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举报
开通vip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精心整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1引言1.1选题背景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也缺乏一个严密的理论框架,对影响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缺乏综合全面的考虑,往往只是就问题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因此,在分析影响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系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的分析和研究,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同时,还要注重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总体水平的提高。1.2目的和意义随着经济全...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精心整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1引言1.1选题背景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也缺乏一个严密的理论框架,对影响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缺乏综合全面的考虑,往往只是就问题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因此,在分析影响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系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的分析和研究,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同时,还要注重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总体水平的提高。1.2目的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的梦想变成现实,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中央政府已把"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的份额。这不仅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还能促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进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力地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产品市场是国际大市场,资源分配和农产品供求疆界将逐渐淡化。传统国内农业生产保护政策和以国家为界的市场均衡格局和发展战略将受到冲击。在同样质量和利润的情况下,哪个国家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其农产品,哪个国家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为此,比较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国际主要竞争者的差距以及成本差距的主要原因,为降低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迎接入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挑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研究和分析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无论是对于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于具体的实践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概述2.1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竞争力由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率先倡导进行研究。基于此,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统一,所谓资产是指固有的或创造的,所谓过程是指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然后通过国际化所生产出来的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概念,广义上讲,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在复杂多变国际环境中成功地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销售经受国内外市场检验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狭义上讲,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进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创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的生产能力等。简而言之,国际竞争力是该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国际竞争力根据其依附的主体可以分为产品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等等。就国家竞争力而言,大多数经济学家通常表现为对政府实现某类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的关注,而这些都是政府的本职职能所在,因此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必须在产业、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层面进行才显得更有意义;产业国际竞争力强调的是特定产业在获取市场、资源、利润方面的能力或优势地位;企业是竞争力的创造主体,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尽管各有不同但多数体现了企业经理人们对竞争策略、竞争手段等微观管理层面的内容的侧重。2.2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正如前文所提,国际竞争力根据其依附的主体可以分为产品、企业、产业、国家竞争力等等。其中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必须依托产品作为载体,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改善产品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赢得竞争;产品市场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在市场上的最终体现,有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又组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高生产率的优势产业群将最终带动国家生产力的增长,形成了所谓国家竞争优势。反过来,国家优势又有助于形成产业和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这又将表现为特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特别是一些重要产业的竞争力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农业就是其中之一,其研究的焦点即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迄今关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内涵的文献并不多。其中,姚於康和马康贫(1999)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定义为“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利的能力。”在国际竞争力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一国、一地区,或者一个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发挥要求有相应的市场制度与之相适应。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内涵:(1)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是“买方价值”的生产。买方价值即“取决于产品或服务被认为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的一系列效用和消费者须为这一系列效用付出的价格”。在此买方价值意味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两个方面,可以从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由此路径出发探索竞争力形成原因及提升策略。(2)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是分析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由于贸易壁垒存在,国家支持力度不等,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不能作出公正的评判。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竞争所发生的特定市场相关,同一农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会显示出不同的竞争力水平。因此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时必须考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开放程度条件下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在此所谓的市场条件已不仅局限于国外市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也必定要考虑国内市场条件,而本文只要侧重于我国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即出口竞争力的研究。(3)从生产经营者的角度而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反映为赢得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市场份额标准规定了在这一定义下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只涉及以商品贸易为主要形式的竞争,而不涉及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为主要方式的产业竞争。盈利水平标准规定了竞争性农产品以盈利为标准的特性,排除了非盈利目的的农产品交换。(4)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只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并不说明农业竞争力的本质所在特别是目前在国际贸易壁垒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往往不能正确反映一个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2.3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来源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关系,如果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以及农产品市场需求适应性的四个层面上考虑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则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应该包括资源因素和非资源因素两个主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2.3.1资源因素(1)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资源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是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部门产业的选择、生产技术选择和农产品本身的质量,按普通农产品、标准农产品、专用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四个层次划分,各层次产品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和文化素质要求是依次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价值的增加导致劳动成本也依次不断提高,而从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劳动力就需要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本投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引导要求,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因此,高层次的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人力资本的竞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的贡献大小。(2)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状况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特别是植物品种必然要求地理位置、气候、光、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条件。在现代农业条件下,自然资源对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约束性也较强,直接通过生产成本等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构成了比较优势的最基本的因素。(3)科技水平成熟技术的外溢和推广对初级农产品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对产品的品质和差异性要求,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从而有利于推进产业的整体升级。(4)投资水平根据上面我们对农产品层次的划分,对于普通农产品和标准农产品的投资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投入,而对专用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的投入是通过技术进步改变生产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的资本投入,一般都由私人资本承担;巨大科研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公共管理部门承担,投资的最终目标也是降低成本和推动科技进步。此外,由于生产资本结构对竞争潜力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产业资本积累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正是由于上述四个因素,共同构成了比较优势的基础,这些因素又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改变其自身,并通过产品差异性形成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通过科技创新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载体,这种转化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并反映了产品价值创造的过程,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产品价值的不断增值。2.3.2非资源因素资源性因素是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中,还有一部分是非资源性因素,这些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不以资源为载体,而是在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管理行为和不断的科技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或者是通过各种生产资源和销售资源的组织和优化,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大的剩余,这种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主要来源于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价值增值的分配。上述这种国际竞争力的强化因素,属于竞争优势的范畴。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过程和环节中,这种竞争优势明显表现出了农业产业自身的本质特征。总的来讲,影响农产品竞争优势的非资源因素多种多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研究预测分析与科技创新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为农产品生产者强占新的市场增长份额提供了新的机会,农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成为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决农产品与市场需求与生产标准之间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出新的品种、新的种养方式、新的生产管理程序、新的物质投入标准和以及新的产品标准,市场适应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质量和不同的性能,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和形成了不同的竞争优势。因此,市场研究预测分析和科技创新因素是影响农产品竞争优势的非资源因素之一。(2)制度安排与销售渠道因素在我国现实的农业产业中,农户由于受自身的经营规模和接受并反映市场信息敏感程度的限制,通常只能是以生产主体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主要的市场交易主体,最多只不过是参与当地市场份额较小的经营行为而已,很少能参与大宗农产品的贸易行为,对农产品的出口行为通常是闻所未闻,更不用说参与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需求动态和有利的经营环境,更好地抓住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和避开各种可能的市场威胁,我们有必要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营贸易政策和国内经营管理的制度安排,使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和谐而高效地运作和顺利地发展。目前我国所采用的通常是“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农户进入市场的问题,但是在对外贸易公司、农业经营公司和农户或基地的整个营销管理链上,我们还有必要加强质量检验和监测,还必须进一步完善与利益分配有关的各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以促使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符合国际市场产品质量标准,也使农产品的经营竞争更加有序地进行,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开发达国家人为设定的各种非关税壁垒。此外,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所建立起来的稳定的销售渠道、方便快捷而规范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程序,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销售渠道的畅通和优化,从而最终促进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3)产品差异化程度与管理技术因素产品的差异赋予了农产品不同的性能和特征,这种差异反映了自然资源赋予产品的不同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了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附加值的高低,在国际竞争过程中,由于消费者观念和偏好的不同,就会形成对农产品差异性的需求,而且这种差异性也构成了农产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农产品的差异性通常表现在产品价格、产品品质、产品上市时间、产品品牌等各种特征上,产品竞争中附加值的实现,依赖产品的管理技术,随着农产品国际竞争剧烈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关税、配额等出口限制因素的淡化,农产品技术标准将成为产品海外输出最大限制因素,普通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专用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成品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为适应市场需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都将在产品竞争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农产品的技术可靠性贯穿于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技术控制方法又不像工业产品那样成熟,需要生产和销售过程的节点控制,甚至是全程的控制。农产品的管理技术也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持久的重要内容。(4)农业企业形象与农产品品牌效应随着农产品竞争阶段的逐步递进,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就从廉价的“大路货”转向具有特色差异、高品位的精细产品,两者生产率的实现在市场上的利润空间差距惊人。另外,饮食文化在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愈加突出,甚至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文化因素。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来说文化就是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经营特色、管理方式等,突出体现在以文化和传统为底蕴的营销策略、商业信誉和品牌形象。我国虽然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志申办和检验,但为了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产品形象和品牌树立、经营特色、管理方式上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5)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持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涉及粮食安全问题,从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农产品市场不是经济意义上的竞争市场,从农产品竞争力较强的美国和欧洲来看,对农业的支持包括对农业和相关服务业的直接、间接拨款和转移支付等,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过小、生产方式落后以及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的费用等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从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很难实现这种建设的私人投资,公共投资和政策支持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农产品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农产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考虑地区比较优势,又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科技进步的动态变化趋势,按农产品的层次性分清产品的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群体,选择最佳的竞争方式,以期获得竞争的最大效益。除此之外,其他的非资源性因素还包括农业发展的理念、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生产组织的规模等等。3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大进大出的局面,农产品进出口额均大幅提高,虽然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了逆差,但随后逆差额得到控制,不断缩小。在5年里,我国农产品出口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显着高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此外,深加工农产品也进一步显示出比较优势,但从农产品整体来看,其比较优势不断降低,处于进出口劣势地位,因此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抑止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且抑止作用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贸易市场进一步多元化,特别是出口分布格局日趋合理,对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的依赖程度降低,对欧美市场增势强劲,出口市场的分布状况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开始发挥良性的促进作用。3.1农产品贸易规模从绝对数量上看,后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不断上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从相对数量上看,进、出口额的增幅波动较大,贸易顺差不断缩小。5年中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呈现净进口局面,我国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成为世界上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出口创汇的贡献逐年减小。虽然从2009年开始,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高于进口增幅,贸易逆差不断减少,但是并未改变农产品贸易的逆差局面。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依然存在-9.60亿美元的逆差(见表1)。表12006-2010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一览表(单位:亿美元)年份贸易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净出口额2006304.34180.19124.1556.042007401.36212.43188.9323.502008510.63230.90279.73-48.832009558.32271.84286.48-14.642010630.20310.30319.90-9.60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3.2产品结构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出口农产品的结构来看,主要出口农产品依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其中水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最高,其次为食用蔬菜及其制品、食用水果及其制品和畜产品(见表2);主要进口农产品更加集中于土地密集型产品上,进口量居于前3位的农产品依次为油料、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和畜产品(见表2)。表22006-2010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农产品类别水、海产品287418.5333548.2405997.1435020.2474289.9食用蔬菜188320.2218025.7253716.2305224.2371490.0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175836.5216712.8257834.3309492.6378144.9豆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等93980.9112548.3119596.2138326.7132558.5大豆41461.037768.047569.0——谷物164987.2258855.374046.3141245.5103800.6糖及糖食22699.319642.625223.941839.346244.1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物产品10810.712757.815832.028400.239099.1棉花17242.613465.41756.5942.5—畜类产品——198317.9210284.2223629.8资料来源:《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年度统计报告》(2006-2010)。表32006-2010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额的变化情况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农产品类别豆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等270077566000737185.6816082.6811724.2大豆248298541687697944.0777286.7748886.8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物产品158000292500420882.6331073.7392118.2水、海产品156500186500234047.2287901.1315549.7谷物4820044400221851.2139378.182082.0糖及糖食280002160033618.945140.461767.2棉花19951.2121824.6324212.3324619.7—食用蔬菜194002420040484.252369.175553.0水产品制品——2367.12575.53729.8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110001340014199.515657.273827.2畜类产品——356021.7359495.4379800.7资料来源:《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年度统计报告》(2006-2010)。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在出口中的优势更加突出。农产品贸易顺差依次来自于水产品制品,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食用蔬菜,水、海产品,食用水果和坚果。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为油料、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棉花,畜产品,糖及食糖和食品工业的残渣、废料。而谷物贸易是先逆差,后顺差,且顺差额不断提高。这主要是由于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降到13年以来的最低谷,粮食减产效应引起国内供需失衡,从而导致了2007年对谷物进口需求的激增,引起当年谷物贸易的高额逆差。随后国家不断出台稳定并刺激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使得粮食大幅增产,谷物进口需求锐减,谷物贸易额恢复到净进口状态。3.3市场结构从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以亚洲为主,而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南美洲,前4位贸易市场的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在出口方面,日本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日出口份额始终保持在25%以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前4位市场分别为日本、香港、美国和韩国,2006年前4位出口市场的集中度最高,达到63.5%,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10年前4位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降为60.4%,降幅为3.1%。在进口方面,美国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进口市场,我国农产品进口前4位市场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前4位进口市场的集中度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52%以上。在我国出口市场中份额持续上升的有美国、德同、荷兰和英国,其余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在进口市场中,份额持续上升的有巴西、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日本和香港作为我国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5年来我国对这两个市场的出口份额不断下降,这—方面说明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分散化,降低了出口风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农产品在这两个市场竞争力的减弱。3.4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实证分析(1)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巴拉萨于1965年在测算部分国家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现在已经成为了衡量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地位的一种常用方法。RCA指数大于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RCA指数介于1.25-2.25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RCA指数介于0.8-1.25之间,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RCA指数小于0.8,则表示竞争力较弱,没有显示比较优势。本研究首先采用RCA指数对我国主要农产品5年来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总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总体上高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上升,其中,水及海产品、水产品制品、食用蔬菜、蔬菜及水果制品的比较优势比较突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下降,大米从2009年以前具有比较优势转变为具有比较劣势。(2)运用贸易竞争指数对我国农产品竞争水平的分析贸易竞争指数(TC)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如果TC>0,表示该国该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该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山口竞争力;如果TC<0,则表明该国该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如果TC=0,则说明该国该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通过对5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的研究,可以发现,农产品总体的竞争力呈下降趋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力强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其中,水产品制品和蔬菜制品的TC指数接近1,并且分别显着高于其原材料水、海产品和食用蔬菜。农产品制品在贸易中的优势不断加强,而作为原料的鲜活农产品虽然仍具有竞争力,但其贸易竞争力已开始下降。在主要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除大米外,棉花、食糖、小麦、油籽及软性植物油的TC指数均小于0,贸易竞争力在5年中逐年下降,目前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大米的TC指数近两年开始下降,且降幅明显,说明大米在近两年中的竞争力显着降低。(3)采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源泉的分析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方法(CMS)是目前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源泉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趋势的重要模型之—。该分析方法最初由泰森斯基(Tyszynski)于1951年提出,后经利墨(Learner)和斯特恩(Stern)(1970)、捷普马(CatrinusJ.Jepma)(1986)以及米兰拉(Milana)(1988)的多次修改完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将一国出口规模的变动划分为由3个单独因素引起的效应:市场规模效应、市场分布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其中,市场规模效应是指由于世界该产品出口额的变化而引起的一国该产品出口额的变化,市场分布效应是指一国在某个市场出口规模的变化而引起的该国出口额的变化,产品竞争力效应是指由于一国该产品竞争力的变化而引起的该国该产品出口额的变化。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在数据选择上一般要求采用某种商品不同时期贸易数据的平均值进行计算,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这种商品可以是单一商品,也可以是一组商品集。本研究重点关注农产品整体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因此在该模型中将农产品整体看作单一产品,从而将模型简化如下:211()1211V-V=rV+∑rj-rVj+∑(Vj-Vj-rjVj)式中:V2和V1分别表示该国在时期1和时期2对不同市场j出口额的绝对值;rj表示该国对市场i的出口增长率;r表示世界出口增长率。本研究的模型中选取2005-2006年为第—期,2002-2003年为第二期,及逆差年份2004-2005年为第三期,所用数据为各期年度贸易额的平均值,选取的出口市场包括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其他主要农产品贸易阔和地区。由我国农产品出口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分析结果(见表4)可知,无论是第二期较第一期还是第三期较第二期的出口增长额主要都是由于世界进口市场整体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效应引起的,而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始终对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起抑制作用。同时,在第二期到第三期出口额的增长中,市场规模效应的作用更加突出,而由于出口市场多样化产生的市场分布效应对农产品出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对出口的抑止作用显着加强。这与前面对具体市场贸易的回顾和RCA及TC指数的研究相一致。再一次说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进一步多样化,出口市场结构更加趋于合理。表4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CMS模型分析结果第一期(1992-1994)到第二期(2002-2003)到第二期(2002-2003)第三期(2004-2005)出口额所占比重出口额所占比重出口额的变化71.410055.3100.0市场规模效应107.0149.8120.3217.6市场分布效应-8.0-11.23.05.4竞争力效应-27.6-38.6-68-123.14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4.1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面临的问题尽管从长期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逐步调整低成本竞争优势战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关键时期。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影响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中国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出口增长。4.1.1出口生产资源匮乏农业生产资源匮乏,不利于对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可耕地面积为9584.3万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0.07公顷,为世界平均的1/3;森林总面积1.15亿公顷,人均为2.5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7%;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目前仅为27%-35%,发达国家为70%-80%。这些资源的刚性约束,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不利于农产品参加国际竞争。4.1.2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存在风险。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占60%以上,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依赖低价竞争,缺乏核心竞争力,使中国农产品出口既缺乏后劲,又容易引起发达国家采取反倾销等保护主义措施,国家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出口产品价值含量,推动农产品出口走品牌发展之路,不仅对一些原料性产品如棉花、油料、糖料的竞争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水果和蔬菜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畜产品方面,也是如此4.1.3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等价格竞争优势的发挥。近年来,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已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出口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但受整体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质量安全水平仍有待提高,质量卫生问题仍是制约我扩大出口的重要因素。4.1.4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阻碍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内容已涉及生态环境、动物福利、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日本、欧盟相继修改食品安全卫生法;日本出台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食品提出质量可追溯的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不断升级,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PS)越来越严,大幅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门槛。4.1.5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在国内支持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继续实行农业补贴的保护主义政策。在出口竞争上,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等出口支持措施。例如,世贸组织中共有25个成员可以对某些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共有30个成员使用的黄箱政策支出超出微量允许范围。根据承诺,欧盟每年可以使用的黄箱政策支出最大,超过600亿美元,日本超过300亿美元,美国为190亿美元。此外,这些国家均有巨额的绿箱政策支出。欧盟还有不受削减限制的蓝箱政策补贴。而在我国不仅没有如此高额的补贴,相反却有着较低的关税水平。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农产品关税升级的趋势下,我国2005年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15%,而世界农产品仍然保持62%的高水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农产品关税平均为45%。另外,在融资支持上,目前融资困难已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由于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导致我国出口农产品检测项目不断增加,加大了出口成本,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检验检疫费用都是由政府承担。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制度尚有待健全,农产品出口的风险性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弱,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4.1.6农产品贸易的配套机制不完善我国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农民生产的素质偏低,农产品出口秩序和行业自律能力问题严重。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抵抗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较弱,因此更需要强信息咨询、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出口营销渠道也有待拓展。目前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与扩大出口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信息资源分散;二是没有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机制;三是政府的信息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此外,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针对农产品贸易特点的专项出口促进政策,也缺乏必要的农产品出口信息、市场开拓和国际市场预警监测等服务。4.2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4.2.1生产条件要素(1)自然资源匾乏耕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中国土地辽阔、耕地相对肥沃、农业自然环境较好,应该说农业生产的基础较好。中国的土地资源占世界的1/15,占亚洲的1/9仅次于加拿大。同时,中国所处的自然区位和生态条件优势,适宜农产品生产,尤其是北纬200一500之间的中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雨水充沛、光照适宜,尤其适于农业生产。但是,中国土地资源相对于人口来讲,又是缺乏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是先天缺乏的。人均耕地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美国、阿根廷等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水平。我国现有耕地1.28亿公顷,草原面积约4亿公顷,可利用的草山草坡0.48亿公顷,但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为世界平均的41.7%,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高峰时,我国人均耕地将减少为0.08公顷,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更比不上其他国家的水平,例如美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73公顷,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也有0.19公顷。中国人均永久草地拥有量高于大多数的欧盟国家,中国永久草地占世界的比重和澳大利亚相近,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羊肉和牛肉的重要出口地,但中国永久草地的质量很差,单位面积产出远远低于这些国家,中国的远洋渔业在世界远洋渔业总产量中所占比重还很小。人均农业资源的自然察赋不足,再加之耕地资源的掠夺性利用,盲目的垦殖,生态退化日趋严重,都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改善农业资源的先天不足,这势必会削弱农产品国际竞争力。(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产品的产销设施设备(温室、冷藏、操作机械等)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对农产品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与效率、劳动生产率、投入物产出水平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生产布局、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施加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并在农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质量和价格竞争能力、营销服务能力的形成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装备和基础设施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近几年中国都在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特别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是,总体来说,同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美国、阿根廷、泰国等国相比,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现有的农业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齐全,保障能力大大下降,不利于农产品的快速运输,也不利于市场信息的快速传递,对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构成强大的制约。(3)劳动力资源条件的限制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村劳动力充足,约有4.4亿人,其中种职业等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75%左右。采用各国农业劳动力占世界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来衡量农业劳动力察赋,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察赋指数最高,因此,从劳动力的成本来看,中国具有廉价劳动力成本的资源优势。如何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就要求劳动力能够掌握新的生产经营只是和技能,即不断增加人力资本。但是,从劳动力的质量来看,中国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从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来看,我国农业实际就业的劳动力基本上是初中和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文化水平,极少受过农业高等教育和培训,而在发达国家由于拥有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专业培训,使得劳动力技术水平有明显的优势。据统计,在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这占9.巧%,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4.49%,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9.巧%,大专文化程度者占1.4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而发达国家在12年以上。可见农业人力资本的供给严重不足,也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4.2.2国内市场需求状况中国人均消费谷物在所有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中是最高的,其他产品消费虽然构、需求形态、市场容量和成长速度以及国内市场需求与国际市场需求的转换能力等。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十分强调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形成产生的巨大作用。如果某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较大,就会促进国内竞争,产生规模经济。而且如果国内消费者是成熟而挑剔的话,会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得国际竞争优势。中国人均消费谷物在所有农产主要出口国是最高的,其他产品消费虽然有的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除了鱼和蛋消费较高外,其余产品还都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各种农产品消费增长与各种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相比都是较快的,虽然某些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己经开始出现递减的趋势,但相对于世界各种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中国各种农产品国内市场饱和时间到来的相对比较晚。中国多数农产品的消费构成相对于各种农产品主要出口国都是初级产品消费比重高,而种子和加工制造产品消费的比重比较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消费模式已经进入以生活质量类产品为主导的阶段,主要食物构成中除了人均蔬菜消费量呈增加的趋势外,谷物类、肉类和蛋类等的人均消费量都呈减少的局面,这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也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成熟度和挑剔性,相对于其他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还要低。4.2.3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任何生产过程都不会是孤立的,一个产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该产业内部的体系是否具有竞争力,而且取决于该产业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等相关支持性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首先,农产品商品性增强,要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大规模效益,农业机械就会被广泛使用,推动农村农业协作组织的发展和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升级,要求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强化技术教育,引导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教育培训部门的发展;农产品专用化要求对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科研推广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农产品质量要求和质量安全要求政府规范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先进的检疫检验仪器;产品的逐步升级使产品销售国际化,促进了货物运输业的发展。相反,某一个环节的劣势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甚至影响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某一环节的优势可以通过技术相关性和要素相关性进行扩散,例如种植业的发展使适应动物营养结构的专用饲料粮种植成为现实,引起饲料业的发展,劳动力密集的条件下,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的劳动生产率优势和技术的可借鉴性,使近海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中国的水稻高产育种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小麦、玉米、大豆等在两种繁育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中国种畜繁育体系与世界其他肉类产品主要出口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各种农业必需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但与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饲料资源足,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种类谷物饲料和动物饲料的净进口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也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都达到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中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已近高达90%,中国只有20%一30%,尤其是水果和蔬菜加工比重还不足产量的10%,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产品产后技术(收获、干燥、运输、储藏、加工等)相对于产前和产中技术更为薄弱。4.2.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或产业经营主体状况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企业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根据市场需求和上、下游企业生产技术的变化,通过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根据自己的目标体系安排自己的组织结构、资源结构和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接受市场信号,回应市场需求,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达成企业目标。激烈的国内竞争,会迫使同类企业不断利用需求因素和科技进步更新产品,提高生产率,以取得一种持久的、特定的优势地位。不同的企业可能由于其内部资源在市场上的定位可能不同,供给的产品可能居于需求市场的不同层面,也可能由于供应同功能或相同的产品而形成激烈的竞争,同业竞争有利于企业争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率,有利于促进你区域经济发展。生产者采取何种竞争战略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是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生产的管理水平、在市场上采取何种竞争策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等,二是影响农业经营规模大小,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对于农业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农产品成本的降低以及农产品生产主体驾驭市场的能力都有影响,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各种农产品主要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中,中国农户的种植和养殖规模是最小的。小而分散的家庭经营,组织程度很低,导致劳动生产率很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控制,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也现对较高,这些都是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世界各种农产品主要出口过不仅农户的种植和养殖规模相对较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各种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市场高度集中还表现在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世界各种农产品重要出口国的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企业的规模都较大,市场集中度也较高,这不仅克服了农户种植和养殖规模较小的缺陷,也大大提高了国际竞争力。5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5.1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5.1.1把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农业产业化经营,往往把企业作为龙头,认为它们可以在产业化经营中起支配作用。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出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局面,往往一个产业体系中有许多企业相联,而且这些企业还从事别的产业,这样就没有明显的龙头了。同时,农业产业体系面临的加工与销售、专业化与一体化、全球化与区域化、劳动密集与科技等重大关系问题的具体处理,也要根据产业体系所处的市场情况来具体决定。总之,在农业产业化的农业发展体系中,市场才是真正的龙头。5.1.2促进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产业化经营呼唤政府的正确引导,同时政府也要依托产业化经营进行自身改革,如改革政府与经济部门的关系、农业与其它部门的关系、农业的产供销关系、政事企的关系等。当前要使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真正能在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从这些前提条件的改变入手,进而依据企业和农户的要求,改革机构,转变职能与工作方式,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等。5.1.3发挥农业产业企业家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往往比较注重产业经营模式,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上。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体系不管什么形式,真正起作用的是企业家。有了企业家,才有优势企业;有了企业家群体,才有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以及优势产业和区域分工的形成;有了企业家阶层,才有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现行管理体制变革的推动。所以,企业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灵魂和骨干,是在市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最牢靠的人力资源。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注重发挥农业产业企业家的作用。5.1.4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在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也遇到了发达国家早期所遇到的问题,如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增长慢,农产品国际竞争不强等。我们可以通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企业为龙头,吸引周围的农户,建设生产基地,为它提供原料,加下增值后,使农户得到好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事实上,发展农业经济,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动,就会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基础,演化出农业纤维产业、农业文化产业、农业生态产业、农业科技产业、农业装备产业、农业信贷产业和农业资源产业等多种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运营不仅是企业的一体化经营,还有合同制及市场交换等多种方式。各类产业体系运营的利益机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关系,都是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自然地扩展协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不但在局部上,更在整体上提高了农业经济的竞争力。5.2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技术壁垒中长期来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继续出现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对外开放的趋势。因此,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律的农业技术标准管理体制,建立起结构优化、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满足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调控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5.2.1增加标准建设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角度,必须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经费投入,重点支持农业技术标准的前期研究、标准制定和修订、标准推广实施及监督等工作,在开展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资助和参与农业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各级政府应把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纳入相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或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之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及推广实施工作;鼓励农业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增加标准化投入,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其次,在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职业标准化队伍,一是结合行政体制和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一支农业技术标准管理、研究、制定、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监督实施队伍;二是通过引进人才和分类培训等方法,使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快培养既具备农业技术标准专业知识、又懂得国内国际有关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以利于我国主动而有效地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制定和修订活动。5.2.2创新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加快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一是要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当前在强调政府主导推动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共同参与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二是坚持技术标准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当前在抓紧弥补我国农业技术标准数量不足的同时,应注意适时修订现有技术标准,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从整体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三是坚持强化技术标准的基础研究与加快推广实施相结合,要切实改变重制定轻研究和推广的倾向,加强农业技术标准的基础理论、农药兽药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风险分析、快速测试技术和采用国际标准的对策研究,为我国相关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加大已制定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作用与效益。5.2.3深化农业标准体系改革深化农业标准体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革农业标准管理体制,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标准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技术标准制订和修改中的主体作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与做法,加速我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将农产品的安全标准和品质标准分开,安全标准应当作为强制性标准发布实施,品质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二是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合二为一,统一定为国家标准,严格界定地方标准的范围,大力发展农业企业标准,积极培育团体协会标准;三是将兽药、饲料、肥料、农药、农机等标准统一纳入农业技术标准体系范围之内,使之与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相协调。5.2.4健全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的运行机制健全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要通过吸纳社会共同参与打破现有技术标准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任何利益方均可申请制定新的技术标准,或修订现有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应做到随时申请,随时受理,由农业部门根据专家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认可。应广泛吸收企业或生产基地的代表参与标准的起草工作,革除封闭性,扩大开放度,大力鼓励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承担市场或农业生产急需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制定和修订农业技术标准必须把参数和指标建立在经过大量试验验证或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的基础上,改革现行的标准审定程序和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上征求意见和举行听证会,广泛听取和吸收各方面意见,以确保标准起草过程的透明和公开[53]。对于批准发布后的标准,应当及时出版发行,并通过报纸刊物和信息网等渠道及时公布标准全文,为保证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标准发布实施若干年后,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对标准进行一次复审,农业行政部门在复审的基础上及时做出修订、废止或继续有效的决定。5.2.5建外向型生产基地,应对技术壁垒要建设一批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应结合我国农业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特点,选择有一定出口基础、规模和渠道,有比较优势、品牌特色和国际市场的产区和品种,给予相应扶持,集中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现代化外向型农产品基地。外向型农产品基地建设任务,应由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具体承担。选定的承担基地建设任务的企业应是已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推行ISO、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操作规范(GMP)等生产、管理体系,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在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一定要使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体系以基地为基础,由以增产为主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主转变。5.3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和促进科技创新“创新”是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1934年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
本文档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007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1-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