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消退的情况下,我国就业难问题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其总量的增长、行业配置、整体素质的高低及利用是否合理,关系着农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系着党在新世纪头20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根据当前出现的“用工荒”为引子,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途径进行阐...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分析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消退的情况下,我国就业难问题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其总量的增长、行业配置、整体素质的高低及利用是否合理,关系着农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系着党在新世纪头20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根据当前出现的“用工荒”为引子,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途径进行阐述。近几年来,在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对城市就业产生的矛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城市就业矛盾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城市就业的概况的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与联系。针对我国城乡就业矛盾的特殊性、紧迫性,提出一些城乡统筹就业的建议,以及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企业、个人关于就业的积极合作,解决城乡就业矛盾。1.2研究意义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将为当今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因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意义重大研究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问题,关系“三农”问题和我国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关系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安置农民工,尤其是对未能初中、高中毕业的新一代农民工安置问题的解决,不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修养、科技水平、道德法律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之所必需,而且是继续为工业发展增强竞争力,为城市繁荣增加活力,为改革开放增添动力,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1.3研究内容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主要论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第二章为理论综述,分别分析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推拉理论、托达罗模型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第三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从扩大宣传引导,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就业观念: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提升;实行平等就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提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服务职能;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容纳农村劳动力的能量五方面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二章理论综述2.1理论基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推拉理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而耕地数量是有限的,加之生产技术简而很难有突破性进展,生产的产量在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基本是无法再增加的,所以每增加一个人所增加的产量几乎为零,即农业生产中的边际生产效率趋于零,有时甚至是负增长,那部分过剩的劳动力被称为“零值劳动人口”。正是由于大量的“零值劳动人口”的存在,才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造成城乡差距。在城市现代工工业体系中,各工业部门具有可再生性的生产资资料,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速度的提高可以超过人口的增长,即劳动边际生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的生产边际生产率,工资水水平也略高于农业生产部门,所以可以从农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劳动力。由于工业部门所支付的劳动力价价格只要比农业部门的收入略高,农业剩余劳劳动力就会选择到工业部门去工作,所以农村劳动力是廉价的,这样工业部门可以支付较少的劳动报酬,而把多于资本再投入到扩大在生产的过程中,这样一来又可以吸收更多的农民到工业部门,形成一个良性运行过程,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农转移,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唯一途径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的“二元结构”,在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工业部门只要提供略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便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直到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城市吸收才停止,这时城市工资与农村工资相近,城乡差别消失,二元经济变为一元经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的提出不仅对发展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是此后许多人口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1885年和1889年,雷文斯坦先后在《地理杂志》和《皇家统计学会杂志》上发表文章《论迁移的规律》,也就是提出了着名的“迁移七大定律”,从而开创性的开始了对人口流动的研究。他通过对英国和其它20个国家国内迁移的细致研究,就迁移模式和距离、迁移流、迁移动机和迁移者特征等问题,5个明了和2个隐含的阐述与论证。他的人口迁移规律如下,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托达罗认为,农业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导致城市失业与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两种现象并存的根本原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认为到城市可以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收入并且能够在城市中求得工作机会大,便会作出从农村往城市转移的决策。托达罗把城市的就业部门分为城市传统部门(非正规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正规部门),并认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找工作,要经过两个阶段,先进入非正规部门,然后才能进入正规部门。可以看出,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讨论了三个部门,即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这种三部门模型和在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中没有明确给出城市劳动力的工资保持不变的假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的实际情况。2.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概述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获取信息及逐步适应现代化过程的才能,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可以扩展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机会,使其向更好的工作机会转移。对于投资主体,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由政府和农村居民家庭两个投资主体进行,因此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可以由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状况来考查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对教育、健康以及职业培训和迁移等的支出,其中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形式,并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量导致了知识要素质量的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规模经济和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获取信息及逐步适应现代化过程的才能,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可以扩展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机会,使其向更好的工作机会转移。对于投资主体,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由政府和农村居民家庭两个投资主体进行,因此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可以由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状况来考查。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愿望强烈,最希望参加生产技术培训。并且发现,农民不愿意为学习和培训支付太多费用,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主要受自身文化素质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企业目前提供的培训大多是简单的岗前操作,对于提升农村女性的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政府提供的培训多注重“经济指标”而非“培训效果”,主要表现在培训形式单一、方法和手段落后,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需要脱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造成培训质量不高,对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的作用非常有限。要让农民进城,把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从而实现现代化,在当前,主要是“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搞好农民在城镇就业的“业前”、“业中”和“业后”服务与公共管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推动器,而且职业技能培训是目前已经离开学校的农村劳动力成本最小、见效最快、农村劳动力乐于接受的一种人力资本投入积累方式第三章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3.1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农村人口及劳动力众多,据统计全国乡村人口(包括县城以外的建制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2%,乡村从业人员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52%,占全国城乡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1.9%.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但是三农问题愈来愈凸显农村人口及劳动力众多,据统计全国乡村人口(包括县城以外的建制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2%,乡村从业人员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52%,占全国城乡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1.9%[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正是因为劳动力过剩了,所以才要促使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够使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最大化。由于二三产业在我国主要处于城镇,所以一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促使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讨论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指转移的地域概念,普遍观点认为在转移的地域上以省内和东部发达地区为主,呈现有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由内陆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另一个是行业概念,普遍观点认为主要呈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除有少部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部分是转向第二、三产业。其中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伴随着工业化的进行成为了主导趋势。《七个怎么看》一书中提到“截至2010年,我国农村还有一亿多富裕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900万人,两亿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1、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农村人口及劳动力众多,2013年末全国乡村人口(本文乡村包括县城以外的建制镇)近93750.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2.1%。2004年末,乡村从业人员达到了48971.0万人,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52.2%,占全国城乡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1.9%。由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于农业。又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农业内部就业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传统的就业空间指容纳劳动力的大小。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首先,乡镇企业的压力。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乡镇企业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由注重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转变。这两个转变出现了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加剧。其次,城市就业机会的压力。近年来,城市下岗职工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分流等,使城市就业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再次,城市劳动力的压力。这些年,一批城市企业到农村落户,使城市劳动力向农村扩散。他们虽然在体力上弱于农村劳动力,但是在思想观念、文化素养方面优于农村劳动力,故有智力优势。因此,农村劳动力已在家门口面临来自城市劳动力的竞争压力。再次,产业更新的压力。20世纪末,中国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对劳动力的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农村劳动力无论在知识水平上还是在技能上都无法适应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便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这几方面的压力无疑会约束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的扩展,甚至导致压缩。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差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他们不能与城市人口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更不能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已经开始松动,但是直到目前,户籍制度改革依然没有深入。此外,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上学、居住、就业、社保等社会功能,使国家不能将就业资源向农民配置,使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中小学生的上学待遇,使农民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不能享受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医疗养老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利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1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而且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层次较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层次较低,大多数都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粗、重、脏、累、差”的工作。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9.1%,其次是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占7.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5.9%。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比较差,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比较严重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虽有所提高,但总体偏低,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2%,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4%,这样一方面难以接受先进科学知识,不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低,多数农民进城只能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累、差、险的体力工作。另外,农民也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经常上当受骗、被人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积极性。第二、农村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长期以来,我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但由于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较慢,并伴随着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下降趋势,同时农村个体、私营工商业等其他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第三、现行的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使得农民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补贴、福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的权力和待遇,他们在吃住、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面临着困难,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就业,致使相当一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到农村。第四、城市就业日益困难。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正在继续,减员增效等措施的实施,使城市大量下岗人员再就业十分困难,除此之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高校毕业生也需要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些情况都说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越来越困难。第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比较差。由于农民不掌握市场信息,能够为农提供劳务信息服务的中介组织还不多,而各级政府也无法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劳务息和就业岗位,因此我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想外出打工,但苦于没有门路。农想提高素质,又受经济条件限制,致使很多农民掌握不了专业技能。在劳动力的需求,高校要大力提高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不断研究高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的目标是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全面、准确快速的信息资源利用服务,高校档案管人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准确掌握高校档案管理的内容,熟悉掌握快速检的方法,分析和预测档案服务的重点,以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在教学、科研、党政建设中的作用。要培养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施目标化管理,建立健全利益的保障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和绩效激励机制。高校档案管理创新是一项实理论性、践性很强的工作,高校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交流和理论实践,在别人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点、发展的方向、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自己学校档案管理的方式,并改革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让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学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档案管理人员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工作的满意度的提高而提高,只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依然存在。当前,一些行业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特别是每到过年过节时,农民工讨薪都会成为焦点话题。据国家总工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23%的农民工被不同程度地拖欠过工资。  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每个劳动者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但是目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2014年外出农民工中,近六成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从农民工从事的几个主要行业看,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最高,占74%,制造业为49.3%,服务业为63.9%,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为65.2%和66%。??农民工依法维权困难重重。劳资纠纷要通过仲裁、法庭审理,周期很长,农民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才能维权,很多农民工受条件限制,往往放弃合法维权而采取其他方式讨说法。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虽然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但就业行为仍体现为个人行为,组织化程度低。2014年农村自发外出的占68.4%,亲友介绍外出的占29.5%,政府组织和召工单位组织的仅占2.1%。从总体上讲,务工市场仍处于培养发展的初级阶段,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自发为主。虽然目前劳动力就业市场上有大量五花八门的中介组织,但受利益驱动或跟踪服务不到位,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弱或根本没有保护,甚至一些中介组织以谋利为目的,不惜采取欺诈的手段欺骗求职者,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就业环境指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各种条件。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很差。在城市,农民工干了最重、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劳动,付出了血和汗的代价,但他们没有得到应有报酬,他们至今仍受到社会歧视。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劳动力子女要付高额的借读费、择校费或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农民负担重,成为中国“三农”问题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城镇已经累积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从全国来看,城镇失业人员数量大。几年来城乡新增劳动力数量远远大于新增就业岗位。我国八十年代后半期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开始成为劳动适龄人口,新增劳动力数量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今后几年我国城乡新增劳力将达到历史峰值,其中,每年有200多万大专院校学生毕业。新增就业岗位较少根据调查显示,在农业内部就业方面,城镇职工的收入是农业内部从业人员收入的五倍。在非农产业就业方面,城职工的收入是农村劳动力务工和自营劳动收入的两倍以上。目前城镇已经累积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从全国来看,城镇失业人员数量大。近几年来城乡新增劳动力数量远远大于新增就业岗位。我国八十年代后半期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开始成为劳动适龄人口,新增劳动力数量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今后几年我国城乡新增劳动力将达到历史峰值,其中,每年有200多万大专院校学生毕业。新增就业岗位较少。3.2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从就业现状看,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非农化就业率和异地就业率低,农业内部就业隐性失业严重,非农化就业质量不高,劳动收益低下[3]。其中,农村和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问题。在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之前,有很多农村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辍学,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加之具有初、高中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就拿我区说,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2.5%。在家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这些人几乎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浓,科学文化知识欠缺,接受科技能力不强,劳动技能低下,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1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而且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层次较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层次较低,大多数都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粗、重、脏、累、差”的工作。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9.1%,其次是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占7.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5.9%。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比较差,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比较严重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特征决定其就业质量不高。从非农化就业的行业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竞争强度很大,就业状况容易受行业波动的影响。从非农化从事的职业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就业的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从非农化就业的载体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或为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打工,或从事小规模的自营劳动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远,市场化程度低,以农为本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意识不强!缺乏竞争意识,怕冒风险,缺乏创新意识"投资意识及创业精神,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较弱!二是依赖思想严重!对政府依赖过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三是脏活"累活"伺候人的活不愿干,"高不成,低不就遇到相对较低的收入时,他们宁愿选择不就业!陈旧的就业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拥有技能等方面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微观制约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较大的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和拥有的就业技能两个方面。首先,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其实现就业转移有重要影响。只有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其对外部信息的判断能力才会越强。农村劳动力素质越低,做出判断和决策以及学习技能的能力也越低,导致在实现就业转移的过程中难度越大,就业成功率越小。其次,劳动力所拥有的就业技能状况对于实现就业转移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劳动力技能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越强,就业转移的程度越高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他们不能与城市人口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更不能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已经开始松动,但是直到目前,户籍制度改革依然没有深入。此外,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上学、居住、就业、社保等社会功能,使国家不能将就业资源向农民配置,使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中小学生的上学待遇,使农民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不能享受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医疗养老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利。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等因素,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在生产安排上,一般都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较少考虑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农产品无论在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相对有限,且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市场体系不健全,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流通的要求。目前,有不少地方农村乡镇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流通仍然以提篮小卖、小推、小贩式的分散营销为主。市场经济发展缓慢,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对城市市民集团利益考虑较多,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较少,又缺乏相应的制度和配套措施!表现在:其一,农村劳动力缺乏像城镇失业人员那样的有效的政策支持;其二,脱离农村的农民工进城后得不到与城市人一样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其三,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条件的改善"工资"福利"工伤等合法权益均得不到有力保障;其四,现行的一系列制度,如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受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导致农村劳动力面临住房"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他们不能与城市人口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更不能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已经开始松动,但是直到目前,户籍制度改革依然没有深入。此外,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上学、居住、就业、社保等社会功能,使国家不能将就业资源向农民配置,使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中小学生的上学待遇,使农民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不能享受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医疗养老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利。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等因素,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在生产安排上,一般都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较少考虑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农产品无论在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相对有限,且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市场体系不健全,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流通的要求。目前,有不少地方农村乡镇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流通仍然以提篮小卖、小推、小贩式的分散营销为主。市场经济发展缓慢,是影响经发展个人因素。第四章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题的解决对策4.1扩大宣传引导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就业观念改革与户籍歧视有关的政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仍较大,与户籍歧视相联系的有关政策制度急需改革。劳动力歧视不但带来收入的系统性差异,影响社会和谐,还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无效率,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对与户籍歧视相联系的有关政策进行改革,一方面要取消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限制性政策,使农民工享受城市就业人口的待遇。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各种公共服务规划也要考虑农民工的存在和需要。另一方面,取消对城市就业人口不合理的制度性保护。两个方面一起抓,彻底消除仅仅因为户籍原因产生的不平等待遇。  健全农民工利益保护机制。要帮助农民工提高维权意识,健全相关法律政策,贯彻有效的法律援助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甚至可以帮助农民工组建自己的代言机构,如工会、公益型民间组织等。加大信息宣传和教育,让农民工和市民了解当前的劳动法律和就业政策,减少习惯性歧视行为的发生。  发展农村教育和农民工培训。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增加农民收入有两种方式,一是减少就业歧视,改革户籍制度,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招工、工资、保障等政策;但这需要各方面的利益协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二是发展农村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当学历和能力不相符时,就涉及教育质量问题,总体上农村的教育质量要比城镇差,这也是统计性歧视产生的原因,因此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增强师资力量和提高教学设施的质量,对降低户籍歧视程度,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政府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形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形进行调整,以适应发展需要,比如农转非政策等,在农村社保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调整农转非政策,便于减少劳动力的规模,失去土地或者没有土地的农民也可以加入社保体系,减少集体经济的压力,从而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解决。4.2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提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整体就业竞争力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劳动者的素质也越来越苛刻农村劳动力要想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整体素质提高了,才会有效地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加强对相关劳动法律的宣传力度,促使他们学法懂法用法,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紧跟市场的潮流,提高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培训教育,比如物业%餐饮%家政等一系列职业培训,提高综合劳动技能实行再学习,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实现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搞好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好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切实解决好农民子女学费重的问题,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二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三是开展农村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各种教育,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整体就业竞争力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劳动者的素质也越来越苛刻(农村劳动力要想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整体素质提高了,才会有效地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加强对相关劳动法律的宣传力度,促使他们学法懂法用法,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紧跟市场的潮流,提高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培训教育,比如物业%餐饮%家政等一系列职业培训,提高综合劳动技能$(实行再学习,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实现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农村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使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一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成熟的农业技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推广的方式,建立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二是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小型农用机械,认真贯彻落实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完善农机服务机制,组织好农机作业。以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搞好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好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切实解决好农民子女学费重的问题,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二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三是开展农村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各种教育,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新型农民。4.3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各级领导部门要制定相关对策,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制度支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潜在就业压力最大的部门,随着城乡二元体制被逐步打破,农村的就业压力已不仅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直接传导到城市,使城乡就业日益融合为整体性问题!各级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同时,废除各种不平等政策,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机制!一要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自由流动的新户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等方面的不平等!二要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三要健全劳动保护制度,确保农民工人身安全,坚决清理和取消歧视性的政策和做法,取消各种不合理和不合法的收费!四要实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土地政策!农民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后,其承包经营的土地,可根据自愿原则依法有偿转让给他人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在媒体报道的全国多起招工和讨薪事件中,对外来务工者身份歧视的事件或多或少地存在。哪怕是务工人员已取得了所在地的非农业户口,仍无法摆脱这种受人歧视的尴尬。当然在用工提干方面,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就更不用说了。????在我看来,要想彻底告别“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关键还要消除这种思想和身份歧视。产生这种思想和身份歧视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客观基础,要想短期内彻底消除也不现实。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全社会都应当为此努力,并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与和谐的舆论氛围,尤其在立法、执法,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要彻底消除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基础。这样才会对消除歧视思想起到保障性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作者认为,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措施:4.4提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服务职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从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构建乡村公路网络,实现农村人流、物流畅通;加强农村通讯建设,保障农村信息畅通;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村变成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逐步实现农村道路通畅、饮用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洁、农宅美观富有地方特色;实施农村小城镇中心村建设,作好规划,将居住环境条件差且又分散的零星农户实行移民搬迁,让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建设农村小城镇,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入小城镇。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在工作方法上创新突破,由政府负责统一规划,注入资金,对农民进行培训,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组织验收等,而农民负责投工投劳,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5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提升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在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坚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形成当地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要从过去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变为适应市场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农户”等的经营组织方式,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如元坝区以发展粮食生产为基础,创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推进了水果、蔬菜、木耳、烟叶、蚕桑、生猪等基地建设,培育了一批大米、生姜、茄子、韭黄、猕猴桃、甜柿、蚕茧、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扶持壮大广元市元坝区山清米业有限公司、广元市元坝区三元茧丝绸有限公司、广元市元坝区福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等市级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第五章结论第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要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创造农民向城镇转移和流动的宽松环境,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和流动;通过增加城镇和县域经济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采取税费优惠等支持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让广大农民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第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操作平台。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的工业化。同时,也可以创造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的根本道路之一,同时还是解决县域内失业问题的出路之一。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搞好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构建县域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立足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以工业化加快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责任和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而且推动可持续发展。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管理精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参考文献[1]张海涛,金彦平.当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2]于立,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3]俞雪琴.社会流动视角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3[4]陈吉元.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调研世界,1998[5]冯景波.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途径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4[6]樊晓燕.英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的再认识与启示一兼论中国农民工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9[7]郭书田.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组织化程度[J].农村合作经营管理,1999[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9]孔祥智,马九杰.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J].农业经济问题,1997[10]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1]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2]蔡肪.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刘俊.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16]Richard.Williams,PerformanceManagement[J].London:InternationalThomasonPress,1998谢辞本文是在岳文赫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到选到课题的研究和论证,再到本毕业设计的编写、修改,每一步都有岳老师的细心指导和认真的解析。在岳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老师以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勤勉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给我巨大的启迪,鼓舞和鞭策,并成为我人生路上值得学习的榜样。同时我还要感谢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我永远的母校,给了我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感谢所有教育过我的专业老师,你们传授的专业知识是我不断成长的源泉也是完成本论文的基础。也感谢班里的同学是你们在我遇到难题时帮我找到大量资料,解决难题。再次真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不仅提高了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由于经验匮乏,能力有限,设计中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教。 路一宁
本文档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老兴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2-0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