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湘教版-金牌学案地理必修3练习

湘教版-金牌学案地理必修3练习

举报
开通vip

湘教版-金牌学案地理必修3练习课时训练4 区域经济联系基础夯实从四川小镇普光到国际大都市上海,遥遥2000多千米,如今被一条绿色的能源大动脉——川气东送工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结合我国常规能源消费结构表(单位:%),完成第1~2题。 年份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 1978 70.7 22.7 3.2 3.4 2000 66.1 24.6 2.5 6.8 2007 69.4 20.0 3.4 7.21.关于川气东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工程的优势在于市场广阔B.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C.明显改善四川省大气...

湘教版-金牌学案地理必修3练习
课时训练4 区域经济联系基础夯实从四川小镇普光到国际大都市上海,遥遥2000多千米,如今被一条绿色的能源大动脉——川气东送工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结合我国常规能源消费结构表(单位:%),完成第1~2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年份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 1978 70.7 22.7 3.2 3.4 2000 66.1 24.6 2.5 6.8 2007 69.4 20.0 3.4 7.21.关于川气东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工程的优势在于市场广阔B.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C.明显改善四川省大气环境质量D.使天然气取代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地位2.川气东送和西气东输的目标市场都有江苏,其主要原因是(  )。A.天然气具有高效、安全、清洁的特点B.省级政府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C.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D.江苏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和国际市场接轨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川气主要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规能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川气东送会加快四川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川气东送对带动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川气东送主要改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质量,对四川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没有直接作用;川气东送能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但不会改变此现状。第2题,江苏省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第3~4题。3.由图中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4.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答案3.C 4.B解析本组题综合考查曲线的判读、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本题从图中可以看出,T1到T2剩余劳动力大减,人均工资猛增,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低于乙类企业(甲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证明该地区在T1到T2阶段经历了产业升级,即经历产业结构调整,故第4题选C项。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即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2011年4月14日,西气东输二线轮南至吐鲁番支干线工程试验性工程开工,工程竣工后,有望解决新疆托克逊县无天然气的历史。据了解,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霍尔果斯口岸,东至上海,南至广东、广西,途经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市、自治区,线路总长近9100千米,工程包括1条干线和8条支线,2011年年底建成投产,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大意义。材料二 我国海外气源及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图。(1)由材料知,引入海外气源或塔里木新增气源是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建设的基础。在我国能源战略中,与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是重点之一,试分析其优势有哪些。(2)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经过青海、四川进入湖南和广西地区的原因是什么?对两地区的发展有何意义?(3)与第一条西气东输管线相比,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有何优势和劣势?答案(1)两国天然气储量大;陆上邻国适宜于建设管道运输并且不经过第三国家,能源安全有保障;可以不间断运输。(2)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四川盆地属于我国四大天然气分布区之一。意义:可促进两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两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推动两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当地天然气的使用,减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3)优势:气源更充足,可覆盖华中、华南能源短缺区;优化该区能源结构,缓解因燃煤造成的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劣势:西段所经地区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投资大;所经地区多为人口稀少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发挥作用小。能力提升6.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其中①和③的目的地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图中①②③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导学号51410052)A.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B.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C.能源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D.能源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答案D解析根据路线图的走向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出①为西气东输工程,调配的为天然气;②为南水北调工程,调配的为水资源;③为西电东送工程,调配的为电力资源。读我国服装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第7~9题。(导学号51410053)7.新疆、四川吸引服装产业移入的突出优势区位条件分别是(  )。             A.市场、产业基础 B.原料、劳动力C.交通位置、技术 D.政策支持、资金8.服装产业的大量移入,对四川省的主要影响是(  )。A.跨省人口流动减少,省内人口流动增加B.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结构升级C.加快城市化进程,成为西部制造业基地D.产业升级困难,生态环境压力增大9.未来,我国服装产业(  )。A.在西部地区的服装加工企业布局将更加分散B.专业化生产将突出,规模效应将减弱C.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生产分工将更加明确D.研发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销售基地向西部转移答案7.B 8.A 9.C解析第7题,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产区;四川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第8题,四川是东部地区民工的主要输出地,服装产业的转入将使流向东部地区的人口减少,同时省内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增加;服装产业的转入将优化四川的产业结构,缓解人地矛盾,但不可能因此成为西部制造业基地;服装产业转出有利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第9题,未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服装生产分工明确,东部主要为研发、销售基地,中西部则为加工生产基地,多集聚布局,各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更突出,规模效应将增强。10.(研究性学习)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次大型的产业转移,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前两次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中心之间的转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工业三次转移示意图。材料三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 国家地区 每个雇员年产值(千美元) 日工资(美元) 年工资/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德国 87 45 188.8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菲律宾 23 5 79.4(1)根据材料一、二写出全球前三次产业转移的路线及第四次产业转移策源地主要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区域。(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4)简述产业大量转出对转出地就业和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答案(1)第一次:美国→日本、德国。第二次: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美国→亚洲“四小龙”。第三次:亚洲“四小龙”→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德国→中国东南沿海,美国→中国东南沿海。第四次产业转移策源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2)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4)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解析第(1)题,从材料二中读图即可得到答案,但必须按照正确的迁移顺序来回答。第(2)(3)题,要结合表中数据,从年工资/年产值的大小、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第(4)题,产业转移会导致转出地失业率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课时训练5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基础夯实2015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是“通过可持续粮食系统实现所有人的粮食安全”。我国是世界荒漠化问题突出的国家之一。据此完成第1~2题。1.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2.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决定荒漠化进程D.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答案1.C 2.A解析第1题,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广布,水土流失导致红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导致山区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西北干旱区沙漠化严重;黄淮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明显。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加剧了这一过程,而且往往是决定性因素。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第3~4题。3.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4.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答案3.A 4.B解析第3题,我国西北各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加上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土地荒漠化严重。第4题,防止土地荒漠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保护现有植被,严禁乱砍滥伐。5.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甲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乙、图丙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甲、图乙、图丙,完成下列各题。图甲图乙图丙(1)说明图甲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2)指出图乙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答案(1)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植被稀疏。(2)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疏松(或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解析第(1)题,在叙述我国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时,要从“干旱、半干旱(气候)、沙漠(土壤:荒漠和黄土)分布、植被”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指出图乙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要把“季节分布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这两个概念区分清楚。能力提升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读图,完成第6~7题。(导学号51410061)科尔沁草原的变化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6.有关图示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是草地退化B.土地利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C.土地利用问题的后果是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D.草地退化会导致沙化面积扩大7.针对上述土地利用问题,科尔沁地区恢复生态环境的正确措施有(  )。①控制人口 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③发展单一放牧,规定只放一个畜种 ④实行轮牧、退牧 ⑤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舍饲养畜为游牧 ⑥依法加强草原保护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⑥答案6.B 7.D解析第6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第7题,要恢复草场生态,应控制人口、发展经济;改变单一放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实行轮牧、退牧;建设人工草场,发展舍饲畜牧业;依法加强草原保护。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读图,完成第8~9题。(导学号51410062)8.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B.海拔4500~4600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D.海拔4300~4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9.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水分、气温B.土壤水分、坡度C.气温、光照D.光照、坡度答案8.D 9.B解析第8题,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根据题图作出判断,居民点密度与草地退化率、草地退化面积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草地退化率最小是海拔5200~5300米处;海拔4300~4400米处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因此D项正确。第9题,黄河源4200~4700米范围内,坡度较小,多湖泊、沼泽,土壤水分条件好,因此B项正确。10.(研究性学习)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51410063)(1)该顺口溜具体反映了哪种地理现象?(2)要缓解这种地理现象,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沙漠化现象。(2)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中注意环保。课时训练6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基础夯实读我国1825年和1958年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1.洞庭湖面积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 ②围湖造田 ③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 ④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2.洞庭湖面积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沙漠化面积扩大C.农作物单产上升D.旱涝灾害频率增加答案1.B 2.D解析第1题,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都可能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其中,人口激增及其产生的发展需求是洞庭湖萎缩的根本原因,而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属于自然原因。第2题,湖泊萎缩、湖泊水量减少产生的影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水循环减弱,大气降水减少;湖泊调洪能力下降,使该区域及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加;鱼类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洞庭湖平原附近属于湿润地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湖泊萎缩不会影响农作物单产量。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是我国第11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第3~4题。3.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气候寒冷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A.①③⑤ B.①②③C.②④⑥ D.④⑤⑥答案3.A 4.C解析第3题,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第4题,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作用,同时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5.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总面积300000公顷,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导学号51410065)(1)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草本泥炭沼泽的自然条件。(2)人们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答案(1)四川(2)水源充足,排水不畅;处在一定时期的沉积环境下;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3)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4)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能力提升6.下图中反映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导学号51410066)A.甲和丙 B.乙和丁C.甲和丁 D.乙和丙答案B解析湿地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以湿地破坏后气温年较差变大,对应乙线;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增大,对应丁线。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湿地是中国首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素有“珍禽王国”“候鸟天堂”“中国第二长城”之美名。近几十年来,由于湖区不合理开发,鄱阳湖湿地面临生态失衡的严重危机。面对此现状,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批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据此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图(下图),完成第7~9题。7.鄱阳湖湿地与三峡湿地相比,不具有的重要价值是(  )。A.维持生物多样性B.调蓄洪水和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C.航运和旅游观光D.发电8.鄱阳湖被誉为“候鸟天堂”,其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9.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答案7.D 8.A 9.B解析第7题,鄱阳湖湿地地势较低,落差较小,并且位于湿润地区,其灌溉、发电作用不明显。第8题,鄱阳湖成为冬季候鸟栖息地的原因有纬度低,气候适宜,适于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第9题,“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位下降。10.(2016·广东中山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材料二 L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1)试描述L湖湖底坡度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2)阅读材料,试分析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的原因。(3)简要说明L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水湖的过程。答案(1)(L湖湖底)西、北侧坡度较小,东、南侧坡度较大。理由:(湖泊)西、北侧水位线(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小;东、南侧则相反。(2)(湖泊)西侧地势较平坦(坡度较小),浅滩面积广;(湖泊)西侧(有甲)河流注入较多淡水,湖泊盐度较小(或有甲河注入,淡水资源丰富)。(3)(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甲河)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水量减少,出湖水量(乙河水量)减少;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积累(湖泊盐度逐渐升高)。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湖泊最高水位时,湖的东、南侧水域覆盖的面积比西、北侧要小得多,说明湖泊的西、北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东、南侧相反,即西、北侧坡度较小,东、南侧坡度较大。第(2)题,湖泊西侧地势较平坦,坡度较小,浅滩面积广。西侧有甲河流注入,淡水资源丰富,所以芦苇广布。第(3)题,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湖泊水量减少,出湖水量减少,乙河水量减少,与河流淡水水体交换量少,导致盐度升高。课时训练7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基础夯实1.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当地洪水与降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夏雨较多,而且集中B.冬雨较多,而且集中C.秋雨较多,而且集中D.冬季和早春降雨多,连续而且范围大答案D2.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水资源综合开发带来经济效益 ②为流域内居民提供了廉价火电 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④不断创造新的投资额 ⑤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⑥优化调整了流域内产业结构A.①③⑤⑥B.①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③⑤⑥答案B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图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图b)。读图,完成第3~4题。图a图b3.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4.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C.Ⅲ、Ⅱ、Ⅰ D.Ⅰ、Ⅲ、Ⅱ答案3.C 4.C解析第3题,图a中Ⅰ到Ⅲ三个阶段显示两个明显特征,图中植被覆盖率减少,居民点增加,用水量增多,蒸发量会减少,地表径流由于植被的减少,水土保持作用减弱,使地表径流增加,因此下渗减少,故C项正确。第4题,同样的暴雨过程,由于植被覆盖率减少,使河流径流量变化越来越大,因此Ⅰ到Ⅲ三个阶段对应的径流量变化应该是③②①。5.(2014·北京文综)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应对措施:例如,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解析第(1)题,考查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气候方面,海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发生旱涝灾害。在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既可以防治旱涝灾害,在洪水期蓄水,在干旱季节提供水源,调节降水的时间分配。地形方面,下游地区为平原,海河独特的水系特征决定了洪水期上游支流同时来水,水位上涨快,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开挖入海河道可以防治洪涝灾害。第(2)题,考查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措施。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节水措施以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包括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灌溉技术,以及修建农业基础设施以减少水的下渗和蒸发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3)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旅游业不仅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同时可能会破坏植被,进而产生水土流失,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加。应合理规划,立法管理、保护植被等。能力提升图示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近几年这里经济发展迅速。读图,完成第6~7题。(导学号51410069)6.关于图示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的水量大 ②河流汛期较短,集中于夏季 ③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④冬季无结冰,含沙量相对较小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7.图示河流流域的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①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②科技发达 ③水力资源丰富④水运便利 ⑤经济基础好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⑤答案6.C 7.B解析第6题,该河为我国南方某河流,因此河流的水量大、汛期较长、无结冰期、含沙量相对较小。根据图示来看,该流域受地形限制,流域面积较小。第7题,该河流流域的中上游地区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8.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是(  )。A.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B.基塘生产C.加大开发力度D.提高流域的开放度答案B解析基塘生产是我国珠江三角洲等低洼易涝地区的独特的生产模式。田纳西河流域的大部分为山区,下游为平原,地势相对较高。9.在农业方面,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注重分析研究各地区特点,下列符合因地制宜生产的是(  )。 (导学号51410070)①坡地较多的地方以栽培果树为主 ②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 ③发电厂附近,又利用电厂余热,发展热带作物的生产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 D.①③答案A解析田纳西河流域发电厂附近,利用电厂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10.(2016·安徽六安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委内瑞拉人口3200多万人,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其经济严重依赖于原油出口。马拉开波湖,面积达1.34万平方千米,水深平均达20多米,为南美洲最大的湖泊,湖水北浅南深,盐度较低,但北咸南淡。石油资源丰富,日产原油200万桶以上,50多年前人们开始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以便大吨位的货轮和油轮驶入湖区装载石油及产品。(1)结合材料分析马拉开波湖湖水北咸南淡的原因。(2)简要分析马拉开波湖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3)20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始在马拉开波湖投资开采石油。试分析图示地区吸引中国石油投资开采石油的优势条件。(4)对于该湖区未来经济发展,有人主张在湖区继续开采石油,发展石化工业,也有人主张应该取缔石油开采及相关产业而发展渔业。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答案(1)南部(降水量大)入湖河流多,有大量淡水注入;北部与加勒比海有水道连接,湖水受海水混合不断变咸;人工拓宽入海水道加剧了海水倒灌,增加了北部湖水盐度。(2)湖区面积大,水深适宜,为鱼类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入湖河流多,注入淡水和营养盐类多,饵料丰富;纬度较低,湖区光热充足,有利于水生浮游生物的生长;湖区与海洋相通,导致湖泊鱼类多样。(3)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历史悠久,配套基础设施齐全;疏浚后的入海通道,便于湖区与海洋沟通,交通便利;周边城市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当地政府政策支持。(4)支持继续开采。理由:湖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石油开采业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支持发展渔业。理由:湖区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渔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发展渔业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发展石油产业,会导致石油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解析第(1)题,从河流淡水和稀释作用、受海水混合、海水倒灌三个角度思考。第(2)题,从湖泊面积、河水带来有机质、光热、鱼类等方面着手分析。第(3)题,从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劳动力、政策多角度分析。第(4)题,为开放性题目,两种观点,只要理由合理即可。课时训练8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基础夯实1.读美国本土轮廓图,判断下列关于美国农业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本土大部分属于热带和温带,水热条件适宜于栽培多种农作物B.全国有2/3的地区为平原,地势平坦,土地广阔C.中部为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沃D.平原地区人口众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答案C解析美国本土大部分处于25°N~49°N,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在落基山脉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是广阔的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1/2。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耕作和大规模经营。美国中部平原人口较少,地广人稀,为大规模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读美国农业带局部分布示意图,完成第2~3题。2.影响农业带①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势平坦 B.水热充足C.劳动力 D.消费市场3.有关农业带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农业带平原辽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②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专业化生产区 ③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④气候湿冷,无霜期短,不适于种植谷物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2.D 3.C解析第2题,农业带①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地区,为乳畜带,密集的人口与城市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第3题,图中②为美国玉米带,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专业化生产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这里光热较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4.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借鉴美国经验,因地制宜。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正确的是(  )。 (导学号51410072)①甲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大力提高粮食产量 ②乙地区要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大面积推广烟草种植 ③丙地区要注意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丁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位于河西走廊,为典型的干旱区,利用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但生态脆弱,要控制开发力度;乙为云贵高原,由于多石灰岩分布,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壤较贫瘠,但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热条件好,可发展花卉种植业;丙为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产区,多风沙、旱涝灾害,并且土地盐碱化严重,改造中、低产田是该区农业发展方向;丁为三江平原,现仍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该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5.读美国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图甲)和美国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美国图示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2)试分析图甲所示区域主要河流航运价值高的原因。(3)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与我国相比,其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答案(1)地势东西高,中间低;西部为高山,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原。(2)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较小;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河湖海陆联运成网,交通便捷,通达性好。(3)平原面积广阔,耕地比重大;土壤肥沃;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水旱灾害少;水源充足,河网众多,灌溉便利。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分布即可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第(2)题,从河流的流向、流量、结冰期以及流经地区等角度去分析航运价值高的原因即可。第(3)题,从地形、土壤、灌溉及降水变化和水旱灾害等角度分析即可。能力提升读甲、乙两地区棉花分布(阴影区域)示意图,完成第6~7题。(导学号51410073)6.甲、乙两地区棉花生长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光热充足 ②水热组合好 ③有灌溉水源 ④土壤肥沃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7.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①交通不便 ②劳动力价格低 ③政策扶持力度小 ④科技水平低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6.B 7.C解析第6题,根据经纬度可知,甲地区处于南回归线附近,应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大分水岭西侧;乙地区为我国新疆棉花产区。甲、乙两地区的棉花都分布在气候较干旱、光热充足,且有丰富灌溉水源的地方。第7题,甲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差,科技水平较低。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读图,完成第8~9题。(导学号51410074)8.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A.①②⑤ B.②③④C.②④⑤ D.③④⑤9.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A.①②⑤ B.②④⑤C.②③⑤ D.①③⑤答案8.D 9.C解析第8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故选D项。第9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量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10.(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材料二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箭头的方向代表粮食流通方向,粗细代表流通量)(1)简要说明箭头A、B、C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积极意义。(2)为增强“北大荒”品牌的竞争力,北大荒农垦集团在今后生产中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答案(1)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2)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提高附加值;利用饲料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解析第(1)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态环境,应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粮食种植,故需要从东、中部地区运进粮食。第(2)题,从加大科技投入,保护农业生态,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课时训练9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基础夯实德国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之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鲁尔区面临着如何实现产业转型,重振辉煌的问题。读鲁尔区工业分布和原料来源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铁矿石来源,完成第1~2题。1.鲁尔区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主要来自(  )。              A.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B.澳大利亚、加拿大C.法国、瑞典、俄罗斯D.法国、荷兰2.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下列因素与其兴起无关的是(  )。A.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B.便利的水陆交通C.广阔的市场D.充沛的水源答案1.C 2.A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有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兴建铁路后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第3~4题。芝加哥区位示意图3.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4.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相比较,鲁尔区(  )。A.铁矿石短缺B.科技力量雄厚C.水资源丰富D.水陆交通便利答案3.B 4.A5.山西省围绕煤炭开发,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铝土、铁矿资源,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但其经济结构单一,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导学号51410076)(1)分析山西省开展煤炭综合利用的有利条件。(2)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相比较,山西省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3)针对重化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你认为山西产业结构应如何调整?答案(1)煤炭、铝土、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区。(2)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等。(3)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如大力发展煤化工等煤炭深加工工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和机械制造等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能力提升下图是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读图,完成第6~7题。(导学号51410077)6.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钢铁工业变化不明显B.第一产业迅速发展C.第三产业比重下降D.化学工业比重上升7.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B.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C.荷兰填海造陆提供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用水,西部水源丰富答案6.D 7.B解析第6题,从图中信息可知,各产业的变化如下:第三产业从15%到33%;钢铁工业从65%到39%;化学工业从20%到28%。可见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第7题,鲁尔区的钢铁工业需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因此将炼铁厂向西部集中,可以降低运费。下图为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导学号51410078)8.上图中有一个箭头不恰当,这个箭头是(  )。A.① B.②C.③ D.④9.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时,从环境因素考虑,下图中所示最合理的模式是(阴影部分表示工业区,非阴影部分表示居民区)(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8.D 9.A解析第8题,鲁尔区以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为核心,形成了电力、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由图可知,箭头④不恰当,化工厂不能为机械厂提供服务。第9题,考虑钢铁工业产生大气污染及当地盛行西风的影响,钢铁工业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即城区的东北方向。10.(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近年来,陕西省依托富集的煤炭资源优势,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推动煤炭地位与日俱增的时代背景下,加快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步伐,着力实施三大转化:逐步推进煤向电转化;重点实施煤向化工转化;鼓励支持煤电向工业转化。陕西省整合优势煤炭资源,调整煤炭产业结构,走煤炭产业健康、持续、跨越式发展之路。材料二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新疆是中国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到2020年,新疆将建成全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1)试分析新疆能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的条件。(2)结合材料一,试分析新疆能源战略基地的发展方向。答案(1)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丰富,另外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十分丰富,再加上邻近中亚和俄罗斯,有利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输入,因此新疆能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2)将能源以煤电、煤化工产品等形式实现转化,然后通过输电线路或管道供应市场;对能源进行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疆能源战略基地开发的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受所处位置和气候的影响,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且邻近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和俄罗斯。第(2)题,能源战略基地的发展方向是既要扩大能源的消费市场,又要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章过关检测(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2015·课标全国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2题。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17时 B.17~18时C.18~19时 D.19~20时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答案1.C 2.B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沙尘暴对气温、气压及天气的影响。第1题,主要考查沙尘暴经过时气温、气压的变化情况。夏季沙尘暴的出现一般是由快行冷锋形成的,因此沙尘暴经过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由图可知,在18~19时,气温快速下降,气压快速升高,应为强沙尘暴经过时的气温、气压变化情况。故选C项。第2题,强沙尘暴经过时,空气中沙尘大量增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强沙尘暴经过时,出现大风,说明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增大,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故选B项。(2016·辽宁沈阳质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蒙古国约有850个湖泊和2000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变成了荒漠。据此完成第3~4题。3.在过去的30年里,导致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是 (  )。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 ②生态系统脆弱 ③人类活动方式游牧为主 ④全球气候变化 ⑤多内流河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4.在过去的30年里,蒙古国气候要素经历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A.降水大量减少 B.降水大量增加C.气温升高 D.气温降低答案3.B 4.C解析第3题,蒙古国深居内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成因与地理位置、人为因素、气候变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关。第4题,由题干中湖泊河流干涸,可知气候变暖的影响显著。(2016·湖南衡阳月考)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示意图,完成第5~6题。(导学号51410091)5.甲湖湖面比20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主要原因是(  )。①湘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湖泊 ②围湖造田 ③气候异常,降水减少 ④湖滨土地沙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6.治理乙湖污染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①该湖流域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 ②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 ③减少网箱养殖面积 ④引水入湖,使湖水能不断循环和流动 ⑤节约用水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 D.②③⑤答案5.A 6.A解析第5题,甲湖为洞庭湖,位于长江沿岸,其面积比20世纪缩小了近一半。主要是上游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淤塞萎缩以及围湖造田造成的。第6题,治理乙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主要通过减少营养物质的注入和加快净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故选项A正确。(2015·课标全国Ⅱ)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第7~9题。a      b7.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A.2个月 B.3个月C.4个月 D.5个月8.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9.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7.C 8.B 9.C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圣劳伦斯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凌汛的治理措施。第7题,由图b可知,蒙特利尔气温低于0℃的时间为1月、2月、3月、12月,共4个月。因此,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4个月。故选C项。第8题,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之间有水电站分布,说明此河段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不易结冰。故选B项。第9题,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在发生凌汛时,河段修建拦冰栅,实施分段拦冰,减小凌汛危害;拓宽部分较窄河道增大水流下泄也可以减小凌汛危害。故选C项。(2016·山东东营一模)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下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质优、埋藏浅、分布广泛。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用大量水来控制粉尘,铜矿经济给本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问题。据此完成第10~12题。(导学号51410092)10.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强B.岩浆侵入接近地表C.地势高,沉积土层薄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11.与乙区相比,甲区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地形 B.水资源C.技术 D.交通12.出口铜矿石对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扩大就业 ②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③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 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0.B 11.B 12.C解析第10题,铜矿属于内生矿,由岩浆活动形成,若铜矿埋藏浅,主要是侵入岩接近地表。第11题,铜矿开采需要水,甲区是热带沙漠气候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因素。第12题,出口铜矿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但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铜的冶炼也污染环境,出口铜矿能减少对国内的环境污染。(2015·课标全国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第13~14题。13.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14.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答案13.D 14.A解析第13题,主要考查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对蔬菜、花卉的需求增加,市场价格上涨,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了桑基、蔗基鱼塘。故选D项。第14题,主要考查产业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塘农业是传统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是在当地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由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基塘生产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因此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下来的很少。故选A项。(2016·安徽六安联考)读长江中游某支流某河段示意图(图a)和该河段河水水位年变化曲线图(图b),完成第15~16题。图a图b15.下列有关图a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M等高线的值是70米B.甲地区修建公路平时有利人们游览,汛期有利于防汛物资的运输C.丙处的人们可以看见河里的行船D.丙处夏季地下水补给河水16.结合两图分析下列有关乙地开发利用的说法,合理的是(  )。A.利用荒地植树造林B.地势低平,水源便利,种植水稻C.开辟为季节性河边浴场D.可以种植油菜答案15.B 16.D解析第15题,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和河流判断,M等高线的值应为65米;丙处与河流之间有高地阻挡视线;夏季河流是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第16题,长江流域适宜种植油菜。(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完成第17~18题。17.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18.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答案17.B 18.A解析第17题,考查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城镇化率的理解。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国家即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找到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点,作竖直的辅助线,与城镇化率最高的曲线相交,然后从交点作水平辅助线,来读出当时该国的城镇化率约为66%(如下图),则乡村人口比重约为34%,故B选项正确。第18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表现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在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所代表的曲线是最下面的一条,它的特点是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镇化率水平低,因此它应该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城市化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工业化,说明
本文档为【湘教版-金牌学案地理必修3练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東門涙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MB
软件:Word
页数:7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4-22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