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铁杆中医》电子期刊第13期

《铁杆中医》电子期刊第13期

举报
开通vip

《铁杆中医》电子期刊第13期 目 录 天人中介论……………………………………………………………………胡不群 阴阳交感论………………………………………………………………jiaojunying 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与治疗…………………………………………胡不群 师承制创造不了复兴中医的神话……………………………………………王世保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我是天外客 新金针探秘(二)——王道正法………………………………………………桂亮 一针治疗咳嗽及落枕经验...

《铁杆中医》电子期刊第13期
目 录 天人中介论……………………………………………………………………胡不群 阴阳交感论………………………………………………………………jiaojunying 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与治疗…………………………………………胡不群 师承制创造不了复兴中医的神话……………………………………………王世保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我是天外客 新金针探秘(二)——王道正法………………………………………………桂亮 一针治疗咳嗽及落枕经验…………………………………………………国粹中医 外伤溃疡的绝佳药物…………………………………………………………逸仙园 升阳益胃汤升高白细胞的用药经验…………………………………………刘涌涛 前列腺疾病两例…………………………………………………………………刘平 药物性面瘫一例治疗经过………………………………………………杏李园主人 一例长期午后低热的治疗案……………………………………………………红牛 乙肝治验一例………………………………………………………………琴心剑胆 无明的一例急症治案………………………………………………………银河飞航 运用运气学说治疗女子不孕一例………………………………………………七叶 中医药发展之我见………………………………………………………仁海中西医 投稿及阅读往期内容请登陆铁杆中医论坛! http://www.tgzyw.net 天人中介论 作者:胡不群 关键词:中医;中介;天人相应;气;太极;阴阳五行。 内容提要:本文对天人相应的中介因素“气”进行了初浅的论述。由于天地 万物无不是由“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化流行所演所化而成。天地、人、物, 无不具有“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化流行的特性,无不带有“气(太极元气 阴阳五行)”化流行之印痕,无不禀受并具足“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性, 无不是“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化作用的结果。因此,“气(太极元气阴阳五 行)”就自然地具有了彻天彻地,彻上彻下,彻里彻外的德能作用,成为了交通 天地万物的必然物事,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联系天地万物的媒体。 一 “中介”,经黑格尔注入哲学生命以后,作为真理观念的中介观已被广泛地 应用于实践之中。“中介”就是处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起间 接联系作用的环节,是相对于直接性、相对于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而言的。 在客观世界中,每一物质客体都和它周围的物质客体直接接触,并通过它们 和在空间上与之并存的其他物质客体间接地相联系。每一物质客体都和在时间上 与之相续的物质客体直接相联系,并通过它们和并非同时存在的其他物质客体间 接地相联系。在前一种情况下,中介表现为在空间上并存的不同物质客体之间的 联系环节;在后一种情况下,中介既表现为并非同时存在的物质客体之间的联系 环节,又表现为每一物质客体转化或发展序列的中间环节。各物质客体之间的这 种直接的、间接的联系,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网,中介就 是这个网上的纽结或关节点,它们在不同物质客体之间起着居间联系的作用。而 对于每一个物质客体来说,中介则表现为其内部对立两极之间的联系环节。世界 上的万事万物正是通过这些中介环节才使它们联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 从这个层面说,中介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们在探讨或研究事物与事物的相互关系时,就不得不优先考虑事物与事 物之间的中介因素。只有彻底明了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中介因素,才能真实地弄 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作用,才能更好地使我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才 能更好地发现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真理,才能更好地掌握真理。 二 “天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范畴,是构成中国古代思想范畴体系的基 本框架,它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思想范畴体系的始终。 孔子最早提出天与人的关系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他认为只有知天命,才能驾驭生命,获得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的境界。在这里,孔子所讲的天命,并不是皇 天上帝的意志,而是天地自然的客观必然性,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论语》)。 孟子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发现了人与天合的途径与方法,那 就是:“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只有知天事天才能与天为一,强 调从人的心性德行修养入手,从而达到知天事天与天合一的既从天地自然中获取 最大利益又与天地自然共存共休养生息的目的。 《易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及 天、地、人“三才”之道,讲的都是天人合一。《易传》的这种“自强不息”的 刚健精神,与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样着重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与天合, 影响极其深远。 荀子则在肯定了天与人合一的前题下,提出了“明天人之分”的思想,并指 出了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所以,天人的关系是既相合,又相分,相合中有相分,相分中有相合,圆融 统一的。 这种既相合,又相分,相合中有相分,相分中有相合的圆融统一现象,其实 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是普遍的现象,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医学正是建立在这种既相合,又相分,相合中有相分,相分中有相合的圆 融统一的天人思想范畴体系的基本框架之上的。 三 在中医学的奠基经典《黄帝内经》中,将天人合一称为天人相应。 关于“天”,古代学者解释多多,诸如:有意志的上帝;有意志有智力的自 然;自然的客观必然性;与地相对的莽莽苍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等等。 在《黄帝内经》的思想里,“天”则指的是与地相对的莽莽苍天,人类赖以 生存的大自然,自然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说:是指包含着与地相对的莽莽苍天 在内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及其自然的客观必然性。 在《黄帝内经》里,对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关系,有系统的论述。 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 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 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黄帝内经• 素问•宝命全形论》)这说明人的生命,来源于天地。是以“天地之气生”,以 “四时之法成”的,也就是说人是得天地自然之气而出现于此世间的,所以人与 天地,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 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 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 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 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 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 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写。”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这说明人与天地相应,故“圣人之起度数, 必应于天地”,人体经脉之度与天之宿度、地之经水相应,即其一例。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 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 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 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黄帝曰: ‘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 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 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 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 气’。”这说明人与天地相联系,与日月相应的事实,如年之盛、衰,月之满、 空,及得气之和与失气之和都与人体关系十分密切。 总之,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术里,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事例 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举不胜举。因此在中医学术里,无论是谈生理,还是讲病 理,无论是谈诊断,还是说治疗,可以说,如果离开了天人关系,简直就无从谈 起! 四 天既然是包含着与地相对的莽莽苍天在内的自然万物及自然的客观必然性, 而在常识的眼光里,在简单科学的层面上,天地万物与人属不同的系统,因而自 无内部联系可言,既使是外部联系,最多也只能是就某个方面的有限联系而已, 那么又怎样能与人相通、相感、相应而合之为一呢?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 如果不弄清楚的话,那么将不仅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嘲讽,眼巴巴地看着中医学 术的理论基础落空而沦为所谓之玄学而令人践踏、令人诽谤、令人攻击!即便是 被誉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指“天人一体论”。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 可有的贡献》,载《中国文化》1991 年第四期,第 93~96 页)的中国文化所赖 以成立的基础也将没有着落而变为一纸空文。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非常严肃的问题,大而言之,关乎中国文化的复 兴,小而言之,关乎中医被世人所理解与所接受的问题,关乎中医的传播,中医 的普及,中医的继承,中医的发展,中医的复兴,是以深思焉!近两年尤为关切, 时挂心头,突然间,似乎有了一些觉受,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今特写 将出来,供有志于保存中国文化传统、有志于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人士参考,至其 学识之浅陋,也就在所不计了。 五 人究竟是怎样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呢?欲明此理,当先通达古代圣哲们对 天地万物的出现或发生的认识,通达对生命的发生的认识,一句话,当清楚明白 天地万物发生之源,生命发生之源。 先哲们认为未有天地之先,只是寂静虚无,无形无象,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之 为“无极”。此时的无极只是虚无之体,没有任何显现,只是清清静静,无形无 相无迹。虽然如此,却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无极是什么都没有的话,那无 极就只是“顽空”,根本就生不出天地万物来,“顽空”怎么能生出“万有”呢? 当此虚无之体,显现寂静无为的静相时,就被称之为“无极”;当其显现为有为 的动相时,就被称之为“太极”。所以无极和太极其实是一体两面,所谓“动相”, 也只不过是就天地万物发生的德能作用这一方面说的,其实动静一体,哪里又有 什么无极太极的分别!所以,无极之与太极有则俱有,无则俱无,本无先后,浑 然一体,根本就无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先哲们在探索天地万物始原的方面,设定了一个“元”或“原”的概念,而 太极的具有生发之性的一面,先哲们就借用他们观察到的云气、雨气、雾露之气、 四季之气能促使万物生长的现象,而用这种具有生长作用的现象—— “气”来 作为这种“生发之象”的称谓,因此,作为生发天地万物始原的力量或作用的这 种所谓“气”,就被称作“元气”或“原气”。 这种 “元气”或“原气”(以下通称元气),虽然专就太极的生发之性而 安立名言,而生发之性,又显然是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按照动静一体的原理, 则元气的这种生发作用,虽然是属于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但这显然是包含着 无极的静相而为言的。可见,元气并不是作为一种细微不可见的微粒性始原物质, 而只是对于宇宙万物在发生过程中的第一动力因素或原始推动力量的称谓而已。 所以元气,实际上就是天地万物生命之第一推动,先哲们按照他们的理解和建构 理论的需要将之称为太极或元气。太极也好元气也好,实际上讲的都是第一推动 的始原力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将这天地万物之生命的第一推力量或原始动力 因素称之为太极元气。这太极元气,既是生命的第一推动,当然已自具有能够推 动并生出天地万物的德能作用(或力量),那推动的德能作用(或力量),先哲 们认为是由那一翕一辟,一辟一翕,翕而静,辟而动,动而复静,静而复动,动 静相招,翕辟相应,相反相成的作用的直接结果,这就是太极元气的力量。 太极元气的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氤氤氲氲,推推荡荡,而自然的生出 一种具有无限生机的“中和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是也,《老子》这里的所谓“三”就是太极元气所生的“中和之气”。 天地由此太极元气而演而化而生,万物由此太极元气而化而生而成,生命由此太 极元气而化而生,人亦于是乎出现。此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太极元气,先哲 们亦有以“祖气”名之者。 此太极元气的那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孔子称之为“乾元”、“坤元”。 即《周易》所谓“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是也。此乾元、坤元,又 各自蕴含着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且此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之任意一股力量之 中,又各自蕴含着相反而又相成的两股……,如是重重无尽,上推下推,左推右 推,无有穷尽。《黄帝内经》形容此两股力量之重重无尽为“数之可十,推之可 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此两股力量合而为一时,即是上述所谓的“太极元气”, 当其显现“轻清”、“重浊”, “上浮”、“下凝”等不同运行轨迹和特性时, 就是所谓 “两仪”,所谓 “阴阳”,究其实,不过是太极元气的两种特性或功 能作用而已。若从生成论的角度看,则阴阳二气是从“无极”、“太极元气”中 化“生”出来的,即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 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太极图说》)、“一生 二”(《老子》)、“一分为二”是也。 六 此蕴含着阴阳氤氲推荡的太极元气,其运化流行之情态或曰状态共有五种不 同,此五种不同运化流行之情状的太极元气,先哲们称之为“五行”。因其流行的 情状不同,故其表现的特征亦不相同。是以先哲们将其具有外向运行特征而性偏 温和的太极元气,称之为木;具有上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温暖的太极元气,称之为 火;具有平向运行特征而性偏中和的太极元气,称之为土;具有内向运行的特征 而性偏寒凉的太极元气,称之为金;具有下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湿润的太极元气, 称之为水。所以,所谓五行,只不过是太极元气之气化流行的不同情态特征或不 同性质而已。并不是古今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五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始原 物质,那样就坐实了五行,是极及错误的。 太极元气的这五种不同的气化流行情状和性质之中,每种类形之中,又 都蕴含着乾元、坤元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不同特性。《河图》所谓“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也。此五行之分阴分阳,皆以天以地为分分之依据也。 一、三、五、七、九,奇数也,皆本乎天,乾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阳, 二、四、六、八、十,偶数也,皆本乎地,坤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阴。 这五种不同的气化流行之性质和特征,究其实只不过是一团混和着乾元坤元 的中和之太极元气而已。正由于他们只是一气,而又具有五种不同的流行性质和 特征,且这五种不同流行的性质和特征之间又具有互相增上、互相牵制的作用, 此种作用古人称之为“气化”。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气化,究其实不过就是元气、 阴阳、五行在天地万物的演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的综合概括而已。 对这种气化流行的认识,非常重要,这是理解天地人物生成情状的关键所 在,如北宋•周子敦颐所理解的天地万物化生之“几”就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周子的宇宙生成论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 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木、火、 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五行之生也,各 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 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太极图说》)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对气化的认识,对宇宙万物生化的认识, 是我们今天理解并用活元气、阴阳、五行诸说的一把金钥匙。 气化,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基本动力。换句话说,天、地、人、物, 就是由此气化流行之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综合作用而化而生而成的。是以山、川、 草、木由此气化流行之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综合作用而化而生而成,金、石、动 、植 ,一切含灵之类,无不是由此气化流行之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综合作用而 化而生而长而成,人亦由是而化而生而长而成。 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生成的思想十分丰富,仅以儒家来说就有两种,即我们通 常所见到的太极阴阳八卦系统和元气阴阳五行系统,太极阴阳八卦系统是就宇宙 万物的发生次第而言,元气阴阳五行系统则是就宇宙万物的发生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而言,重点 不同, 其理一也。盖太极与元气,阴阳与两仪,四象(四时)与五行,八卦、 六十四卦与万物,在一定的层面上,完全是相通甚至是同一的。 中医,究其实是关乎生命的学问,不只为医。所以《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就 自然地采用元气阴阳五行系统这种关乎生命发生的理论范畴系统作为中医理论 的基石。由于太极阴阳八卦系统和元气阴阳五行系统都是关乎宇宙生命发生的思 想范畴系统,所以后世医家也有以太极阴阳八卦系统作为中医理论基石的。其实 这两个理论范畴系统,就宇宙生命的发生而言,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但元气阴 阳五行系统之五行学说,对生命演化过程之气化情状与特征的说明较祥尽,因此 在建构中医关乎人之生命的理论系统的作用上,就显得更加自由和实用,所以, 元气阴阳五行系统就成了中医的主流意识。这不是本文的范围,只是连带所及, 后有因缘,当专文讨论。 七 正由于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金石、蠢动含灵都是由太极元气之气化流 行而演而化而生而成,所以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金、石、 蠢动、含灵都是同根同源,所以《易传》有“物物一太极”的原理 ,庄子有“通 天下一气耳”的论断。 “物物一太极”,不就是物物皆是太极元气而演而化而生而成的么!物物皆 含有太极元气,物物皆具有太极元气的气化流行的功用么! “通天下一气耳”,不就是指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 金、石、蠢、动、含灵,都是由太极元气而演而化而生而成的么!不就是说天、 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金、石、蠢、动、含灵都含太极元气, 都具有太极元气的功能作用么!不就是说它们都是同根同源么!虽然就现象而言, 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金、石、蠢、动、含灵万象各各不 同,但其实,不都是太极元气之气化流行的结果么!若握其总纲,不就是一太极 元气之气化流行么! “通天下一气耳”的这个“气”,指的正是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气化流行, 这也是天地万物之所以能普遍联系的内在根据之所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 的结论:“气”就是天地万物普遍联系的“中介”因素。 所以庄子说“天地与 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 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僧肇说: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肇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天、地、人、物无不是由“气(太 极元气阴阳五行)”化流行所演化形成,所以天、地、人、物,无不具有“气(太 极元气阴阳五行)”化流行的特性,无不带有“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化流行之 印痕,无不禀受并具足“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性,无不是“气(太极元气阴 阳五行)”化作用的结果。因此,“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就自然地具有了彻天 彻地,彻上彻下,彻里彻外的德能作用,成为了交通天地万物的必然物事,因而 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联系天地万物的媒体。 因此,天人合一,其中介因素,也就自然非“气”莫属了。天人合一,气为中介, 顺理成章,理自必然! 个人浅见,不定妥当,权为引玉,尚祈诸方贤达,有以教我! 原文地址:http://www.tgzyw.net/read.php?fid=106&tid=19710 阴阳交感论 作者:jiaojunying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初读此段话时,以为“治病必求于本”乃是 指“阴阳”而言,随着医疗实践的增多,医疗经验的积累,慢慢的体会到“治病必求 于本”的“本”乃是指阴阳的相互交感而言。 如本篇又云:“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 气,云出天气”。直接说明了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变化,继而成云、成雨。 如本篇又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也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阴阳二气相互交感的作 用,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正常生理功能无不是在阴阳二气正常的 交感作用下完成的,乃至于疾病,亦是由于人体阴阳二气失其正常交感作用的结 果。本段又指出“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能”字当作“胎”字。既然阴阳为天下 一切事物的胎始,那么,阴阳又是从何而来呢?后来,我读《易经》,始知阴阳 来自于“太极”,如系辞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所 以,也可以这样说, 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 指“太极”,因为太极生两仪, 两仪即阴阳,故朱丹溪在《相火论》中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 变,阴静而合”。说的很好,可见,阴阳原为一体,不可分割。而朱丹溪倡“阴常 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时,举了一个例证,说,天大,属阳,地小,属阴;日, 实也, 属阳,月,缺也,属阴。所以,他据此,说“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初 看,似乎很正确,仔细一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缺大有推敲之处,如,日虽属阳, 但“日”不完 全等于阳,我们可以说“日”属于阳,却不能说“阳”就是“日”。同理,阴亦然。之所 以这样说,是因为,阴阳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直到明张景岳才提出,阳非有 余,阴亦不足,才提出“太极一气化生先天无形之阴阳”,继而化生为“后天有形之 阴阳”,后天阴阳形成之后,或生理,或病理,阴阳二气的交感均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由此可见, 治病必求于本,本即指先天太极一气。换句话说,防病治病的 重点在于调整后天阴阳二气交感的平衡,养生保健的重点在于顾护先天太极一 气。 原文地址:http://www.tgzyw.net/read.php?fid=69&tid=19657 中医对甲型 H1N1 流感的认识与治疗 作者:胡不群 甲型 H1N1 流行性感冒,作为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严 重者可引起死亡。因此卫生部已明确将甲型 H1N1 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 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甲型 H1N1 流感,早期症状表现轻,治 疗效果好,因此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本文拟从中医的角度,对此病发表一些 自己的看法,供中医临床同道参考。 一:病机特点 本病初起除一般的感冒症状如恶寒怕冷,流清鼻涕,头身疼痛,发热咳嗽外, 最突出的不同就是患者一开始就出现了头晕,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欲不好, 有的患者还出现了胸部弊闷重压感、呕吐、腹泻等临床现象,而一个普通的轻型 感冒是不可能出现这些临床表现的,从我接触到的患者来看,即使是小孩子都会 诉说头晕,因此该病以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为其内在的主要发病因素,当是十分 明确的。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必然之理也。其 次,我们再从其畏寒怕冷,头身疼痛来看,显然是以外感寒疫之邪为主,但患者 中多有不同程度的咽喉疼痛,且多数患者还伴有口干,则显然又兼挟热邪,所以 基本上可以认定寒包火毒为本病的病机特点。此外多数患者一开始就出现了咳嗽 与胸弊闷等肺系症状,说明其除寒疫毒气外,也与内蕴温热火毒相关,正所谓“温 邪上受,首先犯肺”也。总观以上分析,可以基本认定本病为:外有非时之感, 内有元气之伤,属寒疫夹温之病。 二:所见方证 1:人参败毒散证 人参败毒散,出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 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等分,生姜、薄荷各少许组成。主治:治 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 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是方以羌活、独活祛一身风寒湿之邪,解表止痛;柴胡、薄荷、川芎疏散风 邪,助羌、独解表疏风;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湿祛痰;人参益气扶正; 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在表散药中配用人参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从汗而解。正如 吴昆所说:"培其正气,败其邪气,故曰败毒"。 从上分析来看本方正合“甲流” 正气不足,感冒寒疫邪气之基本病机,唯清火之力不足,故临证时,访仲圣小青 龙加石膏汤法,加善清胃火解肌热之生石膏一味以主之,根据病情还可再加善清 少阳氤蕴之毒邪而升少阳之清气的蒲公英、善清热解毒尤善解咽喉毒邪的板蓝根 治之,当收确效。 2:柴葛解肌汤证 柴葛解肌汤出自陶节庵《伤寒六书》,由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 白芷、芍药、桔梗、石膏、姜、枣组成。陶节庵自己说:主治“足阳明胃经受邪, 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 腑病,别有治法。”张秉成说“治三阳合病,风邪外客,表不解而里有热者。故以 柴胡解少阳之表,葛根、白芷解阳明之表,羌活解太阳之表,如是则表邪无容足 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内必郁而为热,热则必伤阴,故以石膏、黄芩清其热,芍 药、甘草护其阴,桔梗能升能降,可导可宣,使内外不留余蕴耳。用姜、枣者, 亦不过藉其和营卫,致津液,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 从上解读可知,本方于“甲流”之属于寒郁化热,头痛发热口干之患,再加人 参以扶正,用之当收确效。 3: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出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 大枣 ,其主治范围十分广泛,仅《伤寒论》载其主治功能就有十数条之多, 从《伤寒论》相关小柴胡汤的条文分析,小柴胡汤之所主治,无论从病机: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来看,还是从临床表现“口苦、咽干、 目眩;脉浮细而嗜卧;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 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 微热,或咳者;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 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胸 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者;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 便硬,脉细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呕而发热者”来看,均与“甲流”的病 机与临床表现相吻合,唯其清热之力稍嫌不足,是以常加生石膏,热毒重者再加 蒲公英、板蓝根主之,头身疼痛明显者,仿柴胡羌活汤意,再加羌活主之,疗效 十分显著。 4:麻杏石甘汤证 麻杏石甘汤出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 杏仁、 甘草、生石膏四味药组 成,其主治用张仲景自己的话说,是用于“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和“下后,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的情况,尤怡在其《伤寒贯珠集》中分析本方说:“发汗后,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发热。 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罗美在其《名医方论》 中也认为:“此治寒深入肺,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是寒邪未尽,若身无 大热,则是热壅于肺。”二公之言,于本方主治机理分析透彻,“邪气外闭之时, 肺中已自发热”与“甲流”外寒内热病机特征完全吻合,但“甲流”正气不足的一面, 尚不能解决,因此当合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的小柴胡汤加减,当收 确效。 5:葛根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上列诸方,均出张仲景《伤寒论》,原书谓葛根汤证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谓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证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谓: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 甘草、 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 葛根黄连黄芩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 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四味药组成。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半夏、生姜六味药组成。 上述诸方之所治证候及证候之病机与“甲流”之出现腹泻呕吐的病机特征吻 合,故可加减主之。 以上方证是我近三个月来在临床上所遇到的,是否还有其他方证,如小柴胡 汤合麻杏石甘汤、桃核承气汤或合生脉散之类或四逆白通汤之类等等等等,因未 之见,不敢随意乱说也。 三:治验举例 案例一:胡某某,女,29 岁,湖南科枝大学教师,2009 年 9 月 28 日诊: 患者因准备校庆与国庆,日夜加班,睡眠严重不足,导致身心疲惫,二日前, 突觉乏力,困倦思睡,鼻流清涕,自知感冒,请假休息,但因庆典在即,领导不 准休假,又带病坚持了两天,遂至病情加重,又增畏寒怕冷,全身酸痛,发热 (39·4ºC)口喝,咳嗽咽痛,遂由湘潭回到长沙家里,请我诊治。 查病情同上,且纳食不馨,舌苔薄白稍粘腻,喉咙色红,舌边尖红,脉浮濡。 诊为“甲流”疑似病例,属中医之寒疫为患。此患者日夜加班,劳伤正气,外 触寒疫邪气,从阳化热,与内蕴之火毒合而为害,不治将深! 治当扶助正气,驱散寒疫之邪气,兼清火毒之邪。人参败毒散加味主之。 处方:柴胡 9g、甘草 5g、桔梗 9g、人参 10g、川芎 9g、茯苓 12g、枳壳 9g、前胡 9g、羌活 9g、独活 9g、生姜、麻黄 6g、生石膏 45g、芦根 30g、公 英 30g、板蓝根 30g、杏仁 9g,3 剂,水煎服,1 日 1 剂。 9 月 30 日,其夫来电告曰:药尽二剂,既诸症消失,谓今已赶去上班云云。 患者返校当日,学校因发现十余例“甲流”而封校,此我治疗“甲流”之始也,因 未经西医作病毒学检测,故以疑似病例言之。 案例二:卢某某,男,11 岁,学生,长沙市新奥燃气公司职工子女。2009 年 10 月 23 日下午 3 时就诊。 患者同班同学已有“甲流”三人,他于昨日早上上学时跟其母亲说:“我头 晕,没有力气”,家长未予注意,晚上回家后喊畏冷、没精神,赶紧让他吃了饭, 喝了点姜汤,让他睡觉,次日早晨,才发现孩子高烧。因其舅妈是长沙市卫生防 预专家,长沙市首例“甲流”即由其发现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是以咨询了他的舅妈。经其舅妈 检诊为“甲流”。又因我与其舅妈交流过湖南科大的“甲流”疑似病例,她听我 介绍后肯定地说:“你所治的就是‘甲流’,你看,要不了几天,病例增多,就会 立即封校”,后果如其言。所以患者的舅妈建议找我中医药诊治。 查:患者仍头晕头痛,全身疼痛,畏寒怕冷,咽喉疼痛,稍伴咳嗽,无精神, 疲乏嗜睡,高热(41º4C)口干饮饮,不欲纳谷,舌苔薄白而中心黄厚,舌边尖 偏红,脉浮数。 诊为“甲流”,乃素体脾胃偏虚,抗邪无力,加以外感寒疫之邪,与内蕴之 火毒互相为害之证。 治以外解寒疫之邪,内清火结之毒,佐以扶助正气。柴葛解肌汤合自拟解毒 利咽汤加减主之。 处方:柴胡 48g、粉葛 24g、黄芩 15g、白芍 12g、白人参 6g、甘草 6g、生 姜 15g、大枣 5 个、生石膏 90g、羌活 9g、桔梗 9g、白芷 9g、板蓝根 24g、北山 豆根 24g、蒲公英 24g、芦根 30g,2 剂,水煎服,每剂煎 3 次,每 4 小时服一次, 计 24 小时服完。 次日下午 5 时复诊:体温降至 37º6C,但上午开始出现呕吐,腹泻,至此刻 已泻了 7 次了,仍然无精神,疲乏无力,食欲全无,舌苔中心薄黄,舌尖仍有点 红,脉数而无力。 此脾胃正气不足,邪气下陷脾胃(含肠)之变也。 治宜升其脾胃之清气,清解内陷之毒邪。葛根芩连甘草汤、黄芩加半夏生姜 汤合方主之。 处方:葛根 24g、黄芩 9g、黄连 9g、芍药 9g、甘草 6g、大枣 6 个、姜半夏 15g、生姜 15g,2 剂,水煎服,每剂煎 3 次,每 4 小时服 1 次,计 24 小时服完, 若食欲恢复,则不能让其吃多,只能吃稀软不油腻易消化的饮食。 早上吃了一点面食,中午吃了一碗稀饭,晚上问能否吃干饭,建议晚上仍吃 粥,以养胃气,精神恢复,疲乏消失,改小柴胡汤合异功散加减 3 剂,以善其后。 案例三:姜某某,男,8 岁,某小学学生,住长沙市赤岗村,2009 年 11 月 14 日下午就诊。 患者三天前开始发烧,咳嗽,胸闷,流清鼻涕,已在省儿童医院门诊治疗, 诊为“甲流”轻型,西药点滴两天,体温未降,咳嗽胸闷加重而来就诊:症如上述, 同时伴有头晕,全身无力,口干,喜饮,纳谷不馨,几无食欲,舌淡红,边尖红, 舌苔黄而少津,脉浮数。 据此脉症,结合西医论断,诊为“甲流”,为中医之疫感,究其因,内则脾胃 素弱,元气不充,外则感触寒疫毒邪,蕴而为热,外犯肌腠,内舍于肺,发而为 咳。 治以扶助正气,开其肺气,调其寒热,解其毒邪,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加 味主之。 处方:柴胡 35g、粉葛 24g、羌活 9g、黄芩 15g、黄连 9g、旱半夏 15g、党 参 15g、 甘草 9g、麻黄 6g、 杏仁 9g、生石膏 60g、蒲公英 30g、板蓝根 30g、 贝母 9g、生姜 15g、大枣 10 个,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煎 3 次,混均,分 3 次温服。 11 月 16 日下午复诊:药进 2 剂,诸症消失,唯食纳未全复,要求开一调理 方,以增体质云云,因予小柴胡合异功散加减 5 剂,调理善后。 本文根据我所见的“甲流”病例,从症候特征,对其基本病机的特点,作了一 点粗浅的分析,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为:外有非时之感,内有元气之伤,而所谓 非时之感者,寒疫夹温之病也。并对我所用到过的有效方剂作了一点粗浅的说明, 希望能对我们广大的基层中医工作者,在应对“甲流”流行时,起到一点参考的作 用,此皆用之有显著疗效者,此外还建议学习运用杨栗山先生《伤寒温疫条辨》 的几首效方,可能对“甲流”重症能起到相当不错的作用。最好还举了三个案例作 为参考,从我所治病例来看,效果均极佳,说明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是非常显著 的。当然,限于条件,我没有接触到重症患者,未能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意见, 甚为遗憾,以上所见,乃个人的一孔之见,意要抛砖引玉,诚心地肯请方家,不 吝指教是辛! 原文地址:http://www.tgzyw.net/read.php?fid=106&tid=20486 师承制创造不了复兴中医的神话 作者:王世保 中医的复兴在人才,而人才的出现在教育。自从中国政府在二十世纪后期强 力控制中医的方方面面以后,中医教育就被迫采用了西医式的规模化院校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对中医院校教育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强,中医院校 的数量越办越多、规模也是越建越大。按理说随着中医院校教育的走强,中医领 域的人才队伍应该越来越庞大,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实际从事中医临床实践的中医 家队伍却日益萎缩。这种让中国政府都是尴尬不已的现象充分说明了依靠国家财 政操办的中医院校规模化教育已经彻底失败。 为了拯救中医于西化和后继无人的衰亡局面,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呼吁中医教 育回归原生态的师承制,以便让更多的老中医临床经验得到继承,让更多合格的 中医学人能够进入医疗阵地,进而延续频临断绝的中医血脉。面对中医家队伍日 益凋零的现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近年来不得不出台了相应的扶持中医师承制 的法规政策,期望以此带来中医的复兴。 就我个人看来,面对中医空前衰败的局面,中国医政管理部门对师承制寄予 过多的厚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师承制在当前的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要想 复兴中医,中国的医政管理部门在中医家的来源方面还需要出台更加有效的措 施。 一、师承制的局限性使其难以突破中医西化的困境 每一种文化都有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传承方式,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决 定的。中医和西医分属两种文化体系下的医学体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传承方式。与西医在近代采取统一的规模化院校教育不同,师承教育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直占主流地位,这是由中医著有显著的中医家诊疗个性化特征 决定的。那些在临床实践中长期积累的诊疗经验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它更适合于 在师徒之间进行口传心授,而不是统一的普及教育。 中医师承教育一般有三个要素:师徒共同尊奉的不易的经典,具有特定临床 经验的老师,倾心中医学术的学生。在这三个要素之中,经典和老师的临床经验 是要传承的对象,而传承的过程就是要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完成这个对象的复制和 延续。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带教老师和经典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学生。恰是这 个师承制内在的规律在当前中医队伍普遍伪化的情况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甲、师资的伪化 既然师承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被传承的经典和老师,那么有一个基于中医经 典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师资队伍将是中医师承教育成功的关键。目前的中医师 承教育恰恰就在这个关键上出了问题,那就是受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唯科学主义和 现代西化政策的影响,中医家队伍普遍出现西化,伪化的中医家队伍对中医经典 多数采取淡化的态度,进而不能深入地把握其中的内容。师资是源,学生是流, 源不清,则流必浊。普遍伪化的中医家队伍能带出纯正的中医弟子来吗? 因此,与古代的中医师承教育相比,今天的中医师承教育传承的恐怕不再是 万古不易的中医经典和具有诊疗个性化特征的有效临床经验,而是那些基于西方 文化中心论的唯科学主义和现代西化政策而产生的伪中医理论以及那些疗效水 平甚差的个人经验。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西化的伪中医 队伍即使采用固有的师承制也难以再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学生来。 乙、经验的固化 对于当前的中医现状而言,不仅需要传承既定的基本理论和已有的具有诊疗 个性化特征的学派经验,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疾病创新出更加有效的 个性化诊疗途径,也就是要开创新的临床学派。过分地强调对现有的名老中医经 验的传承显然不利于新学派的开创。 师承制传承的主要内容就是带徒老师的临床经验,而这些临床经验只是深深 地打上中医家个人特征的个性化诊疗路径。无疑,这些个性化的诊疗经验会大大 地缩短被带教学生的个性化诊疗特征形成的时间,但是它们对这些学生在临床实 践中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继而禁锢其开拓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师承制更适 合于既存学派的传承与发展。 师承制只是一种被动的传承方式,缺乏有效的创新主观能动性,而师资的伪 化和经验的固化使其只能维持中医既定的现状。因此,在当前中医空前衰败的情 况下,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寄希望于师承制能够培养出大量的合格中医人才来显 然是不现实的。要想有效的复兴中医,在中医教育领域仅依靠师承制是显然不够 的,中国的医政管理部门还须为中医的另一主要来源途径开通有效的合法路径, 这就是自学中医的途径。自学中医是为中医的发展提供有生力量的成本最低也最 有效的途径,但是它目前还是处在被国家医政管理部门牢牢地堵死的状态。 二、开通中医自学者进入医疗领域的合法途径 既然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难以为中医培养大量合格和具有开拓性的人才,那 么能够推动中医发展的人才能从哪里获得呢?事实上,只要我们对中医发展史稍 作考察就不难发现,历史上真正推动中医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今天被忽视甚至 被愚蠢的医政管理部门给废除了,那就是自学中医。 古往今来,许多推动中医发展的大家都是自学成才的。我们如果对中医领域 普遍存在着自学成才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是与中医自身的文化特 征息息相关的。中医理论不仅适合于自学,而且自学者的情感趋向更能推动自学 者对中医进行开拓性的创新。 甲、中医理论适合于自学 中医理论不像西医,它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特征。这是因为中医理论 不是在实验室里利用那些抽象的人工器具进行理性建构出来的,而是通过对自然 环境与人体进行切身地感知和直觉类比而获得的。中医研究如此,那么学习中医 理论也是如此。学习中医者只要依据学习的基本理论,然后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 和人体进行直观地观察,就能还原建构理论的经验,进而深入地把握对应的基本 理论。 比如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理论就具有很容易理解的直观性。我们知道阴 阳的原型就是日月,日月运行形成的时空特征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和生活。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在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直观地理解阴阳的内涵。 例如冷热、昼夜等自然变化一直在为我们提供理解阴阳的经验,有了这些切身感 受的经验,那么再去直观地理解阴阳就是很容易的事情。理解阴阳理论如此,把 握五行理论也是如此。五行理论的原型是木火土金水五星,只要我们细致地观察 每一个季节的变化以及对应的星辰,那么五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也不是很难 理解的。 中医理论的直观性不仅容易理解,其类比的形象性也是很容易进行直观理解 的。比如对活血化瘀的形象性理解就很容易。我们知道导致血瘀的原因一般有两 个,一个是气血亏需,一个就是寒邪。那么如何形象地理解这两个因素导致血瘀 呢?我们把血脉比喻成水沟,气血亏需就好比水沟缺水,而水沟缺水就难以再冲 走那些进入水沟里的障碍物,继而导致水沟淤堵;寒邪凝滞就好比天寒地冻导致 水沟里的水凝固结冰,继而产生淤堵。这种直观形象地把握中医理论是容易为大 多数人所理解和悟知的。 正是中医理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得今天志于自学中医的人士根本不用进 入基于现代物理和化学等专业知识的实验室里就能很容易理解与把握,继而在此 基础上去学习和应用临床理论。 乙、自学者多有开创精神 与师承教育相比,自学中医者处于一种自由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内容的取舍 完全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由于没有受到某种特定的个性化经验的禁锢,自学中 医者往往能在医疗实践中依据自己的知识框架开创出新的个性化诊疗经验来,这 就为开创新的中医临床理论学派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供了基础。 中医发展史印证了中医自学者多有开创精神的论断。远的不说,单是清末以 来,自学成就中医大家者就不乏其人,比如徐大椿、陈修园、张锡纯、曹颖圃、 金寿山、汪莲石、恽铁樵、岳美中和萧龙友等。在这个近现代自学成才的群星谱 上,张锡纯和岳美中两位医家在近现代中医学发展史上更是具性开拓性的贡献。 其中张锡纯开创了中西汇通学派,并创制了大量传世的经验方;岳美中则开创了 老年病中医治疗领域,他们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方向。 此外,在今天中医日趋伪化的情况下,那些有志于中医的自学者更注重对中 医经典的学习,更能在临床中保持中医的特色;而且与那些西化的伪中医相比, 自学中医的人士基于爱好的情感,更愿意效忠于中医理论,发扬传承中医理论的 主体精神。因此,在当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唯科学主义和现代西化政策强力控制 的中医教育背景下,只有脱离官方控制的自学中医的路径才能为日益衰败的中医 提供有生的纯正力量,这是中医走向新生的真正希望。师承制只有在这个通过自 学而产生的纯正的中医家队伍基础上才能发挥真正的传承中医的作用。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愚蠢地关闭了中医自学的大 门,也就等于彻底扼杀了中医新生的基础和创新的动力。为了复兴中医,实现中 医的创新,中国政府必须放开对中医自学的限制,为中医自学者进入医疗领域提 供宽松和合法的途径。只有中医在中国真正回归到自己的原生态,它才能按着自 己的发生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原文地址:http://www.tgzyw.net/read.php?fid=5&tid=20010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作者:我是天外客 现在秋季这个季节,此病容易发病,患者很多,效果不好。我前些时候总结 一下,效果还好,写出来 ,大家多多指正。 内服散剂:黄芪 200g 防风 100g 白术 150g 红参 100g 淫羊藿 100g 苍耳子 100g 白芷 100g 辛夷花 100g 乌梅 50g 徐长卿 75g 用法:粉末,每次 5 克,每天两次。 外治疗:拔罐 处方:第一天 大椎,第三天双侧肺腧,第五天 大椎,第七天双侧肺腧。。。。 如此循环。 关键是坚持,这样的治疗从立秋开始,坚持一个月。 效果很好。大家多多指正。 原文地址:http://www.tgzyw.net/read.php?fid=11&tid=19981 新金针探秘(二)——王道正法 作者:桂亮 笔者在写《金针探秘》系列期间,一些朋友在与笔者交流的过程中,希望笔 者能多讲解一些特效穴或速效穴一针治病的方法。笔者十分能够理解这些求学者 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在笔者的治疗理念中的确没有所谓特效穴的概念。为什么 呢?因为如果片面的强调了某穴治疗某病的思维和所谓的特效穴,就会局限了思 维,从而忽视了传统中医的整体治疗理念。另一方面,许多所谓的特效穴可能对 某个人有很好的效果,但针对同样病症的其他患者却没有同样的疗效,在医疗实 践中这种经不起重复的例子在临床中比比皆是。并且所谓的特效穴所产生的疗 效,均是以通过激发消耗元气为代价的,特效穴片面追求一针治病,这其实是一 种急功近利的霸道针法。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它实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习针 者普遍的浮躁心态,急于求成,缺少良好的正统中医理论及相应的治疗体系,不 求甚解,只求形式上“学会”了多少多少招式,而并没有寻根求源,从“内难”等正 宗传统经典中探索针道奥妙。我们研究针灸的方向应该是高境界的大道之修,而 非低层次的小法小术的末技之求,这其实也是针道理念体系的本质之处,是高低 正邪的衡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求学者不可不善加辨别也。 古人云“技进乎艺,艺进乎道”,表达了学有所成包括了三个境界:第一个境 界是“技”的层次,也就是入门的层次。技就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意思。第二 个境界是“艺”的层次,是由技术的熟练进化而来的。了解了基本知识初步入门之 后,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之后,熟极而流,触类旁通,便达到了“艺”的境界。第三 个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是“道”的层次。这是
本文档为【《铁杆中医》电子期刊第13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218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9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0-03-19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