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港口城-宁波和青岛

港口城-宁波和青岛

举报
开通vip

港口城-宁波和青岛宁波vs青岛港口城市——宁波1.港口城市定义港口城市,即以优良港口为窗口,以一定的腹地为依托,以比较发达的港口经济为主导,连接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城市。它位于江河湖海沿岸,并建有码头设施,辟有航线;在空间结构上,港口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城市是城市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港口和城市的有机结合,具有港口和城市的双重内涵。它除了反映城市内在的一般要求之外,还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和运动规律。港口城市除具有一般城市拥有的集中性、系统性、开放性、高效性等四大特征共性外,还具有以下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点:(1)城市与港口相互依存。港口...

港口城-宁波和青岛
宁波vs青岛港口城市——宁波1.港口城市定义港口城市,即以优良港口为窗口,以一定的腹地为依托,以比较发达的港口经济为主导,连接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城市。它位于江河湖海沿岸,并建有码头设施,辟有航线;在空间结构上,港口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城市是城市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港口和城市的有机结合,具有港口和城市的双重内涵。它除了反映城市内在的一般要求之外,还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和运动规律。港口城市除具有一般城市拥有的集中性、系统性、开放性、高效性等四大特征共性外,还具有以下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点:(1)城市与港口相互依存。港口城市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港口、产业、城市发展三者紧密关联。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带动相关的港航物流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临港工业及相关的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港口的繁荣,加速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作为载体,为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2)港口是城市经济运转的关键。由于港口对外交通的便利和廉价的水路运输,对外交通功能在港口城市诸功能中占首要地位,港口城市是联结海陆两个扇面的空间枢纽,能通过海陆交通网络,吸纳和聚集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各种要素,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使港口城市成为物资中转集散地,城市产业的发展具有先发优势,经济发展速度更快,经济实力更强。(3)临港工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有较高比重。港口作为综合运输网络的结合部,以港口为中心,带动与之相关的各种运输方式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运、陆运、仓储业、加工业、代理业、金融服务业等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有序的产业系统,共同构成港口城市的经济基础。(4)港口区域的规划是城市规划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岸线及水域合理而有效利用,对城市发展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港口区域的规划成为港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港口和城市的空间协调,变得尤为重要。(5)港口城市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水是港口城市最独特的资源,能够为港口城市增添无尽的魅力,为港口城市的宜居性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并非有港口的城市就一定是港口城市。港口城市并不是城市和港口的简单相加,而是港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港口经济是现代化港口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港口本身具有的区位优势是港口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港口所处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作为港口的载体,本身只有和港口的功能之间实现有效的关联,才能达到港城相互促进发展。“建港兴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哀荣共济”,才能成为港口城市;与此同时,港口经济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规模。港口城市重要的不在其规模,而在于其港航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总体经济运行规模和效率。2.宁波概述———宁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港城共兴史宁波历史悠久,旱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从宋代开始乃宁波港城的全盛时期,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宁波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考察宁波的历史进程,可得出一个结论:宁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港城共兴史。(1)宁波城市因港口而发展兴起纵观宁波城市以及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地看出,宁波城市兴起的轨迹是“以港兴市、以商成市”。宁波资源有限,历史上也没有成为政治中心,其得以兴起,主要是交通因素,应归功于其地理优势。而宁波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只有在海运发展的情况下才能通过港口显示出来,因此可以说港口是宁波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港口产业发达之前,海洋并不能赋予宁波多少优惠,城市也就得不到发展。海运发达,靠海才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宁波的命运,天生就和港口联系在一起。宁波港正式开埠于公元738年,唐朝时与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朝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发展迅速,目前已建设成为由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宁波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组成的,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成为全国规划建设中的四大国际深水港之一。(2)港口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进步城市及其腹地是港口的生命之源。港口腹地范围的大小、资源的丰富与否和经济水平的高低及其依托所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港口生存和兴衰的基础条件。宁波港口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宁波城市的兴起,而宁波城市经济的振兴,又带动了港口规模的扩大。————宁波港城关系的演变过程宁波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港口作为宁波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宁波市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宁波城市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引致需求又大大促进了宁波港的发展,是宁波市发展带动了港口发展。但在宁波港城发展过程中,其港城关系也在不断演变,演变规律集中体现在港口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上,且符合港城生命周期理论,即分为生长期、发展期、成熟期、停滞期等几个发展阶段。(1)宁波港城关系的生长期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是宁波港城关系的生长期。在这段时期里,港口功能简单,但城市对港口的依赖性很强,港口与城市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首先,因为地理条件的作用,在三江口设立了港口,昔日的小集镇成为沟通各洲的海陆交通枢纽,宁波成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在空间上,港城共居一地,工业、商业、农业、港口活动和城市居住区混杂在一起,即在地域上紧密接壤,各功能之间没有特别的空间界限存在,相互依赖、共存共荣。(2)宁波港城关系的发展期自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飞速发展,通过带动海运代理、金融、保险等关联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宁波市的影响。宁波港直接产业和关联产业产生的巨大产业带动力,奠定了宁波城市的产业结构。宁波城市的发展也为宁波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业与商业的迅速发展,宁波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港口规模的日益膨胀,要求老港区的港口功能从市区甬江区域分离出去。这是因为宁波港的发展超出了宁波城市的容纳空间,宁波港设施的急剧膨胀影响了宁波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迫切需要开辟自己的工业、商业和住宅区,重新规划港口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20世纪70年代,宁波港的港口设施逐渐撤离城市中心,同时使得镇海、北仑两个城镇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宁波港老港区内的港口泊位有限,总通过能力远低于实际吞吐量,造成码头的超负荷运行,这一障碍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宁波港的发展。宁波港要想发展,就必须跳出三江口另辟蹊径建立深水港。其次是疏港交通的要求。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不断上升,对于疏港交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港口通道用地紧张,这给港口带来了来自航运业和城市社区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航运公司要求港口后方通道尽量避免直接穿越城市以保持通道的通畅;另一方面,城市社区也因承受疏港交通和集装箱货运站带来的交通阻塞、噪声和污染的种种烦恼而要求港口迁出城市中心。最后,临海区域地价的迅速上升也迫使港口设施迁出市区。由于级差地租效应,宁波港应把港口设施转移,在老港区发展房地产、商业、办公楼、会务中心、旅游等多元化经营。(3)宁波港城关系的成熟期宁波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枢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宁波港口的功能出现多样化,逐步从装卸发展到集装卸、客运、旅游、物流等于一身。由于宁波港的产业带动作用,宁波市的产业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宁波市形成了港口经济以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宁波市的发展仍以港口为中心。宁波港的辐射力超出宁波市,对整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都有较强的影响力。(4)宁波港城关系的停滞期宁波港城关系的发展将逐渐变得缓慢甚至停滞,宁波市依靠已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进入自增长时期。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完备,将使得宁波港对宁波市的贡献度下降。这时的宁波面临两种关键选择:一是进入衰退阶段,即港口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逐渐被城市内其他产业或附近港口所替代;二是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即港口寻求到新的发展途径,开始新的生命周期,这种周期并不是原始生命周期的简单重复,而是原有成熟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港口的新生,可以采用平稳型和创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平稳型的港口新生主要是指港口对传统功能的进一步发掘,充分发挥自身的装卸功能,例如加深码头水位、兴建新码头等。而创造型的港口新生,是使港口通过创造性的港口功能转型或及时引入其他产业,寻求港口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宁波港发展现状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是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均在1000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进港航道水深在18.2m以上,25万t至30万t船舶可候潮进出港。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km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北仑港区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在北仑港区建码头无须修建防浪堤,投资省、效益高,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宽阔,对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继2000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后,2007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3.45亿吨,同比增长12%,仅次于上海港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TEU,达935万TEU,居中国大陆港口第四位,同比增长32.3%,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续写了集装箱增长“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宁波”的宁波速度。而且,宁波港已成为我国铁矿、原油、液体化工进出口及煤炭、粮食等散货和集装箱集散、中转的基地,对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日益显著的促进作用。至2006年末,宁波港已拥有生产性泊位309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座,最大的有25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可兼靠30万吨船)的卸矿码头,第六代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以及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宁波港4900米的集装箱码头前沿自然水深13.5至17米,配有54台最大外伸距达65米的装卸桥,码关设施配置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水平。至2006年末,世界排名前20位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已落户宁波港;宁波港已拥有集装箱航线163条,其中远洋干线82条,干线在航线中的比重大大高于国内同类港口的相同指标,通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月均航班数已突破700班,最高达到728班。初步形成覆盖亚洲、美洲、欧洲、非洲、澳洲的全球型集装箱运输网络。宁波港货运吞吐量与宁波城市GDP增长关系1978-以来年宁波港吞吐量与GDP发展关系邙份YGDP年伪YCD卩197821120.17ESSnG1FS9,6ES197923624.J519956853602.65iyjso3药29.531763H7H4.07198134V31.1Q97M22O87^.II9K237I8819OHS7O7952.7S->19^348341..1掘冲96601017.OSl^«45^7F>3,172<)<)OI15471144.571040OR2*HH1HR希:J127H.75J797HO.222002L339H14S3.3119K7OS-9抽200aL&543I749.2711fij2001225W152109.<15198922OV137.252005L2119,31lytxj255-41匚20045309692H7-L41L9<*1!}3yoL09.H7300731519H13n.*K)1092I3B7?!:仁052OOH36188:订)幻吕一521993532131fLL12<4:炮9.301匚;心门::代I广和I;-GDP0505050505^aooooooooooooooooooo其中丫为宁波港港口吞吐量(万吨),T为宁波市GDP(亿元人民币)。由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1、表2知,宁波港港口吞吐量从1978年的214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38385万吨,增长了179倍。宁波GDP从1978年至2009年都实现了飞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是15.14%。可以明显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年GDP增长率起伏较大。1978年到1993年期间宁波年增长率15.53%,但每年之间的波动较大,最大的年增长率最大为28.10%,最小的年增长率为4.5%,年增长率平均绝对误差为5.43%。1993年到2009年期间宁波年增长率14.63%,年增长率在14%徘徊,年增长率平均绝对误差为2.79%宁波港直接腹地与宁波城市的吸引范围宁波港的直接经济腹地和城市吸引范围均为宁波市和浙江省。经济腹地内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腹地内工业门类齐全,商品经济繁荣,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体密布,交通运输便捷,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传统的丝绸纺织、五金、食品和工艺品是全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商品。钢铁、石化、水泥、木材、化工、机械以及电子、家用电器等,种类繁多,发展很快。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的农村乡镇工业,其产品已成为本地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以粮食、棉花、油料生产为主,每年有数百万吨大米外贸出口。经济腹地通过宁波港进出的主要货种有金属矿石、煤炭、石油、非金属矿石、水泥、木材、矿建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糖等,其中金属矿石、煤炭、石油占吞吐量的88%。港口的经济腹地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港口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而逐步延伸或扩展的。从宁波港的区位特征来看,未来宁波港的经济腹地将由目前的直接经济腹地杭、甬、绍、台四市,间接经济腹地浙、沪、苏、皖、赣、鄂五省一市,实现进一步的扩展。未来的直接经济腹地范围将包括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南等省的大部分或部分地区,间接经济腹地将覆盖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上海等省市的部分地区,还可以包括沿海铁路沿线的福建和广东的部分城市。另外,随着宁波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中转运输市场会有较快的发展,它的市场腹地范围可能会扩展到整个东亚和亚太地区。宁波市临港产业和城市产业的协调宁波临港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工业带,临港工业在全市工业中已经占有1/3的比重,临港工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率先走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从行业分布来看,已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机械设备、造纸、汽配及修造船、能源六大行业为主的临港工业体系,涉及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等12大产业门类。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721.4亿元,比2004年增长24.1%。重工业增长继续领先于轻工业,增幅分别为26.7%和20.1%,重工业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59.2%提高到63.1%。临港工业特别是基础原材料行业增势迅猛,其中石油加工业在2004年增长54.4%的基础上,2005年仍达到40.2%的较高增幅,以649亿元的总产值继续位居各行业之首,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6.73亿元,增长78.7%,经济总量由上年的行业第14名进入到行业第9名。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共完成销售产值4645亿元,增长24.7%,产销率达98.39%,比2004年底提高0.41个百分点。从项目分布区域来看,宁波市临港工业目前主要布局在北仑区域(大榭、保税)、镇海区域、市区沿甬江区域(老三区、科技园区)四大区块。重点是在镇海、北仑沿海岸线一带等区域。其中,北仑临港工业区以重化工为主,以化工、冶金、汽配为特色,已有产值超亿元的临港工业企业70多家。&1-12005年=:人陆淞丁卍区城蛍况GDF5MIt1占全的重W或商积(平工业总产值-人口f忆1:业总而和人【】&0P域方公里)亿元)(万人)、产伯临港兀11D3.&133.9922.72的&45L1.37..535.働区域件计北仑区599.634,1231&86,3334%&1劉9.57*11.57%域22.5192.712.52%J7.SSK1反€7%!=•f1二"1195.922.90K13持鹑20.2胃S.1C*帀区甬江区域J.j209蓟f-,=:携|泮"*介整i加宁波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和主导产业部门置换的过程。而港口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也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城市发展,由集聚效益所产生的级差地租,引导着投资者将沿海的工厂、港口迁走而改建、新建为宾馆、俱乐部、商贸等设施。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老港区的迁移和改造过程。1000多年前,宁波在三江口建城筑港,该区一直是宁波的城市中心。当时城市形态简单,集中在港口附近。鸦片战争后,宁波港向江北港址演变。伴随着江北港址的发展,城市逐渐向江东、江北发展,形成海曙、江东、江北三区,至此,宁波老城的城市外部轮廓基本形成,城市形态为单一集中型。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成为宁波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业逐步成为城市支柱产业,城市工业活动就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工业用地成为城市空间演变的主导力量。随着工业门类增多和生产规模扩大,导致了产业集聚空间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用地总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城市空间的扩展。20世纪70年代初,与镇海沿海港口工业相配套,镇海港区开始开发,宁波完成了从内河港向河口港的跨越。与此同时,为此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也逐步完善,镇海港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宁波成为了双城组合城市。1979年,北仑港的开发,使古老的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同镇海相似,北仑城区内部用地也紧紧围绕港口及临港工业布局,已经发展成为城市的另一独立功能组团。宁波市形成了宁波中心城“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的基本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形态经历了由团块状城市向双城组合,进而向多城组合城市的发展阶段。三江,镇海,北仑三片均以原有结构沿江或沿海岸线向外延伸。三江片是宁波传统的老城区,集中了城市主要的管理,居住,商业与城服务功能,镇海片和北仑片主要承担城市的生产功能和口岸贸易功能。宁波城市和港口空间发展的矛盾宁波市是依托港口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型城市,随着港口和城市的加快发展,原有的老港区与城市发展在空间用地、对外交通、自然环境、功能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宁波市主城区的沿河岸线资源几乎完全被港口、临港工业所占据。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三江口老港区已处于主城区中心的繁华地段,其生产活动不仅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交通压力,构成了实现宁波市城市规划发展目标的障碍,其自身也受到发展空间和集疏运条件的严重制约,作为港口的发展潜力逐步降低。运输码头与工业码头紧邻市区难以满足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要求,港口和工业的发展也因城市的要求受限。宁波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运输枢纽之一,同时也是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宁波市对外运输物资主要通过港口完成,宁波市的主要产业也依托港口发展,因此,协调港口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宁波主城区用地矛盾的加剧,老港区的主要功能迁移至镇海和北仑港区,把北仑作为宁波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部分。而主城区主要发展金融、贸易、旅游、房地产、物流等支持航运中心建设的服务产业,而镇海、北仑港区对应的新城区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服务产业不发达。这就造成了航运中心的主体功能区与其支撑产业在空间上的脱节。2011年宁波发展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5.7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35.3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19.35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2:55.5:4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448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7798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为16177美元和12074美元)。港口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完成4.3亿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3亿吨,增长13.3%;主要货类“二升一降”煤炭完,成6560.0万吨,增长7.2%,原油完成6470.6万吨,增长4.2%,铁矿石完成7173.4万吨,下降3.1%。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51.2万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箱,增长11.6%,稳居大陆港口第3位,世界港口第6位。不断优化航线布局,年末集装箱航线总数达236条,其中远洋干线126条,近洋支线58条,内支线20条,内贸线32条,月均航班1249班,最高月航班1464班,航线总数和月均航班分别比上年增长8条和96班。港口城市———青岛近代青岛经历了由封建性的商业贸易口岸重镇到殖民地性质的商业贸易港口城市、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港口城市的历史演化。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作为沿海城市的青岛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资源、广大的经济腹地和较好的商业贸易基础;二是德国、日本先后对青岛进行殖民统治,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入,带来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客观上刺激了当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一、商业港口城市的兴起青岛位于资源丰富的山东半岛南部,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有闻名于世的天然良港,不冻不淤,水深域阔。《胶澳志》记载,青岛外当黄海门户,内通中原之奥区,固天然商业地也。且黄海舟楫之利,秦汉已然。唐宋以来,胶州湾一带商品经济就比较发达,逐渐形成了商品经济的网络结构和辐射圈。元朝定都北京后,为解决南粮北运的矛盾,开凿了胶莱运河,纵贯山东半岛中部,沟通黄渤两海,并专设胶莱海道漕运使。总之,1897年德国侵占之前,青岛已是一个历史悠久、商品经济和商业贸易发展的海防重镇,成为胶莱经济区的经济中心,与周围广大的腹地形成了辐射网络。德国在占领胶州湾的17年间,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山东丰富的物产资源,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建立军事殖民统治的同时,不惜巨资,迅速建立起以港口为枢纽,以路矿为触角,以市政工程为基础的经济开发系统,使青岛由一个商业贸易比较繁荣的封建性的口岸重镇,急速演变为殖民地性质的近代商贸港口城市,在全国沿海城市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二、由商业贸易港口向工业港口城市的历史演化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后,日本取代德国占领了青岛,建立了殖民统治。此后,青岛城市经济性质发生了新的演化。日本对青岛经济掠夺的方针是在已有港口、路矿和城市结构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原料、物产的直接掠夺,另一方面着力进行工业投资,大规模地发展轻纺工业。日本对青岛经济掠夺的方针是在已有港口、路矿和城市结构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原料、物产的直接掠夺,另一方面着力进行工业投资,大规模地发展轻纺工业。日本正金银行董事小田切曾说过:中国的商品市场前途非常远大,日本的人口可以在辽阔的中国领土得到生息,所以必须把实业利益置于对华方针的首要地位。基于这种经济开发掠夺思想,在1914年后的几年中,日本就在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设立了60多个门类的3000多家工厂,资本总额达5400万银元左右。到1922年,日本在青岛的企业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已有80家。日厂资本总额25亿日元,其中先后开办的6家日本纱厂的资本总额高达155亿日元,占日本在青岛全部工业资本的62%。可见,1914年至1922年间,日本在青岛不但重工业有所扩充,而且轻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发展得更为迅速。当时,青岛由一个近代贸易港口城市逐步演变成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工业港口城市。1922年,日本交还青岛后,青岛又历经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日伪政权和美蒋反动政权的统治,到1949年解放前夕,在这近30年的时间内,青岛城市的性质没有新的改变,一直是沿着近代工业港口城市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体,以纺织工业为支柱的结构,机械制造和重工业力量微弱。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产值指标的分析。1931年青岛市较大规模的工厂有126家,手工业1194家。工业总产值为1亿多元。其中棉纱产值占总产值的27.3%,棉布占2.1%,卷烟占20.4%,榨油占6.8%。纺织工业产值仅纱布两项就占工业总产值的49.4%,如果将包括卷烟、榨油、蛋粉等的食品工业计算在内的话,那么,这两个行业的产值就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193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5亿元,纺织业占56.9%,饮食品业占36.9%,这两个生产部门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值的3.8%。第二,资本金指标的分析。据1938年底的统计,青岛市工业企业(中外厂家)的资本总额是2.46亿元。其中纺织业的总资本为2.2亿元,占全市工业资本总额的90.2%,饮食品工业占4.4%,饮料工业占1.11%,机械工业占1.03%,化学工业占1.34%。到1945年末,青岛市华商工厂计1421家,资本总额为3.7亿元。其中纺织业占79%,铁工业占5.9%,化学工业占4.1%,饮食业占2.3%。据同年统计,青岛日商工厂的资本总额为8亿余元,其中纺织业占50.4%,饮食工业占35%,铁工业占6.3%,化学工业占5.9%。第三,工人数量的分析。1937年七七事变前,青岛市较大工厂有324家,事变后只有185家。事变前共有职工4.6万余人,其中纺织工业工人数占69.1%,化学工业占7.7%,机器工业占5.4%,饮食业占2.1%。1945年末,青岛市工业企业工人总数为6.5万余人,其中纺织业工人数占36.9%,饮食业占15.4%,铁工业占17.7%。伴随青岛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其城市性质经历了两次演化,即由封建的商业贸易繁荣的口岸重镇,演化为殖民地性质的近代商业贸易港口城市,进而又演化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近代工业港口城市。这一演化轨迹,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沿海城市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资源、广大的经济腹地和较好的商业贸易发展基础。这些条件促使了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触角首先伸向这些沿海城市。帝国主义资本以及西方文明的输入,客观上刺激和促进这些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并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过程总是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先是将被占领城市作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继而为攫取更大的高额垄断利润而输出资本,在占领地投资设厂,直接利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原材料进行生产,商品就地倾销。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使近代沿海港口城市的民族工业受到极大的刺激,得到一定的发展。如果抛开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本质不谈,单就近代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与经济发展演变而论,那么,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累积的经济历史传统,则是规定近代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而正确认识和发挥这些城市的特点与优势,做出经济发展模式的正确决策,则是沿海港口城市迅速崛起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由于近代沿海城市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历史传统的差异以及对这些情况的认识和经济开发决策不同,便导致了近代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差异、经济类型的不同以及演化的迟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港城互动日益密切,港口经济正在成为我国沿海城市崭新的发展理念,所在城市政府纷纷将港口和港口经济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发展重点。作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市委市政府也较早提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并致力于港口经济的发展。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条件:1.港口发展基础雄厚潜力巨大,完全可以支撑港口经济的发展。青岛市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琅琊湾、鳌山湾等具备深水港开发的资源条件,可供开发的资源丰富。主要表现在:一是深水岸线长、航道条件好;二是水文泥沙条件良好;三是有形成掩护的条件;四是陆域开发前景好。2005年底,青岛市初步形成了以老港、黄岛、前湾三大港区为核心,其他小港相应发展的港口布局,有生产性泊位70个,其中深水泊位40个,总吞吐能力1.4亿吨,集装箱运输能力560万TEU。拥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和散粮泊位,进港航道达到20万吨级。2003年顺利实施了外贸集装箱西迁前湾港区的战略举措,完成了建港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资源整合;2005年前湾港中部、南岸码头建设全面展开,“区港联动”试点顺利实施,为建设自由贸易区以及港口的发展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青岛市港口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功能等级,基础雄厚,开发潜力巨大,可以满足现代化港口成规模、集约化开发的需要,适应海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可为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条件。2.临港土地和滩涂资源丰富,临港产业布局发展的空间广阔。青岛市滨海地区除东部崂山以外,其余基本属于平原丘陵,平整的土地较多,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特别是紧邻深水港区的董家口、鳌山湾沿岸基本为低丘平原地区,陆域开阔平坦,高程适中,地质承载良好,土地面积大且开发条件基本成熟,具有布局临港工业园和港口物流园区的良好空间,为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此外,鳌山湾沿岸利用潮间带宽阔、滩面较高的优势,可围滩造地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可以在基本不占农田的前提下,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用地,可为布局临港产业园、形成滨海新区提供丰富的储备土地资源。3.综合运输基础好潜力大,满足港口经济能量集聚和辐射需要。公路方面,青岛市已经形成了由青岛—红其拉甫、济青、青平、青银、青威、莱青、同三线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以及204国道组成的高等级公路网;铁路方面,基本形成由胶济、蓝烟、胶黄、胶(州)新(沂)组成的路网布局;管道方面,已有黄岛至东营双线输油管道以及胶州至青岛石化的输油管道;航空方面,流亭机场已经开辟有至国内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扩建后能力可达1600万人次。可见,青岛市滨海地区是山东半岛陆路交通最为密集的重要交通走廊。4.城市依托前景好,可服务并承载港口经济发展及其成果。目前,青岛市已经初步确立了山东半岛中心城市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地位,城市规模和各项功能较为强大。黄岛区新兴城区和胶南、即墨等城市建设也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的配套服务功能,为青岛市滨海地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城市依托条件。此外,青岛临港城区发展空间和潜力大,通过与半岛母城区的功能优势互补,完全可以满足港口经济发展对城市规模扩大和各项服务功能增强的要求,即满足“以港兴市”对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的对策与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第一,以港口集群发展为契机,深化认识港口经济的内涵,树立全新的港口经济发展理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利用目前青岛市六大产业集群、城市、港口等专项专题规划研究正在进行的有利条件,通过各项相关规划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的评审会议、专题论坛、组织学习、政府调研、媒体、广告和集群招商等方式和平台,进行广泛学习和宣传。第二,以港口经济内涵为统领,深化认识并提升行业管理职能定位。促进港口经济发展,必须以港口为龙头,发挥纽带作用,凭借港口运作产生的大量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相关服务的流动,从而带动腹地内关联产业、港口依存产业、港口派生产业的发展。第三,以政府职能定位为依托,建立青岛市港口经济发展协调管理的长效机制。港口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复合型和综合性特点,有效推进青岛市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单靠某个部门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第四,以港口经济发展为纽带,建立临港产业和服务功能这个关键环节来实现两者的互动。临港产业作为港口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托港口的同时又能大幅度地推动港口实现量的增长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如旅游、仓储、物流、航运交易市场等以港口为依托发展的相关服务能有效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此外,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城市功能的完善,又进一步推动港口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应从加快“区港一体化”进程、创新运输网络规划执行机制、制定推行集群招商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建立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实现一举多得、协调发展的目的。第五,以政府协调管理机制为支撑,整合城市、临港工业园、港区、保税物流园、集疏运网络等的规划资源,落实港口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为形成完善规划体系,规划中要对各要素的功能定位、规模、空间和发展方向等进行统筹安排,理顺相互关系,为各要素协调规划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创新规划编制程序,从战略高度制定系统的港口总体规划,做到港口、城市、产业、综合运输等规划的有机结合。创新规划整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协调管理机制,为规划委托和承担单位提供深入交流、衔接协调的统一平台,整合既有或正在编制的城市、临港工业园、港区(物流园区)和综合运输等规划资源,形成有机衔接、相互和谐的空间布局。青岛港口吞吐量与青岛市GDP关系X为青岛港口吞吐量(万吨),丫为青岛市GDP(亿元人民币)为青彩市GDP(亿元人民帀万胸亿元obs冥Y19903068175.4199(3194195.(19923240250.219933650379.419944331520.819955165642199660567102文章Sfi号:1006-7973<2OO6>11-0216-0319976944797,770448M8.419997282992.H86611150.12001104231316.12002122521518.21413617BO.42OQ4163032163.8青岛市港口吞吐量与GDP的增长是正的线性关系,这与现实中青岛市GDP与港口吞吐量同向变化是相符的。2011年青岛经济总值: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61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3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150.72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8.50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4.9:48.7:46.4调整为4.6:47.6:47.8。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2407.76亿元,增长20.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6.00亿元,增长2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58.68亿元,增长23.7%。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1222.71亿元,增长22.9%;其中,国内税收521.44亿元,增长11.3%。地税税收收入362.24亿元,增长27.9%。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为114.3,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7.7,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处于相对景气和较景气区间。图22006-2011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5年上半年青岛.烟台.苏州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指标青岛烟台苏州全市生产总值累计(亿元)比上1198.47880.871961.01年增长(%)1717.415.7第一产业累计(亿元)比上74.3147.9632.32年增长(%)15.21.5第二产业累计(亿元)比上695.59543.481317.36•年增长(%)20.322.716.4工业增加值累计(亿元)比上619.6492.51202.47年增长(%)19.923.216.5第三产业累计(吃元)比上428.57289.43611.33年增长(%)1510.915.2T业增加值(规槿上)累计(亿元)比上540.6463.51133.3年增长(%)30.733.7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亿元)比上615.2*731.3952.4年增长(%)58.2*58.5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亿元)比上395.3314.6358.2年增长(%)16.817.219.8出口总额(含中央、省公司)累计(亿美元)比90.828.4322.1上年增长(%)30.143.447.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亿美元)比20.29.830.9上年增长(%)7.67.6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亿元)比上85.442.5142.5年增长(%)23.330.828.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累计(亿元)比年1982.31020.43318.9初增长(%)12.77.713.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元)比上年618862738523增长(%)13.715.01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累计(元)比上年296023985517增长(%)13.015.215.2:主:烟台投资数据(表中加★号数据)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提供:育岛市统计局
本文档为【港口城-宁波和青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苏苏娟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3-19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