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精简版

毕业论文精简版

举报
开通vip

毕业论文精简版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评价研究摘要:本文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指数。接着运用该集聚性指数对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分析,同时分析了近四年(2003-2006)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变化情况及其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按其集聚程度可以分为三大集团;近四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集聚性相对稳定,少数城市集聚性有上升或下降趋势,且这种变化主要由各个城市经济集聚性变化引起,社会集聚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关键词:中国超大城市集聚1引言2007...

毕业论文精简版
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评价研究摘要:本文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法构建了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指数。接着运用该集聚性指数对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分析,同时分析了近四年(2003-2006)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变化情况及其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按其集聚程度可以分为三大集团;近四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集聚性相对稳定,少数城市集聚性有上升或下降趋势,且这种变化主要由各个城市经济集聚性变化引起,社会集聚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关键词:中国超大城市集聚1引言200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4.9%,已经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过程本质是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集聚过程,集聚是城市化的突出特征。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集聚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集聚过度,超过城市发展的承载限度,就会导致膨胀,进而引发一系列“城市病”;相反集聚不足则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如何判断一个城市的集聚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关于中国城市集聚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张国红,2005;施冬健,2006;高鸿鹰,2007;李秀敏、刘冰,2007;吴学花,2008;等),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集聚效应;二是城市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换的城市规模。所以,有必要在已有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进行方法论创新,对中国城市集聚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尤其是对其集聚程度进行量化测度,得到可信赖的研究结论,从而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地的发展。本文构建了城市集聚性指数,分析和测算了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集聚程度,并以2006年为基期分析了近四年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变化。2006年中国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共37个,鉴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其中的27个超大城市为研究对象。文中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07)》。2城市集聚性指数的构建城市集聚性指数是一个特殊的统计指标,与一般的统计指标相比有以下特征:第一,城市集聚性是由一组不同的数量指标通过某种方法联系起来(加权计算)所构成的一个统计的数量化指标。第二,城市集聚性指数具有近似性和动态性特征。由于事物和事物的变化具有多面性,在现实中不可能获得所有的有关信息,而只能利用可获得的数据,通过有限的信息加以分析和度量,因此指数具有一种近似性特征。它可能近似地表明了事物的主要动态变化趋势和一些主要的差别,但永远不可能精确而完整地度量事物的状态。第三,城市集聚性指数是一个横向比较“相对指数”,而不是一种纵向比较的“程度指数”。其并不是表明各城市本身“集聚程度高低”的绝对程度,而只是在比较各城市集聚性时,谁的集聚程度相对更高一些,谁的相对更低一些,以及引起集聚程度高低原因是什么,等等。2.1城市集聚性指数指标体系的构成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设置的城市集聚性指数指标体系由经济集聚性、基础设施集聚性、环境集聚性、社会集聚性五个方面、15个指标构成(表1),各指标的权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表1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指数指标体系及权重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单位 权重 经济集聚性 人均GDP(X1)/元 0.027 第三产业比重(X2)/% 0.081 经济密度(X3)/万元每平方公里 0.046 市辖区GDP/全市GDP(X4)/% 0.082 人均财政收入(X5)/元 0.042 货运量(X6)/万吨 0.045 基础设施集聚性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X7)/辆 0.085 每万人拥有出租车(X8)/辆 0.098 环境集聚性 每万元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X9)/吨 0.118 每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10)/吨 0.083 每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烟尘排放量(X11)/吨 0.068 社会集聚性 人均居住面积(X12)/平方公里每万人 0.069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X13)/人 0.061 房价(X14)/元 0.041 职工平均工资(X15)/元 0.054经济集聚性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经济密度、市辖区GDP/全市GDP、货运量、人均财政收入6个指标,分别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反映经济活动的集聚性。其中,货运量从经济规模角度反映城市的集聚性,货运量越大表明该城市的集聚性程度越高;第三产业比重从经济结构角度反映城市的集聚性,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表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集聚性程度越高;人均GDP、经济密度、人均财政收入均从经济效益角度反映城市集聚性程度。人均GDP越高、经济密度越大、人均财政收入越多,表明城市的集聚经济明显,集聚程度高。市辖区GDP/全市GDP越大表明该城市的集聚性程度越高。货运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均为市辖区统计数据;经济密度=市辖区GDP/市辖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人均财政收入=市辖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市辖区年末总人口。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承载体,是城市物质形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和乡村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因此,一个城市经济活动的集聚性会最先体现到基础设施使用的拥挤程度上。考虑到我国大城市尤其是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在提供基础设施方面已基本达到均等化水平,本文只选取了两个最能反映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使用拥挤程度的指标来反映城市的集聚性,即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汽车和出租车。这两项指标越高,表明该城市道路使用越拥挤,城市的集聚性程度越高。环境集聚性指标包括每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每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每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烟尘排放量。城市环境问题与其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通常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口和工业企业开始在城市聚集,城市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和废弃能量排入城市环境,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逐渐加重。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其集聚程度提高,对污染物质和废弃能量的处理会实现规模经济,城市环境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城市集聚程度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这些城市集聚性与环境污染应当是负相关的,即城市集聚程度越高,环境污染越不严重。也就是说,环境集聚性指标中的三个指标值越低,表明该城市的集聚程度越高。社会集聚性指标包括人均居住面积、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房价、职工平均工资。人均居住面积少,表明城市可提供给居民的居住面积小,其拥挤程度高,相应的城市集聚性高;城市拥有医生数量的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其提供的社会服务的好坏。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多,表明城市提供的服务好,其集聚程度应该是相对较高的;房价越高,城市的集聚程度越高;职工平均工资高说明一个城市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人均居住面积与城市集聚性呈负相关,其它三个指标与城市集聚性呈正相关。2.2城市集聚性指数的测算方法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测算出各城市集聚性指数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了使城市集聚性指数跨年度可比,先就单项指标设定基期年份(本文基期年份设定为2006年),并设定基期年份各单项指标得分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0和0,然后根据每个城市的指标值确定它在0与10之间的得分,形成与该指标对应的单个指数。就一个单项指标而言,在基期年份各城市的得分最高为10,最低为0;在非基期年份,单项指标得分则可能超过10或小于0。再由属于同一方面的几个指数按照一定的权重合成方面指数。最后由4个方面指数合为总指数。根据指标值高低与城市集聚性程度高低的理论关系,计算指标得分的公式可分为两大类。当指数值高低与城市集聚性程度高低正相关时,得分采用第一个公式计算,即原始数据越高,指标得分越高,指标所体现的城市集聚性程度越高。当指数高低与城市集聚性程度负相关时,得分采用第二个公式计算,即原始数据越高,指标得分越低,在该指标所体现的城市集聚性程度越低。其中是某个城市第个指标的原始数据,是与27个城市第个指标相对应的原始数据中数值最大的一个,则是最小的一个。经过上述处理,各项得分均与城市集聚性程度正相关,即得分越高,城市集聚性程度越高;得分越低,城市集聚性程度越低。32006年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评价分析依据上文所列城市集聚性指数的指标、权重及计算方法,获得了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集聚性相对指数的测算结果(表2)。表2显示,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的集聚程度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从得分分布看,所有超大城市呈现三大集团的特征,北京、上海、广州为第一集团,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得分高于7分;青岛到兰州间城市为第二集团,集聚程度中等,得分相对集中,在5到7分之间;其余城市的集聚性指数得分低于5分,集聚程度低,为第三集团。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城市的集聚性表22006年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总指数和方面指数得分及排名 城市 集聚性总指数排名 经济集聚性指数排名 基础设施集聚性指数排名 环境集聚性指数排名 社会集聚性指数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北京 8.38 1 2.69 2 1.83 1 2.66 1 1.48 4 上海 8.23 2 2.41 1 1.06 5 2.64 2 1.84 1 广州 7.30 3 2.24 3 0.89 10 2.59 3 1.58 2 青岛 6.08 4 1.31 12 1.05 6 2.51 8 1.21 7 天津 6.04 5 1.53 5 0.90 9 2.55 4 1.06 14 大连 5.95 6 1.33 11 1.11 4 2.39 10 1.12 10 沈阳 5.94 7 1.47 8 0.95 8 2.54 5 0.98 16 杭州 5.88 8 1.50 7 0.62 18 2.27 13 1.49 3 长沙 5.68 9 1.36 10 0.86 11 2.14 17 1.31 5 武汉 5.52 10 1.53 4 0.71 14 2.26 15 1.02 15 宁波 5.49 11 1.10 17 0.71 13 2.46 9 1.22 6 昆明 5.48 12 1.02 18 1.27 2 2.25 16 0.96 18 南京 5.37 13 1.50 6 0.43 21 2.26 14 1.17 8 济南 5.25 14 1.18 16 0.62 17 2.52 7 0.93 19 长春 5.20 15 0.88 24 1.03 7 2.52 6 0.78 24 太原 5.15 16 1.38 9 0.58 19 2.09 19 1.10 11 兰州 5.14 17 1.21 15 0.72 12 2.30 12 0.91 20 成都 4.70 18 1.25 14 0.35 23 2.01 20 1.09 12 哈尔滨 4.54 19 0.90 22 0.63 16 2.34 11 0.67 25 西安 4.50 20 1.26 13 0.52 20 1.93 22 0.80 23 南昌 4.45 21 0.99 19 0.42 22 2.13 18 0.91 21 苏州 4.24 22 0.82 25 0.30 24 2.00 21 1.12 9 贵阳 3.66 23 0.90 21 0.22 26 1.74 23 0.81 22 石家庄 3.65 24 0.70 27 0.70 15 1.26 24 0.97 17 郑州 3.37 25 0.72 26 1.11 3 0.47 27 1.07 13 重庆 2.38 26 0.96 20 0 27 1.10 25 0.32 27 南宁 2.19 27 0.89 23 0.27 25 0.68 26 0.34 26远高于西部。27个城市中东部城市11个,中部5个,西部7个,东北4个。集聚性指数前十位中,东部城市8个,中部2个;后十位中西部城市5个,东部2个,中部2个,东北1个。从城市集聚性总指数和方面指数排的差异名可以反应城市集聚性的均衡程度。第一集团中北京、上海的集聚性较为均衡,经济、基础设施、环境、社会集聚性指数排名均靠前,广州相对不太均衡,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集聚性程度低。第二集团城市的集聚性普遍不太均衡,虽然整体来讲这些城市的集聚程度中等,但某些方面指数集聚程度高,比如大连和昆明的基础设施集聚性指数,杭州和长沙的社会集聚性指数,武汉和南京的经济集聚性指数等等。第三集团中大部分城市集聚性较为均衡,各个方面的集聚程度都低,只有个别城市例外。郑州的基础设施集聚程度偏高,27个城市中排名第三;苏州的社会集聚程度相对其他方面也较高。从各方面集聚性来看,27个城市经济集聚性分布呈两大集团的特征,上海、北京、广州为第一集团,得分在2分以上,其余城市的得分均低于2分,为第二集团。上海、北京、广州的经济集聚性位列前三位,这与我们直观认识是相吻合的。从得分来看,与其他城市相比,这三个城市的经济集聚性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这说明分别以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为依托的三个超大城市的经济集聚性程度已相对较高。重庆虽然是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但其经济集聚性程度低,排名比较靠后。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货运量很大;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总量也不低,但由于其市辖区面积大、人口多,所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经济密度都低。因此,总的来讲,重庆的经济集聚性程度低。苏州和石家庄经济集聚性程度低有共同的原因:第三产业比重低,市辖区GDP占全市的比重也低。基础设施集聚性表现很不均衡。北京遥遥领先,昆明虽然在排名上紧随其后,但是在得分上存在不小的差距。根据得分情况,可将27个城市分为4个阶梯:北京为第一阶梯;昆明到长沙间的城市为第二阶梯;兰州到西安间的城市为第三阶梯;其余为第四阶梯。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城市应高度重视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防止由于过度拥挤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集聚性相对比较均衡,除石家庄、重庆、南宁、郑州的集聚性较低外,其余城市相差很小。其他城市与北京、上海的环境集聚程度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这表明这两个城市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及污染物处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石家庄、南宁、重庆、郑州的污染物排放多,环境集聚程度低。其他城市中,杭州和大连主要是每万元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比较大(或者说是对工业废水处理不好),从而降低了其环境集聚程度;长春和沈阳主要是由于每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烟尘排放量大(或者说是对工业二氧化硫的处理不够)降低了环境集聚程度。上海的社会集聚性指数排名第一,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广州、杭州、北京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第四,得分相差很小;南宁、重庆的社会集聚性偏低;其余居于中间水平。总体上,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按其集聚程度可以分为三大集团。第一集团包括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集聚程度高,集聚性较为均衡,只有广州的基础设施集聚性指数较低。该集团城市的集聚程度应注意适当控制,以防止过度集聚带来的集聚不经济。第二集团包括青岛、天津、大连等14个城市,集聚程度中等,集聚不均衡。这一集团城市的集聚性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其集聚发展可以获得集聚效益,但应注意其集聚不均衡,防止一些城市某些方面的过度集聚。第三集团包括成都、哈尔滨、西安等10个城市,集聚程度低,集聚相对均衡。该集团城市的集聚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努力其集聚发展,同时也要避免集聚不均衡现象发生。4近四年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变化分析由于城市集聚性的发展变化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如果没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和突变,连续四年同一个国家的城市集聚性的变化应该不会太大。表3的结果也显示,整体来看,四年之中中国27个超大城市的集聚性相对稳定。北京、上海、广州稳居前三位;重庆、南宁一直是后两位;苏州、石家庄、贵阳、石家庄基本没有变化;青岛、天津、大连、昆明、南京、南昌、成都7个城市的集聚性大概在上下一两个位次波动,没有明显变动趋势;集聚程度有所提高的城市有杭州、长沙、武汉、宁波、太原5个;集聚程度呈现下降趋势的包括济南、长春、兰州、哈尔滨、西安、郑州6个城市;沈阳集聚程度变化较特殊,2005年明显高于其他年份。杭州、长沙、武汉、宁波、太原、成都集聚程度都有所提高,但原因不尽相同。杭州集聚性排名由2003年第12位上升为2006年第8位,主要是由于经济集聚性排名上升;长沙集聚性提高除了经济集聚性上升外,基础设施集聚性也有所上升;武汉集聚性提高主要发生在2006年,从2005年第18位直接上升到2006年的第10位,从附表5可以看出,这主要由于2006年武汉基础设施集聚性和社会集聚性的大幅度提升;宁波集聚程度提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除环境集聚性外,其他三方面集聚程度均有提高;太原集聚性提高主要是经济集聚性提高导致,另外环境集聚性也有小幅度提高。表32003-2006年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排名变化 城市 2003 2004 2005 2006 北京 1 1 1 1 上海 2 2 2 2 广州 3 3 3 3 青岛 5 8 5 4 天津 4 6 6 5 大连 8 5 8 6 沈阳 7 7 4 7 杭州 12 10 10 8 长沙 14 13 7 9 武汉 18 19 18 10 宁波 15 14 12 11 昆明 16 9 9 12 南京 13 12 11 13 济南 9 11 14 14 长春 6 4 13 15 太原 20 20 16 16 兰州 11 15 15 17 成都 24 24 21 18 哈尔滨 10 16 17 19 西安 17 18 20 20 南昌 19 17 19 21 苏州 22 22 22 22 贵阳 25 25 25 23 石家庄 23 23 24 24 郑州 21 21 23 25 重庆 26 26 27 26 南宁 27 27 26 27济南、长春、哈尔滨、西安、郑州集聚程度下降也有各方面原因。济南集聚性下降主要由于经济集聚性下降引起,其他方面集聚性基本没有变化;长春经济集聚性、基础设施集聚性和环境集聚性均有明显下降;哈尔滨集聚性下降主要跟基础设施集聚性下降有关;西安则同时受到经济集聚性和环境集聚性影响;郑州环境集聚性和社会集聚性下降,从而导致其集聚程度降低。沈阳2005年集聚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当年环境集聚性明显高于其他年份。整体来讲,近四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集聚性相对稳定,少数城市集聚性有上升或下降趋势,且这种变化主要由各个城市经济集聚性变化引起,社会集聚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5结论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判断城市相对集聚性的城市集聚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我国2006年27个超大城市的集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近四年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变化趋势做了分析,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2006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按其集聚程度可以分为三大集团。第一集团包括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集聚程度高,集聚性较为均衡,只有广州的基础设施集聚性指数较低。第二集团包括青岛、天津、大连等14个城市,集聚程度中等,集聚不均衡。第三集团包括成都、哈尔滨、西安等10个城市,集聚程度低,集聚相对均衡。(2)近四年中国27个超大城市集聚性相对稳定,少数城市集聚性有上升或下降趋势,且这种变化主要由各个城市经济集聚性变化引起,社会集聚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3)构成城市集聚性指数的四方面指标中,经济集聚性在决定城市集聚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27个超大城市的经济集聚性指数在得分上存在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最终在体现在城市集聚程度的差异上;第二,2003-2006年间,集聚程度发生变化的城市大多是由于经济集聚性指数变化引起的。(4)各个城市在环境集聚性和社会集聚性方面差距很小。环境集聚性差距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城市政府对环境问题都不够重视,均处于环境集聚程度低的状态;社会集聚性差距小则可能因为其包括的各项指标可以自我调节,实现相对均衡,因此,各城市之间的差别较小。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若干政策启示。其一,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必须十分重视城市的集聚性问题,对城市的集聚程度(或相对集聚程度)不能仅从表面作简单定性的表述,而要尽可能精确地测算。其二,在判断一个城市的集聚程度时,不仅要考虑城市集聚性总指数,而且要分析各个方面指数及各个指标的具体情况,探究引起一个城市集聚程度高或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才能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其三,要注重对城市集聚性的纵向比较,即研究不同年份城市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及原因,对这种变动趋势的性质做出判断,并能够从根源上促进或抑制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其四,从目前状况来看,经济集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集聚程度,因此,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对城市集聚性进行调控的时候,就应当从构成经济集聚性的指标着手。其五,在今后的发展中,城市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问题,设法提高城市环境集聚性。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也表明通过环境集聚调控城市集聚程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1]张国红.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及其临界点——对一个动态系统的数理解释[J].商业研究,2005,(2):45-47.[2]施冬健,张黎.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J].商业研究,2006,(5):142-144.[3]高鸿鹰,武康平.集聚效应、集聚效率与城市规模分布变化[J].统计研究,2007,(2):43-47.[4]李秀敏,刘冰,黄雄.中国城市集聚与扩散的转换规模及最优规模研究[J].城市经济,2007,(2):76-82.[5]吴学花.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研究——从知识创造与传播的角度[J].济南大学学报,2008,(3):22-26.Abstract:Thepaperbuildsthelargecityagglomerationindexbytheprincipalcomponentbasedonrelatedconcepts.ThenthepapercarriesonthemeasurementandtheanalysiscomparisontoChinalargecityagglomerationdegreewiththeindex.Atthesametime,analysesthechangeofchina'largecityagglomerationanditsreasonsaboutthepastfouryears(2003-2006).Lastly,comestotherelatedconclusions.Theresultsoftheanalysisshowthat:In2006,China27largecitiescanbeclassifiedintothreegroupsaccordingtheiragglomerationdegree;Overthepastfouryears,cityagglomerationdegreeisrelativelystable.Asmallnumberofcitieshaveupwardordownward,andthischangemainlyiscausedbythealterationofeconomicagglomeration.Socialagglomerationhasnotchangedbasically.KeyWords:ChinaLargecityAgglomeration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指数_1290406449.unknown_1297256835.unknown_1297256870.unknown_1297256852.unknown_1297256788.unknown_1297256807.unknown_1290406366.unknown
本文档为【毕业论文精简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89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1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21-11-18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