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82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黄湘闽**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①牛冲槐、唐朝永:《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机械管理开发》2007年第4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区域人才聚集力概念基础上,将人才聚集力分为人才吸引力、人才影响力和人才整合力三个层次,分别从三个层次在理论层面上初步构建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变差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删除鉴别能力弱的指标。同时基于全国30个省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而建立相应的指标权重体系和人才聚集力的综合评价模型。选取2006—...

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82区域人才聚集力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指标体系研究黄湘闽**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①牛冲槐、唐朝永:《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机械管理开发》2007年第4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区域人才聚集力概念基础上,将人才聚集力分为人才吸引力、人才影响力和人才整合力三个层次,分别从三个层次在理论层面上初步构建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变差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删除鉴别能力弱的指标。同时基于全国30个省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而建立相应的指标权重体系和人才聚集力的综合评价模型。选取2006—2010年5年间的除西藏、台湾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数据对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应用。最后本文对如何提升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人才聚集力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体系综合评价模型一、区域人才聚集力概念探析从发表的文献上看,国内学者对人才聚集力的研究较少,其中绝大部分是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少有文献对人才聚集力的概念进行研究。牛冲槐、唐朝永①提出了区域人才聚集力的定义,即一个区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凭借自身的各种条件聚集人才的能力。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区域人才聚集力作如下定义:所谓区域人才聚集力是指一个区域具有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聚集状态并产生经济性聚集效应的能力。区域人才聚集力由区域人才吸引力、区域人才影响力和区域人才整合力三部分组成,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该定义表明,区域人才聚集力既包括对区域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又包括对区域内部人才的影响力,还包括对区域内部人才资源的整合力。其中:(一)区域人才吸引力区域人才吸引力,指区域能够使外部人才通过对该区域的感受与了解而产生进入该区域工作、生活的愿望。区域人才吸引力是区域获得充足有效人才资源的基础,是形成人才聚集的前提。83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二)区域人才影响力区域人才影响力,指能够使区域内人才通过在区域内进行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而对该区域产生强烈认同并愿意长期在该区域发展的能力。区域人才影响力是区域有效保持、开发和使用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人才影响力不足会导致区域内部人才资源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外流,严重削弱其区域人才聚集力。(三)区域人才整合力区域人才整合力,指区域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使得区域内人才聚集效应得以产生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和谐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图1人才聚集力层次结构图二、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尽管我国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从研究内容上看还是具备了一个较高的起点。牛冲槐和唐朝永①选取经济实力、生活水平、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和环境6个二级指标;张同全②从聚集规模、人才结构等10个维度构建了人才聚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王萍③通过定量研究筛选得到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4大类29个指标;黄苏萍等人④把握人才“引进—开发—留住”的人才聚集过程,选取11项指标对人才聚集竞争力进行评价。在人才聚集力概念研究与前人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人才聚集力定义与构成出发,从理论上构建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全国30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采①②③④牛冲槐、唐朝永:《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机械管理开发》2007年第4期。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8期。王萍:《浙江省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黄苏萍、彭希哲、朱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才集聚竞争力效果评估———以上海为例》,《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2期。第一资源(总第27辑)84用因子分析对各个指标赋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一)基础指标的确定从人才聚集力定义出发,将人才聚集力分为人才吸引力、人才影响力和人才整合力三个层次,分别从三个层次在理论上构建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表1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原始指标变差系数表变量指标名称变差系数变量指标名称变差系数经济实力收入水平生活条件X1GDP(亿元)0.7641X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0.2132X3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1.4258X4固定资产投资(亿元)0.6339X5财政收入(亿元)0.7874X6城镇单位就业人均工资(元/年)0.2611X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0.2611X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年)0.2529X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0.006X10恩格尔系数X11餐饮业营业收入(亿元)0.0828X1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1202X13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0.2108X14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0.2509X15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元/平方米)0.2125X16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标台)0.6765X17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长度(公里)0.2374X18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面积(万平方米)0.4573X19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0.397X20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所)0.5009人才载体人才开发产业聚集人才聚集效应X21每万人拥有研发机构数(个)0.8126X22每万人拥有外商企业数(个)1.3404X23每万人拥有高技术企业数(个)1.0836X24每万人拥有上市公司数(个)1.3255X25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元/人)0.3433X26人均科研经费支出额(万元/人)0.2623X27高技术产业聚集指数1.052X28每万人专利申请量(件/万人)0.8866X29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件/万人)0.9642X30技术市场成交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数(件)1.345X31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亿元)2.3602X32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0.3814X33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0.873485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首先,从经济实力、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三个维度评价人才吸引力,其中经济实力包括5个指标,收入水平包括4个指标,生活条件包括11个指标。其次,鉴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人才载体与人才投入开发两方面指标来评价人才影响力,其中人才载体指标选取4个指标,人才投入开发指标选取2个指标。再次,选取产业聚集度与人才聚集效应两方面来描述人才整合力。鉴于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中的人才生产要素的贡献更为突出,因此本文的产业聚集度指标以区位熵方法计算各省区市的高技术产业聚集指数表示。人才聚集效应指标包括人才产出成果和人才经济效益两方面。(二)评价指标的筛选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用变差系数来描述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变差系数越大,表明该指标的鉴别能力越强;反之,鉴别能力则越差,其计算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为:Vi=σX;其中Vi为变差系数,X=∑ni=1Xin为平均值,σ=∑ni=1(Xi-X)2n-1为标准差。本文选取2010年全国30个省区市(西藏、台湾除外)的统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分别计算上述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33个指标的变差系数,结果如表1所示。结合研究实际情况,取变差系数临界值0.3,将变差系数低于0.3的指标删除,最后筛选出22个指标。(三)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3个主因子可以解释85.18%的题项信息,题项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因此可以提取3个主因子。其中第一因子包括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等12个原变量,命名为“人才载体与人才经济贡献”;第二因子包括GDP等8个原变量,命名为“经济实力与高技术产业聚集”;第三因子包括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长度等2个原变量,可命名为“生活条件”。由此整理得到我国人才聚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表2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数人才载体与人才经济贡献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每万人拥有研发机构数、每万人拥有外商企业数、每万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每万人拥有上市公司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2经济实力与高技术产业聚集GDP、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餐饮业营业收入、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指数、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每万人专利申请量8第一资源(总第27辑)86续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数生活条件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长度、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面积2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确定,从而得到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权重体系(如表3所示)。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体系,可以构建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模型:Fk=∑ni=1ZkiWi其中,Fk为第k个区域的人才聚集力综合得分,Zki为第k个区域的第i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表3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表一级指标权重值二级指标变量标识权重值人才载体与人才经济贡献0.4207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X10.0184每万人拥有研发机构数X20.0496每万人拥有外商企业数X30.0371每万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X40.0595每万人拥有上市公司数X50.0325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X60.0405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X70.0224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X80.03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X90.0463人均教育经费投入X100.0270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X110.0218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X120.0310经济实力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0.4643GDPX130.0598外商直接投资X140.0613固定资产投资X150.0487财政收入X160.0631餐饮业营业收入X170.0542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指数X180.0564每万人专利授权量X190.0604每万人专利申请量X200.0595生活条件0.1161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长度X210.0585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面积X220.057687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三、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应用本文选取2006—2010年5年间的除西藏、台湾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数据对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应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相关年度数据作简单算术处理,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与表3中相对应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相乘并汇总,即可求得30个省区市2006—2010年的人才聚集力得分。最后,利用分类、排序等方式对所得数据进行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的比较分析。(一)我国各地区人才聚集力现状比较分析如表4所示,从总体水平上看:人才聚集力强的省区市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其中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前5强。人才聚集力弱的省区市主要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其中人才聚集力最弱的5个省区依次是:贵州、青海、甘肃、云南、广西。表42010年我国各地区人才聚集力排名前5名与后5名情况表地区人才聚集力综合得分排名人才载体与人才经济贡献得分排名经济实力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得分排名生活条件得分排名江苏2.325010.577451.533810.21382广东2.116820.524361.435620.15704北京1.955031.488310.363660.10308上海1.939541.242120.681450.016114浙江1.575950.632840.833330.10987广西-0.388126-0.137629-0.185823-0.064822云南-0.482227-0.136527-0.224024-0.121729甘肃-0.530528-0.137028-0.323327-0.070223青海-0.568129-0.073422-0.415530-0.079226贵州-0.576230-0.146030-0.273025-0.157230(二)我国东、中、西部整体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表5显示的是2006—2010年5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人才聚集力的基本情况,从表5第一资源(总第27辑)88中可以看,5年间始终保持着东部人才聚集力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的分布格局。尽管我国东、中、西部的人才聚集力都在不断提高,但东部地区5年间合计增长了0.7836,中部地区合计增长了0.4495,西部地区合计增长了0.3411,可见东部地区的人才聚集力的提升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另外从每年的增长量上看,东、中、西部在2008年和2010年的人才聚集力提升相对更快,尤其是2010年,人才聚集力得分的年增长量均为各年最高。表6显示的是2006—2010年5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人才聚集力的差距变化情况,从差距的绝对数上看,东、西部的差距最大,其次为东、中部,中、西部差距最小。从差距的年增长率上看,东、中部2010年的差距增长率为18.55%,高于东、西部2010年的差距增长率15.74%,而中、西部的差距年增长率为-1.01%,可见在2010年,东、中部的差距扩大加剧,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从5年间平均的差距年增长率上看,中、西部差距扩大最大,高达28.15%,其次为东、西部,为9.82%,而东、中部差距增长最小,仅为8.3%。表52006—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人才聚集力基本情况表年份东部中部西部人才聚集力得分年增长量人才聚集力得分年增长量人才聚集力得分年增长量20060.3624—-0.5655—-0.6341—20070.45910.0967-0.48360.0819-0.57120.062920080.71840.2593-0.35750.1261-0.48690.084220090.82270.1043-0.24180.1157-0.42060.066420101.14590.3233-0.11600.1258-0.29290.1276增长量合计—0.7836—0.4495—0.3411表62006—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人才聚集力差距情况表年份东中部差距年增长率东西部差距年增长率中西部差距年增长率20060.9279—0.9964—0.0686—20070.94271.60%1.03033.40%0.087627.72%20081.075914.13%1.205416.99%0.129547.82%20091.0645-1.06%1.24323.14%0.178838.07%20101.261918.55%1.438915.74%0.1770-1.01%平均年增长率—8.30%—9.82%—28.15%89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三)我国人才聚集力发达省区的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根据2010年我国各地区人才聚集力得分情况,选取综合得分在1.0以上的人才聚集力强的7个省区市进行人才聚集力横向和纵向比较。表7显示江苏省在这5年间人才聚集力提升迅猛,从2006年的排名第5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1位;广东省5年间基本保持在前3强的地位,不同年份发生轻微变化;北京市5年间始终在第2名至第4名间徘徊,从未跃居首位;上海市在2006、2008年两度排名第1位,但在2009年以后排名逐年下降,到2010年排名仅列第4位;浙江省和山东省5年间排名相对稳定,浙江基本保持在第5、6位,山东则在2006—2009年一直处于第7位,到2010年上升至第6位;天津市2006年人才聚集力综合得分排名第4位,此后逐年下降,到2010年排名下降至第7位。表8显示的是7个省区各因子指标的排名变化情况,其中江苏、浙江、山东3省在三个因子上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江苏表现最为强劲;上海则在三个因子上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天津在前两个因子上均呈下降趋势,北京则在第一和第三因子排名明显下降。表72006—2010年我国发达省区市人才聚集力综合得分表地区20102009200820072006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江苏2.325011.873111.568321.071640.67295广东2.116821.748821.503731.199510.99363北京1.955031.523841.492541.089031.04192上海1.939541.645831.590311.187521.54301浙江1.575950.944050.852550.482260.25756山东1.036660.792170.640870.398170.15977天津1.015570.795860.839760.652950.68484表82006—2010年我国发达省区市各因子得分排名变化情况表一级指标排名上升地区排名下降地区人才载体与人才经济贡献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天津经济实力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江苏、北京、浙江、山东广东、上海、天津生活条件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天津北京、上海(四)基本结论通过对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分布极不均衡,第一资源(总第27辑)90东部发达地区人才聚集力最强,中部次之,西部边远省区最弱。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省区市的人才聚集力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的上升幅度更大,中、西部的上升幅度相对较小,因此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而随着国家建设大西部政策投入的增加,西部近年来与中部的差距开始呈缩小态势。就东部发达省区市而言,其人才聚集力也发生着变化,尽管人才聚集力水平均逐年上升,但以江苏、浙江、山东为代表的新兴力量的人才聚集力水平显著提高且幅度较大,而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代表的传统人才聚集力强区的排名有所下降。四、全面提升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的政策建议根据人力聚集力的各因子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的现状与发展,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一)提高区域经济实力,为提升人才聚集力夯实基础东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基础好,优势明显,可在立足本区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挖掘新兴经济增长点,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的国际合作;提高政府的市场经济服务水平,逐步减少直接经济干预。中、西部各省区市可以重点项目合作为纽带,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培育本区域的优势行业和支柱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区域经济布局;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区市有关政策、资金扶持。(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产业聚集提升人才聚集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吸引和培养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人才,从而直接带动人才聚集力的提升。(三)完善区域人才载体平台,以此为依托推动人才聚集力的提升企业是各类人才资源聚集的最重要载体,高等院校是聚集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科技园区是科技与创新人才聚集的主要载体。因此应该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园区,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加强核心企业建设,大力发展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同时营造理性人才观念,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培育知识密集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以人才载体为依托建立科学人才聚集机制,建设并完善人才载体平台。(四)加快人才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人才经济贡献,为可持续性提升人才聚集力奠定基础人才成果转化是人才价值的最好体现,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应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提高人才成果转化的效率;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促使企业组织集团,让企业在人才成果转化中起基91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础性作用,使人才获得真正的价值体现,为可持续性提升人才聚集力奠定基础。(五)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良好的人才聚集宜居环境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集中,是人才聚集区形成的基础,城市与人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城市的人才聚集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提供宜居环境的能力。城市人居环境包括人居硬环境(物质环境,如各种物质设施等)和人居软环境(社会环境,如生活方便舒适程度、社会秩序等)。因此,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应对各项事业统筹安排、协调平衡、科学发展、配套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城市宜居环境建设将越来越成为各个城市聚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一项有效措施。参考文献[1]牛冲槐、唐朝永:《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机械管理开发》2007年第4期。[2]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8期。[3]王萍:《浙江省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4]黄苏萍、彭希哲、朱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才集聚竞争力效果评估———以上海为例》,《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2期。[5]李刚、牛芳:《人才聚集与产业聚集》,《中国人才》2005年第5期。[6]王东、孙健:《基于SPPD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AStudyon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ofRegionalTalentAgglomerationHuangXiangminAbstract:Basedonananalysisoftheconceptofregionaltalentagglomeration,thearticledividestalentagglomerationintothreelevels(talentattraction,talentinfluenceandtalentintegration)andestablishesan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ofregionaltalentagglomerationintheory.Evaluationindicatorsareselectedandindicatorswithweakerdiscriminationca-pabilityaredeletedbycoefficientofvariation.Acorrespondingindicatorweightsystemandregionalcomprehensiveevaluationmodeloftalentagglomerationarebothestablished,basedontheresultoffactoranalysisonrelevantdataof30provincesofChina.Anempiri-calstudyonapplicationof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ofregionaltalentagglomerationwascarriedoutbasedontheyearlypaneldataof30ChineseprovincesexcludingTibetandTaiwanfrom2006to2010.Finallythearticleprovidespolicyrecommendationsonhowto第一资源(总第27辑)92strengthentheregionaltalentagglomerationinChina.Keywords:Talentagglomeration,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indicatorweightsystem,comprehensiveevaluationmodel(编辑:刘洋)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殺殺殺殺“国外人才发展丛书”和人才学理论研究丛书书讯为更好借鉴国外人才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强人才学科建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党建读物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国外人才发展丛书”,委托中国人才研究会编撰人才学理论研究丛书。“国外人才发展丛书”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围绕我国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实际需要,选择各国人才发展的政策法规、创新做法和实践经验,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原汁原味地编译,为我国人才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系统的参考和借鉴。“国外人才发展丛书”包括专题、国别和名著三个系列。专题系列以专题为主线,主要包括: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人才培养开发、人才评价发现、人才选拔任用、人才流动配置、人才激励保障、高层次人才开发、高技能人才开发、国际猎头等专题。国别系列以国别为主线,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金砖国家”等国别,系统介绍某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在人才发展上的典型政策法规、创新做法和实践经验。名著系列聚焦世界各国人才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经典名著,重点关注体现人才发展一般规律的重要思想、理念和方法。“国外人才发展丛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用三年时间完成。人才学理论研究丛书包括《宏观人才学概论》、《微观人才学概论》和《新编人才学通论》三部。《宏观人才学概论》从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层面阐述人才功能理论、人才要素理论、人才资源理论、人才资本理论、人才发展理论等;《微观人才学概论》围绕人成其才的内容展开论述,内容包括成才理论、育才理论、用才理论、聚才理论等;《新编人才学通论》研究人才要素、人才成长和人才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才学理论研究丛书的读者对象是各级党政干部、广大组织人事工作者、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兼顾人才学及其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三本专著2013年9月出版发行。
本文档为【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天山书童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8-10-21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