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

举报
开通vip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现状与分析 一. 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扬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省中部。介于东经119°01'-119°54',北纬32°13' -33°25'之间,南临长江,与镇江相望,北与淮阴、 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市毗邻,西与安徽天长、南京交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连接长江。 全市土地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9%,境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微地形差异明显,由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仪征丘陵山区为最高,高邮、宝应...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现状与分析 一. 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扬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省中部。介于东经119°01'-119°54',北纬32°13' -33°25'之间,南临长江,与镇江相望,北与淮阴、 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市毗邻,西与安徽天长、南京交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连接长江。 全市土地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9%,境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微地形差异明显,由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仪征丘陵山区为最高,高邮、宝应与泰州市的兴化接壤处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全市耕地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主要农作物为粮、棉、油等,辖区内水面广阔,资源丰富,江、河、湖、荡盛产鱼、虾、蟹、龟、鳖、珍珠、荷藕等,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扬州市现辖广陵区、郊区、宝应县、邗江县以及仪征、高邮、江都三个县级市,158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1996年末总人口444.8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5%,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02.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省5.8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903元。扬州市区在全国55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中列第28位,邗江、江都两县市进入第三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二.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水热条件好,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降水丰沛, 梅雨、伏旱明显. 扬州市年太阳辐射量为464~ 489J? cm 2, 年日照时数为2176. 7h, 年平均气温为15℃,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6℃,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 5℃, 稳定通过10℃的积温(80% 的保证率) 为4548~ 4721℃, 无霜期达222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1030mm. 受地理纬度和季风的影响, 扬州市光、热、水资源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季节. 期间的太阳辐射约占全年的70% , 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3% , 光、热、水资源配合比较协调, 有利于夏秋作物的高产稳产. (2)土壤肥力高, 增产潜力大 扬州市平原主要是由长江、淮河和历史上黄河改道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 一般土层比较深厚, 土壤质地适中, 保水保肥能力强, 耕地质量好.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 88% , 其中里下河、沿湖地区平均为2. 2% , 是省内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 近年来, 由于各地重用轻养, 不少地方土地生产力有所下降.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评级结果, 扬州市高产的农田只占耕地的47% , 而中产及低产农田则占耕地的40. 9% 和12. 1%. 高、中、低产田大致相差一个等级, 稻麦单产相差100kg 左右, 如果有1?3的中低产田通过改良, 各提高一个等级, 则全市约可增产粮食7万t. 可见, 改土的增产潜力很大. (3)人均耕地较少, 水域资源丰富 扬州市共有水面19. 74万h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29. 7% , 水域广阔, 包括河、湖、塘、库、沼泽等多种类型. 水面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除长江以外, 大部分水面都可因地制宜地发展水产、水禽、水生植物和耐水林木的生产 2.劣势分析 (1)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 扬州市降水变率较大, 旱、涝、阴雨等出现的机率较高, 特别是春湿、夏涝、秋涝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此外, 低温、台风、冰雹也时有发生, 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2)地势低平, 洪涝灾害比较普遍 扬州市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降水及外来水资源均较丰富, 加之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汛期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如1991年6、7月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 扬州市一半以上的农田被淹没,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 除西南丘陵岗地外, 扬州市大部分农田的地下水位都比较高, 一般埋深在0. 4~ 0. 8m 之间.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结构 地类 2004 2010 2020 面积(公顷) 比重(%) 面积(公顷) 比重(%) 面积(公顷) 比重(%) 一、农用地 426406 64.28 416745 62.82 407819 61.47 1、耕地 316643 47.73 311725 46.99 307579 46.36 2、园地 10456 1.58 7807 1.18 3757 0.57 3、林地 8693 1.31 9370 1.41 10489 1.58 4、牧草地 6 0.00 6 0.00 6 0.00 5、其他农用地 90608 13.66 87837 13.24 85989 12.96 二、建设用地 113544 17.12 125302 18.89 138358 20.86 1、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6656 4.02 37510 5.65 49163 7.41 2、农村居民点 63463 9.57 58863 8.87 54341 8.19 3、特殊用地 2985 0.45 2985 0.45 2985 0.45 4、交通用地 6423 0.97 8926 1.35 11822 1.78 5、水利设施用地 14017 2.11 17019 2.57 20047 3.02 三、未利用地 123457 18.61 121359 18.29 117229 17.67 总计 663407 100.00 663407 100.00 663407 100.00               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成果,未来扬州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将坚持“区域集中、空间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突出重点和层次,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走核心轴线式的发展道路。根据这种构想,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对土地利用布局做如下调整: (1)市域城镇体系布局调整。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市区与江都、仪征一体化建设,培育发展中等城市,择优发展小城市(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到2010年,扬州市形成1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8个重点中心镇,50个一般建制镇;至2020年,扬州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8个重点中心镇,36个一般建制镇。以集聚发展模式的节网状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形成一个沿宁通交通走廊、沿江岸线展开的扬州沿江城镇聚合轴;一条沿大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展开的淮江城镇聚合轴,最终形成疏密有序,集中发展,开敞布局的区域城镇空间组织。 (2)中心城区发展方向。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扬州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南绕城线至长江之间的用地为城市今后主要的发展空间,近期建设沿江港口新区和瓜洲分区、增加沿江生活岸线,形成滨江城市格局;西部进一步完善、充实,为近期建设的重要区域,是今后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区域,也是城市主要的居住区域;东部强调在保持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与江都的有机联系,改造东部分区、低强度开发河东分区、控制广陵产业园区规模;东北、西北适度发展,用地范围应严格界定,防止无序蔓延;建设强度应有所控制。 (3)沿江港口开发与产业布局。以扬州港为统一品牌进行整合,加快形成以扬州港为主体、江都港和仪征港为补充的“一港二区”格局,到2020年形成2000万吨和40万只标准箱的吞吐能力。沿长江、沿江高等级公路和宁通高等级公路三条横向主轴,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作为承接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在市区规划建设邗江工业集中区、江阳工业集中区、广陵产业园、杭集工业集中区、沿江工业集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含汽车、信息产业等);在仪征规划建设扬州(仪征)化学工业集中区、汽车工业集中区和船舶工业集中区;在江都规划建设纺织工业集中区和船舶工业集中区。本着“层次分明,对象明确,各有特色,功能互补,发展协调”的原则,在沿江地区统筹安排物流园区,形成扬州港、仪征港、扬州城北联运中心、江都砖桥四个物流园区和江都联运、扬州机场两个物流中心。 (4)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通过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促使农民向城市、镇区集中;依据《扬州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规划》和《扬州市村镇规划》,依托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沿主要干线和河流布局选择基础较好的农村居民点或布置新的农村居民点,逐步撤并和控制农村居民点数量;加强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农村集中居住区吸引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村庄和历史文物保护的力度,突出滨水村庄建设形象,最终变目前的“散、乱”布局为沿公路干线和主要河流等线状基础设施两侧形成带状式居民点分布格局。 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规划确定的2010年,农用地面积为41.67万公顷(625.12万亩),比基期2004年减少0.97万公顷(14.49万亩);其中耕地为31.17万公顷(467.59万亩),比基期年减少0.49万公顷(7.38万亩)。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18万公顷(17.64万亩),达到12.53万公顷(187.95万亩)。未利用地总面积为12.14万公顷(182.04万亩),比基期数据减少0.21万公顷(3.15万亩)。 扬州市规划近期年土地利用结构表 地类 2004 (公顷) 2010 (公顷) 增减 (公顷) 一、农用地 426406 416745 -9661 1、耕地 316643 311725 -4918 2、园地 10456 7807 -2649 3、林地 8693 9370 677 4、牧草地 6 6 0 5、其他农用地 90608 87837 -2771 二、建设用地 113544 125302 11758 1、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6656 37510 10854 2、农村居民点 63463 58863 -4600 3、特殊用地 2985 2985 0 4、交通用地 6423 8926 2503 5、水利设施用地 14017 17019 3002 三、未利用地 123457 121359 -2098 总计 663407 663407           (1)农用地减少,除林地外,其他各类农用地全面减少。2004年末农用地面积42.64万公顷(639.61 万亩),其中耕地31.66万公顷(474.96万亩)。到2010年,农用地面积为41.67万公顷(625.12万亩),比基期2004年减少0.97万公顷(14.49万亩);其中耕地为31.17万公顷(467.59万亩),比基期年减少0.49万公顷(7.38万亩)。到2020年,农用地面积为40.78万公顷(611.73 万亩),比基期数据减少1.86万公顷(27.8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30.76万公顷(461.37 万亩),比基期减少0.91 万公顷(13.60 万亩)。 (2)建设用地增长,其中农村居民点下降,城镇、交通水利用地全面上升。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扬州市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在现有规模11.35万公顷(170.32 万亩)基础上,增加1.18 万公顷(17.64万亩),达到12.53万公顷(187.95 万亩)。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比基期规模增加2.48 万公顷(37.22 万亩),达到13.84万公顷(207.54 万亩)。 (3)未利用地下降,主要由于滩涂面积下降。2004年末,未利用地面积为12.35万公顷(185.19 万亩)。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2010年末未利用地总面积为12.14万公顷(182.04 万亩),比基期数据减少0.21万公顷(3.15万亩);2020年未利用地面积为11.72万公顷(175.84 万亩),比基期年减少0.62万公顷(9.34万亩)。 五.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1996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市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665813.3公顷(998.7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23866.7公顷(485.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64%; 园地面积13640公顷(20.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05%;林地面积7.73.3公顷(11.9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0%;牧草地面积480公顷(0.7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7%;城镇村庄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89266.7公顷(133.9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41%;交通用地面积17873.3公顷(26. 8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8%; 水域用地面积203140公顷(304.7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51%;未利用土地面积9573.3公顷(14.36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1.44%。 六.土地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结合扬州市的地理区位优势、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结构特征,从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分工与竞争的关系,确立未来20年内扬州市的总体发展定位为:建立以沿江区域开发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沿江产业集聚群、新兴城镇群、港口群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经济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南京都市圈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促进扬州市在苏中地区的率先崛起。 土地利用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到2010年努力把扬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地区之一,进入长江经济带的国际化城市群,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0年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00亿元,每年递增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000元,比1980年翻五番;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470万以内,城镇化水平达60%。 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实施“科技兴市、外向开拓、规模带动、协调发展”的四大战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农业方面,稳定粮、棉、油种植面积,逐步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规划建设“两群两带”,即沿运高效畜牧产业带、沿江高效花木产业带、丘陵山区食草畜禽特色产业群和里下河地区水产特色产业群。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重点抓好荷藕、禽蛋、鳖蟹虾、茧丝绸、花卉盆景等八条龙的建设。工业应围绕发展汽车船舶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化纤织物及服装工业、食品及包装工业五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省级以上名牌企业,创建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15家,逐步形成一批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工业规模经济群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商品流通、旅游娱乐、金融保险等行业。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划目标,在土地利用上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以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为重点,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确保全市人民生活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 (1)经济发展预测 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相关成果和扬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中进行的相关预测,规划期内扬州经济发展将保持较快的势头。 近中期(2005-2010年)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约13%左右,经济增长保持全省较快发展速度,至2010年达到17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5:3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5%左右,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远期(2011-2020年)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11%左右,至2020年达到4700亿元,产业结构显著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 (2)社会发展预测 社会发展预测主要包括人口预测和城镇化水平预测。人口预测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预测的前提,是进行建设用地预测的基础和前提;城镇化水平的预测直接对居住、工矿、生活设施和交通用地等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了农业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的规模。 (3)人口预测 本轮规划期内扬州市户籍人口将维持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随着“沿江沿河开发战略”的带动等未来强劲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外来常住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增长。 根据目标扬州市人口的结构状况和人口增长的规律,采用自然增长、Logistic模型和灰色模型三种方法分别对户籍总人口进行预测,综合得出扬州市域2010年底户籍人口将达到461万人,2020年底为471万人。根据近年来扬州市外来常住人口增长情况,预测2010年外来常住人口为43万人,2020年将达到58万人万人。综合上述两部分预测,得到2010年底扬州市总人口为504万人,2020年底为529万人。 (4)城镇化水平预测 考虑到城镇人口数据无统计,本轮规划采用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赋予权重算出扬州市综合城镇化水平,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两者的权重分别为0.8和0.2。根据统一口径计算的城镇化水平,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并综合扬州市实际发展情况,预测扬州市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57%,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71% 七.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1.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全市现有土地后备资源19153.3公顷(28. 73万亩),可开发利的土地17086.6公顷(25. 63万亩),其中可开发成耕地8153.3公顷(12.23万亩),园地966.7公顷(1.45万亩),林地800公顷(1.20万亩),水产养殖7073.3公顷(10.61万亩),建设用地93.3公顷(0.14万亩),开发利用后,可增产粮食7.34万吨,产茶33.75万斤,产鲜果1.23万吨,产水产品2.65万吨,可增加收益34900万元。 2.现有农业用地再利用潜力 突出的是以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整理。全市现有中低产田94666.7公顷(142.00万亩),规划期内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建立高产稳产农田,可净增耕地面积1960公顷,按每公顷增产粮食750斤计算,全市可增产粮食10628万斤。 3.城乡居民点利用潜力 全市现有城乡居民点用地78423.4公顷(11.26万亩),人均建设用地176.3平方米,按省政府规定人均100平方米标准计算,全市可腾让居民点用地31423.4公顷(47.14万亩) 八. 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1.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由于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率高,达到98.56%,土地垦殖率达到48.64%,复种指数在180%以上,未利用土地由1991年的11520公顷(17.28万亩) 下降到1996年9573.3公顷(14.36万亩),净减少1946.7公顷(2.92 万亩)。 (2)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较大。全市地势平坦,农业用地以耕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48.64%,各县之间差异较大,里下河地区占47.54%,沿江地区占49.36%,丘陵山区占54.13%。人均耕地以高邮最高,人均1.44亩。邗江县人均耕地只有0.97亩。水域的分布区域差异也很明显,全市有73.2%水面滩地分布在里下河地区,丘陵地区水面只占5.7%。林、果、茶、桑和砂石矿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里下河地区是全国、全省商品粮、棉、油和水产品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其分布与规模,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度和生活习惯等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丘陵山区村庄分布密度较高,但规模小,“独家村”、“三家村”有一定比重,人均占地面积大;而里下河则相对集中,有的自然村庄人口达几千人,占地相对较少。弄清上述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对于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十分重要。 (3)水域面积较大。全市水域面积203140公顷(304.7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51%, 是我市除耕地以外的第二大土地资源。江、湖、荡、河、沟等水域资源虽已开发利用,但仍属粗放经营,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仍较大。因此,综合利用水域资源,发展水产、水禽、水生作物生产,是振兴我市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4)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全市待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可开发成耕地的资源更少,而且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锐减,人地矛盾尖锐。 建国以来,我市人口增加180.79万人,耕地减少44833.7公顷(67.25万亩), 人均耕地由1949年的1.94亩下降到目前的1.09亩,特别是1988年以来,人口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长,耕地却以7.1‰下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据我市与省农科院开展的“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我市已接近土地人口承载的临界线。 (2)城镇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 解放以来,城镇建设用地以外延扩展为主,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用地增长远远快于人口增长,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利用效益不高。 (3)土地质量下降,污染日益加重。 由于工业“三废”排放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致使地力退化,部分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加剧趋势。 (4)土地产出率较低,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 扬州市区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1001054万元,每平方公里平均国内生产总值2.22亿元,与上海3.9亿元、香港8亿美元相比,差距很大,所以加强对城市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实行集约用地,具有较大的潜力。 九.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扬州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还不够高, 主要表现在: 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林、牧、副、渔业没得到全面发展; 对耕地重用轻养, 过耗地力, 土地生产力日趋降低; 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土地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等等. 因此, 今后扬州市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本文档为【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5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9-02-08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