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论难解条文_二_姚荷生

伤寒论难解条文_二_姚荷生

举报
开通vip

伤寒论难解条文_二_姚荷生伤寒论难解条文(二)如匕荷生第25节(宋本同)难解之点照原文的形式,初看好象可以一气呵成,不必分段,那就不免要产生疑伺如下:1.服桂枝汤发生大汗出是什么原因,诊断的错误吗?服法之不当吗?根据第四句郑重交代“如前法”,是不是只属于后一种原因呢?2。无论是那一种原因,即然发生了大汗,是不是还应该再与桂枝汤发汗?如果为了“……汗……水流漓病必不除”“表证仍在”,那末它的脉应该只是仍浮,怎么却转洪...

伤寒论难解条文_二_姚荷生
伤寒论难解条文(二)如匕荷生第25节(宋本同)难解之点照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的形式,初看好象可以一气呵成,不必分段,那就不免要产生疑伺如下:1.服桂枝汤发生大汗出是什么原因,诊断的错误吗?服法之不当吗?根据第四句郑重交代“如前法”,是不是只属于后一种原因呢?2。无论是那一种原因,即然发生了大汗,是不是还应该再与桂枝汤发汗?如果为了“……汗……水流漓病必不除”“表证仍在”,那末它的脉应该只是仍浮,怎么却转洪大?3.如果援引30节“大则为虚”说大汗出脉洪大是汗伤正气,那末它指的正气是如20节的伤阳而寒势更重,还是如下节的伤阴而有化热之趋势呢?大汗亡阳,一般应该脉转微弱,万一脉反洪大则必洪大而空,那就简直属于阳浮欲脱,急当救里之不暇,岂能稍涉辛散!本节之脉转洪大应该与下节同一性质,是不是应该考虑伤阴化热的间题?果属伤阴化热,又怎能再用辛温?4.“若形如疟”句如果紧接上文,那就是:原来服了桂枝汤,出了大汗,再与桂枝汤,转为寒热如疟,再加脉洪大的解释是“大则为虚”,那么这种“如疟”的发病机理,是否为大汗伤了气血,好象98节的“血弱气尽(虚)”“正邪分争”呢?果属如此,为什么在三用桂枝汤时还要外加麻黄汤以重虚其虚呢?5.似此一气呵成的读法,使方证产生了这么多矛盾,应该如何求得对立统一,才能够使它对临床上有实际帮助呢?〔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大意:本节论太阳病用桂枝汤,或因没有遵照服法,或因辨证不确而误投,可以形成大汗或不能得小汗的不同转归,因而必须考虑下一步的对待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分段与疾病分类:全文共分两段。首三句为第一段,乃用桂枝汤而没有遵照服法,误致大汗脉洪大,须防转属阳明主证里证胃热,从“(若)与桂枝汤”至结尾为第二段,言原来给桂枝汤的时候虽然是按照了桂枝汤的服法,但因辨证不确,以致病转太阳变证表证风寒未解,邪正相争的证治。证候鉴别:大汗脉洪虽未至于烦渴,然已具误汗伤阴(津液)转属阳明胃热之苗头。无汗如疟脉仍浮,乃风寒未解邪正相争之的证。原文串解:(首先申明,为了符合临床,拟将原文“若形如疟”句中的“若”字移至“与桂枝汤”句之七,理由见后《重点申述①》)。太阳病服桂枝汤.有的没有很好遵照服法,令其大汗出如水淋漓,并且脉转洪大者,须观察它已否转属阳明,当下节讨论。本节重点讨论的是:(若)原来给与桂枝汤的时候,虽是如前面所按照说的服法行事,却因辨证论治不够严格,如对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表实症却使用治表虚证的桂枝解肌法等,以致不能得小汗出,邪正相争其病形转为寒热如疟,一日之中不定时地再发作而脉仍浮两度者,这与上段恰恰相反,只要使它汗出透彻则病邪必解,宜再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各节互参:①上段应与下z6节同读,下段应与23节同读。②佳枝汤服法与串解中的大汗淋漓见12节桂枝汤方后,③串解中之“不能得小汗出”见23节。④辨证论治不严例见第17节。重点申述:①本节串解如果将就原文解作:“太阳病服桂枝汤,而没有很好遵照服法,误致大汗如水淋漓,脉虽比较浮大,但未至于烦渴,恶寒尚未罢者,仍可再与桂枝汤如前法”,为第一段,“若已按照服法而未得汗,其病形转为寒热如疟,一日之中两度发作,脉仍浮者,只要使它汗出透彻,`病邪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为第二段,这样在文字上未尝不可顺利通过,但按原文编次,自14节至30节均为桂枝汤之变证,其中因误汗而转变的占很大比重。误汗的变化虽多,大要不外汗出太过与汗出不彻甚或没有得汗两种形式,以及误汗伤阳、误汗伤阴两种结果。误汗而至大汗,当然不是汗出不彻,大汗伤阳已于21节桂枝加附子汤示范于前,那末本节正好是为大汗伤阴(津液)开其端。善教者理应抓住这个开端,加强学者对两种转归的印象,使其很容易将下节的白虎加人参法与21节的桂枝加附子法两相对照。如果一味随文衍义,使学者出首就显于概念模糊,未免得不偿失。况且实际临床的时候,若遇用桂枝汤取汗,结果出现大汗出而且脉现洪大,究竟应该认为误汗伤阴还是误汗伤阳呢?伤阴脉洪已露阳明热盛的先兆,自然不宜更与辛温的桂枝汤;如果伤阳一般应该脉转微弱,万一反现脉洪大而空,那就更是阳浮欲脱的危象,急当救里之不暇,岂敢稍涉辛散(此事曾有铁的事例,容当以医话实之)。死生出入不容少棍。所以笔者为了符合临床实际,宁肯改变经文“若”字,而不肯稍有将就。②桂枝二麻黄一汤药的用量问题,本方和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脾一汤三方中的药量,虽然宋代林亿曾用算法校订(见《宋本伤寒论》),但其算法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并不统一,(如桂二麻一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伍,麻黄汤取九分之二,桂二越一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脾汤取八分之一)。推算结果药味用量有的亦不相符,如桂二越一之石膏麻黄生姜。据桂枝二越牌一汤方下注:“本云当裁为越脾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脾汤一分”(原文如此)。可见仲景所用皆古方,其用量并非由自手统一订定。近代记载方药多不定量,又可见中医用药并无所谓标准定量,而是临证时按习用量斟酌。因此,笔者的意见:对三方之用量可遵庞安时意大致定为:“各半”者,两方合之,各取一半,“二一”者,两方按二比一的比例合之即可。至于“二一”之标准愚意可用桂枝汤原方分三服取其二,麻黄汤三服取其一,适当与否,有待考订。不过本证属已汗之后,邪正均已相对削弱,用量宜轻不宜重。试观原方麻桂主药用量之轻,即可,得其大概。②本节的如疟与前23节的如疟,其寒热都应该为同发同退,非如往来寒热先寒后热的交替发作;其“热多寒少”应为发作轻重之差,而非时间之长短,385节的“热多”、“寒多”亦属此例。第27节(宋本同)难解之点照原文一直读下,势必产生一系列的疑间:1.本节究竟讨论的是一种什么疾病?2.这种疾病在辨证上有些什么依据?3.“太阳病、热多寒少”,是寒邪欲解(如23节),还是另有原因?4.热多寒少为什么又会出现微弱的脉,是“小为病退”如37节的“脉浮细……外已解”呢?还是邪正同退的病后衰弱呢?5.“热多寒少、脉微弱”拍二发病机理上算不算“无阳”?6.“无阳”怎么还要用石膏?“不可发汗”怎么还要用麻黄?7.桂枝二越娜一汤的功能是什么?它所主治的应该是什么样的病证?8.桂二越一在本论中有无类似的方剂?类似之点何在?这一类似的方剂所主治的是否属于类似的病种?出现在那节条文?条文的内容有无近似之处?9.本节有无保存价值为何?10.本节方、脉不符,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处理?〔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牌一汤方。大意:本节脉证不够具体,从以方测证的惯例看来,应为寒风闭热的轻证的证治大概,并告人应从脉象排除它有无虚证的因素存在。分段与疾病分类:本节共分三段:首三句为第一段,应列为太阳变证表证寒风闭热的大致现证;中三句为第二段,应列为太阳兼少阴、伤寒兼阳虚的主脉、病机与治疗禁忌,末句为第三段,乃遥接第一段补出主方。原文串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汗出而郁郁重轻微烦,脉浮数者,此寒风闭热之轻证,只须发汗兼清之小剂,即可治。若脉浮微弱而恶寒较重者,此却说明并无阳热这内闭也,微为阳虚,就不可采用发汗兼清的方法。前者宜桂枝二越牌一汤方,后者当于桂枝加附子汤等方中求之。证候鉴别与各节互参:①本节应与30节同读对比。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见123节),因此本节的发热恶寒为太阳表寒应有的主证。③热多寒少本太阳伤寒欲解之象(见23节)另从温病初起身热微恶风寒体会则本节的热多寒少也可作为兼有热邪存在的依据之一,但不能确指为寒风闭热的鉴别特点。④串解中的“脉浮数”是参考56节风寒未解添入,“郁郁微烦”是参考105节三焦火郁添入,再加上38节的“不汗出”,用这些证状与大青龙的“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对比鉴别,说明本证寒闭与郁热的程度都比大青龙证为轻。⑤串解根据“浮为在表”的通例在本节“脉微弱”中脉字之下加一浮字;接着又根据23节的“脉微而恶寒(较多)”、38节的“脉微弱、汗出恶风”,在本节“脉(浮)微弱”之下加入“而恶寒较重”五字,都是为了显示它仍有表邪,以便与上文寒风闭热的主脉、主证加强对比。重点申述:本节对寒风闭热的主证叙述过简,几乎使辨证很难着手。加上“无阳”而方用石膏,“不可发汗”而方用麻黄,论治又多矛盾。高明如柯韵伯亦宁从闭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笔者为了:①本方(桂枝二越脾一汤)为本论对寒风闭热仅有之轻剂,临床上适应较广,疗效较高,如果后学的人看到多数注家刚疑,因而对本方也就不敢采用,未免可惜。②原文对寒风闭热的证状虽然着笔不多,其实并没有根本上的矛盾,未尝不可从前后同一性质的条文中选择补充,这在本论各节详略互见,读时必须互相补充,几乎成为通例。③论中与本节同一性质条文,以38节最为突出,从两方的配伍与功能看当然是这样,从使用两方的时候,都各个郑重地以“脉微弱”者忌服为告诫,其用意更是如出一辙。因此,如果援引38节的证状来补充本文之不足,照说是应该没有间题的。不过,两方的用量轻重悬殊,那末它们所主治的病证的轻重也就应该有所差别,所以串解中列举证状时,不得不根据38节寒风闭热的特点,另于其它条文中选择其近似而又较轻,并且为临茉所习见的脉(浮数)证(微烦)以资补充。④本节之所以会造成“无阳”而用石膏、“不可发汗”而用麻黄的根本矛盾,主要是因行文太简,于语意驳换处没有使用虚字转折,以致宾主不分,层次混淆。例如:“脉微弱”以下三句,并非寒风闭热的主题的应有文章,而是在提出主方之前预先警告的词句,在文法上谓之借宾定主法;只要象第38节在“脉微弱”上加一“若”字,就会清楚得多,当然在这三句以前话没说完就突然打住(是否错简脱落待改),在这三句以后,提出主方之前,又没有另用词句显示它是遥接第一段来,都足以增加文意是一贯到底的误会。前者只要适当补充,后者只要适当指出,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本论象这样的地方—尤其是遥接法、倒装句法很多,它的读法本为柯氏所深知,并常揭以示人,对本节独宁网无滥者,可能是因为它主证鉴别不明,解释时未免费辞太多,诚恐贻误后学的关系。笔者从上述四点出发,觉得方既可爱,内容亦有补充厘订之徐地(文字结构的厘订方法,仍从柯氏教海得来),因而不惜委曲求全,使读经者能够举一反三,未始非临床之一助。当然,所补充的内容能否曲当,尚待质之高明。此外,“热多寒少”、“寒多热少”在本论主要指的是“发热恶寒”(如385节)或“寒热如疟”(如23节),当然也可适用于“往来寒热”。不过发热恶寒为同时发作,往来寒热为先后发作;因而前者的寒热多少只能从寒热的轻重理解,后者才可以兼从时间的长短来体会。本节热多寒少的性质属于前者,故串解径从热重寒轻着笔。第28节(宋本同)难解之点1.根据原文一系列的证状演变,服桂枝汤对了还是错了?对了,怎么病“仍”不解,并且发生一些变化?错了,错在什么地方?2.原文在“服桂枝汤”后,紧接着说“或下之”,难道是桂枝汤并无错误,一切错误都是因下而来?怎么在“下之”之前又要加上一个“或”字呢?识竟不经此“或”然的下法,有不有发生这种演变的可能?3.原文“仍”字以下的证状,并无恶寒的记载,难道恶寒已罢?还是简文互见的惯例呢?因而牵涉到原发病变究竟是什么?4.它的续发证状“心下满、微痛”属于什么病变(属于何经、何气)?在机理上是怎样形成的?是否已传入他经?会不会联想到结胸与痞?他们的异同鉴别何在?5.根据上述的讨论结果,本方的加减究应照原文表未罢而去桂、心下满而留芍,还是应该援引22节去芍而留桂?另加等术的作用何如?有无近似成方可比?它的疗效机理又如何?〔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禽会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灰等白术汤主之。大意:本节为太阳伤寒误治表寒不解、内动其水的证治。分段:本资一气呵成,不分段落。疾病分类:本节为太阳变证表里同病,寒动其水、水停心下。证候鉴别:头痛、寒热、无汗为表寒不解之症,心下满痛、小便不利为水停心下之象。原文串解:太阳病,脉浮紧、恶寒、发热、汗不出,此为寒邪外束皮毛,误服桂枝汤以解肌,当然表寒不解,医者或又误下之以致不但仍恶寒、头项强痛、玄有发热、无汗,并且寒动其水,阻碍心胸出入之阳气,而心下满,微痛,阻碍膀胧之气化而小便不利者,法宜丧里两解,桂技去芍加获等白术汤主之。各节互参:①本节应与6节的冬桂术甘汤以及177节的桂枝附子汤去佳加白术两条对照同读。②本节误服桂枝汤参考第17节的桂枝禁忌证。③桂枝去芍参考22节误下胸满。重点申述:①从原文“仍,字着眼,可知“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无汗”为服桂枝汤以前原有的证状。从这些证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可知其原属寒邪外束皮毛的伤寒表实为病,于法本宜麻黄汤开发皮毛以取汗。今用桂枝汤是已经违反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见17节)的明训,至于“或下之”只是增加了一项错误罢了,原文于“下之”之前用一“或”字,说明即使不经再下也有引起本证发生的可能。串解为了不让读者完全诱过于误下而忽视“服桂枝汤”己犯错误于前的重要性,故在本文之前首先重点揭出,力求读者明白第片节所列桂枝汤的宜忌,决不是理论上的空谈,而是确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从而进一步明白用药必须针对发病机理—所调辨证而后才可论治,不是一味议药而不议病,无的放矢所能解决问题的!②原方(桂枝去桂加获等白术汤)表证仍在而去桂,心下满而留芍,与2节胸满去芍的用法显然不符。串解时如欲将就原文,把原文分做两段,在“心下满”句前擂入“若表证已罢”五字,对“去桂”虽可勉强说得过去,但对所留的芍、一甘、姜、枣仍属无着。与其曲解而尊经,似不若改经以符合临床,因此竟将原文的“桂枝去桂”改为“桂枝去芍”,况本证仍存无汗,去芍即可减少发汗(生姜横散去水,亦可取汗)之阻力,并不专为心下满而去也。③桂枝汤去芍加荃术即成为等桂术甘汤加姜枣,冬桂术甘温化以行水,姜枣和营卫以祛寒,对本证寒动其水、表里同病似可收到双解的功效。究竟如何,可从临床疗效验证,好在原文具在,改经之咎,仍不难覆按而得。④寒为水之气,表寒不解往往可以内动其水。水溢于_L则寒水射肺而为喘咳(见40、41节小青龙汤证);水泛于中则或凌心而为心下悸(见130节),或停于腑下而为心下逆满(见66节荃桂术甘汤证);水蓄于下则小便不能杨通而为小腹急(见130节小便少者、必苦里急)、满(见129少腹应满、小便不利)。论中此例很多,应多方参考研究,而后对寒动其水与太阳本经表里自传的机理才会有所认识。④心下满痛一证,初读时很容易想到结胸与痞两种病例,因为两病和本证同样可以发于太阳表证误下,同徉可以表里证状同时存在,而且它们在里的主证同徉表现于心下,同样具有水的因素。串解之所以不从痞与结胸立论者,主要为了:痞证心下“但满而不痛”,结胸虽满痛兼备,但与本证轻重悬殊,结胸为表“热入”内而水火交结,其证“心下鞭满而痛”,本证为表寒内动其水,水停心下而并未结实,其证只现气合下满微痛”而不硬。所以在治疗上:本证只需温化行水,结胸则必苦降逐水,结胸必待表证已罢而后专攻其里,本证则可于麦证仍在的情况下直接表里同治。可见治疗的方法下同,是因为证状的轻重有异;证状的表现不同,是因为病因病机各别。这才是“辩证论治”的特点!(待续)
本文档为【伤寒论难解条文_二_姚荷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33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8-01-17
浏览量: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