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品中国文人》(18位文人)《品中国文人4——嵇康》

《品中国文人》(18位文人)《品中国文人4——嵇康》

举报
开通vip

《品中国文人》(18位文人)《品中国文人4——嵇康》 嵇康 小 引 本文瞄准嵇康,同时将著名的“竹林七贤”收入眼帘。嵇康是七贤之首。鲁迅先生及诸多学者推崇的“魏晋风度”,嵇康等人是第二批主力军。 魏是三国时代,晋是三国的结束。晋又分西晋、东晋,加上南北朝,历时近三百年,从公元290年到581年。持续的政治动荡,兵祸连年,百姓遭殃。直到隋朝,中国才重归一统。 什么叫魏晋风度呢?曹操那个年代文人辈出,有著名的“建安七子”,建安是年号,七子主要是王粲、孔融、陈琳等。而曹操和他儿子曹丕、曹植也是大文人。他们的文章风格一反汉赋的虚华,很随意,很自由,言之有物,有内...

《品中国文人》(18位文人)《品中国文人4——嵇康》
嵇康 小 引 本文瞄准嵇康,同时将著名的“竹林七贤”收入眼帘。嵇康是七贤之首。鲁迅先生及诸多学者推崇的“魏晋风度”,嵇康等人是第二批主力军。 魏是三国时代,晋是三国的结束。晋又分西晋、东晋,加上南北朝,历时近三百年,从公元290年到581年。持续的政治动荡,兵祸连年,百姓遭殃。直到隋朝,中国才重归一统。 什么叫魏晋风度呢?曹操那个年代文人辈出,有著名的“建安七子”,建安是年号,七子主要是王粲、孔融、陈琳等。而曹操和他儿子曹丕、曹植也是大文人。他们的文章风格一反汉赋的虚华,很随意,很自由,言之有物,有内在的风骨,文学史称之为“建安风骨”。这些人是魏晋风度的第一批主力军。我们要讲的“竹林七贤”,在时间上稍后。这七个人,除了写有风骨的文章,还清谈,还放浪,行为似乎很不检点。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他们特异的文品和人品,合称魏晋风度。当然还有其他人,比如前面提到的曹氏父子。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身上就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也许可以这么讲:魏晋风度,戎马一生的曹操开了风气之先。鲁迅说:“曹操是改革文章的祖师爷。” 中国历史上,魏晋风度名气很大,它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出文学的范围。 而文人和权力打交道的悲惨故事,也许首推嵇康。他的死令人揪心。行刑的场面像精心布置的大舞台。 嵇康跟谁打交道?跟司马昭。 撇开史书不谈,司马昭在民间的形象,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心狠手辣。这个人太厉害了。 魏晋之交皇权更迭,司马昭集团日益坐大,对曹操的家族下手。嵇康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肯趋附,拒绝进入权力的核心层,于是得罪了权臣钟会,得罪了威逼天子的司马昭。 嵇康死于两样东西:名气太大,性格太直。直接的死因则是两封绝交书,前一封写给高官兼老朋友,后一封,涉及一桩闹得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桃色事件也是当时万众瞩目的伦理事件。 钟会利用这两封信弄死嵇康,司马昭又弄死有反骨的钟会。 读历史,读来读去就像看大片……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钟会。此人担任主帅进军成都,灭了刘备建立的蜀汉。他自恃手握十万重兵,在前线扯起反旗,却被他的部下剁成肉泥。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而嵇康,则可能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最好的例子。 1 魏晋时代,杀气与文气俱盛。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兵荒马乱的,却反而催生文学家和思想家。仔细一想,也不奇怪。西方人有个理论:战争能激活很多东西。十九世纪拿破仑横扫欧洲,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打出了多少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直接就是战争的产物。加缪的《鼠疫》、《局外人》,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大双心河》,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以及艾略特、庞德的诗歌,都是在二战的阴影下生长出来的。“安史之乱”成就了杜甫,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导致鲁迅横眉怒目,而艰苦卓绝的长征,为毛泽东的伟大诗篇提供了灵感之源 一般说来,和平年代容易令人昏睡。当然,这是一种幸福的昏睡。和平年代的好作家,是那种居安思危的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量日常生活,玩味当下,警示未来。他们也会寻找敌对势力,社会的不公正,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他们的两个最大的敌手。 先秦是公认的大时代,魏晋也是,各种各样的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鲁迅先生不轻易赞美古人的,但他心仪魏晋风度,在广州做过长篇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有点拗口,演讲却明白易懂。鲁迅对嵇康,对阮籍,对古今第一酒鬼刘伶,赞赏有加。 竹林七贤,通常以嵇阮并称,后面依次是: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个不同寻常的男人走到一块儿,类似超级沙龙,普通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及。他们怪异的言谈举止,包括惊世骇俗的著述,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为什么?因为他们当中不乏“高干子弟”,先后都曾涉足官场,又占有明显的文化优势。嵇康为中散大夫,别号“嵇中散”。阮籍做过步兵校尉,史称“阮步兵”。山涛、王戎则是高官…… 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 曹操能写诗,也能喝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的儿子曹丕以网罗天下文人著称,自己也是文学批评家,写过专著《典论》,认为文章是千古大业,“不朽之盛事”。统治者好文辞,文人如雨后春笋。虽然曹操也杀文人,比如他杀了孔融,杀了博学多智的杨修。 古代文人和统治者,常常是一对冤家,离不开又见不得。 在某些历史时刻,文人坚持做人的品格,将遭受灭顶之灾。 前面用过一个词:杀气。杀气腾腾是书写中国历史的常用词。三国时代五十余年,充满了刀光剑影。而春秋战国四百年,也一直在打仗。战争催生思想和文学,从诸子百家到魏晋风度。 说魏晋风度,我首先想到的倒不是魏晋人物,而是蜀汉的诸葛亮。杜甫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后世的中国人几乎无不景仰他。他也写文章,前后《出师表》,在“表”这类例行公文中,罕见的文字出色,真情感人,一副大家作派,却是余力为之,像毛泽东和鲁迅的书法。他以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读书、弹琴、清谈、漫游,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他身上兼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风范,难怪他的敌人都格外尊敬他。法家重法度,墨家讲兼爱,他有能力使二者统一起来。他留给人的印象,是出仕可,隐居亦可,怎么都行。这是一个异常饱满的男人,出和隐都理由充足。而一旦为官他绝对正直,忠君,爱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弟弟诸葛诞在北魏,三兄弟各事其主,一样的口碑极佳,为中国历史所罕见。三兄弟又始终和睦,表现了一种今人似乎难以理解的博大襟怀。 中国文化造就了诸葛亮这样的伟人,值得中国人永远骄傲。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历代优秀的知识分子,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孟子这句名言。 诸葛亮五十四岁死于五丈原,太年轻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他权力之大,完全可以取代刘禅,但他没有这么做,不学曹操篡汉,更不学司马昭篡魏,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 以天下苍生为念,不能搞动乱…… 以风度观孔明,他确实不在魏晋人物之下。 乱世之乱,也能“乱”出伟男子奇男子,如同烂泥塘生出艳丽的荷花。 嵇康和诸葛孔明外表相似,都长得高大英俊,举止潇洒,都是弹琴的高手。孔明“面如冠玉”,嵇康喝醉酒时,朋友形容说若玉山之将崩。他们都是自学成材,看书从不死记硬背,凭着极高的悟性,一个“观其大略”,一个“学不师受”。他们各自的好朋友,都被写进了正史。嵇康本人,有《晋书》的正传,《三国志》的附传,野史杂记涉及他的更多,如《晋阳秋》、《魏氏春秋》、《世说新语》等。 当时的流行概念: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占人和,嵇康占地利。可惜两人都不占天时。 魏晋风度是群体现象。一大群政治家、军事家、雄辩家、阴谋家、文化精英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贵族有贵族的派头,布衣有布衣的风采。美男子受崇尚,丑男人也有充分的表演机会,比如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庞统、张松。刘伶生得矮小丑陋,可他能量不小,一辈子花样百出。丑人能像他,也能活得魅力四射。 魏晋风度的出现也非偶然,它有沃土,有产生它的时代背景。由于战争,统治思想的光环日益减淡,各阶层的利益大洗牌,文化价值、生活方式均呈现多元走向。 魏晋风度历经三代人,五六十年的光景。这个历史瞬间,凝聚了非凡的文化力量。它向晋以后的历朝历代喷发,至今犹见力度。 那也是一个充满时尚的年代,而时尚的倡导者是知识分子。士人的吃穿住行,好像全社会都在仿效。所谓名士、高士,当时是流行甚广的词汇。嵇康写过《高士传》,收集盘古开天地以来的高士119人。如果加上他本人,就是一个整数。 魏晋大城市,洛阳、长安、许昌,包括小城山阳,时尚随处可见。穿漂亮衣裳是时尚,扪虱而谈也是时尚……边捉身上的虱子,边谈高深的学问。平民走路像军人,时尚;贵族躺在路边睡大觉,同样时尚……时尚折射时代,古今皆然。 总之,那个年代挺丰富的、也挺有趣的,城里的各色人等,各呈姿态。 中国历史长河,这样的景观可不多。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嵇康走在最前面。 2 嵇康是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后迁居到河内山阳(今河南修武县西北)。这地方因位于太行山的南面,故称山阳。 山阳离洛阳不远,官道畅通,快马只须两个时辰。洛阳是魏国的首都。魏、蜀、吴争雄,占据中原的强大的魏国,境内相对平静,文人多。东吴和西蜀,载入文学史的人很少,可能因为国小,全民动员打仗,没工夫写文章。有记载说,蜀国的综合国力,只有魏国的十分之一。 嵇康是曹氏集团的人,父亲嵇昭、哥哥嵇喜官职显赫,他本人“龙章凤质”,相貌才华都是超一流。本指望追随父兄一展鸿志的,不幸碰上司马昭乱政。曹氏司马氏两大权力集团明争暗斗,他不像阮籍夹在中间,他的态度很明确: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搞吃里扒外。这是当时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卖主求荣和弃暗投明,有原则区分的。 中散大夫是个闲职,俸禄有限,嵇康打铁挣钱,既补贴家用,又为朋友们聚会买酒喝。他家有个园子,铁匠铺在一棵大树下,炎炎夏日他挥舞大铁锤,向秀扯风箱鼓风,也有人说是用皮囊。嵇康打铁手艺好,产品供不应求。他不打兵器,专打农具。史称他“性绝巧而好锻”,可见他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类似制造木牛流马的诸葛孔明。 嵇康打铁,言语不多。向秀小嵇康十几岁,也常常沉默。向秀字子期,正在研讨庄子,向嵇康学习。他原是无名小辈,经山涛推荐,走进名士云集的竹林。他和王戎是竹林里的小弟弟。 竹林也是嵇康家的,在一块坡地上,占地数十亩,有山泉,有小溪。中间一块平地,摆放石椅石桌,有竹子编成的琴台、躺椅,有形状各异的酒葫芦,挂在树杈上。后来地理学家郦道元专程去考察过,凭吊七贤寺,并写入《水经注》。谁建的七贤寺,不得而知。反正不是官府掏的钱。 竹林七贤的身后名,来得很迅速。 嵇康家的这片竹林,神秘而又神圣,常常有人围着竹林转,听听“嵇大师”打铁的声音也是好的,仿佛其中有玄机。 魏晋“玄风”大盛,知识分子若不能谈空说玄,很丢份的。道家的始祖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士人,通过无数次的玄谈,想敲开这扇众妙之门。而儒家的那一套对人性的束缚,历时数百年,从价值理性沦为工具理性,是统治者手中的一张反复使用的大牌。司马家族为了夺取曹家皇位,不择手段,不顾苍生,残忍,恶毒,却又装扮以孝治天下的道德面孔,令人厌恶。 而抗衡吃人的礼教,老庄学说是最好的思想武器。 魏晋尚清谈、玄谈,表面上不着边际,实则围绕着两个中心:一是赤裸裸、血淋淋的政治现实,二是思想学术本身。 3 我们进入这片竹林的日常状态。 嵇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凭什么当上读书人的领袖? 除了沉默,他各方面都有点像诸葛亮,气宇轩昂,“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史书记载:他上山采药,山民们碰到他,都以为他是神仙下凡。秦皇汉武想成仙,搞声势浩大的寻仙运动,风气波及民间,五百年不散。嵇康吃有毒的药,名叫五石散,以五种矿物混合而成,第一种是钟乳石。适当吃五石散,对强身有好处,药物学的祖师爷张仲景有研究的。据说长期服用能长寿,活到三百岁以上。有钱人吃毒药成风,药价抬高了,嵇康手头拮据时,就上山采石药。 嵇康外形飘逸,而内心有如钢铁。美国人搞大选,外形很重要。中国古代,和他们有点像,形容某皇帝,首先说他的外貌。嵇康外表出色,意志力强,玄学功底深厚,艺术修养独步当时。他做人有很高的境界,对朋友,既讲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另外他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当时的社会,非常注重这一点,竹林七贤也不免。山涛、刘伶、王戎,都是寒门出身。山涛的父亲做过县令,去世早,山涛没享几天福,一辈子耿耿于怀。阮籍虽是大家族,才华亦出众,可他的不正经太出名,连走路都要装怪,满地划斜线。阮咸是他侄子,一味模仿他。嵇康为七贤之首,是在圈子里自然形成的。七贤又为更多的士人所景仰,尤且是太学里的青年学生。 嵇康家是个聚会的场所。主雅客来勤,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聚。当然不是吃饭打牌,像今天的某些城市。 我们来看嵇康,看他怎么过日子。 从春末到秋初,嵇康看书累了就打铁。傍晚他散步,登高眺望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身边除了家人,就是朋友。儿子嵇绍尚幼,活泼可爱,阮籍经常趴在地上,让他当马骑。嵇康的家很大,但房子老了,器具旧了。做刺史(地方长官)的哥哥嵇喜,偶尔送他一点东西,但不能多送,怕他不高兴。当时的世族弟子,一般都会谋求当大官:郡官,州官,朝廷大员。嵇康拒绝,家园难免有些破败。不过他有酒,有药,有琴,有高朋满座,所以他拒绝得很彻底:高官厚禄,不稀罕。他的物质生活,已经比孔子的学生颜回强多了。朝廷大员也仰慕他,不学他“固穷”,却希望有他的名气。 有一天钟会来了,这人也是高干子弟,当年曹操的大红人钟繇的儿子。钟会自幼博学多才,堪称神童,长大了,背弃父亲做了司马昭的大红人。读《三国志》和《晋书》,会发现很多富贵人家的孩子勤奋学习,这和今天是不大一样的。 钟会是大能人,前来拜访大名士。其实他以前来过一次,却不敢敲门,把他的学术著作放在嵇康家门前,转身跑掉了。这一次他带了一帮人,“乘肥衣轻”,他亮出了贵公子的派头。两次造访,自卑和傲慢都有些莫名其妙。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 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很长时间谁也不开口,而蝉在叫,铁花在飞。向秀鼓风的声音,听上去像粗重的呼吸。 按常礼,嵇康至少应该打个招呼。他照样打铁,四川话叫“稳起”。钟会撑不住,转身要走,嵇康才徐徐说: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番对话,历史上很有名的,听上去像佛家参禅。什么意思呢?嵇康是问:你听见什么跑到我家里来了?你看见了什么又转身要走?钟会回答:我听见我所听见的,所以我来了;我看见我所看见的,所以我走了。 这一问一答很经典,两人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包括现场气氛、柳树、季节、打铁的物什都在里边了。句子异常浓缩,充满言外之意。犹如高手过招,一出手便知端底。表面平淡无奇,其实不然,话里藏着锋芒。 由此可见魏晋名士们说话的风格。高官之间亦如此,唯恐说话不带玄机。 钟会官场得意了,还朝竹林跑,向往名士风流,鱼和熊掌都想要。双方都是明白人,所以对话才简短。有权的找有名的,互补的空间一目了然。嵇康不买账,钟会愤然而去。 这个碰了一鼻子灰的男人,对司马昭进谗言:嵇康是条卧龙,日后要掀大浪。您志在天下,须防着他 司马昭点头说:嗯,知道了。 时任大将军的司马昭,权力如日中天,兵权旁落的曹家皇帝,只能看他的眼色行事。 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人称卧龙。卧龙出山辅佐刘备,威胁曹魏几十年。钟会把嵇康比作诸葛亮,用意明显。而司马昭心中有数。他早就注意到这个嵇中散了。 司马昭对竹林七贤采取分化政策,控制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他避开嵇康,转向二号名士阮籍,居然屈尊,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他儿子司马炎。在讲究门第的魏晋时代,这恩宠不一般。消息传出去,向阮籍贺喜的官员踏破了他家的门槛。他女儿嫁给司马炎,将来要做皇后的。可是,更让人吃惊的,是阮籍不买账。他也不明说,每天喝得烂醉,满嘴的胡言乱语,持续六十多天,令一次又一次前往阮宅的媒人目瞪口呆。有野史说,媒人去敲门,敲了几十次。百步之外就闻到院墙内的酒气了,树上的鸟、地上的鸡也醉得哇哇乱叫。 3 司马昭只好作罢。 舆论哗然,“谤议沸腾”。司马昭还得自找台阶下…… 阮籍装疯而心中雪亮。这是他的风格。由于清醒,他才醉得一塌糊涂。他宁愿在官场混,也不去攀附司马家族,落得天下人耻笑。他父亲当年紧跟曹操,他能投靠司马昭吗? 这件事,表明阮籍骨子里是个孝子。另外,他对付朝廷,有他自己的路数。 嵇康冷淡钟会,阮籍拒绝司马昭,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件。名士派不理睬当权派,后世读书人传为美谈。 竹林七贤,名头更响了。竹林成了一个符号,散发着久违的自由气息,士人向往,朝廷侧目。当时就有人跳出来写文章攻击竹林,嵇康予以还击。钟会收集嵇康的言论,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司马昭,但是大将军态度很宽容。老谋深算的大政客,注视着文人的一举一动。 为什么说他老谋深算呢? 他篡魏,摆平曹氏集团的各种势力,为他的儿子司马炎称帝扫除障碍。这样一来,舆论就成了头等大事,司马昭对知识分子,打压与诱惑并举。他显然不能一锅端,必须分而制之。 他对阮籍的宽容,官场中也是传为美谈。 权力顶端的人,名声同样重要。古代,名和声各有讲究,“声”是对有名气的人的评价。权力如日中天了,还得抓舆论。 司马昭在洛阳,常常大宴群臣,所有的文武官员都对他毕恭毕敬,包括钟会、邓艾这些人,唯有阮籍,坐没个坐相,吃没个吃相,喝醉了还乱说一气,放屁咚咚响。阮籍讲话,群臣假装洗耳恭听,司马昭摸着胡须面带微笑。 文人、政客都装糊涂,各有各的高明处。 阮籍酷爱喝酒,司马昭就让他当步兵校尉,这是军营中的一个美差,经常有好酒。他又喝又拿,拿到竹林去,大伙儿一起喝。有人告他的状,司马昭一概不予追究。 司马昭对阮籍的宽容,孕育着对嵇康的毫不留情。 而暴风雨来临之前,竹林一派祥和。 4 我们来看这群竹林里的男人怎么个放荡法。先说醉酒。 阮籍、阮咸、刘伶都是豪饮,有酒必醉的。山涛酒量最大,据说能饮八斗。八斗什么概念?那是用酒缸喝酒了。可是山涛城府深,没人见过他喝醉。这本事,官场最能用上。向秀酒量一般,三杯下肚脸通红。王戎吝啬,爱酒却从不买酒。嵇康因服五石散,不能由着性子喝。他喝冷酒,不喝热酒。 酒酣耳热,唱歌弹琴了。 七个人当中,至少有四个人精通音乐,两个人是弹琴的大师。嵇康可谓登峰造极了,而阮咸号称“神解”,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无人可比。唐朝有一种乐器,以阮咸的名字命名。 这个阮咸,学叔父阮籍的放浪,很有创造性。举两个例子: 阮咸在家里与族人共饮,大盆装酒,几条猪奔酒盆子而来,他和猪抢酒喝,邻居看了大摇其头。他学阮籍光天化日裸体喝酒,旁人看见了,斥为禽兽。阮籍虽然放浪,却叫儿子学规矩。阮咸可不管这些,他儿子阮孚又学上他了,并且学出新境界:到处喝酒欠酒账,却老是背着一条钱袋——成语“阮囊羞涩”就是这么来的。阮孚赊酒账,赊到会稽(今绍兴)去了。 可是三个姓阮的,喝酒还不及刘伶。刘伶才是天下第一酒鬼呢。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跟人下棋,下完才去奔丧。这叫风度。母亲的遗体前他号啕大哭,“饮酒二斗,吐血三升”。他吐了三公斤血,当时就休克了。醒来吃肉喝酒,全然不顾犯大忌。当时,无论官方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还是民间习俗,居丧的日子,万万不可沾酒肉。刘伶却是有意的,他这么做,是对抗虚伪的礼教,藐视干了很多缺德事的司马昭。其实刘伶是大孝子:母亲下葬,他再次狂吐鲜血,死过去又活过来。他本来个头小,不足一米五,瘦得皮包骨头,倒下去,跟泥块儿没啥两样。 刘伶也是个裸体主义者,家中迎客一丝不挂,反而责怪吃惊的客人说:这屋子就是我的裤子,谁叫你跑到我裤裆里来了? 客人吓坏了,转身逃跑,逢人便嚷嚷:刘伶他、他光屁股! 好事者偏要去他家看个究竟,他照裸不误。有时冬天也解裤带,迎着北风,先亮出他的瘦光腿。他老婆实在没办法,忙着治他的酒瘾,只好由着他的裸癖…… 刘伶更是穷光蛋,晚年才做了一回小官。他朝竹林跑,一大理由是竹林弥漫着酒香。嵇康、阮籍、阮咸,身高都超过一米八,刘伶和他们站在一起,确实像个土圪塔。可是刘伶进竹林很容易,没有任何资格审查,比如他写过什么书,父亲干啥的,祖父干啥的……有人自称够条件,却是十年进不去,而刘伶晃晃悠悠踏入竹林了,哼着鬼才能听懂的小曲。这群男人相聚,重在气味相投。他们判断一个人,用嗅觉就够了。刘伶的清谈很出色,平生却不喜著述,惟一的短文叫《酒德颂》。凭借狂饮、吐血、光屁股和二三百字的大作,他在竹林坐了第四把交椅,位列山涛之后。 这七个男人,以他们的行为方式,对后代中国文人影响极大,所谓豪放、清逸、旷达、怪诞之类的文品兼人品,大都与竹林七贤有关。李白对他们倾慕不已,写诗描绘说:“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是否裸过体,不得而知。 古人认为当众裸体很不道德,首先是不孝,其次才触犯男女方面的儒家信条。不难发现,诸贤的放浪,专门拿孝字做文章。阮籍居丧,也是要吃肉的,吃的还是祭品。嵇康带着酒肉去奔丧,他视为知己。他们全都这么干,为什么呢?原来,司马昭亮出孝字大旗,实则暗通“忠”,因为他篡魏,不便言忠。高明的读书人一眼把他看穿了,偏偏在孝的领域与他作对,拆他的戏台,破他的谎言。 司马昭绝顶聪明,他心里何尝不明白?他将分阶段处理这批狂人,备下了大棒和胡萝卜。有一点是明确的:不能一概杀掉。这些名士在朝野都有巨大的影响力,一概杀掉可惜了。 曹操杀孔融,杀祢衡,杀杨修,司马昭的手里,也不是没有刀。他按兵不动,派出眼线,观察竹林里的动静。 政客杀人有讲究的:杀谁,选择什么样的时机。 竹林的聚会得以延续。这群小鸡似的男人日子快活,而空中有老鹰在盘旋。彼此都清楚,却能相安无事。文人和统治者,朝着不同的方向施展智慧。 5 竹林聚会,持续二十年之久,从嵇康的弱冠之年就开始了,从三贤、五贤发展到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应该说都有做领导的资格,以嵇康为首,说明他的综合素质最好。七贤聚会可不像现在开会,人人手拿小本子眼望领导,着装还要整齐:领导不打领带,下属一律敞开衬衣领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七贤聚会各有风采。若有高明的画家画出七贤图,一定很有趣。 他们对外界的影响,也是逐渐增大的。这一群行为艺术家,每隔一阵子,总有惊世骇俗的举动。其中有自我炒作的成分吗?我想应该有的,真狂,也夹杂佯狂,却并非他们开的头。早在多年以前,“正始名士”就开了风气之先,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曹操的女婿何晏。 这何晏也生得漂亮,皮肤细腻白皙,曹丕一直怀疑他抹粉,出太阳就观察他流汗。何晏官至吏部尚书,也能写文章,研究老庄有独特发现,率先吃上了五石散,王公大臣纷纷仿效。隋朝,有个叫巢元方的太医记载说:“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翕然是成风的意思,京城流行吃石药。这种有毒的强体壮阳药,吃了浑身发热,药价昂贵,一般人家吃不起的。所以有钱人见面了,总要问一句:石发了吗?或者说:发热了吧? 京师蔚然成风,波及庶民阶层,于是不少人假装吃药。《太平广记》载:“有一人于市门前卧,宛转称热,要人竞看。同伴怪之,报曰:‘我石发’……众人大笑。” 就像今天某些人,借了别人的汽车说:我有车啦! 宛转称热四个字,很形象的。 石发成了时尚,从洛阳传到许昌,传到长安,传到谯、邺,传到首都的卫星城市山阳。与吃药相关的衣裳、鞋子、走路的样子都成了时尚。 许许多多的时尚,吃药只是其中一种。当时的洛阳,堪称时尚之都,辐射全国。扪虱而谈、拔剑追赶苍蝇、狂饮、裸体、倒地而卧、闻讳而哭、写文章、儿子对老子直呼其名……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时尚:长啸。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生前学驴叫很有名,他死了,曹丕命群臣以驴叫为他送行。长啸最厉害的是阮籍,几里外都能听见。他上山碰见了传说中的世外高人,讲了一通历史上的文治武功,人家不理会,于是他长啸,高人才笑了,以啸声相和,然后飘然而去。钟会去见嵇康,半天只说一句话。而阮籍长啸,高人能听懂,这就更上一层楼了,返璞归真,接近老子的境界:知者不言。孔夫子这样的圣人“述而不作”,对三千弟子讲了很多话,显然稍逊于老子。所谓的玄学,里边名堂多了。 玄学真玄,我们伸手触摸它,会碰到历代中国士人都曾碰过的艰难。退而求其次,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长啸有益于身心健康。日本有一家公司,发明了“大叫七声健身法”,每天都叫,几百个职员,在规定的时间里放开喉咙。这法管用,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减少了。 史称阮籍“善啸”,说明啸有讲究的,很多人学不好,不善啸。啸声能传递人的修养和境界吗? 嵇康也能长啸,啸声清亮,和阮籍的浑厚不同。刘伶欲作狮子吼,吼出来却像狗叫。向秀会突然中止,面容悲伤。王戎、山涛的啸声时有起伏,夹杂狂笑与悲声……七贤“聚啸竹林”,伴随优雅或激烈的琴声。 竹林外的读书人竞相仿效了,见面不说话,盯对方盯半天,长啸一声,扭头便走。 绿林好汉聚啸,是模仿猛兽,要剪径、要杀人的。读书人长啸模仿谁呢? 乱世的读书人,胸中郁积了多少苦闷? 竹林七贤,个个有苦闷,却能在苦闷中抬起头来。 6 嵇康上山采石药,穿长袍,着木屐,来去飘飘然,砍柴的人呼为神仙。大隐士孙登破例和他讲话,对他的命运作了准确的预言,孙登说:你呀,才高而性烈…… 城里有时尚,山中有隐士。隐士都是饱学之士,却过野人般的物质生活,藤条遮体,野果充饥,树洞里睡觉,悬崖边晒太阳。隐士通常也是名士,偶尔下山,敲门乞食,农户猎户,一般要拿出好吃的,热情款待。魏晋,中原一带的隐士特别多,通常一座山好几个,像山中的土特产。 隐士和隐士不一样的,有人瞅着朝廷,有人想做神仙。 写下道教经典《抱朴子》的葛洪,就是那个年代的人,史称葛洪“为人木讷”。他云游四方,广东惠州的罗浮山,是他炼丹的仙山之一。我估计葛真人除了善于炼丹,也善于长啸。 到隋唐,啸声不大听得见了。以此推断,古人还有一些本领,现在失传了。 魏晋时代,各方面都有杰出人物,包括大书法家王羲之、医学大师华佗、张仲景。现在有专家证明,葛洪也是一位出色的化学家。哲人模样的军人,军人模样的政客,政客模样的商贾,商贾模样的侠客……城市与乡村,不乏他们的身影。日常生活则花样繁多,挺好玩的。英雄受推崇,儿女情长在民间受表彰,男子能抹粉,女人可以昂扬……的确呈现了一种多元的生活景观,难怪历代讲魏晋的书堆积如山。 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合作,斗争,再合作,再斗争。从时间上看,合作更长久。士人阶层极为踊跃,几乎重现先秦的景象。知识分子的话语,得以进入权力的核心地带。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全社会。 由于魏晋,也许我们有理由重新打量“乱世之乱”。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这中间究竟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中间”是个关键词…… 我们再回到竹林。 司马昭的屠刀悬而不下,名士们和往常一样喝酒清谈,青青竹林,散落着诸贤的身影。他们也到别的城市聚会,到洛阳,到许昌。到处都有奇怪的文人,有酒鬼,有“愤青”,有追星的“粉丝”。然而这七个贤人个个有才能,不断有人出去做官,嵇康并不干涉。竹林充满了自由气息,既有相同的志趣,又有个人的选择。 阮籍不让女儿做未来的皇后,却接受任命,做了一回东平相:一个诸侯小国的丞相。他和司马昭周旋,利用对方赋予他的权力,为百姓做点事。他到东平(今属山东)第一件事,就把官府的围墙给拆了,弄得社会贤达不知所措——这不是乱来么?当时,司马昭拚命拉拢各利益集团,颁行占田法,催生大地主;搞九品中正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说白了,就是让穷人更穷,有钱的家族更有钱。门阀制度正在各地成形,“士族”与“庶族”拉开距离,甚至不通婚,前者称后者为“杂类”。阮籍看不惯,要改革,以拆掉官府围墙作信号,想搞平民政府。他破天荒戒了酒,以拒腐蚀。可他的力量太小了,无异于以卵击石。 当丞相半个月,阮籍就滚蛋了,跑到当年刘邦项羽争雄的广武山长啸,然后长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他驾车在原野狂奔,“见歧路,痛哭而返”——他看见歧路就哭,说明他心里缺少一条大路,和嵇康相比,他活得比较模糊。 阮籍回归竹林,多了一个特异功能:高兴了,对人翻青眼,不高兴翻白眼。据说,得他一回青眼不容易。他那宝贵的青眼,给男人少,给女人多。他写诗赞美女人:“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他不仅思妖姬,还勇于做好色之徒。 他家邻居有美少妇,他没事就去磨蹭,套近乎,以青眼换来青眼。他喝醉了,居然能躺在美少妇的身边,更奇的是,少妇的丈夫也不吃醋。我猜测,阮籍是真能“好色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邻居非常了解他,不怕他一口吞了秀色。这类男人历代都有,几乎都是读书人,比如民国初年的英俊和尚苏曼殊。在部队,有漂亮的女军人死了,阮籍也不认识,却跑去哭灵,哭天抢地的,感动了许多人。 嵇康不好色,他吃石药,不像何晏是为了近更多的女色。他研究养生术,希望长寿,最好能活到几百岁。他到山洞里吃钟乳石,礼让大隐士孙登先吃,轮到他张嘴,钟乳石却凝固了。入夏他就打铁,浑身肌肉发达,皮肤是漂亮的古铜色。如果他也裸体,一定不比著名的大卫雕像差。他夫人相貌平平,和诸葛亮的丑妻有一比,可他无意再娶。精神高扬的男子,有时不屑于日常享受,比如北宋的王安石。 嵇康和吕氏兄弟交情好,先认识哥哥吕巽,却跟吕安更投缘。吕安是竹林的常客,比山涛、阮籍来的次数更多。山涛字巨源,年龄最大,五十岁以后官运很好。王戎也是后来做上大官的,司徒,居三公之首。王戎和向秀,三天有两天住在嵇康家里。刘伶家中没了酒喝,就咂巴着嘴唇朝竹林走来,远看像贴着地皮移动。他老婆一辈子跟他的酒瘾斗,《世说新语》轶事蛮多。比如为他设祭坛,叫他对天发誓再也不喝酒,可是一转眼的工夫,他已经喝光祭坛上的酒,醉倒在地下了。 竹林七贤,分别来自安徽、山东、河南。 7 有了前面的铺垫,我们得以逼近本文的中心事件。 吕安收拾了一块菜园子,当时叫“灌园”。嵇康打铁他种菜,又一块儿研究养生术。养生的人,房事会减少,认为色这种东西是“伐性之斧”。这和彭祖的养生观念有区别,彭祖号称八百寿,他的养生四大术,房中术是其中之一。我居住的城市,四川眉山,既是彭祖的故乡,又是苏东坡的故乡。苏东坡晚年走的路子,和嵇康、吕安相似。吕安的老婆徐氏,姿色出众,千人挑一。吕安迷上养生术,把漂亮老婆晾在一边,伏下日后的祸端。 吕安不重视老婆的美貌,他哥哥吕巽就来重视了。这个事关两条人命的变故,也是本文的两个中心事件之一,我们稍后再细讲。 嵇康与吕安情同手足,跟自己做地方长官的哥哥嵇喜,好像关系一般。他与哥哥道不同,难与为谋。他又是大名人,不肯沾哥哥的光,宁愿打铁挣钱。吕安也不喜欢嵇喜,阮籍则拿嵇喜作他的白眼试验,弄得嵇大人很惶恐,不敢踏进他家门槛。 嵇康打铁、养生、吃药,写了一本《养生论》,吕安十分推崇,向秀却有不同的意见,写下一篇文章《难养生论》。“难”兼有非难与批评之意,学生摆开架式,和老师展开讨论。嵇康认真推敲向秀的观点,写出《答难养生论》。激烈的学术讨论,却不伤和气。向子期踏入竹林十几年,已经有了传世之作《庄子注》,令天下士人刮目相看。酒气弥漫的竹林,学术气氛也是蒸蒸日上。身体的放浪与精神的探险,呈现融合的趋势。 可惜竹林里的好时光不多了。 嵇康平时沉默,开口却要臧否人物:肯定这个,否定那个。这是性格使然,又是立场使然。他意识到这种危险,学阮籍遇事装糊涂,横竖装不像。史书记载:他“刚肠疾恶,遇事便发”。 苏东坡也是这种人,“性不忍事”,为了言论自由,大半生被流放。统治者脾气大,文人脾气也大。 现在时机大致成熟了,我们来看本文的第一个中心事件:嵇康与山涛绝交。 山涛做了官,嵇康没说什么。山涛和司马昭集团合作愉快,嵇康心里就有点打鼓了,但还是没说什么。刘伶、向秀有议论,他不动声色。好朋友出现变节的苗头,他一忍再忍,不希望这个小团体有分裂的一天。山巨源年长,论名气居老三,为人正派,性情温和,却一再跑到洛阳去,为司马昭卖命。刘伶提到他,总是骂骂咧咧的。阮籍不说话,只管翻他的白眼。王戎不爱听,走到一边直视正午的太阳去了——这个人也有特异功能,直视太阳眼不花,当时不少人验证过。 王戎一直在寻找做官的机会,曹氏集团也好,司马氏家族也罢,他可不管这些。他是天大地大不如钱大的,七岁就有商品经济意识:“家有好李,恒钻其核”——他卖自家好李子,坚持用锥子钻透李核,以免别人拿去做种。而通过这个令众人惊讶的动作,他又做了产品广告……他同样是知识分子,早年熟读经典,后来一味贪财,像今天的某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人,王戎贪财第一。他是山涛的铁杆追随者,所以听不得刘伶等人对山涛发恶声。 当权者施压,并诱之以利,竹林开始分化了。 山涛一心想做官,于是受重用。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阮步兵是疑人,山巨源可不是。钟会、司马昭是何等眼力的人,看人一看一个准。山涛在吏部郎的位置上迁升,推荐嵇康代替他,他心意是好的,却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嵇康官俸少,年年打铁,而吏部郎薪水不薄,是朝廷选拔人材的一个关口,相当于组织部的要员。山涛举荐他,干这有实权又有实惠的美差,究竟犯了什么错呢? 这类情形,要睁大眼睛才能看清。 第一,山涛不该向司马昭举荐。 第二,山涛触犯了嵇康的人格。 好朋友贵在相知,这么多年了,山涛还不明白嵇康的内心?嵇康若想图富贵,用得着山涛来举荐么?他哥哥就是大官。当初钟会来巴结他,普天下谁不知道?竹林小团体,贵在志同道合,阮籍也是大家族的贵公子,他怎么没干这种举荐的蠢事儿呢?如果嵇康放下铁锤,屁颠屁颠奔洛阳,向钟会、司马昭摇头摆尾,全国的读书人会怎么想呢?山涛这一招,是不是居心叵测? 应该承认,山涛的确犯了错误,而且是个低级错误。竹林诸贤,向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弹琴、沉默、啸声相和。山涛跑出去,官场走动日久,把竹林精神给丢了。屁股决定脑袋,他的思想觉悟成问题,世界观成问题。也许他寂寞的时间长了,一朝得意,便向嵇康显摆。嵇康小他十几岁,年纪轻轻的,却是竹林领袖,领导里边的六个人,外面的无数人。山涛年近半百了,屈居其下,表面谦恭,其实心里很不痛快 从各方面的资料看,山涛举荐嵇康的动作,着实有些令人费解。他是打入竹林深处的一个间谍吗?他是司马昭瓦解竹林的一名秘密干将吗? 这是历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它直接牵涉有骨气的读书人与政治的关系,所以流传甚广,解释甚多。 后人有个记载,透露出一点消息:嵇康有一把名贵的古琴,是他卖掉祖上的田产买来的。有一次,山涛假借喝醉酒,操起利刃剖琴,嵇康大怒,威胁以性命相拼,山涛才把刀子扔了。 嵇康为天下第一名士,山涛嫉妒他是可能的。而山涛进竹林,很难说不是拿竹林做跳板,以名士的身份跃入官场。 俗话说:日久见人心。 山涛荐嵇康,不是一次,而是好几次,时间长达两三年。可见他不达目的不罢休。嵇康一忍再忍,终于发作了。 王戎曾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竹林很悠闲,但嵇康对变着花样的政治高压保持敏感。他喜怒不形于色,是因为他清楚自己的秉性。立场太鲜明,他才不动声色。这说明他有自保的意识,“苟全性命于乱世”。孔明潇洒出山辅佐刘备,他的情况却不同:怎能轻易离开竹林、投靠乱臣贼子司马昭? 事实上,他给足了面子,山涛不知趣,一荐再荐。 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 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导致好朋友反目。 古人把交友看得非常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夫子这段话,为交友定了调。从今天的角度看,义是公共利益,是构筑公共空间的核心。交朋友,适当的利己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把对方当手段用。山涛这个动作,也夹带他的官场考虑:利用嵇康的名气和才气。一个动作有好几层意思,恰好体现山涛的风格,或者说,官场的风格。而竹林诸贤玄归玄,却是坦荡磊落。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为何常戚戚?因为小人算计多。 嵇康在绝交书中说:“偶与足下相知。”这句话,也把他和山涛长达二十余年的友谊定了调。既是谴责,又是自责:责备自己看走了眼。 嵇康又说:“足下旁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山涛圆通,圆通的人八方点头;嵇康方直,很难与环境谐调。人,都是有个性的,所谓官场吃掉个性,是指为官者拿个性换取利益。这几乎是个永恒的现象,但是,人的某些优良天性不灭。天性灭了,所有人都趋炎附势了,人这个物种势必流于整体平庸,在进化史上开倒车。试想:满城都是点头哈腰之辈,阿谀奉承之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景观?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人被权力所规定,所耍弄。规模庞大的、无处不在的权力,未能催生强有力的对立面。群体汹涌澎湃,杰出的个体难得一见。偶尔出来一个,很快被淹没。滚滚长江东逝水,吞噬多少豪杰。 何谓豪杰?维护正义、坚守人的优良天性的人是豪杰。 司马昭篡魏,不能和曹操篡汉相提并论。汉末,外戚与内宦专权导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固然为他的家族,却也朝着结束战乱的方向。曹操的儿孙当皇帝,发展生产,严明法制,虽不如开国辈,却也歪歪扭扭走到“治世”的边缘。司马昭横着来一手,魏国内部又干起来了,血雨腥风,白色恐怖。曹家吃大亏,老百姓更陷于灾难。嵇康身为曹门女婿,拒绝趋附司马昭,谁能责怪他不善于见风使舵? 事实上,很多人都责怪他。山涛一再劝他远离竹林,就包含了这层意思。 山涛不明说,表面为嵇康着想。官场中人,这是常见的招术。 嵇康这封信,把一切都挑明了。袒露自己的胸怀,揭开对方的伪装。他性情耿直,但还是忍了很长时间。时间显示了他的宽容,作为精神领袖的宽容。实在忍不下去了,他才一吐为快。 他写道:“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有真耳。”他紧接着解释,并介之人就是“达人”,通达四方,讨好八面,有本事打通学术界和名利场。竹林里谈空谈玄,却瞅着朝廷的邪恶势力,一进一出,名利双收。 嵇康说:“足以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山涛荐他做显官,是无端生事扯浪子,是布陷阱,让他失衡,一头栽进沟壑。 嵇康说:“一旦迫之,必发狂疾。” 这个短句表明,山涛多半有强迫他做官的意图。他也是官,嵇中散,这官职却是曹魏宗室给他的。中散大夫和吏部郎之间,有个不可逾越的界限。这界限,标示他的道德底线。普通士人皆知,山涛偏要乱来,以友谊为幌子,破除这道底线。令他失掉地基,失掉方向感,最终,迫使他疯狂。 嵇康解读山涛的“美意”,读出伪装起来的狼子野心。 不过,山涛的意图,可能他自己都不大清楚——嵇康这封著名信件,直指他的潜意识。 友谊走到这一步,绝交不可免。“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从此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嵇康这封信,一气呵成,首尾相呼应,是书信体散文的佳作。 信件公开了,官员士子都在紧张传阅。山涛被逐出竹林,在知识界一落千丈,从此铁了心奔官场。可是,没有资料表明,他曾向司马昭提供有关竹林自由言论的情报。 中伤嵇康的,又是钟会。 嵇康在信中的议论,使钟会得了把柄,小人一溜烟找领导去了。 司马昭听汇报微微一笑。他放过了嵇康,对绝交书中鄙薄周公、孔子的言论不予追究。不是不动刀,时机未到。 钟会弄不懂司马昭的微笑,闷头闷脑,想了好几天。 8 山涛事件后,又来了吕安风波。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中心事件。 吕安的漂亮老婆有外遇,和嵇康有间接关系。精神领袖魅力太大,吕安一天到晚往他家跑。徐氏空有一副风流身子,耐不住。吕巽请她喝酒,她去了,喝成交杯酒,卸衣解带释放风流。吕巽引诱她,她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吕巽贪秀色,她也不甘示弱呢,脱光衣服变成老虎。事发,吕安怒不可遏,找吕巽算帐,吕巽跑了。徐氏供出奸情,讲风流细节,俏脸也含着委屈,挨打一声不吭。 嵇康出面调解,他和两兄弟都是朋友。 然而恶人先告状,做哥哥的,反诬弟弟对父母不孝。这罪名不小,吕安下狱。吕巽欲效曹丕,将跟他有一腿的美妇人正式归为己有,徐氏坚决不从。她后悔了:和她在床上恣意寻欢的男人,原来是个小人,是衣冠禽兽。 徐氏不顾市民的围观,每天到监狱探视丈夫。 这是轰动一时的桃色新闻。 男女私通,并且是乱伦,当属大逆不道。可是官府不拿吕巽,反拿吕安,这中间有什么猫腻? 原来吕巽和钟会交好。 而钟会顶着骂名帮吕巽,意在激怒嵇康。 钟会想做大名士,嫉恨嵇康挡他的道。他十来岁就熟读《论语》、《周易》,是名门望族的天才少年。他的学术成就,不在嵇康之下。可他两次造访嵇康都丢了面子,落得官场和学术圈的耻笑。嵇康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痛快。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也能一肚子坏水,历代都不乏这种人。可见读圣贤书,未必读出一腔正气。坏人读好书,说不定坏水更多。 嵇康果然被激怒了。事发之初,他作为桃色事件的调解人,好说歹说,总算把事情摆平了。三方当事人,服从他的调解。夫妻还是夫妻,兄弟还是兄弟。天下美女多的是,吕巽何必非要垂涎兄弟媳妇的姿色?吕安日后则多抽时间陪老婆,不能老往竹林跑。至于徐氏,知错就行。知错还是好女人,不必计较舆论:一帮礼教的卫道士闹得很凶,想把她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嵇康是什么人?是读书人的领袖。他开了金口,山阳、洛阳的很多人都闭嘴了。卫道士闹归闹,却难成气候。 这件事表明,嵇康对朋友也是能够圆通的。这是他的可爱处。 然而吕巽生变,向朝廷告状了。这坏蛋心狠手辣。他想干什么?最终把徐氏弄到手?他是司马昭的人,钟会的人,近墨者黑。嵇康与他多年为友,没能看透他。这件事又表明,嵇康对朋友是宽容的,没有审视朋友的习惯。他性烈才高,针对邪恶的统治者不屈不挠,朋友们中间却是和蔼可亲。 所谓看走眼,其实是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些东西。 这一忽略,后果严重了。 吕安被抓走,舆论又起高潮。嵇康一气之下写出第二封绝交书,不单官场和学士界,连街头巷尾都在传播:嵇中散又写绝交书了!——这是桃色新闻的后续报道,吸引各阶层的目光。 绝交书不长,却画出了吕巽的嘴脸。 嵇康不写则已,一写必定是穿透性的。 他三言两语抖出真相,末了写道:“无心复与足下交也。古人绝交不出五言,从此别矣。临书恨恨!” 嵇康此信,不止五言。他已经说得够多了。 临书恨恨!——可见他落笔时的情绪状态。 绝交信发出去,却收到一纸逮捕令,嵇康蒙了。一个意外没完,更大的意外从天而降:他斥责吕巽,竟然犯了罪。 吕巽乱伦,触犯礼教。吕巽逍遥法外,嵇康却栽进大牢。 司马昭之心,嵇康未能看透。前后两封绝交书,使他靠近了断头台。他影响太大,所以非死不可。司马昭下令查办,钟会罗织罪名。读书人加害读书人,别出心裁,不治嵇康的言论罪,却说他有过谋反的意图——几年前一个叫母丘俭的军人反判朝廷,嵇康欲响应,被山涛阻止了。这是诬陷,但罪名成立。几年前的事,谁也弄不清,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谋反是可能的。唯一能证明他无罪的山涛一声不吭。 吭声也没用。嵇康死定了。 如果他在狱中写一封检讨书,保证以后不乱讲,他就有出狱的可能。狱吏探他的口风,他一言不发。狱卒议论说:这人一根筋,只会写绝交书,写不来检讨书…… 嵇康写《忧愤诗》。有记载说:他夜里能睡着。 大墙内外传开了:嵇中散视死如归! 青年们激动了:三千太学生集体上书,慷慨激昂,要和嵇康一起坐牢。洛阳、许昌的知识分子群情激愤。 司马昭觉得好玩:秀才想造反? 强大的曹氏家族都被他诛杀殆尽,一介书生岂在话下? 上书的,求情的,议论的,反而使他手中的屠刀增加分量。他杀人如麻,杀嵇康这种人,多少有些新鲜感。不知好歹的、舞文弄墨的读书人,该闻闻血腥气了。 屠刀挥向笔杆子…… 砍头的日子到了,时间是午时三刻。犯人看见太阳升起,却看不到太阳落下了。 这一天,嵇康破例穿得很漂亮:一袭丝质的草绿色长袍。以前他吃石药,因发热和皮肤敏感,常穿旧衣裳。再说他经常打铁,穿戴很随意。今天不同,他要尽显“龙章凤质”。刑场也是舞台,他将完成他的生命之舞。脚下是厚厚的木屐,走动响声清脆,富于节奏感。他本来就高大挺拔,穿长袍与木屐,越发像个绿色巨人。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史料说超过一万人。其中名士数百,官员数百,族人数百,太学生三千……嵇康面无惧色款款上路:午时三刻踏上黄泉路。他研究养生术,二十年节欲,劳动,形体非常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面如美玉。这样一个男人,即将身首异处,血从颈腔喷出。多么难得的大脑:他读了那么多书,想了那么多事儿。他对家人好,对朋友讲义气,坚决不肯附逆,不做乱臣贼子的理论工具。死就死罢,没啥了不起。“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七尺八寸的美男儿,怎能弯下高贵的身躯? 名士可不是浪得虚名,名士走向断头台,照样风度翩翩。 魏晋风度,被嵇康推向了极致。 这一天有太阳,《晋书》讲得很明白。嵇康的绿袍反射阳光。哥哥嵇喜来了,十岁的儿子嵇绍没来。嵇康把儿子托付给山涛,显示出他临死前的冷静:唯有跻身权力核心的山涛能保护嵇绍。他的死,山涛难辞其咎。山涛对他有负罪感,会对他儿子好的。这一次,嵇康没看错。 嵇康死前能弹《广陵散》,表明他的确是个特殊的犯人。《广陵散》是叙事性的古曲,始见于东汉,讲战国时代的刺客聂政刺韩王。聂政与荆柯齐名,均载入《史记》。壮士一去不复返,聂政死于乱刀之下。《广陵散》高亢激烈,抒情处婉转低回,是当时的第一名曲,更是嵇康的绝活。临死演奏,绝活变成绝响。古人弹曲子,和今天是两回事,除非胸中涌动着相似的东西,否则不会随意弹某种曲谱。嵇康视《广陵散》为圣物。悲怆的音乐,竟然书写了他的命运。 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像《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围观群众受青年学生的影响,纷纷挥泪、饮泣。有学生望天号啕,而空中乌鸦乱叫。 《晋书》载:“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 其实,《广陵散》至今犹存,只是在聂政的形象之外,加上了从容就义的嵇康。 《晋书》又说:“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晋书》是官史,却写下了这一句,可见当时的局面容不得搪塞、作模糊处理。不过作者补上一个关键句子:“帝寻悟而悔焉。”——晋文帝司马昭不久便后悔了。官史的谎言,由此可见一斑。司马昭在嵇康死后,称赞大名士并表示悔意是可能的,但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政客杀了人,还要利用死者的名声。 第二年,钟会死于乱军中。他以“镇西将军”之威,提十万大军攻入成都灭了西蜀。他陷害邓艾,拉降魏的姜维暗暗扯起反旗,被司马昭识破,被他的部将乱刀砍死。刚好四十岁,和嵇康一样。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嵇康的死重于泰山,钟会的死轻于鸿毛。 吕安也被杀掉了。他是桃色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又牵涉礼教,如果不是因为嵇康,他的死将有轰动效应。他漂亮的老婆徐氏,终身守寡。吕巽又去招惹她,她不为所动。而吕巽碍于舆论的压力,终于没敢施暴。他是仕途中人,对“生活作风问题”并不是毫无顾忌。 嵇康和吕安结伴西去。生前他们研究养生,曾相约至少活过一百岁。 9 山阳嵇康家的竹林依然在,林下诸贤却散了。 中国文化史,“竹林七贤”成了一个符号。它又是句号、惊叹号和省略号。 嵇康被恶浊势力杀死,一腔正气化为清气,一腔热血化为长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杀身成仁”的例子不难寻。 大权在握的人,赢得了一时,赢不了永久。司马家族空前壮大,可是邪气太多恶气太盛,内部打起来了,“八王之乱”一打就是十六年,司马见司马,举刀就杀。很多被赐姓司马、炫耀新贵的人都遭了殃,灭门灭族。两晋持续的时间并不短,由于连年战乱,司马姓氏“杀”成了小姓,比被推翻的曹氏家族差远了。 司马家族倒霉事小,国家陷入纷争、割据事大。中国历史,两晋是少见的黑暗期。 而魏晋玄学发展到后来,渐渐被权力所利用。比如郭象也有一本《庄子注》,将朝廷高官和山野隐士合而为一,为一面安享富贵、一面大谈清高的豪门大族正名。老庄扭曲成官方哲学,供统治者日夕把玩。豪强的价值观统摄社会,多元的生活景观消失了。 人,被规定为权力的对立面。自由精神像流星划过。 当时的小官很难做,因为利益都被大官占了去,“胜者通吃”。小官的头等大事,就是挖空心思巴结领导。 小官尚且如此,老百姓更惨了。 嵇康死后,山涛、王戎相继做上大官,山涛官至吏部尚书,王戎官至司徒。他们的书也没有白读,学问转化为进退之道,在当时异常复杂的官场中伸缩自如。山涛的谋略是不断辞职,越辞级别越高;而王戎善于装穷,装吝啬,故意闹出很多笑话,为他大肆敛财作掩护。 山涛活到八十岁,王戎活过了七十岁,两人都长寿。他们精通老庄,对实际的人生有帮助的,比如静观的能力,自保的能力,养生的能力。老庄思想从“虚无”出发,本来就包罗万象。朝实用这个方向走,道家并不输儒家。 思想有它自己的地盘,不该是权力的附庸。 知识分子的话语,只有越过政治,方能更好地瞄准政治,和杰出的政治家一起,从不同的方向为人民谋幸福。 可惜魏晋思想,终于未能形成自足的局面:权力巨大的吸盘把它吸过去了。魏晋风度,作为对人的丰富性的一种罕见的阐释,未能流布后世、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它所影响的,只是一些杰出的个体。 山涛为官还算正直,他对嵇康的死始终抱着负疚感。嵇康的音容笑貌,一辈子挥之不去。嵇康的亡灵始终注视他,对他的行为有约束。而王戎没有负疚感,活得轻松自在。他也怀念竹林,崇拜嵇康的绝世风采。嵇康的儿子嵇绍长大了,又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时人誉为“鹤立鸡群”,王戎说:嗬,你们没见过嵇绍的父亲,那才叫风度!嵇绍性耿直,内心和外表,都像他父亲的翻版,也是壮年死在司马家族的屠刀下……阮籍继续喝酒,写下大量咏怀诗。他儿子想学他放浪形骸,他加以制止,说有侄子阮咸继承就够了。他长居洛阳,有时跟着军队走,却常常停下,望着山阳方向长啸,泪如雨下。阮籍大半辈子学老庄、官场装不完的糊涂,还是要动感情。 阮咸一生放浪招惹是非。他仕途不得意,却成了音乐大师。 竹林萧条了,向秀独自去凭吊,感慨万端。当年那棵柳树还在。往事历历在目:嵇康打铁他鼓风……他写下著名的《思旧赋》,刚开头,却忽然结了尾。鲁迅说,他年轻时不懂向子期为何这么写,但后来他懂了。人间多少事,欲说还休。向秀对嵇康和阮籍的思念诉诸沉默了。 人不言,竹林深处的风在诉说…… 刘伶把自己跟美酒牢牢地拴在一起,每天喝得东歪西倒,有时口中念念有词,却是他唯一的大作《酒德颂》:“有大人先生者……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他门第卑微,一生做小官,戏称自己为大人。与之相对应,公子,大官,左右逢源的士子,则为小玩意儿。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高士兼酒鬼,醉得多么可爱。陶渊明苏东坡欧阳修,得其真传矣,虽然东坡先生酒量不大。刘伶没灾没病到晚年,并未喝成酒精肝,像今天很多一日三顿酒的乡下老汉。《晋书》为他作传,空前绝后的用了四个字结尾:“竟以寿终!” 刘伶以寿终,史官居然想不通…… 过了一百多年,文名甚高的颜延之写《五君咏》,将山涛和王戎剔出去了。但历代更多的史家、文论家,还是讲竹林七贤。这个赫赫有名的知识分子群体,总的说来,是独立人格多,依附性人格少。 竹林的自由气息,以文学经典的形式昭示后来人。 10 现有《嵇康集》,鲁迅辑校。现当代的版本,不下数十种。嵇康的两封绝交书,以及他叫板孔子的《管蔡论》,在文学史思想史均占有一席。他也写诗,写于狱中的《忧愤诗》载入各种文学选本。另外他谱曲,和东汉大音乐家蔡邕齐名。两人的作品合称《蔡嵇九弄》,在隋朝是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他的音乐论文《声无哀乐论》,对音乐充满了奇思妙想,竭力让这门艺术自成规律,脱离皇权礼教的规范。他具有多方面的修养,是一个活得非常认真的男人,深入老庄的虚无,却能开出结实的花朵。他留给后世的,主要是他的人格形象,他那鲜血喷射的行为艺术。 作为文人,阮籍的影响更大一些。《咏怀八十二首》开咏怀诗的先河,对陶潜、对李白杜甫有很大的影响。阮籍的五言诗继承《诗经》和两汉乐府,读来明白晓畅,比兴手法随处可见。所谓承先启后,阮籍当之无愧。他谈玄,研究玄,诗中玄气可不多,倒是弥漫着酒气。当时达官贵人相互酬唱、盛行一时的玄言诗,在阮籍的作品中很少见,可见他参透了玄机,反而不以玄言入诗。 竹林诸贤各有辞赋,都是“小赋”,表达真情实感,语言也活泼。堆砌词藻的汉赋,看不出对他们有恶劣影响。他们也提司马相如,提杨雄,主要羡慕其生活艺术。比如相如好色,阮咸视他为知己。他们共同的爱好是玄学。 关于玄学,容我饶舌几句。 我读到的文学史,一说老庄就说消极避世,恐怕不那么简单。即使不承认中国有哲学的学者,却也不能否认老子、庄子巨大的思想力量已通向哲学,虽然还未成体系。古希腊人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两千多年,而在中国,很多开端性的思想,未及发展,就被儒家的“一言以蔽之”给蔽掉了。然而爱智慧是天然现象,海德格尔说:人活着,总会有某种哲思。他又说:以实用的标准来衡量思想,等于以鱼在岸上存活的长久来衡量鱼的价值。 其实,实用分两种:眼皮子底下的实用和长远意义上的实用。哲学于后者,显然有大用。以海德格尔本人为例: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对今天的全球化、消费主义、技术主义,作了相当准确而深刻的把握。 玄学活动于思想的内部,由自身的力量所推动,寻找喷发点。如同柏格森所言:远古生物在获得视觉能力之前,想必有一种“看”的模糊冲动。玄学不易懂,易懂就不会谈上几十年几百年。我几年前写苏轼,发现他谈玄很厉害:几天几夜跟朋友对坐而谈,毫无倦意。他写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有玄言诗的味道。苏轼是非常生活化的大文豪,他的玄趣值得研究。生活中我们常说:这句话很玄,那个人很玄……对山里的老农来说,城里人谈论的很多东西都是玄谈。这中间,有生活情境的差异,更有思维能力的差异。胡塞尔的现象学够玄了吧?可它影响了全世界。禅宗玄之又玄,却是中国思想史一大景观。魏晋读书人谈玄,闪烁着为数可观的思想火花。 魏晋风度和政局有关,却分明逸出了政治,从思想学术和行为艺术两个方向,把人推向新境界。失败不要紧,这样的失败朝着成功。如同嵇康的死,死得光芒四射。 另外,魏晋士人对身体、对情绪的极端状态的体验和探索,值得今人深思。中国思想史,身体是个盲点。身体是“政治的身体”,随权力的高压或放松而消长起伏。而这种模式又覆盖了日常生活,老百姓忽而禁锢身体,忽而放纵身体,导致很多人性的悲剧。西方人不这样,他们研究身体由来已久。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虚无》中有大量探讨身体的篇幅。弗洛依德考察欲望是众所周知的。海德格尔对情绪的研究可谓登峰造极。魏晋士人拿自己做试验,突破政治的藩篱。佼佼者如嵇康,把生命都搭进去了,所以我称他们为行为艺术家。 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兴奋剂。 海德格尔进一步说:艺术是拯救现代技术的唯一途径。 竹林七贤,个个活得精彩,几乎堪称艺术大师。真该有人为这个群体写一本几百页的精彩传记。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竹林,对今天的读书人有启迪吗? 自由思想,学术氛围,人格魅力,行为方式…… 我所熟悉的川西坝子,竹林随处可见。苏东坡写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现在人人能吃肉,是件大好事,但活得过于肉身化,精神下坠,好事就变成坏事了。我听说法国普通人家吃大餐,边吃边谈抽象的东西。他们有很好的传统:打通了抽象和具象。所以他们有能力把日常生活变成艺术。 我们的文化积淀,始终是少数人的精神专利么? 现在人人识字,很多人不读书。不读书只看报,怎能活出新境界?蒙昧的人、难以摆脱低级趣味的人、单靠动物本能打发一生的人,老实说,前景不妙。 怎么办?读好书扩大视野,也许是唯一的办法。读书也是读人,古今中外,多少伟人、高人、好人,以及与之相应的小人、庸人、坏人。 一面读,一面生活着,朝着人的丰富性,而不是物质时代易犯的单一病和贫乏病。美国大教授马尔库塞写过风靡全球的《单面人》,专门研究这个伴生于工业革命的大毛病。而我们的庄子早就说过:“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驾驭物质,而不是被物质所操控。马克思讲的异化,也包含这层意思。庄周此言,哪里是什么玄谈,今天的现实,太多地证明了他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洞见,分明是一句大实话。 但愿魏晋风度不死,竹林精神常在。 竹林诸贤放浪形骸,在今天看有佯狂的成分,但不能以佯狂加以一概抹煞。任何时代都有它的特殊氛围。人在氛围中,如同人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比如你走进一个会场,也等于置身某种气场,那气氛扑面而来,会使你产生变化。所谓气定神闲,也是一种变化,是你面对会场气氛调整心态的一种结果。由此可见,人,总是时代的人,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大师们能越过时代,这“越过”却已将时代包含在内。 好了,打住吧,我们走到玄学的边缘了。 魏晋士人吃药、饮酒、弹琴、好色、裸体、玄谈、长啸、沉默……怪异的思想和行为成时尚,受舆论抨击或表彰。读书人一旦有怪异举动,立刻传遍全城,假冒伪劣也在所难免。比如那个拔剑砍苍蝇的书生,他正读着书,有苍蝇扰乱他,他跳起身,挥舞长剑追赶,口中叱咤有声,追过了两条街,竟从此名声大振…… 凡此种种,须仔细辨认。尤其是在被称为传媒时代的今天。 真狂和佯狂都会过去,士风,民风,文风,按照某种目前未知的规律,画出变化的轨迹。到东晋,一个真心向往平淡、并在平淡中发现了巨大美感的伟大诗人横空出世,他的名字叫陶渊明。
本文档为【《品中国文人》(18位文人)《品中国文人4——嵇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021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1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