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

举报
开通vip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总 229 期  第 1 期  2 0 0 9年 1 月            贵州社会科学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ol . 229 ,No . 1   J anuary1 2 0 0 9     作者简介 :张爱军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总 229 期  第 1 期  2 0 0 9年 1 月            贵州社会科学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ol . 229 ,No . 1   J anuary1 2 0 0 9     作者简介 :张爱军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韩影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 张爱军 韩 影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自由发展这一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深刻探 索的思想结晶。然而长期以来 ,人们在反复引用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一观点的理论预设与社会现实的歧 出 ,难免失于片面。马克思的理论预设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 ,且要求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与市场经济 ,经济上无剥削以及政治上无国家。然而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不发达、多种所有制经济与 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收入差距悬殊现象的存在、国家的存在以及自由文化传统的匮乏 ,凡此种种都是我们 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立基于此 ,对于自由之实现的条件必须进行尝试性的重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自由 ;所有制 ;宪政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6924 (2009) 01 - 029 - 035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柢 ,也是人类永 恒关切的主题。《共产党宣言》赋予了人类丰富的 思想灵感。然而时至今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何以可能 ,仍是值得我们 一再追问与反思的问题。   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 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解读方式   长期以来 ,人们从哲学、历史学、法学、政治经 济学等不同视角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予以了多方位的解读。我们 则试图通过背景解读、文本解读、现实解读以及揭 示诸多解读方式的主观性去把握马克思这一自由 思想的真髓要义。 众所周知 ,马克思主义有着丰沛的思想来源 , 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近代以降 ,自由主义与马克 思主义作为并存的两大主要社会思潮相激相荡 , 分别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未来价值取向。然 而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并非格格不入 ,而是有 所契合。自由主义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张目 , 它以人的自由为本原 ,反对专制暴政 ,主张个人的 自由发展并且开启了崭新的人权时代。而马克思 的自由理论在尊重人权以及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方面与自由主义所预设的价值并无二致。 首先 ,青年马克思接受了启蒙思想的诸项原 则以及自由主义的熏陶 ,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 卢梭、康德等思想巨擘对其影响至深。霍布斯从 人民权利与主权者义务的角度提出自由与法治的 思想 ,以此表明自己无愧于启蒙思想家的营垒。 洛克则开近代自由主义之端绪 ,个人的自由权利 是洛克政治思想的基调 ,也是其建立政治权威的 依据。孟德斯鸠厌弃专制主义 ,他倾其一生不懈 追求的是政治自由 ,并以其三权分立与制衡学说 赢得了荣光。康德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 人 ,自由是其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基石 ,是贯穿 和连接两个领域的逻辑主线。尤其是卢梭这位支 撑法兰西智慧宫殿的高大栋梁 ,马克思从中汲取 了独特的思想精髓。卢梭悲患人类历史的异化 , 马克思亦有所回应。“这样 ,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 平等 ,但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的旧的自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发的平等 ,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 压迫者被压迫。这是否定的否定。因此 ,我们在 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 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 ,而且还在他 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和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 同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 :按本性说是对抗的、 包含着矛盾的过程 ,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 , 最后 ,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1 ] ( P483) 卢梭厌恶私有制 ,认为私有制的国家和法律“给穷 人加上新的羁绊 ,使富人的势力更强。它永远取 消了人的天赋自由 ,永远确立了私有制和不平等 的法律 ,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改变的权利 ,而且为 了少数野心家的利益 ,从此就把整个人类推向劳 作、奴役、苦难的深渊。”[2 ] ( P121) 马克思则宣称《共产 党宣言》的任务就是要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 必然灭亡。在马克思看来 ,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 得来的财产构成了一切人的自由、活动和独立的 基础。因此 ,他提出把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手段 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 的劳动的工具 ,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可能。卢 梭热望自由 ,在他看来 ,“这种人所共有的自由 ,乃 是人性的产物。人性的首要法则 ,是要维护自身 的生存 ,人性的首要关怀 ,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 关怀。”[3 ] ( P5) 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考则明显带有卢 梭的痕迹。他同样从人性的角度看待自由 ,“自由 意志是人的天性”,人是自由的存在物 ,自由是人 的类本质。共产主义则是通过人、为了人而对人 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也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 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 其次 ,英国的宪政制度以及美国的民主制度 对于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产生颇具影响。法国革命 与英、美两国革命同是热望自由的人们与自由之 敌的殊死搏斗。英、美两国均由此走上了自由、民 主的光明道路 ,而法国革命却演变为自由旗帜下 的专制暴政。法国为何招致了政治的无序和自由 的缺失 ? 原因就在于法国缺少自由的制度支援 , 而英国的宪政以及美国的民主制度则是自由的有 力保障。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传统 ,没有一部成 文宪法 ,却能保持 200 年宪政体制稳定不变。宪政 的要义在于限制国家和政府的权力 ,保障个人的 基本人权。作为一种理念 ,它浸满了历史传统中 遗留下来的人文精神。“建立在宪政制度之上的 国家之所以能够是强国家 ,积聚起前所未有的丰 沛力量 ,其重要原因之一 ,即在于能够为个人建立 起强固的制度认同。”[4 ] (序言 ,P7) 而且 ,“依据每个人 的自由与所有其他人的自由共存这一点来定义的 正义 ,只有在一种宪政秩序中才可能得以实 现。”[5 ] ( P88) 而美国的民主制度同样以保护个人自由 赢得了历史意义的不朽。托克维尔认为 ,民主有 两种 ,一种是基于自由的民主 ,另一种则是扼杀自 由的民主 ,并不可避免地发展为“多数暴政”,即在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对社会实行极权统治。在 托克维尔看来 ,自由来源于民主 ,并且与民主社会 的实践紧密相连。在民主制度下 ,“使人各自独立 的平等 ,也使人养成只按自己的意志进行个人活 动的习惯和爱好。”[6 ] ( P838) 马克思体味到了制度对 于个人自由的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指出实现个 人自由的重要外部条件乃是国家的法律制度。马 克思把自由视为法律范畴 ,他指出真正的法律是 自由的体现 ,以自由为基础并且确认和体现自由。 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自由则在这 些规范中获得一种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 人的任性的存在。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 条文因人民的自由权利而确立 ,因此如同圣经一 般神圣不可侵犯。 最后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这一思想有它得以萌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正是资本主义以古典自由主 义为立国之本的时代 ,也是经济、政治不平等引起 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最为激烈的时代。被称为 体现理性与自由 ,将给人类带来福音的资本主义 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却是无尽的苦难。在经济 方面 ,其时的英国、法国和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革命几近完成 ,大工业在生产 各部门普遍建立。与此同时 ,资本主义大生产的 迅速发展也使其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私 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 ,经济危机连续不断 且波及到愈来愈多的国家 ,到 1847 年为止已演变 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社会生产力遭受巨大 破坏的同时劳动人民也饱尝苦果。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使个人完全服务于资本运作的需要 ,个人 自由即是受剥削的自由。在政治方面 ,资本主义 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 ,大批破 产的小手工业者和农民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 动者。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雇佣资本家手里。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 ,分裂为两 03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 229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 :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7 ] ( P273) 从 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连续爆发了法 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以及德国西 里西亚工人起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已经由仅仅改善生活条件的经济斗争发展为争取 政治权利与自由的政治斗争 ,矛头直指资本主义 的政治制度。在文化方面 ,资产阶级文化本质上 是本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集中反映。其宣扬的 “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对于劳 动人民来说无疑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所谓的 “自由”无非是资产阶级的自由 ,所谓的“人权”无 非是资产阶级的人权。资产阶级自诩构建了人间 天堂 ,但人们看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地狱。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有着深远的历史源出 ,然而为了准确把握这 一思想 ,我们还有必要对其进行文本的解读。它 首先强调的是“个人”,然后才是“一切人”,即是说 “个人”是“一切人”的前提 ,没有“个人”就没有“一 切人”。而“一切人”是“个人”的相加 ,且“一切人” 不能抹杀任何“个人”。同时 ,作为“个人”必须是 自由的“个人”,自由既是人类的存在状态 ,也是人 类的生命本能。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自由的前 提 ,没有个人完全充分的自由 ,就没有一切人的自 由。同时 ,一切人的自由不能抹杀任何个人的自 由 ,更不能凌驾于个人的自由之上。总之 ,马克思 给予个人自由以至上性的考虑。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 ,马克思的相关论 述包含着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矛盾之解决。在 此之前 ,在异化和私有制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 会是分离的。马克思则指出 :“人对自身的关系只 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 ,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 性的、现实的关系。”[7 ] ( P49)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即 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是首先实现了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 ,并在此条件下能够使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成为可能的自由人联合体。在此其中 ,自由的个 性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前 提 ,也是促进他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的条件。 在个人与经济的关系层面 ,作为唯物主义者 , 马克思对于自由的经济条件一向高度重视。而反 马克思主义者却常常由于享有繁荣而错误地忽视 了这一条件的必要性。倘若只有少数人享受繁荣 而广大群众处于屈辱贫困之中 ,自由是不可能实 现的。因此 ,马克思的自由理论立基于经济基础 正是出于对自由的捍卫 ,反之 ,抽掉经济基础的自 由则仅是以自由为名的盗名欺世。然而需要指出 的是 ,经济的发展并不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最终目 的 ,而仅是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 ,自由才 是人类永恒向往的终极价值。 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层面 ,“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肯定了独立个体 对于国家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专 政学说 ,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之后 ,随着 阶级对立的消灭以及阶级本身的消失 ,国家作为 暴力工具对于社会的管理职能将为作为社会成员 的个人所取代。“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 ⋯⋯ 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 的错误。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 ,国 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 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 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 ] ( P759 - 760) 在马克思那 里 ,个人作为本原不应屈从于国家 ,作为终极目的 又超脱于国家。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思想 遗产 ,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条件”这一思想从历史中剥离出来 ,置于当下的 社会现实之中加以考察 ,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可以说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个自由社 会的存续力之所在。每个个体充分运用自己的知 识在所有向度上进行空前的实践和创造 ,个体的 交互影响又使每个人的积累成为对社会潜在有用 的宝贵资源 ,资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威胁 , 从而不断改善整体的生存状态。因此 ,个人的自 由发展具有个人、社会的双重性质和双重价值。 完全的个人自由和个性的发挥既是个人幸福的源 泉 ,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论预设   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 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的理论预设立基于生 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前提 ,在此基础上 ,他深刻地 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 ,并指出在未来社会里要实 现人的自由发展 ,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 制度以及在政治上达到无国家状态。 第一 ,生产力高度发达。随着专制权力的隐 13 第 1 期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退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19 世纪成为自由竞 争的资本主义开疆拓土的年代。工业革命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和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 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 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 要大。”[7 ] ( P277) 马克思肯定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意义 , 在他看来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个人自由得 以实现的物质条件。工业革命的丰硕成果在人类 历史上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 ,即人的劳动 生产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 分工的条件下 ,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 员的丰裕消费 ,并且造成充足的储备 ,从而使人的 自由发展得以充分的展开。而建立在生产力高度 发达基础上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则为人的自由 发展提供了现实性。 第二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主义曾断 言 ,“财产私有制的结构根本用不着捍卫、辩护、论 证以及宣传解释。一个社会要想继续存在下去 , 就离不开财产的私有制。”[8 ] ( P120) 马克思则主张消 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并对其有明确的界定 ,即资本 家私人占有由社会劳动形成的资本以支配他人劳 动生产剩余价值的那种产权制度。在马克思看 来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自由发展的障碍 ,它使人们 变得如此愚蠢和片面。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被限制 在极其狭隘的范围内 ,即有多少私有财产 ,我的眼 睛才能看到多远。人的全部肉体感觉和精神感觉 都因私有财产这种异化的权力的绝对支配作用而 贫困化 ,其本质是人的劳动、生命活动的异化。人 把别人和自己都只当作物 ,当作维持生存的手段 , 当作彼此分离对立的私有财产的占有者。 第三 ,经济上无剥削。马克思代表着 19 世纪 的社会正义和社会良心 ,广大无产阶级所遭受的 剥削和苦难吸引了他关注的目光。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建立需要大批的自由劳动者 ,需要劳动力 的自由买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用自由的劳动契 约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取代人身依附和劳动强制 , 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 ,劳动力自由的实质是 资本家有雇佣工人的自由 ,而工人只有受资本家 剥削的自由。“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用 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 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 ,它用公开的、无耻的、 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 想掩盖着的剥削。”[7 ] ( P275) 资本主义剥削是对于自 由发展的根本否定 ,因为它使劳动者自由得一无 所有 ,无从发展自身。在此期间 ,人类整体的发展 是以最大限度浪费个人发展的方法为保证的 ,资 本主义对人、对活劳动的浪费大大超出以往任何 生产方式。因此 ,《共产党宣言》指出 ,“这个斗争现 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 ,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 压迫和阶级斗争 ,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 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7] (P252) 第四 ,政治上无国家。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在于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尖锐对峙。黑格尔把 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国家强大的伦理力量 ,从 而提出了国家理想主义思想。他用抬高国家的普 遍性来压制“自由意志”。黑格尔对国家精神、伦 理精神、国家意识崇拜得五体投地。马克思则从 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之批判入手提出“国家消 亡”的思想。他从人类自身挖掘自由的力量以便 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在马克思看来 ,国家 的存在与个人的自由是根本矛盾的。国家是靠社 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寄生赘瘤 ,它吞 噬了个人自由发展的力量。因此 ,他从根本上否 定资本主义国家机器 ,国家的实质就是一个阶级 对另一个阶级进行专政的工具。恩格斯则阐明了 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 ,“无非是有财产者阶级即土 地所有者和资本家用来反对被剥削阶级即农民和 工人的有组织的总权力 ,”[1 ] ( P191) 是“总资本家”。 马克思认为在扬弃以往私有制基础的最后革命完 成以后 ,国家必须消亡。此时的国家不再是凌驾 于社会之上的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 而是融入社会之中 ,成为“自由人联合体”。国家 的消亡即是自由的实现。 总之 ,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蓝图既不是 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幻想的描绘 ,也不是对于无 产阶级普遍改造社会的本能渴望的简单适应 ,诸 多理论预设有着深层次的共同目的 ,这就是人类 的自由。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 发展的条件”则是共产党人的自由宣言。   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现实与未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这一思想有它藉以提出的历史背景 ,然而世 界历史的发展却呈现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始料不 23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 229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及的复杂局面 ,致使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预设 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第一 ,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不发达。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指示器和强大杠 杆。正如马克思所说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 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特 点在于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性。部分现代化 大工业与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 年的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如东南沿海等地与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落后地 区形成强烈反差。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生产力 发展水平不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 ,也是 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二 ,多种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马 克思、恩格斯看来 ,人的解放的最根本标志就是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 , 一是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 手里 ,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和支配 ;二是尽量 地增加和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 体成员需要的规模和程度。然而 ,近百年来的社 会主义实践却表明 ,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性质上 的平等和联合并不能自动地实现和代替人的自由 发展所要求的全部基础性条件 ,也不能实现生产 力的持续增长。立基于此种认识 ,我国逐步消除 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生产力羁绊 ,出现 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展的局面。马克思也曾指出 ,自由同交换的经济 形式规定没有直接关系 ,而是同使用价值或需要 本身有关。在这种唯物主义的思考中 ,自由观念 被置于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之上加以考察。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为社会主义所 用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人民的物 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与此同时 , 市场经济也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得以实践的重 要场所 ,个人的自由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 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打破了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所造 成的僵化落后局面。 第三 ,贫富收入差距悬殊 ,已经超出“基尼系 数”警戒线。所谓“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用来衡 量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一个指标。国际上通常把 0. 4 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 0. 4 - 0. 6 为“差距偏大”,0. 6 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的学者一致认为我国的贫富收 入差距已经超过了 0. 4。究其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使自由个体可以充分 占有市场信息和市场条件 ,自由开放地展开平等 竞争 ;另一方面 ,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则成为贫富 悬殊的催化剂。市场分配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和能 力的投入及其技术合理性程度 ,不太可能兼顾效 率与温情。纯粹的市场竞争必然会带来社会财富 占有的贫富差距 ;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 ,由于制 度、体制和政策的不健全、不完善 ,类似用“资本原 始积累”方式聚敛财富的现象依旧存在 ;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尤其是按资分配则为贫富悬殊提供了 现实的扩张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存在着监 督乏力、社会舆论导向混乱、政策变通性强等现 象 ,严重削弱了打击丑恶现象的力度。贫富差距 悬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于贫者愈贫 ,富者愈富。 在富者的自由发展日益展开的同时贫者的自由发 展范围日益萎缩 ,使自由的发展难以进入良性发 展的轨道。 第四 ,国家的存在。当今社会 ,国家依然存 在 ,而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活跃如初。正是由于 国家强制力量的存在 ,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才 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对于国家的职权和作用范 围 ,诺奇克认为一种最弱意义、最少管事的国家能 够在道德上得到证明。所谓“最弱意义的国家”是 一种管事最少的国家 ,最低限度的国家 ,国家意义 最弱但又还是国家的国家 ,除了保护性功能之外 再无其它功能。国家的管事范围包括防止暴力、 偷窃、欺诈和强制履行契约 ,超过这一界限即构成 了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因而在道德上是不可证明 的。如果国家是吞噬个人自由权利的怪兽 ,那么 在逻辑上就无存在的必要。诺奇克认为 :“它把我 们看作是拥有个人权利及尊严的人 ,通过尊重我 们的权利来尊重我们 ;它允许我们个别地 ,或者与 我们愿意与之联合的人一起地———就我们力所能 及地 ,并在与其他拥有同样尊严的人的自愿合作 的援助下———来选择我们的生活 ,实现我们的目 标 ,以及我们对于自己的观念。有什么国家或个 人联合体敢比这做得更多呢 ?”[9 ] ( P330) 由此可见 ,国 家的职能在不断弱化的同时仍有存在的必要。 第五 ,自由文化传统的匮乏。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很难找到自由的思想资源。几千年的专制留 33 第 1 期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给人们的是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 ,造就的是俯首 行书字帖3500常用字图幼儿笔画描红字帖田字格空白字帖簪花小楷字帖乐善堂 耳的顺民。在国只有君主之暴行而人民为奴 隶 ,在家只有家长之淫威而无个人之自由。究其 原因在于 :一方面 ,中国人对于“大一统”和国家富 强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于个体独立人格的追求 ; 另一方面 ,追求思想的统一及观念一元化也不允 许异见的存在。张东荪曾指出 :“在自由的精神 下 ,根本不能有‘邪说’,亦不能有‘一尊’,只有研究 的所得而无开始的信仰 ⋯⋯老实说 ,即马克思亦 正是这种文化程度的产物。不先有这个风气 ,则马 克思的思想是不会产生的。”[10] 自由文化传统的匮 乏使得中国缺乏自由得以萌生的适宜气候和土壤 , 中国人也未在意识上形成对于自由的强烈关切。 总之 ,在社会主义国家 ,自由发展与大多数人 休戚相关 ,这尤其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多种 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则为其提供了现实 的可能。此外 ,“消灭剥削”、缩小贫富收入差距则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社会主义理应建立 在为国民提供充分的自由、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 , 创造人的需要充分满足、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外 部环境乃至保障个人的尊重。与此同时 ,对于国 家权力的个人权利规约则是培养个人的自由观念 和主动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自由之条件的重构   在中国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何以可能 ,这不仅仅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完 善问题 ,还是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文 化价值以及社会正义问题。具体地说即是 ,自由 之条件的重构必须依赖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 方面的发展。因此 ,走向自由的途径在于发展先 进生产力 ,发展教育文化 ,实现政治社会化以及社 会公正。 在经济方面 ,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就 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 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 ,我 们应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基本上 完成资源配置由市场调剂的历史性转型。哈耶克 对市场经济中自由的分析或 许可 商标使用许可商标使用许可商标使用许可商标使用许可商标使用许可 以给我们以启 示 ,他认为市场经济与个人自由之间有着天生的 契合关系。市场制度的作用在于 ,生活于其中的 人们不必追求统一的目标 ,而是根据个人的能力 和价值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 ,市场制度 作为超越个人的信息收集制度 ,使“分立的个人知 识”得到有效的利用 ,不断扩大参与协作的社会成 员之间在天赋、技能和趣味上的差异 ,从而促进一 个多样化世界的形成 ,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 关系。如哈耶克所言 ,自由如此重要乃是因为我 们不知道个人将如何使用自由。“我们对自由的 坚信 ,并不是以我们可以预见其在特定情势中的 结果为依据的 ,而是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的 ,即 从总体观之 ,自由将释放出更多的力量 ,而其所达 致的结果一定是利大于弊。”[11 ] ( P31) 在政治方面 ,要建立宪政的国家制度。“宪政 的精髓在于宪法是政治权力的唯一的法律来源 ⋯⋯宪政与限政及个人权利相关 ⋯⋯它划定了个 人的隐私和尊严 ,而且应免于政治权力 (政府) 的 干预。”[12 ] ( P124) 宪政制度规定了政治权力的具体运 作 ,这也就是“有限政府”的主张。根本的目的和 要求就是尽量缩小政府权力的范围 ,对政府的权 力进行严格的限制。宪法及其相关法律的正当性 是宪政的前提 ,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法则 , 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宪政给国 家的权力规定了明确固定的界限 ,这就是保障生 命、财产、自由等个人权利。个人不受阻挠地行使 这些权利 ,并能够以这些权利对抗政府。这样 ,就 为个人保留了独立性、影响力和独创精神。 作为自由制度的宪政对于个人自由发展的助 益性在于 ,首先它是对于个人自由空间的制度界 定。宪政通过界定各主体之间的权利界限来规划 主体自由行动的权利空间 ,从而使自由的抽象原 则和理念有效地转变为可以兑现的价值。其次 , 宪政的工具性在于它是个人自由活动的游戏规 则。作为工具和手段 ,它凸显了个人的目的和价 值 ,服务于个人的主体性。只要遵循法律 ,个人即 可不必考虑他人的任意干涉而能专注于自己权利 的有效运用和才能的充分发挥。“一个遵守已公 布的法规的人不必害怕对他的自由 的 侵 害。”[13 ] ( P231) 再次 ,宪政的理性在于它的形式化与 程序化。与其把一切都交给独来独往的良心和摇 摆不定的舆论 ,程序则是完全显而易见的。宪政 的形式化和程序化对人的约束从实质性的人身约 束转变为形式化的行为约束 ,把不可或缺的私域 留给个人自己去抉择 ,为个人才能和力量的充分 自由发挥预留巨大的活动空间。第四 ,宪政作为 43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 229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稳定的预期机制 ,意味着个人的行动是由成功的 预见所指导的。人们不仅可以有效地使用他们的 知识 ,而且还能够预见他们从其他人那里所获得 的合作。如果他们都服从规则 ,行动只要具有极 有限的相似性就足够了。并且 ,宪政能够成功地 将个人的努力导向有益于社会目标实现的方向。 最后 ,宪政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机制。作为 一种把形式正义当成根本性制度正义的规则体 系 ,个人只须受制于法律的约束 ,就可以通过对法 律的服从获得法律的保障 ,从而抵御他人意志的 任意干涉和强制。 在文化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多次 阐述了“两种生产”的规律。“在人类历史上除了 物质资料特别是财富的生产之外 ,还有人自身的 生产 ,如教育、文化艺术领域的生产等等。”[14 ] ( P14) 在马克思看来 ,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人的自 然存在所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 ,无非是对自由时 间的运用 ,自由时间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人 们运用自由时间去接受全面的教育和训练 ,不断 增强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升自己的文 化境界。诚如恩格斯所言 ,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 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冯堡认为 ,必须拥有一种更 高程度的文化 ,人类才能享受参与积极活动的快 乐。积极活动能造就各种力量 ,并放手让它们产 生各自的结果 ,这会比直接自行得到结果的活动 使人享有更多的快乐。文化达到这种程度就是自 由的真正成熟。 在社会方面 ,必须把人的自由发展观念与社 会平等、社会公正和正义原则结合起来。姑且不 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的物质不平等给人们带 来的极度痛苦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 ,人们仍然面临 着市场造成的精神受挫、希望落空的痛苦。任何 一个社会都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保障和维护公平 , 也就是说要让这种差距处于适当的限度之内 ,否 则将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我们在始终支 持和鼓励私营经济合理发展的同时 ,必须积极探 索对剥削和贫富悬殊加以正确引导和调控的新思 路。国家杠杆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在运用法律和 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 ,加快个人收入分 配立法工作的进度。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 入 ,取缔非法收入。对合法的高收入者征收累进 个人所得税。对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者 ,要给予 必要的制裁和处罚。与此同时 ,限制过分按资分 配、以权谋私等现象的泛滥。也就是说 ,在经济发 展的过程中 ,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15 ] 并 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 系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作为一种理想为人类所永远企及。然而理 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 处于一种动态的紧张状态。自由正是在理想和现 实的相互作用中 ,从应然的推动力和实然的抗拒 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人类文明的痛楚 往往在于无视现实、急功近利 ,最终招致自由理想 的缺失。因此 ,我们只有立基于当代中国的社会 现实 ,不断探索自由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 ,才能最 终实现每个人乃至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 M ]1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19951 [2 ] (法)卢梭1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M]1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 [3 ] (法) 卢梭 1 社会契约论 [ M ]1 北京 : 商务印书 馆 ,20031 [4 ]王焱 ,编1 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 [ M ]1 北京 :三联书 店 ,20031 [5 ] (美) 弗里德里希 1 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 [ M]1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1 [6 ] (法)托克维尔1 论美国的民主 (下卷) [ M ]1 北京 :商 务印书馆 ,1991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 M ]1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19951 [8 ] (奥)米瑟斯1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M ]1 北京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19951 [9 ] (美)诺奇克1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M]1 北京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 [10 ] 张东荪1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上的自由主义 [J ]1 观察 ,1948 (1)1 [11 ] (英)哈耶克1 自由秩序原理 (上卷) [ M]1 北京 :三联 书店 ,19971 [12 ]刘军宁1 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 M]1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81 [13 ] (美)罗尔斯1 正义论[ M]1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881 [14 ]孙伯鍨1 卢卡奇与马克思[ M]1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 社 ,19991 [15 ]胡锦涛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5 周年暨总结保 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 [ OL ]1 http :/ / news. cctv. com/ china/ 20060630/ 105832. shtml1 [责任编辑 :翟 宇] 53 第 1 期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
本文档为【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740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01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