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_0902

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_0902

举报
开通vip

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_0902null 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 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 闵忠荣 2012。10研讨内容研讨内容导言 城市地震灾害 城市洪涝灾害 城市地质灾害 城市气象灾害 安全城市建设途径及案例 1.导言 1.导言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 从560 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极易导致社会失序、分配失衡、百姓失业和道德失范以及各种生产事故,是社会风险的“高发期”。而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面临着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带来的的双重挑战。提高城市的防灾...

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_0902
null 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 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 闵忠荣 2012。10研讨内容研讨内容导言 城市地震灾害 城市洪涝灾害 城市地质灾害 城市气象灾害 安全城市建设途径及案例 1.导言 1.导言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 从560 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极易导致社会失序、分配失衡、百姓失业和道德失范以及各种生产事故,是社会风险的“高发期”。而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面临着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带来的的双重挑战。提高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章内容框架: 1.1城市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1.2城市安全问题的新特点 1.3安全城市的评价体系null1.1 城市灾害的定义和分类根据城市灾害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城市自然灾害(如城市地质与地震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海洋灾害等)和城市人为灾害(如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流行、生产事故、环境公害、城市生物灾害等)。 根据城市灾害发生的时序和因果关系,可以分为原生灾害(导致次生灾害的主灾)和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null1.1 城市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1996-2010)》中,把地震、洪水、气象灾害、火灾和地质灾害等五大灾种列为导致我国城市灾害的主要来源,它们同时也是国家认可的主要城市灾种。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公共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城市管理者及城市安全减灾科技工作者,要从城市自然灾害、城市人为事故、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城市社会恐怖事件四个层面去把握城市安全的态势。 这些城市灾害具有几个一般性的特点:(1)突发性;(2)大多数情况下的不可预测性;(3)具有次生性、衍生性;(4)很大的破坏性 null1.2 城市安全问题的新特点 2.城市地震灾害 2.城市地震灾害 地震是城市最突出的灾害之一。地震按照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按其成因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 null中国地震震中分布(2300B.C.-2000A.D.)图null2.1 城市抗震防灾主要措施 null1)城市建筑物抗震设计 我国2010年12月1日颁布了最新的《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配电网设计规范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220kv变电站通用竖流式沉淀池设计 (GB50011-2010)》,全国采用统一的设防原则、设防目标,建筑防御地震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资料来源:张红红.防震减灾引导城镇规划与建筑再生.城市环境设计,2008,(06)日本抗震建筑设计施工要求 抗震建筑体现在形体抗震设计和结构选型、结构设计等几方面,具体措施有: (1)建筑的选址:按建筑物的性质和重要程度选择建设场地,对生命线工程、政府机关和大量公共建筑严格避开不易建设的地段。 (2)地基处理:确定场地后对地震地质和工程地质进行勘察,以勘察的数据进行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对于地质较差的场地要进行地基处理。 (3)建筑形体:简单的形体抗震性能好,建筑平面力求规则、对称、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均匀。 (4)以基本烈度为依据,严格执行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5)合理确定抗震结构体系,宜有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 (6)建筑的抗震技术,耐震、制震和隔震技术在日本建筑中已广泛应用。日本针对房屋防震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 null2)城市交通生命线null城市生命线系 统防震规划美国提出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及城市规模,设有足够数量的对外出口,市区道路要确保与重要交通枢纽(机场、车站、港 口、码头)的连接。日本神户市重建规划将港口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和修复列为振兴“都市活力”中除产业振兴之外的主要内容,形成海、港、空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和防灾中枢据点。一般来说,震后城市交通的生命线要依赖平常在交通组织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地面正常交通作保障。在国外,每次大地震后,公路抗震设计规范一般都会进行补充和修订。2)城市交通生命线null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规划作为灾后附近居民的紧急疏散场地和中转地点,要求就近布置,居民可以在5~10分钟之内到达临时避难场所灾后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伤害,在相当时期内供避难居民生活的场所,配备水、电等基本生活设施居民在地震期间避难,以及灾后进行紧急救助、重建家园期间供灾民长期生活的场所,配备供水、供电、通信、物资与人员运送、卫生防疫、厕所、指挥、保卫、消防等设施固定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null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null5)建设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体系null5)建设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体系null2.2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案例 null1)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null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灾后12-24小时之内1)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null家庭防灾准备“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1)在平常注意防火(2)准备灭火器和消防用品(3)想办法防止家具等的倒塌和窗子玻璃等落下来 (4)考虑住宅外部的安全对策,检查和修缮院墙等(5)准备好水、粮食、医药品、携带式收音机等紧急外出用品(6)预先确定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的 家属成员的分工 、避难和联络方法等(7)积极参加都、区市町村主办的防灾训练和防灾事务(8)协作町会和自治会等建立地区和社区的相互合作机制(9)在灾害时有需要救 援的家庭成员,在方便的前提下事先向居民组织或消防署及警察岗亭等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1)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null2)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null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等级3)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null4)重庆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重庆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以及水文气候条件,市内及周边存在多条断层,虽然抗震设防烈度较低,但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的变化将改变地应力场的分布,有可能导致库岸沿江城镇包括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的加剧,抗震防灾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重庆市避难场所的适用面积、服务半径及基础设施null 3.城市洪涝灾害 洪涝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约50%以上的国土面积都受到洪涝的严重影响。洪涝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地区上的差异也相当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各地较大的暴雨洪水灾害有1092次,平均每两年一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多次特大洪水,造成严重灾害。 洪涝灾害的突发性极强,容易与其他自然灾害相互影响,产生连锁反应。暴雨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下能够演化为洪水、涝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自然现象和灾害,又可进一步演化为水土流失、血吸虫、瘟疫和次生洪涝灾害。 本章内容框架: 3.1城市洪涝灾害定义及分类 3.2城市化与洪涝灾害 3.3城市洪涝灾害防御 null雨涝指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因渍生灾的现象。海面突然上升,使海水登陆而泛滥也可以造成洪涝灾害。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很难区别,所以通常称作洪涝灾害洪水:是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而泛滥,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堤、道路和桥梁被毁、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洪涝灾害3.1 城市洪涝灾害分类及定义null洪涝灾害按灾害成因分类3.1 城市洪涝灾害分类及定义 nullnullnull 城市在发展,洪涝灾害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近几年不分南北,只要一降暴雨皆成泽国,城市洪涝灾害常规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规划和发展模式不当造成的。为扩大城市用地,填埋河湖的现象不在少数;在低洼易涝区域建设开发区的城市也不少。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增加: 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流域不透水面积与河流水系造成了较大影响,使得城镇化地区水文规律产生较大变化.城市化对径流的长期影响表现为:①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②不同类型降雨的雨量、次数都有增加;③平均河网密度和水面率下降,河流滞蓄洪涝水与水质净化能力明显下降,进而造成洪涝灾害加剧以及河流水质恶化等问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2 城市化与洪涝灾害 null①城市人口和资产密度增加,单位面积下同样淹没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会相应增加。②城市地下设施增加,洪涝易损度加大。地下交通、下潜式立交、地下商城、地下车库、仓储等设施大量增加,遭遇暴雨时往往首先受害。各类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也大多将配电设施置于地下层,一旦水淹可能造成整栋建筑瘫痪。③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通信、信息等网络系统发达,称之为城市的生命线系统,是维持城市正常活动的基本保障。但是遭遇洪水时,系统中一处损坏可能导致系统的大部分瘫痪。④城市洪涝灾害诱发次生灾害的隐患多。如街道变成了行洪通道,汽车熄火并被冲入河道造成伤亡;洪涝造成地面塌陷,形成水坑,车、人误入造成伤亡等。 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原因使城市面对洪涝灾害变得更加脆弱,具体 表现在两个方面:null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洪涝灾害而言不是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是变得越来越脆弱,城市中风险四伏,稍有疏忽就可能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防御洪涝灾害3.3 城市洪涝灾害防御 null为实现“建设不怕水的城市”这一目标,需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null除以上工程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管理,包括:nullnull案例1:伦敦卡姆登区的防洪减灾经验卡姆登区(Borough of Camden)位于伦敦的中心泰晤士河北岸,面积约为22km2,目前人口接近22万。辖区有大英图书馆、摄政公园等大量世界闻名的景点和机构,著名的国王十字(King's Cross)和尤斯顿(Euston)两个车站也位于该区卡姆登区及 其运河网来源:根据British Waterways资料整理null 横穿该区的摄政运河(Regent‘s Canal)是卡姆登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区域内的摄政公园等主要绿地共同构成了卡姆登区的公共空间系统。 卡姆登区政府希望通过运河及其沿岸地区的规划设计,调整运河水体的利用以适应气候变化、发挥运河的防洪功能。 规划工作集中在控制气温、降低洪涝威胁和管理雨水等水资源三个方面,主要在社区尺度上进行了尝试以解决气候变化给该地区带来的问题。 伦敦摄政公园边的运河 来源:倪敏东,许艳玲.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空间规划——来自伦敦卡姆登区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1) 卡姆登区及其运河 来源:http://www.systemed.net/carto/londonwaterways.gifnull4.1 我国城市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 null4.1 我国城市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 地质灾害按灾情和险情不同可以分为八类null其中,地质灾害评估区范围不局限于建设用地面积之内,而应依据建设项目特点及弛质环境条件确定。根据建设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进行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与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划分评价级,确定评价范围和地质灾害类型,选取评价要素,进行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与综合评估,提出具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措施。1)核心防灾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999)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之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null2)具有法律地位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 地质灾害风险的不断增加,促使一些国家有关自然灾害预防的法律出台。以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安全需求。 例如,瑞士、意大利、新西兰和美国的一些州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灾害管理的法制建设,通过法制手段确立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政策。将地质灾害防御管理政策的制定放在了重要地位,并为其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意大利1998年颁布的1998/180号法令,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战略,通过开展水文地貌灾害填图计划(HSP),识别出地质灾害风险地带。据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地质灾害风险地区的土地开发法国1995年颁布的1995/101号法令。要求对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进行“滑坡风险预防规划(PPR)”,并将 PPR与强制性自然灾害再保险互联机制联系起来。 瑞士1991年颁布了新的森林和洪水保护法,确定了瑞士自然灾害管理战略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危险性评价、保护目标定义、规划措施和保护措施。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大大降低了地质灾害风险。 新西兰在自然灾害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全面,将自然灾害与保险相关联,其中《资源管理法》确定了国家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一揽子政策和土地利用审批 、建筑开发许可方面的限制性条款;在《建筑法》中,要求提供与“工程信息备忘录”和“土地信息备忘录”相关的地质灾害信息。null3)地质灾害填图与区划 提供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决策信息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是开展地质灾害编目和填图工作。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或敏感性图和风险区划图,将信息传递给有关政府部门、社区、保险商等,以供决策之用。 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全国性区域滑坡灾害风险填图和区划工作,以此为基础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美国一些州政府通过土地开发审批的限制性措施,控制或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 意大利自1998年起,通过实施2年的水文地貌灾害填图计划(HSP),识别出滑坡灾害风险地带,据此编制滑坡灾害土地利用规划,限制滑坡风险地区的土地开发。 HSP 的主要任务包括: ①识别出需要恢复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的优先场地/地区; ②灾害评价,包括危险性评价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并对风险进行了4级定级; ③建立数据库,开展GIS编图; ④评价不同类型滑坡可能的损失程度 ⑤不同物质运动类型的灾害评价和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⑥不同滑坡类型承灾体的风险评价。 意大利通过颁布1998/180和 1998/267号法令实施 HSP计划,几乎所有盆地管理机构都完成了滑坡灾害填图任务。HSP滑坡灾害填图成果为意大利的土地合理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避免了盲目的土地开发行为。null4)地质灾害风险带土地开发限制管理 为了强制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地带管理,尽管不同国家所采取的程序有所差异。但都是根据国家法律开展滑坡灾害风险区划,并将之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 例如,20世纪80年代法 国在其地方城市土地规划中实施了滑坡风险区划:意大利90年代实施了基于滑坡风险区划的土地利用总体管理规划;瑞士也在90年代实行了雪崩、洪水和泥石流危险地带的红线和蓝线区划,并将其纳入地方土地管理规划中。 用于减小滑坡风险的土地区划通常将土地划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地带。例如,瑞士1997年出版的《滑坡危险性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规则》将土地按滑坡危险性划分为四大类:①红区(高危险区):原则上禁止建筑物的建造;②蓝区(中等危险区):根据滑坡类型确定土地开发的限制性条件。③黄区(低危险区):允许建造房屋,但必须告知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滑坡危险性。④黄白区(非常低危险区):滑坡灾害发生概率非常低的地区,对一般的土地开发不加以限制,但对特殊敏感的场所(如化学工厂)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降低滑坡风险还包括采取土地开发审批限制措施,如限制房屋密度、保护区内只允许低人口密度相关的土地开发活动、低价值的商业活动等。美国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包括:①通过规定容许建筑密度控制滑坡灾害的可能性。美国许多州的山地开发考虑了坡度——密度规程,这些规程遵循随坡度的增加密度降低的规律②美国一些州限制滑坡易发区内土地利用的条例,条例通常要求对土地利用的适用条件加以明确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③美国许多州制定了地面平整条例,避免潜在滑坡的发生。null如何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转化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的依据,从而达到预防地质灾害的目的,国际上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启示:从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 5.城市气象灾害 5.城市气象灾害气象灾害频发刷新“历史最高值”,城市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敲响警钟! 本章内容框架: 5.1引子:灾临城下——现代城市如何应对? 5.2城市气象灾害概述 5.3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 5.4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防灾减灾null5.1 灾临城下——现代城市如何应对气象灾害?  众多数据和现象都表明:气候正在起变化,天灾的频率和烈度都在加剧,极端天气正往常态化的趋势发展。2008年,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减灾署就已提倡城市用双轨的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强灾害风险管理,一方面应用“减缓”策略,通过一系列低碳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一方面通过“适应”战略,提高城市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null1)城市气象灾害的类型 对于城市气象灾害最常见也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分类是按照致灾因子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水分异常、温度异常、气流异常等类型。 城市气象灾害的灾害链长而且分之多,次生和衍生灾害多,常见的次生和衍生灾害有: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市场变化和经济损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社会事件等。null季节性连锁性多样性损失重影响大2)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由于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城市气象灾害也多呈周期性和季节性,如热带气旋( 台风) 、暴雨、龙卷风和雷电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夏季,大雪、冰冻、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冬季。城市中,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之间联系十分紧密,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很容易造成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雷电引起供电系统故障,供电系统故障造成水厂不能生产,水厂停产造成供水困难,无水可供又会影响市民生活。由于城市所具有的特殊性,同样的天气在郊区可能不成为灾害,而在城市却会形成灾害或加重灾害。如大雾在郊区旷野并不是灾害,而在城市就会影响交通,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同时,由于城市工业废气排放多,雾中的有毒微粒浓度比郊区高,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由于城市人口和财富集中,发生同等剧烈程度的气象灾害,损失要比周围地区大得多。如1991 年江淮洪涝灾害中,城市密集,经济繁荣的苏南损失就要比安徽大好几倍。城市通常是周围区域的经济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后,必然影响到周围农村和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null5.3 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 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实践表明,通过提高人们的防灾意,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就能够减轻城市气象灾害的程度,一般而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建筑设计,充分考虑气象条件加强雷电防避,减轻雷击灾害加强工程性防御措施,提高城市承灾能力因城制宜,制定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规划(1)(2)(3)(4)重视灾害性天气研究,加强城市气象警报服务系统开展人工消雾,减轻城市雾害削弱夏季热岛强度,减轻城市高温危害(5)(6)(7)null5.4 全球气候变化——城市气象灾害的新语境      最新的观测数据表明:近100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从1856年到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174℃。最近12年中有11年位列19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之中。近50年平均增暖速率(每10年0.13℃)几乎是近100年的两倍。   气候变化正在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气候变化对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加深。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城市气象灾害频度和程度的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作何应对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1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中的角色2当前国外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经验3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null1)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中的角色      低碳经济是指一种发展模式,指在经济增长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以高能源效率产出,推动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中,可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必须由两大规划策略开始:“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 “减缓”规划 减缓规划策略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去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潜在的反面影响。相关的手段可包括编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提供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鼓励使用减低CO2 排放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方式。有关的政策必要有一个概定的减排指标为依据,作为度量各减缓规划手段的可行性及成效的工具。“适应”规划 由于全球暖化带来的生物、自然、地理系统变化已经产生,而部分预计的改变也已经不能避免。因此城市规划要从“适应”的角度去分析那些无可避免的生物、自然和社会转变,制定政策和行动去“适应”,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包括未来预知海岸水面升高如何破坏城市现有基建设施、经济活动如何受农业生态平衡改变影响而减产、 强烈天气现象如何影响民生,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避免不了的转变。null2)当前国外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经验 (1)纽约市:把气候变化整合在城市增长策略中   null (2)温哥华市:把城市规划许可条件和绿色建筑认证要求挂钩   温哥华市于2008年出台了名为《温哥华生态密度宪章》(Vancouver Eco-Density Charter)的城市规划政策,其目标为将温哥华建为环境可持续、有承担、可宜居的城市。(1) 温哥华市的前途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有危机; (2) 温哥华市政府建立目标,控制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 (3) 温哥华市的生态足迹和碳足迹表明城市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因而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责任而应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及推动节能减排的任务。《宪章》内容特别把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力列为规划要应对的重要议题于2008 年5月起,温哥华市对一切市内土地用途更改申请都附上一项规划条件:所有申请必须满足 LEED(美国能源和环境绿色建筑评核系统)银级水平或相同水平的认证。此土地用途规划申请手段直接把城市规划许可条件和绿色建筑认证要求挂钩,强制推动减排政策。 6.安全城市建设途径及案例 6.安全城市建设途径及案例近年来,城市安全问题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普遍的重视,西方发达国家在灾害应急反应规划和城市安全防范方面的机制和经验已经较为成熟,而我国部分城市也出现了基于城市安全的规划和对城市城市安全规划的探索性实践。这一部分希望通过对北京通州新城安全城市规划、加拿大多伦多市提升城市空间安全性的措施等案例的介绍提升读者对于安全城市规划的理解和认识。 本章内容框架: 6.1 安全城市建设途径 6.2 安全城市建设案例 null 6.1 安全城市建设途径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null6.2 安全城市建设案例 1)通州新城公共安全规划公共安全规划的定位和重点 1、从大背景的公共安全保障角度看,要明确新城与中心城在公共安全方面的协作机制和协调功能。 2、解决通州新城本身的城市安全问题,建立新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的创新和结构 1、城市防灾减灾变为公共安全保障,特别要考虑安全生产、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与人为技术灾害相结合的问题; 2、要考虑“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的规划建设; 3、应从生态环境容量方面确定城市规模。 规划建设要点 1、综合防灾圈建设 2、公共设施安全设防 3、常规与紧急状态相结合的城市安全功能 null通州新城公共安全规划框架1)通州新城公共安全规划null通州新城安全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防护区域包括政府、学校、医院、大型活动场所和公共福利设施。 将党政机关、广播电视塔、交通枢纽、电信局、科研基地、桥梁、医院、仓库确定为重点防护目标通州新城重点防护区域规划图null2)“为多伦多创造更安全的空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多伦多着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目的在于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角度改善城市的治安。这一做法被国际预防犯罪中心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誉为最佳实践。由多伦多率先采用的社区安全条例以及保障城市安全设计大纲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保障城市安全设计大纲 保障城市安全设计大纲适用于地下停车场、公园、娱乐中心.公交设施、公共住宅以及其它新开发的项目。该大纲是在广泛接受了开发商、建筑师、园林设计师以及城市规划师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并参考了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该大纲的设计要点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如何加强城市空间的安全性: 1、经过设计的公共空间要能使其使用者很清楚地看到周围的情况。 2、经过设计的公共空间.其使用者要能被其他人所看到。 3、经过设计的公共空间要能使其使用者很容易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在哪里和下一步该往哪里走,会让人心里觉得安全。 谢谢!谢谢!
本文档为【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_090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4321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8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2-04
浏览量: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