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光地与熙朝吏治_杨国桢

李光地与熙朝吏治_杨国桢

举报
开通vip

李光地与熙朝吏治_杨国桢 李光地与熙朝吏治 杨 国祯 张和平 李光地是清康熙朝著名的政治家 。 他一生以担任学职和拴职居多 , 即长期主管人才的培 养和选拔 、 官吏的调用与任免等方面的工作 。 他曾任乡试同考官 、 会试主考官 、 殿试读卷官 、 礼 部侍郎 , 参与人 才的选拔和培养 � 担任兵部侍郎 、 吏部尚书 , 掌理文官武职的调用和任免事 宜 。 推荐和保举施琅为复台主帅 , 是李光地政治上的一大建树 , 也是他参与熙朝吏治建设的 重要契机 。 施琅军事上 的成功也就是李光地政治上的成功 。 此后 , 李光地善识人 、敢担...

李光地与熙朝吏治_杨国桢
李光地与熙朝吏治 杨 国祯 张和平 李光地是清康熙朝著名的政治家 。 他一生以担任学职和拴职居多 , 即长期主管人才的培 养和选拔 、 官吏的调用与任免等方面的工作 。 他曾任乡试同考官 、 会试主考官 、 殿试读卷官 、 礼 部侍郎 , 参与人 才的选拔和培养 � 担任兵部侍郎 、 吏部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掌理文官武职的调用和任免事 宜 。 推荐和保举施琅为复台主帅 , 是李光地政治上的一大建树 , 也是他参与熙朝吏治建设的 重要契机 。 施琅军事上 的成功也就是李光地政治上的成功 。 此后 , 李光地善识人 、敢担待的政 治品质为时人所称道 , 更为康熙帝所信用 , 使他在澄清熙朝吏治的过程中发挥了某些关键性 的作用 。 一 、 保全善类 荐举贤能 中国传统社会向有“有治人 , 无治法” ��� 的说法 , 因而官吏的优劣 、 清贪往往直接关系到 国家政治事务的的成败 , 直至王朝的兴衰 。 对此 , 李光地有较为充分的认识 。 他“ 自幼便有要 天下太平 、 思见好人一点意思 ” 。 ��� 当官以后 , 更把吏治建设视为使“ 天下平 、 万国宁 ” ��� 的 首要任务 � “要朝廷清明天 上太平 , 而致此者 , 非人才不能 。 ” �� � 但是 , 李光地也清楚地看到 , 在中国古代社会已经揭示的历史画面上 , 不知有过多少 “好人 ” , 由于他们在政治事务中的执 着 , 认真往往反 遭不测之祸的历史悲剧 , 使得 “名不必寿 , 才不必 福”的格言 , 成为千古之永 叹 。 这种历史悲剧的不断出现 , 一 方面 固然是受害者个人的巨大不幸 , 同时也是整个吏治建 设 乃至 国家政治的重大损失 。 因此 , 李光地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 首先要做的事 , 就是力求 避免这种悲剧的再次重演 。 康熙五十年 �� � � � � , 江南省发生了一起以总督噶礼为一方和以巡抚张伯行为另一方的督 抚互劫案 , 这是康熙朝一件有名的大案 。 其中 , 此案的两个关键性人物噶礼与张伯行又恰好 分别是康熙朝贪官与清官的两大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噶礼系满洲正红旗人 , 清开国五大臣之一何和哩的四 世孙 , 作大吏数十年 , 据称 , 此人“ 多羽冀 , 性莺鳌 , 意所不可 , 必巧构阴中以祸 ” , 致使“ 众莫 敢应其锋 ” 。 ��� 经他亲手扳倒的当时著名清官就有数人 。 “抚山西数年 , 山西民不能堪 ” , “专 用酷刑以济贪壑事” 。 旋摇江南江西总督 , “礼至江南 , 益态肆 ” 。 ��� 相反 , 巡抚张伯行却是康 熙朝最出名的清官之一 , “公卿以廉 洁正直 , 著声誉 , 称名臣者太子太保 、 礼部尚书仪封张公 塞为之冠 ” 。 ��� 就连康熙帝也赞誉其为“ 夭下清官第一 ” , 且尝谕从臣曰 � “闻张伯行居官甚 清 , 最不易得代。 ��� 以故一时“天下言廉吏者 , 虽隶卒贩负皆知公 � ,’� � 康照五十年 �� � � � � , 江南乡试 , 正副主 考官左必蕃 , 赵晋勾结噶礼赌卖关节 , 多取盐商子弟 , 结果 “士论哗然 ” 。 �� �� 为此 , 张伯行特上书奏言其事 , 并“ 词连噶礼 ” 。 �� � �而噶礼为图自保 , 也以张伯行“废阁 事务”等七条罪状反评 。 两份互幼疏几乎同时提呈御裁 , 弄得康照帝一时未辨孰得 , 遂命尚书 多霭广� � � 十“�� 张鹏翩 、 侍郎赫寿按治 。 然张鹏翻因故为噶礼所制 , ‘不敢据实陈奏 , 反而对噶礼多所左袒 , 使 得情势对张伯行十分不利 。 康熙帝未获案情实况 , “ 更命 尚书穆和伦 、张廷枢覆按 , 仍如前 议 � ”�� �� 对两次调查的结果 , 康熙帝都是不满意的 , 但他一时又苦于找不到一个 妥当的解决 办法 , 最后 , 李光地奏上一疏 , 指出 � 盖张伯行操优才短 , 以之理烦治剧 , 废阁事务则有之 , 然 皆非有心之过 。 噶礼身 为两江总督 , 断无于科场取钱之理 � �� �� 即是说 , 张伯行虽有“废阁事务 ”之过失 , 但他“操优”品廉 , 与噶礼的有意犯法无论就其情节 和社会影响而言 , 互劫的胜方都应该是张伯行而不是噶礼 。 理清了张伯行 、 噶礼互讼的是非 , 康熙帝遂下令 “夺噶礼官 , 命伯行复任 。 ’, �� � �乃召九卿等谕曰 � “ 伯行居官清廉 , 噶礼操守不 能信 。 若无伯行 , 则江南必受其胶削几半矣 。 此互劫一案 , 初遣官往审 , 为噶礼所制 , 致不能 得其情 � 再遣官往审 , 与前无异 。 尔等能体联保全清官之意 , 使正人无所疑惧 , 则海宇升平 矣 。 ,’� � �� 至此 , 一场督抚互劫大案赖李光地的从中剖明 , 不但没有使它成为一场冤案 , 反而 使它成为熙朝吏治建设中的一次成功的典范 。 官 至户部 尚书的赵 申乔 , 曾以举劫戴名世《南山集》一案颇遭物议 , 然而赵 申乔居官清 廉 , 他为地方大员数十年 , 不但政绩颇著 , 且官声亦好 , 康熙帝也盛赞他 “人甚敬慎 , 委以钱 粮 , 断无苟且 ” , “居官甚清 ” 。 �� �� 与此同时 , 赵申乔的清廉也引起 了一些人的诽谤和不满 。 对 此 , 李光地深有感触地说 � “如今最苦是朝廷用一清洁 自好不要钱 人 , 便群起而谤议之 , 造 为 蜚语 , 闻其善则疑 , 闻上意不然之则喜 。 如赵申乔到湖南果将数十年积弊剔除 , 而京师人预言 赵某一到楚中必竟逼发 。 今幸而一年 , 楚中尚贴然 。 ” �� �� 最令李光地担心的还在于赵申乔因 经常恃清使气 , 致令康熙帝有时也不能理解他 , 说他“ 凡事 尚气 , 专与人争 , 殊非大臣之体 ” , 并告诫他“ 居官虽清 , 不可 自恃 。 ”�� � �有一次 , 赵 申乔因与从官不睦 , 抗章请去 , “上以其词 气愤佛 , 失大臣礼 , 意不择 , 公 �李光地 �为奏曰 � ‘申乔词虽过激而意实无它 ’ 。 上翻然为之霏 容 ” 。 �� � � 除了张伯行 、 赵申乔以外 , 受李光地保救的清官贤臣数 尚不少 , 而且每次李光地都是选 择最好的时机 、最佳的方式从容与事 , 故屡见成效 。 如江宁知府陈鹏年以清正许总督阿山 , 坐 事论重辟 , “无何 , 上问及江督 , 公 �李光地 �言 � ‘阿山勤敏 , 其犯清议 , 独劫陈鹏年一事耳 。 ’ 于 是鹏年遂 内召 。 ” �� �� 翰林院庶吉士徐元梦被株连论死 , 李光地举其才 , 元梦遂因才得释 。 又桐城贡士方苞 , “坐戴名世狱论死 , 上偶言及侍郎汪彬卒后谁能古文者 , 光地曰 � ‘惟戴名 世案内方苞能 ’ 。 苞得释 , 召入南书院 。�” �� � �对于李光地为救护善类而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 作 , 时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而一时海内所号为廉吏 , 无论公 �李光地 � 所习与否 , 皆得安 于其位 , 则其实际固有可按验者” 。 �� �� 李光地在保全善类的同时 , 还不遗杀力地荐举人才 , 并把这一工作视为他的 “份内事 ” 。 �� �� 他平生酷爱人才 , 自谓“平生见一好人 , 喜欢至不能寐 , 即一技之长亦然 。 与吾何与 � 生 性如此 。 ⋯⋯见 人之善如 己之善” � �� � �一旦发现可用之才 , 无论相识与否皆立即加以荐举 , “于方正有学之士 , 荐而引之 , 惟恐后时 , 公或未识其面 , 其人亦不知公之实荐 已也 � ” ��� �康 烹 三十年 �� � � �冬十月充会试知贡举 , 得杨名时 , 张长史等贤士 , 而对杨名时尤寄厚望 , 李川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一 ‘ 一 万� 一 ’一 二 一 入 · 一 丁一 ‘ 一 � 、 � � � 一光地后来在回忆发现杨名时的激动心情时说 � “辛未之春承命校士 , 得江南杨子宾实 �即杨名时 �者 , 其文浩如春江之潮 , 而独邃于理 , 知其非恒士也 , 为之不寐累夕 ” 。 �� �� 故而 , “深器 之 , 从受经学 ” 。 �� �� 康熙四十一年�� � � � � , 应李光地之荐 , 杨名时官至顺天学政 。 尔后 , 李 光地又进一 步发现杨名时“实实有要夭下好的意思 ” , 说他 “做学院 , 见一 个好秀才 , 抓住便欲 成就之 ” , “办一事使如 自己的事 ” 。 �� �� 对于这样一个勤于政务 、 视国事如家事的人 才 , 李光 地益发爱重 , 遂于 康熙五十四年 �� � � � �再次荐举杨名时 。 “公 �李光地 �念将告归 , 无以报国 , 因议乐章事人对 。 奏曰 � ‘杨名时笃学力行 , 于 今无辈 , 臣掩峨景短 , 无以 自效其未尽之志 , 此 人若蒙任用 , 必不负恩知 , 臣虽归骸泉壤 , 上犹得以考其然否也 ’ 。 上连为首肯” 。 �� � �在李光 地的悉心培养和 引荐下 , 杨名时历任布政使 、 巡抚 、 总督 、 尚书等职 , 最终成为康乾间一位有 名的政治家 。 康 熙四十一 年 �� � � � , “ 上以军容远不逮抚标 , 特命公 �李光地 �召阅 。 ”李光地领命之后 , “简精 良 , 核名实 , 其以卓异荐及附荐者 , 凡数十人 � 弓马有不 必称而材开偏长者 , 如黄登 以 谙习水务举 , 郭镇邦以操守举 , 若此者又数人 , 上 并优予卓异 � 其后就中登坛有声者相望 , 众 益服公为知人 ” 。 ��� �李光地精通兵韬 , 又熟谙海务 , 故每逢水师提督缺员 , “多见 �康熙帝 �咨 访 。 ”康熙四十六年 ��� �� �年定海总兵需人 , 李光地举荐吴郡为之 , “嗣是数年间 , 所荐大帅以 十计 � 大抵皆敢兵爱民克其职 。 若吴隆之清操 , 欧阳凯之死事 , 尤武臣中之表表者也 。 ”�� �� 总 之 , 在近半个世纪的居官生涯中 , 由李光地荐举并受到重用的人才不知凡几 , 其中成为一代 名臣 的就不下数十位 , 而朱轼 、 杨名时 、 陆陇其 、 赵申乔 、陈鹏年 、 马 见伯 、 徐元梦 、 魏廷珍 、 蔡世 远 、 秦道然 、 王兰生等人 , 则为其佼佼者 。 二 、黝墨汰冗 奏废捐纳 李光地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与他对贤能之士的爱重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 故有所谓“ 闻人 之不善 , 如 芒刺在背 ”��� �之说 。 康熙四十四年 �� � �� � , 李光地察知云南布政使张霖 “假称奉 旨 , 贩卖私盐 , 得银百六十余万两 ” , 因上疏举劫 , 得 旨 � “ 即令李光地审拟 , 霖论斩 , 家产籍 没入官 ” 。 �� �� 镶白旗汉军原任行唐县知县祖允焕 , 居官刁蛮 , 为害地方 。 犯事之前 , 李光地 即屡言其非 。 康熙五十四年 �� � � � � , 祖允焕之子 “祖官保打死家人陈五林 , 审理未完 , 祖允焕 妄行驾词叩阁” , 诬告有司审理不公 , 且“ 向伊索银等情 ” 。 康熙帝得知此事 , 气愤异常 , 当即 批示 � “祖允焕甚是恶劣无耻 , 屡次叩阁构讼 , 联所深知 。 伊任知县时 , 李光地甚御之 � 后联将 伊革职 , 李光地深以为快 。 此事伊竟豁免 , 可乎� 着将伊从前所告之处俱查出 , 一并入议 ” � �� � � 康熙三十七年 �� �� � � , 李光地出为直隶巡抚 。 在此期间 , 他十分注重直隶的吏治建设 , 对 官吏的课绩严抓不殆 。 “公之抚徽浦也 , 于僚吏延接以礼 , 咨访以诚 , ⋯ ⋯逮乎课绩 , 则扬清 默墨 , 奖长有告 , 由是百 邑竟奋其厉” 。 �� � � “权情理以锄奸弊吏 , 扬清激浊 , 奖勤劝魔 , 去其 尤不职者 ” 。 �� � �直隶境内的子牙河与永定河 , 历来号称难治 , 加之司河官员办事不力 , 一味 贪污 , 久治不效 。 李光地到任的第二年 �康熙三十八年 � , 即以永定河分司吴禄礼“ 旷年不报奏 销 ”而“节其请给 ” , 不意吴禄礼反以李光地贻误工程反评 , 经康熙帝派员核实 , 吴禄礼贪污有 据 , 遂夺吴官 , “沿河之 民快焉 ” 。 �� �� 明年 , 复以治河无效 、 徒靡国努疏幼河督王新命 , 康熙 帝着将王新命调离 , 改命李光地接管治河事宜 。 在治河过程中 , 李光地为了改变耗费大 、 收效 寡 、 人浮于 事的被动局面 , 遂上疏要求精简机构 、裁汰冗员 , 并认为“员冗则难覆其贤否 , 责专 则易课其功过 , 如多容年幼不经事之人夹杂其中 , 不无靡费钱粮 、 贻误修防之弊” 。 请求就中 择优留用 , “永为额设 , 此外俱行裁去” 。 “倘分司瞻顾情面 , 仍将才量不堪与幼小未谙之人混 尹 沙 �介 ‘一 ’瘫 行保补 , 贻误河工者 , 应将分司严定处分 , 以责实效 ” 。 �� � �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捐纳作为官吏选拔之一 途 , 虽说是历代皆有之 , 但历来都是造成吏治不清的重要原因之 一 。 康熙十三年 �� � � � � 以用兵三藩 , 军需孔觅 , 遂开捐纳 。 此途一开 , “名器不尊 , 登进乃滥 , 仕途 因之般杂矣 ” 。 �� �� “ 名器既滥 , 吏道实伤“ 。 ��� �彼以捐纳得官者 , “欲望甚毋侵渔百姓 , 岂可得乎��� �� � “捐纳先用大抵皆奔竟躁进者也 , 故多一先用之人 , 即多一害 民之人 ” 。 ��� � 李光地居官多年 , 深知捐纳的危害性 。 在他看来 , 捐纳一途 , 非特于事不宜 , 亦是于理不通 的 , 他说 � “ 古时命官 , 惟视德 , 德愚憋官 , 功愚惫赏 , 是有功者 , 止于赏而官不及焉 , 此是 治夭下之要道 , 而其根却在不迩声色 , 不殖贷利 , 课官且先讲清廉 。 ‘�� � 也就是说 , 捐纳之人虽曾出资佐急 , 有功于国 , 然而 , “有功者 , 止于赏而官不及焉” , “命官 ” 的根本在于 “德 ” , 清正廉 洁以 及政治才能才是选宜的重要根据 , 如果以官赏功则显 然是与选 官的根本宗旨相违背的 。 对于这些道理 , 康熙帝也不会全然不知 , 而他开捐纳 , 则是更多地考 虑到经济方面的原因 , 即捐纳不但可 以纤解军需之困 , 还可以部分地解决河工与娠荒所须的 经济来源 , 尤其是赚荒 , 人命关天 , 最为紧要 。 所以 , 乍看起来 , 康熙帝开捐纳似乎也不是没 有道理的 。 对此 , 李光地却大不以为然 � 壬辰 �� � � �� 七月初四 日 , 云皇上复开捐纳亦非好利也 , 一免钱粮便至三千余 万 , 若爱惜银钱何如少免 。 大概以为免钱粮是大事 , 足以救百姓 � 开捐纳是小事 , 原 与百姓不相干 。 算来免钱粮却是小事 , 开捐纳却是大事 , 此事须细讲方明 。 ⋯ ⋯ 天下事理不讲不明 , 国家免钱粮 , 动数百万 , 而 民不感恩 , 民不受惠 , 想是官不 好 , �上有法捐 , 他有法征 。 州县敛之以贡府道 , 府道敛之以贡两司 , 两司敛之以, 贡督 抚 , 督抚又有交际及办差诸事宛转归上 , 民穷日甚 。 今 日泽州言其苦 , 几至泪下 , 此 是国家元气 。 ⋯⋯ �� � � 从表面上看 , 开捐纳为的是免钱粮 , 百姓可以从中受益 � 然而 ,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 免来免 去 , 百姓非但“不受惠 ” , 反而 “ 民穷 日甚” ,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哪些以捐纳得官者往往将捐 纳的费用转嫁或加倍转嫁到百姓头上 , 层层盘剥 , 结果使百姓加倍受害 , 实在是“ 人祸甚于 夭 灾 ” 。 由此可见 , 废除捐纳 , 制止由捐纳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已成刻不容缓之事 。 “事有宜急者 � 有 急不得者 , 如朝廷 目下于科场作弊 、捐纳这两事真该一刀两段 ” 。 是必须 “急急断绝的 ” 。 �� � �但是 , 李光地并没有如陆陇其 、 于振 甲那样措词激烈地反对捐纳 , 而且力求瞄准机会向 康熙帝婉转进言 。 “上呼予名 , 予出班 , 上云 � ‘说捐纳事如何 � ’予答云 � ‘皇上所见极明白 。 ’ 上云 � ‘汝意中到底有汝的见解云 何� ’予奏云 � ‘军兴时是权宜应开的 , 太平时似不 宜 ”’ 。 �� � � 王新命任河督期间 , 曾以费用不济而开河工捐纳事例 。 康熙四 十年 �� � �� � , 李光地接管 永定河治理事务之后 , “诸营进者 , 复谋开之 , 重贿布托 , 计在必行 。 ” �� �� 为此 , 李光地加快 了永定河治理进程 , 力求在捐纳未开之前完成河工 , 以绝营进者之望 。 不意河工完竣之后 , 他 们仍不死心 , “佐吏交迭更请 , 且曰 � ‘上意已肯 , 公 �指李光地 �慎毋违” , 。 �� �� 在这种情况 下 , 李光地仍然坚持永定河工捐纳事例不能开 , 井密奏康熙帝 , 加以制止 。 康熙五十�二年 �� � � � � , 因修盖通仓 , 清廷拟复开捐纳 , 且主议者为图多卖 , 一再压低售 价 , 致使名器益滥 。 这一次 , 李光地的态度显得异常坚决 , 作为内阁大学士 , 他拒绝在已经拟 议好的捐议稿上签字画押 , 并再次密奏康熙帝 � “今 日四海升平 , 正 慎重名器之时 , 而条议捐 纳 , 殊失惩傲官邪 、 爱惜民生之意” 。 结果 , “上是之 , 事以不行 ” 。 �� �� 三 、 甘冒风险 知难而进 李光地论 人才 � 首重德行 , 也就是说 , 他是以是否清正廉洁作为判别人才优劣的首要标 准 。 这 样 一来 , 就使得李光地所荐举的人才类皆克己奉公 、 洁身 自爱 、 不事苟且的耿直之士 。 这 些 , 、 一 力一 �� ’ 固然都是造就“清官 ”的最佳人选 , 但同时由于他们“ 多不谐俗 ” , ��� �往往易于 遭 到同僚们的不 满和非议 , 甚至排斥打击 � 有时连康熙帝也不能理解他们 。 其结果 , 不但被荐举 者常有 不测之祸 , 就连李光地本人也“ 每以举主蒙谴 ” 。 �� � �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则经常以此 对 李光 地进行攻击 , “ 自公告归未旬月 , 而 忌者首攻公所荐举 , 以 为倾公之地 � 因扬言恃上 恩 , 植党以 要权重 。 微上信公之深 , 福且 不测矣 。 ”���� 德格勒 , 满洲镶蓝旗人 , 康熙九年 �� � � � � , 与李光地同登进士 , 选庶吉士 , 授编修 。 此人 “ 性刚毅 � 事母至孝 。 通籍时 , 年少桃达于同榜 , 无所不押侮 , 同榜威累而下之 , 否则畏而远 之 ” 、 在朝臣中颇受非议和攻击 , 惟有李光地与之“晋接以礼 ” 。 �� �� 事实上 , 德格勒不但为人 耿直方正 � 而 且还颇具学才 , 其对《易经 》的研究 , 则龙属精专 , 故 “李光地极称其贤” 。 �� �� “ 逮公 �李光地 �假归 , 以德公 �德格勒 �易学荐于上 , 德公遂以侍读学士召入侍 , 甚见褒重 ” 。 是 时 � 大学 士 明珠擅权态肆 , 且与大学士佛伦 、 余国柱等人相援接 , 立为门户 , “广结党羽 ” , 排 斥异 己 � 贿卖官职 , 以至于 “ 贷贿山积 ” 。 �� �� 对此 � 德格勒深“ 嫉之 , 有怀未吐 ” 。 �� �� “ 会久 旱 、 上命德格勒笠 , 遇央 。 问其占 , 曰 � ‘泽上于天 , 将降矣 , 而卦义五阳决一阴 , 小人居鼎 , 故天 屯其膏 , 决去之 , 即雨 ’ 。 上愕然 , 曰 � ‘安有是 � ’德格勒遂以 明珠对 。 明珠闻 , 大恶之 , 时 以蜚语上闻 � 谓德格勒与侍讲徐元梦互相标榜 。 徐元梦亦不附明珠者也 , 故并嫉之 ” 。 �� � � 德格勒遂遭罢 职 。 嗣后 不久 , 德格勒复以他事触上怒 , “ 召至杖之 , 公跃起曰 � ‘臣厕迹士类 , 今 日被罪 , 戮之可也 , 义不�宜 �行杖 ’ 。 上 愈怒 , 遂与祸同心下石 , 且披寻根 , 如将构大狱 ” 。 ��� �遂责及举主李光地 , 好在康熙帝念及他曾成功地荐举过施琅 , “ 只有荐德格勒一节错 ” , 才“ 命从宽免究 ” 。 �� �� 其后 , 德格勒虽被免死 , 但仍遭发配 , 最后 , “竟卒塞外 ” 。 每当李光地 回忆起这段不幸的往事 , 都不胜感慨 , 且对德格勒的才学和人品爱重有加 。 “德公居塞外 , 进 学不辍 , 所诣益深 , 卓患难契阔之余会 , 无辛苦相牢骚不平之音 , 其肝胆之铮铮 , 不独今 日无 是也 ” 。 �� �� 这是德 、 李二 人最后一次见面时李光地所发的感慨 , 由此可见 , 李光地并没有因 时人对德格勒的误解而改变初衷 , 他仍旧欣赏德格勒的耿直与好学 。 陆陇其 , 字稼书 � 浙江平湖人 , 学者多称之当湖先生 。 他博闻强记 , 于性理之书用力尤 深 � 曾“慨然以古圣贤 人为必可师学 , 不 为科举夺志” 。 �� �� 且生性恬淡清亮 , 不肯曲从权贵 。 尝为嘉兴知县 , 因得罪巡抚慕夭颜而遭革职 。 康熙三 十一年 ���� � � , 以李光地荐 , 摆监察御 史 。 “ 时因大同宣府运送草豆 , 又别开 �捐 �例 , 并保举亦听捐免 , 又有捐纳先用之例 。 ” ��� �部 议未行 � 陇其疏言 � “捐纳一事 , 不得 已而暂开 , 许捐免保举 , 则与正途无异 。 且督抚保举之 人 , 必清廉方 为合例 。 保举可捐免 , 是清廉可纳资得也 ” 。 �� �� 遂“更请捐纳之员三年无保举 , 即予休致 , 以清仕途 ” 。 ��� �疏下九卿 , 议将原疏驳回 , 陆陇其再次上疏 , “持之益坚” , 且措词 也愈加激烈 � “ 廷议陇其不计缓急轻重 , 浮词粉饰 , 致捐生观望 , 迟误军机 ” , �� �� “请夺陇其 官 , 发奉天安置” 。 �� �� 词连举主李光地 , “同僚 皆为公 �李光地 �恐 , 且日 � ‘若责举主 , 必深自 引罪 , 万无为陆公辨雪也” , � “有顷 , 旨下谙公 �李光地 � , 因曰 � ‘陆某不谙事理 , 臣故为言之 , 若语持己清廉者 , 臣终不敢二 言也 ’ 。 语奏 , 上意平 ” 。 �� � �谕曰 � “ 陇其居官未久 , 不察事情 � 诚宜处分 , 但言官可贷” 。 �� � � 遂得免 。 康熙四十三年 �� �� � � , 工料给事中王原以 “ 初优矫诈顾 名 , 近则专擅悠纵 , 有婪赃情弊 ” 参劫吏部郎中陈汝弼 , 并以“ 陈汝弼因光地举荐由刑部调吏部 ”之罪兼劫李光地 。 案件 “ 下 都察 院察议 , 革汝弼职 , 交刑部鞠讯 , 刑部定漱 � 计赃论绞 ” 。 ��� �康熙帝 “察知供证非实 � 下 廷臣 确核 ” 。 结果真象大白 , “ 得刑讯选人逼供行贿状 ” � 原来是一起假列罪状 、 蓄意谋害的冤案 , 其 目的在于借此扳倒李光地 。 ��� �“ 奏上 , 上 命免陈汝弼罪 , 原审诸臣降革有差 , 王原以有嘱私 托书为汝弼举首 , 革职 ” 。 �� �� 赵申乔 , 江南武进人 。 康熙四十年 �� � � � � , 以李光地举荐 , 官拜浙江布政使 , 旋迁浙江巡 抚 。 他“ 居官甚清” , 却又 “ 以古道 自居 ” , 致使“人争厌之 ” 。 �� �� 康熙帝也屡责他“恃清使气 ” , “ 每事执性尚气 , 全 不顾惜下属 ” , �� �� 并多次因此险遭不测 。 又江南江阴人杨名时 , 以办事认 真、 不事苟且受知于李光地 , 他在任顺天学政期间 , 因录取人才不循私情 、 不问门第而开 罪权 贵 , 被康熙帝严词斥责 , “得旨 � 杨名时自督学以来 , 赋性乖异 。 纵有精于学业 , 工于文章者 � 但系殷实之人 , 必不 录取 , 其无产赤贫 , 虽不能文 , 或记诵数语 , 亦得进学 ” 。 ��� �同时又批评 李光地 � “李光地居官亦好 � 但听信杨名时虚伪道学之言 , 往往误事” 。 �� �� “ 彼 �李光地 �专信 「� 生 , 常为所讹 ” 。 ��� �使李光地变得 异常被动 。 康熙 四十一年 �� � �� � , 李光地又因便荐举何 烨 。 “烨博学强记 , 书法冠一时 , 性峻洁 , 持议不为诡随 , 以此为流俗所疾 ” 。 “ 明年会试 , 恩授 庶吉士 ” 。 数年以后 � 何烨也同样“ 以圭棱为人所诬构 ” 。 好在他为人“磊落无他 , 卒 见剖白” 。 �� �� 而作为举主的李光地也因此得保无事 。 李光地所 冒风 险最大的一次荐举 , 是荐举桐城贡士方苞 。 当时 , 方苞因与戴名世 一案有 牵连 , 坐事论斩 , 已登记在案 , 而李光地却毅然以方苞擅长古文力荐 , 致使 “左右闻者无不代 公 �李光地 �股栗 ” 。 ��� � 为荐举贤能 , 李光地虽多次险遭不测 , 但他始终没有“替其好贤之心 ” 。 �� �� 本来 , 李光地 出身士伍 , 是一 介书生 , 政治上 没有依靠 , 因此 � 他在政治事务中经常表现 出来的谨慎与小 心也是在所难免的 � 而且 , 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 , 他也时常显得 力不从心和不够自信 , 有 时甚至还被迫做一些违心 的事 。 比如德格勒一 案 , 李光地明知是明珠等人蓄意制造的冤案 , 但面对康熙帝的误解和盛怒 , 李光地却不能赞一 词 , 反而 向康熙帝上疏 申述 � “ 德格勒为 人狂 妄 , 且所学甚劣 , 其所作文章全无文气 ” � 尔后 , “诸臣随问李光地 � 既称德格勒狂妄 , 所学甚 劣 , 反在皇上 前奏德格勒学问甚博 , 文章甚优 , , �’’二 是属何意 � ”李光地供 � 此皆系我识人不 明 , 交友不慎所致 ” 。 �� �� 又 比如杨名时 , 当他任顺夭学政期间 , 曾录取肥乡李正朝为本府武 生 , 后李正朝病狂 , “冲突仪伏” , 惊动御驾 , 作为直隶巡抚的李光地便立即上疏 � “请罪正朝 , 因幼名时 ” �� �� 使杨名时受到 了他从政以来的第一次打击 。 正 因为有这些前后矛盾的行为 , 李 光地因而成为政治上有争议的人物 , 甚至被昔为趋炎附势 , 暗谋私 利 。 应该说 , 用这一说法来 概括李光地在政治上 �尤其是在吏治建设上 �的是非功过是不太妥当的 , 因为事实上 , 李光地 在政治上虽然有过挫折和仿徨的时候 , 但他并未因此而畏缩不前 , 每当他看准了自己所选择 的 目标 , 便会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 故时人对他有这样的评价 � “性本畏谨 , 然至 于赴会肩矩 � 则精识 自断 , 卓然不摇 ” 。 �� �� 康熙三 十年 ���� � � , 李光地曾深有感触地说 � “前辈有言 , 仕官 以孤立为安身 , 少识一人 , 省生一事 � 未必非福” 。 �� �� 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呢 � 然而这种明哲 保身的态度是李光地所不愿采用的 , 他曾经在给 何烨的书信中说 � 某平生多受朋友之 累 � 然每讽兼蔑场苗之诗 , 念所谓举逸 民 、 夭 下归心 者 , 慨然永叹 , 以 为此太平之基 , 太上盛德也 � 辄复自罄 , 不顾其后 。 �� �� 应该说 � 李光地的这段 自白不但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 , 也表达了他甘冒风险 、 知难而进的政 治作风 , 而这些都是他最终能在熙朝吏治建设中饰演重要角色的原因所在 。 �� �《荀子 · 君道篇》。 �� 以榕村语录续集》卷十三 。 �� �! � �∀ � 《榕村i召录 办卷 二 十七 。 ( 4 ) ( 2 .工, ( 2 8 ) ( 3 2 ) 《榕村语录续集 》卷九 。 ( 5 ) 《碑传集 诊卷十七 。 〔6 )(( 清史稿 》卷二百七十八 、 《噶礼传》. 〔7 ) (9 )(( 张清格公年谱》任兰枝序 。 ( 8 ) ( 1 ( 〕, ( 2 1 ) ( 1 2 川;)(15)((清史稿 》卷二 百六十五 , (( 张伯行传》. (13 , 《榕村全集 》卷三十 。 ( l 曰《清史稿》卷二 百六十三 . 《赵申乔传》. (2 7 )(44 )(4 5 )《榕村语录续集》卷十八 。 ( 1 8) 《康熙起居注》第三册 , 第 2136页 。 ( 2 9 ) ( 3 0 ) ( 3 1 ) ( 3 6 ) ( 4 9 ) ( 5 0 ) ( 5 1 ) ( 7 9 ) ( 5 2 ) (( 榕村谱录 合考、卷下 。 ( 20 )(( 国朝先正事略 分卷七 。 ( 2 1 )(( 清史稿 》卷二百六十二 . 《李光地传 》。 ( 2 2 ) ( 5 2 ) ( ? 8 ) 《方苞集集外文》卷六 。 ( 2 5 ) ( 2 9 ) ( 3 7 ) ( 心7 ) ( 4 8 ) ( 7 7 )《文贞公年谱》卷下. (26斌榕村全集》卷十一 。 ( 2 7 ) ( 81 ) 《清史稿 》卷二百九十. 《杨名时传》。 ( : 3 ) ( 6 9 ) ( 7 川75)蒋良哄‘(( 东华录》卷二十 。 ( 3 4 ) ( 7 3 ) ( 8 0 ) 《康熙起居注 》第三册 , 第 2一9 3 页 , 第 2235 页.第 1759 页 。 ( 3 5) 《文贞公年谱 》卷 匕。 ( 3 8 蹄 榕村全集》卷二十七 . (3 9 )(63 )(64 )(65 )《清史稿》卷一百十二 , 《选举 志》。 ( 4 0 ) ( 峨z ) ( 7 0 )《皇朝经世文编分卷十七 。 . ( 4 2 ) 《国朝先正事略》卷九 。 ( 4 6 ) 《榕村语录续集》卷十 四 . (53 ) (5 6 )(55 ) (6 0 )(62 )(6 7 )(5 5 )(54 )《榕村谱录 合考》卷上 。 ( 5 4 ) ( 5 7 一( 5 9 ) 《清史稿》卷 二百八十二 , 《德格勒传》。 ( 5 5 ) 《清史稿 》卷二百六十九 .《明珠传》. (61 )《三鱼堂文集 》附录 , 优御史陆先生行状》。 ( “)(68 )《清史稿 》卷二百六十五 , 《陆陇其传》。 ( 7 2) 《啸亭 杂条》第 416 页 , 中华书局 198。年版 。 ( 74 )(( 清代七百名 人传》第一编 , 《杨名时入 (7 6) 蒋良骥《东华录分卷十九 。
本文档为【李光地与熙朝吏治_杨国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082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3-24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