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明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明清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明清第1页,共55页。【主题线索】(秦朝确立——清朝达到顶峰)【内涵】(一)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二)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三)选官制度(四)监察制度【核心、本质】加强君主专制(皇权)第二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2页,共55页。一、(公元前3世纪末)秦朝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政治: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2、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企图通过兼并战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明清
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秦朝明清第1页,共55页。【主题线索】(秦朝确立——清朝达到顶峰)【内涵】(一)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二)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三)选官制度(四)监察制度【核心、本质】加强君主专制(皇权)第二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2页,共55页。一、(公元前3世纪末)秦朝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政治: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2、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企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3、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主因)经济:4、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想文化:5、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其他:6、人民渴望统一考点一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第3页,共55页。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地方行政制度:推行郡县制1、原因:(1)春秋战国时已设有郡、县的经验(2)吸取西周灭亡的教训2、(区别于分封制)最大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官位不世袭。(贵族政治官僚政治)3、作用:(1)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巩固秦朝统一(2)县制保留至今,影响深远第4页,共55页。附:春秋战国时期:(1)县与郡同时出现,郡和县是一种地理名词,不是一种政治制度(2)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新领土上设县、郡(3)县比郡的地位高(4)商鞅变法:县变为县制(但郡还未变成制度)【制: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秦朝开始:郡比县高郡变为郡制(但不能表达为秦朝开始形成郡县制,因为商鞅变法已形成县制)第5页,共55页。(二)首创皇帝制度(之前称王)1、皇帝的来源: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权神化)2、特征:(1)皇位世袭(始皇帝…)(2)皇权至上(侧重皇帝地位、总揽权力)(3)皇帝独尊(侧重皇帝专用“朕”“玺”“诏”等)第6页,共55页。(三)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1、内容:【三公】丞相:百官之首,管理全国政务,下辖诸卿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太尉:虚设(事实上皇帝掌军权——虎符)2、特点:三公分工配合,互相牵制,辅佐皇帝(注:从秦朝开始,皇权与相权矛盾已出现,但当时未采取措施削弱相权)第7页,共55页。皇帝中央机构三公九卿郡郡守、郡丞、郡尉县乡里县令、县丞、县尉三老、啬夫、游徼里典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第8页,共55页。对后世:(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是中国封建社会政体(2)形成了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对秦朝:(1)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四、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三、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的意义:▲“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柳宗元(唐)第9页,共55页。(一)秦朝:三公九卿制(二)西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中朝:尚书令、侍中——决策权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权考点二君主专制的加强从秦至清,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①分割:另设机构;增设宰相职位;②废除宰相制第10页,共55页。(三)隋(形成)唐(完善):三省六部制1、运行机制:(工作场合:政事堂)(中书、门下有决策权)中书省(起草)—先交给皇帝审阅,皇帝再返回给中书省—门下(审议)—尚书(下属六部执行)2、作用:(1)三省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皇帝决策失误(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基本沿袭第11页,共55页。(四)宋朝:一参二府三司制1、措施:(1)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割行政权(2)中书门下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分割军权(3)三司使:分割财权2、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府第12页,共55页。(五)元朝:一省两院制(特殊反例:相权增大,削弱皇权)1、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由皇太子兼任宰相,领六部;管辖行省)2、枢密院(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担任,不允许汉人担任3、宣政院:管理宗教、民族事务(管辖宣慰司)第13页,共55页。(六)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1、(背景)明初:中书省(最高长官:丞相)统领六部2、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制,皇帝直接统领六部(1)废相的原因:①中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晚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根目)②相权随地方行政改革扩大(史实:废除行省制)③胡惟庸专权成为废相的借口(2)废相利弊:利:加强君主专制弊:①皇帝负担加重,易造成决策失误②导致宦官专权第14页,共55页。3、明成祖:形成内阁制(1)原因:减轻皇帝负担(2)发展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此时不能称为内阁)②明成祖:创立内阁(正式形成)③明宣宗:票拟权与批红④明神宗:出现内阁首辅大臣,权力增大第15页,共55页。附:总结1、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西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元朝实行一省制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第16页,共55页。(1)特点:①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②君主专制程度空前强化达到顶峰,并走向反动,反映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积极: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消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中西对比)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第17页,共55页。(七)清朝1、清初(康熙前):①沿袭内阁,置六部②沿袭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皇权受限)2、康熙:增设南书房(权力最大)3、雍正:设军机处(1)原因:①直因:办理西北军务——开始只是临时机构②根因:加强皇权(2)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决策权)(3)特点:简、速、密(4)标志: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第18页,共55页。一、秦朝:郡县制二、西汉:1、汉初(武帝前):郡国并行制(周秦之制并用)“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威胁中央集权——七国之乱)2、汉武帝:沿用郡县制;颁推恩令,设刺史制度。①推恩令:规定诸侯亡后,嫡长子继位,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作用:加强中央集权)②设刺史: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变第19页,共55页。四、宋朝(北宋)1、背景:A、北宋初期割据严重,需要加强中央集权B、吸取唐末教训2、措施:(1)收兵权A.杯酒释兵权B.充实中央禁军C.设枢密院掌调兵权,地方将领只有统兵权D.实行“更戍法”(2)行政上:①派文官任地方官(知州)②设通判:监察③设转运使,地方财政转运中央第20页,共55页。3、特点:先从兵权入手,削弱地方权力(最大特点)强干弱枝,守內虚外;重文轻武4、影响: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②造成“三冗”,地方无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形成了积贫积弱局面第21页,共55页。五、元朝:首创行省制度(全称:行中书省)(1)原因:①疆域辽阔,需要有效的地方管理②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2)特点:地方有一定的权力,但受中央节制(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没有中央的同意,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无任命官员的权力)(3)影响: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六、明朝:废行省(但保留省制),设三司七、清朝:恢复行省制第22页,共55页。1、由皇帝控制地方官的任免权2、加强监察机制3、派文官任地方官4、分化地方行政长官权力总结:中央控制地方的方式?第23页,共55页。考点四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2.发展于两汉:西汉武帝设刺史制度。3.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4.强化于明朝:(1)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官(2)设厂卫特务机构,直接由皇帝控制。第24页,共55页。一、各时期选官制度(一)西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贵族凭血缘世袭(二)战国—秦朝:军功等爵制(三)汉朝:察举制1、由下至上推荐方式:郡和国推荐,皇帝考察后,在太学学习,考试合格后,担任官职2、标准:孝廉(注重品行、才能)(其他途径:征辟制——破格提拔)3、作用: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使贫寒子弟也可入仕途考点五选官制度第25页,共55页。(四)魏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评定推荐【门阀士(世)族凭血缘、门第垄断仕途;庶族难有机会】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第26页,共55页。(五)科举制1、历程:隋形成;唐宋强化:清1905年废止2、方式:考试选官(相对公开、公平)3、作用:积极: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①忽视自然科学,影响科技进步②八股取士,体制逐渐僵化,钳制思想,摧毁文化第27页,共55页。二、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发展到才能、学识,选官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到公开考试,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性;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模式化第28页,共55页。【整体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1、前期利为主:(1)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方面(2)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3)利于各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文化(4)具有很大的制度创新性。——制度(5)专制强化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法发展;—政(6)封建文化专制政策扼杀民主思想,阻碍科技创新;—思(7)束缚生产力,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明清以后的中国落后于西方。——经2、后期弊为主:(明朝中叶以后)第29页,共55页。【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①君主专制、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②官僚政治和贵族特权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③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需要严格服从中央④政权与神权相结合,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⑤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总结: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第30页,共55页。1、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第31页,共55页。第32页,共55页。 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1)图1、图2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其体现的政治意图分别是什么?陆世仪指出了两种制度怎样的弊端?(8分)(1)意图: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巩固统一。弊端:分封制下,权力世袭;郡县制下,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发展。第33页,共55页。3、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如遇到与本王朝帝王名字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4、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第34页,共55页。5、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6、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一时期应是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第35页,共55页。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第36页,共55页。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第37页,共55页。(3)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内阁宰相性质顾问、内侍机构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权力来源皇帝个人信任制度(法律)权力无决策权有决策权影响对皇权不构成威胁威胁皇权①欧美内阁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为民主政治服务②明朝内阁是封建专制的产物,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4)欧美近代内阁与明朝内阁的根本区别第38页,共55页。10、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不包括A.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B.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黑暗的局面C.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D.明清两代都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社会第39页,共55页。1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第40页,共55页。12、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第41页,共55页。13、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的高度集权C.应撤销军机处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第42页,共55页。14、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B.内阁制C.二府三司制D.一省制1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b.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c.西汉中外朝制度创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完备d.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第43页,共55页。三、唐朝中后期:在边界设军镇,(最高长官称节度使,最初只管军事,后集军政财于一身)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藩镇割据(安史之乱)。16、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第44页,共55页。《元史•地理志》“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1)结合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2分)这一制度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4分)(1)原因:元朝疆域辽阔。(2分)加强措施: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事要务则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4分)(2)中国经历过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到元朝行省制的演变,请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2分)(2)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2分)第45页,共55页。17、“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此诗的正确理解是()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荐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多怯于外侮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胜战争18、《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可见当时①分封制仍然存在 ②儒家思想已经影响选官制度 ③世家子弟失去优先为官的特权 ④选官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开放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第46页,共55页。19、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这种现象最早是在A.春秋战国B.汉朝C.隋朝D.唐朝2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第47页,共55页。21、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第48页,共55页。(3)原因:①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合理性;②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③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④借鉴的同时舍弃了对古代经典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与职位紧密相连。材料三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6分) 第49页,共55页。22、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840年以前的中国古代的政体,主要包括()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度与行省制度D.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第50页,共55页。23、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④君主专制有害无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第51页,共55页。24、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那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第52页,共55页。2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第53页,共55页。26、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枷锁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孟德斯鸠的观点比较恰当地描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状况B.明清统治者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表明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没落C.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D.孟德斯鸠的看法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诬蔑第54页,共55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2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第55页,共55页。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明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你今天真好看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55
分类:医学
上传时间:2022-04-0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