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说课稿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说课稿

举报
开通vip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说课稿PAGEPAGE18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说课稿集合与函数概念……………………………………………4集合说课稿(一)………………………………………………………71.1 集合说课稿(二)………………………………………………………111.2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一)……………………………………………141.2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二)……………………………………………171.3 函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191.3 函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二)…………………………………………2...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说课稿
PAGEPAGE18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说课稿集合与函数概念……………………………………………4集合说课稿(一)………………………………………………………71.1 集合说课稿(二)………………………………………………………111.2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一)……………………………………………141.2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二)……………………………………………171.3 函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191.3 函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二)…………………………………………2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32.1 指数函数说课稿(一)………………………………………………262.1 指数函数说课稿(二)………………………………………………292.2 对数函数说课稿(一)………………………………………………33 2.2 对数函数说课稿(二)………………………………………………352.3 幂函数说课稿(一)…………………………………………………382.3 幂函数说课稿(二)…………………………………………………42第三章函数的应用………………………………………………453.1 函数与方程说课稿(一)……………………………………………483.1 函数与方程说课稿(二)……………………………………………53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说课稿(一)……………………………………56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说课稿(二)……………………………………64………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说课稿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1集合说课稿(一):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集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能力目标(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解到数学于生活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四、教学方法(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五、学习方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六、教学思路具体的思路如下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正体部分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集合有那些概念?(2)集合有那些符号?(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如何给集合分类?(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举例)集合A={2,3,4,6,9}a=2因此我们知道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举例)集合A={3,4,6,9}a=2因此我们知道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4、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注:应区分,,,0等符号的含义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如:{1,2,3,4,5},{x2,3x+2,5y3-x,x2+y2},…;例1.(课本例1)思考2,引入描述法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例2.(课本例2)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思考3:(课本P6思考)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x,y)|y=x2+3x+2}与{y|y=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归纳小结与作业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书面作业:习题1.1,第1-4题说课稿(二):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四.过程分析(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属于集合A,记作.如果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不属于集合A,记作.(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教师投影学习:(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种表示方式。作业: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五.板书分析PPT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定义例1集合×××××××××××××××××××××元素××××××××××××××例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作业××××××××××××××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来自*******大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六方面逐一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等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基础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的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了解常用的数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得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唯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集合的基本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认为教学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四、教学与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 (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归纳能力较差. 2.教法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法式教学. 3.学法分析                 主动学习法: 举出例子, 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过程分析 具体的思路如下 一、 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9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 正体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第 3 页 共 5 页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举例)            集合A={2,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 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举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Aa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为了使得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巩固新知,我将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练习,并请学生演示。 三、 归纳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四、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将布置2种不同类型的题目 书面作业:必做题:习题1.1,第1- 3题,课外选做题:习题1.1 第四题 五、板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的含义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                   常用数集与记法 例1                                     例2 课堂练习(请几位学生)         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并对学生的演示进行点评   归纳小结 作业布置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集合概念及其理论是近代数学的基石,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用集合语言,有利于学生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高中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本章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本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下一节学习集合之间的运算的基础,因此本小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视过程的教学,因此我选择了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层层深入,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帮助学生的逐步提升数学思维。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3节数学课,也是学生正式学习集合语言的第3节课。由于一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比较浓厚,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而集合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初中就已经使用数轴求简单不等式(组)的解,用图示法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陌生的是使用集合的语言来描述集合之间的关系。而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的本质,对于学生是一个挑战。根据上面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和相等的含义;(2)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复习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照实数的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联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探究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关系;(2)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2)探索利用直观图示(Venn图)理解抽象概念,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四、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2)如何确定集合之间的关系;难点: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五、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的引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我想,当学生感兴趣时;当学生智力遭遇到挑战时;当学生能自主地参与探索和创新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当学生得到鼓励与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保持积极的兴奋状态。而集合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概念多,符号多,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如何让学生长时间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集合关系的学习中呢?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层层设问,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的环节,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1:元素与集合有“属于”、“不属于”的关系;数与数之间有“相等”、“不相等”的关系;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问题的抛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儿,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迫切寻求答案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板书课题)2.概念的形成——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问题情境1的探究:具体实例1:(1)A={1,2,3};B={1,2,3,4,5};(2)A={菱形},B={平行四边形}(3)A={x|x>2},B={x|x>1};此环节设置了三个具体实例,包含了有限集、无限集、数集(包括不等式)、图形的集合。第一个例子为有限集数集,最为简单直观,对学生初步认识子集,理解子集的概念很有帮助;第二个例子是图形集合且是无限集,需要通过探究图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找出集合间的关系;第三个例子是无限数集,基于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启发学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研究集合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Venn图。对第一个例子,借助多媒体演示动画,帮助学生体会“任意”性。使学生在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建构子集的概念,并且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让学生说,借此来学习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结果我都给予积极的评价。3、概念的剖析(1)A中的元素x与集合B的关系决定了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关系,(2)符号的表示,Venn图的引入及其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方法。这里引入了许多新的符号,对初学者来说容易混淆,是一个易错点,因此我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填空小练习:0{0},{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x|-12},B={x|x<0或x>1}(2)、A={x|-1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要求及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采用问题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学过的知识类比引入课题。另外,在教学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是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老师引导,因此,在学法上,坚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引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创设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的流程分为给出类比,导入课题;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巩固新知,反馈调控;归纳小结,布置作业4大块: 1、给出类比,导入课题 由教师提出问题: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那么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如果可以,集合应该怎么做加法运算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例子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来叙述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③试用Venn图表示A∪B=C ④.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 ⑤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 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 由此得出结果: ①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 ②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并给学生讲解怎么用符号表示和用Venn图表示。 ③同样的,集合之间还可以求它们的公共元素组成集合的运算,这种运算叫求集合的交集。 ④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并给学生讲解怎么用符号表示和用Venn图表示。 同样的,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再由教师给出指导和评价得出集合全集和补集的概念。 3、巩固新知,反馈调控: 在课堂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然后抽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对于学生不清楚问题再强调补充一下。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在老师的领导下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再回顾一下,查漏补缺。 然后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做的,另一部分是选做的。必做的侧重于基础,选做的侧重于能力提升,这样让不同能力的同学有更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1.2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下午好!  我的抽签序号是____,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函数及其表示》.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函数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函数的描述性概念,接触了正比例函数,凡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本章学习的函数的概念、基本性质与后续将要学习的基本初等函数(i)和(iI)是函数学习的第二阶段,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阶段;第三阶段在选修系列得导数及其应用的学习,使函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因此函数及其表述这一节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函数的思想贯穿高中数学的始终,学好这章不仅在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函数的思想、方法方面,将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受益无穷。本小节介绍了函数概念,及表示方法.我将本小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函数概念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函数图象的教学。这里我主要谈谈函数概念的教学。函数的概念部分用三个实际例子设计数学情境,让学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结合初中学习的函数理论,在集合论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建构出函数的概念,体验结合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二)学情分析  (1)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并且知道函数是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3)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根据《函数的概念》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eq\o\ac(○,1)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eq\o\ac(○,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理解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并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③由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抽象概括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函数概念;体验结合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设问、引导、启发、发现的方法,并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愉悦互动的环境,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二)学法 首先,学生通过研究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实例和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发表个人的见解,接下来采用学生评价学生的方法提炼问题的中心思想。其次,学生通过对新旧两种函数定义的对比,在集合论的观点下初步建构出函数的概念。最后,学生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求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课本的三个具体实例,引发学生的探索对于例1:可以分别让学生计算t=1,2,5,10时,炮弹距离地面多高,同时关注t和h的变化范围,引导学生体会有解析式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关系:对于例2:可以让学生观察图像,找出臭氧空洞面积最大的年份或者臭氧空洞面积大约为2000万平方千米所对应的年份,引导学生体会图像对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关注t和s的范围。启发学生再次利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关系:对于例3:恩格尔系数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否和前两个例题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似?如何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进行描述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1)进一步提问:“你觉得这三个问题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呢?”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所以学生,容易形成数学以外的或者不在本课研究范围的观点。首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获得共识,并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表探究成果,接着再让其它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评论、提炼出重点。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需要及时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指引。最终得出函数的概念  (2)教师概括总结学生的探究成果,形成函数概念,并进一步解释函数概念I、函数的三要素Ii函数富豪的内涵为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还可以用函数概念解析已经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妇女比例函数等,可以设计如下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由学生填写(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例1、判断下列图像是否为函数图像。考察学生对函数定义的理解例2、采用课本例1,并增加一问若f(x)=-1,求x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求函数定义域的基本方法;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会用解析式求函数值或有函数值求子变量的值,进一步体会函数级号的含义,区分f(-1),f(a),f(x) 例3.采用课本例2目的:通过判断函数的相等认识到函数的整体性,并指出在三要素中,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决定的,所以只要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相同,两个函数就相等;进一步加深函数概念的理解(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采用课后练习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课后习题A1(2,3),2、5、6  (2)选做题:课后习题B1、2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1.2.1函数的概念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函数的概念,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函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因此,函数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标准要求及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符号y=f(x)的含义,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理解区间的概念。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数学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理解符号“y=f(x)”的含义 二、教学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这两种方法。另外,在教学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增大信息量。 由于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是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老师引导,因此,在学法上,坚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引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创设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的流程分为给出类比,导入课题;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巩固新知,反馈调控;归纳小结,布置作业4大块: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播放多媒体:神舟飞船胜利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神舟飞船飞行期间,我们时刻关注神舟飞船离我们的距离y随时间t是如何变化的,运用这个情境,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听课,本节课就对这种变量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研究。引出课题。 2、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三个实例,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以上三个对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2)我们把这样的对应称为函数,请用集合的观点给出函数的定义. (3)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取值范围”的? (4)函数有意义又指什么? 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函数的概念。 讨论结果: (1)三个例子共同特点是:集合A、B都是数集,并且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对应关系f:A→B下,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2)得出函数的概念、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含义。一般地,设A、B都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3)引申出区间的概念。 (4)函数有意义是指:自变量的取值使分母不为0;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如果函数有实际意义时,那么还要满足实际取值等等. 3、巩固新知,反馈调控: 在课堂上,教师讲几个例子,然后让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抽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对于学生不清楚问题再强调补充一下。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在老师的领导下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再回顾一下,查漏补缺。 然后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做的,另一部分是选做的。必做的侧重于基础,选做的侧重于能力提升,这样让不同能力的同学有更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1.2.2函数的表示法说课稿说课人:王庆香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1.2.2函数的表示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A版)必修一的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二节《函数及其表示》的第二个内容。本内容共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像法和列表法以及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表示法,第二课时学习分段函数和映射的概念及其运用。本课时主要学习第一个课时。(二)教材地位和作用学习函数的表示法,不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而且是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过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可以使函数在数与形两方面的结合得到更充分的表现,同时,基于高中阶段所接触的许多函数均可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因而使得学习函数的表示也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过程。(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就是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的概念和特征;教学难点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重新认识、掌握函数的三种常用表示法及其特征;(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表示函数;(三)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函数的学习更好的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三、说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为主,教师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完成知识目标教学的同时,也完成情感目标的教育。四、说教学过程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回忆函数的概念,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借助“最近发展区”为学习函数表示法作铺垫,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做法为:首先,与同学们共同复习回忆上节课所讲的有关函数定义及其三要素,然后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函数的表示法,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函数,将抽象的函数具体化、直观化。(二)新知讲授以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导入,让学生自学,教师主导,明确每种表示法的特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进一步感受函数概念所描述的客观世界,体会三种表示方法所刻画的对应关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具体做法为:首先,请学生带着带着“三种函数的表示法的定义及优点是什么”的问题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然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整理时间回答问题,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结果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进一步的理解,现举一个例子:教材P19例3通过例题的讲解,同学们对函数的表示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做一个相关的题加深印象。练习1已知苹果的单价为4元,买x(x∈{1,2,3,4,5})斤苹果需要y元。试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解:函数的定义域为数集{1,2,3,4,5},则,用解析法将函数y=f(x)表示为y=4x,x∈{1,2,3,4,5}用列表法将函数y=f(x)表示为X12345Y48121620用图像法将函数y=f(x)表示为练习2P28习题1.2A组第3题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并说出他们的定义域和值域。(1)y=3x(2)y=-4x+5(3)y=8/x(4)y=x2-6x+7解:(1)定义域:x∈R(2)定义域:x∈R值域:y∈R值域:y∈R(3)定义域:x∈{x|x≠0}(4)定义域:x∈R值域:y∈{y|y≠0}值域:y∈{y|y≥-2}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能用三种表示法表示的,那么,在实际情境中,我们就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取适当的表示法。用一个例题来说明:教材P20例4(三)课堂知识巩固练习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练习3在学校的洗衣店每次洗一次衣服需支付4元。(1)根据题意填写下表:洗衣次数n123456789洗衣费用c4812162024283236(2)写成解析式并画出图像。解析式为C=4n,n∈{1,2,3,4,5,6,7,8,9}图像为(四)知识小结1、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特征;2、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函数表示法。(五)课后作业目的:巩固、强化,提高。画出函数G(n)=3n+1,n∈{1,2,3}的图像N123G(n)4710图像为(六)板书设计1.2.2函数的表示法解析法、图像法、列表法的定义及其特征例1例2练习1练习2练习31.3函数的基本性质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必修一第1.3.1“函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第一章中的函数概念后对函数的性质展开研究的,其第一课时主要是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从知识的网络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基础,在研究函数的值域、定义域、最值等性质中有重要应用,在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数列的性质等数学的其他内容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同时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数形结合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等等.这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2.教学重点:形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3.教学难点:形成增(减)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如何从对图象升降的直观认识过渡到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函数增(减)的定义;另外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与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三.
本文档为【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说课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慢慢老师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数学
上传时间:2021-08-26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