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格心理学PPT课件

人格心理学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人格心理学PPT课件人格心理学绪论 认识人格心理学 课程内容安排 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一、认识人格心理学思考---当你向他人介绍自己时,你如何描述自己?学习人格心理学这门学科,先要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人格心理学是最具争议的神秘领域人格心理学的争议,源自于理论学家们的思想交流。 人格是解释人与人生难题的学科,也称之为人生哲学。 人格是心理学家大师们思想的汇聚地,也是思想家的孕育地。要研究心理学,必然要不断回答人与人生的各种难题。正因如此,人格心理学领域充满了解答人生的谜题。多一些人格心理学的知识,就会少一些人生谜题。2...

人格心理学PPT课件
人格心理学绪论 认识人格心理学 课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安排 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一、认识人格心理学思考---当你向他人介绍自己时,你如何描述自己?学习人格心理学这门学科,先要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人格心理学是最具争议的神秘领域人格心理学的争议,源自于理论学家们的思想交流。 人格是解释人与人生难题的学科,也称之为人生哲学。 人格是心理学家大师们思想的汇聚地,也是思想家的孕育地。要研究心理学,必然要不断回答人与人生的各种难题。正因如此,人格心理学领域充满了解答人生的谜题。多一些人格心理学的知识,就会少一些人生谜题。2、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心理学是最具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心理学是被业内外应用最多的学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格心理学的存在。3、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心理学是最具生活化的哲学领域人格心理学对于每一个人都具有人生指导价值。人格心理学体系中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人性是善或是恶?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人格差异的导因是什么?人格发展阶段如何划分?人们行为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有些人的心理为何出偏差?人的心理差异如何测量与评价?人与环境是如何交互作用的?…………人格心理学涉及了个体在人生历程中的方方面面,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会在人格心理学中体现出来。4、人格心理学为什么不同于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两个领域不同但又相互重叠。古往今来,一些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都接受过临床训练,并且治疗病人。在大学,教授变态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课程的老师同时教授人格心理学。更重要的是,这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责任: 试图诠释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人的某一心理成 分或某一时间的人。 人格心理学是最大、也是最小的子学科。 临床心理学是到目前为止心理学最大的子学科。这个寓言故事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二、课程内容安排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 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第五章特质理论 第六章生物学理论 第七章人本主义理论 第八章行为主义理论 第九章认知理论 第十章人格.文化.性别三、教学与学习要求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视频、测量、研究性学习成绩=30%(平时)+70%(期末)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阅读参考书参考书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 [美]Pervin著、黄希庭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1年版 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少华《新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LawrenceAPervin,《人格心理学》,台湾桂冠图书公司 《人格理论》RichardMRychman/高峰强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人格的发展》,西蒙诺维兹等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思考题 如果你能够选择这门课的内容,你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你期望怎样学习这门课?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主要内容: 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人格的定义 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影响人格的因素 人格的理论流派与本书结构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一、什么是人格1、“人格”的词源分析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面具风格的不同是否意味着人格的差异,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其面具是一致的吗?*“人格”(Personality)拉丁语“面具”(persona)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2、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 哲学: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作为人格的根本属性 伦理学: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 法学:人格是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 文学:是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 心理学:主要侧重于个人之间的差异,重视个人稳定 的内在特征,把人格看作人的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即 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等。 3、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1)罗列式:“人格是……的总和”。 (2)整合式:强调人格是个体各方面属性组成的整体(3)层次式:人格各方面的特质分为若干层次,各层次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4)适应式:强调人格适应环境的功能。(5)区别式:强调人格的独特性,个人与他人的不同之处。(6)本质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最本质的行为模式。奥尔波特: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独特性的适应。 郭永玉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 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中国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 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本书的人格定义:是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 式和内部过程。二、人格的基本特点 2、独特性和共同性 三、与人格有关的几个概念“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1、稳定性和可变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个性(individuality):指人格的独特性。个别差异;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 的动力特征。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性格(character):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 格。它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个性:个体差异性,与共性对应;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气质:先天的禀赋,主要由神经类型所决定, 人格具有社会性; 性格: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具有倾向性; 总之,个性是人格的独特性,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人 1、人类本性层面(人性) 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层面(人格的独特性与共 同性) 3、个体唯一性的层面——人格的独特性及其形成 机制 总之,人格心理学研究心理的“三联体”—知情意 的统合; 它试图用整合的观点解释完整的人;个体差异这个事实是人格心理学的起点,并给予这个领域一个特殊的关于人性研究的任务---鉴别每个人的唯一性。二、研究领域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障碍人格评鉴和研究 基因变异、先天缺陷等疾病等家庭的氛围、教育方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等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群体生活、师生互动关系等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挫折、父母离异、亲人突然亡故等第三节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双生子研究法是用来研究遗传因素作用的方法这对同卵双胞胎自出生起就被分开,31岁初次见面,看他们在兴趣和习惯等方面多么相像。奥斯卡·斯托卡和杰克·伊弗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出生在特里尼达,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德国人。刚出生时他们就被分开。母亲把奥斯卡带到德国,由信奉天主教和纳粹主义的外婆抚养;杰克由犹太人父亲抚养,他在青年时期大部分时光是在以色列的一个集体农场度过的。居住在两地的这一家人从未通过信,兄弟俩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三十多年未曾见过面的兄弟俩竟然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都穿着蓝色、双排扣、带肩章的衬衫,都留有短鬓戴金丝边眼镜; 都喜欢吃辣的食物,喝甜酒,喜欢把涂了黄油的土 司放在咖啡里; 都习惯在便前先冲洗厕所,甚至乘电梯时都会打喷 嚏如此等等……二、环境因素1、家庭因素 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 此时,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后天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人格特征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 子女人格特征 权威型 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等。 放纵型 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 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思考题心理学家科瓦列夫对一对同卵双生的女学生进行了四年的观察,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个家庭抚养,在同一个小学,中学和大学(历史系)受教育,但在性格上两个人却有相当明显的差别。姐姐比妹妹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表示同意或补充。从生活史上了解到,原来在小的时候,由祖母经他们父母同意作出决定,在双生子中认定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妹妹。从早期的童年时代起,就责成做姐姐的要照管妹妹,对她的行为负责,作她的榜样.试问,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麦肯依(Mackinnon,1950)2、学校教育因素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师的气氛中,学生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另外,学校是同龄群体聚集的场所,同伴群体常对人格的形成起到巨大的影响。3、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对个体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格的发展,更是起着主导作用。三、社会文化因素*理想、职业、价值观?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四、早期童年经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国俗话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人格的理论流派心理学家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由于各自观点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先后出现了几十种人格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了探讨,影响较大的有六种理论流派:精神分析学派特质理论流派生物学理论流派人本主义理论流派行为主义理论流派认知心理学一、对六个人格心理理论的认识每个人格理论都查明和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个体行为的差异方面): 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的作用 特质理论—个体的特征 生物学理论—遗传与生理过程的不同 人本主义理论—责任感与自我接纳感的不同 行为主义理论—期望与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同 认知心理学—个体信息加工的模式不同 每个理论对人格的同一问题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但都能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有时不同理论对人格的同一问题也能做出相容的解释。 六个理论对“攻击”、“抑郁”的解释 人格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对于解决不同领域所关注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本书的结构 理论、应用、评价、研究 1、理论—以综合、全面的模式介绍人格的构成、及其作用、 产生的机制、行为的原因等。 这些观点主要在他们的著作中体现,他们共同探讨的理论问题主要有: 人格形成受遗传影响与环境影响 行为是由意识决定还是无意识决定 人的命运是自我的自由意志还是外部力量决定 2、应用 人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职场等领域 3、评价 心理学家用于测量其研究与使用的人格构建的方法4、研究 用以验证假说或观点 思考题 当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人格心理学寻求解答什么问题?它的目标是什么?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人格的线索—数据来源(四种线索) 人格心理学作为科学:研究方法 数据质量 研究设计 效应值 道德规范 第一节人格的线索—数据来源要理解人格首先必须观察它。----亨利.墨瑞(HenryMurray)所有的观察都是数据,数据是线索;不存在完美地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人格的手段;只存在线索,而且这些线索总是模糊的。本人对自己的评价(S线索)熟人对他的评价(I线索)四种线索观察他在生活中的表现(L线索)观察他实际的行为(B线索)一、直接询问本人–S数据S数据—指的是自我判断,通常是以问卷的形式获得迄今为止,人格基础评估中使用最频繁的就是S数据.最好的专家S数据的优点因果力量简单易行最好的专家—你生活在不同的场合,即使你最亲近的家人或朋友也只是在有限的场合与你一起或看到你。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人,你是如何行事的,世界上唯一知道全部答案的人只有你自己。你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不可见到的你内心的心理活动只有你自己看得到。因果力量----S数据反映的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它们会创造自己的事实。效能预期(efficacyexpectations)自我验证(sejf-verification)或许被试不愿告诉你S数据的缺点或许被试不能告诉你太简单太容易或许被试不愿告诉你---他对自己人格或行为的某些方面感到羞耻;他声称一些自己根本不具备的美德;他对自己的某些人格特点仍有保留。或许被试不能告诉你---他对自己行为的感受有限、不完全;他碰巧记住的信息不是最重要的; 主动压抑;缺乏洞察力(“鱼和水”效应)。二、询问知情者—I数据I--代表“信息提供者”I数据—是由那些对个体人格的大体特征很了解的信息提供者所做出的判断。亲近的熟人关系加上一般的感受性就足以使人们对彼此做出准确的特征判断。I数据的特征:判断性、主观性、对人理解的不可简约性信息量大以真实世界为基础I数据的优点常识性因果力量常识性—I数据不是对信息提供者所看到的行为的简单计算或数学合并;它们由信息提供者对行为含义做出的判断,总体上是由对个体人格的判断组成。最后的分析中,I数据是行观察的净化物,要经过信息提供者自身具有的常识过滤。这样就允许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行为情景和意图,这是其他信息来源无法达到的。一位具有一般常识性知识的信息提供者在将观察行为转化为人格判断时,要考虑两种情境:当下情境;信息提供者对此人以往行为的了解。I数据是一个人的名声,他人对你人格的看法的确对你的机遇和期望都有很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变成他人所期望的那样(期望效应、行为验证)。信息量有限I数据的缺点错误偏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系列小隔间 信息量有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错误: 没有人可以记住每件事,人类的记忆既不是 无限的,也不是完美的; 最可能进入记忆的是那些极端的、不平常的或情 绪唤起较高的行为; 最能够为人格提供信息的正是人们每天惯常的行为 偏见: 厌恶、暗恋、竞争、先入为主等都会影响一个 人的准确判断; 更常见的偏见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三、生活事件—L数据 L数据---是实证的、具体的、真实生活事件, 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L数据可以通过档案记录获得(如公安局的记事簿、医疗记录、纳税申报单);可以直接询问本人。L数据可以被看做是人格的结果,而不是人格本身的直接反映。它们证明一个人的行为如何影响他的生活,包括重要的生活事件、健康、物质环境。邮政编码、床铺也是有用的信息:居住地区的邮政编码可以表明你是哪类人;你的床铺当下的状态决定于你做了什么,这可能决定你是怎样的人。本身的重要性L数据的优点与心理有关 与心理有关:L数据在很多情况下都受到心理变量的影响,并为其提供独特的信息。 L数据还包含其他变量,这些变量常常被其它非心 理学因素所影响。 L数据的缺点---多方面影响 L数据有时不含有任何心理特征的信息,他常常 受到太多其它因素的影响,这导致通过它们并不能揭 示一个人的心理。 四、观察行为—B数据 B数据—就是观察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 B数据可以在两种情境中收集:1、自然情境中的B数据原则上,B数据可以通过真实生活中对特定个体行为的直接观察而获得。首先应仔细并系统地记录B数据,每个数据都应指向直接观察到的行为;B数据的一个折中形式就是日记和经历取样。日记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而非自我判断;经历取样的方法也叫“寻呼机”方法,是更直接获取个体的行为与感受。混合型的B数据—是由本人和其他熟人通过的行为报告。在半自然情境中观察个体的行为。从现实生活中收集的B数据都是真实的,它们描述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作为。自然情境下B数据的不足---成本较高。2、实验室中的B数据心理学实验实验室的行为观察来自三种方式人格测验生理测验情境范围B数据的优点客观且可估量B数据的缺点—解释的不确定性 B数据通常是就是一个数据,而数据不能解释本身; B数据通常看起来是模糊的,甚至是误导的,所以不能完全确定它们的含义。总结不存在完全可靠的人格指示器,只有线索,而线索总是模糊的;人格心理学的这四种线索和数据都是有价值且重要的,虽然它们也存在着潜在的误导性;研究者应该尽可能收集和比较多种类型的数据。思考题1、人格你想了解你旁边的这个人,你会怎么做?2、有时候人们对总结的描述和他人的描述不同(S数据与I数据),有时候自我描述和实际行为不一致(S数据与B数据)。这是为什么?当它们存在差异时,你倾向于相信哪个?第二节讨论题1、在人格心理学中,数据质量取决于哪几个维度?2、一个显著性水平告诉你什么?不能告诉你什么?如果停用显著性水平评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它?3、如果你在“严谨性”测验中比另一个人得分高了4分,或者女性在这个测验上的平均得分比男性高4分。在各种情况下,这样的差异重要吗?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才能回答这个问题?4、想要分析一个学生为什么表现出内向的性格,可以用什么方法?5、大家都认为焦虑对考试成绩不利,如何证明它的正确性?6、如何证明儿童受虐待对成年自尊的影响?7、人格心理学实验研究应遵循怎样的伦理规范?第二节具体的人格研究方法一、数据质量对于任何一项人格测验(或数据)来讲,两个性质极为重要:A数据可信吗(或这项测验可信吗)?B数据有效吗(这项测验能否得到我们想测量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可合成第三个问题:C数据可以推论吗(这项测验可以普遍使用吗)?(一)信度信度—一项测验在多次测量中具有一致性。1、影响信度的因素低精确度;参与者在研究中的状态(健康、情绪、睡眠);研究者的状态(精神状况、对待参与者的态度、个人特征);实验环境(如噪音水平、温度、天气等)。2、提高信度的方法计算重测信度系数和检验测验内部一致性系数;小心谨慎;对所有参与者应用一个可照稿宣读的相同程序;测验量表要测量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微不足道的东西;采用集合(平均)的方法(二)效度效度—测量结果真实反映我们希望获得结果的程度确定效度的方法: 表面效度—从表面看,一项测验似乎测量到所要测量 的东西。 相容效度—一项测验的得分与其他相同建构的测验之 间的相关程度。 判别效度—一项测验的得分与其他理论上没有关系的 测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 行为确认—参与者真实的行为与测验的得分之间的一 致性程度。(三)概化概化---对一项测量(实验)或测量(实验)结果的推论。它主要涉及这些的问题:这个测量或结果可以推广到什么地方?一个测验的结果与另一个不同的测验结果是等值或一体的吗?测量结果适用于评估其他类型的人群吗?或能适用于其他时间的同一人群吗?不同的研究助手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吗?1、参与者的概化性别偏差;出现者与不出现者;组群效应---生活在一个特定时期的一群人与生活在早于或晚于这个时期的那些人在某些方面会有所不同。种族多样性。2、对概化的关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应避免对其他文化成员简单而表明的概括; 不能因为数据的有限性而否认研究和理论的价值。 概化涵盖了信度与效度二、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必须遵循某种计划—即研究设计;心理学中的研究设计有三种基本类型个案法、实验法、相关法(一)个案法对单个人进行深入考察的方法。包括严密地研究一个特定的令人感兴趣的人或事宜发现尽可能多的事实。1、个案法的优点适合考察一些罕见的个案;研究的维度与正常人没有本质的差别时;说明一种治疗方法时;为了证明一些可能性;使研究者开始感兴趣于某个问题;它是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2、个案法的局限 代表性较差; 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主观判断性较强。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对假设进行检验的科学方法。 自变量 1、实验变量 因变量假设实验(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受制于另一个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影响。 焦虑水平 高焦虑组 中等焦虑组 低等焦虑组 正确答题数 15 20 252、操纵自变量与非操纵自变量要得出任何因果关系的结论都必须进行验证。操纵自变量能确定所研究的参与者行为方面的平均水平是相同的,非操纵自变量则不能确定;在操纵自变量情况下,较能确定因果关系;在非操纵自变量情况下,很难确定因果关系;在研究很多感兴趣的人格问题时,只能采用非操纵自变量的方法。3、第三变量问题两个变量可能都是另一个未测因素的结果。假设:焦虑差的成绩事情的真相可能是:焦虑疾病差的成绩4、事前预测与事后认识5、重复研究6、实验法的优缺点操纵自变量实验法的优点具有评估因果关系的能力 实验法的局限: 不能确定实验实际操纵了什么; 会产生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甚至不可能出现的变量 水平; 实验常常带有欺骗; 有时实验是不可能实现的。(三)相关法相关性是事物关联的基本属性,也是人格心理学家开展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相关法---用于探讨现象或事件的关系的方法。相关---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r--判断相关的大小,介于-1与1之间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则相关性越高。1、五种不同的相关情形 完全相关(perfectpositivecorrelation,r=1) 正相相关(positivecorrelation,0<r<1) 零相关(zerocorrelation,r=0) 负相关(negativecorrelation,-1<r<0) 完全负相关(perfectnegativecorrelation,r=-1) 相关系数的强度大小与意义* 相关系数范围(绝对值) 变量关联程度 0.8以上 很高相关 0.60~0.79 高相关 0.40~0.59 中相关 0.20~0.39 低相关 0.19以下 很低相关**相关法的意义: 可为未來研究的基础; 若变量之间有高度相关,则可近一步实施实验研究 以量化的形式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的优点 可弥补实验研究之不足(无法操纵参与者时使用) 可同时探讨数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其他研究做准备 提供变量间的关系,可提供实验研究自变量的选择**相关研究的缺点 随便选择研究变量; 所得资料真实性的问题; 相关研究只确认变量的关系,不能建立因果关系。 (四)代表性设计 即研究在设计时就应该使抽样样本覆盖研究者 希望将其研究结果推论到所有的领域。**三、效应值效应值—是评估研究结果的方法。1、显著性检验一个显著性的结果不一定是很大的或重要的,但这个结果在偶然情况下可能不会发生。由于偶然性导致的结果越不可能,则这个结果就越好。 如果结果是显著的,那么这就意味着统计量可能不是偶然引起的,它的真值(有时称为总体值)可能不是零。这种传统的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称为虚无假设显著性检验(简称NHST),它只能告诉我们:偶然变化造成的组间差异的可能性大小。虚无假设显著性检验(NHST)的问题:A当一个结果“显著”时,即在完全偶然情况下可能不会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果是严格的或重要的;BNHST的另一个更明显的问题是,一个结果显著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经验方法;如,一个p﹤0.05的结果是显著的,而一个p﹤0.06的结果就不显著呢?没有真正的答案.C获得一个显著性结果的几率会随着研究参与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D研究者常常把不显著的结果理解为“没有结果”如:如果p=0.06,那么研究者就会得出结论—认为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没有差异,或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差异。但事实上,这种结论正确的可能性只有6%.所以,NHST易犯两类错误Ⅰ类错误Ⅱ类错误Ⅰ类错误—p水平只告诉我们犯一种错误的可能性的大小。即,当我们认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影响或与其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影响或关系并不存在。p水平给出了犯这类错误的几率。Ⅱ类错误--当我们认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没有影响或与其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影响或关系却存在。现在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估计Ⅱ类错误的可能性。2、相关效应值—研究者对于实验或测量结果所得数据不仅仅算出显著性,他们会继续计算出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可以反映研究结果的大小—与可能性相对,这一个数值就被称为效应值。 一个与统计显著性相关联的可能性的值,不能反映一个效应的大小或一个关系的强弱。 一个效应值要比一个显著性水平有意义得多。 效应值的测量有很多种方法,应用最普遍的是相关系数。如果两个变量是相关的,那么一个变量就可以由另一个变量预测。1、相关系数的解释解释一个相关系数,仅用统计显著性是不够的。因为这需要考虑相关系数的真实大小。估计效应值的一个方法是将相关系数平方。意思是指“相关解释了百分之多少的变异”。如,一个0.30的相关意思是指—只有9%的变异可以由相关解释,91%的变异不能被解释。 双项效应值展示(BinomailEffectSizeDisplay,简称BESD) 证明相关系数效应值的真实大小的技术就叫双项效 应值展示。 此技术由罗森塔尔和鲁宾(Rosenthal&Rubin,1982) 提出。 他们的研究:200个患病的参与者,其中100个服 用一种试验药物,另100个参与者什么都不服。研究结 束时,100个参与者活着,100个死亡。 问题是---药物造成了多大的差异?数据显示服用药物和疾病恢复之间的相关是0.40.这是什么意思?效应大还是小?如果将相关系数平方,产生“可解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84%的变异不能被解释。于是,决定这种药物几乎是没有价值的。“双项效应值展示”法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思考相关系数的大小:将一份“相关系数是0.40”的报告转换到以具体结果对相关系数的意义的具体展示,如下表:双项效应值展示 存活人数死亡人数总计 服用药物7030100 不服用药物3070100 总计100100200 当服用药物与结果之间的相关r=0.40时,所假定的200人的药物试验中的参与者的存活人数与死亡人数。来源:Rosenthal&Rubin,1982BESD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相关的效应需要被解释得比通常意义上更为仔细一些;BESD清楚地显示了一个实验干预可能的效应大小,同时也显示了个人能够由一个个体的差异测量来预测一个结果的好坏程度。四、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一)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用途 研究结果可能被恶意地使用。 如,一些雇主应用人格测验筛选出倾向于有团队 合作精神的求职者。 (二)诚实 这是所有研究共有的一个道德主题。 如剽窃他人成果、伪造数据等。 所有科学家都必须相信相互的工作过程。(三)欺骗---即故意撒谎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会告诉参与者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欺骗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使研究“逼真”。研究中欺骗被允许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参与者对于被欺骗是“知情同意”的;对参与者说的谎言通常是没有害处的;如果不应用一点欺骗,某些主题是无法进行研究的。总结 数据是来自真实世界的信息,加以编码就可能告诉我们真正发生了什么; 但信息常常是混乱、矛盾的,这就是我们要用智慧来增加它的信度与效度的原因; 研究方法是探索的工具,它通常是困难的,确切讲是很神秘的; 心理学重视方法,不仅是可以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人类本质; 科学的本质是结论应对基于数据。在人格心理学中,数据质量的三个重要维度是信度、信度、概化程度。 用以收集心理学数据的计划称为研究设计;三种主要的设计方法是个案法、实验法、相关法; 代表性设计是用来扩大研究结果的概化程度的一种技术; 一个结果的统计显著性表现了它在完全偶然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但“显著”并不等同于结果的强度或重要性; 评估研究结果的最好方法是使用效应值。效应值用数字显示了两个变量相关联的程度。效应值的很好的一个估量是相关系数,它可以用双项效应值展示法估计; 与心理学有关的伦理问题包括研究结果应用的方式、科学界中的诚实、研究人类参与者时欺骗的应用。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内容---精神分析的基础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依德的理论无意识的运作方式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相关研究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基础一种侧重于解释那些怪异复杂的思想与行为,关注心理世界中隐秘的、有时候看似矛盾、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方法----基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nd,1856-1939)简介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主要著作有:   《歇斯底里研究》  (1895)   《梦的解释》    (1900)   《性欲三论》    (1905)   《论无意识》    (1915)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弗洛伊德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他所治疗的病人,但最重要的还是来源于他对自己心理过程的观察。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1909年受邀美国克拉克大学做精神分析系列讲座---精神分析理论开始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弗洛依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弗洛伊德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二、精神分析的基础1、心理决定论决定论---任何发生的事件都有其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确定的。 心理决定论作为精神分析的基础,它假设个体头脑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个体所想和所做的每件事都有特定的原因,根本不存在奇迹、自由意志甚至偶然事件; 精神分析认为,行为和心理看似矛盾的冲突是可以解决的,不存在偶然性;个体言行不一致是有原因的,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深度挖掘那些原因,这些原因通常是藏在心理的隐蔽部分。 结论---许多重要的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的。2、内部结构精神分析认为,心理有内在的结构,由很多具有独立功能的部分组成,有时候各部分也会发生冲突。如本我、自我、超我3、心理冲突和妥协精神分析认为,心理被分为不同的且相互独立的部分,因此它本身会发生冲突。但心理冲突并不总是戏剧性的。 精神分析认为,自我的主要工作是在相互竞争的动机、道德和现实之间,以及个体在同一时间内想要做的事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妥协的结果是—个体有意识地思考并实际做出的 事情(寻求折中)。 4、心理能量 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才 能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所需的能量就被称为心理能 量。 心理能量在特定时刻是稳定且有限的。因此,心理的某部分占用了能量,另一部分便得不到能量;能量被用来做这件事,就不能用来做另一件事。精神分析的一个目标就是:为了应对日常生活的各种挑战,释放更多的心理能量,将症状逐个消除。精神分析的特点:基础:从精神病治疗实践中产生对象:主要研究失常的和变态行为的病人内容:主要研究潜意识、动机、情欲、人格等深一层次的内容,故称深蕴心理学(depthpsychology)方法:主要采用临床研究方法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潜意识的冲突。潜意识即性和本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包括五个方面:关于心理结构关于人格结构关于心理动力关于心理发展关于适应问题1、心理结构观点(意识层次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变成意识的心理过程,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使症状消失。2、人格结构观点: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协调本我与超我、现实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良心和道德力量,追求高尚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和 超我,相互关 系形成人格动 力结构; 三种力量维持 平衡则心理正 常,否则心理 失常。3、心理动力观点:力必多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异常有其生物基础。他认为:人类 行为的动机来源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 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 性本能 本能心理发展动力 营养本能复合体 在人的性后面有一种潜力、动力,驱使人去寻求 快感,这种力被称为“利比多”,是一种驱使人寻求各种 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生本能--与个体或种系的生存有关。包括:(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的驱力,同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本能论(instinctivetheory)自我保存本能Egoinstinct性本能Sexualinstinct生的本能(lifenstinct)死的本能(deathinstinct)两种矛盾作用相反,同时存在,是个人或社会的一切矛盾斗争的根源早期后期4、性心理发展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欲发展分不同阶段,这一过程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在某阶段受挫或从高阶段倒退回低级阶段则会造成人格异常,并成为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根源。口欲期(0~1岁左右):快乐满足来自唇、口、手指身体定位---口、嘴唇、舌头心理主题---依赖极端独立者成人性格类型---口唇性格消极被动者肛欲期(2~3岁):快乐来自排便,肌肉紧张的控制身体定位—肛门、相关的一些排便器官心理主题—自我控制,服从强迫(制)性、苛刻、整齐、严格、服从权威成人性格—肛门期性格无自控性、无组织性、对抗权威 阴茎崇拜期(性器期4-5岁):快乐来自生殖部 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 身体定位—性器官心理主题—性别认同,爱、性、恐惧、嫉妒、认同。严格刻板的道德准则、不容忍任何瑕疵成人性格—阴茎崇拜性格毫无道德准则、生活作风混乱完全无性者潜伏期(6-11岁):兴趣转向外部,转向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身体定位—大脑、四肢心理主题—学习、运动勤奋的、努力的、有成就感的、自信的成人性格—懒惰的、无成就感的、自卑的生殖期(12岁以后):兴趣逐渐转向异性,通过正常的两性交往和通过正常的性行为获得快感。 身体定位—生殖器心理主题—成熟(创造、增加生命)理性、自信、适应成人性格—生殖器性格不成熟、不自信、适应性差口唇期—本我;肛门期—自我;性器期—超我5、了解无意识的途径梦自由联想投射测验口误催眠意外象征行为6、适应问题(1)变相宣泄“自我”、“本我”、“超我”相互之间总是会有距离的,“本我”要练就一套应对功夫,甚至改变存在或表达自己的模式,以求得到满足,现实不行就通过梦。如不行,则会产生焦虑。(2)自我防御外界发生危险信号形成真实焦虑(应对开始)----“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形成防御----调整得当解决问题调整得当形成障碍。焦虑论(anxietytheory)本能文明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焦虑的防卫机制(defensemechanism) 否认(denial)个体不接受现实中的某些事实的存在。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避免个体被最初的震惊所压倒。之后随着心理能量的聚集,个体会采取一些更长久的方式。 压抑(repression)指自我把意识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 意念、情感和记忆抑制到潜意识中,排除在意识和行为之外。 投射(projection)指自我把不能接受的或不好的欲望、冲 动和意念归咎于别人。 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指把某种不容许的思想、感 觉、冲动抑制在意识之外,同时呈现它们相反的情形。如果被 禁止的冲动非常危险而且力量很大强大,自我常常倾向于采用 这种防御机制。 合理化或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借此减少因做了某些令人羞愧的事情而产生的焦虑。合理化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它们都是明显的合理化;二是使用合理化的人看起来绝对真诚。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通过严格的理智而不是情 感的方式检查自我的意念,可以使某些想法进入意识而不造成 任何的焦虑。 理智化可以将那些令人愤怒和焦虑的问题转化为冷静的、 理智的和分析性的思考。 使用这个机制需要开发一个术语表,从而避免使用带有情绪唤醒的语言讨论那些可怕的事情。置换(displacement):本我的冲动将转向那些可得到的、可满足欲望的同时也被社会所接受的那些对象。升华(sublimation):将本能的欲望冲动转化到被社会所赞许的目标和对象上去。 内向投射(introjection)指将本来指向外界的敌视、攻击 伤害等冲动和情感,转而指向自己。 退行(regression)指心理发展因受到挫折而重新倒退到较为原 始的水平。四、应用---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认识1、以尚未证明的理论假设作为大前提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认为症状是神经症性冲突的结果,是经过化装的无意识的症结;2、通过“意识化”、“移情”、“迁移”、“宣泄”等方法,消解“情结”,治疗心理障碍。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所有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形成不外乎两大原因:其一是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彼此不和造成心理冲突,由于冲突不能缓解被压抑在潜意识中、长期累积形成问题;其二是因幼年时性心理发展不顺利所形成的痛苦经验。幼年的痛苦经验虽然在成年后不复记忆,但却存留在潜意识中。当意识影响变小时,就会改头换面以别的形式出现,如做梦。 “意识化”治疗:着重在于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 机,使之意识化,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心理过程,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使症状消失;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经由对当事人的心理分析,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痛苦释放出来,使当事人领悟自己行为不同于他人的原因。精神分析的目标:整合人格,其浅层目标为:缓解症状。适应症:强迫、焦虑、恐怖症。治疗技术:收集信息—自由联想或指定联想(常用)。干预技术:解释。五、评价---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1、投射测验的类型主题统觉测验2、对投射测验的评价六、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一)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1、弗洛伊德理论是第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与人格理论,是以往人格理论中最全面的一个理论;2、弗洛伊德被公认为建立心理治疗体系的第一人,他的理论一直影响着心理治疗的实践;3、弗洛伊德推广并发展了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原理与概念;4、弗洛伊德理论已经进入到流行文化,并提供了一个准则,用于人们怎样思考和谈论彼此。(二)批判1、弗洛伊德的革命性思想不是新生事物2、解释的复杂性3、概念的缺陷4、未经证实的5、个案研究法6、未考虑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小结和其他研究人格的方法不同,精神分析取向关注行为和隐蔽的原因;精神分析有一些重要概念,包括心理决定论、心理的内部三部分结构、心理能量、心理冲突;力比多产生心理能量,心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能量在五个阶段中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定位的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身体定位、心理主题以及人格该阶段发展不好而产生的相应的成人性格类型;意识有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三部分中最小的部分;精神分析疗法是基于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治疗性联结,通过一些技术(释梦、自由联想等)而进行的。目的是把个体问题的来源,即无意识的那部分思想带到表层,之后可意识的、合理的心理部分便会处理它。第二节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一、梦定义:梦是无意识未解决的冲突在熟睡时的浮现。功能:为无意识的冲突提供安全、健康的出口。机制: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时间(1.5—2小时)特点:梦的再现,表明无意识冲突大;在白天则表现为焦虑;男性梦中65%是男性;女性梦中,50%是男性。二、防御机制定义:自我为摆脱焦虑和内疚而采用的手段。防御风格:自我经常采用的某些稳定的防御机制的个人方式。类型:成熟的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检验方法:投射测验三、幽默定义:即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处。功能:可公开谈论忌讳的话题表达不满精神宣泄:被禁止的冲动以一种不会产生焦虑的方式得以释放特点:怀有敌意的幽默针对其对象,其幽默更可笑不友善的幽默可减缓人的攻击性越让人感到紧张的笑话,越让人感到可笑 两辆车子发生擦撞,车主都下车来看。甲车主看了一下车子,说:“幸好我们安然无恙,车子并没有什么损失。老兄,要不喝一口酒压压惊?”他递给乙车主一瓶酒。乙车主欣然接了下来,喝了几口问道:“你自己不来一点?”甲车主说:“好的,不过我要等警察来了以后再喝。”四、催眠定义:是一种类似睡眠又似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功能:是打开无意识心理的钥匙减压放松,消除身心疲劳感  改善睡眠,提高休息质量  心理调整,体验自信与充实  改善情绪,面对生活游刃有余  自我催眠,提高自身调整应变能力心理特点: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影响催眠敏感度的因素:态度、动机、期望年龄  容易放松、易融入情境  对催眠师有安全感及信赖感   想像力丰富、智商高  专注力高、好奇心强  第四章讨论题一、新精神分析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的主要区别?二、荣格提出了什么主要观点?三、阿德勒提出了什么主要观点?四、简介霍妮、埃里克森的主要观点五、简介客体关系理论六、新精神分析如何解释“攻击”?七、依恋的童年期模式和成人期的浪漫爱情有什么关系?思考题1、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大多数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属于相同的政治派别。弗洛依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你认为这种解释正确吗?你认为还有其他解释吗?2、在你周围的人群中,有口唇期、肛门期、阴茎崇拜期或生殖器期的性格吗?他们是怎样的?你认为他们是如何变成这样的?3、你认为梦是否揭示了做梦者的一些心理呢?你是否通过梦来更好地认识自己?4、你有过对某件事很焦虑,但不知道原因的经历吗?或者你有过一些很荒谬的想法?5、在你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中,有些什么关于防御机制的例子?6、你最近听过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能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解释是什么使它感到可笑?第四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与“女性心理学”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评价、相关研究第一节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新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区别:1、新精神分析不像弗洛伊德那样重视性,他们把力比多解读为一种指向生命和创造的一般动力;2、不再强调心理的无意识过程,转而关注有意识的思维;3、不再强调本能的驱力和心理活动是心理不适的来源,而是关注人际关系。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心理动力学理论---寻求优越阿德勒认为,寻求优越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后来改为“男性反抗”)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2、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错误风格的产生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即器官缺陷、过度溺爱或娇纵被人忽视或遭受遗弃。3、出生顺序与手足关系优势的长子(女):每个长子都曾经历一段独生子唯我独尊的时光,通常会受到大量的关怀与宠爱,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他们通常喜欢搬弄权势,并过分夸张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发展出喜欢帮助人、保护人的性格,或具有善于组织的才能。压力下的次子(女)或中间排行:因为他一出生便必须与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关怀,所以他比长子易于与人合作。次子总是不甘屈居人后,他努力奋斗想超越别人,好像时时刻刻在参加比赛,他通常都比长子有才能,且更成功。极力超越的么儿(女):父母对么儿总是特别细心对待,但他们并不喜欢当最小的孩子,因为最小的孩子不值得信赖,没有信心,所以他想证明他样样都能做,因此他特别重视权力的追求,他往往会成为家中最能干的人。但是有些么儿被塑造成最年幼的超速者,一直想打败所有的人,所以他要在具有竞争的环境中才得愉快,他只有牺牲别人才能维持精神上的平衡;另一种么儿就像碰到障碍的马拉松选手,当他碰到困难时,他会从旁绕过,当他们丧失勇气后变成彻底的懦夫。所以他们常处在自卑的压迫中,为终生难与生命妥协而苦。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的贡献: 1、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行为是受社会驱力所推动的。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更重视“社会兴趣”,他相信社会可助长人格的发展。 2、创造的自我这一概念对精神分析而言,是相当新颖的。    3、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动机、特性、兴趣与价值的个人独特之组合;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正代表着他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他的说法减低了弗洛伊德学说“性”在行为动力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满足其性需要的方式是决定于“他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而并非是生活方式决定于性的满足方式,这使许多人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中解脱出来。4、认定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行为;这与弗洛伊德完全相反。  5、修正了弗洛伊德提过的个人对性发展不完全而求其补偿的理论。因为不健全的器官,总会有从别的方面的特别活动来纠正这种缺陷的趋向。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心灵的三个层次个人意识(personalconsciousness),或称日常的觉察;也称自我,是人有意识的心智,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那部分。  个人潜意识(personalunconscious),对于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由心灵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构成。它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  客体心灵(objectivepsyche),或称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集体意识(collectiveconsciousness)的外在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触到得层次。在荣格看来,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个人潜意识里积累并存放所有个人记忆档案那样,同样人类集体作为一个种族,也在集体潜意识里存放着人类和前人类物种的经验。2、集体无意识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3、原型(原始意象)原型—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可能性。它促使个体按照其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比喻人格中的阴暗面。4、性格类型理论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一般态度类型--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外倾型的人,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机能类型--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八种性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5、对荣格的评价荣格是弗洛伊德最具争议性的弟子,并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忽略的问题,引入了分析心理学派中。他是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对精神分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著名学者汤因比、伟利和马姆福德等都把荣格看作一种产生灵感的源泉。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三、埃里克.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个体人格的发展阶段四、凯伦.霍妮霍妮的理论早期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后期霍妮由于对自我冲突的不同理解而背叛了正统的精神分析学。她强调一个人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是由环境影响的,但她还是非常强调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霍妮的巅峰之著。该书从不同角度和类型上深刻地分析了个体的挣扎。1、神经症霍妮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起源于儿童与父母的交互关系。一个真正得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有充分的弹性应付和适应外在的变化,否则既会陷入早期形成的某种固定而僵化的人际模式中不能自拔。这种早期的“防御机制”会以破坏性的行为和思想模式来对待生活,个体与自己越来越疏远。基本焦虑--霍妮把早期没有得到基本安全而来的不安称之基本焦虑。另外这些人对现有问题的理解不切实际,他们在做人和做事方式上不加选择地以自己原有的固有模式去应付,当这种模式不适应与外界时,就会激起他们强烈的不安和恐惧。以下是霍妮讲的十种人(神经症)对外界的不协调需求:对友爱和环境的神经症需求。具有这种需求的人依靠外在的友爱而生存。他们的价值总是由外在得到赏识才能肯定自己。  对支配其生活的伴侣的神经症性需求。这种人的需求附属于某人,以得到他的保护,免于一切灾难,并满足其生活需要。  对狭小生活范围内的神经症性需要。这些人极其保守,他们不敢冒险,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对权力的无上崇敬。这种人崇拜权威,轻视弱者  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求。这种人最担心被他人利用,但自己又总想利用他人。  为得到社会的认可做事。这些人做事的目的就是得到他人的注意和承认。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想得到威望。  对称赞的神经症性需求。这些人需要他人的恭维和吹捧。他们希望他人把自己作为理想人物看待。  野心和个人成就的神经症性需求。他们极力想成为著名的、有影响的人。为了这些他们会不顾一切  自我满足和独立性的神经症性要求。这种人极力避免对任何人负责,不愿有任何束缚。  对完美无缺的要求。这种人对批评极为敏感,他们极力想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三类神经症适应模式:(1)趋就人:这种适应模式包括友爱和赏识的神经症性需求,对支配人的神经症性需求以及生活限制在狭小范围内的神经症性需求。霍妮称这种人是依从类型。  (2)反对人:很大程度上,他们是顺从性的反面。它包括对权力的神经症性要求,对荣誉和个人成就的神经症性要求。霍妮把这种类型称之为“敌对类型”。(3)离开人:这种适应模式包括自我满足和独立性的神经症性需要,完美无缺和不受指责的神经症需要。霍妮称之为“撤退类型”。五、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一)有关的理论背景客体关系理论家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关系。初生的婴儿正是在与母亲或母亲替代者的密切交往中逐渐获得了有关自我和以母亲为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完整印象,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心理功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主要代表人物:安娜.佛洛依德;梅兰妮.克莱恩;D.W.温妮克特(二)客体关系理论概述1、基本观点与概念: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朔造某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心世界的残迹。客体关系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人际关系以及内在精神结构是如何从过去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的一种理论。 客体(Object):是一个与主体(Subject)相对应的概念,指某个体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部分客体(PartObject):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完整客体(WholeObject):当婴儿能够同时体验 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又会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 性时,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体验,这就 是所谓完整客体。 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Object):这是Winnicott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当婴儿意识到与母亲的非共生性以后,为缓解由此引起的对现实的焦虑与孤独感而创造出的一个部分主观取向、部分现实取向的过渡性情景。客体表象(RepresentationofObject):是指客体在个体内部精神世界的反映。 自我表象(SelfRepresentation):是指个体在与环境中的客体相处时,有关自我的精神表达。 共生(Symbiosis):在此是指婴儿对与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熔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验。 2、客体关系理论对儿童内在精神世界的理解 客体关系理论家相信,个体的精神发展过程是在 非常早、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初生的婴儿在精神 上与母亲处于共生熔合状态,在生理上高度依赖母亲 的照料。婴儿通过母亲或乳房对他的抚养来理解外部 世界。3、对人格结构的理解首先,几乎所有的客体关系理论家都认为人的精神结构起源于客体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关系的不断内化,而不是,或者至少不完全是起源于人的本能驱力。其次,在人格结构上,客体关系理论家对自我更重视。他们相信自我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是对最初的那个好客体,母亲乳房内化的结果,而不是从本我中分化而来的。Fairbairn将自我分成核心自我、力比多自我和内在破坏者三部分,并与不同的内在客体相联系。当一个客体被分离,自我也相应地被分离,并与客体的不同部分相联系。因此,人的冲突不再是来源于超我与自我之间的冲突,而是自我的不同部分与自我所内化的客体之间的冲突。4、对人格发展的理解与划分 首先,客体关系理论在人格发展的动力上的看法。 其中,Fairbairn完全否认性驱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 用,他相信人格是在寻求与客体的关系过程中得以发 展的,而Klein、Jacobson、Kernberg则是既不放弃 本能模式,又注重关系作用的客体关系理论家。 其次,在人格的发展阶段上,客体关系理论家对人 格的发展过程有着完全不同弗洛伊德的划分体系,尽 管他们之间并非完全相同。其中,Klein将人格的发展过程分为二个层面(position),即偏执—分裂层面(paranoid-schizoidposition)和抑郁层面(depressiveposition)。Fairbairn则根据婴儿对内在客体的依赖程度将人格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婴儿期依赖阶段、过渡阶段、成熟的依赖阶段Winnicott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父母的照顾与遗传倾向互相作用的结果,其中母亲的照顾方式与质量至关重要。他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完全依赖、相对依赖、独立三种状态。 Mahler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重点观察了儿童三岁以前所发生的事情对其人格发展与客体关系的影响。 Mahler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正常的自闭期(是指初生到一个月)。此间,婴儿的大部分 时间用于睡眠,似乎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她 比喻为蜉化中的鸟蛋; 正常的共生期(约出生后二至四个月),自闭的壳开始打 破,并形成一种新的、积极的精神保护层,这就是婴儿与母亲 的共生圈; 分离与个体化期(约从四至五个月开始),此时的心理发展 有二条通道,一是个体化,这是指一种内在精神自主化的渐进 过程。另一个是分离,是指从精神上与母亲分化、脱离,并与 母亲保持适度的距离。客体关系理论包括的四个主题:1、发现所有的关系都是由满意和受挫、或者开心和痛苦这样的元素组成;2、爱恨交织3、你所爱的那部分客体和整个人之间的区别4、在某种程度上,个体内心意识到了这些矛盾的方面,因此变得焦虑不安。六、使用个人叙事方法研究人格个人叙事:研究者对参与者进行访谈,让其叙述他们生活中的事件。如个人人生的巅峰、生活的转折点、成长经历中重要的回忆等。操作程序:访谈录音、对访谈资料编码、评价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reality)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进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第二节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一、焦虑与应对策略焦虑的种类:现实性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应对策略:个体面临可察觉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应对策略的种类:问题中心策略情绪中心策略回避策略个案与问题:★马克吐温说,一个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但是会嫉妒另一个讨钱多的乞丐。有人说,我不会嫉妒比尔盖茨,但是我可能会嫉妒发财的老同学,特别是那些过去成绩平平貌不惊人的家伙。★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害怕在公众场合打电话,用餐以及与人共饮;害怕与重要人物谈话;害怕在人前表演、演示或演讲;害怕进入已有人就座的房间,简单讲,就是对社交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而到了畏惧的地步。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对社交如此害怕,我们称为什么?尝试用三种应对策略解决以上两个事例。应对策略的效果:积极策略总是优于回避策略;具体策略的使用要依据情境应对的灵活性: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哪种应对策略的能力。二、攻击事件1:今年4月13日晚,南京中北公司五队驾驶员王建强为发泄对单位的不满,从单位停车场开出一辆公交车,沿途疯狂撞人泄愤,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死者孙国富当晚骑电动车从花木公司经过,被王建强连人带车卷入轮下,拖行了5公里……事件2:海峡出版社某年来武大信管院招聘,某男生被刷后为发泄不满,在BBS对该单位进行了攻击,结果导致该单位的领导提前退房,之后从未来武大招人事件3:某学生因不满管理员对自己母亲的粗暴态度,自杀身亡;政法大学弑师案中,成年学生冷静地将任课教师杀死,并事后主动报案自首。挫折—攻击假说: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前提;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剥夺睡眠”的实验(1940):实验者剥夺被实验者(六名耶鲁大学男生)24小时睡眠时间,而且不准他们自由行动,不给吃早点等以期引起其挫折反应。结果发现,被实验者采用不友好的语调相互谈论,或提出一些非难性问题等形式攻击实验者。D.S.霍姆斯(1972)令所有被试都准时到达指定地点,令其助手假装成被试中的一个,故意迟到,使其他被试长时间等待。这样就创造了一个机会,让被试向迟到者发泄其挫折反应。霍姆斯发现,因等待而已感受挫折的被试,对迟到者表现出了攻击行为。该实验同样支持了挫折——攻击的假设。 研究表明,受挫者比没有受挫的人行动上更具有 攻击性;当通过宣泄使得紧张得以释放的时候,攻击就停止了。但实验研究却不支持这个假设。例如,当我们攻击一个比我们本身强大的,具有威胁感的人时,生理唤醒水平是提高而不是降低的。这也就意味着攻击行为是在增强攻击的倾向而不是减弱。后来的研究证实了,尽管攻击能够使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和宣泄,但因为攻击行为导致日后的攻击放纵,攻击本身的暗示性(攻击性情境的存在),攻击缓解压力后的鼓励性,都会增强攻击倾向而不是减弱。 有些时候,挫折的存在并没有产生攻击行为,为什么?伯科维茨修订了挫折-攻击模型,提出新的理论:挫折引起我们攻击行为是因为挫折令人厌恶,使我们受挫折的事情是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而且当我们以攻击作为对挫折环境的反应时,我们其实就是对不愉快的事情作出反应。根据这个分析,任何不愉快的事件都会增加我们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因为阻碍一个人达到理想目标让人特别不高兴,所以这种挫折导致攻击。因此,若想预测攻击,我们不要问某个事件是否让人受挫,而应看它让人怎样的不愉快。所以,这个理论能解释为什么挫折不是经常导致攻击;解释为什么想法会增加或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攻击形式:直接攻击,间接攻击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击,间接攻击的表达又可以是将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替代性攻击)。例如,你在外面因别人骂了你而受到挫折,你很可能将攻击迁移到寝室同学身上。或是用间接的方式去攻击,例如打篮球,踢足球以发泄。三、依恋与人际关系1、什么是依恋?依恋:一般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安全型依恋依恋类型焦虑-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儿童时期所形成的依恋类型能影响到他成年后的生活。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怎样与重要他人建立联系,反映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特点,以及依恋关系模式。这些依恋关系的心理模式主要是无意识的。2、依恋和浪漫关系下面的描述,哪一个最能准确描述你的感觉?1、我是那种接近别人就会感觉到不适的人;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相信他人,难以依靠他人。当任何一个人接近我时,我都会感觉紧张。经常的情况是,恋人希望我能更加亲密些,但这会使我觉得超过限度而感到不适。我发现别人只能勉强接受我希望的亲密程度。我经常担心我的恋人是否真的爱我或者是不想和我在一起。我希望能和我的恋人亲密无间,但这时会把人家吓跑。3、我觉得与他人接近相对容易,而我也感到愿意依靠他们。我并不担心被抛弃或与某人走得过近。依据这个标准,第一种情况:回避型第二种情况:焦虑-矛盾型第三种情况:安全型回避型的成年人:对浪漫关系兴趣不浓,而且非常容易使这种关系破裂,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悲伤。他们不经常与人分享个人信息,也不喜欢别人这样做。他们不相信真正的爱情,害怕亲密关系、易怀疑他人;他们较少对伴侣表露感情,也难以享受亲密关系焦虑-矛盾型成年人:对其恋人感到痴迷(每时每刻都想着自己的恋人),而且很难允许对方拥有自己的生活(这让对方感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唯恐失去对方,易被极端的嫉妒所困扰。他们喜欢与人一起工作,但又感到自己不被欣赏(其自尊低且不稳定)。安全型成年人:他们趋于享受长期稳定的浪漫关系,在与人关系中其特点是深厚的信任感、爱、承诺和友情。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同时对他人十分尊重。在压力下,三种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寻求支持的情况也不同。这些依恋类型在童年早期形成,在青年期以不断的自我实现方式得以加强。这种移情的模式会持续毕生,影响个体的工作方法和各种关系。依恋类型的改变虽然困难,但不是不可能。运用压力理论的治疗师一尝试教授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方法。依恋理论是有一个认为自己是新弗洛依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鲍比创立的,它应该是将弗洛依德的基本法则发展得更远了。已牢固建立的新弗洛依德学派的命题:1、许多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感觉、动机,都是无意识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为;2、头脑同时完成很多事情,所以会产生自我冲突;3、童年时期的重大事件会形成长大后的人格,尤其是涉及社会关系的类型(如依恋关系);4、与重要他人形成的关系模式(如和父母)毕生在和其他新认识的人的关系中重复上演;5、心理发展包括了从不规律的、不成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过度到有规律的、成熟的状态的转变过程,期间人际关系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小结1、阿德勒提出了成年人克服幼年自卑感的观点;2、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观点,人格面具、内外向的区别、四个基本的思维方式;3、霍妮发展了女性心理学,而且描绘了基本焦虑的本质和相关神经质的需求;4、埃里克森详细描述了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其中儿童和成人都必须不断适应变化中的生活境遇;5、面对焦虑,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以及问题中心策略与情绪中心策略。具体哪种策略应对焦虑更有效,要看具体情况;6、挫折会导致攻击行为,但不是所有的挫折事件都会导致攻击;凡给个体带来不愉快的感觉都会引起攻击。宣泄可以减少攻击行为,但不总是这样。7、客体关系理论家描述了人们和重要情感客体间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往往混合着高兴、痛苦、爱与恨。个体很难把他人当做一个整体的、复杂的个体,从而与其建立关系。人们经常因为自己复杂的情感而感到内疚,并且需要抵御它们。8、有关依恋关系的童年模式和成年期的爱情关系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思考题1、为什么书、电影、电视节目会出现相同的性格类型?有什么例子?可以用集体无意识来解释吗?2、应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爱情关系。3、举出生活中可以验证挫折-攻击理论的2-3个例子。第五章特质理论主要内容:特质理论主要思想观点情境论与特征论之争相关研究第一节特质理论及其应用问题:一般情况之下,我们如何描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哪里?高尔顿.奥尔波特发现在英语字典中,约有17953个单词是描述人格特质的;人格心理学的特质理论试图把日常普通的人格特质语言转换成正式的心理状态,用以测量特质和预测解释人类行为。一、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特征1、主要观点心理学家克拉克弘(ClydeKluckhohn)亨利.墨瑞(HenryMurray)说过一句话:某个人在某些特定的方面:A与所有人相类似;B与某些人相类似;C与任何人都不相似。什么意思?首先,是指某种共有的心理特征和过程;第二,就是有个体差异的一些特征,但是可以把具有相似特征的个体分为一组;第三,在某些方面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和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可比性。(1)特质论源于这个分析的第二层含义。因为它以所有人“与某些人类似”这个观点为基础,这对于评估个体差异的大类别来说很有意义,也很有用,这样就容易将人们进行比较。它假设在一定意义上人们就是他们的特质,一个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这些个体差异的维度都是构成人格的建筑模块。(2)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3)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4)个体的特质可以分为:单一特质、多特质、核心特质、类型学(5)“特质”的意义较为广泛2、特质理论的特征(1)不太注重预测个体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的行为,而对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感兴趣;(2)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但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某种行为。(3)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4)特质心理学家更多的是学术研究者,而不是治疗师。没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治疗学派是源于特质理论二、特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一)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Allport)整体研究法1、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共同特质适用性核心特质2、人格特质分类首要特质重要性次级特质3、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是个持续一生的过程。(二)亨利.墨瑞(HenryMurray)1、把需要(心因性需要—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准备状态。)看做是人格的基本成分,认为人有有27种心因性需要。认为个体的某种需要是否被激发取决于情境,即压力。2、研究方法---人格学3、发明了“主题统觉测验”(三)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B.Cattel)1、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2、研究目的—探索到底有多少种人格特质3、贡献—确定了16种基本的人格特质,并编制了第一个广泛应用的人格测量量表。三、大五人格及扩展(一)大五的发现利用因素分析方法消减特质词汇是最被广泛接受的,也是最有历史根源的。如果某件事真的重要而且普遍存在,在所有语言中它都会被赋予更多的词汇来描述。唐纳德.菲斯克(DonaldFiske,1949)从卡特尔的词汇中选出22个用于分析,发现5个因素总是最先出现在列表上,即后来我们所说的大五。后来,两位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检验了包括大学生、空军职员在内的8个样本的数据,他们也发现了同样的5个基本因素(Tupes&Christal,1996),近些年,基于大五的研究成为人格研究领域的焦点。原因之一是当对人格测验(不仅仅是词典中的词汇)进行因素分析时,常常会发现符合大五的分类(McCrae&Costa,1987),其他一些基本人格特质,如卡特尔的16因素,都可以被大五的某个或某几个因素所描述(John,1999).结果是,大五可被看做是其他一些理论的整合而非对立的(Saucier&Goldberg,2003)。(二)大五的含义常见的命名: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求新性这些因素之间是正交的。即意味着某人在某个或者某些因素上的得分高低并不能决定在其他的某个或某些因素上得分的高低。这就使大五的覆盖面变得更广,从而可以概括多数人格测验测量的特质。外向性:好交际的、友好的、极的、坦率的、热心的支配的、有力的、冒险的、精力充沛的安静的、保守的、害羞的、沉默的、退缩的宜人性:有同情心的、友善的、赞赏的、温柔的、心慈的、热情的挑剔的、冷漠的、不友好的、好争辩的、无情的尽责性:有序的、严格的、有计划的、有效的、可靠的粗心的、无序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草率的神经质:紧张的、担心的、焦虑的、抑郁的、烦恼的、暴躁的稳定的、真定的、满足的、非情绪化的求新性:兴趣广泛的、有想象力的、聪明的、睿智的、好奇的、老练的平凡的、兴趣狭窄的、简单的、肤浅的、愚钝的(三)大五的普遍性要了解一个陌生人五个普遍性的基本问题,大五可能与这五个问题是一致的:1、他是主动的、支配的还是被动的、服从的(我能欺负他吗?还是他可能欺负我?)---外向性2、他是好相处的(热情和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冷酷和疏远的)?---宜人性3、是否可以依赖他(他是有责任的、细心的还是不可靠的、粗心大意的)?---尽责性4、他是疯狂的(不可预料的)还是心智健全的(稳定可靠的)?---神经症5、他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他想学习新东西是否困难)?---求新性研究表明: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均发现大五结构。(四)大五的扩展大五人格依然存在着争执:一是大五的五个因素之间彼此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关;二是人格因素不应该只有五个。不少研究者为此做了大量的探讨:中国的王登峰提出大七人格(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事态度)。“大七”人格的维度及其含义三是在大五的特质水平,需要多少种特质的组合才足以理解一个概念?大五是对特质的分类,而非对人的分类。 因素双极定义 因素双极定义 外向性 活跃、合群、乐观 人际关系 利他、诚信、重感情 行事风格 严谨、自制、沉稳 善良 宽和、热情 情绪性 耐性、爽直 智慧(才干) 才智、坚韧、机敏 处世态度 自信、淡泊(六)人格类型学取向特质理论将把从人群中获得的人格特质结构叫做“人格结构”似乎有些奇怪;另外,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异是质的不同,而非量的多少。比如,两个人的差异不是来自程度大小而是来自种类不同,还能比较吗?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了人格类型。传说中,穆罕默德.阿里把人分成四类:石榴:外硬---内硬;胡桃:外硬---内软梅干:外软---内硬;葡萄:外软---内软艾芙夏洛姆.凯斯培(AvshalomCaspi,1998)调查了很多尝试寻找人格基本类型的研究。他注意到每项研究中,心理学家都将有关人的整体描述用于描述个体,并在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把彼此之间有最大程度相似性的人组成的小群体,给他们命名。布洛克对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进行分析,得出三种类别的人格类型:Ⅰ型--适应良好者:适应性强、处事灵活、足智多谋、人际关系成功;Ⅱ型--适应不良的过度自控者:非常紧张自己是否表现良好,不必要克服自己的娱乐,很难与人达到一般的人际交往水平;Ⅲ型--适应不良的无法自控者:很容易冲动,很容易参与犯罪或者危险性行为,会把愤怒发泄在他人和自己身上。由此可见,人格类型代表了一个人在大量人格特质上所处位置的整合。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问题----哪个对决定行为更重要?人的特质还是情境?人--情境研究法----研究特质、情境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方法。人—情境论争执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个体的人格超越即时情境而对行为提供一致的指导,还是一个人的行为最终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情境?二是日常普通的对人的直觉是无效的,或是根本就是错误的?三是当基础的实证问题已经在多年前解决,为什么心理学家们还在年复一年地、十年又十年地继续争论人格一致性问题?(一)情境论者的观点1、对人格研究文献的回顾表明,以任何一种人格测量为基础预测人的行为都是有限的,而这个上限太低了;2、所以,在决定行为上情境比人格特质更重要;3、所以,不仅专业的人格测评实践是浪费时间,而且日常对人的直觉也根本是无效的。(二)特质论的辩解1、不公平的文献回顾2、在真实、生动且对个体重要的情境中人格更可能与行为有关—确定“调节变量”;3、预测一般的行为倾向,而非特定时刻的个别行为。4、0.4并不小5、确定相关特质五、特质流派的应用(一)大五在实践中的应用(二)人格测验在各领域的应用六、对的评价(一)特质流派的贡献(二)对特质流派的批评第二节特质流派的相关研究请同学们自学,不能理解或不清楚的内容请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结合实际研究---大学生创造(新)性人格的研究1、研究方法---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1)从《现代汉语词典》在挑选出用以描述人类创造性行为差异的术语;(2)分类和确定创造性人格的维度2、编制问卷将确定的创造性人格维度下所包含的词组以能描写自己的程度进行1分(完全不符合)到6分(完全符合)的评定。3、被试选取,测量问卷的效度与信度4、修改问卷,正式测试5、统计数据并撰写报告总结1、任何具有跨时间、跨空间的相对一致性的行为、思维、情绪经历的特征模式都是人格的一部分。2、人格评估是工业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研究者们常常进行的一项活动。每个人都在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的人进行评估。3、特质是作用不仅仅是预测行为,还可以增加我们对行为原因的认识。4、高尔顿.奥尔波特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整体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本体论等。5、亨利.墨瑞把心因性需要看做人格的基本要素。他认为一种需要会根据其在一个人的需要层次上所处的位置和这个人所处的情境而对行为产生影响。6、雷蒙德.卡特尔主要研究了人格结构,并编制出16PF人格测量量表。7、特质与情境在决定行为方面哪个更重要?这是特质论与情境论争辩的焦点。8、大五人格是当今比较为社会接受的人格理论。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9、特质研究者在工作中一般采用自陈式测量。应用最广泛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量量表。10、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近期研究热点在归因和目标对成就行为的影响。11、A型行为有损健康,其中的成分—“敌意”是主要原因。12、社交焦虑、情绪波动、乐观与悲观,这些特质对个体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通过适当的调整,个体会有所改变。思考题1、如果你试图了解一个人的人格并且只能问他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又能揭示哪些人格特质?2、如果你应聘一份工作,你是愿意由人格测验还是由雇主的主观判断来评估你的人格?3、你自己的人格变化过吗?现在正在改变吗?为什么?第六章生物学理论主要内容:一、关于人格的生物学理论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气质理论进化人格心理学二、应用于评价三、相关研究第一节关于人格的生物学理论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一)人格结构汉斯.艾森克运用因素分析法确定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内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他认为每一个基本人格维度都包含四个反应水平:特定反应水平;习惯化反应水平特质水平;超级特质水平(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1、艾森克假定大脑的唤醒机制与抑制机制的平衡是由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控制的。有研究表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会控制进入脑部的信息和刺激的数量。有时候,信息传递通道是处于开放状态(允许大量的感官刺激传输到脑);有时候信息传递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限制感官刺激的传入);艾森克假定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的信息系统一直会让大量信息和刺激进入,其他人的系统则倾向于减少进入的感官刺激的数量。艾森克认为这种差异是人格内外向差异的生理基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过度激活的个体是内向者,而去激活的个体是外向者柠檬汁测验---研究者分别向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舌头上滴少量的柠檬汁,然后测量每一个参与者分泌的唾液数量。艾森克预测内向者分泌的唾液更多,因为他们的激活系统更开放,会体验更多的酸味,结果自然会产生更多的唾液。总之,大量证据表明,与外向者相比,内向者对刺激的反应更强烈,同时更回避刺激;艾森克认为具有过度寻求外在刺激的神经系统的个体是危险的。根据“犯罪的总体唤醒理论”,这样的人可能会主动寻求高风险性活动,一位心理学家建议,应该鼓励这样的人去从事具有刺激性、却没有伤害性的职业。2、艾森克用跨文化研究法证明人格的生物学基础。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研究者发现了他提出的人格的三个维度。所以他认为,如果没有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就不会有这样的跨文化一致性。(1)杏仁核与人格特质杏仁核对负性情绪(如生气、愤怒)有重要影响:向害羞者呈现陌生人照片时,其杏仁核区域出现更高强度的激活,而不害羞者则没有出现这种效应;杏仁核也与正性情绪中的社交吸引和性反应有关:与内向者相比,外向者在看快乐面孔时杏仁核有更强的激活程度。心理学家丽萨.菲尔德曼.巴雷特总结道:在人们判断即将面对的人和事物对自身是威胁还是奖赏时,杏仁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对面临的情境进行评估后,杏仁核可能会做出反应:心跳加速、血压升高、释放氢化可的松和肾上腺素这种假设可以解释许多人格特质与杏仁核之间的关系,包括慢性焦虑、恐惧、社交性和性等。正性特质的共同点在于:都与判断他人是否具有吸引力有关(善交际、性感)、或威胁(焦虑、恐惧)。与乐观者相比,悲观者在看的图片时杏仁核有更强的激活。这在1966年美国堪萨斯大学一个叫查尔斯.惠特曼的研究生身上得到戏剧性的阐释。(2)额叶与人格特质①1848年著名个案---斐尼亚斯.盖奇受伤治愈后的变化:他的大多数心理机能是正常的,但是他的人格有很明显的变化,而且并不是好的方面----盖奇的行为变得不连贯、有时候一直不停地说脏话(之前不是这样);对自己行为很少掩饰,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对别人的建议缺乏耐心;显得固执,工作总是出错,情感世界变得平淡无奇。②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欧的两个个案③精神外科学的启示1935年世界神经学大会上,耶鲁心理学家傅尔顿关于黑猩猩Becky和Lucy的故事。以及葡萄牙神经外科医生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的问题和他后面的手术结论1:右脑额叶损伤会导致在决策过程中利用情绪反应做出判断的能力受损(因为情绪可以帮助人们在决策时实现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关注什么是最重要的),进而影响人格和行为。结论2:额叶受损会导致个体不担心应该担心的事,有时担心不应该担心的事,丧失了决策的能力和完整理解现实的能力。(3)生物化学与人格人格研究中的化学视角最著名的是古希腊医生盖伦提出的--人格取决于体内四种体液的平衡。乐观的、忧郁的、易怒的、冷酷的①面临威胁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决定个体采取战斗还是逃跑的行为;②多巴胺可能是冲动性特质的基础,它也与外向性特质有关;③男性荷尔蒙睾丸酮对性活动、攻击行为、支配性有重要影响;④皮质醇分泌不足会导致危险性冲动行为,分泌过多会导致慢性焦虑,3、艾森克指出,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对决定一个人在三个人格维度上的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二、气质理论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人的气质特点不依活动内容为转移,它表现出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自然特性。(一)气质与人格人格的形成除以先天的遗传因素为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决定作用;而气质是人格中的先天倾向。气质是广泛作用的人格倾向,而不是具体的人格特质。现代心理学对气质的研究影响较大的有:1、巴斯和普洛明提出气质的EAS模型,确定三种气质倾向:情绪性---指个体情绪反应的强度;活动性---指个体能量释放的一般水平;交际性---指个体的人际交往及关系特点   A.托马斯和切斯提出儿童气质的九个维度,即—活动水平、节律性、主动或退缩、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情绪质量、分心程度、注意广度和持久性并据此划分三种气质类型---适应型、困难型、慢热型。Caspi,Harrington,Milne,Amell,Theodore,&Moffitt,2003研究得出的学龄前儿童气质的三种类型:适应良好的儿童、难以控制的儿童、抑制的儿童 2、巴甫洛夫认为有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活泼的、安静的、不可抑制的、弱的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别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四种气质类型即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行为表现。根据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和其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揭示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三种特性:①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②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均衡度;③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这些特征把高级神经活动分为4种类型:①强而不均衡的;②强的、均衡的、灵活的;③强的、均衡的、惰性的;④弱型的。这些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是人的气质形成的生理基础。气质的个体差异往往在一岁左右就能看出来并且保持终身(如:气质特点很早就表露在儿童的游戏、作业和交际活动中,并影响到他成年后的行为方式。)气质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更可能表现出控制力;男性更可能具有活力;孩子的气质倾向性会影响到他的生活环境:别人对他做出怎样的反应部分取决于他的气质;气质会使他人对孩子产生期待,从而影响他们对孩子的对待方式。结论从一般气质发展成为人格特征这一过程是复杂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成人人格既受遗传的气质决定,也受环境因素决定;气质影响环境。环境又影响气质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的方式。两个生来就具有相同气质的个体,长大后会变成不同人格的人。(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Kagan&Moss,1962关于人格特质稳定性的研究得出:在新环境中被动而谨慎的个体,长大后在许多陌生人面前会表现出相同形式的害羞;原因解释为“获得性恐惧”。2003和2004年,他们对其研究有新的解释:这些个体不同的类型是遗传倾向造成的。于是提出了“抑制型儿童”和“非抑制型儿童”概念。研究表明:①抑制型与非抑制型代表了所遗传的生物性气质两类儿童在出生时就表现出许多生理上的差异,长大后其生物学差异也明显(fMRI技术);②通过纵向研究法,发现个体儿时的反应方式会贯穿他的童年期至成年(相关系数为0.57);③环境仍然决定着生物倾向塑造成年人人格发展的程度;④抑制型气质是成人焦虑的障碍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社交恐惧;非抑制型气质的个体更可能出现破坏性行为障碍。三、进化人格心理学进化人格心理学是西方人格研究中的一种新取向,它以进化论为指导,以功能分析为基础,对人格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解释诸如焦虑等各种人类特性,形成了完整的进化人格理论.(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根据进化论的观点,物种在战胜环境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生理特点不断进化。其中的关键是自然选择。也就是说,物种中有些个体具有一些先天遗传的特性,这些特性能帮助他们适应自然环境,并在环境的威胁,如恶劣气候、弱肉强食和食物匮乏中生存下来。这些幸存者比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繁衍后代,同时把他们的特性遗传给后代。经过世代的选择,最终结果是进化成了某一物种特定的特点。在许多情况下,物种为了对付自然环境对生存的威胁而改进自身的生理特点(D.M.Buss,1991)。 根据进化论的人格理论,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如 此。这些心理机制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它们允许人类有 效地应付日常的问题和需要。经过自然选择过程,这些 心理机制使人类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后代,使物种得以 延续,而那些不适应环境挑战的物种则不能生存。 心理学者指出了许多这样的心理机制: 恐惧、愤怒、依赖和服从、合作等等可见:自然选择过程导致生理、心理特点进化。(二)焦虑与社会排斥群居比独居更易生存和繁衍后代,被群体排斥或我们对别人不再有吸引力的暗示则危机四伏。因此,导致焦虑(anxiety)的原因是社会排斥或害怕被社会拒绝,威胁到我们对依附关系的需要。可见,所谓“人类本性”,可以看做是大量的心理机制,拥有这些心理机制,人类才得以生存。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一)气质类型与学业成绩(二)“良好匹配”模型怎样的环境和教学方式对某种特定气质类型的学生想学习更有利?这就是心理学上提出的“良好匹配”模型。根据这一模型,一个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部分取决于学校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这个学生的“能力、特性、行为风格”是否匹配(即是否相适应)。良好匹配模型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特别是教师通过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不仅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五、评价---脑电活动与大脑不对称性人们在沉思时眼睛朝向左右的任何一个方向看,标志着大脑的不同活动模式,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活动模式与情绪有关。(一)大脑活动性测量研究者常常使用脑电图记录仪(EEG)来测量一个人大脑不同部位的活动水平。脑电图记录仪(EEG)方法研究人格特别有用:该方法简单没副作用;能在极短时间间隔里记录脑电活动,且精确度高。这对观察迅速变化的情绪非常重要;该方法测量出来的a波在研究人格与情绪中特别有用。(二)大脑不对称性大脑左右半球的活动水平不同。研究者把大脑左右半球活动水平的差异叫做---大脑不对称性。研究发现,大脑不对称性的不同形式与不同的情绪体验有关:左半球活动水平高与积极情绪相联系;右半球活动水平高与消极情绪有关。同时,大脑不对称性与情绪之间的联系是生而有之,不是学习的结果。(三)大脑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1、大脑两半球不对称性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多数人都有大脑某一半球比另一半球活动性高的现象,但具有个别差异。由此可以用脑电数据来预测情绪。2、“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临界点”观点可以解释个体的不同情绪体验。3、心理学家应用“趋近-回避倾向”来描述大脑两半球不对称性与情绪的关系:大脑左半球活动与趋近情绪来源有关,右半球活动与回避情绪来源有关。5、大脑两半球不对称性对情绪障碍的形成有影响。比如,抑郁患者其右脑活动水平高于没有抑郁的人,其生理上具有某种对抑郁的易感性。六、生物进化理论的贡献于批评(一)贡献1、为人格研究和生物学原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人格产生的生理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2、对个体的行为变化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影响变量;3、进化人格心理学家注重通过研究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论观点。(二)批评1、方法论推论过去发生什么事情导致今日我们看到的行为模式,进化人格心理学家由此推测出来的许多观点,实证研究难以提供支持。2、这对气质理论及其研究:进化人格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气质模式,但没有将这些维度加以对比研究。3、有学者提出来,个体的许多行为可能不是进化的产物,而是人类对情境特别是社会结构的灵活反应。另外,进化人格心理学衍生出的许多观点对心理治疗有帮助,但并没有形成基于这一观点的心理治疗学派。第二节生物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一、人格特质的遗传性问题---遗传和环境各自在多大的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人格?遗传和环境怎样塑造了我们的人格?遗传力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影响的方法一般有:谱系研究法同卵双生子研究法双生子研究法异卵双生子研究法收养子研究法高尔顿在调查1768~1868年这1OO年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和科学家共977名获得智力成熟的人的家谱中发现,其中有89个父亲、129个儿子、114个兄弟,共332名杰出人士。而在一般老百姓中4000人才产生一名杰出人士。因此断言“普通能力”是遗传的。在调查30家有艺术能力的家庭中,他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子女也有艺术能力的占64%;而15O家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中只有21%有艺术能力,因此断言艺术能力--“特殊能力”也是遗传的。他发现,遗传亲属关系程度的降低,杰出亲属的比例也显著地下降。高尔顿还用80对双生子的资料,以双生子比其他亲兄弟、亲姐妹在心理特点上更为相像的事例,证明人的心理完全是遗传的。由此也使他第一个注意到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估计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的变异方面的相对作用的方法论的重要性。现代相关研究---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种环境中抚养;同卵双生子被分开分别抚养;收养子与亲生父母、养父母。我们用称为遗传力系数的统计量反映这种基因的影响。双生子遗传力系数=(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异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2当控制年龄和性别变量识时,同卵双生子的平均相关约是0.6,异卵双生子则是0.4,所以其遗传力系数是0.4。即表明:依据双生子研究,许多特质的平均遗传力是0.4表示40%行为的变异可以由基因的变异解释。同胞兄弟姐妹平均共享50%的差异基因,而非同胞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仅共享25%,对大多数特质而言,由非双生子研究得到的估计遗传力大约是20%。遗传力可以告诉我们的:1、基因的影响不容忽视;2、深化对病因学的认识—严重精神迟滞(IQ﹤50)明显不是遗传所致,然而中度智障(IQ=50--69)在家族中遗传的可能性较大;3、深化对环境效应的理解(提供了让我们了解早期环境如何或如何没有塑造人格的发展)。结论: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更具有相似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异卵双生子比普通兄弟姊妹之间更具有相似的人格特质和行为;近亲之间会比远亲更相似;被收养孩子的人格与其亲生父母更具相似性;人格特质所遗传的部分可能是多个基因的唯一组合,而不是一种简单和直接遗传的方式(非加性影响)。二、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基本原则:仅当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基因才能影响行为的发展。基因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以决定人格。1、环境可以作用于遗传本身如身高、智商2、基因和环境以多种方式进行交互作用如:因基因身高矮在学校被欺负自卑人格3、人对环境的选择如:遗传基因有感觉寻求倾向者,可能会尝试危险的药物。该行为会损害他的健康或使其陷入滥用药物的圈子者,对其人格发展有长期影响---易形成犯罪人格。这就是遗传特质而选择的环境与特质本身的交互作用使然。4、相同环境以不同形式作用于个体同样的环境可能被知觉为有压力的、开心的、无趣的,这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倾向。这些经历的差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而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质。 卡斯普、莫非特发现拥有短型五羟色胺相关等位基因的个体,更容易在压力后经历抑郁,而其他个体则不会如此。 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经历压力,拥有短型或长型五羟色胺等位基因的个体都不会患上抑郁症。 这正是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完美例子: ----------基因很重要,但仅仅是对经历了某类环境的 人群而言的。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配偶选择进化人格心理学家比较关注的一种行为模式是两性在性行为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择偶(个体在异性身上寻求什么?)二是求偶策略(个体如何处理和异性的关系)。(一)择偶行为两性择偶行为是基于“亲代投资”(后代的繁衍)意识。1、对于男性而言,择偶行为的依据年轻生理上的吸引力魔鬼身材漂亮更有可能繁衍健全的后代2、对于女性而言,择偶行为的依据社会地位资源的丰富充沛经济条件保障自己生活和孩子成长环境的最优化。(二)择偶策略当两性结束择偶过程配对在一起,两性的行为差异也非常明显。1、配偶之间的关系男性---寻求更多的性伙伴,对自己的配偶既不会特别忠诚,也不会很挑剔;女性---更在乎一夫一妻的婚姻和稳定的关系。这种差异可以用繁衍成功数量解释:男性尽可能多地让女性怀上自己尽可能多的后代,让自己拥有最多的下一代,进而将自己的基因代代相传;女性如果能让男性留下了并支持家庭,自己和后代更能存活。孩子会茁壮成长,最终传播她的基因2、两性对性嫉妒的不同反应一项研究:请思考一段过去曾有过的、当前拥有的或将来会发生的你很看重的婚恋关系。试想你很在乎的伴侣对其他人产生了兴趣,此时,哪一点会使你更加沮丧:(单选)a想象你的伴侣与别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依恋b想象你的伴侣与别人享受激情的性行为65%的男性选择b;82%的女性选择a.后续的研究,对问题做了一些改变:哪一点会使你更加沮丧:a想象你的伴侣与别人尝试不同的性交体位b想象你的伴侣爱上别人45%的男性、12%的女性选择a,55%的男性和88%的女性选择了b.即—男女两性的大部分成员认为伴侣爱上别人比发生性行为更可怕,只是在女性中更明显。进化人格心理学家的解释:男性当决定守护一个女性并承担家庭时,最大的忧虑是他是否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从生物学角度说,性的不忠成为他最大的危险和他配偶的最大罪行;对于女性而言,最大的危险是她的配偶与别人建立情感关系,进而停止对她和她孩子的赡养,或她的配偶将家庭资源与其他女性和孩子共享。从女性的生物学角度出发,这使情感不忠成为比性不忠还要大的威胁。总结1、脑解剖和神经生理学都与人格有关。通过脑外伤和脑外科得到与脑有关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是直接的脑刺激技术和新发展出来的脑成像技术;2、通过对PET、fMRI扫描仪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人们可以了解到完成各种心理任务和做出情绪反应时脑部的活跃区域。研究者使用这些技术比较不同人格特质在各种情景下的脑部活动差异;3、艾森克假定,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是外向性和内向性的理基础;4、杏仁核在产生情绪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杏仁核有关的特质包括慢性焦虑、恐惧、社交性和性反应;5、额叶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也与人类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调节情绪有关。基本的情绪反应与认知功能必须协调和匹配,这样个体才能给情绪体验赋予意义,做出具有适应性的决策;6、最近的fMRI的研究表明,人格与脑部多个区域的同时协同作用有关,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区域;7、行为的化学物质基础是神经递质与荷尔蒙,这两种物质在神经系统内各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8、多巴胺可能是性冲动特质的基础,也与外向性特质有重要关联;9、男性霍尔蒙睾丸酮对性活动、攻击行为、支配性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在社会化过程中缺乏对攻击行为进行抑制的个体;睾丸酮水平既是某些行为的原因,也是其结果;10、皮质醇分泌过度会导致慢性焦虑,甚至可能导致脑损伤;但分泌不足可能会导致很危险的冲动行为;11、记住,生物过程会影响行为,但是行为和社会环境反过来也会影响生物过程。认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会加深我们对另一方面的理解;12、行为遗传学关注人格在多大程度上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并为生物学亲戚所共享;13、进化人格心理学关注人格(以及其他行为的先天倾向)是如何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以及这些先天倾向是如何由于它们对生存和繁衍的影响而被一代代塑造的;14、遗传力研究证实基因对人格的重要性,并有助于发现某种心理障碍是独立的病症还是正常人格的极端化。最重要的是,此类研究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环境对行为和人格的影响;15、进化人格心理学尝试通过分析行为模式对我们祖先的生存和繁衍意义,进而解释诸如攻击、利他行为、抑郁、择偶选择以及性别差异等行为模式。16、进化人格心理学家将个体差异解释为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化而来的人类天性能够灵活地适应特定的情景;17、人格生物学取向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希望揭示生物学的、心理学的、社会环境的以及社会学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行为的影响;18、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人格生物因素会决定你的心理发展的起点,但不是你人生最终的结果。19-27,见教材P158-P174思考题1、你怎样看待艾森克对外向性和内向性的解释?2、药物和手术对个体的情绪、行为、人格方面造成的改变有什么不同?3、气质理论运用在教育中,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4、你觉得你的人格更多是受到教养方式还是基因的影响?第七章人本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罗杰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与评价人本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一节人本主义理论及其应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存在主义哲学美国积极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1、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类意识、经验、自由意志等人类特有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试图了解觉察、自由意志,以及很多与人类独特的心理和生命意义有关的方面。2、存在主义与现象学存在主义—是深入研究人类经验和现象学的理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代表着一场始于19世纪中期欧洲的大规模哲学运动。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级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是在欧洲理性主义、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们认为,理性主义在解释事物时过于极端,特别是自然科学技术和理论哲学脱离了人类经验。存在主义的目的,就是恢复与存在以及觉察的经验之间的联系。代表人物:瑟伦.克尔凯戈尔、梅达尔.博斯、维克多.弗兰克尔、路德维希.宾斯万格、让-保罗.萨特等存在主义以人类在特定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的和特定的经验为初始的分析材料;认为那些不能面对人生缺乏内在意义这个现实的人在生活中抱有坏信念。存在主义的关键问题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感觉的?有意味着什么?经验有三个成分:生物经验(生物世界);社会经验(人间世界);内部的、心理上的经验(自我世界)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 著名的现象学家是胡塞尔,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可以通过直观直接在现象中呈现。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萨特的著名论断“存在先于本质”就是一种现象学的直观. 现象学认为当下的经验就是全部,它意味着个体有自由意志,并且了解一个人的唯一方法是了解他对世界的经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心理学上,一个人关于世界的意识经验,及一个人的现象学,比世界本身更重要。我们看到的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眼中事物的样子。---犹太法典如果你为任何外界事物感到困扰,那么痛苦不是来自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你对它的评价,这也使你能够在任何时间中从痛苦中走出来。---马可.奥里利乌斯我不对绝对的现实做出反应,而是对我关于它们知觉做出反应,对我来说,我知觉到的就是现实。--卡尔.罗杰斯你对世界的特定的经验被称为是你的构念。因为构念是一种解释而不是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所以它们是可以被自由选择的。每个人的构念不同,它们构成了每个人的生活基础,包括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通过选择构念,你可以达成自由意志。把这种选择的机会交给别人或者社会,你就失去了主动权。这就意味着心理学有一个特殊的责任,即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体验现实。3、积极的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罗杰斯、马斯洛使存在主义转变为积极的人生哲学。20世纪50年代早期,他们发展了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关的取向。他们最开始的存在性假设是:现象学是核心,人类有自由意志;后来加入了另一个关键的观点:人性本善,并且有发展自己和世界的内在需要。罗杰斯和马斯洛主张:直接面对经验的人能成长为机能充分发挥的人。罗杰斯认为,只有当个体得到了来自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无条件积极尊重,这一点才能实现;马斯洛认为,只有与生存和安全相关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像自我实现这样的高级需要才会出现。(二)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基于这样的前提假设:要了解一个人,必须了解他对现实的独有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们如何去感受、思考、体验与选择,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使人类的心理变得如此独特的。其主要内容:强调个人责任、强调此时此地关注人的现象学、强调人的成长(三)卡尔.罗杰斯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先驱:普及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治疗理念;“互助小组”(团体治疗)治疗方法的创立;将人本主义方法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为潜能挖掘、获得幸福的信念、了解人性提供新视觉1、心理健全的人他认为,“人有一个基本的倾向和努力方向,即实现、维持和提高自身的经验。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这种需要。”“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心理健全的人。特质:坦诚对待之间的经验;更愿意投入生活;生活在现实;体验生活,而不仅仅是过日子。2、焦虑与防御机制罗杰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成为心理健全的人,主要是在生活中感到焦虑。当人发现外界的信息与自我知觉到的信息不一致时,焦虑就会产生。如果这个信息对个体自我概念的中心部分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时的焦虑就很难克服。他还认为,个体是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收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因为个体在意识层面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不一致。罗杰斯称其为“潜知觉”。罗杰斯认为,个体之所以很难接受与自我概念不协调的信息,主要是许多人都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问题:“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结果是什么?个体学会了抛弃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想法,只接受被人称赞的那部分自我,拒绝接受自己的弱点。从而成为越来越不了解自己、心理不健全的人。当个体感觉只有自己够聪明、成功、吸引人或优秀,别人才认为你有价值,那么,罗杰斯认为,这就是“价值条件”。价值条件限制了个体的行动和思考的自由。问题:个体如何才能完全、充分地接纳自己?“积极的无条件关注”----个体如果经历了来自父母和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无条件尊重,那么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就不会有存在性焦虑状态。因为他对自己的价值有信心,他天生良好的感觉会使他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机能充分发挥的人在生命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自我探索,这样的人喜欢反思,自主性强,灵活、适应性强、自信、信赖别人、有创造力、独立自主、尊重道德、思想开放。4、精神治疗目标---帮助来访者成为一个机能充分发挥的人;方法---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真诚的、关爱的关系,并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一个重要的影响:罗杰斯认为,任何一位心理治疗师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倾听来访者。(四)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始于这样的假设:人的终极需要或动机是自我实现。他主张这种动机只有在更基本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出现。依据他的理论,人类动机是由需要层次描绘的。人类的两种动机(匮乏动机、成长动机)都体现在五个基本需要层次上。对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正确理解:需要层次理论过度简化了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层次需要是递进的,但也有例外;每一个层次的需要只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低级需要满足程度决定这些需要对以后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文化,满足需要的方式不一样;行为是多元动机驱动的结果。对心理健康者的研究:马斯洛通过“文献法”、“整体分析法”概括出自我实现的人,即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接纳自我、承认自己的弱点并努力改正;尊重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不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具有创造性;朋友少但友谊深厚而有益;拥有“高峰体验”这个信息对个体威胁不大,就会进入意识;如果威胁大,个体就会采取各种防御机制阻止它进入意识,以此来对付焦虑。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歪曲、否认。歪曲、否认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降低焦虑,但这种焦虑的缓解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如果个体自我概念与现实差距非常大,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个体就会体验到一种罗杰斯所说的“整合失败”状态,其结果是极端焦虑。3、有条件关注与无条件积极关注(五)人本主义理论的新发展1、乐观体验心理的研究(涌动或心流)现象学取向的核心是对生存的时时刻刻都进行的意识经验。契克岑特米哈依的研究延续了对这个基本问题的关注。他相信无时无刻存在的经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他关心最优经验---了解并达到最优经验。他研究了艺术家、运动员、和作家等的经验,问他们最喜欢做什么。他得出结论:一个人觉得有乐趣的活动(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是从事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活动。这时的心理体验就是---乐观体验。以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活动的主观经验---乐趣本身,就是他说的涌动或心流。涌动的经验有以下特征:非常专注;注意力丝毫没有分散,只考虑手头上的活动;失去对时间流逝的觉知。契克岑特米哈依认为,当你进行的活动需要你的能力和挑战的比例达到平衡时,此时引发的专注的、有条理的意识状态就是涌动。如果一项活动太难或太令人困惑,你会体验到焦虑、担忧和沮丧;如果活动太简单,你会经验到无聊,仍然有焦虑。契克岑特米哈依认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秘密就是尽可能多的时间处于涌动状态;实现涌动需要你在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乐趣的事情上变得擅长。这是寻找快乐的合情合理的要求。乐观体验有八个特征—P1862、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再生,它关注提升幸福感和赋予生活意义的特质和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aKing)。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社会环境 如何获得幸福 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 积极心理学很重要的一个贡献是:它试图建立普遍人类美德的一览表。研究者调查了在儒家、道家、佛教、印度教、古希腊哲学、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主要著作中提倡的美德。调查结果确定了六种核心美德:勇气—情感上的一种特征,需要在面对阻力时借助意志力达到目标,包括勇敢、坚韧、诚实等。正义---位于和谐社会生活的基础地位的一种力量,包括公平、领导、协作等。人性---涉及保护和照顾他人的一种特点,包括爱、善良等。节制---防止人们过度放纵的一种特点,包括宽恕、谦逊、审慎、自我控制等。智慧---需要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一种特点,包括创造力、好奇心、辨别力、洞察力等。超越---通过和更广阔的世界相联系而赋予人生意义的一种特点,包括感恩、希望和精神。二、评价---Q分类技术Q分类技术—是一种评价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疗效的工具,也是一种测查某一具体行为与某些不同特质之间可能性的测验。Q分类技术由斯特芬森创立,以布洛克的加利福利亚Q分类为最有影响。Q分类中的题目并不代表特质的词,而是100个短语,分别印在100张卡片上。每个短语描述了对于区分个体人格可能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评估者按照从最不像自己的描述(类别1)到最像自己的描述(类别9)的顺序,将题目分成9类,以此表达自己对人格的判断。归入类别5或者接近类别5的描述是跟自己的特征谈不上像不像的,或自己搞不清楚的。一般的分布是峰状或“正态曲线”,即放入中间类别的题目是最多的,而放入两端类别的题目是最少的。评定者可以是被评定者的朋友、研究者或治疗师,有他们的分类获得的数据构成数据I;评定者自己的分类所得数据构成数据S。Q分类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强迫一个人在自身基础上比较各个题目,而不是个体之间的比较;因为它严格控制处于两端的类别可以放入卡片的数目,所以可以区分出对于描述某个具体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尽可能少的题目;没有人可以被描述成完全好或者完全坏,因为在最两端的分类1或者9中根本放不下这么多好或者坏的题目卡片,所以必须更准确和精细地区分。三、人本主义理论的贡献与批判第二节人本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人本主义者往往不做实证研究,但他们提出了大量具有启发意义的假设和概念。很多的对此的实证研究是由人本主义圈子以外的研究者进行的。一、自我表露自我表露在建立人际关系(或创伤治疗)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自我表露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二、孤独个体为什么会产生孤独?孤独对个体有什么影响?三、自尊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在追求成功与面对失败时有什么不同?如何提高个体的自尊?四、独处独处与孤独有什么不同?你是否喜欢独处?为什么?总结1、研究人类不同于研究物体或动物,人本主义心理学就侧重包括经验、意识和自由意志;2、现象学将经验分成三部分(外部世界的经验、社会经验、内省经验),存在主义认为存在的意义不能超越个人所赋予它的;3、现象学认为当下的经验就是全部,它意味着个体有自由意志,并且了解一个人的唯一方法是了解他对世界的经验;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现象学取向的两个主要贡献:试图解释人类经验之谜,强调对个人和文化的无偏见的理解;5—15,见P194、214思考题1、人有自由意志吗?个体是由过去经验、无意识动机、人格特质推动的吗?2、如何看待罗杰斯和马斯洛始于存在主义观点,并且发展了有积极含义的心理学?3、如果可以,你会让自己的全部人生处于一种心流状态吗?4、面对压力,你会怎样应对?5、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能觉察并且有意识地经验世界,但是心理学家发现这一事实很难研究,为什么?什么样的调查会带来对人类意识有帮助的或可信的解释?第八章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思考讨论题:1、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2、行为主义有哪三种学习3、社会学习(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4、攻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5、习得性无助怎样产生的?会带给个体怎样的影响?6、控制与个体的行为结果、心理健康的关系7、行为主义理论如何解释性别意识的形成和两性的行为差异?性别类型对人格健康的影响。8、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贡献和不足行为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直接的、可观测的事物;试图理解被人的想法是不可信的,唯一有效的认识他人的方法就是观察他所做的,即行为。行为主义认为,人格就是个体所做的每件事的总和。人格不包括特质、无意识的冲突,也没有心理动力的过程、意识体验或者其他不被直接观测到的事物。人格理论的行为主义取向是基于行为数据之上的。行为主义的目标就是一种功能性分析,即:要明确地勾勒出行为是如何成为个体所在环境的一种结果的。第一节人格的行为主义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1、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经验是现实本身的直接产物。;外在现实的结构决定了我们头脑的结构。经验主义意味着个体出生时,头脑中实质上是空白的。如约翰.洛克、华生2、联结主义联结主义主张,任何两件事,包括观点,只要它们被同时重复地经历,它们就会建立起联系。这两者建立的关系常常是因果关系。如闪电与雷声;条件反射…3、享乐主义与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主张,个体因为两种原因学习:寻找快乐和避免痛苦。这些基础的动机解释了奖励和惩罚之所以能够塑造个体的行为;这两种原因也是引导行为发生改变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享乐主义的哲学理念就形成了一种与道德相悖的原则:能为人们提供最大快乐的就是好的,相反就是不好的。在此观念的庇护下,很多不道德的行为也被视为很平常的。如偷窃、环境污染、撒谎….享乐主义的的观点促进了实用主义社会哲学的产生。实用主义认为,最好的社会能够为最大数量的人创造最多的快乐。实用主义把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快乐的目标凌驾于其他目标之上,包括真理、自由以及尊严。实用主义者会为了快乐而放弃自由,但存在主义者不会。经验主义和联结主义的理论内容形成了行为主义对于人格来源及组成的核心解释:来源于经验,并且由观念之间的联结组成。享乐主义揭示了人格中剩下的部分:动机,即回答了人们做事的原因。二、三种学习经验主义坚信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行为主义中学习的观念也与此相似,但更关注于行为而不是知识。行为主义有三种学习类型:习惯化,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1、习惯化由经验引起行为改变的最简单的方法,这种学习类型就叫习惯化。研究表明,只有当刺激在每次重复时发生改变或者增加,才能使个体出现并维持与原始反应一样强度的反应。很多刺激,甚至是一些对个人影响较大的事件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减弱。由此可见,习惯化使得人们可以适应任何事。2、经典条件反射人格中的S--R概念: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假设,生活中必要的活动就是学会大量的针对特定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而且人格是由一系列习得的S—R联结所组成的。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历史,所以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相同,S—R的类型也不是结构化的或者是一致性的,它取决于个体学习到了什么。所以每个人的人格也不相同。3、操作性条件反射几个相关概念:效果律、强化、惩罚、塑造、泛化、分化(1)惩罚:只有当它被正确使用时,惩罚才会其作用。三种人经常使用惩罚:家长、老师、老板。这三种角色有一些相同的目标:开始一些行为,维持一些行为,避免一些行为。(2)惩罚的原则其他方法的可用性;行为即情境的明确性;及时性与一致性;产生惩罚的替代刺激;避免加入其他信息。(3)惩罚的威胁惩罚会产生情绪唤醒;惩罚很难保持一致;很难测量惩罚的严重性;惩罚意味着权力;惩罚会促使遮掩的行为。三、社会学习理论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存在哪些不足?忽视了动机、思想和认识;过分关注对动物而言的学习要素,对于人类特有的研究远远不够;忽视了学习的社会维度;把有机体看作是消极的。1、朱利安.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朱利安.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主要关注决策的制定以及期望所起的角色。洛特的理论可以预测人们所作出的行为,他的核心方法是“期望价值理论”。此理论假设:行为决策(行为潜能:在某一特定场合做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不仅是由是否有强化或者强化的大小所决定的,还受到对行为结果可能性预期的影响。所以,影响行为决策或决定行为潜能大小的因素:期望、强化值对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个体对于这一行为能够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认识或者客观的概率。期望---就是个体对于某一行为是否能够起作用的信念。经典理论关注实际的奖励与惩罚,洛特的理论关注奖励与惩罚的预期。洛特认为,预期形成了其后的行为,即人们对现实的印象比现实本身更重要。洛特强调,期望有两种:明确的、泛化(概化)的明确的期望—是对某一确定行为在某一确定时间及地点产生确定结果的信念。泛化的期望---是个体对所做事情会导致怎样的强化和惩罚的想法。个体可以在其泛化期望的控制点的连续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内控取向、外控取向。内控取向:认为自己的行为或态度导致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结果。外控取向:认为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是由自己不能控制的外力决定的。泛化期望是一种广义上的人格变量,实际上可以当做是一种人格特质。明确的期望与泛化的期望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转化。洛特有时也将泛化期望称为控制点。内控者有较高的泛化期望;外控者有较低的泛化期望。关于强化值:相对于强化,人们更喜欢强化的程度。人们赋予某种结果的强化值是随情境的不同而不同的。2、阿尔波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强调个体之间稳定的差异,强调学习的社会本质以及人们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1)效能预期(想象)与自我调节预期是指个体首先做某事的可能性。效能预期是个体对自身做某件事的能力的一种信念。班杜拉强调,效能预期是干预治疗中的关键目标。他认为,如果你在你能完成的事情和自己实际完成的事情二者之间达到了平衡,那么你的生活就会非常理性、和谐,效能感也能够创造真实的能力。研究表明,增强自我效能感不仅能提高动机,而且能提高行为表现。提高效能预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在班杜拉的心理治疗模式中,他采用很多策略以实现这个目标。如语言的鼓励、榜样作用等。班杜拉对于自我改变的看与自我效能类似。其理念是:如果你害怕做某事,那么就强迫你去做。当再做这件事时,就不会那么困难了。班杜拉还认为,大部分行为是在没有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日常大部分行为都是有他称为的“自我调节”的机制所控制的。所以,如果环境能够做出适当的改变,我们就能表现出任何行为。(2)观察学习班杜拉理论中对理解人类行为和人格最有影响的部分就是观察学习,也就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某一新的行为。班杜拉对学习和行为表现做了区分: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不一定要表现出来。为什么通过观察学习,有的行为表现出来了,有的行为没有表现出来呢?答案是:个体怎样预测表现出这一行为的后果。即这一行为会带来奖励,还是带来惩罚。实验:“充气娃娃”的攻击性实验研究(3)交互决定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的第三个创新点就是“交互决定论”它阐释了人们是如何塑造其周围环境的。人们都在主动选择影响它们的环境;你生活的环境会因为你的存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自我系统的发展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时独立于环境。在交互决定论中自我系统与环境的作用顺序是:环境自我环境……哪个过程先产生?------环境四、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1、对心理障碍的解释行为主义认为,心理障碍的形成是由刺激—反应的联结(即条件反射)的结果。2、行为矫正既然问题行为是由条件反射经验造成,那么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条件反射经验来改变。以此为原理,用以改变来访者问题行为的技术就是“行为矫正技术”。此技术只改变行为,而不改变人格。具体技术:系统脱敏技术厌恶疗法代币法生物反馈法3、自我效能感(1)结果预期与效能预期结果预期—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会导致某种结果。效能预期--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能带来某种结果。(2)效能预期源于哪里?亲身掌握的经验;替代经验;生理和情绪状态。五、评价---行为观察法1、什么是行为观察法2、行为观察法的具体方法直接观察、自我监控、他人观察六、行为主义理论流派的贡献与局限1、贡献以理性的理论、严密的实验设计以及用数据证实而著称;关注人们的行为是如何收环境影响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和心理治疗程序;在行为主义方法中加入认知变量,扩大了行为主义解释现象的范围。2、局限对人格的解释范围过窄;人比动物更复杂,将动物研究数据向人类行为推广有局限;行为疗法能有效解决很多行为问题,但治疗恐惧的长期效果并不明显;虽然行为主义承认思考,但并没有正确评价人类思考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性别角色如何形成?男人气、女人气指的是什么?具体差异在哪些方面?双性化具有怎样的人格特质?哪种性别类型的适应性要好些?怎样的性别类型的人容易相处,容易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为什么?二、习得性无助实验:把大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利用此心理学效应解释“破罐破摔”、抑郁。三、控制点 控制点是对自我事件的归因方式,内控是认为自我事件的根源是自己的个人努力,外控是认为自我事件的根源是外部环境。你采取哪种方式来对自我事件进行归因呢?请回答以下问题:1.当我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时,通常是因为我自己的努力2.制定计划之后,我肯定会完成这个计划3.平时我喜欢的游戏是技术偏向的游戏,而不是运气倾向的游戏4.我相信如果自己努力,我什么都能学会5.我的专业技能来源于自己的努力6.竞争带给我的主要是机会和优势7.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运气8.我相信自己在任何环境条件之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方式9.我不相信算命和运气,我认为结果源于自己的努力10.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得分分析: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不得分。高于7分是内控型的;低于4分是外控型的。内控的人更加积极、主动,强调个人的努力;外控更加注重机会与环境;过于外控则可能表现为依赖和迷信,需要调节。分析:内控型学生与外控型学生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归因?结果会怎样?为什么?小结1、行为主义关键的原则就是所有的行为都来源于环境中的奖励和惩罚;2、行为主义的哲学根源包括:经验主义、联结主义、享乐主义与实用主义。3、学习的基本原则包括习惯化、经典条件作用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在行为主义中,学习就是由经验引起的任何行为改变;4、惩罚只有被正确应用时,才能称得上是操作条件作用中有效的技术。然而,惩罚很难被正确应用;5、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对奖励的期望比奖励本身对行为的作用更大;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注于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的期望是如何影响他们所采取的行为的。他也对观察学习以及交互决定论进行了阐释;7、学习的人格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环境对于行为的重要影响,并产生了一些有用的行为改变技术。但是,它们却低估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8、教材P237,P273思考题1、你的行为取决于奖励和惩罚吗?还受什么影响?2、你会为了快乐而放弃自由吗?你会为了安全放弃自由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异同?3、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攻击行为的产生。4、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症的关系。5、控制点与健康的关系。6、男女两性是如何获得自己的性别角色意识的?第九章人格的认知理论主要内容:理论方面—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人格的认知因素自我的认知应用方面—认知(认知-行为)疗法行为项目网技术相关研究方面—关于移情与压抑性别、记忆、自我解释第一节认知人格心理学理论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一、个人建构理论凯利认为,个体的认知或思维系统的经验来源于一套独特的关于世界的观念(或模板匹配),这种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就叫个人建构。所以,凯利的人格理论被称为个人建构理论。1、个人建构系统凯利把建构看成是一个有两极的维度(量表上的范围从一个概念到它的对立概念,如“好—坏”),人或物可以沿着这个维度排列;这些建构可以包括所有相互对立的成对概念;每个个体有一套独特的建构,它们组成了他的建构系统,所以人们人格的差异多来源于人们建构世界的不同。2、个人建构的来源凯利认为,个人建构来自于(但不决定于)人们过去的经验。因为凯利坚信,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科学家。科学家要获得数据,然后建立可以解释这些数据的理论,但数据不能决定科学家的理论。因此科学家总是选择某些理论去解释数据,科学家需要通过主观判断来选择理论。凯利认为,经验和知觉的总和提供了一些信息,用这些信息来发展关于世界的解释或者理论,即个人建构系统,它成为对世界知觉和思想的框架。因此,这个系统不是由过去的经验决定的,而是由对过去经验的自由选择的解释决定的。所以,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你本可以选择从中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个体得出的结论和世界观取决于个体本身。3、心理问题凯利不认为心理障碍是由过去的创伤的经验引起的,而认为是由于建构系统的缺陷,他用建构系统出现错误来解释各种行为障碍;凯利认为焦虑是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核心,当个体的建构系统不能弄清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焦虑就产生了;由于建构系统从来就是不完美的,所以心理健康者就会通过新的建构去替代旧的建构,而心理不健康者却无法做到这个;个体建构系统的不完善常常是因为个体缺乏经验;凯利认为,心理治疗的重要方面不是干预的内容,而是来访者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构建现实的过程中治疗师扮演的角色。一旦来访者能够这样做,他就可以选择哪种构念最有效、最有意义,这样他们就能恢复;心理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来访者达到自我了解。Rep测验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师达到这样的目的。二、人格的认知因素现在,人格心理学家引入大量的认知因素以解释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的加工过程。1、认知—情感单元认知人格心理学家把人格表述为心理表征的复杂体系,即认知---情感单元。认为情境会引发个体的行为,但个体的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情境。根据此认知人格模型,个体人格系统中的单元之间、单元与情境之间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行为、行为影响情境。根据这个认知模型,个体的行为差异就在于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心理表征。由于心理表征影响行为,所以不同个体对相同情境的反应经常不一样;所以,个体如何解释一个情境,如何对该解释反应,往往取决于个体众多的认知类别中是哪一类认知被激活了。2、图式图式---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假设性的认知结构。知觉周围环境的特征图式的作用提供一种组织和加工信息的结构三、自我的认知表征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知觉的心理表征,即自我概念。自我的认知表征在个体加工信息的方式、如何与环境互动方面起重要作用。1、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表征,它用以组织和加工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它包含了一个人关于自我的所有观念,特别是个体最重要的行为与特质,并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连贯的系统。自我图式可以通过S数据、B数据或兼用这两种数据来确定。自我图式包含了基于过去经验的知识,但是不侧重于某一特定的过去经验。----两个案例案例表明,我们的自我观念不会发生变化。你对自己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不会依赖于你对具体事件的记忆而变化,并且这两个自我知识的基础可能相互独立地存在于大脑的不同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自我”有自己的生命。2、可能的自我(理想自我)可能的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将来可能会(或希望)成为的人(角色、职业、品质)的认知表征。可能自我的功能:激励将来的行为;帮助个体解释自己的行为和环境事件的意义3、自我不一致认知人格心理学家通过对不同自我概念之间关系的探讨,提出了“自我不一致理论”,即个体有三种不同的认知自我表征。实际自我(现实自我、真实自我)--指所有关于自己是怎样的人的信息。理想自我—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心理表征。应该自我—个体认为自己应该是哪种人,从而就应该完成这种人该做的事和应尽的责任。还有一层意思,即个体依据自己的本性(自性)应当成为的人。四、认知人格理论的应用1、认知行为心理疗法主要观点:认为个体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个体不恰当的想法引起,心理治疗教师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不合理想法,以合理的想法取代不合理想法;认知心理疗法的关键是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对情绪与行为的影响;认知心理疗法不仅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要帮助来访者面对将来、处理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特别有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界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其基本要点是:人生来可以同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特征;人的困扰源自于本身的非理性思考,而非外在世界的某事件;人运用理性思考时,会产生积极正向的情绪;人运用非理性思考时,则会带来消极负向的情绪。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完整的治疗模式由ABCDEF六个部分组成: A:activatingevents,指发生的事件;B:beliefs,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 C:empotionalandbehavioralconsequences,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D:disputingirrationalbeliefs,指劝导干预; E:effect,指治疗或咨询效果; F:newfeeling,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2、行为项目网技术行为项目网技术--用以测量一个人的个人建构系统的方法或技术。最普遍使用的是“角色建构技能测验”操作程序:要求被试从自己生命中确定24个重要的或曾经是重要的人;从24人中选取3个人,然后描述这三个人中的任意两个人如何相似,和第三个人有什么不同?凯利相信区分这些物体、人和思想的方法显示了你用来看待世界的建构。该技术的好处:能了解个体解释世界的心理地图;应用广泛:用于研究很多主题,如职业咨询、犯罪类型、组织内部交流等;该技术的局限:该技术不能产生测验分数,结果仅依赖于测试者的解释;该测验存在许多潜在的假设。Ⅰ、在下方描述的角色上,写出你生活中该角色的人物的名字:你的父亲或母亲----------你最好的朋友------------与你年龄最近的姐姐、妹妹(或像是姐姐、妹妹那样的人)---与你年龄最近的哥哥、弟弟(或像是哥哥、弟弟那样的人)---你的男朋友/女朋友------------你喜欢的一个老师-------------你不喜欢的一个老师-----------你的老板-------你所知道的一位成功人士----------你所知道的一位不成功的人----------Ⅱ、下面的列表列出了三个人物组成的多个组合。请思考在哪一个方面其中的两个人相似而与另一个人不同。将相似的两个人对应的数字写下,并用一个名词描述他们为什么相似(有什么共同特点)。同时,将另一个与他们不同的人对应的代码写下,并用一个名词描述为什么他与其他两个人不同。组合相似的两个共同特点不同的那个不同的特点1.4.52.3.94.6.102.4.76.8.91.7.84.7.95.8.101.3.83.5.6Ⅲ.请再次观察上面你写下的各个对比组中的名词。这些就反映了你的个人建构,也就是你如何组织关于个人的信息的。五、认知人格心理理论的评价第二节认知人格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一、关于移情于压抑1、移情认知心理学家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果一:移情—是个体把自己对生活中一个重要他人的感情转移到了另一个人的身上。当个体见到某人,激活了他认知结构中关于那个重要他人的认知表征时,个体对那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就会投注在某人身上,移情就产生了。研究结果二:个体移情的发生往往是无意识的,而且移情不是转瞬即逝的主观感觉,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几周乃至更长);研究结果三:移情既改变我们对陌生人的看法,又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2、压抑现今,人格心理学家将压抑看作是个体处理不愉快快信息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那些典型的压抑者体验到的焦虑要低于那些非压抑者。真是这样吗?研究者应用“心理生理测量法”和“观察法”来揭示此现象:P278研究结果表明:压抑者自身具有的某些特点使他们对各种不愉快想法和情绪做出强烈的反应;压抑者能让压力不引发自己的焦虑,可能是他们难以回忆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愉快事件;压抑者记不住特定的情绪事件,可能是因为压抑者的记忆联想网络非常薄弱、非常不发达;或者是压抑者进行了“选择性注意”,即压抑者没有注意那些不愉快信息,也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压抑者并非没有体验到焦虑,压抑者会为情绪的抑制而付出很高的代价。二、性别、记忆与自我解释男女两性在记忆方面,孰好孰差?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记忆内容上有差异。原因是两性在对自身相关信息的加工方式上存在差异:1、在自身相关信息与情绪之间的联系及强度方面女性更容易从情绪角度对自身有关信息进行编码,所以女性更善于情绪记忆;在非情绪内容的记忆方面,男女两性没有什么差异;2、在自身相关信息与对人际关系信息的记忆方面男性的“独立的自我解释”女性的“依存性自我介绍”女性的自我概念与她们对别人的认知表征关系密切,也与她们对自己与别人关系的认知密切相关。女性更可能根据她与别人的关系来界定自己;在感知和回忆有关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信息时,男女两性存在差异。三、认知与抑郁个体处于抑郁状态时,内心被抑郁的念头所充斥,即抑郁想法与抑郁情绪相联系。1、抑郁图式抑郁图式---是一种包含了对各种抑郁事件和想法的记忆及其相互联系的认知结构。抑郁者的信息加工,采用了一种长期保留消极思想、排斥积极思想的方式。研究者应用“反应时”和“联想法”来研究抑郁图式:研究结果表明:抑郁者对消极词语的反应更快,他们对与抑郁相关的词语记得更好;抑郁者的抑郁图式更容易被激活,即抑郁者对词语的联想更容易想到那些不愉快的记忆,并且他们更容易想到未来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抑郁者更容易用消极的观点来理解那些模棱两可的信息。研究者认为抑郁认知与其他症状之间有双向因果联想,如果抑郁者自身稳固的抑郁图式不改变,那么抑郁最终会与之相伴。2、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人格和智力的结合体,即指的是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心理倾向。场独立型对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类型积极认知风格与消极认知风格沉思型对冲动型场独立型--能够将自己或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场依存型—不能够将自己或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沉思型—倾向于在做出决定之前,考虑各种可能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冲动型--倾向于对问题没有经过仔细思考就迅速给出答案。研究表明:持消极认知风格者倾向于把自己的问题归因于持久、普遍、不可控、稳定、个人不足的原因,同时常常预期最糟糕的结果;持消极认知风格者容易感到抑郁;认知风格与抑郁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受文化的影响,即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解释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引发抑郁的认知风格却是相同的。总结1、人格的认知理论从人的信息加工方式角度描述了行为方式的一致性;2、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经验都是由他的一套独特的个人建构或主题组织起来的。个体的心理问题源于焦虑;3、认知心理学家描述了几种认知结构,以帮助我们解释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图式就是这样的认知结构;4、人格心理学家认为最重要的认知结构是有关人们自己的认知表征;5、认知疗法的是怎样改变来访者的想法;6、凯利用行为项目网技术—“角色建构技能测验”来测量个人建构的个体差异;7、认知心理学家对压抑、移情做了新的解释;8、男女两性在回忆特定信息能力方面存在差异;9、认知理论假设:抑郁的想法是抑郁的重要原因,抑郁者是通过抑郁图式来加工信息。消极认知风格易产生抑郁。思考题1、简述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2、简述认知理论的贡献与不足。3、从认知理论阐释抑郁的原因。期末复习一、题型及答题要求1、名词解释(24分)2、判断(20分)3、简答题(30分)5、分析和论述(26分)二、成绩课程总分=平时30%(20+10)+期末考试70%(10+60)三、考试重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原理、基本会分析与应用四、主要内容概要五、考试要求1、闭卷考试2、带上考试证件3、写清姓名与学号4、诚实考试,不清楚之处向老师请示5、注意查漏补缺**.**.**.
本文档为【人格心理学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格式:ppt
大小:8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20-03-18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