经典的神圣性的根本否定 , 这在当时思想界掀 起了巨大的波澜 堪 称 明 末 思 想 界 殿 军 的 刘 宗 周 一 、 以及刘的学生 、 明清之际著名思 想家黄宗羲 卜 , 则沿着王阳明提倡的 ‘慎独工夫 ’和 ‘事上磨练 ’的一端发展 , 进而改造 其中的内容 , 从沙 ’一元论转向了 气 ’一元论 一 一 毫无疑问 , 刘 、 黄之所以有这种转化 其主要原 因当然是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 促使 这些较有远见的人物 , 对阳明后学所宣扬的那些 不切实际的思想发生厌倦 , 而把注意力转向社会 现实问题 但同时 , 他们的思想又与王学有着密 切的渊源关系 , 他们正是从王阳明思想体系的内 在矛盾中 , 抓住其强调 ‘慎独工夫 ”和 “事上磨练 , 的积极因素 , 加以发扬光大 , 而创立 自己的思想 体系的 刘宗周认为 , 当时王徽的弟子们越来越 离开王阳明的思想而 ‘ 流于禅 , 了 , 因而他起来纠 正 , 使王学归于正宗 他把 ‘诚敬 ’作为王学正宗 的中心思想 , 而 ‘诚敬之珑慎独而己矣 ’ 《明儒 学案 》卷六 十二 《锥功学案 》 ·慎独 ·之说出于 《中庸 》, 为理学各派所重视 大意是个人独处 时 , 必须谨慎 , 克服任何违背道德的念头 王阳 明把 ‘ 慎独 ’与 ‘事上磨练 , 结合起来 , 强调行动之 际 , 要克服一切越礼非分的动机 应当指出 , 刘 宗周对 ‘慎独 ’之说在理论上作了具有独到见解的 阐发 , 把 “ 独 ’或 ‘ 独体 ’看成是 “ 中节 ’ 、 ‘ 中和 ’之 ‘ 中体 , , 指 出 ‘ 独之外 , 别无本体 慎独之外 , 别无工夫 。 ’ 《刘子全书 》卷八 《中庸首章说 可见 , 在刘宗周那里 , ‘慎独 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 东汉郑玄注 《中庸 》时所说的 ‘ 慎其闲居之所为 ’ 的范围 , 它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 , 而是同刘宗周 自己阐发的人性论与诚意说密切相 联的一种伦理学说 在阐发这些道理的时候 , 刘 宗周并不拘泥于师说 , 他曾批评王阳明‘把意字认 坏了 ’ 将纯善的本体意义上的 “意 ’说成是 ‘有善 有恶 ’的 , 所以 , “ 不得不进而求良于知 ’ 王阳明 又 “ 把知字看粗了 , “ 又不得不进而求精于心 ’ 《刘子全书 》卷八 《良知说 但尽管如此 , 王 阳明把 慎独 ’与 ‘事上磨练 ’结合起来的基本精 神 , 却被刘宗周继承下来了 , 他也主张 慎独 ”要 ·功夫实地 ’ 《奉山学案 》 , 在 日用动静等 ·事上 磨练 ’ 为此 , 刘宗周突出强调了 ‘闻见之知 ’的重 要性 他明确认定 ‘心以物为体 , 离物无知 ’ , 反 对‘ 离物以求知 。 ’ 同上 在 ‘ 天理 ”与‘人欲 , 的问 题上 , 刘宗周提出了与程朱 、 陆王根本不同的观 点 , 他以 ‘气在理先 ’ 、 “理寓于气 ”的思想为指导 , 明确指出 “人心道心只是一心 ’ 《刘子全书》卷 八《读书说 , ‘道心即在人心中看出 ’ 同上卷十 《学言上 , “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本性 。 ’ 同上卷十 一 《学言中 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作为 ‘生机之 一 一 自然 ’的 “人欲 ’之合理性 , 并把它与‘无过不及 ”的 ·理 · 《奉山学案 》 统一 了起来 综上所述 , 刘 宗周在 自然观上转向了“气 ’一元论 在认识论上 肯定 ‘ 离物无知 ’ 强调 ‘ 闻见之知 ’的重要性 在 伦理学上把 ‘理 ’ 、 “欲 , 统一起来 , 肯定‘人欲 ”的合 理性 这些思想表明 , 刘宗周既是王阳明思想的 积极因素的继承者 , 又是阳明心学的修正者 , 在 他的思想中已经包含着反理学的倾向 黄宗羲自认是 ‘ 王学正宗 ’ , 实际上 , 他一方 面 同刘宗周一样 , 从 ‘ 事上磨练 ’转向 ‘ 气 ’一元 论 另一方面 , 又把王阳明反对传统束缚的思 想 , 发展为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否定 , 这集中表现 在他的 《明夷待访录 》中 这里要评述的是前一 方面 黄宗羲认为王徽一派的 ‘说玄说妙 ’是对阳 明学的曲解 , 王阳明之所以与程朱对立而另立一 说 , 只在于他强调 ‘笃行 ’ , 提倡 “致吾心 良知之天 理于事事物物 ’ 《明儒学案 》卷十 《姚江学 案 》〕黄宗羲正是从注重 实际而最终摆脱 ‘心 , 本 体论的 他虽然认为 “心 ’是 ‘万殊 ’的 , 应通过 ‘万 殊 ”去探求它 但他又说 ‘ 心无本体 , 工夫所至即 是本体 ’ 《明儒学案 · 自序 所谓 ‘ 工夫所 至 ’ 就是探求 ‘万殊 ’ 这种 ‘万殊 ’尽管说是‘心 ’ 变化所致 , 实际就是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 于 是 , 各种具体事物便成了 ‘ 心 之 ‘ 本体 ’ 从而转 人了他的反命题 进而 , 黄宗羲否定了有先于物 的 ‘理 ’或 ‘心 精神 的存在 如果承认 “有物先 天地者 , 《南霄文定后集 》卷一 《先师和 先生 文集序 , 即认为有先于天地的东西存在 , 那就 必然走上佛 、 道的错误道路 这样 , 他便同王阳 明把 “ 心 ’说成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 心 ’本体论决 裂 , 从而 , 高度赞扬了刘宗周 ·器在道斯在 , 离器 道不可见 ’的 “ 器 ’ 、 ‘道 ’不可分离的论断 , 认为它 解决了 “ 千古不决之疑 , 一旦沽出 使人冰融雾 解 ’ 同上 黄宗羲宣称 大化之流行 , 只有一 气 ’ 《南雷文案 》卷三 《与友人论学书 , 转到 了 ‘ 气 ’一元论 当然 , 推动黄宗羲摆脱‘ 心 ’本体 论 , 主要是现实的社会条件 他非常注重研究历 史和现状 , 力图找出明末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 答案 , 这样 , 使他实际上摒弃了‘ 心 ’本体论而转 向了“气 ’一元论 直接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 ’论的影响的 , 还 有 清代 以 重 习 行 、 践 履 著称 的 哲 学 家颜元 一 他 自己承认 , 早年读了‘ 知行合 纪念孔子 年诞辰 的一个建议 奎字是由“耳 ” ‘ 口 ” “ 壬 ”三个字组成的 “壬 ”是天的九干之一 , 挺立于宇宙之中 就是精通事 理 , 山耳听而知情 , 之后由正直的心 , 从日 里说出来 现在简体的 ‘圣 ’字是由“ 又 ’和 “ 土 ’二字所组 成 又土那能称为奎呢 这正如孔子所说 “名不正 ’ 名不正 , 言就不顺 , 言不顺 , 则事就不成了 纪念孔 子 年诞辰最大的礼品莫非是把又 土的圣改为原来耳 口壬的至 这样做则名正言顺 , 言 顺贝吐事成 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 吴德耀教授 年 月 日 一 , 之说 , ‘ 深悦之 ’ 《习斋记余 》卷六 , 成了王 学的楠护者 在他建立以 ·践履 , 为中 』。的认识论 时 , 还利用过王阳明的好些思想资料 阳明心学不仅对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发生 过积极的影响 , 而且随着我国社会反封建束缚的 斗争进一步发展 , 阳明学中的某些积极因素继续 被一些进步思想家利用 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 等人 , 也曾从王学中搬用过不少命题 , 吸收到 自 己的思想体系中去 梁启超在 《康南海传 》中说 到 ‘先生则独好陆王 , 以为直捷明诚 , 活泼有 用 ’至于梁启超 自己 , 曾作 《阳明先生传及阳明 先生弟子录序 》, 肯定 “ 阳明先生 , 百世之师 ” , “ 以知行合一为教 , 其表见于事为者 , 正其学术精 诣所醇化也 。 ’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 , 梁 启超对王阳明及其学说作了极高的评价 , 指出 “ 王 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 , 他的学术象打药针一 般 , 令人兴奋 , 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 , 吐出 很大光芒 。 ’后来的革命党人 , 也受到过王阳明思 想的影响 陈天华曾私淑王阳明 , 在 《祭陈星台 先生文 》中就有 ‘有知即行 , 君师阳明 ’ 载 《民 报 》第 号 的记载 甚至到了 ‘ 五四 时期 青 年时代的郭沫若 , 还受到王学反传统教条的影 响 , 后来 , 他还写了 《王阳明礼赞 》一文 王阳明‘ 心学 ’的反传统的影响 , 还波及到了 日本的思想界 早年 , 日本禅僧了庵桂悟远使中 国 , 曾与王阳明相遇 临回国时 , 王阳明曾作序 一篇相送 , 这是日本阳明学之开端 但真正把阳 明学传人 日本 , 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是中江藤树 一 , 他是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的 , 曾 令其门徒攻读 《阳明全书 》, 使阳明学开始在日本 兴盛起来 后来 , 日本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 , 把王阳明 心即理 ”的学说 , 与日本的社会条件密 切结合起来 , 使‘它有着日本的特殊内容 ’ 口本 《世界传记大事典 · 王阳明 》 , 成为‘ 明治维新 ’的 一种指导思想 当年 , 陈天华在 《记东京留学生 欢迎孙君逸仙事 《民报 》第一号 中 , 记载着 有位 日本来宾在演说中说 日本当年尊王倾幕之 士 皆阳明学极深之人 而于西法未必尽知 ’所 以 , 正如日本 《世界传记大事典 》所说 ‘在幕府 末期人士中所谓的心即理 , 就是把心的至诚作为 最高原则的意思 , 志在打破幕落体制的大盐中斋 平八郎 和吉田松阴等人 , 根据这样的理论而使 他们的行动具有了理念 ” 日本 《世界传记大事 典 · 王阳明》 在谈到王阳明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时 , 还有必 要提及到王学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这除了后来的 王学末流曲解 ‘心学 ’的消极一面所造成的不 良学 风以外 ·湃有一些统治者竭力抬高阳明学中封建 道德说教的方面 , 并力图以 “吾心 ’的力量去挽救 行将崩溃的旧制度 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在研究 和评述王阳明学说及其社会作用时 , 必须采取全 面的科学乡析的态度 , 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 切的做法 , 都是不可取的 〔作者简介 〕沈善洪 , 杭州大学校长 , 教授 王凤贤 , 浙江省杜会科学院院长 , 研究员 俩人 的代表作为 《中国伦理学史 》 上 、 下 , 浙江人 民出版社出版。 一 一
本文档为【论阳明心学及其积极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0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2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13-08-31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