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远”巡洋舰设计方案溯源

“经远”巡洋舰设计方案溯源

举报
开通vip

“经远”巡洋舰设计方案溯源 “经远”巡洋舰设计方案溯源 文/李玉生《现代舰船》2011 年 11B期 中 法 战 争 后,回首福 州船政局轮 船队覆没, 南、北洋水 师却无力援 助的惨痛教 训,中国决 定大规模加 强 海 防 力 量。2艘“经 远”级装甲巡洋舰就是这次海军扩充行动的产物。 光绪十一年(1885 年)六月二十四日,清廷发布旨意:“奉廿四电旨,着照‘济远’式快船 定购四只,备台、澎用,即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船价户部有的款可拨。钦此”。“望速 与伏尔铿妥议,照前订合同因式定造两只,价酌驳减,必须十六海里,大炮、鱼雷并订,...

“经远”巡洋舰设计方案溯源
“经远”巡洋舰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溯源 文/李玉生《现代舰船》2011 年 11B期 中 法 战 争 后,回首福 州船政局轮 船队覆没, 南、北洋水 师却无力援 助的惨痛教 训,中国决 定大规模加 强 海 防 力 量。2艘“经 远”级装甲巡洋舰就是这次海军扩充行动的产物。 光绪十一年(1885 年)六月二十四日,清廷发布旨意:“奉廿四电旨,着照‘济远’式快船 定购四只,备台、澎用,即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船价户部有的款可拨。钦此”。“望速 与伏尔铿妥议,照前订合同因式定造两只,价酌驳减,必须十六海里,大炮、鱼雷并订,限 期宜速,仍请海部验甲。已另电劼侯在英厂照式购两只,图约价值宜会商”。 直接掌控这次购舰活动的李鸿章对新巡洋舰的要求是:炮不可小于八九寸口径,甲不可薄于 十二寸,如用钢而甲不可薄于十寸。速率不可少于十五海里,吃水不可深于十八尺。当然还 要避免“济远”的失误。这只是基于当时中国海军可以预见的作战要求和现有港口船坞后勤 设施的条件而提出来的初步设想。 避免“济远”的失误 此时,“济远”尚在远涉重洋的回国途中,关于这艘防护巡洋舰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上的一些缺陷,该舰在德 国试航以及回国过程中,已经逐步暴露,并不断通过各种渠道传回国内。因此国内关于“济 远”的争论日趋激烈,如何使新订造的 4艘巡洋舰能够避免“济远”的缺点,便成为这次购 舰首要的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随后,中方将“济远”图纸交给英国船舶设计师怀特审阅,怀特对“济远”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了 系统的点评,批评其为“‘济远’名快船而不快,有铁甲而不能受子”。而后来英国和德国的 船厂为了争夺军火生意,彼此基于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和设计理念,也爆发了激烈的论战。 导致九月初九日清廷指示驻英、德使节,“闻济远快船不甚合式,应暂缓照式定造,著于著名 各大厂详加考察,何式最善,电奏候旨遵行”。从当时分别负责在英国订购军舰的曾纪泽和在 德国订购军舰的许景澄与国内的来往电函中,可以了解到英、德两国设计师关于此次巡洋舰 设计的论战内容。这些内容以前已有多篇文章提及,在此本文不做赘述。这里只讲述德国人 如何在“济远”的基础上,尤其是针对怀特对“济远”的评价,改进并提出后来的“经远” 设计方案、以及这个方案的特点。 首先,“济远”最为人诟病的是装甲甲板位置太低,导致内部各处空间狭小,操作不便。同时 由于装甲甲板的安装位置很低,导致炮塔底部、锅炉烟道、各舱通风管道等需要增加垂直装 甲板提供防护。这些增加的重量,反过来对舰体的稳性又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考虑到 稳性,布置的这些装甲板又不能太厚,造成实际防护效果不好。过低的装甲甲板与形同鸡肋 的各个出入口盖上的垂直防护装甲,就像一个“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死循环局面。 早在“济远”尚未抵达中国,作为中方接船军官之一的刘步蟾便对“济远”的稳性提出疑问, 导致李鸿章对此问题已有留意。由此,驻英大使曾纪泽汇报:“刘步蟾前告泽云,德前制舰上 重下轻,泽意宜催该三舰到后,察其利弊,乃定新舰。乞代奏”。李鸿章回电称:“请将‘济 远’图式交英海部员及有名大厂,详细考订,是否上重下轻。……望速商订购造,三舰到华须 九月,不必待”。 “济远”第二个大问题,是煤舱太小。这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济远”是德国设计师通过简 单地将“黄蜂”级炮舰的舰体拉长而得到的。“黄蜂”级作为海岸防御炮舰,武备简单,续航 力要求不高。而“济远”在防护与动力方面都做了强化,占用了不少空间,布置煤舱时便抓 襟见肘了。导致回国时“柜装(煤)百吨,余装百五十吨.亚(亚丁)至科(科伦坡)二千 一百里,须慢行,又另装船面方敷用”,未曾正式服役便在大家面前当了一回现世宝。李鸿章 致电追问许景澄:“请饬伏耳铿电询,‘济远’是否英国到直布岁陀?又亚丁到科伦埠,中途 均不必添煤?”并强调:“乞速询伏尔铿,前定‘济远’式煤柜内可装煤若干吨?余处可满装 若干吨?原合同未载明,煤为船之命脉,如何酌量变通多装,望速复”。理论上,“济远”的 储煤量满打满算足八日之用,但实际使用中一日,遇到高海情,持续上浪将造成航行阻力增 加,燃料消耗量也随之增加,续航力便大打折扣。毕竟北洋海军预想中的作战区域是北起渤 海湾、南抵台湾海峡的汹涌的西北太平洋海区,而不是波罗的海这种平静狭小的内海。 所以,改进的设计方案中,无疑需要 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这次分别在 英、德两国订购 2艘,两相比较的用 意已经非常明显。考虑到中方潜在的 长远购舰意向,在此压力下,德国人 必须继续考虑提出一个更完善的设 计。与设计“济远”时一样,对于造 船技术在世界上不属于先进的德国 船厂,改进方案的设计灵感依然来自 国外。 “经远”的水线装甲带 早在 1870 年,俄国动工建造了一型 全新的“海军上将”级巡洋舰。该舰 建造时间较长,原因在于,虽然该级 舰的总体布局依旧沿用了老式的风 帆巡洋舰外观,采取舷旁列炮和安装 了全套的帆桅索具,但它开创性的特 点,是除了 1英寸的装甲甲板之外, 还在这艘巡洋舰级别的军舰上,首次 配备了 6 英寸厚的全舰长度的水线 装甲带。装甲带的材料为锻铁材料, 铆接在木制背板上,高度从水线以上 2英尺处延伸到水线以下 5英尺,使其舰体的水线部位 得到相比同时代的其他巡洋舰更强的保护。随后,尤以英国、俄国为最,开始建造这种类型 的巡洋舰。 德国人的想法,是借用这种布置水线装甲的办法,来实现取代上述各处的垂直装甲板的初衷, 一举解决稳性与防护效果两方面都不足的缺陷。这在德国,是首次在巡洋舰级别的舰体上提 出这样的设计。光绪十一年七月十六日中午,李鸿章收到许景澄从柏林发来的电报:“伏厂拟 图中腰改水线立甲形拓之,仍复平甲”。但李鸿章考虑到炮塔底部及弹药输送通道的防护问题, 迅即在当日傍晚复电许景澄:“伏厂拟改中腰水线立甲,似系改去各舱口甲,炮台下立甲留否? 吨数吃水加否?乞与妥酌”。 针对这个建议,德国人提出 3个征询方案供中方选择。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许景澄用 电报向国内汇报了这 3个设计方案。 第一方案:“初拟如‘定’、‘镇’堡式,水线甲上层八英寸,下层六,前横壁连台十,后壁五 舱平甲一寸。柜装煤二百六十吨,后装二十,价二百九十五万马”。也就是取消除炮塔及弹药 输送通道以外的其他垂直装甲板,代之以水线装甲,其长度从弹药舱经锅炉舱到轮机舱。但 德国人建造过的带水线装甲的小排水量军舰,仅限于炮舰“黄蜂”级。而从“黄蜂”级的横 剖图看,其装甲的结构也与“萨克森”级中央装甲堡主力舰的舷侧装甲类似。所以,不难理 解为什么会提出“如‘定’、‘镇’堡式”这样的描述。 第二方案:“又全照‘济’式穹甲,升高无寸,吃水加六寸,柜百五十吨,余百五十,价二百 万。均加长八尺,宽一尺,速率照旧十五里”。这个基本上是在“济远”原方案上打个补丁。 第三方案:“若用初式(指第一方案),水线上层能改九寸半,平甲二寸,价须多加”。这是在 第一方案基础上增加装甲厚度。 后来经过和中方的交换意见以及一番讨价还价,落实下来的方案是:设计采用第二方案,造 价按第二方案,而且合同内第二艘巡洋舰的造价还要求德方折减六万马克。“第一船三百万马, 其一二驳减六万,期限、速率照旧”。 在落实下来的“经远”设计方案中,前后装甲横壁厚度皆为 8英寸,水线装甲带总高度为 7.5 英尺。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这条水线装甲带是从上到下由两条独立的装甲带拼接而成。经 中方将图纸交英国设计师怀特审阅后,提出了从装甲带形式到炮塔装甲围壁的存舍等几处改 进的要求。曾纪泽致电许景澄:“伏厂所订水线,甲上八寸、下六寸,槐特不以为然,云宜用 陆续减薄之式,乃能得力,望高明酌之。至炮台甲,弟前已与阿厂论及,据称此项台甲,只 是炮座之壳耳,英之大铁舰,其桅座壳亦如此式。阿历散德里亚之战(指英国舰队炮击埃及 亚历山大港的战斗),桅座被炮子穿孔甚多,而桅稳如故。炮之重远不如桅,故炮座不必用重 厚之铁甲。不知其说果可采否?仍候酌夺”。 其后,德国设计师将装甲带厚度更改为上部 9.5 英寸,下部为 5.25 英寸。至于装甲板的形 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上到下是整体且厚度渐变的;另一说是从上到下由高度各为 2.5 英尺的 3部分装甲板拼接组成,最上部分厚度为 9.5 英寸,其下两部分厚度分别为 5.25 英 寸,此说见于《蒸汽时代的巾国海军 1862~1945》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一 书。以当时英国的工业技术观之,“大幅甲高七尺,长随意,以汽机摊甲,宽窄有限,长可无 穷也”,估计同时代德国做出整体高度为 7.5 英尺的复合装甲板也不无可能。 另外,由于“经远”与“济远”一样存在“炮下旋转之机高出水面,无甲诚危”、不及“英制 藏旋炮机于穹甲之下,其出水者仅双柱耳。一柱坏则另柱可用,两柱齐坏仍可以人力旋之” 的问题,依然不得不保留炮塔底部及弹药输送通道周围的垂直装甲。另外,针对“济远”装 甲指挥塔装甲厚度过小的问题,和“经远”设计方案中将装甲指挥塔的位置前移,一并纳入 炮塔的装甲防护区中。从俯视方向看,8英寸厚的装甲围壁区域呈梨形,将炮塔底座和装甲 指挥塔底部一并围起。另外装甲指挥塔自己尚有 6英寸厚的装甲侧壁,由此防护比“济远” 有较大提高。这样在舰体中段,水线装甲前、后两端与前、后装甲横壁相连,形成了与当时 中央装甲堡主力舰相仿、而且前、后、左、右装甲厚度都接近的围壁式防护结构。 “经远”VS“千代田” 我们不妨将“经远”与日本后来建造的“千代田”装甲巡洋舰作比较。“千代田”舰水线安装 有长度为 59.21 米的装甲带,材料为铬钢。这个装甲带在舰中部的厚度为 92毫米,最前和 最后部分减少为82.5毫米。装甲带也非常狭窄,高度仅为1.14米,延伸到设计水线以下0.61 米。舰体的艏艉部分则没有垂直防护。 从“千代田”的纵剖图可见,装甲带直接安装在双层底板上。底板的厚度,在舰中部为每层 15毫米,最前和最后部分减少为每层 9.5 毫米。在底板后方是一个围框结构,固定在装甲甲 板向舷侧倾斜的部分上, 以使装甲带得到加固。围 框结构向舰内延伸的深度 为 0.61 米,内部充填软 木以增强防护,并在舰体 发生破损进水时提供浮 力。装甲甲板在两舷部分 呈斜坡状,其上方与下方 布置煤舱。其中上方的煤 舱呈格栅状,煤舱内侧壁 由角钢和带减重孔的腹板 构成,使结构强度得到进 一步的提高。该舰水平防 护由铬钢装甲甲板提供, 在舰体艏艉段,装甲甲板 中央水平部分厚度为 30 毫米,两侧倾斜部分为 35 毫米。而在舰身中段有水 线装甲带的区域,装甲甲板各个部分的厚度统一为 25.4 毫米。 但是,“经远”的水线装甲带,原来估计其上端可以延伸到水线以上 2英尺。但后来服役后发 现,在正常装载情况下,装甲带基本完全没入水线以下。这样,对比那种延伸到水线以上的 装甲带,其防护效果还是打了折扣的。这个差不多没于水中的“小装甲堡”,更是不能和“定 远”那个延伸到水线以上相当高度的装甲堡相比的。 其实,不独“经远”,其他同时代的装甲巡洋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早期的装甲巡洋舰的舰舷 防护几乎完全就是这样一条“狭窄的腰带”式的装甲带(Belt armor),装甲防护面积十分有 限。这条狭窄的装甲带还往往没入或几乎没入水线以下,从而无法为水线以上提供任何保护。 无怪乎如前所述,连李鸿章也看出了这个问题,反问是否需要保留“经远”炮塔底部及弹药 输送通道的垂直防护装中。 早期的装甲巡洋舰也被后来的研究者俗称为“水线甲带巡洋舰”,以区别于后来所谓正规的装 甲巡洋舰。其最大差异体现在防护结构上,其重要特征在于前者的装甲带与装甲甲板不相连, 而且往往将装甲甲板常布置于装甲带的顶部或上方,犹如一个“没底的盒子”。而后者,是将 装甲带与上装甲甲板、中装甲甲板相连,以便形成一个封闭的“装甲盒”。这种延伸出水面相 当高度的装甲带,才可以称为舷侧装甲带(Side armor)。但装甲甲板的下缘仍须低于水线的 原因,在于“穹甲以护机舱,高出水面则两旁水线上下易被炮穿伤机”。 其实,早期装甲巡洋舰存在的这个缺陷,当时各国设计师何尝没看到,但他们依然这样做, 苦衷在于——还是老问题:担心军舰的稳性。 众所周知,以傅汝德为代表的实验工作者在19世纪60年代便已经开展船舶的稳性理论研究。 此后的十几二十年里,后来被称为舰船设计的“稳性敏感时期”,大家在涉及稳性的问题上都 表现得非常小心翼翼。因此,基于稳性的考虑,大家虽然都看到了防护效果上的缺陷,但既 然已经在较主力舰要小的舰体上设置了如此多的武备与装甲甲板之后,都不约而同地不敢放 手向上延伸装甲带以引起军舰重心的进一步上升。归根到底,正是由于复合装甲厚度大、重 量大,因此和新型装甲材料没有出现之前,基于稳性的考虑,早期装甲巡洋舰的装甲带的安 装位置不可能高,这也就是其装甲防护形式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装甲带防护效果必 然不佳,而且增加了水线装甲之后舰体重量加大影响航速,所以当时各国倾向于要么直接建 造铁甲舰(包含无风帆低干舷式炮塔型主力舰、带风帆巡洋型主力舰以及随后出现的中央装 甲堡主力舰,而有意思的是前两个舰种在减少排水量后,在形式与功能上分别与当时的海岸 防御装甲炮舰和装甲巡洋舰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合),要么建造相对轻盈、快速的防护巡洋舰。 这直接导致了装甲巡洋舰在它出现后的近十几年内发展迟缓、除了英同和俄国以外其他国家 不太热衷的局面。怀特在批评“经远”设计方案时所指“若用穹甲以盖全船,复加腰甲以谋 坚固,无论价值太昂,几至加倍,甚不合算;且船身加重,吃水加深,而速率减少,是以不 能兼擅铁甲、快船之胜,徒以铁甲、快船二者之长两无所当者”、“英海部论铁舰贵坚,快船 贵速,几有难之双美、合之两伤之慨”,指的就是这种技术上的困窘。直到出现了性能更好、 更轻更薄的新型装甲材料如哈维装甲和克虏伯装甲之后,在满足稳性要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防护结构,通常意义所指的装甲巡洋舰才真正出现,装甲巡洋舰这个舰 种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船舶稳性理论的成熟与新型装甲材料的出现,是装甲巡洋舰发展史 上的分水岭。有些文章在谈论到这个区别时,只是笼统地将早期装甲巡洋舰的这个缺陷归结 为“技术不成熟”,但恰恰没有看到“船舶稳性问题”和“要达到同样的防护效果、新旧两种 装甲在厚度与重量上存在的差距”这两点对装甲巡洋舰设计的重要影响。 从这一点看,日本的“千代田”,水线装甲采用了铬钢而不是“经远”所采用的复合装甲,厚 度只是后者的一半,从而大大减轻了重量;尽管其装甲结构上仍然未能构成一个完整封闭的 防护体系,但从其水线装甲带下缘与装甲甲板相连、正常装载情况下水线基本处于装甲带中 线,从这两点看,它比“经远”更接近正规的装甲巡洋舰。 “济远”到“经远”的改变 对于“济远”装甲甲板的高度太低的问题,在“经远”设计方案中也得到了改善。但考虑到 稳性,德国人的步子还是不敢迈得太大,艏、艉段的装甲甲板安装位置依然不高,艉段以仅 能覆盖舵机为限,而在舰体中段则有所提高。其明显改动之处,在于装甲甲板的高度在延伸 到弹药舱前壁处陡然升高了 75 厘米,然后维持此高度经过两个锅炉舱,到达轮机舱的后壁 处则陡然下降 75厘米。由此可见,“经远”的装甲甲板是不连续的,从舰首到舰尾,因安装 高度不同而突兀地分为前、中、后三段。出于稳性的考虑,中间高起来的这段装甲甲板厚度 削减为 1.5 英寸,而覆盖舰首、舰尾的前、后两段装甲甲板由于安装位置低一些,厚度为 3 英寸。同时,由于装甲甲板因安装高度不一而分成三部分,在弹药舱前壁与轮机舱后壁两处 因前后高度差异处形成豁口,在此二处设置装甲横壁正好可以完成完整的防护结构。 对于“济远”储煤量太少的问题,改进的方法,最直接就是将舰体加长、加宽,或者加大型 深,以便增加煤舱空间。但是,“济远”煤舱太小,除了德国人在利用炮舰舰体拉长为巡洋舰 的过程中做法过于简单外,也是中方在订立合同时限于造价而使舰体小、同时对吃水卡得太 死的结果。限于当时国内港口的水深以及疏浚能力,这次李鸿章还是早早就提出了新购舰吃 水不可深于十八尺的规定。因此,许景澄希望“经远”在加大舰体的同时,李鸿章能同时同 意放宽对吃水的限制,由此彻底改变“济远”舰内空间狭小的问题。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九 日下午,许景澄致电国内:“详查各口海图与‘济远’通难一律,且加长宽,不略加吃水,则 不合式,拟改限五寸”。李鸿章当天经过短暂考虑后随即同复:“可加深五寸”。最后,在德国 设计师的努力下,“经远”在排水量比“济远”增加近 600吨的情况下,舰体长度增加 10.5 米,宽度增加 1.6 米,而吃水却几乎一样。在这一点上,德国设计师做得比较成功。 “经远”增加舰宽的方式,也是与众不同。是在维持主舰体宽度与“济远”相仿的情况下, 直接在舰体两侧安装了相当明显的突出部,突出部长度接近舰体长度的 2/3,和后来 20 世 纪 20 年代《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各签约国改装战列舰时增加的防鱼雷突出部非常相似。但 “经远”的舷侧突出部高度占舷墙高度的 2/3。这样不改变主舰体宽度而只增加舷侧突出部 的一个好处是舰内部分横向构件的设计还是可以直接效仿“济远”,大大减轻了设计工作量, 同时可以降低造价。突出部上部开有舷窗,作为舰员住舱或储物间,而下部则作为煤舱。同 时,在三段装甲甲板的上方全部设置了格栅状煤舱。这样,多管齐下解决了燃煤储存量少的 问题。 其二,针对“济远”装甲甲板下方的水密舱室分隔太少、大量采用大通舱形式,造成抗损性 低的缺陷,德国人大幅增加水密舱划分,并将“经远”的 4台锅炉分开放置在 2个锅炉舱中。 由于 4台锅炉之间的距离拉大了,为了避免“水管纡折”,分开由 2个烟囱排烟。此外,由 于“济远”的发动机被怀特批评为技术落后且功率不足,2台主机改为较“济远”先进的三 胀往复式蒸汽机,并具备强压通风以增大输出功率的功能。以上所述防水区域划分增加,以 及锅炉与发动机功率增大导致动力组件体积增大,都是舰体需要加长的原因。 “经远”与“济远”在外观上一处较大的差异,在于火炮的布置。两者都同样在舰首设置了 2门 210毫米口径主炮。同时为了避免“济远”那种封闭式炮罩厚度在万一被炮弹击穿后, 弹片在炮罩内飞溅对炮手造成二次杀伤效应的可能,采用后部开放的半封闭式的炮盾,使炮 弹击穿即飞过。同时,在两舷各设置了一个舷台,各自安装了 1门 150 毫米火炮。但是,没 有设置艉炮。这一点,一直为后人质疑。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这个问题,应从以下这两方面去考虑:它的设计,很大程度受到德国造船技术与中国可 以承受的造价这两方而的限制。说到底,“经远”是一型“济远”改进型巡洋舰。对于中国来 说,限于造价,它能改掉“济远”设计上的一些毛病并获得一定的性能提升,即可满足需要。 从这个角度看,2门前主炮和 2门舷侧副炮,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可以提供不弱于“济远” 的火力。尤其在舰尾方向上,由于理论上 2门舷侧副炮的射界为 180度,因此后射火力密度 可达到“济远”的 2倍。而再增加艉炮的话,必定增加造价。而对于德国设计师来说,既然 “经远”的火力已经不弱于“济远”,而增加艉炮必然影响稳性。在已经增加装甲甲板高度和 安装水线装甲之后,就必然不敢贸贸然再去增加火炮从而降低军舰的稳性。同时,由于“经 远”与同时代的一些巡洋舰一样,只在舰首主炮塔下方设有弹药舱,因此在在战中,往舰身 中段的炮位运送弹药远较往舰尾炮位运送弹药方便与安全。 而对于舰上的军官们来说,没有艉炮,不经意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在舰尾甲板下的军官餐室 和舰长住舱的顶部可以设置更大、更多的通风采光天窗。 但毕竟北洋海军尚未强大到足以说出“皇家海军从来不需要向后射击敌人”之类的豪迈语句, 因此即便在当时就已经有人提出了缺少舰炮的忧虑。在建造过程中,中国方面也提出了增加 艉炮的要求,但被德国方面一句话顶了回来。“伏(伏尔铿船厂)谓底板已铸,不能加大炮”。 光绪十二年八月十二日,许景澄如此将德国人的意见转告国内。回国服役后,李鸿章也多次 提议为其增加艉炮,碍于费用难筹,一直未能完成。在黄海海战前 5天,北洋海军提督丁汝 昌到达旅顺,安排为“经远”及其同型舰“来远”各增加 3门新式速射炮。可惜舰队后来要 为运送赴朝铭军的船队护航,这件事情被耽搁了下来。随后在护航过程中发生了黄海海战。 “经远”及其同型舰“来远”的结局也为大家所熟知。 “经远”及其同型舰“来远”完工后,于光绪十三年六月试航。根据当时的汇报,“‘经远’ 舰以二十六日在爱根弗尔特海口试验,为德海部测定海里之地,适以阴雨中止。二十八日复 试,计验得速率十五海里又十之四”。“来远十月初十日试验,琅(指琅威理)因在英有事, 转委林永升、邱宝仁两管驾官办理。计速率十五海里半,演炮亦均合法,其试速率之法,先 在海面以汽机全力行二点钟毕内,就一小时算明暗轮每秒最速转数,至测定海里处,照所算 轮机转数,往复行四海里,扯算得之”。对于李鸿章关于“速率不可少十十五海里”的要求, 可以说是满足了。 综上所述,“经远”是在“济远”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巡洋舰,“济远”设计方案原有的弊端, 基本得到了改善,并在火力、防护、续航力方面有了一定提高。但作为造船技术不属于先进 的德国船厂设计出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不要说与后来的装甲巡洋舰比较,即便与同时代其 他国家的装甲巡洋舰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德国船厂在军舰设计经验与造船 技术上的缺失外,还在于“经远”最初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一艘装甲巡洋舰,是在为了纠正“济 远”设计方案弊端的出发点下,经过与中方的反复讨论,对“济远”原设计方案做了几番修 改之后,逐步显露出装甲巡洋舰的特点。但“经远”最后却被北洋海军自称为“水线甲堡之 船”,因为对于德国人来说,在舰舷位置的装甲防护的设计上,可以直接借鉴的,更多是他们 已经建造过的采用复合装甲的中央装甲堡主力舰和海岸防御型装甲炮舰。 对于北洋海军,继装备了阿姆斯特朗公司设计的第一型巡洋舰和德国设计的第一型防护巡洋 舰后,再次装备了德国设计的第一犁装甲巡洋舰。对于这支经费并不宽裕、对进口军舰回国 的航海保险费都常与保险公司尽力侃价、对进口辅助舰只回国的航海保险费都不愿意支付的 海军,太多的“第一”,仿佛暗示着, 一路登上颠峰的背后,是急转落下的悬崖。
本文档为【“经远”巡洋舰设计方案溯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910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4-03-18
浏览量: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