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周锋

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周锋

举报
开通vip

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周锋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 周锋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周锋(1986-),男,江西南昌人,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问题,推导出生态产业体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指出新型城镇化要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唯有植入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建成生态产业城镇,才能实现健康、宜居、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产业体系;生态城镇;改革 产业共生理论是从生物学领域的共生学发展而来,经济学家发现参与经济活动...

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周锋
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 周锋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周锋(1986-),男,江西南昌人,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问题,推导出生态产业体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指出新型城镇化要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唯有植入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建成生态产业城镇,才能实现健康、宜居、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产业体系;生态城镇;改革 产业共生理论是从生物学领域的共生学发展而来,经济学家发现参与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着与生物系统组成相类似的性质特征,并进一步指出,经济结构也可以像生物系统那样独立的存在和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产业共生理论逐渐过渡到了实际操作阶段,地区政府将产业共生理论与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可称为生态产业体系的城市建设体系。典型的例子如丹麦的卡伦堡、巴西的库里蒂巴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经济总量虽然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从经济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来看,经济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近年来,国家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升为战略核心,指在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体系。然而当前,地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存在不少弊病,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观念上盲目、短视、缺乏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生态产业体系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破解当前城镇化结构性难题,建设和谐、友好、生态、繁荣、健康的新型城镇作参考。 1 新型城镇化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1 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 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新型城镇化。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然突破50%,然而按照户籍城镇化率的计算,我国实际城镇化水平大约只有35%,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很大部份的农民工群体没有纳入到城市管理当中。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人的城镇化至关重要,需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第三、促进消费升级,调整经济结构。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什么,根据以上三点理由,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建设以经济发展、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社会稳定、生态宜居、环境友好为目的的新型城镇。根据百度百科定义,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现实状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市化战略为依托,当前我国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全国城市化战略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主要的城市群地区为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正式发布,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为各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打开了空间。其中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在全局战略规划下,各大城市地区性,局部性的规划建设分分上马。如黔中经济区就着力于打造贵阳安顺一体化核心区,统筹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贵安新区,打造大贵阳经济圈,同时依托交通干线,打造贵阳—遵义,贵阳—都匀、凯里,贵阳—毕节经济带,提升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在确定的106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一江两岸”的山水城市布局,以湘江为纽带,形成“五片一中心”的组团式布局结构。湖北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协条发展,推进城市发展扩张。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构建四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1.3不可忽略的问题 然而就在城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的当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却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群体诸多质疑和诟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脱离实际、缺乏支撑、大建空城;二、盲目建设、透支财力、大肆举债。笔者认为,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地方政府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详细的长期规划;第二、忽视产业体系建设,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具体来说就是地方政府在进行新区开发和园区建设时,既无系统评估又没有详细规划,往往大笔一挥就开始圈地造城,至于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城市人口是多少,怎样增加就业,如何功能布局全部大而化之不析详里,而后新一届政府上任,变换一种工作思路,上届工作往往搁置至荒废,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不少。另一方面,受土地财政和政绩思想的影响,不少地方政府片面的将城镇化理解为房地产开发,大肆卖地造城,忽略产业体系建设,忽视产城共建,结果就是新城建好了,却空荡无人,形成了如今所谓的“空城”、“鬼城”,这在当前有不少实例。简图如下所示: 综上,目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盲目性、混乱性和不科学性三个方面的不良特征。 2 生态产业体系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推导 结合国外推动生态城镇建设上的一些经验,可以发现我国在进行新型城镇化时,许多地方政府是比较盲目的,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镇没有明确的目标,思维仅局限在如何通过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上,而不是考虑建设一个具有生态化、宜居化、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城镇。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较为混乱,各地政府大搞“千地造城,万树开花”。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各地政府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现像比较严重。地方政府的城镇化建设无法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各地的城市建设、产业建设趋于雷同。这样就无法从更高的视角去考虑区域之间的相互协同、相互关联,这必定会影响到城镇化的效果和质量。 从我国城镇化的盲目性和混乱性可以推衍出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是欠缺科学的。正如我们的工业腾飞不能走末端治理的路径,我们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要把握发展的后发优势,要以先进性,科学性去支撑城镇化的建设,要学习国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而不应沿袭过去的落后方式。笔者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最终就是要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态城镇。 什么是生态城镇。生态城镇从宏观意义上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适宜居住;从微观意义上来说,就是理论上零污染,资源循环、企业健康、就业充分。生态城镇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拥有自己的循环代谢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生态城镇可以完全脱离其它城镇和其它各种关系而独立生存。就像我国古典文献里所讲的桃花源世界一样。 建设生态城镇的核心部分就是打造城镇生态产业体系。如果说城镇是一个生命体,那么生态产业体系就构成了这个生命体的心脏,只有通过心脏的跳动,生命体才能具有活力。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讲的,只有经济发展,国家才能生存。小到一个城镇,只有当这个城镇能够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包括一切的:衣、食、住、行用品、生活服务等等,城镇才能维存下来。生态产业体系就是城镇的基础支撑系统,由它来完成生态城镇的基本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生态产业体系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人民宜居的生态城镇;建设生态城镇的核心部份是构造其基础的生态产业体系。如下图所示。 3.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3.1要以改革的迫力推动建设新型城镇化生态产业体系 如前文所述,当前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唯项目论、唯产值论的做法让人倍感忧虑,如果现在不及时扭转风气,以慎重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城镇化很可能会像以往的工业化一样,付出极大的代价和产生一系列后续问题,可能预料到的问题有:环境破坏、产能过剩、房产泡沫和经济危机等。 笔者曾经对发展中的江西X县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以 X县为例。X县位于长江沿线,有着长达数十公里的临江岸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临江工业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X县也以此为契机,进行如火如潮的沿江开放开发。然而笔者研究发现X县在大规模发展临江经济并没有县一级的详细规划指引,其基本模式就是想尽办法的招商引资。在一个规模不大的临江工业园中有纺织、造船、水泥、机械制造、新能源、酿酒、金属冶炼、塑胶、汽配等诸多企业,且普遍规模较小、相互关联性不高,结构体系混乱。这样的建设模式一定是不可持续的,一、造船、水泥等行业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在当前的情况下,仍然靠这些行业带动经济发展,其效果可见一斑;二、对于纺织、印染及其他一些小微化工企业,以县一级的管控力度和目前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否足以严格约束其排污排废,值得忧虑。笔者认为必须要以建设生态产业体系的思维去推动产业建设,才能做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富裕百姓。 3.2破除认识误区,构建多维生态产业体系 首先生态产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具备复杂网络的基本特征,用较为流行的方式可以表述为一个包含多个集群的小世界。因此,必须认识到生态产业体系结构包含多个产业集群,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诸多方面。 当前有很多片面的认识,认为生态产业体系就是建生态工业园,在工业园区内部实现产业的生态循环,这只是城市生态产业体系的一部份,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可以将城乡统筹、工业经济、现在服务业、生活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只在生态产业体系内部就能实现全产业循环。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将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部考虑在内,形成以农业生态自给、工业生态循环、服务业生态发展的全方位有机结合的生态产业体系,促推实现新型城镇化。构建新型城镇生态产业体系的意义也在于此,通过全息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城市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 3.3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要注重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生态产业体系的提出正是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蒸汽机发明以前,没有人能预料到蒸汽机竟然可以带动第一次产业革命,实现了以机器代替人力。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使我们可以将以往的工业废渣、废水和废汽都利用循环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产业建设时,开始考虑以资源的充分利用来获取最大的价值和利益,生态产业籍此得以发展。 这里涉及到一个成本的考虑,部份企业、甚至政府在涉及到三废循环、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植入的问题上都有所犹豫,不可否认,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与个别企业的利益产生矛盾,但是从整体生态产业体系来看是可以获取巨大的可持续利益的。这就要求从三个方面来处理这个问题:一、加大政府的宏观调节和把控力度,必要时可以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形式补齐产业链的缺口;二、不断的提升工业科技水平,降低生产和污染处理成本;三、提高企业和人民对生态产业体系的认识,形成社会整体支持的良好局面。 我们通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的技术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科技的发展常伴随着一个产业甚至几个产业的兴起,大力提倡和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对于建设新型生态城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加大生态产业技术攻关,完善生态产业体系理论体系。生态产业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类似于生物体的结构,完美的系统设计需既要对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也需要有相对成熟的理论支撑;其次,要鼓励发展清洁行业,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究。清洁行业是完善生态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正是由于清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才使得减少环境污染乃至于无污循环生产的实现具备可能性,因此要不断的发展清洁环保科技,促进产业体系发展进步;最后,要建立教育扶持和科技研发长效机制,通过开设课程、拓展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设立研发中心来培养生态产业人才梯度,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 3.4要科学认识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 必须认识到,进行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和推广,涉及政府、企业和群众三方全体。正确处理三方关系,意味着要实现三方的合作共赢,而不是冲突与矛盾。首先,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协调包容和持续进步。即以产业建设为中心带动收入增加、就业提升、社会稳定、环境改善等,因此,在建设新型生态产业城镇化中,政府、企业和群众就是一个共生体,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来促进发展,这一点必须提高到认识层面。 其次,地方政府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方政府通过纳税人的资金来助推城市发展建设,不但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和思想高度,还应当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水平。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不是只争朝夕的利益,而是为了长远的发展,地方政府的发展意识需要更科学、更前沿、更进步、更长远,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 参考文献: 王珍珍、鲍星华:《产业共生理论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吴旭晓:《“三化”视域下的区域生态效率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生态经济,2013年第1期 蔡小军、李双杰:《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稳定性研究》,软科学,2006年第3期 李春发、李萌萌、王强、王向丽:《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研究》,软科学,2012年第12期
本文档为【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周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82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8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3-12-04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