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一、核心概念的界定1.选题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进一步理解为学校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生发展的要求。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德育是其灵魂,因此,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德育,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一、核心概念的界定1.选题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进一步理解为学校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生发展的要求。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德育是其灵魂,因此,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德育,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命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很少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将这些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离状态。(3)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上,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包括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儿童青少年出在发,而是把他们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造成了与学生主体核心价值的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4)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脱离社会及学生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之间极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5)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和实践磨练。(6)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能以及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有时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将学校和教师置于与学生和整个环境对立的位置。(7)在德育时机上,学校德育常常是为响应号召、完成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而做,很少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性研究和预测性分析,所以往往等到学生品行出现了严重问题,才猝不及防,匆忙应对。(8)在德育效果上,道德教育结果与学生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传统学校德育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我们对它作出深刻的反思和根本性的变革。随着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给我国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正视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义利观的变迁、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学校德育必须寻找新的有效对策。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材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标准。为保证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和课改标准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积极推动现有学科教学的改革,而且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学校全方位工作的改革。从道德教育形成发展过程看,我们认为,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一是要构建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即实现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等“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二是必须注重顺利实现道德发展的两个转化过程。即把教师所传递的品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然后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而要顺利实现道德因素的内化和外化,必须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真正的导引作用。因此,我们变革学校传统德育,必须通过建立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尊重生命,尊重自然,通过文化教化、环境感化、过程内化等基本途径,建构学校生态德育模式,实现品德教育与自然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小学生获得符合德性发展和自身生长需要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实现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将以《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2.核心概念的界定生态德育:它指的是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开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德育策略。它力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调控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学校生态德育模式:把生态科学研究的成果引人学校德育,把学校德育看成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就产生了学校生态德育。学校生态德育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生命体存在,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命性、主体胜和参与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同家庭、社区及身边人的沟通,丰富德育内容和文化内涵,保持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在促进青少年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同时,还必须把德育同白然环境、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自然、领略人生,扩展和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因此,学校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价值观的培育,它将通过自然、社会、个体、审美和实践等具体价值观教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共生的总目标。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的构成包括了:学校生态德育的理论、校生态德育的目标、学校生态德育的内容、学校生态德育的策略以及学校生态德育的评价等基本要素。3.生态德育的基本特征①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性生态德育具有超越性的价值特性,即超越“人类中心”的狭隘视域,自觉上升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站在自然界发展演变规律的高度去看待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重新体悟人类各种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品性,引导受教育者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其“家园”的关系。生态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看重传播和渗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的道德价值,养成人的生态智慧。②教育过程的引导性生态德育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迫切性、敏感性和棘手性而尚未被人们充分领悟的重大问题。我国传统的生态意识停留在伦理学或道德思想成果的静态,尚未进到德育学的范畴和相应的德育活动领域,以致在整个近现代,学校中对生态道德的传播和对生态智慧的养成还比较贫弱,在生活中某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被赞颂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导致了生态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益严重。生态德育就是要用更加理性、自觉、系统的架构,引导受教育者从小养成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理解生命、关爱生命,学会关心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整个自然界的深层生态问题。③实践操作中的生活性在传统德育知识的灌输状态下,无法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当然也无法形成良好品格和相应行为。生态德育强调个体的道德参与和体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体验,由于体验者是以祥和的心态进入生态体验,直接融入生态环境,因此能产生亲近感、善感、美感,体会到生命的多样性,从而体验到的每一个生命与体验者自身一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并以它自己认可的方式表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活生生的经历,会让生态德育体验者产生一定的生态德育感受,使原本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赋予饱满的、真实的生活内容。④内容传播上的丰富性人们每天所从事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活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儿童青少年既喜欢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轻松愉快的交往,也酷爱亲近自然,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儿童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往往要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依托。生态德育不仅能充分利用人际德育资源,而且能顺应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天性,积极挖掘利用自然界一切富含审美价值的德育资源,使德育内容极大地丰富起来,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自然、滋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的同时,获得大自然丰厚的道德滋润。二、研究目标(一)学校生态德育的研究目标1.注重生态德育的基础理论建设,了解生态德育与学校、社会、家庭环境建设的关系,生态德育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之间的关系,探索学校生态德育的体系构成及其规律。2.研究生态德育中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基本方法与途径。3.研究受教育者在三重生态之冲突与寻求新的平衡与和谐的动态关系中其生态智慧、生态意识识和生态能力等形成发展的方法和途径。4.研究生态德育的学科渗透,按照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和教育的渗透性原理,努力发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并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5、发掘教师的育人的潜能,打造一支理论型、科研型生态德育的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与自然界、社会和文化精神保持多样性与协调发展的教师主体性生态因子。(二)学校生态德育的培养目标1.让学生懂得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珍爱生灵,具有求善爱美之心,建立物我同一的价值观,学会协调人与自然系。2.让学生懂得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在体验中领悟关系、澄明生活、开启道德智慧、去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3.让学生懂得人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交往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生命,关心并乐于帮助他人,追求终身发展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制力和文明竞争意识。4.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一是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主要包括生活质量意识、生命健康意识,卫生保健意识,心理健康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等;二是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主要包含在社会关系中自我指向的品质,如自尊心、耻辱感、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等等。概括的说,学校生态德育不仅关注人际关系,而且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性,其培养目标主要就是要养成受教育者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三、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德育首先始于对生态的研究,已有130多年的历史。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ast·Haeckel]首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1935年英国的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本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走上了一条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含义逐步广义化,它不但指生物学上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指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自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nce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会议,提出了生态环境教育目标后,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八十年代初南京师范大学编写了《环境教育概论》一书。九十年代初,国内学者将“生态”和“体验”引人德育并将“生态”作为我国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据与内容,而把“体验”作为德育途径与方法创新及科学化的理论突破口之一。随后,围绕“生态德育”、“新环境教育”和“体验教育”问题展开持续的分阶段研究与探索。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撰写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国内有学者开始主张学校德育要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1998年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撰文首提“生态德育”一说。前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经历了问题的提出、理论范畴的厘定、理论依据的诠释和实证探索等四大阶段,其中的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如《生态德育:一种崭新的德育观》、《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道德体验论》、《环境教育教程》、《中华美德教育论》、《德育学教程》等,作为这一研究和探索的理论载体,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应用模式。“十五”期间,中央教科所刘惊铎教授主持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在全国一些实验区和实验基地学校展开了研究;朱小蔓教授主持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之分课题“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在全国一些实验区和实验基地学校展开了研究。“十一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惊铎教授主持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在北京、江苏、黑龙江、河南、陕西、贵州、新疆等地,开展了持续的区域性校本体验式德育实验,在探索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目前,全国一些中小学积极实施“生态德育”工程,从丰富生态德育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改进传统的德育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各实验区、实验基地深入开展案例研究与实验,专家组分片深入基层开展了多场次调研、对话和现场指导,课题研究在动物福利教育主题研究、体验活动样式和生态课堂模式等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形成了一系列值得推介和观摩研讨的典型案例。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研究内容为构建我校生态德育的体系,养成受教育者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本课题有如下研究内容:1.学校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2.学校生态德育目标的研究3.学校生态德育内容的研究(1)生态德育课程建设开发(生态德育的课程养成模式研究)(2)生态德育文化环境建设(生态德育的文化生成模式研究)(3)生态德充中生本自主发展(生态德育的生本自主模式研究)(4)生态德育的三位融合教育(生态德育三位一体融合模式研究)(5)生态德育的区域教育资源开发(生态德育的区域资源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生态德育的课程养成模式 生态德育的文化生成模式 生态德育三位一体融合模式 生态德育的区域资源模式 生态德育的生本自主模式 4.学校生态德育策略的研究5.学校生态德育评价的研究(二)研究重点:第一、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生态德育。学校环境的设置、管理的方式、活动的设计等,一切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学校必须要想方设法去实现的。这就是生态德育的研究重点内容。第二,遵循规律的生态德育。“遵循规律”就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成长规律的复杂性,而不只从表面判断,一味主观臆测;“科学操作”就是依据规律,运用合理、恰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炼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第三,注重个体差异的生态德育。“以人为本”的“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也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学校德育要注重个体差异,从学生个体的生长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因材施教。五、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本课题将以生态体验论为依据,即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类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重新厘定道德教育课程和教材的价值及功能定位,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开启道德智慧,澄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态体验教育活动中,体验者将经历着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生态体验论强调自觉关注并创造条件,在生态体验场中把导引者和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由导引者引领体验者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与此同时,导引者也有必要和体验者一起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格境界。在生态体验过程中,体验者和导引者都是在一种内外交融的形态下进行内外全息沉浸和感悟,道德教育以至教育教学过程空前凸显了开放性、互动性和互惠共生性特征。这样一来,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导引者和体验者这两大生命群落之间,不仅呈现出相互欣赏的眼光和胸怀,而且发生着体验之思的高频高能分享活动。生态体验论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功能新课程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功能,而是把知识作为思考的资源和线索并在知识的背景下,学校和课堂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一种适合于人类优秀知识学习和人格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生态体验论强调导引者和体验者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和灵性、陶养健康人格的过程。在这种具有共生——和谐特征的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下,面对体验者的发展,导引者的主导视线不应再过分集中在那些行动限制性因子及惩罚性行为的强化上,而是要转而着力开启体验者成长和教育环境中的多样性生态因子,挖掘和凸显其中和谐美善的人格生成因子并使之融通整合,导引者和体验者都以和谐美善的心态对待对方的行为方式并以欣赏的心情相互分享。这样,道德教育过程和日常生活交往中逐渐涌流和绽放在生命群落之中的,是和谐美善的生态体验因子。生态体验论强调生态体验教育实践应遵循如下原则:(1)回归生活世界,积淀生态阅历的原则;(2)超越狭隘视界,陶养生态人格的原则;(3)全脑打通,激发生命潜能,洞开复杂性思维的原则;(4)切合核心认知,坚持价值观引导,注重基础品格陶养的原则;(5)引导师生心力并用,开放式对话、多样性分享的原则;(6)扎根文化土壤,汲取学校与民族文化滋养的原则。生态体验论注重人心灵的交往,其根本策略就是为青少年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去体验、去活动,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任职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中获得道德的发展。(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为了实现学校生态德育的培养目标,我校将通过学校生态德育的理论、校生态德育的目标、学校生态德育的内容、学校生态德育的策略以及学校生态德育的评价等内容的研究,构建起学校生态德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善待自我等四个方面的系列实践体验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获得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等三重生态体验;我们将以学生内生态素质的建构为核心,以人之天性为教育的原点,促进学生知性、理性、德性、情性和灵性的开启与和谐发展。六、理论依据生态德育的理论依据是生态体验论:即主张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认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重新厘定道德教育课程和教材的价值及功能定位,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使学生在‘亲验’或‘想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生命,在道德主体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1、“生态德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师生,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2“生态德育”的主要内涵是学校德育重在促进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人本化、生活化、内省化、综合性、体验性的德育教育格局。生态德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3、“生态德育”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生态道德教育显着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4.“生态德育”注重实现“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自然生态因子包括:水、土、气、生等环境要素,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景观等。类生态因子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族群、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内生态因子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包括身心健康、安全、良心、自尊、自我意识、理想、信念、信仰等。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当人生存于三重生态之中,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对生命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5.“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体验式德育,它强调用一种更加高远、互惠共生及生态和谐的观点来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生成生态智慧。生态体验在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方面,展示了前景广阔的研究和应用空间。生态体验是把外求与内求有机结合的内外交融的道德教育形态,它在保留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内核的基础上,在内外交融的形态下由体验者进行内外全息感悟,恢复了道德的自觉性和共生性。生态体验包含有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自然生态体验是体验者在自然之境中的生态体验,它侧重于对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类生态体验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概括来说就是“处处德育场,人人德行师”;内生态体验是人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如何把领悟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完善自我,是三重生态体验的最高境界。6.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模式的核心理论是:即“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生命样态观”。其实践规程是:生态营造、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与提升。①三重生态观人是处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等三重生态之中的。“生态体验教育模式”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理念下,回归生活、凸显体验、感动生命、激发潜能、开启生态智慧、优化生命样态的魅力德育教育模式。②体验本体观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它是图景思维活动。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脑海中:符号、语言、文字等属于串行信息,行为、图像、情境属于并行信息。体验是串行信息与并行信息的融通。体验是德育之本,没有体验的德育就没有感动,没有感动就没有实效。一次体验胜过百次说教。在德育教育中,体验能防止人格分裂。生态体验是一种臻于和谐美善境界的魅力德育模式。在生态体验教育中,导引者和体验者做到了全息沉浸、心灵敞开、灵肉融通、全脑贯通、溢美流善、摄能穿行。方法论意义上的生态体验,是导引者沉入原生态生活或教育现场,与体验者一起全息体认生态生灭之道,或采用现场扎根性行动干预手段,撬动俗常关系,洞开生命感觉之门,震撼心灵,融通生存实践关系,陶养健康人格。生态体验教育的出发点是感悟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体验场是三重生态的和谐与冲突情境,运行机制是自觉凸显德育的践履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生态体验过程中,体验者和导引者将个体发展与群集生存意义自觉关联起来,共同学会生成新的人生意义,过有意义的生活。德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成为滋养生命健康成长的沃壤。生态体验是一种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是,不是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而是注重体验者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善待他人和自然的行为习惯。③生命样态观“生命样态”就是指人生存的精神状态和人的生活状态。纯粹化的精神生活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体现。人类文化总是在选择纯粹意义的精神自由创造中——给生命带来体验的真实。纯粹意义的精神生活就是创造自由生活的开端。精神生活——在纯粹意义上就是指简单的物质需求与丰富的精神生活之间完全达到一种和谐,不再有对物质生活财富缺乏或匮乏而烦恼,而是全身心投入到精神生活的溪流中,让人类智慧冲刷自我,河流般的心灵之上永远有迷雾笼罩弥漫开来。对这样思想境界的追求——就是更生态地活在消耗物质财富或资源最少,而是最大获取精神生态资源和精神创造的自由之中,让生命的基础奠基在精神财富无限可再生的资源消耗之上。七、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在本项实验中,为了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我们将采用“等组对照”和“同组对照”并用的方法。“同组对照”就是将实验班学生入学时的总体状况与其自己毕业时的总体状况进行对照;“等组对照”就是以同时入校的普通班学生(入学成绩与实验班学生无显著差异)作为实验班的对照班。因变量的测定:1、智力发展:通过智力量表进行前测与后测;2、学业成绩:精致班学生成绩在全年级的占位变化状况;3、行为习惯:良好习惯的数量与品质(见个人成长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进行定性分析);4、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行动研究法:为了紧密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具体实际工作开展研究,随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使之为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本项课题之目的,在本项目中,我们采用了由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即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本项目研究内容,我们以专题研究的推进方式,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以有序实施本项目的研究,注重过程的规范操作,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成果的及时物化。文献资料法:为了立足课改前沿,及时了解本项目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动态以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查阅、搜集、鉴别、整理与课题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各种文献资料而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把握全国各地精致教育研究的动态、进展,借鉴其取得的经验与成果。调查观察法:在本项目的研究中,因经常需要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方式去搜集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及其各种活动中的相关资料而运用调查法。同时,在每一个专题研究中都有通过眼看、耳听、手记直接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外部表现来收集资料的过程。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挖掘生态性德育特征内涵及其相关要素,及时总结体会和经验。案例研究法:研究教师个人教育案例,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八、预期研究成果本项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1、学术专著2、课题研究报告3、研究论文专辑4、研究课5、其他(教学活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评价表,及其他过程资料)九、研究进度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0.10—2011.3):1.收集资料;2.开展理论学习与交流,转变教师观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3.制定开题报告;4.完善、细化方案;分解子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5.专家进行开题评估与论证;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1.3—2013.7):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边设计、边实验、边修整实验方案,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推进课题的研究。2.通过实验课、汇报课、实验分析讲座等,不断完善思路。3.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鉴定,调整实验计划。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3.8—2013.12):1.收集、归纳、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2.专家指导,撰写各子课题研究报告;3.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编写学术专著。十、研究基础与条件分析(1)有一位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的科研型校长(2)有一批富于奉献精神的科研型教师(3)有一个不断完善并可操作的课题方案(4)有一套完整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课题推进策略(5)有一套可靠的制度保障系统与激励机制十一、实施措施1.完善创建生态型德育教育的工作网络制定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加强学校基础建设与绿化建设,使环境教育工作真正融入到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上,从而把环境教育引向深入。2.组织成立创建生态德育教育的学校领导小组,形成了由党政领导负责、教导处、德育处、教科室、大队部、总务处和各年级组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建立全员参加、全程管理、全体负责、全面落实”的德育体系,有机地把学校各方力量组织起来,切实发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并通过整合互动,形成管理、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3.建立“校——班——组”为网络的教育体系。各条线层层制订计划,定期开展活动,有研究、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从而保证了学校创绿和环保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上。4.确保创建运行机制的畅通。重视师资培训,建立完善与之匹配的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利用政治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中央《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学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观看环保录像,听取环保讲座等,达成学校生态德育的共识。5.增强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与计划性。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的规范管理,研究活动过程的追踪纪录与资料整理以及学生活动的纪录的反馈,及时的对研究活动做出客观评价并对研究活动做出应变对策与相应的调整,及时物化研究的成果,经验总结与理论的提升。十二、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本文档为【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公务员考试
上传时间:2018-05-18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