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举报
开通vip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刘 茜(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具广泛性。那么,大众传播是否就此达到了一个理 想的均衡效果呢? 本文从“知识差距”假设及其与之相关的研究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决策。 主题词 新媒体环境 信息传播 效果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介。而媒介的发展与人 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最早 , 人们利用自然存在的介质,如空气、水、龟壳、石头 等传播信息。那时的信息传播量少而且缓慢。只...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刘 茜(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具广泛性。那么,大众传播是否就此达到了一个理 想的均衡效果呢? 本文从“知识差距”假设及其与之相关的研究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决策。 主题词 新媒体环境 信息传播 效果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介。而媒介的发展与人 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最早 , 人们利用自然存在的介质,如空气、水、龟壳、石头 等传播信息。那时的信息传播量少而且缓慢。只有 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记载在固定媒体, 如竹 简、龟壳上面的信息。平民百姓只能通过口头交流 获取信息以增进知识。信息传播的不均衡效果是 很显然的。 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质 的飞跃。它使信息的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信息量增 多而且传递迅速。更重要的是, 社会上不同阶层均 有一定机会接解到纸质媒介, 从而使信息能够为更 多的人吸收利用。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 缩微复制技术、声像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的出 现, 更使信息的传播在量和质两方面得到突飞猛进 的发展。在全球快速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 彻底改 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获取观念。有了信息高速公 路, 世界仿佛变得更小,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多 媒体技术的诞生, 使人们同时从多种感官途径获取 信息。光盘检索, 联机检索让信息用户不再拘泥于 当时当地的资源而可以随心所欲的获得对自己有 用的资料。更有一种最新的在分子甚至原子规模 上生产材料和机器的技术——纳米技术正在研制 之中。如果纳米技术应用于信息载体, 则信息的存 储密度将会更大。于是有人预测“不出几年, 美国国 会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馆 1. 04 亿册藏书将可装入口袋。( 1)” 二、“知识差距”假设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者提契诺等人早在 1970 年就提出了所谓的“知识差距”假设( The Knowl- edge Gap Hypothesis)。他们认为: 随着大众媒介信息向社会体系输入的增加, 具 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能比具有较低社会经济 地位的人更快的获得这些信息。因此, 这两类人之 间的知识差距将会增大而非缩小。(2) “知识差距”假设的提出, 为传播学传播效果的 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因而引起了各国学者的 兴趣。 在美国, 提契诺等人对明尼苏达州 19 个社区 的传播效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后,得出最初的结论: 随着媒介传播信息量的增加, 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知识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这是因为: 1. 教育程度高的人阅读理解能力强; 2. 教育程度高的人知识储备丰富 ,从而能更 好的掌握知识; 3. 教育程度高的人有较好的社交圈等多种信 息来源的辅助渠道; 4. 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关心公共事物, 更有社 会责任感。 1975 年, 多诺休初期的“知识差距”假设作了 某些修改,提出了一些使“知识差距”缩短的因素: 他认为: 如果某件事能引起社会全体成员的关注, 有关这件事的知识的信息有可能在社区内被平均 吸收。媒介不断重复报道某一事件, 则社区公众对 事件的关注程度会增加。如果信息传播的范围是 在一个统一的社区内而不是在一个多元化社区内, 则人们对其理解会更趋于一致。因此, 只要控制某 些相关的社会因素, 那么“知识差距”会缩小。( 3) 关于“知识差距”假设, 德国学者巴伐得利 (Bonfadelli)认为: 对于理解媒介信息来说, 教育水 平的高低是一种成败的尺度。第一种情况是, 由于 受众教育的程度本身的差距, 加之由此而导致的经 济条件的差距和获知动机的强弱, 教育程度高的媒 —40— 图书与情报 1996年第 4期 介使用者与教育程度低的媒介使用者之间的知识 差距会越来越大; 第二种情况被称为“上限效果” ( ceilingef f ect ) , 即是知识的吸收量有一个极大值 , 教育程度高的人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他不再需 要或很少需要通过传播媒介来增长他关于某方面 的知识。而一个知识贫乏的人通过一个时期的接 触媒介, 却能积累起相当多的知识而赶上知识丰富 者; 第三种情况是: 假定接触媒介的人只有教育程 度上的差距, 其他因素不变,那么, 他们因接触媒介 而获得知识的差距将处于平衡状态。(4) 从上述这些关于“知识差距”假设的研究中, 我 们可以看到, 信息的传播效果受受众教育水平、经 济水平以及社会相关因素的影响。这样, 我们就有 了一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考察在新技术条件下信息的传播 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三、信息传播的均衡性分析 笔者认为,不论信息量多么丰富, 信息传播技 术如何先进,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仍然是不均 衡的。教育水平高、经济地位高的社会阶层能在信 息的涌现趋于膨胀的环境里, 如鱼得水的获得大量 的信息。而知识水平低, 经济条件不好的社会阶层 虽然也比过去更多更快的获取信息, 可是后者与前 者获取的信息量仍然存在差距。并且, 这种差距是 客观固有的, 任何因素都无法消除。 众所周知, 信息的传递总离不开媒介。每种新 媒介的问世, 总会使原已大量使用媒介的人获益最 多。因为他们具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 容 易对新媒介掌握并加以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为例 , 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首先由美国苹果公司于 1984 年推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美国, “多媒体”已成 为一个常用词。不再是一个高深的技术概念。但在 我国, 多媒体计算机还仅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 以 及大城市为数极少的家庭范围内使用。对普通受 众尚不普及。 再以我国各地区情况来看, 东部地区无论在经 济发展, 人口素质还是信息资源方面均优于西部地 区。据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 1989 年的我国科技情 报资源调查分析报告指出: 东部经济带人口约 41305 万,总产值约 3574 亿元,大学以上文化人数 约 303. 4 万 人, 公 共、高 校图书 馆藏书 量约 22510. 3 万册; 西部经济带人口约 23205 万, 总产 值约 1061. 4亿元。大学以上文化人数约 103. 5 万 人, 公共、高校图书馆藏书量 8245. 3 万册。从上述 这些数据可以得出: 东部经济带大学以上人口占总 人口的约 0. 7% , 人均拥有图书 0. 5 册, 人均产值 约 860 元;西部经济带大学以上文化人口占总人口 的约 0. 44% , 人均拥有图书 0. 36 册, 人均产值约 460 元。( 5)可见,东部在经济、文化两方面都比西部 占优势。无怪乎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或引进我国, 总在东部地区率先得到推广应用。此外, 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信息大多是作为商品出现。它必然受到 一定的购买能力的制约。这一点说明, 信息的获取 与经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是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看, 与这两方面相 关且更根本的因素是教育水平。通常技术经济基 础好的用户, 教育水平也相应较高。由教育水平差 异而导致的专业知识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对新事 物的敏感度, 以及对先进媒介的掌握运用能力的差 异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知识差距”假设的研究中, 学者们发现: 不 同教育经济水平的人,虽然可能都知悉同一件事, 但就该事了解的深度来看, 却仍然存在着差异。高 教育程度者, 经济状况好,接触传播渠道机会较多, 加之其阅读理解能力高, 所以比低教育程度者能更 透彻深刻的认识同一事件。此外,教育程度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个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也 取决于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 由个人天赋的 高低而影响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进而影响其获取 信息能力的差异。由个人素质因素而导致的信息 传播不均衡状况恐怕是难以消除的。但是, 可以通 过教育发展等方式, 发掘受众潜力,疏通传播障碍。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因素。从事传播活动的人 通常是一定教育层次的人, 他们在传播对象和传播 方式的选择上可能比较忽视低社会阶层者。 这样,当受众(包括贫穷和经济不富裕者)都有 机会接触到大众媒介, 当广播、电视、报纸、计算机 越来越廉价和普及; 当现代信息技术把全球连结成 一个紧密的整体, 信息的传播更快速、全面、准确的 时候,信息传播的不均衡状况却仍然存在。让每个 受众都能均等充足的获得知识信息几乎是天方夜 谭。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只是使信息的传播相对均 衡,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下一个问题。 四、增强信息传播效果的几点建议 由于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受众教育水平的差异, 那么一个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普及全民教育。这 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团体创造条件, 让广大受 —41— 图书与情报 1996年第 4期 众在自己的学习能力范围内有机会接受教育。受 众的教育水平有了提高, 其理解阅读能力,对信息 媒介的掌握运用能力, 分析观察事物的能力也会随 之提高。这样, 信息传播的不均衡性就不会在客观 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由于受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变 得严重了。提高普通受众教育水平是一个最根本 也最需要努力的解决方法。 此外, 从信息媒介这方面入手。让媒介更易为 多数人获得和掌握,形式更丰富, 能够满足不同层 次的受众的需要。英美两国主张开放闭路电视, 原 因就是因为闭路电视频道较多, 能够为少数民族和 信息贫乏者提供特别服务。通常一提起教育, 我们 就会想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实际上, 受众却能 从媒介中获得比课堂提供的多得多的信息。听广 播, 看报纸能了解发生在周围的事。许多生活常识 和跨学科的知识通常来自媒介而非教科书。这就 是媒介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虽然并不是只要提供 充足的信息, 人人就都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但是, 我 们依然应该重视媒介的教育作用。因为并不是所 有的知识都是无止境的。例如: 教甲、乙两人学珠 算, 最初甲有一定基础。甲、乙两人能力会有差异。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 两人都熟练的运用算盘。这时 , 两人能力的差异就可能很小了。这便是本文前面 所谈论过的“上限效果”。所以, 社会应努力使媒介 更方便让受众有机会接触, 从而使其获得一定的知 识, 进而又提高自己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虽然提高了信息的效率和 速度, 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 但是传播效果的不 均衡性仍然存在。由此而导致的受众的知识差距 会同贫富差距一样, 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不同 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的差距, 实际上就是信息 利用的差距。我们应重视信息传播不均衡性的研 究,以缩小传播差距,促进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经济 的均衡发展。 注  释 ( 1)黄宗忠, 论 21 世纪的图书馆, 《图书与情报》, 1996 年第 2 期 ( 2) P . J. Tichenor, G. A. Donohue & C. N. Olien, “Mass Media Flow & Dif f 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4, ( 1970) : PP : 159- 170 ( 3) Donohue,G.A . , P. J. Tichenor and C. N. Olien ( 1975) .Mass Media and the knowledge Gap: a hy- pothesis is reconsidered.Communication Research 2: 3- 23 ( 4)单纯, “知识沟”理论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 上 海,《社会科学》, 1993 年第 8 期。 ( 5)周庆山, 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研究, 《图书与情 报》, 1996 年第 2 期 参考文献 ( 1)陈世敏,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 台北,三民书局, 1993 年 ( 2)周庆山, 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研究, 《图书与情 报》1996 年第 2期 ( 3)李茂政, 大众传播新论, 台北, 三民书局, 1991 年 (上接第 63 页) 在著录和标引上前后保持一致性和准确性。 ( 2)建立 CIP 质量检查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即在各个工作环 节, 要坚持审校工作, 这是提高 CIP 质量、减少差 错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在 CIP 数据付印之前, 应有 专人进行审校, 把好最后一道质量关。 ( 3)建立 CIP 质量信息反馈制度。CIP 人员要 做好有目的地收集、分析、整理 CIP 信息与处理质 量问题的一系列工作, 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 防 止差错, 不断地改造 CIP 工作。这是经常性的工 作, 应当建立相应的 CIP 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总之,CIP 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研 究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我国图书情报、出版发行部 门对 CIP 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他们对 CIP 寄予很 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期的 CIP 实践, 现在应该是 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2451- 90.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 北京:中国标 准出版社, 1991 2. 黄 葵 . 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的组织管理 . 见: 傅椿徽主编 . 图书馆文献编目 . 武汉: 武汉大 学出版社, 1989. 285- 312 —42— 图书与情报 1996年第 4期
本文档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92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1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11-22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