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举报
开通vip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篇一:生态学期中考】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的分类1)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等。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3)按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篇一:生态学期中考】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的分类1)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等。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3)按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分为: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常数等恒定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变动因子:又可分为两类:周期性变动因子,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等,主要影响生物分布;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数量。2、生物因子的作用特征(5点)(课本12〜13)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如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的改变;光照不仅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会导致土壤的温度、湿度、蒸发量等的变化。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不等于各种因子同等重要,而是有主次之分,即有主导因子、生存因子和一般生态因子之分。如光周期中的日照长度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就属于主导因子。3)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且生态因子具有互补性,如增加co2的浓度,可以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植物光合强度降低的效应;锶元素大量存在是可减少钙元素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如水域条件对蟾蜍幼体必不可少,但变态为成蟾后可生活于潮湿的陆地。5)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的影响,可以说直接的,也可以说间接的。如食物、降水。3、最小因子定律、耐受限度定律、限制因子的概念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ofminimum”)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耐受性定律(lawof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4、生态幅的概念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最低耐受值和一个最高耐受值,它们之间的范围就称??5、光的性质与组成,影响光照的因素(时空变化)(19〜21)1)、性质:光是由波长范围很广的电磁波所组成,它既有电磁波的波动性,又具有粒子(光子)流的性质。(2)、组成紫外线(波长小于380nm),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1%。可见光(波长380-760nm之间),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5%。红外线(波长大于760nm),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60%。(3)影响光照的因素、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空间因素:纬度,海拔,地形,坡向,坡度等。时间因素:年际、季节、朔望、昼夜的变化。、大气状况的影响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表之前,一部分被反射会宇宙,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因而在光谱组成的质和量上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弱和变化。、水介质对光照的影响太阳辐射在水体中的减弱比大气中更为强烈,水介质能反射和吸收光线。、植物对光照的影响叶片吸收、反射和透射光的能力因其厚薄、构造和绿色的深浅以及叶表面的性状而异,其作用强度则取决于光的波长。树冠叶子的相互重叠,阳光通过树冠,强度逐渐减弱。6、光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阳性植物,阴性植物,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光因子主导的植物的生态类型:(1)依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特征,分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生植物。阳生植物:pn高;pr高;光饱和点(lightsaturationpoint)高;光补偿点(lightcompensationpoint)高;阴生植物:都是low。1)阳(性)地植物: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光合作用的速率和代谢速率都比较高。如蒲公英、桦树、栎。2)阴地(性)植物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如人参、三七、红豆杉。3)耐阴性植物: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够忍耐适度的荫蔽。(2)依据植物开花过程对日照长度要求的不同可将植物区分为:长日照植物(longdayplant):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这类植物起源和分布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短日照植物(shortdayplant):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起源和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③中日照植物(dayintermediateplant):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④日中性植物dayneutralplant):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7、光对动物的生态作用(影响换羽换毛,长日照动物,短日照动物等)光对动物的生态作用(蓝色的是书上的大点,abed是课件上的,它分到各点中去)a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longdayanimal):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的许多鸟兽,随着春季到来,白昼逐渐延长,其生殖腺迅速发育到最大时,繁殖开始,这些动物为长日照动物,如鼬、水獭、刺猬、田鼠、雉等。短日照动物(shortdayanimal):有些动物在白昼逐渐缩短的秋季,生殖腺发育到最大,动物开始交配,这为短日照动物,如羊、鹿,麝等。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e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换羽一次少数种类换两次。实验证明,鸟兽的换羽和换毛是受光周期调控的,它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环境的温度变化。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鸟类的长距离迁徙都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的。如:夏候鸟杜鹃、家燕;冬候鸟大雁。鱼类的迁徙活动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的变化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影响鱼类的迁徙。8、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1)温度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纬度: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随着纬度逐渐增加,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地表气温也逐渐下降。因此,从赤道到北极形成了热带、亚热带、北温带和寒带。•海陆位置•海拔:在干燥空气中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1°C,潮湿空气中下降0・6C。•地貌:坡度、坡向2)温度的时间变化季节性变化:一年中以夏季光照强度最大,冬季最弱。昼夜变化:月球白天直射的温度可达127,而到夜晚则降至—183aTi9、冻害、冷害、生物学零度(或发育起点温度)的概念冻害(freezeinjury):指冰点以下的温度使生物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冷害(colddamage):指零度以上的低温对喜温生物的伤害定的温度范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zero):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才开始的,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developmentthresholdtemperature),或者称为??10、有效积温法则以及公式有效积温法则(effectivetemperature):指生物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一定的总热量,也曾热常数或总积温。k=n(t-c)k:热常数,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单位“日度”n:发育历期,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天数,单位“天”t:发育期的平均温度c:发育起点温度。11、生物(动、植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的适应,贝格曼法则,艾伦法则,等等)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如鹿蹄草通过在叶细胞中大量贮存五碳糖、粘液来降低冰点,可使结冰温度下降到-行为适应:休眠来增加抗寒能力2)动物对低温的适应a在形态结构上的适应贝格曼规律(bergmann'srule):生活在高纬度地区(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温暖气候)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相对体表面积变小,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有利于抗寒。阿伦规律(alien'srule):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也是对寒冷的一种形态适应。b生理上的适应寒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内温动物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减少了体表热散失,有利于在寒冷中保持恒温。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是靠增加基础代谢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而颤抖性产热只有在急冷暴露中起重要作用。冷地区的c行为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迁徏和集群方面。迁徏可选择温度适宜的地区生活,躲避不利的低温环境。动物集群能建立一定的小气候,减少体温的散失。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植物对高温的适应a形态适应:有些植物体具有密绒毛或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光线;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或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少吸光面积等。b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因过热受害。2)动物对高温的适应a形态适应:动物的毛皮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防止太阳的直接辐射;夏季毛色变浅,具光泽,有利于反射阳光。b生理适应:适当地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辐度的波动,在高温炎热时,将热量贮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环境降温时躲到阴凉处,再通过自然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另外特定的生理结构也是对高温的适应,如内温动物脑和精巢结构对高温的适应。c行为适应:“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如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动物夏眠或夏季滞育,也是动物渡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12、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a淡水鱼类:淡水硬骨鱼属于高渗性的(hypertonic),主要通过肾脏排出盐离子和大量低浓度的尿来保持体内水平衡,故肾脏发达,膀胱无或很小。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鳃能主动摄取盐离子。b海洋鱼类:海洋硬骨鱼属于低渗性的(hypotonic),体内水分常外流。它们通过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靠鳃排出多余的盐;同时排尿少,以减少失水,故其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另一类海洋软骨鱼,与环境基本是等渗的,其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贮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钾胺。排除体内多余的盐离子,主要是靠直肠腺,其次是肾脏。c广盐性洄游鱼类:来往于海水和淡水间,依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小,在海水中又大量吞水,以补充水;盐的代谢依靠鳃调节,在海水中鳃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种群生态学13、种群的概念,单体生物、构件生物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组合结构单元。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单体生物(unitaryorganism):是指生物胚胎发育成熟后,其有机体各个器官数量不再增加,只是各组成部分大小的增长,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构件生物(modularorganism)是指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而成,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其初生及次生组织的活动并未停止,基本构件单位反复形成,有机体不断增长。如一株树有许多树枝,树枝可视为构件14、自然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2)数量特征,即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既密度)是变动的;(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4)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具有自身组织秩序、自我调节能力的生物系统。15、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的统计方法),影响种群数量的三个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一)种群绝对密度的调查法1)绝对密度(数量)统计法:绝对密度是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1)总数量调查:如人口统计;(2)取样调查法:计数种群的一部分,来推测总体数量。★样方法:用随机取样的办法来保证样方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样方的大小要视研究对象而定;样方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随机取样来保证样方的代表性。★标记重捕法:对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n:m=n:m,n=mn/m式中:n样地上个体总数;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样中标记数。★去除取样法。在样方中连续几次捕捉动物,样方中的动物数量由于捕捉而日益减少。然后,以每日捕捉的个体数为纵坐标,以捕获积累数为横坐标作出直线,当捕捉的个体数趋势于零时,也就是直线与横坐标相交点,意味着样方当中的各部个体都被捕获,因此这一点上的捕获积累数也就是样方中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勤。二)种群相对密度的调查法相对密度统计:表示种群数量的相对多少的一种指标。【篇二: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复习资料】:a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生态学家,e。p。odum1956)b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俊){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7、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8、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二、生物与环境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在生物科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植物产量。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生物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生物为主体,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人类为主体。4.按范围环境包括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和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5.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7.生理有效辐射中,红光和蓝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8.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9.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350kg的产量,磷可维持500kg的产量,而实际产量只有250kg;如果多施1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350kg,因为此时产量为钾所限制。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liebig最小因子定律进行解释。10.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方式包括行为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11.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13.陆生动物主要通过形态结构适应、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减少失水。14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1、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4、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答:(1)综合作用: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5、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6、试述光的生态作用.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7、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答:(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介质;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有影响。水分对植物生长有最低、最适和最高值3基点;水分不足时,可引起动物的滞育和休眠,许多动物的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大影响。降水量最大的赤道热带雨林种的植物达52种/公顷,而降水量较少的大兴安岭红松林中,仅有植物10种/公顷;水分对植被的分布有影响,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分为3个区: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8、简述土壤的生态作用。答:(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物质元素;(3)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肥力(水、肥、气、热);(4)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5)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分解作用、硝化作用、固氮);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简述3种耐盐植物及其特征。答:植物的耐盐方式:(1)聚盐性植物:从土壤里吸收盐,并把这些盐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2)泌盐性植物:植物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3)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IU9、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种群不同于个体的群体特征可分为三类,(1)种群的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1、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2、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温度,湿度,光照,养分,土壤等环境资源条件的适应或利用范的综合。3、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和死亡数编制成表,称为生命表。4、种群分布格局: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分布格6、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种群的个体数目。7、存活曲线:依据生命表中种群在不同年龄的存活数绘制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8、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与初始个体总数之比。9、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用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所占百分比表示。10、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到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11、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12、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12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1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可以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类型。15生命表包括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物种:一般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够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物种乃是生物世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的形式。种群:一个种群就是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通过个体间的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每一物种总在它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地点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每一个群体单元就是一个种群。群落:或称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组合单位。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种群增长率r与净增殖r0的关系,由此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的途径。答:r=Inr0/t。r0:每代净增值率,t:世代时间。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要使r值变小,途径有:①降低r0值,即使世代增殖率降低,这就要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②使t值增大,即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3、“s”型曲线的特点及各阶段的特征?答:“s”型曲线具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逻辑斯谛曲线可划分5个时期:1)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篇三: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权威复习资料-2】:生态学在创建时就表达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场所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上述生态学的定义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1866)首次提出。这是生态学至今最为经典的定义。但是首先使用“ecology”一词学者是亨利■索瑞(heythoreau,1858)。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核心: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7、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2)研究范围的扩展。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二、生物与环境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在生物科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栖息地:指特定物种生活和生长的地方)。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注意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物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生物为主体,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人类为主体。4.按范围环境包括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和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5.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7.生理有效辐射中,红光和蓝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8.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10.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方式包括行为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11.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13.陆生动物主要通过形态结构适应、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减少失水。14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4、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答:(1)综合作用: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1=1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5、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适点。6■光补偿点(compensationpoint)光饱和点(saturate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7、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叶片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答:(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介质;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J=J=J(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有影响。水分对植物生长有最低、最适和最高值3基点;水分不足时,可引起动物的滞育和休眠,许多动物的.=J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大影响。降水量最大的赤道热带雨林种的植物达52种/公顷,而降水量较少的大兴安岭红松林中,仅有植物10种/公顷;水分对植被的分布有影响,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分为3个区: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SillZ-18、简述土壤的生态作用。答:(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物质元素;(3)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肥力(水、肥、气、热);(4)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5)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分解作用、硝化作用、固氮);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简述3种耐盐植物及其特征。答:植物的耐盐方式:1)聚盐性植物:从土壤里吸收盐,并把这些盐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2)泌盐性植物:植物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3)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9、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种群不同于个体的群体特征可分为三类,(1)种群的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1、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2、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温度,湿度,光照,养分,土壤等环境资源条件的适应或利用范围的综合。3、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和死亡数编制成表,称为生命表。4、种群分布格局: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分布格6、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种群的个体数目。7、存活曲线:依据生命表中种群在不同年龄的存活数绘制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8、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与初始个体总数之比。9、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用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所占百分比表示。10、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到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11、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12、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12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1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可以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类型。15生命表包括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1.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物种:一般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够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物种乃是生物世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的形式。种群:一个种群就是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通过个体间的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每一物种总在它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地点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每一个群体单元就是一个种群。群落:或称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组合单位。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定范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种群增长率r与净增殖r0的关系,由此看计划生育的途径。答:r=InrO/t。r0:每代净增值率,t:世代时间。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要使r值变小,途径有:①降低rO值,即使世代增殖率降低,这就要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②使t值增大,即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本文档为【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酷酷龙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3-23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