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用原则_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语用原则_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举报
开通vip

语用原则_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200 4 年 7 月 第 36 卷 第 4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b r ei即 比n g t」a g e T 份e h,眼 a n d Resear e h (b imon th ly ) J u ly 200 4 V 6 1 . 36 N o 4 语用原则 、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沈家煊 提要 : 当今历史语义学的主流是探讨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 , 这种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鉴和 采纳语用学的研究成果 , 初步的结论是 , 交谈双方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

语用原则_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200 4 年 7 月 第 36 卷 第 4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b r ei即 比n g t」a g e T 份e h,眼 a n d Resear e h (b imon th ly ) J u ly 200 4 V 6 1 . 36 N o 4 语用原则 、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沈家煊 提要 : 当今历史语义学的主流是探讨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 , 这种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鉴和 采纳语用学的研究成果 , 初步的结论是 , 交谈双方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特别是“适量准则 ” )是语义演变 的重要动因 , 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 “固化”是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 。 本文是对近年来这方面研究情况的 介绍 。 关键词 : 语义演变 、语用原则 、语用推理 [中图分类号〕H0 3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10 00 一0 4 2 9 (2 00 4 )0 4 一02 43 一8 历史语用学 历史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演变 , 要 回答的 问题有三 : (1) 演变的路径 (Pa th) , (2) 演变的动 因(mo tiv a t io n ) , (3 )演变的机制(m e eha n ism )。 演变的路径无须多说 。 关于演变的动因 , 经常 提到的有两个 : 一是语言的习得 , 一是交谈双方 的互动策略 。 “生成语法 ”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 是语言演变的动因 , 却忽略了成人的语言习得 , 其实成人的语言习得也是语言演变的重要动 因 。 一个语词初现一个新的意义或新 的用法 后 ,如果这项创新为创新者或其他人所重复 , 这 就发生了所谓 的“习得 ” , 语义的演变由此而开 始 。 互动策略指交谈双方为交谈的成功和效率 而互相关注 、互相影响 、互相协商 , 具体指交谈 双方所遵循的一些语用原则 ,如合作原则 、省力 原则 、礼貌原则等 。 本文要着重说明的是语用 原则中的“适量准则”如何引发语义及语形的演 变 。 关于演变的机制 , M e illet (19 58 )认为主要 是重新分析 (rea n al ysis )和类推(a n a l眼y )。 “重 新分析 ”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相关的概念 , 是概念的“转喻” (m e to n卿y )。 例如汉语的“学 不成 ” , 在中古汉语是表示 “没有学成 ” (连谓结 构 ) ,在现代汉语是表示 “不可能学成 ” (动补结 构 ) , 其间发生了重新分析 , 而 “没有学成 ”和“不 可能学成 ”是两个相关的概念 , 即一个蕴涵另一 个 : 不可能实现的事一定是没有实现的事 。 “类 推 ”是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相似的概念 , 是概 念的“隐喻 ”(me tap ho r )。 例如“他许你回家” 的 “许 ” (准许 )表示 “某人做某事不受权威的阻 碍 ” , 而“他许是回家了”里的“许 ” (也许)变为表 示 “我做出某一结论 (他是回家了)不受阻碍 ” , 两个概念相似但不 相关 , 发生的是隐喻 , 是类 推 。 可见 , 演变的机制跟隐喻和转喻这样的认 知能力 (La e ko ff & Jo hn so n 1 9 8 0 )密切相关 。 “重新分析 ”和 “类推 ” , 特别是 “重新分析 ” , 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自然 ”发生的 , 是下意识 的、无目标的“机械性 ”变化 ,所以称得上语言演 变的“机制” 。 它不同于有意识 、有 目标 、 “非 自 然”的语言郊七, 例如动词的名化(读一读者 , 编 辑动~ 编辑名)和名词的动化 (氧~ 氧化 , [喂〕 奶~ 奶「孩子」) , 这种变化虽然也涉及两个相关 的概念 ,但不属于“重新分析 ” , 也不在演变机制 . 243 . 2 0 0 4 年 外语教学与研 究 第 4 期 的研究范围内。 由社会 、文化 、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因素引起 的语言演变也不属于 “自然的”演变 。 历史语言学家对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 探讨 , 近年来特别借重语用学的研究成果 。 用 普遍适用的语用原则和语用推理来解释语言演 变的动因和机制 , 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 向属于 “历史语用学 ”的范畴。 Ja co bS & Ju e ke r (199 5 ) , 后来又在《历史语用学杂志))( Jo u rn al of 从s to r ica l p ra g 刀诬a t ie s )的创刊号 (2 0 0 0 )上 , 将历史语用学分为两个方面 。 一个方面主要着 眼于意义 , 要回答的问题是 :一个语词的形式保 持不变 , 其意义的引申要受什么制约 ? 例如汉 语 “许 ”字演变为多义词的过程受什么制约 ? 侧 重这方面 的研究称为词义 引申学 (S em as id o - g y ) 。 另一个方面主要着眼于形式 , 要回答的问 题是 : 要表达一个语义范畴(概念 ) ,采用现有的 语词形式要受什么制约 ? 这些语词的词义要作 什么样的调整 ? 例如 , 要表达 “实现的可能性 ” 这个概念 , 是什么制约着汉语中诸多语词 (如 ‘能 ” 、 “会 ” 、 “许 ” 、 “可能 ”等)的采用及其词义的 调整 ? 侧重这 方 面 的研究称为词 义定名学 ( o noma sio lo g y ) 。 自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 , 取这一研究 方向的历史语用学家集中讨论两个问题 , 一是 Gr ic e( 1 9 7 5) 提出的交谈的 “合作原则 ”所包含 的不同准则(质真准则 、适量准则 、相关准则 、方 式准则 )是否引发 (mo ti va te) 不同类型的语义演 变? 二是“一般隐涵义 ”和 “特殊隐涵义 ”的区分 是否有助于解释语义演变的过程 ? 此外还有第 三个问题 , 要解释常见的语义演变类型 ,还需考 虑哪些其它重要因素 ? 2 . “足t 准则 ”和“不过 , 准则” G ri ce (197 5) 提出的交谈的 “合作原则 ”包 含一条 “适量准则 ” (qua n tit y) , 即说的话要适 量 , 不多也不少 。 这条准则其实包含两个方面 , 一是 “足量 ” , 即传递的信息量要充足 , 一是 “不 过量 ” , 即传递的信息量不要过多 。 “足量准则 ” 和“不过量准则 ”统称“适量准则 ” 。 “不过量准则 ”和“足量准则 ”实际分别对应 · 2 44 · 于 z ip f(1 9 4 9 )早就提出的“省力原则” (the p r in - e ip le o f le a s t effo r t)和“尽力原则 ” (th e p‘n e iple o f s u ffie ie n t e ffo r t ) 。 Z ip f认为 , 这 两条原则不 仅适用于 自然语言 , 还适用于人类其他活动 , 如 艺术和战争等等 。 就语言而言 , 有两股互相竞 争的力量 ,一股力量是 “单一化 ” (the fo r e e o f u - n ifie a t io n ) , 即说话人为自身着想 , 图自己省力 , 它导致语言的简化和统一 , 极端的结果是一个 词对应于无限多的意思 , 如 u hhhh 。 与之对抗 的另一股力量是 “多样化 ” (the fo r e e o f d iv e r s ifi- ca ti o n) , 即说话人为听话人着想 , 为对方尽力 , 它导致语言的复杂和变化 , 极端的结果是所有 的词都是单义词 , 一个词 只对应 于一个意思 。 语言活动要有效地进行 , 须在这两股力量之间 达到一种均衡 。 M a r tin e t (1 9 6 2 : 1 3 9 )指 出 , 要 理解语言如何演变和为什么演变 , 历史语言学 家也必须了解这两股始终存在的 、既互相矛盾 又辩证统一的力量 。 后来 Ho m (19 84) 将“足量准则 ”称为 “Q 原 则 ” (取 qua nt it y 的首字母 ) ,将 “不过量准则 ”称 为“ R 原则 ” (取 r ele v a n e e “相关准则 ”的首字母 , 因为不相关和冗余的话就是过量的话 )。 Ho m (1 9 9 6 )又将 “Q 原则 ”和 “ R 原则 ”重新表述如 下 : Q 原则 = 足量准则 + 方式准则中的“要 避免含糊和歧义 ” R 原则 = 不过量准则 十 相关准则 + 方 式准则中的“要简洁和有条理” Le v in o n (1 987 , 19 9 1 )的做法是分出三个 交谈 “策略 ”(he u r is t ics ) :Q 策略(Q = q u a n t ity ) , I策略(I = in fo rma tiv e ness ) , M 策略(M = m an - n er ) 。 表述得简单通俗一点就是 : Q 策略 : 既然没有这么说 , 就没有这个意 思 。 相当于 “足量准则 ” 。 例如 , 说 “旗子是白 的 ”意味着“旗子不是红的 、蓝的⋯⋯等等 ” 。 I策略 : 虽然 没有这 么说 , 但是有这个意 思 。 相当于 “不过量准则 ”和 “ R 原则 ” 。 例如 , 说 “他开门进屋 ” , 意味着门是用常规手段打开 的 , 不是砸开的。 M 策略 :既然这么说就有这个意思 , 或 , 只 沈家煊 语用原则 、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有这么说才有这个意思 。 相当于 “方式准则 ”中 的“要避免含糊和歧义 ” 。 例如 ,说 “他拧动把手 推门进屋 ”意味着他是以非正常的手段开的门 。 其实 , “M 策略 ”既是从正 面体现 “足量准 则 ” , 即不寻常的 、特殊的情形要用复杂的形式 来表达 , 又是从反面体现 “不过量准则” , 即表面 上看似过量的话实际并非过量 。 3 . “隐涵义”的推导 说话人和听话人可 以利用 “足量准则 ” 和 “不过量准则 ”传递和推导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 义 ,称作 “会话隐涵义 ” (conv e r sa tion al im plic a - t u re ) , 简称 “隐涵义 ” 。 足量准则 : (说话人为听话人省力着想 )说 的话要充足 。 在不过量的前提下 , 尽量多说些 。 利用这条准则 , 说话人在说出“P’ ’时传递 “最多 P’’的隐涵义 。 例如 , 说出“老王有三个孩子 ” , 传递 “老王只有三个孩子 ”的隐涵义 。 这种隐涵 义是否定性的 (不多于 P ) , 推导这种隐涵义不 需要有特定的背景知识 。 不过量准则 : (说话人为自己省力着想 )只 说必要说的话 。 在足量的前提下 , 不说过多 的 话 。 利用这条准则 , 说话人在说出 “ P ”时传递 “不止 P’’的隐涵义 。 例如 ,说出“老王有三个孩 子” , 传递 “老王有三个亲生孩子 ”的隐涵义 。 这 种隐涵义是肯定性的 (至少是 P) , 推导这种隐 涵义需要特定的背景知识(父母的孩子一般是 亲生的)。 下面是利用这两条准则传递或推导 (用 ~ 表示 )隐涵义的其他例子 : “足量准则”的作用 “不过量准则” 的作用 我昨夜睡在一条船上 。 我昨天割破了一个手指头 。 ~ 这条船不是我的船。 一割破的是我的手指头 。 这座楼有十四层 。 我走进大楼 ,发现电梯坏了 。 一这座楼只有十四层 。 ~ 电梯是这座大楼的电梯 。 张强和小丽洗了个澡。 张强和小丽买了一台钢琴 。 一不是两人一起洗的。 ~ 是两人一起买的 。 隐涵义的推导要凭借语用原则(如“适量准 则” ) , 隐涵义本身也是语用性质的 , 即在特定的 上下文或语境里可以被消除。 例如 “这座楼有 十四层 , 其实还不止十四层” , 后续小句 “其实还 不止十四层 ”就把前一小句的隐涵义 “这座楼只 有十四层 ”给消除了 。 同样 “我走进大楼 , 发现 电梯坏了—是发现对面大楼的电梯坏 了” , 后续小句也把前一句的隐涵义 “电梯是这座大楼 的电梯 ”给消除了 。 因此隐涵义的推导属于“语 用推理” 。 4 . 回溯推理 引发语义演变的语言习得和重新分析都要 涉及推理 , 这种推理主要是利用 “不过量准则 ” 的语用推理 , 在逻辑上则属于 “回溯推理 ” (ab - du ct io n) , 一种基于常识和事理的推理 。 例如 , 初听到 Coo ke r 后 , 知道英语一e r 通常用作施事标 记 , 于是推断它很可能是 “炊事员”的意思 , 直到 发现新的证据(已有 coo k 一词表示 “炊事员 ” ) 为止 。 同样 , 听到“学不成 ” (学而未成 ) , 知道没 有学成的原 因通常是不可能学成 , 于是推断它 很可能表达 “不可能学成 ”的意思 。 回溯推理既不是演绎推理 , 也不是归纳推 理 。 演绎推理的结论必定为真 , 回溯推理的结 论不一定为真 , 而是很可能为真 , 所以是可以在 特定语境里消除的 。 回溯推理虽然跟归纳推理 一样结论不一定为真 , 但跟演绎推理一样也是 一种三段推论 , 只是它的大前提是常识或事理 , 小前提是事实或结果 。 在 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回溯推理 , 例如在一个作案现场发现某甲的足 迹 , 公安人员很容易产生联想 , 推测某甲就是作 案人 (陈宗明 1 9 8 4 : 2 5 9 )。 事理 : 罪犯会在作案现场 事理 :不可能实现的事 留下足迹 。 一定没有实现 。 事实 : 现场有张三的足迹 。 结果 :事情没有实现。 推理 : 张三(很可能)是罪 推理 :事情(很可能 )不 犯。 可能实现。 5 . 语用分工 “足量准则”和 “不过量准则”互相制约 , 结 果在意义和形式的匹配上达到一种平衡 , 在实 际语言使用中形成一种分工 , 那就是 :一般的 、 · 24 5 . 2 00 4 年 外语教学与研 究 第 4 期 常规的情形只需用简短的 、无标记的词语来表 达 (不过量准则 ) , 特殊的 、非常规的情形需要用 复杂的 、有标记的词语来表达 (足量准则)(参看 I J e v in 、n 20 0 0 ) 。 例如 , 人不小心割破的一般就 是自己的手指头 , 这是常规情形 , 因此只需用简 短的 、无标记的形式 “我 昨天割破了一个手指 头 ”来表达 ,如果用 了复杂的 、有标记的形式 , 如 “我昨天割破 了我的那个手指头 ” , 那反而会产 生特殊的隐涵 义 , 可能给人 以我只有一个手指 头的印象 。 若要表达我昨夜睡在我自己拥有的 一条船上 ,这种情形很特殊 , 要用复杂的 、有标 记的形式“我昨夜睡在我的那条船上 ”来表达 , 如果用的是简短的 、无标记的形式 “我昨夜睡在 一条船上” ,别人就一定会理解为那条船不是我 自己的船 。 两条准则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情形 也见于人的一般行为 , 如礼貌行为‘。 决定哪一条准则起作用 的因素很多 , 一般 是“足量准则 ”优先起作用 , 因为利用这条准则 传递和推导隐涵义不需要特殊的背景知识 , 尤 其当涉及的语词是 “级差语词 ” , 因而构成一个 “荷恩等级 ” (HO rn ’5 Sc a ie )时。 例如 , ( 一 , 二 , 三 , ⋯⋯ > 和 < 偶尔 , 经常 , 老是 > 就是由级差 语词构成的荷恩等级 , 无需特殊的背景知识 ,从 “老王有一个儿子 ”和“小张偶尔去酒吧 ”就能推 导出“老王只有一个儿子 ” 和“小张只是偶尔去 酒吧 ”的隐涵义 。 当“不过量准则 ”的作用与“足 量准则 ”的作用发生矛盾时 , 一般是前者要服从 后者 , 详细的情形可参看 I, v in so n (2 000 )。 此 外还有说话人的主观因素(想凸显哪一方面 )、 文化和性别因素等 。 这种分工的结果还造成词汇系统中的 “对 立” (co n tras t)和 “阻遏 ” (blo ek iflg )效应 :语言中 如果存在一个简单省力的词语 (如 k ill和 w ill) 而说话人却使用一个 “对立的”复杂费力的词语 (如 c a u se to d ie 和 be 即in g to ) , 听话人可 以据 此认为说话人要传递一个特殊的信息 , 即简单 词语不传递或不能传递的信息 。 也就是说 , 简 单形式的存在 “阻遏 ”对立的复杂形式表达简单 形式所表达的意思 (M c Caw ley 1 9 7 8 )。 还有 , 根据 “荷恩等级 ” , 弱项语词 (如 ~ e 和 ~ - · 2 46 · tim e s )的存在会 “阻遏 ”对立强项的否定式 “ n o t all ” 和 “ n o t a lw ays ” 以 词 的 形 式 (‘ n a ll和 气alw a ys)存在 (H o r n 1 9 8 4 )。 这种分工或均衡状态是不太稳定的 , 原 因 是基于“足量准则 ”和 “不过量准则 ”推导出来的 “隐涵义 ”是动态的 , 会发生变化 , 即由“隐涵义 ” 逐渐变成词语的 “固有义 ”(见下面 6 、 7 两节 )。 6 . 区分两种“隐涵义 ” Le vi n、n( l9 95 )将推导 的隐涵义明确地分 为两类 , 即 “一般隐涵义 ” (Ge n e ra liz ed 肠n v e r s a - tio n a l Im p lie a t u r e , 简称 GC I)和 “特殊隐涵义 , , (P a r t ie u la r iz e d Co n v e rs a tio n a l Im plie a t u r e , 简称 PC I) 。 他又把前者叫做 “例隐涵义 ” (to ken 一im - p lie a tu r e s ) ,把后者叫做“型隐涵义 ” (typ e 一 im pli- ca tu re s) 。 “特殊隐涵义 ”随语境的改变而改变 , “一般隐涵义 ”不随语境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 : 语境 1 语境 2 甲 :什么时候了? 乙 :有的客人已经走了 。 PC I :一定不早了 。 “C l :客人没有都走 。 甲 :老张在哪儿 ? 乙 :有的客人已经走了 。 PC I : 老张可能已经走了 。 G C I : 客人没有都走 。 乙的话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 PCI (通 过常识和“不过量准则 ”推导出来 ) , 但 G CI(这 里是通过 “足量准则 ”推导 出来的 )保持不变 。 PC I是通过计算说话人的意图而推导出来的 , G C I则是根据对语言惯常用法的一般期待(de - fa u lt p re s u m p t io n )而推导出来 。 “一般隐涵义 ”虽然是 “一般的” , 但还不是 词语所 “固有的 ” , 它和 “特殊隐涵义 ”一样都可 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被消除。 但是 “一般隐涵义 ” 又不依赖特定的语境 , 因此是 “可预测的” ,是比 较可靠的 , 它在语言交流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为什么起重要作用 ? 因为影响语言交流效率的 一个瓶颈是“想得快而说得慢 ” , 要表达的意思 多而又来不及说 , 解决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是 “说得少一些 , 多一些推导 ” 。 而推导一要可靠 , 二要快速 。 沈 家煊 语用原则 、语用推理和语 义演变 PC I的推导太慢 , 也不可靠 , 而 G C I 的推导 既 快又可靠 。 7 . “隐涵义”地位的变化 一种十分重要 的语义演变过程是 PCI 一 〔汇 I一 SM , 即词义引申是从 “特殊隐涵义 ”开 始的 , 用例不多 , 要靠语境来逐步推导 , 后来这 样的推导反复进行并且扩散开来 , 不需要靠语 境和逐步的推导就可 以直接得出相关的隐涵 义 , 其地位也就变成了“一般隐涵义 ” 2 。 “一般 隐涵义 ”再进一步固化 , 就变为语词的“固有义 ” (sem a n tie iz e d m ea n i眼 , 简称 sM )。 代I还没有 成为常规 , 变为 〔X二1后才成为常规 ; 常规不是 事先就有的 , 是创造 出来的 , 是逐渐形成的。 G C I向 SM 的转变往往会对语词原有的形式产 生反作用 , 使原有的形式发生变化 。 语形的演 变滞后于语义的演变 , 这是语言演变的一般规 律 。 看一个会话中的实例 : 敏 , 昨天老师讲了啥 , 能把贵人笔记借我一阅 ! 说话人和“敏”是很熟的同学 , 所以戏称 “贵人 ” 。 注意这句里“能 ”字的用法 。 “能 ”首先表示 “能 力 ” , 其次表示 “可能 ” , 但是这句话既不是问对 方有没有能力出借笔记 , 也不是在推断对方借 给我笔记的可能性 , 而是在请求对方把笔记借 给我 。 这里的“能”不能重读 , 只能出现在句首 , 句末没有疑 问助词 “ 吗 ”相呼应 。 也就是说 , 这 个“能 ”已经在原来的意思上进一步虚化 , 除了 表示这句话是个请求的“言语行为 ”之外没有其 他作用 , 它甚至可以用 “请 ”字来替代 。 这个虚 化的过程跟“请求 ”的事理有关 :如要请求对方 做一件事 , 为了避免遭到拒绝这一不如意的结 果 ,最好先问一问对方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 , 因 为对方如果要拒绝的话 , 最好的理由是他没有 能力做这件事 。 例如 , 有人跟你借钱 , 如果你不 想借给他 , 最好的借口是说你 自己也不宽裕 , 即 没有能力借给他 。 按照这种请求事理 , 有人开 始用询问对方有没有能力做一件事的方式来请 求对方做这件事 ,并且相信听话人会做出如下 的推导 : l) 说话人在问我有没有能力出借我的笔 记 。 2) 在当前的语境里 , 我有能力出借我的笔 记是不言而喻的 。 3) 说话人之所以还要这么问 , 是违背了会 话的“适量准则 ” 。 4 ) 说话人是不会违背 “适量准则 ”的 , 不然 我们的交谈就会失败 。 5) 说话人一定是另有用意 , 根据 “请求”的 事理 ,那句话的隐涵义是请求我把笔记借给他 。 (回溯推理 ) 最初这个冗长的推导过程是在一定语境中 进行的 ,后来推广开来 , 反复进行 , 结果是推导 步骤简化 , 在听到那样的句子后马上就可 以得 出它的隐涵义 , 不再依赖语境 , 也就是 “特殊隐 涵义”变成了“一般隐涵义 ” 。 “一般隐涵义 ”再 进一步固化 , 就会对词语原来的形式产生反作 用 , 使 “能 ”字语音上弱化 , 只能出现在句首 , 不 再有句末相呼应的疑问助词“吗” 。 到了这个时 候 , 隐涵义也就已经彻底变成新的形式的“固有 义 ” 了 。 这个 过 程 可 以 图 示 如 下 (Ho p per 1 9 9 1) : 专 : 形式 a—~ 形式 b :固有义 a 一 特殊隐涵义 ~ 一般隐涵义 一固有义 b虚线箭头表示 固化了的隐涵义会对原来的形式a 产生反作用 , 使它变为形式 b 。 这种反作用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 , 但不一定发生 ,所以用虚线表示 。8 . 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现在我们来说明“不过量准则 ”和 “足量准 则 ”在语言演变 、特别是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 对 词义演变的传统分类是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 义转移 , 词义转移往往是词义连续扩大或缩小 的结果 。 词义扩大总是基于 “不过量准则 ” , 例 如 “江” 、“河 ”二字由专指长江 、黄河变为泛指一 般的江 、河 , 因为江 、河两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或 显著成员就是长江 、黄河 , 人们说起江河 , 首先 · 2 47 · 2 0 0 4 年 外语教学与研 究 第 4 期 想到 、提到 的是长江黄河 , 长江 、 黄河也就由 “江 ” 、 “河 ”二字的专指对象变成了无标记的所 指对象 。 同类的例子有 , “门”字由专指两扇的 门变为指各种门 , “脸 ”字由指两颊变为指整个 面部 , “顾 ”字由指回头看变为指看 , “去”字由指 离开变为指前往 (离开是前往的开始 )。 西方语 言的例子 :拉丁语 ad 五par e “到岸 ”变为法语 ar - ri v er’’到达” ; X ero x “施乐牌复印机 ”变为 x e ro x “复印机 ” ; Yan k ee 由 “新英格 兰居 民”变为 “北 方美国人 ”又变为“美国人 ” 。 词义缩小有两种情况 ,一种还是基于 “不过 量准则 ” , 如 “谷 ”字由百谷之总名变为只指稻子 的果实 , 原 因也是稻谷是百谷中最典型最显著 的成员 , “谷 ”字原先的无标记所指就是稻谷 。 同类例子有 “禽 ”字由鸟兽的总称变为只指鸟 类 , “臭 ”字由指气味变为只指臭味 ; 希腊语 al 。 - go n “沉默者 ”变为指 “马 ” , 拉丁语 fe n u m “生产 ” 变为指 “割草 晒干 ” , 英语 po ti on “药水 ”变为 因i、n “毒药 ” , liq u id “液体 ”变为 liq u o r “烈酒 ” 。 利用“不过量准则 ”的词义扩大 (Yan kee 泛指美 国人 )和词义缩小 (m an 专指男人 ) , 两者互成镜 像 。 有的词义缩小是 由 “足量准则 ” 造成的 , Kem p、n( 198 0 : 1 5) 这样说明这种词义缩小的 规律 : 如果一个词项 Ll 的所指为集合场 , 残包含集合 凡 , 而 岛为词项 场 的所指 , 那么词项 L , 就可以用来指 称 马排除 岛后的补集。 例如 , 英语 d o g 一词除了指 “狗 ”还可 以指 “雄 狗” , 就属于这种情形 : 由于存在一个信息量较 大的有标记词项 bi t ch( 场 ) , 一个获有充分信息 (知道狗的性别)的说话人却使用 了一个信息量 较小的无标记词项 d o g (L l ) , 而狗的性别信息 在当时的语境里又是相关的 , 那么 “足量准则 ” 就可以起作用 , 据此推导 出说话人不处于使用 信息量较大的 bi tch (场 )的地位 , 于是 d o g 排除 雌狗专指雄狗 (It ’5 no t a d呀 . It ’5 a bite h . )。 同类的例子有 : ~ 由于有 bul l的存在而排除公牛专指母牛 , fi n g e r 由于有 th u n lb 的存在而 . 2 48 · 排除大拇指专指其余四指 , g ay 由于有 les bi an 的存在而专指男同性恋者 。 还有一类例子与结 构式有关 , 例如古汉语的动词 “杀 ” (简短形式) 既表示简单的动作概念 (“杀人以挺与刃 , 有以 异乎 ? ” ) , 又表示复杂的动作加结果的概念 (“二 桃杀三士 ” ) , 后来动结式 “杀死 ” (复杂形式 )出 现并且专表动作加结果 , “杀 ”的词义于是缩小 为只表动作(“二桃杀三士 ”里的 “杀 ”在现代汉 语里必须说成“杀死 ”或 “杀了 ” )。 说 “足量准则 ”也导致词义缩小 , 对此是有 争议的 , 特别是 T ra u go tt 持反对意见(见 T ra u - 即 tt & D a she r 2 0() 2 : 1 9 , 2 0 2 )。 她认为 , 凡是 “ 自然的”语义演变都是 “不过量准则”作用的结 果 , 因为它导致一词多义的“多样化 ”状态 , 而 “足量准则 ”阻遏语义演变 , 它导致的是一词一 义的“标准化 ”状态 。 但这只是看到了两条准则 对立和差别的一面 , 没有看到它们相辅相成的 一面 , 以上所举词义演变的实例表明 , “足量准 则 ”对词义缩小也许不起主要的 、直接的作用 , 但还是起一定作用的 。 在共时平面上 , 由“不过量准则”和由“足量 准则 ”造成的两类词义缩小会分不清楚 , 只有从 历时上才能分清 。 dog 儿itc h 是一类 , 由于有了 bi tc h 一词 , 然后 dog 的词义因“足量准则 ”缩小 而专指雄狗 ; ma n / w o m a n 是另一类 , Tna n 的词 义先因“不过量准则 ”缩小而专指男人 , 然后才 有 ~ an 一词 (女权运动者还针对 Tna nk ind , e ha irm a n , l叉:犯t 造出 woma n kin d , 。ha i rwom a n , l火犯te ss 这样的词来 )。 这是从共时变异着手研 究语言演变时必须注意的一点 。 , . “语法化 ”和“词汇化” 讲“词义扩大 ”和“词义缩小 ” , 那只是给语 义演变的情形分类 , 扩大和缩小是两个不同的 演变方向 , 但是分类还没有深人到对语义演变 规律的探讨 , 这样的探讨特别是要弄清演变的 动因和机制 。 当代历史语义学的主流是注重 “语法化 ”或 “虚化”这种语义演变现象及其规律 ,认为“语法 化 ”或 “虚化 ”是最主要 、最常见 、规律性最强的 沈家煊 语用原则 、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一种语义演变类型 。 “语法化”指意义实在的实 词变为意义虚灵 的虚词或词缀等语法成分 , 也 指已经虚化的成分进一步虚化 。 这种演变具有 不可逆转的 “单向性 ” , 因为由虚变实或由词缀 变词的情形是罕见的 , 而且大多不属于 “ 自然 的 ”语义演变。 因此讲 “语法化 ”是在讲语义演 变的跨越空间 、贯通时间的规律性 : , 虽然这种 规律性不是绝对的 , 只是一种倾向 , 但却是一种 很强烈的倾向。 关于“语法化”研究的情况介绍 可参看拙文 (1 9 9 4 )。 “虚化 ”这个词的意义本身就比较虚灵 , 不 好把握 , 现在常用的 “主观化 ” (su bj e e t ifie a tio n ) 这个术语给 “虚化 ”注人了比较实在的内容 。 所 谓 “主观化 ”是指词语由表述客观事态变为表达 说话人的主观心态 , 包括说话人的视角 、认识 、 情感等 。 例如前面提到的“许 ”字由“准许 ”义虚 化为“也许 ” 义 , 就是一种 “主观化 ” , “也许 ” 的 “许 ”是表达说话人的认识和推测 。 关于语言 “主观性” (S u bj e e t iv ity )和 “主观化 ”的研究情况 可参看拙文 (2 00 1) 的介绍 。 最近 ‘rra u go tt & D a she r (2 00 2 : 2 2 , 1 13 )在主观性内部分出一个 次类叫“互动主观性 ” (in te r 一s u bj e e tiv ity ) , 主要 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 (关注对方的社会地 位和认识状态等 )。 例如 , 英语人称代词 I 和 yo u 只是表现说话人以 自我为参照中心 , 没有 关注对方的地位 , 而汉语 “你 ”和 “您 ” 的区别既 表现自我参照又关注对方的社会地位 , 因此带 有“互动主观性 ” 。 从语义演变的方向看 , 词语 先有表一般主观性的意思 , 后有表 “互动主观 性 ”的意思 , 后者比前者的虚化程度更高 。 “语 法化 ”和“主观化 ”的单向性具体可以归纳为以 下一些主要方面 : 真值条件~ 非真值条件 外部的事态~ 内部心态 一般主观性~ 互动主观性 描述和指称事物~ 描述和指称语言自身 限定命题内成分~ 限定整个命题~ 限定多 个命题(语篇) 由词缀变词的演变有人称之为 “词 汇化 ” (le劝ca hza tion ) , 但因为这种方向的演变极其罕 见 ,极不“ 自然 ” ,这种意义上的“词汇化 ”也就没 有多大的研究价值 。 但是 “词汇化 ”还有一个重 要含义 , 那是指词 的组连 (包括 “词组 ” )变为词 的演变 , 这种意义上的“词汇化 ”十分常见 , 而且 往往和“语法化 ”重合在一起 。 例如 , 汉语里表 达“仅仅 ”义的副词 “不过 ” (如 “他不过说说而 已 ” )就是由两个词 “不 ”和“过 ”的组连 (意为“不 超过 ” , 如 “不过二年 , 君必无患 ” )通过 “词汇化 ” 而变来的 , 而这个演变同时也是 “语法化 ”或“主 观化 ” , 因为 “仅仅 ”的意思 比“不超过 ”虚灵 , 主 观性强 (“仅仅 ”强调主观上觉得量小 )。 “语法化 ”的动因也跟语用原则(特别是“不 过量准则 ” )密切相关 , “语法化 ”的机制也跟语 用推理(特别是 “回溯推理 ” )和隐涵义的“固化 ” 密切相关 : , 仍以 “不过 ”的语法化和词汇化 为 例 : “仅仅 ”的意思蕴涵 “不超过 ” , 如果“仅仅 10 米”为真 ,那么 “不超过 10 米”也为真 , 反之则不 然 。 “仅仅 ”是 “达到而不超过 ”的意思 , 因此信 息量比 “不超过 ”大 。 由于 “不过量准则 ”的作 用 ,表示“不超过 ”的词组 “不过 ”就可以用来传 递“仅仅”的意思 , 因为听话人可以根据事理(仅 仅 10 米一定不超过 10 米 )从 “不超过 ” 回溯推 导出“仅仅 ”的意思来 。 这种推理是说话人利用 “不过量准则 ”招引或邀请听话人来进行的 (“我 不用说多了 , 额外的意思就请你 自己来推导 吧 ! ” ) , 所 以也 叫 “ 招 请推 理 ” (inv ited in fe r - e n ce ) ,这个名称是为了强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 间的 互动关 系和交谈规范 (Ge is & z w ick y 1 9 7 1 , T ra u即tt & Da sh e r 2 0 0 2 : 3 4 一3 5 )。 意义 始于既定的语言规范 , 但在交谈过程中通过协 商而重新构建 , 语言规范要服从交谈的规范 。 像 “招请推理 ”这样的交谈规范不分地域 , 代代 相传 , 古今相同 ,所以语义演变必然有跨越时空 的规律性 。 上一节提到 T r a u g o t t & I〕a sh e r (2 00 2 )的 观点 , 凡是 “ 自然的”语义演变都是 “不过量准 则”作用的结果 , 而 “足量准则 ”阻遏语义演变 , 我们认为这个断言也有点绝对化 。 在“语法化 ” 和“词汇化 ”这类语义演变中 , “足量准则 ”也不 是绝对不起作用 , 尽管作用是次要的或间接的 , · 2 49 · 2 00 4 年 外语教学与研 究 第 4 期 主要限于跟 “荷恩等级 ”有关的级差词语 , 而且 推导 出来 的隐涵义不 容易 “ 固化 ” , 详见拙文 (2 0 0 4 )的讨论 。 传统的历史语义学讲语义演变也讲“联想 ” 和 “类推 ” ,但两者并重 。 “联想 ”也就是 “重新分 析 ” ,是从一个概念转移到一个关联的概念 。 现 在一些有影响的历史语义学家 , 如 B ybee 。t al . (19 9 4 )和 T ra u go t t & D a she r (2 0 0 2 ) , 他们认为 所有的“语法化 ”现象 , 其机制都是“联想 ”而不 是“类推 ” ,都是渐变而不是顿变 , 从认知上讲都 是“转喻 ” 而不是 “隐喻 ” 。 “联想 ”是过程 , “类 推” 只是 “联想 ”的结果而 已 。 对这个观点也是 有争议的 ,可参看拙文 (19 98) 的介绍 。 总之 ,语言演变不是源 自语言 自身 , 而是源 自语言的使用 , 而且大部分是源 自成人的语言 使用 , 而不是儿童的语言使用 。 说话人和听话 人在语用原则支配下的 “在线 ” (o n 一hne )交谈是 语义演变最重要的动因 , 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 “ 固化 ”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 。 语义既有 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 , 跟 “转喻 ” 和 “隐 喻”这样的认知能力有关 。 这些就是近年来历 史语言学家在借鉴语用学的研究成果 , 探讨语 义演变规律方面所得出的初步结论 。 被理解为尊敬和礼貌(遵循负面礼貌原则) , 也可以 被理解为不友好和不礼貌 (违背正面礼貌原则 )。 这都要视语境而定 , 包括双方的心态 、信念等等 。 氏列犯r (19 91 )把这种“一般隐涵义 ”称作 “抄近路得 出的隐涵义 ” (shor t 一 e ire u ited i卿lica tur e )。 参考文献 附注 : B rown & 玫v in、 (197 8 )将礼貌分为“正面礼貌”和 “负面礼貌 ” , 正面礼貌是 “对人要友好 , 要附和 、赞 许对方的行为 ” , 负面礼貌是 “不要强加于人 , 要给 对方以行动的自由” 。 正面礼貌就是基于 “足量准 则 ” , 它规定人的行为的下限 “至少要友好 、表示附 和赞许” ;说话足量是说话行为的下限 , 对人友好是 一般行为的下限 。 负面礼貌就是基于 “不过量准 则” , 它规定人的行为的上限 “不要限制对方 、让对 方不自在 ” ;说话不过量是说话行为的上限 , 不强加 于人是一般行为的上限 。 两种礼貌原则也会发生 冲突 , 例如主人请你吃饭 ,你饭后打隔 , 可以被理解 为表示友好 (遵循正面礼貌原则 ) , 也可以被理解为 使主人不自在 (违背负面礼貌原则 )。 称呼对方用 “你”而不用 “您 ” , 可以被理解为友好和亲和 (遵循 正面礼貌原则 ), 也可以被理解为自大和放肆 (违背 负面礼貌原则 )。 反过来 , 用 “您 ”而不用 “你 ” , 可以 · 25 0 . 13r o朝1 , P . & 5 . C , L ev ino . 198 7〔197 8」, Po lite刀 e“ : 肠m 。 un i~ l: in 加ng 翻习g ℃ 乙初即 【M〕. 〔二出11 - bri d罗 : (二扭1 1br id罗 U n iv ers ity PreSS · Byl〕ee , J . , R . Per kin 。 & W . Pa g liu ca . 19 94 . Th e E l习 - lu t匆n of 6 ra o ma r : 7h Z j若 , A移冶 2 , a耐 入奴人Zlity in th 。加 n gua ge.v of th £ Wo 椒 仁M〕. Ch ica g o : T he U n ivers i ty of Ch ic a g O P r既 . Ge i s , M . I _ . & A . M . Z w le ky . 197 1 . (为l in vi ted in fer - e n e es [J] . 毛i跟u istic In g u i即 2 : 56 1 一56 6 . Gr i e e , 1975 . 1刀g ie a n d con v ersa tion [A」, xn P . 引 e , & J . M o rg a n (ed s . ) . 助Ztax a nd 反冷 Za nt ics 3: 5户沼ch Ac t : 〔C] . N ew Y O rk : A c a d~ C Pr eSS · H i二, pe r , P . J . 19 91 . 伍 ~ e 四nc ivl es of 邵习 n切 , a tica l- iza tion [ A ] . In E . C . T ra tlg o tt & B . H ein e (ed s . ) . 八户户二动es to G; 飞Zm m a rica liza tio n 〔C ] . A n l ste rdan l : J o llrl Be nj am in s . H o ri l , L . R . 19 84 . T c ,w a rd a n ew ta ~ y for l 〕r a g - rna tie in fe r e n e e : Q bas e d an d R 一肠旅1 im Pliea ture [A 〕. xn D . 段h iffh n (司 . ) . 几至hZ n i叮 , 凡rm , a nd U交 in 肠n奴r : 乙i刀g “istic A PPlica t io n : 〔C 〕, W a sh illgt o n , D . C . : G 仪〕吧e t own U n i vers iry Pr既 . — . 19 96 . p resu p lx 万ltion a n d im p lica tu re [A」. In S .场pPi n (司 . ). Th 召 Ha n d八叉及 of 肠n tem 加ra ry 反- ma n t ic T} 之幻ry 〔c 」. Ox for d : B lac k w ell . J a o 〕bs , A . & A . H . Ju e k er . 19 95 . Th e histon cal pe r - s卿tiv e in p r ag n la tics [A 〕. In A . H . Juc ke : (记 . ) . Hi s tor o l p ra g n 双刁tlcs 〔C ] . A m s terd am : Jo hn Be n - 18 111 111 5 Kem pSO n , R . 198 0 . A和b卿ity a n d 、、r( 兀d mea n i飞 〔A J . In 5 . G ree n baun l , G . Leec h & J . 乐a rt vi k (司 5 . ). & ud ies in E 刀 gl ish L ing u is tic : 【C〕. b 川d o ll : 助 n g - 肠ko ft , G . & M . Jo hn 印21 . 19 80 . 肠勿灿。儿 We 几* 场 [M ] . Ch ica g o : Un ivo ity o fCh i段嗯o p ~ · L ev l ~ , 5 . C 1987 . Pra gi lla tics a n d the g r田l u l功r o f ana ph o ra : A p aJ佗ial p r越, 劝tic r曰u etlon of Bi ndi ng 朋d 〔b n州 p he n o m e n a 〔J」. 了d“~ 1 of Li 卿ist ics 沈家煊 语用原则 、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2 3 : 3 79 一 4 34 . — , 199 1 . Pra g ll la tie red u e tion o f th e B in d in g COrldi-tio ns re v isited 仁J」. Jo u r na l of L i叹u i: ric、 27 : 107 - 16 1 . — . 199 5 . T hr e e lev e ls o f m ea n in g [A ] . In F . R .Pa lm e : (ed . ) . G ra m n , a : a耐 入‘‘n i松 [C〕. O u l l - br id罗 : C出 1 1b rid g e U n iv e r sity Press . p l) . 90 一 10 5 . — 20 00 . 尸八沂u m Pt i, 入玉双 ni 刀月‘ : Th o Th o ry ofG 洲 era ziZ“ l肠n ~ tio 、 a l加Pl ica t u re 仁M〕. G 盯胜- br id ge , M A : T he M IT Pr ess , a Br ad fc )rd 1玉〕〕k . Mar ti n e t , A . 196 2 . A Fu n c tio n a l V i‘忆仁, 可 加ng ua 酬 仁M〕. ox fo rd : C la ren d o n p reSS · M e Ca w l ey , J . D . 19 78 . 肠n ve rsa tio n a l im plica tu re a n d th e lex ieon [A ] . In P . Col e (ed . ) . 与们 z二 a nd 肠- m a n tics g : p 矛飞Zg m a tics [C」. N e w Y o rk : A ead enu e P resS . M eillet , A . 19 58 [ 1905 一 6」. G 们 u n e n t les o Lo tS Cha n g en t d e se n s [A〕. In his L i嗒u ist i淤 h is to r ig u e et lin - g u istiu e 尽 , zera le [C」 , Pa ris : Cham pion . T ra u即 tt , E . C . & R . B . I)as he r . 2 002 , R 明u 勿 r ity in S ”子a n tic Ch a n邵 [M」. C O lllb h d g e : C石1l lb rid罗 u - n iv er sity Press . z ipf , G . K . 19 49 . Hu m a n l划』a附r a nd tl,e Pr in c iPl e of l君刁st 万tfo r t 〔M ] . C妞1l lbr id g e : Ad di、n 一W es le y · 沈家煊 , 1 994 , “语法化 ”研究综观 ,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4 期。 — , 19 98 , 实词虚化的机制 : 《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当代语言学》第 3 期 。 — , 2 001 , 语言的“主观性 ”和 “主观化” ,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 — , 20 04 , 说“不过” , 提交“纪念吕叔湘先生诞辰 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 )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 收稿日期 : 20 04一3一 15 通讯地址 : 10 07 32 北京建内大街 5 号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第三 届全 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西南师范大学召开 第三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于 2 004 年 4 月 23 日至 25 日在西南师范大学举行 。 来自中国内地 、 中国香港 、美国以及新加坡 10 0 余所高校的 200 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 大会开幕式由西南 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旭教授主持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 R . h m g ac k er 教授和伊利诺伊大学 A . G 员dbe rg 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 , 对认知语言学在西南师范大学的召开表示祝贺 。 此外 , 苏州大学王寅教授宣读了 G . 肠kof f教授发来的 贺信 。 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 自俭教授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放宁教 授也发来了贺信 。 本次研讨会的主是“认知语言学 : 中国与世界同步” 。 I刁 Ilga ck er 教授 、Go ld 映rg 教授 、沈家煊教授 、徐 盛桓教授 、周流溪教授 、熊学亮教授 、程琪龙教授 、石毓智博士 、王寅教授 、王洪君教授 、文旭教授 、傅建雄 博士 、辛斌教授先后在大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 就认知语法 、句式语法 、认知语义 、认知语用 、认知语篇 、隐 喻和转喻 、汉语的认知研究 、应用认知语言学等重要领域交流了观点和看法。 代表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 见 , 体现了求真
本文档为【语用原则_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904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4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4-03-16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