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第PAGE49页共NUMPAGES50页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基本史实及拉丁美洲人民反抗斗争的过程;了解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基本史实及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过程;认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代表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现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讲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殖斗争的...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第PAGE49页共NUMPAGES50页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扩展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基本史实及拉丁美洲人民反抗斗争的过程;了解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基本史实及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过程;认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现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讲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殖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愤图强的民族责任感;了解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英雄事迹,学习其爱国、不畏强权等优秀品质。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章西女王、玻利瓦尔。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8年4月14日,在没有任何国际调查结果的情况下,美国、英国和法国对所谓叙利亚政府的化学武器基地进行了轰炸。当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就一份“谴责美国以及盟国对于叙利亚军事行动”的草案进行表决。安理会15个成员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之中,只有中国、俄罗斯和玻利维亚投了赞成票。大部分国家迫于美国的淫威,是不敢强出头的,但有一个国家例外,这个国家就是玻利维亚。玻利维亚投谴责美国的赞成票,就是拉美国家反美霸权主义的一次缩影,更是以玻利瓦尔为代表的拉美反殖独立民族精神的传承。那么,玻利维亚共和国的建立与“解放者”玻利瓦尔有何关系?二、新课讲授:(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多媒体展示政治版图——“拉丁美洲”的由来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掠夺的概况,指出拉美地区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2、多媒体展示拉美殖民地社会阶层示意图,讲述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引导学生得出:殖民统治与掠夺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根本原因。3.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外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归纳: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美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4.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独立运动的时空状况。提示:①独立运动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它分为南美洲北部战场和南美洲南部战场;②运动主力: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③时间起止:19世纪初至19世纪20年代末;④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5.引导学生思考:拉丁美洲的独立有何意义?提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长达3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也鼓舞了其他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6.拓展延伸:在阅读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反殖民斗争事迹的基础上,讨论总结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战争的正义性;(2)有利的国际条件——美法革命的客观支持;(3)有一批杰出领袖:海地的杜桑·卢维杜尔、墨西哥的伊达尔哥、南美洲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4)革命措施正确,如玻利瓦尔建立根据地、解放奴隶、许诺战后分给士兵土地等;(5)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如海地支持玻利瓦尔;(6)参战将士英勇奋斗、吃苦耐劳、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2.教师在学生阅读和回答基础上,展示下图归纳总结原因。3.引导学生从历史要素角度,概括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程。4.组织学生讨论: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什么会失败?提示:(1)领导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主要是封建王公,这些人后来很多都被英国收买了,所以逐渐退出起义;(2)印度的民族大起义组织不严密,较为松散,各自为战,敌人分化瓦解;(3)英国实力远在印度之上;(4)缺乏统一指挥、发生内讧、叛乱和投敌等。5.合作探究: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两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提示:为正义献身,英勇作战,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爱国主义精神。三、课堂小结:19世纪,在拉丁美洲和印度,相继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是激起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②同是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拉美独立运动取得了胜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拉美人民团结协作、联合抗战,弱国最终战胜了强敌。而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各自为战,力量分散,最终起义失败。它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成城,弱国同样可以战胜强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依托课本,弄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使用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鼓励学生自学,通过历史问题的讨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主要的内容及意义;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16——19世纪俄国在欧亚的扩张情况;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简化、概括史实的能力,用辨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通过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俄的发展史是不断侵略扩张的历史,启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丑恶本质的认识。中国是沙俄侵略的对象,使学生认识捍卫领土的根本条件是国家的强大。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什么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普京说他此生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贡献?二、新课讲授:(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国的发展历程: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终于统一了俄国。2.沙皇俄国的由来: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3.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3)彼得一世决心学习西方进行改革。4.改革的时间:18世纪初5.改革的目的: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6.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7.改革的意义:作用: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8.改革后的扩张: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二)废除农奴制1、1861年改革的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亚历山大二世曾告诫贵族:“与其等待自下而上改革农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2、1861年改革的目的及性质: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1861年改革的主观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1861年改革的内容: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4、1861年改革的影响:作用;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课堂小结:俄国经过了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仍有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以上史料的解读,引导学生懂得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又科学认识改革的缺失,避免了课文标题对学生的误导。同时,初中历史教科书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教学语言的表述应科学严谨,尽善尽美。第3课 美国内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能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理解北方在美国内战中取胜的原因和美国内战的性质和意义。分析内战原因、性质、意义,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分析《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对统一作用进行引申,培养学生联系现实拓展思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辩论分析美国内战的起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影片,概括归纳知识点,学会从影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生讲述林肯在内战中的故事,对林肯作出评价,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北方战胜南方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先进的制度必然战胜落后、残暴的制度,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通过战争中林肯和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利与否的根本原因,个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正确评价林肯,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教学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南北战争的性质与影响。教学难点: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纪念第16任总统诞辰200周年之际,我能说我对这位伟人怀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是他让我的故事成为可能,是他让美国的故事成为可能。”——奥巴马美国的前任总统——奥巴马这句话的伟人,“他”是谁?奥巴马为什么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为了了解这个伟人,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美国内战。二、讲授新课:(一)南北矛盾加剧1.简介美国领土的扩张。2.多媒体展示角色对话,引导学生归纳美国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内战爆发的原因。指出:美国南北方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点击多媒体)即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方这两种经济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和矛盾。南方的种植园里以黑人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种植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3.教师总结: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在劳动力、市场、原料、关税以及对西部新州等问题上矛盾越来越尖锐,其中劳动力因素是关键。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南方使用和占有大量黑人奴隶,向西部新州扩张奴隶制还是限制奴隶制还关系到南北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所以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方的矛盾不可调和,不得不用战争来解决,而引燃这场战争的导火线又是什么呢?(二)内战爆发1.导火线: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这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同学们课前查找过很多有关林肯生平的资料,现在能不能用简洁的词汇或短语概括一下你所查找的资料,说明林肯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当选为什么会成为内战的导火线呢?(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幽默、诚实、富有同情心,反对奴隶制)林肯年轻的时候就目睹戴着铁镣从门前走过的一队黑奴,对他们充满了同情。然而南方奴隶主们决不肯放弃他们的利益,尽管这种利益是奴隶的血和泪浇灌出来的。南方奴隶主认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总统势必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决定作最后的挣扎。在林肯当选后不到3个月,南方11个州就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861年3月,南方乘林肯总统刚上任,国家形势不稳之机向北方发动了进攻,战争爆发。2.内战爆发: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面对南北分裂的现实,林肯作出了用战争维护联邦的最后决定,林肯除了维护统一、反击分裂之外,别无选择。让学生分析《南北实力对比》的表格,北方实力强、经济发展快,南方实力弱,经济落后,更为重要的是,北方主张废奴,是为正义而战,而南方却在为维护一种罪恶的奴隶制度而战。然而,战争一开始,是不是形势就有利于北方呢?为什么实力强大的北方却在打败仗?(学生思考作答)因为南方的奴隶主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北方林肯政府幻想妥协,战备松懈。林肯在初期虽然反对奴隶制,但他因担心南北分裂而反对立即取消奴隶制,因此总想与南方奴隶主妥协。北方节节败退,华盛顿险些失守,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林肯政府怎么办?(三)北方的胜利1.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带领学生看课本,了解这两部文件的内容。《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敲响了奴隶制的丧钟,内战爆发后,南方99%的白人青壮年上战场了,但后方黑奴还在为奴隶主劳动着,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还在照常运作,这部文件既可以摧毁南方的战争意志和战争潜力,又可以打出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旗帜。黑人则组织兵团勇敢地参战,成为战场上一支令南方生畏的突击力量。据统计,直接参加战斗的黑人近20万,平均每三个黑人中就有一个黑人为解放事业光荣牺牲。这两部文件的颁布的作用:这两部文件的颁布,使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战局开始扭转。1863年,葛斯底堡战役之后,南方一蹶不振,历史上把葛斯底堡看做内战的转折点。这场战争异常惨烈,战场上有一棵树竟然都中了二百多发子弹,何况人的血肉之躯!在这个小镇上,共死伤5万多人。北方死伤两万三千多人,南方死伤八千多人,一向骄横的南方军队第一次吃了苦头。2.结束:1865年4月9日,联邦军队终于取得了内战的最后胜利,南军弹尽粮绝,司令罗伯特·李终于投降。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联邦统一得到维护,奴隶制度被废除。3.林肯的贡献: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4.战争的性质: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5.历史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6.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又一障碍”是什么含义?提示: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统治,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又一障碍指:美国南方奴隶制阻碍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发展资本主义清除了最大的障碍。为美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美国内战被称为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三、课堂小结: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能以林肯的经典话语和演说片段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再一步步地引出历史知识,深层次地学习学习本节课,最后师生共同感悟林肯的功绩和启迪,整体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不及时、不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略显紧张和压抑。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比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他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学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日本明治维新具有双重性,即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我们今天就要学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而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的亚洲国家。二、讲授新课:(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多媒体展示材料:将军的政厅被称为幕府。从公元1192年到1867年,在日本历史上是实行军事封建专制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经历过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大幕府的统治。讲述德川幕府的统治。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得出结论:日本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而幕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师讲述锁时代的情况。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材料:当时日本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另一方面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同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也因自己经济情况的日益恶化,对现实不满情绪增加。阶级矛盾尖锐。多媒体展示黑船事件图片和资料:1853年,美国司令官马修·佩里率领4艘战舰,出现在扼守江户湾要冲的浦贺近海,在武力威逼之下,面对美军的强硬态度,第二年,日本幕府只好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神奈川条约》和《下田条约》。这是锁国以来,外国军人首次踏上日本国土,从此打开了日本的大门。西方列强风闻日本开国,纷纷来到日本强行与其签订各自的不平等条约。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讲述明治维新的原因。(二)倒幕运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倒幕派的主要组成力量是什么人?倒幕运动的结果如何?提示:倒幕派的主要组成力量是中下级武士;倒幕运动的结果: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府,1869年迁都东京。(三)明治维新1.背景:(1)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2)面临沦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机2.前提条件: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成立3.时间:1868年4.目的:富国强兵5.人物:明治天皇6.内容:讲述明冶维新的内容并进行归纳。7.影响: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变化。指导学生归纳明治维新的影响:①性质: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作用: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③局限: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8.让学生谈谈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有何启示?提示:(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并投身到改革中;(2)要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与时俱进,改革开放;(3)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4)重视教育,培养人才;(5)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三、课堂小结:成为亚洲强国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和朝鲜,给中朝等国人民带来灾难。历史证明:强而必霸的道路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同样受列强侵的中国开始借鉴日本成功之路实行改革,但戊戌变法却失败。它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由于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在日本国内形成了改革派,改革派要求推翻幕府的统治,教学时应该尽量将知识点讲详细。课堂上应多给学生些时间,以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上网搜集或者提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通过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国总统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飞赴新加坡,于6月12日,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签署联合声明。2018年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乘中国高铁赴天津,出席中俄友好交流活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外星人”出场引动热潮。今天的飞机、汽车、火车、高铁等先进科技与哪几次工业革命有关?为什么科技在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二、讲授新课:(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阅读教材,说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提示:(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2)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2.开始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电的应用1.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提示: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认识电力的发明和应用过程。设问:图一现象是谁发现的?它与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关系?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意义?提示: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图解发明】提示: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3.读教材和图文史料,了解爱迪生在“电气时代”的发明创造。设问: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发明创造的名称。简要概括爱迪生在电器发明上的贡献。提示:图一是电灯、图二是留声机、图三是电影摄影机、图四是碱性蓄电池。爱迪生是电气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燃机的发明过程。归纳整理:发明物时间国家发明人名称内燃机1876年德国奥托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戴姆勒汽油内燃机德国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提示: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2.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这一时期的交通工具。3.结合上述发明创造,总结内燃机发明的意义。提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一场变革。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图解意义】(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化学工业和新材料1.阅读教材,了解化学工业产生的概况。2.阅读教材,了解诺贝尔等人在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领域的发明创造。提示:领域发明人国家时间发明内容意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诺贝尔瑞典1867年现代炸药、无烟炸药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海厄特美国1869年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夏尔多内法国1884年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材料一:1859年,美国钻出世界上第一口具有商业性质的油井。当时,石油只用于照明,后来对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们开始大量开采和提炼石油,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等,旧的工业部门也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产生飞跃,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规模之大,往往控制着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例如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所控制,从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提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控制着生产和销售,乃至国家经济命脉。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欧洲列强几乎把整个非洲、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瓜分完毕。它们还强迫中国、土耳其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用强权干预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提示: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课堂小结: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为什么在以后的400年间会产生这样的奇迹?简而言之,是由于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电灯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学生讨论探究及教师总结讲解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选择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组织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新的方法,增强历史课的魅力。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了解由于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材料、图片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教学重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化。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工业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着工业化推进,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发展。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二、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人口快速增长开始于什么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工业革命时期。(2)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后,工业部门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工人劳动力,各国政府的鼓励政策促进人口迅速增长。2.多媒体展示表格,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内容,回答增长最快的是哪国。提示:英国。3.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在1911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哪国?提示:美国。教师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主要工业国人口均在迅速增长。同时,工厂的迅速扩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工人阶级壮大。4.启发学生思考: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因及表现?提示:(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②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③妇女劳动力成为工业劳动者。(2)表现:①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②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5.提问:19世纪中期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的是哪个国家?提示: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国家:德国和法国。6.在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大众教育的措施有哪些?提示:(1)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2)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3)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4)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教师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主要工业国人口均在迅速增长,工人阶级壮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二)城市化1.多媒体展示图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从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英国城市化逐渐加强,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增多,农村人口比例逐渐减少。2.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提示:(1)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2)表现:①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②1800年,伦敦有近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③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④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猛增到100万以上。⑤1800年,维也纳人口约为25万,到1850年,维也纳的人口已经超过44万。⑥1800年,柏林人口约为17万,到1850年,柏林的人口也增长到42万。教师总结: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城市的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环境污染表现在什么方面?对我们有何启示?提示:(1)表现: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2)启示:我们在发展工业和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和消除工业化带来的消极后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启发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提示:(1)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表现:①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而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②广大工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③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教师总结:工业化带给人们快捷便利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三、课堂小结: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发展,普及了大众教育,加快了城市化程度。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严重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选择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组织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情感体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二、讲授新课:(一)科学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提示:(1)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2)达尔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达尔文的理论贡献:理论著作《物种起源》;核心理论“进化论”。(二)文学巨匠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尔扎克文学作品,赏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提示:《人间喜剧》是一部小说集,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2.引导学生读教材,说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设问:《战争与和平》是谁的作品?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提示:《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三)音乐美术大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体验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主旋律。设问: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为什么贝多芬把《英雄交响曲》的扉页撕碎?作品如其人,该作品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理念?提示:因为拿破仑称帝,实行专政独裁,他已经由革命者演变为独裁者,违背民主精神。表达了贝多芬崇尚民主,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维护人权的民主思想。2.阅读教材,感悟梵高《向日葵》等作品的艺术特色。三、课堂小结:一定的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都根植于时代的变迁,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紧密相联。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创作出经典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贝多芬和梵高创作出杰出的音乐美术作品,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熏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属文化范畴,学生学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而要真正能够深刻地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提升还是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能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彼此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2、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呈现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使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凸显。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矛盾日益激化,战争危机也日益逼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如何打响?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灾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二、讲授新课:(一)战争爆发的原因1.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阅读教材,了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有关情况。垄断资产阶级控制某个行业的原料产地、产品的生产及销售,从而获得高额利润。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殖民地成为它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尤其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2.多媒体展示《英德法美比较表》,启发思考: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3.出示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的话和课本漫画,思考:①漫画中德国水兵在英国水兵面前挑衅似地挥扬着德国国旗。德国人凭什么那么趾高气昂?②“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总结归纳: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二)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多媒体展示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要求学生牢记战前两大对立军事集团分及成员国: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归纳:一战爆发的具体原因是: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导火线1.多媒体展示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启发思考: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提示: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那么什么事件成为了大战的借口呢?2.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简介萨拉热窝事件。启发学生思考: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燃了一战的战火,那如何评价这一事件中的普林西普呢?你是否赞同普林西普的这种行为?(四)战争的过程1.开始:萨拉热窝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地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奥匈帝国经过与德国策划,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决心以此事件为借口吞并塞尔维亚。并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炮击贝尔格莱德市,塞尔维亚被迫应战。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德、俄、法、英四国也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这样,大战就全面爆发了。2.作战双方: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而言,只有利益的结合,而毫无信义而言。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3.主要战役:多媒体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分成三条战线。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划分成东、西、南三线。主战场在欧洲。介绍凡尔登战役,让学生明白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战争的范围和参战的国家不断扩大和增加。提问:战争扩大到哪些地区?——从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多少国家参战?——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参战。4.战争的结束:当大战进入到1917年后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俄国的革命,二是美国的参战,这两件大事对大战的结束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1918年10月奥匈帝国土崩瓦解。接着11月德国投降,在法国贡比涅森林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熙元帅的行军列车上,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人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时间是1918年11月。(五)战争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六)战争的影响大战结束了,但战争却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样一场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的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后果呢?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与战争发动者的愿望相反,战争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四大帝国崩溃了,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始料不及的。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虽然在1918年结束了。但是,它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这种转变贯彻于课堂教学,形成了“创设情景,启动思维——解决问题,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回归生活——交流收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在整堂课中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应充足,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不充分,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红色十月”是前苏联辉煌时代的标志,以“红色”和“十月”命名的商品或活动不胜枚举。“红色十月”巧克力如今仍是俄罗斯最畅销的本土品牌之一,红场上,人们排成长队等候瞻仰列宁墓。红色十月是什么事件?人们为什么排队瞻仰列宁呢?二、讲授新课:(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1.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十月革命的背景,提示:一战前,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俄国的社会矛盾尖锐;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2.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沙皇统治日趋虚弱,各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到哪一制度上,并引发了什么革命,其结果又如何?提示:沙皇专制制度;引发了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启发学生思考:二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的形势怎样?提示: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二)十月革命1.介绍十月革命领袖—列宁,多媒体呈现“列宁在演讲”,引导学生讨论,列宁对当时俄国的革命有什么影响?指出: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也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2.呈现《十月革命示意图》《攻占冬宫》,讲解十月革命经过,引导学生分析十月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革命。3.让学生用图表形式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府并存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能力,系统掌握知识。(三)开辟新时代1.学生根据课本了解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概括苏维埃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苏俄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2.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新政权面临着国内反动势力的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局面。提问: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生思考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让学生结合第42页的“相关史事”和资料,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引导学生思考: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使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形成整体认识。三、课堂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俄国,社会矛盾尖锐,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曲折的斗争,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能通过图片和资料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归纳、质疑历史,从而自己归纳历史问题答案,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可以采用材料加工、启发引导、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和《凡尔赛条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性条约;了解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认识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战后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分析,培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实质的分析,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分析,揭露帝国主义的掠夺性和侵略性,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教学重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教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本文档为【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4.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jxc35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73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8-05
浏览量: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