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邓小平理论概论

2008邓小平理论概论

举报
开通vip

2008邓小平理论概论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 引 言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第一 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 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祖国统一、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 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和‘...

2008邓小平理论概论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 引 言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第一 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 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祖国统一、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 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重要思想概论”的考查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维护世 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这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 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 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理论也确立为党的指导 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新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七一”讲话: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三大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与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依据:对当今世界的特征及其主题的观察、分析和科学判断 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 3.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公教育冲刺课程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2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 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 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 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 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 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 们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马 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 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完整、科学的表述揭示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是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第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 和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二者要在与时俱进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要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 (三)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 和发展。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 论创新来推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 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五)“三个有利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排 除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 理论问题。 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符合当代中 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成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首先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我们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 的曲折和失误,改革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在理解和实践邓小平理论过程中 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论,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论述及其意义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科学的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 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第一,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传统理论对社会主 义本质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层次。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 范畴,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本质要求,离开了这一点, 中公教育冲刺课程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4 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社会主义 的基本制度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有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而且必须在生产关系上 得到体现。 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 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 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三)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发展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 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就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社会和谐提高到 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 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二)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的内涵  (1)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至关重要。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因而也是党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体表现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 (2)要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离不开自身的发展。  (3)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4)紧紧抓住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5 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 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一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界定。 第二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界定。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要经历的阶段,而是 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另一种是认为不经过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 倾错误的主要认识根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 (1)从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历史阶段。 (2)从产业结构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 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 史阶段。 (3)从经济形态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 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 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从人民富裕程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 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从地区差别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 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从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改革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 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 史阶段。 (8)从精神文明建设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 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从实现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础上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中公教育冲刺课程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认清中国的实际,最重要的是认清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也是认清社会 主义建设一切基本问题的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 立足点。 科学地认识国情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既排除超越阶段 的错误观念和政策,避免出现“左”的倾向,又可以抵制背离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避免出 现右的错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 需要,另一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解决主 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一基本路线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领导是核心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 保证。 (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 的根本性变革,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两个基本点,二者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的,它们内在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 自我发展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来说的。改革之所以成为中 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 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者都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改革是对旧体 制的根本性的变革,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 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当然,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革命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7 二是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三是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四)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依据 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2.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3.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4.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 平。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注重防范风险。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展是 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就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把改 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 矛盾,最终还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 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中公教育冲刺课程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8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 现现代化。 2.“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从 1980年到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 2000 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 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 0二 0 年 比二 000 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 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 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 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 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 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 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具备的有利条件 (1)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9 (2)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 快速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 (3)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 (三)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 和“比较富裕型”。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 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内涵极其丰富。 2.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 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3)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二)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对 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意义十分重大。 1.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中公教育冲刺课程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0 邓小平在 20世纪 80年代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 个拥有 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优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 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 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于解决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 深远的指导意义。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 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 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3.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 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1)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 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 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 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 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 西部地区发展。 (5)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 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 4.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过程中,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1)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 转移。 (2)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 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3)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4)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 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三)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1.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1 要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 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 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 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 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源有限。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要把科 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2.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结构是速 度和效益的基础。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 三、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推进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 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教育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到 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 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 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 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 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 快又好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 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公教育冲刺课程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2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 一要实施正确的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是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 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 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是中国可持续 发展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 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 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 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对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 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 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 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是随着经济快 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 核心,倡导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3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举措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 并重、优先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 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 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 第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 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 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上防止污染。 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 护和管理。 第五,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 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 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1.人才问题的重要性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问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的关键所在。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3)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 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3.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这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施的两大跨世纪基本发展战略。这两大战略相辅相成。 一方面科学技术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渗透到可持续发展所涉及到的环境、经济、社 会等各个方面,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又规范和制约着 科技的应用,使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贯彻好这两大战略, 将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的同时,做到经济与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协调与和 谐,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中公教育冲刺课程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4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十二大提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 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以市场为基础性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式。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充分发挥 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的要点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 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第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 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 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 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 的联合。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 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5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产权清 晰。二是权责明确。三是政企分开。四是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构成市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 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种市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目标是形成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现代 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包括利率、税收、价格、汇率等,以及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引 导和调控经济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它是一 张安全网,它能够为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弱者提供安全保障。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失 业保险制度。三是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是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1.从范围上讲,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中公教育冲刺课程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6 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 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 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的原则。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地位”=>“重要组成部分” (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 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 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2.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 股份制虽然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一形 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 会主义也可以用。 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它是以劳动者的劳动 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 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它从根本上否定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 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条件有 很大的区别。 1.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所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分配原则,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7 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着其他分配 方式。 第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第三,就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 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概括起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必须通过市 场实现,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制约,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三)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依据 (1)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同时分配方式又是所有制的实现。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具有商品性质,具有商品性质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 动中,都是以取得收入最大化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收入和回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不会把 其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的。这样,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就 是必然的了。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 (四)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五)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 局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 活的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 裕。 2.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经济依据 (1)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2)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3)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4)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3.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注重社会公平,就是要在收入分配中防止出现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的现象。 4.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注重社会公平应处理好的关系 具体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中公教育冲刺课程学员专用 www.offcn.com 总部电话:010-62698755,82387776 18 (2)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本文档为【2008邓小平理论概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033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7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2-18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