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

举报
开通vip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周 一.走进社会科学 1.1社会科学概述 社会科学的内涵及形成 社会科学市中心以人类的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归路的科学。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对社会的认识形成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形成远远迟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欧洲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是工业话、城市化的产物,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与技术变革兴起与迅速发展的产物。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欧洲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也是社会...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
. 第一周 一.走进社会科学 1.1社会科学概述 社会科学的内涵及形成 社会科学市中心以人类的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归路的科学。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对社会的认识形成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形成远远迟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欧洲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是工业话、城市化的产物,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与技术变革兴起与迅速发展的产物。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欧洲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也是社会科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阐明社会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本质 第二:揭示社会各种现象发生发展的旋律 第三:探索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文化 科学活动 第四:研究社会中人的自身状况 新兴科学包括“三论”(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 公共关系学 领导学 科科学学 情报学 行为等等。 社会科学的作用 第一:社会科学对促进物质和精神产生的作用 第二:社会科学在确立人的价值观上的作用 第三:社会科学在国家决策中的作用 第四:社会科学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方面的作用 1.2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学号社会科学知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如何学好社会科学知识 第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第三:课内课外相结合 第四:身体力行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的知识的重要性 第一:新时代要求人与自然 社会 他人 和谐相处 第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由通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才能够使自己更好的胜任学前教育工作 1.3社会科学与生人的价值 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人生目的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活动或者行为的对象性的自觉意识 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所追求的目标 是人们为改造客观世界所呀的结果 人生目的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面 根本态度 人生价值的实现 正确的 积极人生观 所谓的人生态度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 所谓的人生价值 是指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和社会对他的评价和认可 是人生对满足社会 他人和自身需要所具有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人生价值目标 第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人的素质 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必要手段 第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 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条件 人的存在方式和使命 社会是人的活动本身 也是人有目的的性活动的产物 人在历史性的活动中创造了社会 同时也创造了人本身 人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也创造; 社会的交往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社会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科学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前提 人与人的友好相处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关键 人与社会的融合关系是人类存在的核心内容 人与科学实验的关系是人得以存在的保障 职业高中的学生什么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称为一个道德高上的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自制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自己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4社会科学与人格培养 人格美的内涵 健全人格可以理解为道德人格、美的人格,它包含了对人格真善美的要求。所谓健全人格就是能够促使人发展的的人格,是认识(知)、感情(情)、意志(意)三方面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而人格没就是健全人格表现出魅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有较高的认识判断能力,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鱼油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意志坚强,能根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有效的调控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和适应能力。人格美的内涵,是以个体的发展为核心的,具体而言大致包含以下基本 (一)自信 一是相信自己肯定具有某种才能;二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实现这种才能的途经;三是坚信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客观事物和环境,即俗话说的“事在人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自信是成功的起点。 (二)独立自尊 独立人格应有以下特点: 一是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明确的是非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符合他人说长道短。 二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能自己主宰自己,不依附于任何人。 三是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做人的基本原则。 (三)追求个性自由 追求个性自由常常和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当个性自由与社会、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应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任何人的个性自由均不能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追求个性自由的权利,在这方面人人平等。同时,在实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时,不能妨碍他人的个性自由。 (四)创造与进取 (五)顽强的意志 意志表现为持久力和忍耐力两个方面。 (六)宽容、豁达、幽默 宽容、豁达的人格特点,在当代显得更为重要。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风云变幻的市场行情、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元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较大的心理空间和承受能力,缺乏派遣化解消极情绪的有效心理机制,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只有养成健全的人格种种人生难题。 (七)自我调控能力强 要有刚的一面,又要有柔的一面。 (八)强力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人格健全者,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在为真理、正义和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过程中,个人的才能与个性也能得以充分展示。尽管有时需要牺牲一些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但总的说来,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个性和才能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人格美的形成 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人格最终的形成是外观教育与自身修养相结合的产物。 (1) 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群体生活。家庭、学校、社会是人生经历的三个主要环境。在这三个环境中受到什么样的熏陶和教育,往往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格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一生下来,就是社会的成员,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的影响。 (2) 人格的自我修养 除了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还需要坚持进行自我教育与培养。 人格的自我教育要从知、意、情三方面进行。人格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提高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靠间接知识的积累,即读书明理;另一方面要靠社会实践中直接经验的积累和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 意志的磨练是人格自我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有两种途径:一是生活的磨炼、二是自己锻炼。 情感是人格不可缺少的部分。认知和意志如果没有美好情感的配合,就会形成冷酷、自私、专横的人格,使人变成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没人情味的智能机器人。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健康、美好的情感。自然、社会、艺术的美,能陶冶人的情感,激发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在人格的自我培养中,要主动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体会返璞归真的境界与感受;自觉向诚挚、热情、善良的人们靠拢,接受他们的精神熏陶;积极阅读、欣赏人类的优秀艺术品。用美来提升自己的情操,塑造自己的灵魂。 作业:社会科学的内涵? 第二周 第二单元 政治制度史 2.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至情操的政治制度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 商朝: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他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军政一切大权。第二,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处。“三公”之下还有“九卿”。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秦朝是中卫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又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隋朝:2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1) 中央制度的演变 “汉承秦制”,西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与是西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加强尚书令等人权力,以分解相权。到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夺“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权力,气势大权由皇帝总揽。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史 户 礼 兵 邢 共六部 这样 三生六部制的关系本制被确立了 此后 历朝基本用这种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宋初 实行分封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下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所有子弟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不就 王国威胁就解除了 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 汉武帝后期 未为监察的地方 派刺史代表中央出行 到东汉 刺史权力暗中扩大 演变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称“州牧” 于是 地方行政区划也变为“州 郡 县 ”三级 隋唐只建州 县两级制 到唐后期 地方军阵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 权力越来越大发 最终导致了唐灭亡 北宋初年 宋太祖分解节度使权以收归中央 设文官做知州 管理行政 令牌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悦收 直接上级中央 又派通判监察地方 中央集权加强了 元朝在地方实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 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 分别为路 府 州县 管理 行省制度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地方在行政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912年 一.废丞相 设内阁 明清两朝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明太祖于1380年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管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他规定 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君主专制的顶峰 八旗旗主“共治国事”后发展成为仪征王大臣会议 倘熙亲征后中区结构一分为三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方书房 三足鼎立 互相制约 最后集权于皇帝 正时 有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拟写命令 经皇帝审批后 在送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 后相集撤销南书房嘿内阁 全国均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2.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 0 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日本侵华战争 人洪秀全 将西方基督教教义 中国思想和农门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从1851到1864年 1853年太平天国《天朝田庙制度》 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实现平均社会财富 这是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想 戊戌变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 康有为 梁启超 同等人 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公商业 文化上学西方等主张 1898年 维新派联合光发动了《百日维新》 但是由于以慈善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太强大 发动了 “戊戌政变”是这场资产阶级改良失败 1. 三民主义 2. 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明朝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1905年 在孙中山推动下 各革命团体在日本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同盟会 提出了 “恢复中华(民族) 创立民国(民权) 平均地权(民生)” 的口号 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进行政治 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保障人民的生活主义 革命:变革天命 1912年2月清帝退位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了 这一年是农历幸亥年 因此成为“幸亥革命” 到11月 全国10多个省宣布独立 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各省代表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成立了中华民国去、临时政府 定都南京 改用公历 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民国元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祝宪法 但革命成果被袁凯窃取 新民主主义革命 1.1919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 德国战败 英法等列强无视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 无理决定 将德国在山东特权交给日本 5月4日北京大学等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 打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标语 要求惩办卖国贼 此次运动史称“四五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 “四五运动”后 大批青年以俄为师 开始接受马列主义 1920年初 各地共产党主义小组纷纷建立 1921 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海上举行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张国焘 毛泽东 刘仁静等人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1922年7月中共“大二召开 ” 三.国民大革命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 国共实现了第一次 国民党革命的运动兴起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192年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陆军官学校 简称“黄埔军校” 1925年 孙中山先生逝世 逐渐觉醒的中国人阶级 资产阶级 和学生联合翻起了反帝爱国的运动 四.1927年 中国共产打动了“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中国共产主义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 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31年 日本发动武装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7年7月7日人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 1945年夏 国民党对中原等等 解放区发动了进攻 解放站爆发了 到1949年4月 渡江站设打响后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的国民政府彻底摧毁 作业: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 第三周 2.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949年3月23日上午 毛泽东与中国中央机关前往北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还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代表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1954年宪法规定,1959年和1964年相继召开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 (3)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20世纪50年代,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7年1月,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合谋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二)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宪法做了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审议和决定全国和地方的重大事项,选举和决定各级政权的领导成员,行驶对各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利。人民代表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里民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到2004年年底,全国成立了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香港、澳门回归 1987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中匍两国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正式回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祖国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在此共识上,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1995年,江泽民为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的民族思想、古罗马的法治思想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奥运圣火就诞生在希腊,“法西斯”一次发端于古罗马。奥运精神中释放的“重在参与”的理想已为世界人民所认同。 古代希腊的民族制度 “木马计” 罗马的法制建设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的执政官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出行时有12名扈从跟随,扈从肩上扛着象征权力的棍束和斧头,叫“法西斯”。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的“元首”,独揽大权,实际上称为皇帝。从此,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罗马法是罗马的政治制度发展的程碑。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12块铜表上,称为《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婚姻中妇女的地位得到相应的保障。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高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2.5欧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确定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这场没血的宫廷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作“光荣革命” (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 为了限制新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过往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一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再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这样,过往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开始在英国确立起来。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平民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来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习惯上称为7987年宪法。将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部分组成。参议员由各州一会选出两名,任期为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体现出“州权平等”的原则。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法律需经过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只有国会拥有宣战权。行政官员任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宪法还规定,在职的美国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1787年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各州先选出于本州出席国会议员人数相等的选举人,再由他们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总统权力很大,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总统任期最多两届,每届四年。总统制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故称为总统共和制,或简称总统制。 根据宪法,美国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除非读职,终身任职。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六十余年间,法国尝试了君主立宪政体和共和制政体。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政权在两者之间反复易手,出现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知道1875年,国民议会才以一票微弱的优势,通过法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1875年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职7年,可连任连选,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议会。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议会。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总统和参议院有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法 在“铁血宰相”卑斯麦的领导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终于建立起来了。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内阁中的各大臣们并非各部首脑,知识宰相的助手。联邦议会相当于上议院,议长由宰相担当。它的代表不经选举,由各邦君主和自由市任命的代表组成,他们均来自保守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均无效。帝国议会实际是下议院,参议政权力较小。 2.6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 (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842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1867年,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二)巴黎公社 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此期间,为了保卫巴黎,巴黎人民组织了民国自卫军。资产阶级掌握的临时政府同德国签署了割地赔款的条约,并决定武力解决人民的武装。1871年3月18日凌晨,巴黎警钟长鸣,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开始了。巴黎人民赶走了临时的政府。3月28日,在巴黎公社正式宣告建立。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二月革命,仅用几天的时间就推翻了统治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控制的临时政府没有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年7月工人和士兵示威游行遭临时政府武装镇压,“七月事件”的鲜血使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的会议上通过了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的决议。11月6日,列宁亲自领导起义。7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突然发出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 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以巩固。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2)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度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 (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 从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发展。 作业:四人帮是哪几位? 第四周 第三单元 经济发展史 3.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3) 土地制度的演变 (4) 小农经济模式 小农经济也称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军事武器或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供民间消费; 家庭手工业:农户法副业,主要用于自己消费和纳赋税。 (1) 高超的冶金技术 代表作品有商朝的四羊方尊等。 (2)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的国家。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称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以生产青花瓷闻名。 (3)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塞里斯”,就是“丝国”的意思。苏州的杭州是最著名的。 中国古代的商业 (1) 商人的出现和商业兴起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因此将买卖人称为“商人”。 (2) 宋元商业的繁荣 北宋时,益州开始发行“交子”即世界上最早的软币。元朝实现国家的空前统一,疏通大运河,开辟了海运,大都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3) 明清的徽商和晋商 明清时期,其中实力最强的徽商和晋商。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明代中后期,在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 (2)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3.2近代中国经济构成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 自然经济的解体 1840年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外国人的棉纱大量涌入东南沿海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织”与“耕”分离。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逐渐不错了外国商品输入的市场。 (2) 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运动又打出“求富”的旗号。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19世纪中期起,洋务派逐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为适应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通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他们主要分布住在东南沿海地区。 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把“振兴实业”,提倡“实业救国”论。 (2) 民族工作的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纺织业的分布,也由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周家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3)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形式上统一。 (4) 民族工作的萎缩 3.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49-1952年 恢复经济时期 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公有制全面确立 1956-1966年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时期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 (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2) 探索与失误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最终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978年 (2)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1984年后,以城市为重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改革方面,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 3.4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绳子抢掠国境商旅。因此,西欧人开始探索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好望角,为以后开辟到达亚洲的航路奠定了基础。1492年起,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1519年-1521年,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路队,沿海伦布开辟的航路,到达南美洲。然后,绕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6世纪时,荷兰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拥有庞大的舰队,号称“海上马车夫” (二)日不落帝国 英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入海外贸易竞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荷兰一样,英国也组织了垄断性贸易公司,其中以东印度公司最为著名。殖民势力遍布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逐渐成为自诩的“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三)市场的拓展 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掳掠大批黑人,贩卖为奴隶,这种黑奴贸易从15世纪至19世纪,持续近400年。 两次工业革命 (1) 蒸汽时代的来临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一中一次能放出多根纱线的“珍妮机”。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1785年正式在工厂投入使用。人们因此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为“蒸汽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用蒸汽机驱动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从此,交通运输也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2)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众多的电器产品纷纷涌现,人类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4) 垄断组织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取代轻纺丁业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的如“托拉斯”(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 先进的物质条件。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远洋航海的距离。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健康。 作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 第五周 3.5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大萧条来临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票狂跌。股票持有者疯狂地抛售股票,股市崩溃。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代来临了。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劫难逃。 罗斯福新政 (1)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933年,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他推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拆正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2)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新政”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美国经济逐步进入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或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美、英、法、德、日等国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变化是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个变化是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3.6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派军进攻苏维埃政权,扶植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俄进入了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一面组建红军,一面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这些措施由于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1) 新危机 (2) 指明道路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1922年,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斯大林模式” (1)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4年1月列宁逝世。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 (二)“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阶梯赫鲁晓夫上台的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进改革。在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经济体制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1975年以后,进入停滞时期。 (3) 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领域。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苏共党组织瓦解。12月21日,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经历74年历史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 3.7经济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协定》:美金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英、法、中等44个国家举行了联合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据此,第二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 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总部都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1/5的投票权。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947年,在美国一再建议下,联合国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法》。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经济区域集团化 (1) 欧洲联盟的建立 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组织三大区域集团。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标志西欧国家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195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65年,六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同城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正式建立。1999年元旦,欧元正式启动,2007年,欧盟增至27国。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订了《美甲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后加入进来,就商品、劳务、金融、投资等自由化作了明确规定。1994年元旦,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 1989年,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2国在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 共用一个规则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从关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到2011年年底公有156个成员,它为世界各国制定了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 (2) 中国与世界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难历程,知道2001年才正式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作业: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第六周 第四单元 4.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 从“百家争鸣”到儒家形成 (1)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2)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出生于鲁国。优秀者72人,称为“七十二贤人”。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中教本,后人统称为“六经”。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3)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战国时期如家的代表主要有孟子和荀子。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仁政”。荀子是战国末期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一大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 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钢”、“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宋明理学 (1) 程朱理学 北宋时期的儒家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他们建立了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 王守仁心学 明朝中期的王守仁挣脱理学的束缚,宣扬“心”学,“心即是理也”。他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人之父”。 明清进步思想家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明朝后期的李贽,用于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时代变了,就不能再拿孔子过去的话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3) 三大进步思想家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构建起新的思想体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经世致用”,即研究学术要为显示所用,反对君主专制。王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是客”的崭新思想命题。顾炎武反对道学的空疏浮泛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则主张物资是第一性的。 4.2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化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1) 四大发明变世界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2) 十进位制和割圆术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被称为“科学之王”。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一是逢时进一。后世称这个定数为圆周率。 (3) 赤道坐标和浑仪 中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仪器叫浑仪,是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4) 人工选种和杂交育种 (5) 体系完备的中医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6) 建筑和造船及航海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用砖瓦木料,著名的建筑有万里长城、赵州石桥、明清皇宫和陵墓。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领先于世界。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和运用的航海技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1) 辉煌灿烂的文学 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民间的语言的精华,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到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称为“赋”。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各种诗体也臻于完备。李白、杜甫是盛唐诗坛最具光彩的双子星座。宋代主要文学形式是“词”。苏轼与幸弃疾为豪放派代表;柳永、李清照为婉约派代表。到了元代,散曲与杂剧合称为元曲。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是《窦娥冤》此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剧种,称为京剧,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 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2) 充满魅力的书画 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元代王冕的《墨梅》,清代郑燮的《墨竹》等作品,既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又体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 4.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他们是—魏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 (1) 开眼看世界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未收的洋务派开始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用”,是以中国的钢常理学作为建设国家、社会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改造国家、社会。 (3) 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他们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度。认为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就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他们还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戊戌变法开始。可是,新政治推行了103天,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了。 (一)《新青年》的诞生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二)“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即“民主”赛先生即“科学”。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三)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 在中国,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1918年。 (4) 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也都在这是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俄为师”,探索无产阶级救国之路。 1920年春,他们开始酝酿组织工人阶级的政党。同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随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道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4.4 20世界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 三民主义的提出 1894年,孙中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即“三民主义” (2) 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旧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建党后,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2)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及影响 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同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成立以后,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报告。 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 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支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 (3)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秋召开的当的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1997年,当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简介的科学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4.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科技—“两弹一星”直入云霄;中国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教育—从小到大,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科技成就 (1) 科技战略的发展 (2) 从“两弹一星”到载入航天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神州5号)。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再次飞上太空。 (3)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做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1) 春天的信息 (2) 春天的硕果 (3) 历史的教训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 开创基业 1949年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2) 探索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科教兴国”的战略。 同时,邓小平又对教育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3) 迎接挑战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作业:四大发明是哪几个? 第七周 4.6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 文艺复兴 14、15世纪时,意大利出现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开始创造一种新文化。这场运动因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而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首先在文艺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意大利的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恨。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被称为“艺术三杰。” 从文学艺术领域发展到自然科学领域,当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1)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的兴起 (1) 理性时代的到来 (2)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他称天主教教士为“恶棍”。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驶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属议会和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防止腐败。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卢俊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社会契约论》是他的主要著作,他使“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广泛流传。 (3) 启蒙运动的发展 4.7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 经典力学的建立 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物理学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发现了落体定律,并确定了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两个新概念。1687年牛顿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2) 相对论和量子论 19世纪,科学飞速发展,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产生 蒸汽和电的革命 (1) 整齐时代到来 18世界60年代,瓦特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早期蒸汽机热量浪费大的问题所在,研制出了新的蒸汽机。 (2) 电气时代 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实际可用的大功率发电机。不久,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美国的爱迪生是著名的电器发明家,他一生有1300多项发明,但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互联网络与信息化社会 (1) 互联网诞生 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 知识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当时美国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3) 面临问题 4.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繁荣 雨果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还有大仲马,他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海涅,他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1) 浪漫主义文学 (2) 现代主义文学 法国出现了巴尔扎克、司汤达和莫泊桑等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 (三)20世纪的西方文学 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美国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美国作家海明威,他的代表作品是《老人与海》。 (四)亚非拉美的文学 泰戈尔是印度一位跨世纪的文学巨匠,他的代表作品是《戈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 美术的辉煌 (1) 新古代主义美术 19世纪初,法国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法国画家大卫是杰出代表。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 (2)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 (3) 印像画派 (4) 19世纪60年代起,早起印象派画家以法国莫奈为代表。莫奈的代表作有《日出·印象》,印象画派因此画而得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出了荷兰的梵·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印象派代表塞尚以画静物著名,如《樱桃和桃子等》。 (5) 现代主义美术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代表作有《亚威农的少女》和《格尔尼卡》。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一)19世纪的音乐 19世纪,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被誉为“乐圣”。《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创造出清新流畅、柔肠百转的《小夜曲》等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以《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 19世纪,歌剧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威尔第创作了《茶花女》等作品。普契尼代表作有《蝴蝶夫人》和未完成稿《图兰朵》。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作品《卡门》。他的芭蕾舞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等。 (二)20世纪的音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流行音乐风靡摇滚、蓝调和爵士乐等。摇滚乐“猫王”普莱斯利成为他们的青年偶像。 影视艺术 (1) 电影艺术 19世纪末,法国人米卢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5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构图与剪辑效果,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拍摄成功有声影片,融对白、音乐、歌唱为一体,电影进入有声 期。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摆设成功。 (2)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 作业:文艺复兴的概念? 第八周 第五单元 对外交往 5.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 开创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试着、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西汉末年,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浙江省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2) 与亚欧的往来 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与西汉往来密切。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两地,丰富了三韩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 对外交往扩大 (2) 与亚飞欧的往来 双方交往突出的代表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等。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亚和西亚,隋朝时,和波斯已互谴使节。 宋元的对外经济交往 (1) 政府的重视 北宋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2) 旅行家的往来 宋元时期,中国同欧洲.非洲国家也有人员交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大都。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1) 继续主动开放 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洪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2) 抗击外来侵略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过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之为倭寇。明朝派年轻将领威继光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他与另一位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到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名族英雄威继光永载史册。 1553年,葡萄牙移民者通过行贿等手段,接租澳门为咱居贸易地。后来,他们又擅自筑城.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 明末,荷兰移民侵占我国台湾。清初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三百多艘,在台湾登陆,打败荷兰移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明清之际,俄国趁清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康熙帝决定自卫反击。1685年和1686年,康熙命令清军两次出击,打败俄军。1689年双方代表在尼布楚正式签订了第一中俄边界条约<布尼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规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2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 鸦片战争 面临鸦片泛滥造成的严重危害,从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差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英美走私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英国政府问询,决定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军侵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二)鸦片战火再燃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1856年秋,英国、法国以修约受阻为名再发动侵略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由于英法等国不满足既往侵略权益。1859年6月,英法联军对大口炮台再次发动袭击。1860年侵略联军疯狂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俄国以“调停”有功有名,强迫清政府与俄国签约《北京条约》,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运送清军的船只,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军签订《马关条约》。 (四)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山东等地农民发动了义和团运动,打起“扶清灭洋”的旗号。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侵略联军,借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日军的滔天罪行 1937年12月,日军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超过30万人被害。 (一)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发动“卢沟桥事变 ” (2) 抗战的胜利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进行了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5.3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即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3) 步入世界外加舞台 打开外交新局面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联合国 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1971年4月,中国政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同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8年年底,中美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1972年,田中角蓉出任日本首相后,明智地采取了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1973年年初,中日两国或派大使。这样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加 (1)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 (2) 开展已联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 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非正式会议。 1998年成功地举行了“中国—欧盟”领导人会语 5.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一)巴黎和会 1919年1月,作为战胜一方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合约,并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会议,历史上称“巴黎和会”。 1919年6月,协和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合约》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 根据和约定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总部在日内瓦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5.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 两级格局的形成 (1) 美国的冷战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敌对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苏联和东欧国家,美国还组织军事集团。1949年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约北约。 (2)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俄威胁,为了稳定东欧,使东欧国家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约 华约。 (3)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半岛的北部和南部。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4) 东欧剧变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荡。 (5) 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爆发了。1991年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世界走向多计划 (1) 走向联合的欧洲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西欧六国建立了三个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2) 迅速崛起的日本 (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统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菜德举行。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 (4) 多极化趋势 作业:丝绸之路的概念? 第九周 第六单元 地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利用 6.1宇宙资源的利用和宇宙环境保护 宇宙探索的发展 1957年 10月,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宇宙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1 空间资源 2太阳能资源3矿产资源 6.2气候资源 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气候资源有不同与其他自然资源的某些特点。1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2气候纸团的数值特征性。3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有较大的变率。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 气候资源与农业 (2) 气候资源与建筑 1日照与街道方位.2风于城市规划 (3) 气候资源与交通 6.3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增加大气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使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生产重大影响。首先变暖会引起海面上升。这一方面,因极地增温强烈,会照成部分的降水和干湿就状况的变化,而进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的结构变化 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臭氧层一旦遭到破坏,射向地面的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就给损害人体免疫能力,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病危害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 造成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使用冰箱,冰柜,空调时释放出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氟氯氢化合物),进入平流层后,通过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酸雨 (1)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二氧化硫排放的90%是由于燃煤引起的。如乏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煤技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2) 中国酸雨的问题 在中国的大气污染重,酸雨和浮尘是最主要的污染。 6.4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 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 深海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 海底油气的开发 还养它空间利用 可利用的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 作业:气候环境问题有哪些? 第十周 6.5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环境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 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 (二)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了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6.6陆地环境组成 陆地环境的组成 (1) 岩石 (2) 地貌 (3) 陆地水 (4) 生物 (5) 土壤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 陆地环境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6.7陆地自然资源 陆地资源的特点 (1)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 陆地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3) 陆地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4) 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资基础 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6.8自然灾害和防御 气象灾害 (1) 台风 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8~11级或以上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称为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造成。 (2) 暴雨洪涝 (1)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2) 气流强烈的上升运动 (3)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3) 干旱 (4)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 地质灾害 (1) 地震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里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一是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二是在人类历史以前喷法国,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被称为死火山; 三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休眠火山。 (3)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崇礼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地质灾害和关联性 (1)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是由关联的。 (2) 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防御 (1)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作业:陆地环境的组成有哪几部分? 第十一周 第七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 7.1农业生产活动与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的特点 (1) 地域性 (2) 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的投入和生产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选择 (1)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2) 地形。 (3) 土壤。 (4) 市场 (5) 交通运输 (6) 政策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7.2世界农业生产 农业的分类 (1) 按生产对象分类 将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2) 按投入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 密集农业 (3) 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 商品农业 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差异 (2) 发达国家质检农业发展的差异 有些发达国家,由于国土广大。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发达国家由于人多地少,地形复杂,因此农场规模较小,并使得农业现代化只能向生物技术和水利化发祥发展。 (3) 发展中国家之间农业发展的差异 我国农业开发潜力 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 因地制宜,全国发展农业 3.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4. 科技兴农 7.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世界上的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有一下几方面特点。 (1) 小农经营。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 机械化水平低。农民凭着自己的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4) 水利工程量大 (5)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不适合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畜。 为出金木牛的发展,阿根廷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培育良种牛。 (2)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3) 开辟水源 (4) 种植饲料。 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它广泛分布于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的中部有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1) 优越的自然条件 (2) 便利的交通运输 (3) 地广人稀 (4) 高度发达的工业 (5) 先进的科技 混合农业 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牧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7.4中国农业生产 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1) 自然条件 (1)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纬度地带,光热条件比较优越。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 (2) 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3) 地形类型多样,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 (4) 耕地的质量比较好,但由于农垦历史悠久,耕地后备资源为数不多。 (5) 生物资源种属繁多,品种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许多地方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2) 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1)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的种类繁多,可分为稻谷、小麦和杂粮三大类。 1. 稻谷 稻谷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生产稻谷最多的国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 以秦岭、淮河为界,可分为南方稻谷集中产区和北方稻谷分散产区。 2. 小麦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重要粮食作物。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主要以冬小麦为主。 (1) 北方冬小麦区。以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六盘山以东地区。 (2) 南方冬小麦区 (3) 春小麦区。 (2)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是除粮食、饲料、绿肥等作物之外的各种农作物的统称,包括纤维。 (1) 棉花 棉花喜温、好光、生长期长的作物,我国有三个主要棉区。 (1) 黄河流域棉区。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其中又以华北平原、淮北平原、汾渭洛河谷地最为集中。 (2) 长江流域棉区。指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以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河湖平原和滨海平原最为集中。 (3) 西北内陆棉区。指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以南疆的阿克苏和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 2.花生 山东半岛最为集中 3. 油菜籽 油菜是我国第二大油料作物。长江流域为主的广大南方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 4. 甘蔗和甜菜 5. 甘蔗和甜菜是我国两种主要的糖料作物。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的特点。甜菜喜温凉气候、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 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 (1) 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基地 大豆、玉米、高粱和甜菜在我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 华北平原农业生产基地 小麦、棉花、花生等喜温。我国小麦、棉花、花生、烤烟等的重要产区。 (3) 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基地 一年两熟。盛产稻谷和淡水鱼 (四)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基地 盛产水稻,甘蔗、蚕丝、热带水果以及淡水水产的重要生产基地。 作业:农业的分类? 第十二周 7.5工业生产活动与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等。 (1) 原料指向型工业。 (2) 市场指向型工业。 (3) 动力指向型工业。 (4)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5) 技术指向型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 工业原料的运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交通运输,因此,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就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了。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7.6世界工业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 1 工业革命初期,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了棉纺织、钢铁等工业。 2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出现了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工业。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术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上升。 工业仍然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的少数国家和日本;就国家而言,工业往往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或少数城市。 工业布局的主要类型 (1) 资源密集型工业 如采掘工业和一些农产品加工工业 (2) 劳动密集型工业 如纺织、普通服装制作。 (3) 资金密集型工业 如钢铁、化工等工业就属于资金密集型工业。 (4) 技术密集型工业 微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等。 科技革命对工业城市区位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型”。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工业企业仍然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国出现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临海型”布局方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运输条件。出现“临空型”的工业布局。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的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南部慕尼黑工业中心。 7.7世界主要的工业区 工业联系 世界主要工业区域 (1) 西欧工业区域 (2) 北美工业区域 美国东北度和加拿大东南部为中心,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3) 东亚工业区域 包括日本、朝鲜和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与港澳地区、东盟各国等。 7.8中国的工业生产 我国工业的发展 (1) 工业生产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2) 工业部门比较齐全 (3) 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4) 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5) 工业结构不断变化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地带 (1) 沪宁杭工业基地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南京等工业中心。 (2) 京津唐工业基地 (3)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4) 沿海工业地带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5)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于长江沿岸及其附近,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大型工业中心。 (6) 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陇海、兰新工业地带包括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及附近的一些工业中心。 作业:工业布局的主要类型? 第十三周 第八单元 人类活动地狱联系的主要方式 8.1人类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邮电通信 (1) 邮政通信 主要任务是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2) 电信通信 通信的主题要任务是利用头衔点、无线电光等滇池心痛,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 商业 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 8.2世界的交通运输 世界的铁路运输 自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第一条现代营业铁路后,目前世界拥有的铁路总长度已达140多万千米。 世界的公路运输 世界公路里程总长度达2000多万千米,是世界上告诉公路最长的国家,中国高速公路昌都居世界第一。 世界的海洋运输 海洋运输你是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中的主要形式。鹿特丹港年屯年吐量达3亿吨以上,是世界第一大港。 世界的内河航运 世界的航空运输 世界最早的民航运输始于20世纪20年代。 世界的管道运输 目前,全世界共有各种管道180多万千米 大陆桥 “大陆桥”是把本大陆东、西两侧的个海上运输,用横亘在陆上具有国际意义的铁路大干线链接起来的交通大动脉。 8.3中国的交通运输 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铁路为骨干,公立为基础,充分发挥水运,包括内河,沿海和远洋航运的作用,积极发展航空托运书,适当发展管道运输。 我国的铁路运输 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6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已经达到6.552营业千米,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的公路运输 我国的海洋运输 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从2003到2010年连续保存世界第一。 我国海运一般分为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 北方沿海航线以大连、上海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广州为宗新。 我国的内河航运 我国的航空运输 全球第二大航运输系统 8.4贸易概述 贸易 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 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商业中心西城、发展和分布,主要受一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工农业向生产水平的高低,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决定因素。 (2) 人口数量多少和密度高低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因素。 (3)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社会和历史因素对商业中心的兴衰和迁移也有重大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面积大小、资源多少,以及地理位置,对于其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8.5国际贸易与金融 日益密切的全国经济联系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和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8.6世界经济全球化 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就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边缘。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1, 生产全球化 第2, 贸易全球化 第3, 金融全球化 第4, 投资全球化 第5, 企业管理的全球化 第6, 交通和通信的全球化 第7, 协作的全球化 第8, 生活方式的全球化 第9, 经济危机全球化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1 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 2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8.7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规划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欧洲联盟(EU)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非洲经济共同体(AEC) 为什么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1 首先,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各国由于交往便利,经济联系密切,易于找到利益的共同点,从而达成某种协议,建立某种一体化组织。 2 其次,一些大国为了以世界市场化组织为依托,极力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势。 3 最后,面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协调和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以集团在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欧洲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 1 1948年,经济互补性强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5国率先成立经济联盟。 2 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共同管理6国的煤铁产销。 3 1957年,上述6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联营被并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改称欧洲共同体。 4 1995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欧洲共同体国家启动欧洲联盟。 世界贸易组织(WTO) 8.8中国贸易 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和沈阳等。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1)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下西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近30年期间,进出口贸易额很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出口总额高于进口总额,对外贸易有顺差,及对外贸易输出超过了输入。 (2) 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特点 从总的趋势来看,我国出口的初级产品比重明显下降,工业制成品则有了很大幅度的上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贸易的利润比重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特征相同,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也呈现出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的趋势。对新兴市场出口量的比例进一步增加。 主要贸易伙伴 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大陆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贸易关系。 东南亚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和巴西等国。 作业:人类主要联系方式有哪些? 第十四周 第九单元 城市和城市化 9.1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的起源 1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大分工的重要意义在于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为城市的出现笃定了基础。 2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交换。商业和商人的出现,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便出现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镇居民点。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城市产生的物质基础。 城市的发展 1 早期城市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许多城市都是行政、宗教、商业或军事中心,但最为明显的是军事防御功能。 2 贸易扩大,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城市扩大了 3 工业化带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是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 1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2 大城市不断涌现 9.2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分布与城市区位因素 (1) 世界城市分布 1 大城市的分布,明显集中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低纬地区大城市的分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另一种类型是分布在能收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如新加坡、印尼的雅加达、秘鲁的利马等。原因是中纬度地带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们进行各种经济活动。 2 世界城市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的沿海、沿河地带,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地区。 (2) 城市区位因素 从世界城市分布的特点可以看出,气候条件与地形条件对城市的宏观分布起到很大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断追求健康舒适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为人们节省城市建设费用。河流也是城市重要的区位因素。城市区位除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外,主要还受防卫、交通和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 城市景观与城市空间布局 (1)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中,最引人注目的城市的建筑。细腻的歌剧院、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天安门等。 (2) 城市空间布局 (1) 城市中心区。 (2) 工业区 (3) 居住区 (4) 商业区 9.3城市化和城市问题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是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边农村人口为人口以及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1) 城市化增长迅速 (2) 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 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 世界城市化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 城市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 城市环境问题 (1) 城市环境的污染 (2)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 绿化面积少。 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控制城市人口的发展,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采取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措施如下: (1) 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2) 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9.4我国的城乡化道路 新中国城镇化进程及特点 (1) 城镇化的进程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 (2) 大中小城市(镇)都有发展 (3) 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 (4) 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城镇化的重要特点。 我国城镇建设的前景 (1)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1 富余劳动力是涌进大中城市,还是就地转移,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2 我国的城镇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曾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社会治安不稳定等问题。 (2) 我国城镇发展的方针 我国城镇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使城镇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农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作业:世界城市的分布? 第十五周 第十单元 旅游活动 10.1旅游和旅游业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旅游活动的发展 旅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3) 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4)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旅游活动的作用 (1) 满足人类需求 (1) 人们创造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过程。 (2) 人们累积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往往是在闲暇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接受培训来实现的。 (3) 人们为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而进行旅游。 (2) 促进经济发展 (1) 发展入境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2) 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 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 旅游业 旅游业是为旅游活动服务的综合性产业部门,包括旅行业、园林管理、饭店旅馆、交通通信、旅游商店等许多行业。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10.2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营造的产物,常可进一步划分为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 (1) 地质旅游资源 (2) 地貌旅游资源 (3) 水体旅游资源 (4) 气候旅游资源 (5) 生物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1) 古人类遗址旅游资源 著名的遗址有云南“元谋人”遗址、陕西“蓝田人”遗址、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2) 古墓葬旅游资源 原始社会时,人死后一般是“墓而不坟”。陵墓通常分为帝王陵墓,如埃及的金字塔、我国的秦始皇陵等;名人陵墓,如我国孔林、昭君墓等;民间特色陵墓,如悬棺、东北临葬等。 (3) 古建筑旅游资源 古建筑按使用材料常划分为土木建筑、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三大类。 今日全国遗存的大小城池的城墙。 著名的有北京故宫太和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佛香阁、故宫角楼,陕西恒山悬空寺等。 非洲的金字塔,欧洲的教堂、神庙、城堡,我国的万里长城和宗教石窟工程等。 (4) 古园林旅游资源 (5) 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文化艺术和宗教活动。梵蒂冈圣彼得教堂、意大利弗罗伦萨的圣玛丽亚教堂、米兰的杜奥莫教堂、英国的圣保罗教堂和威斯敏特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沙特阿拉伯有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兼有面颊大清真寺。 (6) 城市西安村旅游资源 (7)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战争 (2) 自然破坏 (3) 人类生产活动 (4) 三废污染 (5) 旅客恶劣行为 为了保护旅游资源,我们要采取标本兼治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第一是立法保护,做到有法可依。第二是制定具体的保护规定。第三是旅游密度。第四是采取加固、排污、修复、防护等技术保护措施。第五是建立保护区,对林伟资源加以保护。 10.3我国的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其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高达山峰集中分布在西部青藏高原。喀斯特地形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尤以桂林山水、云南路男石林最负盛名。火山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北、云南、台湾等地。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区。我国海岸线漫长,大连、北戴河、南戴河、烟台、青岛、普陀、汕头、深圳、北海、海口、三亚等地的沿海海滩,沙细浪平,是理想的海滨浴场和避暑胜地。 我国的水体旅游资源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气候旅游资源丰富。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呈千里冰封的冰雪景观;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南方地区普遍暖热,户外活动时间长。 我国生物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深山老林、草原荒漠、湖泊沼泽区。 人文旅游资源 古建筑群有北京的故宫及其他建筑,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届,曲阜的孔庙、孔府。著名的古陵墓有陕西黄帝陵、秦始皇陵,北京十三陵,沈阳北陵、东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山东曲阜孔林,长沙马王堆汉墓,内蒙古昭君墓等。古代工程以万里长城、大运河、都江堰、赵州桥最富盛名。著名的石窟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古园林则以北京、承德的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最为典型。我国革命纪念地很多,著名的有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藏族的浴佛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维吾尔族等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山西五台山的骡马大会,广州、成都的花市等。 我国著名的四大工艺品是雕刻、刺绣、瓷器、漆器。 中国园林大致可分五类。一位皇家园林。二为坛庙园林。三为寺观园林。四为私家宅园。五位公众园林。 中国园林从风格上可分两大派系,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北方多帝王园林,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多野趣,具雄伟的阳刚之气。江南多私家园林,历史上是文人墨客、名士商贾云集之地,私家园林小桥流水,玲珑精巧,清秀淡雅。 10.4.我国旅游分区 旅游区划 (1) 旅游区的概念 旅游区是专门指根据区域发展的各方面条件,为了有利于开发区域旅游资源,规模建设旅游点与旅游地,统筹交通运输与接待服务设施,组织协调与管理旅游活动,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而划分的旅游区域;也是以旅游资源特征为基础,即自然风景发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景观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并以某些城市为旅游经济中心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旅游网络。 (2) 旅游区的特性 1. 系统性 2. 地域性 3. 优化性 4. 客观性 旅游区 我国划分为八个旅游区。 (1) 东北旅游区 本区包括黑、吉、辽。冬季呈北国冰雪景观,夏季为避暑胜地,白山黑水以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为其特色。 (2) 华北旅游区 本区包括京、津、陕、晋、冀、鲁、豫。自然风光以山地最为突出,五岳中的东、西、北、中岳四个分布在本区。人文旅游资源更是丰富。 (3) 长江中上游旅游区 本区包括湘、鄂、川、渝。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风光以及王朗、卧龙、九寨沟等自然保护区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人文旅游资源中以古代楚文化和三国遗迹最具特色。 (4) 华东旅游区 本区包括苏、浙、皖、赣、沪。区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庐山、黄山、雁荡山、九华山、普陀山等一批名山和长江、钱塘江、富春江、太湖、鄱阳湖等一批秀水。有古都南京、杭州及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西湖风光、苏州园林、京杭古运河均在本区。 (5) 东南旅游区 本区包括闽、粤、琼、台、港、澳。以热带。亚热带风光最为突出,特别是阳光海岸、沙滩、珊瑚岛礁独具特色。广东、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港、澳、台等地还是国际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6) 西北旅游区 本区包括新、甘、宁、内蒙古。以黄土、高原、戈壁沙漠、森林雪山、塞外草原和片片绿洲构成我国的西部风光。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沿线有大量珍贵古迹,有著名城市敦煌。 (7) 西南旅游区 本区包括黔、滇、桂。以喀斯特地形最具特色,著名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均在本区。有西双版纳、焚净山、玉龙、草海等自然保护区。本区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资源甚为丰富。 (8) 青藏高原旅游区 本区包括青、藏。坐落于“世界屋脊”,以高原高山、雪山冰川、大江大河源头为特色。以藏族宗教文化为主,有古城拉萨。 作业:旅游资源的种类? 第十六周 第十一单元 人口、种族和宗教 11.1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这一地带平原面积广阔,大部分地方气候温暖湿润,众多的人口。这一带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便逐渐成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11.2世界的人口问题 人口过快增长 (1) 人类社会人口增长历程 发展历史,人口增长成绩出现过三次大的浪潮。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人口浪潮之中。 第一次人口增长浪潮出现在距今6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第二次人口增长浪潮在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时期。第三次人口浪潮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 (2) 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问题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过快增长必然要增加粮食及各种资源的消费。人口过快增长还会抵消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随经济发展而有所提高,反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某种程度的下降。 (3)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1, 人口过快增长使经济成果大打折扣 第2, 人口过快增长及大地加重了劳动就业的压力 第3, 人口过快增长不利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4, 人口过快增长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第5, 人口过快增长降低了自然环境的质量。 (4)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途经 人口老龄化 (1)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与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一定程度并不断上升的现象。 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重超过7%,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2) 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 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和比重的提高,必将大大提高退休金、养老金等的支出,从而增加国民经济的负担 2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可能使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因此而放慢速度。 3 老年人口增加使医疗保险方面支出费用迅速上升,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4 另外,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消费市场特点的变化。 5 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6 同时,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应制定相应人口政策,并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及时安排好老年人口的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设施的建设。 11.3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人种 主要的人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世界的民族 世界的语言 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语言,有的语种有文字,有的语种没有文字。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 世界的宗教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清真教。信奉伊斯兰教的全世界有12亿多人。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亚洲,有2亿多人。 作业: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 第十七周 第十二单元 粮食问题和资源问题 12.1世界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的产生于现状 当粮食生产、供应与人口增长状况不相适应、不相协调时,就会出现粮食问题。 世界粮食生产与消费 按达州来说,亚洲粮食产量最多,欧洲和北美次之。按国家来说,中国、美国、印度三国粮食产量最多,年产量都在1亿吨以上。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粮食产量最多的是北美洲和大洋洲。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每人年平均产量1500千克左右。亚洲和拉丁美洲每人年平均产量较低。发达国家每人年平均粮食消费量(540千克)是发展中国家(230千克)的两倍多。 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 粮食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 自然灾害对于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2 除了这些“天灾”之外,“人祸”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也不可忽视。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给粮食生产带来毁灭性的严重后果。此外,由于一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生态坏境受到破坏,致使粮食产量下降。 3 从粮食消费方面看,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粮食消费呈不断上升趋势。 4 粮食消费的不平等更加剧了粮食问题。 解决粮食问题的途经 (1) 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可以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 (2) 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主义保护生态环境,是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3)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环节。 (4) 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新的粮食分配和消费机制,以改变营养过剩与食不果腹现象并存的不合理状况,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 我国分中央、地方、农民三级粮食储备体系 12.2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的产生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类离不开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再生,使生产不断扩大,逐步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人类社会就能健康发展。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资源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矿物能源、破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国度开采和滥用,造成了某些自然资源的退化,甚至枯竭,出现了显著的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问题包括许多方面,如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生活,交通、城市用地不断增加,造成更地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资源的砍伐致使林地面积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土地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此外,气候变化对土地资源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土地资源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土壤侵蚀一般是指在风和水的作用下,土壤被剥蚀、迁移或沉积的过程。土壤侵蚀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很多方面,主要是破坏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及水利、交通、工矿等生产部门。由于土壤侵蚀,大量泥沙流入河川,造成水库淤积、河道阻塞。由于河水暴涨,下游很容易泛滥成灾,淹没城镇、村落、冲毁大片耕地,造成重大损失。 矿产资源问题 1 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2 对矿产资源掠夺式的开采,还使一些宝贵的矿产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办法:要解决矿产资源短缺与破坏的问题,应加强地质勘探工作,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开发新的替代性资源,对矿产资源必须要倍加珍惜,高效利用。在开采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坚决制止破坏性的开采,减少矿产资源开采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水资源问题 1 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给人类的利用带来了困难,由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使得一方面一些地方降水稀少,严重缺水。 2 另一方面世界上许多大河的淡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白白地流入大海。由于水资源时间分配上的不均衡,造成了丰水季节大面积的洪灾,而枯水季节却又较普遍缺水。 3 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1 一方面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更加充分利用水资源 2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和治理水污染,节约和珍惜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具体方法上,可以采用跨流域调水工程、海水淡化、人工降雨、植物造林、涵养水源以及流域的综合整治等有效措施,不仅能保证我们自己有充足的水资源,而且保证子孙后代也有充足的水资源。 生物资源问题 生物资源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而形成的。许多物种具有比人类更悠久的历史。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目前生物五中正在迅速灭绝。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十三单元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13.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人类与环境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莽荒纪也会把它收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主要变现为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1) 环境污染 (2) 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这主要是因为: 其一,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于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其二,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其三,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 有些环节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13.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资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西苑的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3.3协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一)崇拜自然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二)改造自然 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某些局部地域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3) 征服自然 人类试图称为自然就的主宰,以写生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则危及人类的生存。 (4) 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持续发展做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 (2) 持续性原则 (3) 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时间 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13.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使得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3) 深刻的环境危机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1) 调整产业结构 (2) 开展综合利用 (3)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作业:环境问题的两大类? 第十八周 复习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为大家助力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 PAGE 51 .
本文档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253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08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