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才筮法系列讲座

三才筮法系列讲座

举报
开通vip

三才筮法系列讲座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三才筮法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如果想更新或删除快照,可以投诉快照。 (百度和网页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831/12/10346230_233366560.shtml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窗体顶端 HTMLCONTROL Forms.HTML:Text.1 HTMLCONTROL Forms.HTML:Submitbutt...

三才筮法系列讲座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三才筮法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如果想更新或删除快照,可以投诉快照。 (百度和网页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831/12/10346230_233366560.shtml的作者无关,不对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窗体顶端 HTMLCONTROL Forms.HTML:Text.1 HTMLCONTROL Forms.HTML:Submitbutton.1 窗体底端 帮助|留言交流| 首 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来自:法界微尘 > 三才筮法 配色: 字号:大中小 三才筮法系列讲座 2012-08-31 | 阅:  转:  |  分享     并非传说,也非童话,当属传奇 关于易学大师闲云老叟 说到闲云老叟,离不开他的“三才筮法”。在诸如中国传统学者,易学大师,杂志主编、名校特聘教授、名企企业顾问的头衔当中,他应该最喜欢的就是“三才筮法”创始人这一称谓。 没错。出身易学世家的闲云老叟,自幼受教于祖父,30余年来潜心修行易经与道家功法。1995年毕业以来,创办《简易》学术专刊,与国学大师、道家大德、佛家高僧共研上层修行心法。颇为传奇的是,2002年游学峨眉,缘至大师,得高人指点,研修三易之学,悟得易之一贯之理,创《大易文化》与《三易研究文丛》学术专刊,出版大易文化系列丛书10余部。 直至2009年拜谒老子故居,心中感应,化三为一,返归太极,而悟得三才精髓。2009年便始自创“三才筮法”,一经推出便引来易学界哗然,被称为“易学界一朵奇葩”。 天赋异禀,才气纵横的闲云老叟大师,30余年执着于传统文化的潜心专研并致力发扬光大,传道授业,桃李遍布中国20余个城市。除此之外,更负盛名。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易经学院、中国河洛易学院、新加坡国学院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特聘教授。并著有《三才筮法》、《易经与企业管理》、《佛学智慧与企业家修心》、《六爻奥秘破天机》、《六爻真解技中奇》(港版)等20余部著作,更是《大易文化》、《简易》、《三易研究文丛》等专业杂志主编。 闲云老叟大师,纵横易学,厚积薄发,宁静致远,以游学苦练方式,苦修道家功法、佛门心法与易经精髓,以独家修行创建诸多文丛,将易经与现实生活、经营管理、个人修为融为一体,致力于发扬国学传统文化。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闲云老叟大师,以传奇的易学修为,以创新回馈社会,如标题所言,闲云老叟大师,亦为传奇。        三才筮法系列讲座 闲云老叟 一、缘起………………………………………………………………………………………2 二、三才排盘三步走…………………………………………………………………………4 三、三才筮法之理法…………………………………………………………………………7 三才源自三气……………………………………………………………………………7 太极图中的三才之道……………………………………………………………………8 阴阳和合……………………………………………………………………………… 10 三才之用……………………………………………………………………………… 11 四、三才筮法之象法…………………………………………………………………………20 五、三才筮法之技法…………………………………………………………………………24 总式10条………………………………………………………………………………24 预测家庭技巧10条……………………………………………………………………25 预测天气技巧10条……………………………………………………………………26 预测婚姻技巧10条……………………………………………………………………27 预测疾病技巧10条……………………………………………………………………29 预测学习技巧10条……………………………………………………………………30 六、三才筮法之一断实例解…………………………………………………………………32 七、三才筮法之多断实例解…………………………………………………………………40   第一节·缘起   后学研易多年,坚信易之神奇与伟大。易有道、象、数、理、气、局、占等几门功课,虽分几种,实际为一。此一为气,为天地人之间流通之气,此气贯于天人地之间,丰字便可说明此理,丰,三横是天、人、地,一竖是一气,能够一气贯穿天、人、地之间者为丰,天人地,古人称之为三才。 以此一气来衡量诸多门派学说之真假实虚,是理上之所验,为隐;而以显之验则为占,如所学之易无法用于占之中,抑或占之不全息或不准确,均为未得易之真髓,有臆造之嫌。 后学曾研究过多种占法,均不理想,有些理论上的架构本身就会使人模糊不清。比如四柱命理之学,俗称八字,就很难解决四同八字的问题,其实世上所传的命理之学,仅是一半,不管如何在体上做文章,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好像一个瘸腿的人,不论怎么练习,不论怎么研究跑步的技巧,也无法能战胜正常的运动员一样。如以三才之学来看待八字命理之学,则不难发现,其实八字命理之学没有脱离三才“天”的这一范畴,如把三才的太极点定在宇宙全体上,则八字是“人”的一部分,八字是出生时的定点。而其他的天、地以及人的其他因素是改变命运或是使命运走向改变的关键。 后学研究六爻多年,六爻确是大宗之法。却不能随时随地的占,需要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摇卦、成卦等等,有一些场合,就显得不适合。凡是经过这样场合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尴尬,后学就不赘述了。至于其他的术数,比如六壬、奇门、紫微、七政四余等等,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学会的。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后学甚是神往此种境界,如能有一种筮法,不用繁复的筮局,随时随地、简易、快速、通达演绎出所问之事乃至此人的所有命运走向,这样就太微妙了。 有了此种想法,后学把目光投向了很多古书均论及的三才之学,翻遍古书今著,虽有论述三才之学的文字,却未见关于任何筮法的点滴。 2009年岁尾,后学到河南周口鹿邑拜谒老子,找到了很多《道德经》的版本,在读此经的过程中,逐渐加大了对三才之学的理解,逐步明晰了三才的占断的框架以及思路。从2010年开始,经过2年大量的实践案例,三才筮法渐趋成熟。形成了一个架构比较清晰的预测体系。 三才筮法具有以下的特点,能准确、系统、有序、全息运用阴阳系统、五行系统、干支系统、六十四卦系统以及纳音系统演绎天道、人事、地理;集道、象、理、数、气、局、占于一身,谈笑间快捷、准确、通达、全息知晓其他信息;能解释演绎出其他术数的所有占例;诠释三五之道,演示中道玄机,获得人生智慧,悟天人地至理,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纵横八分,吉凶生矣,三五之道,体天察地,中观人事;五行配四时、干支演十二宫,八卦套九宫,理数不二、道气合一、象局一体;不用任何筮局而实含天人地三个时空点,与地球绕太阳公转、自转同步。 古人有云,圣人无私藏,后学只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愿意追随圣人的脚步,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写出来,供广大易学爱好者参考,如果大家能有一丁点的收获,便心满意足。但学力与智识不逮是一个事实,并害怕因自己以沾沾自顾的心态来拣择题目很容易落个卖弄声名的下场,故迟迟没有动笔,也没有形成文字。故不揣己陋,冒然上场,必会引大家笑话,只是后学发心在于抛砖引玉,故也心安;真诚的付出,不为己,与天地同心,故无遗憾。更期盼易学同道可以把三才方面有更多、更好、更新的研究心得公布出来,为振兴中华的传统文化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很希望易学同道提出批评,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就是最大的帮助,异己的声音才是最为珍贵的声音!                                                    第二节·三才排盘三步走   三才筮法的排盘,可以分为三步,列时间、配地支、遁天干,分述如下。 1、  列时间。 这步很简单,就是把四建写上,列出旬空、月破之爻。 A、 写四建。 时间具体细化为年、月、日、时。古人称之为四建。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组合便成为以甲子为首的六十干支循环。 六十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干支纪月是指在农历中用干支记录月序。一般只用地支纪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夏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夏历十二月),以此类推。故古历中的《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同纪年法一样,60日一循环。干支纪日法已确知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末止的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长的纪日,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 干支纪时,和我们通用的小时如 23-1,1-3,……,21-23每两小时合并成一个时辰即可。将小时换算成干支时,可用日上起时歌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始,壬子是直途; 日逢甲己,均起于甲子时,日逢乙庚均起于丙子时,日逢雨辛,均起于庚子时,日逢戊癸均起于壬子时,其余各时辰,依次按六十甲子顺序类推。 年干和月干的对应关系   年干 月干 寅月 (一月) 卯月 (二月) 辰月 (三月) 巳月 (四月) 午月 (五月) 未月 (六月) 申月 (七月) 酉月 (八月) 戌月 (九月) 亥月 (十月) 子月 (十一月) 丑月 (十二月) 甲或己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乙或庚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丙或辛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丁或壬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戊或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日干和时干的对应关系   日干 时干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 时 戌时 亥时 甲或己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乙或庚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丙或辛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丁或壬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戊或癸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B、标出旬空。 旬空是以起局时日辰为标志。因为六十花甲是以干支相配构置,天干是十位,地支是十二位,这样每次循环配置干支,必定有两个地支是“空”着的,这就是所谓的“旬空”,也称“空亡”。比如甲子旬中,从日建甲子这一天起,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共十天,这十天都是在甲子旬中。在这十天的任何一个日子起卦,卦中有戌、亥两爻就为旬空,旬空,就是在甲子旬中无戌亥两日,故为之旬空,其他仿此。甲子旬之戌亥空,甲戌旬中申酉空,甲申旬中午未空,甲午旬中辰巳空,甲辰旬中寅卯空,甲寅旬中子丑空。 旬空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本 旬 空 亡 戌亥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申酉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午未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辰巳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寅卯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子丑                                C、标出月破。 月破是把与月建相冲的地支作为月破。根据上文我们知道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地支的相冲: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所以子月的月破就是午,二月酉破,三月戌破,四月亥破,五月子破,六月丑破,七月寅破,八月卯破,九月辰破,十月巳破,十一月午破,十二月未破。 2、配地支。 根据河图配地支。河图中,1、6为水,1数为阳水,6数为阴水,故1可配子,6可配亥;2、7为火,7数为阳火,2数为阴火,故7可配午,2可配巳;3、8为木,3数为阳木,8数为阴木,故3可配寅,8可配卯;4、9为金,4数为阴金,9数为阳金,故4可配酉金,9可配申金;5、0为土,5数为阳土,0数为阴土,故5可配辰、戌,0可配丑、未。 凡10以上数,均取尾数为用,比如10取0,23取3,78取8,诸如此类。 3、  遁天干。 此步应是三才排盘中相对比较难的一步。主要是根据预测的当日的干支而起遁。根据五鼠遁而来,是以日起时干之法。 1)口诀如下: 甲己还加甲, 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 2)口诀释义。 甲己还加甲:逢日干是甲或己的日子,子的干从甲上起。 乙庚丙作初:逢日干是乙或庚的日子,子的干从丙上起。 丙辛从戊起:逢日干是丙或辛的日子,子的干从戊上起。 丁壬庚子居:逢日干是丁或壬的日子,子的干从庚上起。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逢日干是戊或癸的日子,子的时干从壬上起。 3)记忆方法。 天干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成5组,甲乙丙丁戊是前5个,己庚辛壬癸是后5个,前5个第一个的甲和后5个的第一个己为一组,然后依次组合,就是甲己为一组,乙庚为一组,丙辛为一组,丁壬为一组,戊癸为一组。五个阳干甲、丙、戊、庚、壬,和五组组合一一对应,如下图:   五   组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五个阳干 甲 丙 戊 庚 壬 然后要熟知十二地支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就可以根据日子起遁了。 如甲己日,就从甲开始配子,然后就形成这样12组干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如乙庚日,就从丙上开始配子,然后就形成这样12组干支组合: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4)五鼠遁对应表。   4、  三才排盘范例: 第一步:列时间,排数字。 庚寅 辛巳 壬午 辛亥 (申酉空) 1 4 6 第二步:配地支 庚寅 辛巳 壬午 辛亥 (申酉空) 1  子 4  酉 6  亥 第三步:遁天干 庚寅 辛巳 壬午 辛亥 (申酉空) 1  庚子 4  己酉 6  辛亥 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三才局,就排出来了。 范例二、庚寅 庚辰 甲午 癸酉 (辰巳空)   报数987 9 壬申 8 丁卯 7 庚午 范例三、庚寅 己卯 辛未 己亥 (戌亥空) 2  癸巳 3  庚寅 0  乙未,己丑                                                          第三节·三才筮法之理法   三才源自三气   阴阳作用有两种方式:静态和动态。静态阴阳的运动还是以阴阳的角度来看阴阳,动态的阴阳就是在阴阳之外看阴阳了,动态的阴阳观是站在阴阳彼此作用之后,生成了第三种物质的基础上来看阴阳的运动方式。 阴阳是一气,如果把“气”如果作为本体,那“气”则分为阴阳两端,能交感变化为万物,阴阳互相作用会生成一种新的物质。古人把阴、阳以及阴阳生成的新物质称之为三才,这三种状态叫做:阴、阳、合或天、地、人。 如果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看,那么三才其实是三种气。是描述了日地之间关系及其作用的一种全息性的表达方式。 具体说来应该是这样的,太极之气因为运动之故而生成阴阳二气,此二气虽是二,却是一气所化,上升之气为阳气,阳气最为明显的代表为太阳,下降之气为阴气,阴气最为明显的代表为地球。 太阳是阳气之代表,所以太阳光能所散发的阳气可以叫做天气,地是阴气之代表,地以地球上的水来象征,地球表面71%都是水,从阴阳的角度看,阴气最低点则化为水,所以地上之水为最阴,太阳之阳气作用到地上之水,则水因为热量而变成水蒸气,这种是水气我们叫做地气,天气与地气互相作用生出了人气,此人气指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 地球上生命之产生的三个条件众所周知,就是太阳所散发的热,这是天气;地球上的水,这个是地气,因为天气和地气所作用而生成的人气——温度和湿度,而这种温度和湿度因为节气的变化而有了气候的变化,正因为具有了这三者,所以万物才会得以具有生成万物的条件,万物才会生生不息。 有句话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外物张。”这是古人对应阴阳和合由来的描述,这种表述,在古代大德的作品中可以见到很多。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这个道是无极,无极生出太极,这就是道生一,太极裂变生成阴阳。阴阳互相作用生出了三才,三才就是天气、人气和地气,简单说就是温度、空气和水,世界上所有物质的生成都离不开这三种,而天气、人气和地气造化出万物。按照空间位置上中下列为三才,所以说一是体,二是用,三是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交媾。阴阳作用之后的第三者,老子描述这个第三者为冲气,这三者便是三才,三才是描述太极贯通万物时的作用,三才作用于星球、星系、星团,作用于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作用于分子、原子、粒子,作用于宇宙中的一切。天阳地阴此消彼长,变化无穷,而阴阳生合之后的第三者人来使二者统一与和谐,维系个体和整体的秩序,维系宇宙的秩序。宇宙万物的构成、功能和运行都源于三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其实就是描摹了阴阳合的三个阶段。阳气动,促物生;阴所凝,使物成。阴阳化生,阴阳交互作用,才化生出世界万物。 《淮南子?天文训》:“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道真正开始起作用的是从一开始的,一是生不了万物的,但是它确是生万物的根本,这个一就是太极,太极分开就是阴阳,注意太极是分开,分开还是一体,分开还会和合;阴阳相互作用彼此包容以后才会生出万物。 马王堆帛书《德经》曰:“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处提出了中气的概念,中气的就是兼有了阴阳之后的一种状态,中气的产生了以后,才会生出万物。 《太平经》之“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中说:“无阳不生,无和不成,无阴不杀。此三者相须为一家,共成万二千物。”此处提出了三生万物的概念之后,指出万物的具体数目一万两千种。 《谷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杨士勋对这一句做了解释说:“阴能成物,阳能生物,天能养物,而总云生者,凡万物初生,必须三气合,四时和,然后得生。”这里的阴阳和天是另外一种说法的三才,其实不论怎么说,都是古人已经开始用三才的观念来解释易经乃至宇宙了。 我们知道宇宙有一贯之理,就是从无极生起太极,进而生出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的,我们从生成的角度论述了三才的起源,如果从太极图的角度来看,是否三才也是以一贯之?我们不妨从太极图入手,来做一个分析。   太极图中的三才之道   很多人在说解太极图的时候,很少从太极图的分解图说起,只是从太极图具体图示来说,这样就不是很明晰明了,其实我们从太极图的分解图看,就很明晰地看到太极图最终就是说阴阳和合的一种状态。 “太极生两仪”,有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是派生出两仪来的,太极的下一个阶段是两仪,这样的说法还有很多。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太极是一气,阴阳是太极运动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动或是静的状态而已。如果用三的角度来看,太极化生出阴阳之后,太极仍在阴阳之中,阴阳运动,或是静态的或是动态的运动之后是什么呢,有人说,运动之后化成四象,其实不是这样的,阴阳运动之后,会有一种新的物质产生,我们姑且叫为中,这个中是三才中的人。 我们把太极图分解开了,就很清楚的看到太极图的真实面貌。 ○ 这个就是一,就是太极图,把一围起来就是一个0,这个0就是太极之道。这个实的0是太极,那么虚的那个0就是无极,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一隐一显而已。老子说,道生一,道就是无极,一就是太极了。     此为二,也可以叫两仪图,因为此图为太极的初始阶段,已经不是混沌一气的状态了,这两气已经分开了,但是互相蕴含,是从无到有的阶段,是元阴元阳的状态。周敦颐《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就是这个阶段。但是此处极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两种形式,其实并非如此,这个两仪图只是说明已经具备气形质的太极的两种表现形式,阴存在了,阳也存在,二者互含互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一种运动过程。     此为三。大家结合上图看此图,就是阳中多了阴,阴中多了阳,这就是阴中含阳,阳中含阴的阶段。 古人把这个阶段称之为人是最为恰当的,此处狭义称之为人,一般都理解为人类,其实并不尽然,应该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认知,广义应该为阴阳交互作用的合体,可指世上万物,也可指世上一物。 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阴阳相得,和在中。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交合作用才生物、养物、成物,有生、有养、有成才会有世界万物。所以古人说气形合一才生成万有世界。 对于阴阳的具体论述我们前文已经论述很多,对于第三者阴阳和合的状态论述不多,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阴阳和合,也就是人的阶段论述不多,即使论述也采用隐象的方法,因此就有必要对阴阳和合做一些具体的论述和了解。   阴阳和合   三才中有一个阴阳互相作用而产生的第三者,那么这个第三者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有两种,第一种是阴阳的合体,就是从属性来说这个第三者还是阴阳,只不过是阴阳的结合而已。第二种是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是超越了阴阳之上的。 第一种情况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如果把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作为一个太极,则人的精神世界是阳,物质世界是阴,一个人不能只是活在物质世界中,也不能单单地活在物质世界中的,只有二者互相作用才可以,就是既有物质世界,也要有精神世界,这个道理,就是阴阳和合以后所生出的第三种。 但阴阳作用之后还是阴阳,二者只是简单的组合到一起,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是阴阳作用规律的最初的表现。 那么阴阳作用之后能否生出一个有异于阴阳的第三者呢,当然是有的,超越了阴阳之外而成的第三者,是阴阳作用之后的比较高的表现。 三才通常指天地人,人如果狭义的理解就是我们人类,人类就是有别于天地的新的第三者,人既具有天的特性,也具有地的特性,但是人不是天也不是地。 比如哲学领域中的“心统性情”说,就是比较典型的阴阳作用之后生成的新的第三者典型。 这个哲学命题是北宋理学奠基人、关学领袖张载提出的,他说“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张载认为知觉与性结合在一起才构成心。这里所说的知觉就是情,性是什么呢?张载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里的“性”是“气之本体”,自然就是阳,那么情就是阴了,因为情是外显的,外显的自然是阴,因为阴是可以把握,可以看到的。性是阳,情是阴,性情合一就是心,这个心就是有别于性情之外的第三者。 那么张载的这种学说的根在哪里?在阴阳生成的三才中。张载在《易说·系辞下》中说到:“易一物而和三才,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得也,而谓之人也。” “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谓之器,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我们看张载这里很明显说到是易生成了三才,其中说到的人就是天地彼此作用之后而生成的,张载已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生生之体,这个体由阴阳、刚柔、动静、仁义等组成。 天、地、人是说三才的产生序列,简单点说就是天地彼此作用蕴生了人,那么生成以后,就要按照天、人、地这样的一个位置来排列,这样三才就上升到了一种思维规律与认识方法。 三才作为一种自然规律与近于认识世界真理的方法,古人自然没有停留在这个知其所以然的的阶段,而是从诸多领域加以运用。   三才之用 天、地、人,古时合称“三才”。关于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即是所谓三才理论。三才理论并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的派别,而是诸家学说的最大“公约数”,或者说被普遍采用的思想框架。 三才可以从“三”这个数字来形象的分析出来,“三”这个数由三划构成,最下面的是地,中间的是人,最上面的就是天了。图示如下: 一  天 一  人 一  地 这种方法是竖看三才的方法,当然还有一种是横看的方法,横看的图示也很简单,如下图。 天——人——地 这两种图示分别从横、纵两方面来说明天、人、地三才排列顺序。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横纵两个方面,这个可以说是天地之间的一个规律。要用横纵思维分析三才,思考三才,进而在三才格局中去演化天地人之道,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方法。 从三才的横向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三才是天人地之间的一个事物内在的、固有的、客观的规律,这个横向系统通常是来说明事物的产生的原因、产生的环境、产生的动力、运行的方向以及这个事物的内在与外在的规律。 纵向分析除了要分析三才本身所带有的格局之外,当然我们也要从三才己与彼之间来分析。比如我们分析一个事情的纵向信息,天代表事情的开始,人代表事情的中间,地代表事情的结局。这个就是最简单的三才纵向分析方法。 运用横纵的思维分析三才局,必须灵活,很多时候,横纵思维是交叉使用的。比如,我们分析一个人手,手指部分为天,手掌部分为人,手根部分为地,这是纵的分析方法,我们还可以取手指的表为天,手指的半表半里为人,手指的里为地,这就是横的分析方法。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的手的时候,既要分析这个人的手指、手掌和手根,也要分析手的表、半表半里和里,这就是横纵的交叉分析方法,古人称之为三而又三。 三是认识世界接近的真理。大家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会经历始、中、终的过程,也就是兴起、极盛、衰亡。人们做每一件事,也都会经历谋化、实施、完成三个阶段,相应的人的运气也会出现思、福、祸三种结果,而且人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也象天道的变化那样,“三微而成一著”,三个小阶段组成一个大一点的阶段,三个大一点的阶段组成一个更大的阶段,三个更大的阶段组成人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三才是古人最为直接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凡是浸淫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不知道这样一个概念,天地本是混沌一气,只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因在不同的阶段,所以才会有阳、阴、阴阳合体的三种形式。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大德高士对三才的用法做了很多精辟的论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宇宙全息自然模型是三才完整的体现。至于修道从万物到三,三到二,二到一,一到道,此种逆行方法正是顺则成人、逆成仙的完整诠释。 三才之法散见在古人的论述中。《易纬·乾凿度》中说:“夫有形生于无形,故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分解,故说混沌。”此处所说的太易,太初、太始应该是三才的基本构架,因太易、太初、太始而形成的气、形、质就是一体三用。 三才之道更是易学之道的集中展示,也是人对于宇宙、世界的深层次思考。 把天道、人道、地道统一在一个易学体系中,就是一道贯之。 天地之中为人。三才需定中,有中才可辨。不偏不倚谓之中,中在天为北辰,在人为心。 易,象具于天地,理在人心。天地皆以心做主。天心在北辰,人心以天心之心为心。天地枢纽为北辰,天地精华为北斗,天地纲领为日月,天地功用为五行。易者,用为体,至于大用小用,全在于人。天道主覆,所以位于上;地道主载,所以位于下,人道两成辅相,所以位于中。天有气,地有形,人得天之气而生,得地之气而成。 易经上是有三句话来说三才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段话是说卦的生成是三才之理而致。所谓天道为“阴与阳”,是就天之气而言的,是指阴阳之气的。所谓地道为“柔与刚”,是就地之质而言的。所谓人道为“仁与义”,是就人之德而言的,是指仁义之德的。而人道之所以为“仁与义”,乃是由于人禀受了天地阴阳刚柔之性而形成的。 为什么要立天、地、人三才之道呢?这是由于古代圣人作《易》时,为了要“顺性命之理”。“性”,指人性而言。“命”,指天命而言,即自然界的必然性与规律性。这是说,圣人作易时之所以立天、地、人三才之道,乃是为了顺从人的本性与自然现象的必然性。换言之,这也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所以要穷尽物之理与穷尽人之性,乃是为了使人最终能够达到与自然规律相一致。 其实,易的作者,以“阴阳”高度概括了天上万象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以“刚柔”高度概括了地上万象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以“仁义”高度概括了人间万象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 阴与阳,刚与柔,仁与义三者都是“对立统一体”。它们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即从气的角度看叫阴与阳;从属性的角度看则叫刚与柔;而仁与义乃是禀受阴与阳、刚与柔之性而成的。因此,易的作者,并没有把阴与阳局限于天道,而是超越于天道,上升为贯串于地道与人道之中,使之成为天、地、人所有事物的构成与发展的总规律。所以,有“一阴一阳之谓道”总的提法。这个论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它既指天道而言,又指地道与人道而言。 《易传·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视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明庖牺氏的根据象于天,法于地,取诸身而作的八卦,也就是根据天道、地道、人道创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这个天、地、人三才之道才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 《系辞》接着说道:“道有变动,故曰爻。”就是说,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处于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变化发展之中的,反映在六画卦里就叫作“爻”。换言之,“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释文》引郑玄注曰:“三极,三才也。”可见,所谓“三极之道”,即“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即体现了“三才之道”的发展变化。 “八卦”,是由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阳爻)和“━ ━”(阴爻)组成卦形的,每一卦各由三爻组成,故八卦又称为“三画卦”。每一卦各有卦名。八卦的卦名与卦形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可见,八卦的每一个卦都有三画,而其中上画象征天,下画象征地,中画象征人。 “六画卦”,是由六爻组成的。六画卦中爻的位置由下往上,依次叫作“初”、“二”、“三”、“四”、“五”、“上”。六爻这种位置的排列顺序,象征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乾凿度》说:“易气从下生。”所谓“六爻兼三材而两之”,就是指六爻中的初、二两爻为下象征地,三、四两爻为中象征人,五、上两爻为上象征天。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他认为:变化运动存在于天地开辟之际,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是运动,“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送来,日有更出。”每一事物,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世界乃“新新不停,生生相续”,不断更新的世界。其更新不已的力量源泉在于运动,在于“变化之力,换代之功”。“易”之称即是对运动现象的概括,易建立的基础也就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之消长。圣人作卦,画“一”爻以象阳,画“一 —”爻以象阴;画八经卦为三爻,象天地人,亦即“三才”,以示运动法则贯穿天地人之中。 宋代易学家郭雍在《郭氏传家易说》一书中则全面的论述了三才与易的关系。该书指出“易为三才之书,其言者三才之道也。” 他认为,三才产生的顺序是先有天地,而后有万物,人居于万物之中,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等的。 清朝冯道立《周易三极图贯》用330张图,以易经原理,解析天道、地道、人道,故谓之“三极图贯”,是一本颇具特色之书。“凡太极两仪、阴阳变化、纳甲五行;天地之生长化收藏,人道之生长壮老已;先天之藏诸用,后天之显诸仁。莫不以图贯之,旁及儒家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均以图阐其玄旨,无不统一于河图洛书之内,无不用易经一以贯之。”故世人称其书“网罗旧籍,包孕古今”。他在《自序》说:“余因不揣谫陋,举周秦以来与鄙意见及者,约成三百余图,取系传三极义,分元、亨、利、贞四集。首言一画象天,为太极大原;次言天地并立与极中一切会归各法;未言人极,明诚正修齐之道,而皆归本于仲尼。盖北辰为天心太极,仲尼又为人心太极。仲尼正心之学曰天命谓之性,又曰君子而时中,又曰吾道一以贯之。可见仲尼即天也,仲尼时中之心即天之北辰也。天能容地,即合地道人道,而皆贯以北辰太极也。图成后复缀以说,定其名曰《三极易贯》,用以见易本天地人之学,理数兼该。读易者当以心印心,求合乎天一生水之义,会众说而一贯也。”《周易三极图贯》之名当是合“三极易贯”与“周易图贯”二名而来。所谓“三极”,其“凡例”释之曰:“易有三极,是遵孔子分六爻之言。六爻统六十四卦,故以首、中、终分天、地、人三极。盖易有太极之言是理一,三极之道是分殊,总归一贯。”又曰:“太极是浑言,其中又有天、地、人之别。首言道之大原出于天,为天心太极;次言地承天,与两间阴阳消长理,为天地共有之太极;末言尽人合天学,为人心各具之太极。三极会合,仍归于易有太极之一,一即作一,惟其为一,所以能贯,故是集以三极图名篇。” 除了易经本身体现了三才之道之外,在中华诸多的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三才的论述。 《吕氏春秋?审时篇》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亦谓:“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马王堆西汉帛书《黄帝四经》说:“天执一以明三,天明三以定二,审三名以为万事。”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从无到有,产生了太极,太极就是无中一点的有,有就是太极,太极以有右面这一。二就是天宇宙,老子的所谓“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无形无象到有形有象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无形无象的混沌状态的精气,只是混然一体的存在,所以说“道生一”。“一”与“道”在老子《道德经》常用作同义词,如“天得一以清”,“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中所说的“一”就是“道”。“道生一”就是说道产生它自己;可见“道”是最根本的存在。所谓“一生二”,就是“道”分化为两种气,即“阴气”和“阳气”。由于阴阳二气具有对立的性质而交感,就产生了第三者—“冲和之气”,此即所谓“二生三”。显然这个“三”字,是指“阴气、阳气和冲和之气”。其所谓“冲和之气”,是指这种气具有平衡而和谐的性质,为“万物”生长的良好条件,可以说“冲和之气”与“万物”为同义词。“一分为三”是老子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邵子说:“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有了宇宙,天及其对立面的地,天地为二,加上人,生物成为三,从三产生了一切万物。 《诗?推度灾》说:“太初行三节,雄雌俱行三节……三未分,别号混沦。” 《礼?稽命微》说:“天有三统,物有三变。” 太初即太极,初即为极,太极之始称为混沌或混沦,逐渐形成天、地、人的三者,物质划分有三变。有了三才变化这物,就产生了数。 《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周而复始。”程大昌《易原》说:“立一以为始,立二以为承,而立三以致极。继其下者,遽为万物,财其为一、二、三万也。” 孟子将“三才道”释为“天时、地利、人和”。说明人们作任何事情,不得违背这个原则。如果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一定马到成功。若缺了其中一项,就必须耐心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方可行动。其实这“天时、地利、人和”已灌注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而已。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朱熹注:人和,得民心之和也。说明“三才道”中是以“人道”和谐最为重要,只要“人和”了,小至个人,大到国家,再是整个宇宙,都会得到兴旺发展。 亦有诸多三才之学运用于气功锻炼与修行之中的。他们这样认为,三极者,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内外者神、气、形者也。三才既立,四符次之。自然界上天下地,人居天地之中的“三才”现象。作为修炼者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具圣人之德。然人身的三才乃神、气、形,至于如何修炼至极?《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噫!大矣哉!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即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昔伏牛氏祖云:果尔志向上,当先静以筑其基,存之深养之熟,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正所谓: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一者为极,故此皆为论述“神、气、形”三才之三极,复又浑化归一之功效的。然而,达此浑化归一之功的极效之前,尚有形、气、神的三种攻防功夫意境过渡升华的过程,才能极至圣境。这在武林中流传的古拳谱《内功真经?神运经?言神运之用》中有明确的论述,一并记之如下: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修炼之道,要想达到超凡入圣的了道之极至的正果,只从两仪的天地、乾坤定位,阴阳分工入手,而又只停留在阴阳两仪的意境中,还是不完善的。要继续以三才的三极之修炼法式中才能升华而能达到浑化归一之道境的。而人身的三才内气为天才、外形为地才、灵神乃是人才更是把三才之学说到了极致细微的境地。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清轻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天地阴阳之气,阴阳合而万物生,人感天地之化育以为形体,人是万物之灵,含万物之性格,体载天地之原理,可谓天地人合一,是为三才。三才乃天地之象也,在拳中为头、手、足(上盘、中盘、下盘);在人体中上,有百会穴(古称通天穴)、中有丹田穴(古称玄机穴)、下有涌泉穴(古称人地穴);三才又各分三节: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足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正是三三九功之妙。运用此理使人体的小三才与宇宙的大三才合而为一,融会贯通。天为人体思维意识中最大的空间,以人体百会穴与天相通,用思维去感受天的广阔无际,意识可无止境地扩展到心胸开阔、头脑清醒、思维无限;地是力量发挥的源泉,涌泉穴与地接通,感受大地踩在脚下,有无穷力量不断产生;丹田又称气海,是人体真气所在,生命之源,与天地相贯通产生精、气、神,三者合一会通人体,将人的体能推至最高极限,武功方能达到最高境界。 当代的一些哲学家对三才之学也有很多的论述。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是这样说的:“老子从'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得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结论。从无形无象到有形有象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一不得不分化为两种对抗的势力,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的对立,产生新的第三者。由新生的第三者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东西。一切东西内涵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任先生就是非常明显地以西方二元论哲学来说老子之学,使老子之说变成西方的东西了。任先生在《中国哲学史论》中又说:“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例子证明道是在一切之上,是唯心主义的。我们认为'道生一,一生二……’并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是说,事物因混沌的气(或朴,或一)分化成为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罢了。老子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一种严格的说法,有时道就是'一’,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三十九章)。老子本人没有严格地对道下过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照它本来的素朴、简单的样子去说明它,而不宜替他发挥。” 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是这样说的:“就万物发生的顺序讲,老子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于'二’'三’等,老子固然没有明白的说明,但大体想来,他所谓一是指本体(本体有二方面:有与无。老子有用道指无的方面,用一指有的方面的倾向),他所谓二是指阴阳二气,他所谓三是指阴阳与冲和之气。而由阴阳冲和二者,万物因以化。这种思想可以证明老子的哲学是根据易的哲学而来的。” 杨荣国主编的《简明中国哲学史》是这样说的:“在《老子》书中,'道’和'物’的关系是'道’在'物’先。如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就是说,由绝对精神的'道’,能生出数的概念,再从而产生出物质的东西—万物。这样说来,物质的东西是由精神性的'道’所派生。这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由于老子又把'道’说成是客观的独立存在,故老子哲学还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还充满了对立的概念。如有无、损益、多少、长短、先后、兴废、难易、美丑、荣辱、生死、厚薄、轻重、智愚、贵贱、阴阳、动静、攻守、进退、强弱、刚柔等等,可见他是看出任何事物都含有对立的两方面,并且互相依存。没有'难’,也就没有'易’;没有'死’,也就没有'生’。他还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是这样说的:“庄子天下篇云:'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常无常有,道之两方面也。太一当即'道生一’之一。'天地万物生於有’,'有’或即'太一’乎?二者,天地也。三者,阴气,阳气,和气也。庄子田子方篇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即此意也。”冯先生已经明确“二生三”的“三”是指“阴气,阳气,和气”,显然是老子“一分为三”的主张,与西方人的“一分为二”不同,所以也就不敢提出老子具有“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也就不敢将“和气”深入探索下去,只好不了了之。 《黄帝内经》吸取了《周易》的“三才道”与老子《道德经》“一分为三”之论,创造了人类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学。如在《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灵枢?逆顺肥瘦》说:“至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充分说明“天、地、人”三才中是以“人”为主体。 王弼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进行解说的时候,就比较明白了。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为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尽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也。”这就是说,三乃是一,本也。由道到一,再二而三,正是思辨推理的过程,一、二、三皆谓道的不同侧面,也都可以代表道。一,重视全部、整体,精神;二强调对立,老子所言诸多对立,不再细述;三,强调整体与对立的一致,即“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高智慧,对于今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对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对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必将具有巨大的启迪。 三才之法,则是更多的容纳了诸多术数及其他传统文化之精华,独成一体,灵活多变。但是极希望看了本文读者以及易学界的朋友们,能够在运用三才之法的时候,以德为先,不要挟一技而不顾因果循环,预测之时,要把帮助人放在首位,不要唯利是图,更不能以三才作为一种骗人的手段,否则后果不可想象。学易无德的结果会很悲惨的。在给人预测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能推出多少就推出多少,要相信古人的智慧。未学易,先学占,未学占,先学做人。 古人伟哉,后学在读古书的时候,收获良多,三才之学的根在古人的作品与智慧中,道家大德、儒家先贤、术数家大隐、医家高明之士的对三才的论述,使后学得有收获,深深的叩谢。 写这些文字会有什么影响,只是对自己多年学易的一个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更多的是想告诉海内外易友,理法是多么重要,倘
本文档为【三才筮法系列讲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485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5KB
软件:Word
页数:5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10-18
浏览量: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