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屠格涅夫少女系列创作中的爱情悲剧成因

论屠格涅夫少女系列创作中的爱情悲剧成因

举报
开通vip

论屠格涅夫少女系列创作中的爱情悲剧成因    论屠格涅夫“少女系列”创作中的爱情悲剧成因    王国英Key:屠格涅夫 “少女系列” 爱情悲剧 创伤情境 “多余人”在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中,其“少女系列”格外引人关注。作家围绕着他所钟情的纯洁少女形象与诗意化爱情主题给读者展示了一幕幕爱情悲剧。本文以屠格涅夫“少女系列”创作的爱情悲剧为着眼点,从作家的童年经历及成年后社会政治环境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入手,以期对作品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厘清屠格涅夫与其作品悲剧主题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一、作家成长的个体悲剧——“童年创伤情...

论屠格涅夫少女系列创作中的爱情悲剧成因

 

 

论屠格涅夫“少女系列”创作中的爱情悲剧成因

 

 

王国英

Key:屠格涅夫 “少女系列” 爱情悲剧 创伤情境 “多余人”

在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中,其“少女系列”格外引人关注。作家围绕着他所钟情的纯洁少女形象与诗意化爱情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给读者展示了一幕幕爱情悲剧。本文以屠格涅夫“少女系列”创作的爱情悲剧为着眼点,从作家的童年经历及成年后社会政治环境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入手,以期对作品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厘清屠格涅夫与其作品悲剧主题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一、作家成长的个体悲剧——“童年创伤情境”

(一)童年创伤情境下个体的软弱无能

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家的创作取材及特色与其走过的生活道路以及性格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一个作家的童年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对作家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作用。作家屠格涅夫也不例外,屠格涅夫虽出身贵族,而贵族之家早已破落,他的父亲游手好闲,迫于经济压力娶了一个女地主,他的母亲性格敏感而暴躁,这导致了屠格涅夫的童年带有饥荒色彩。他渴望父母的爱却得不到回应,既导致了他童年时期的孤独与安全感的缺失,也导致了他成年后的人格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即是男主人公性格上的意志薄弱与优柔寡断。

作家屠格涅夫童年时期遭遇父母的冷落、亲情的缺失,这种体验恰好符合精神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学中的“创伤性情境”。虽然童年的创伤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化,但心理上的阴影会在潜意识里长存,最终形成忧郁、多疑、敏感、喜好沉思的性格。这种创伤会影响到一个人成年后的心理,并且童年的缺失会在成年时期下意识地寻求补偿。

在《阿霞》中,这位“意志软弱的贵族罗密欧”N 先生无法面对阿霞的热情果敢与对他纯真崇高的爱;《罗亭》中,当娜达丽亚提出私奔时,罗亭彻底退缩了,向自己的命運妥协,他身上似乎具有某种英雄气质,有为社会美好前景努力的愿望,但他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分一毫。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观里,带有性与爱分离的因素,“柏拉图式的爱情”在他的“少女系列”作品中几乎都有体现,崇高的爱情这种“心灵”的追求,对于男性来说可能是负担,他们想要爱情,想要家庭,却又想要追求自由生活,这份理想而纯洁的感情使他们害怕,甚至自卑,窘迫到想要逃避,这也是包括屠格涅夫在内的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36 岁的屠格涅夫爱上了已婚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妹妹,玛丽娅为爱情离了婚,屠格涅夫却临阵逃脱了。内心缺爱而渴望爱,又一次次唯唯诺诺地将爱情推开,这些情境与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高度吻合,甚至就是其原型,印证了屠格涅夫在爱情面前的软弱退缩。

弗洛伊德认为:在不幸和痛苦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是富于幻想的,如果这种幻想与一个人身上的天赋、与顽强的意志品格、与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和思考的习惯、与天赐的机遇结合,就会产生出伟大的艺术家。虽然对于屠格涅夫来说并不具备所谓顽强的意志品质,但先天的创伤经历还是成就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与悲剧故事。

(二)创伤情境下的爱情渴望

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使得他精神上受到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就作家本身经历来讲,从小缺乏母爱,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种“创伤性情境”带来成年之后内心的自卑感。屠格涅夫在现实生活中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书写成为他治疗创伤的主要方式,在现实中读者可以看到屠格涅夫富有戏剧性与悲剧性的爱情,他一生追求爱情却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屠格涅夫曾向好友福楼拜表达说:对他来说,书籍或世上任何别的东西都不能替代女人。童庆炳在《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中说:童年的缺失是致命的,童年的缺失要求在成年时期得到补偿。

《初恋》就是带有作家自传性质的小说,16 岁情窦初开的少年瓦洛佳所对应的原型的正是作者本人,家庭不睦,父母的结合不是出于感情,母亲对他漠不关心。齐娜伊达美丽、不羁而又神秘,她的出现似乎填补了主人公内心母爱的缺失,也满足了他对爱情的幻想,体现出少年时期屠格涅夫本人对感情的向往。

作为屠格涅夫“少女系列”的第二部长篇《贵族之家》,书写了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两段失败的感情。在第一段感情中,拉夫列茨基遇到了外表美丽优雅且有才华的华尔华拉,还在读大学的拉夫列茨基对华尔华拉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殿堂,在其强大的经济支撑下,他们的生活曾一度平和幸福。直到一张意外的小纸条使得男主人公认清妻子拜金且放荡的真面目。在第二段感情中,拉夫列茨基遇到了纯洁的少女丽莎。丽莎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她洁身自好,甚至为了拉夫列茨基不顾家人的反对,然而华尔华拉的“死而复生”击碎了两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作为一个严格的宗教信徒,丽莎最后选择到修道院去“赎罪”。

(三)创伤情境下的“悲剧性”重复

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在描写爱情的时候又给予爱情一个个悲剧性结局呢?如果思考一下屠格涅夫的童年生活及其成年后的人格心理,不难得出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作家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爱情,又总是在满怀激情地进攻之后很快退缩,屠格涅夫把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在其创作中寻求代偿,然而在获得或者即将获得的时候,又在自卑的潜意识中不断去重复现实经历中的创伤性情境。

在《贵族之家》中,马上要寻找到爱情并且要获得幸福的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又重新由天堂落入地狱,如果说他的第一段感情的失败是因为年少无知、识人不清的话,那么第二段感情则是命运给他设下的陷阱,是软弱的他无法逾越的,最终只能屈服于现实。软弱的主人公正如软弱的屠格涅夫一样,童年的创伤性情境在作家的人生与创作中不断被重复与上演,形成了屠格涅夫笔下的爱情悲剧。

在《阿霞》中,N 先生从最初对阿霞的好奇,到得知其与加京是兄妹时的欣喜,再到逐渐频繁探望,仿佛一段美好的爱情就此展开。然而阿霞在表达自己的感情后故事迎来了转折,N 先生的犹豫大过快乐,面对阿霞倔强的性格和不被贵族所接受的身世,他没有选择同阿霞结婚,最终选择了逃避。在《罗亭》中,娜达丽亚因罗亭深刻的言论而逐渐产生崇拜和爱慕之意,在罗亭也开始陷入爱情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意识到他无法承担起这份责任而退缩了。

屠格涅夫在《往来书信》中表达了爱情关系不平等这一观点:“在爱情中一个人是奴隶,另一个人是主子,无怪乎诗人们把爱情描写为加在人身上的枷锁。对,爱情是锁链,最沉重的锁链。至少我得出了这样一个信念,我得出这样一个信念是通过经验的,是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因为我至死仍是一个奴隶。”在作家这段悲愤的表述中能看到他一生中爱情和婚姻的坎坷,但在爱情的锁链背后也让读者看到作家在创伤心理下悲剧性的爱情观念。

二、社会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社会悲剧——“多余人”色彩

(一)虚幻的理想化人生

屠格涅夫曾多说:“我主要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最感兴趣的是人的面貌的生动活泼和真实。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生活的真实,才是作者的最高幸福,即使这种真实同他个人的喜爱并不符合。”作家在创作中,对女性形象的偏爱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真实的社会生活表现超越了作家个人理想的创作心理,使得屠格涅夫笔下的悲剧不仅是个体的悲剧,同样是时代与社会的悲剧。

屠格涅夫生活在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时期,四面楚歌的農奴制俄国在战争失败后更加腐朽与颓废。打倒封建农奴制成为这个国家的唯一出路。列宁曾说:“最细心而冷静的政治家是应该承认革命的爆发完全可能,农民起义是当时非常严重的危险。”在世界历史上,彻底的革命性变革几乎都自下而上,使陈旧的统治方式土崩瓦解,当时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是这种革命方式的积极倡导者。屠格涅夫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农奴主,他从小见证了农奴主的残暴,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对农奴体制产生了极度的厌恶,并决心加入到打倒农奴制的队伍之中。他曾说:“我面前的这个敌人有明确的形象,它的名字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农奴制。我已经搜集了它的全部罪孽,决心与它斗争到底。我发誓永不和它妥协。”屠格涅夫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屠格涅夫在作品中善于描写有着明显自传色彩的典型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出身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愤世嫉俗又富有才华,拥有崇高理想,反对专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农奴制度。

然而屠格涅夫在对待农奴制的立场上,因为其出身贵族而显得模糊与暧昧,作家在面对理想时的矛盾性,决定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会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在屠格涅夫“少女系列”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文学创作中爱情主题的热衷,而作家笔下的爱情描写无一不走向悲剧性结局,其中除去作家自身家庭环境造成的性格缺陷与缺失外,社会的外部环境同样对作家的创作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作家在社会理想实现过程中的不坚定与不彻底,缺少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这种“理想的巨人与行动的矮子”必然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在追求社会理想的过程中一切美好的愿望终将化为虚幻。

(二)社会现实中的逃避者——“多余人”

“多余人”这个概念始于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是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生存状态。他们出身贵族,有着强烈的变革社会理想,但在现实中又不采取实际行动,空有所谓的才华。身为贵族的屠格涅夫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他在批判贵族的同时,又习惯性地试图以贵族立场和观点解决问题,倡导温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而这种改革其实就是一场骗局。在他倡导的革命中既没有站在政府的一边,同时又脱离了广大的民众,这是屠格涅夫笔下典型的“多余人”色彩。屠格涅夫承认“我的传记在我的作品里”,其作品中大部分男主人公都具有多余人性质,他们的共同表现是爱情中的优柔寡断以及事业上的碌碌无为,这类人物形象的塑造反复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创作之中,“少女系列”也不例外,而无能无用的“多余人”正是小说中爱情悲剧的主要缔造者。

《罗亭》中,女主人公娜达丽亚是一个勇敢的少女,她浪漫而单纯,在和罗亭的接触中对他产生了依赖与信任,在爱情中她大胆追求。然而在这段感情中,罗亭从一开始便是一个被动的被表白者,他最终拒绝了少女的表白,在少女请求和她一起私奔时,罗亭的爱情最终止于他的高谈阔论。主人公罗亭同作家屠格涅夫有着相似之处,他们憧憬爱情,却从来不曾真正深入去探究过恋人内心的想法与追求。当罗亭说:“我能拿什么主意呢?……你妈妈既不同意,我们就只能屈服。”罗亭这个口头上的巨人,从不敢把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现实中付诸行动,他能选择的只有逃避。

在屠格涅夫之后的小说创作中,作家及作品中的“多余人”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面对重大的社会变革,他们无能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消耗着自己,并把自己的精神寄托放在对爱情与美好女性的形象书写中,正如他们的“多余人”属性一样,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在《贵族之家》中,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渴望着美好的爱情和婚姻,丽莎的出现使得他暗淡的人生释放出光明,信仰缺失而把自己全部投入到感情上的拉夫列茨基,面对第二段感情的失败他无法突破传统道德的束缚去勇敢地追求,于是选择了逃避、颓废,用金钱勉强维系有名无实的婚姻,他永远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只能在现实的夹缝中求得生存,成为无根的浮萍。

三、结语

作家屠格涅夫充满离奇与坎坷的一生,无论是他对待社会政治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表现出相当矛盾复杂的心理。在农奴制的问题上,他既在立场上与自身所属阶级决裂,同时又在社会变革中行动暧昧;在个人生活中,心理上对爱情与家庭有着执着的向往,但在实际行动中又表现出犹豫退缩。屠格涅夫的“少女系列”作品中,无论是带有自传色彩的男主人公,还是悲剧性的爱情故事,都有作家自身生活的投影,这既是由作家童年不幸生活所造就的,又是俄国当时腐朽社会的必然。

 

-全文完-

本文档为【论屠格涅夫少女系列创作中的爱情悲剧成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永兴文档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11-26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