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临溪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东临溪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举报
开通vip

东临溪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休宁县山斗镇总体规划(2010—2030)说明书 目 录 1 第一部分 规划总述 1 第一章 概况 1 一、 城镇概况 1 二、 规划背景 2 三、 上版规划要点及实施绩效评估 2 第二章 规划总则 2 一、 规划依据 2 二、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3 三、 规划层次和范围 3 四、 规划期限 3 五、 规划技术路线 3 六、 规划重点 4 七、 休宁县总规规划概要 5 第二部分 镇域规划 5 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5 一、 SWOT分析 ...

东临溪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休宁县山斗镇总体规划(2010—2030)说明书 目 录 1 第一部分 规划总述 1 第一章 概况 1 一、 城镇概况 1 二、 规划背景 2 三、 上版规划要点及实施绩效评估 2 第二章 规划总则 2 一、 规划依据 2 二、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3 三、 规划层次和范围 3 四、 规划期限 3 五、 规划技术路线 3 六、 规划重点 4 七、 休宁县总规规划概要 5 第二部分 镇域规划 5 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5 一、 SWOT分析 5 二、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6 三、 空间发展战略 6 四、 产业空间发展布局 7 第四章 镇域体系规划 7 一、 镇域村镇体系现状 7 二、 城镇化发展战略 7 三、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8 四、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9 五、 职能结构规划 9 六、 空间结构规划 9 七、 土地利用和空间管制规划 13 第五章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3 一、 自然资源保护 13 二、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4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4 一、 生态保护规划目标 14 二、 水环境保护 14 三、 大气环境保护 14 四、 声环境保护 14 五、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4 六、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4 第七章 旅游发展规划 14 一、 旅游发展目标 15 二、 旅游发展布局 15 三、 分景区旅游规划 15 第八章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5 一、 现状概况 15 二、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6 三、 镇域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点 17 第九章 综合交通规划 17 一、 现状 17 二、 综合交通规划 17 第十章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7 一、 给水与能源工程 18 二、 环境卫生治理 18 第十一章 减灾防灾规划 18 一、 防洪排涝 18 二、 消防规划 18 三、 地质灾害防治 19 第三部分 镇区规划 19 第十二章 城镇性质、规模 19 一、 镇区发展目标 19 二、 城镇性质 19 三、 城镇规模 20 第十三章 镇区空间布局 20 一、 镇区空间利用与管制 20 二、 布局构思 20 三、 城镇形态与结构 21 第十四章 规划建设用地布局 21 一、 居住用地 21 二、 公共设施用地 22 三、 工业用地 22 四、 绿地 23 第十五章 道路交通规划 23 一、 对外交通 23 二、 城镇道路交通 24 第十六章 城镇景观风貌规划 24 一、 目标、定位及原则 24 二、 城镇空间景观结构 24 三、 景观风貌规划 25 四、 建筑高度控制 25 五、 建筑风格、色彩、材料控制 25 六、 绿化景观规划 25 第十七章 城镇基础设施规划 25 一、 给水工程规划 26 二、 排水工程规划 27 三、 电力工程规划 27 四、 电信工程规划 28 第十八章 减灾防灾规划 28 一、 消防规划 28 二、 防洪规划 28 三、 人防规划 28 四、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8 五、 防风减灾规划 28 六、 抗震防灾规划 29 第十九章 环境规划 29 一、 生产污染防治规划 29 二、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0 第二十章 四线控制导则 30 一、 城市紫线 30 二、 城市绿线 30 三、 城市黄线 30 四、 城市蓝线 30 第四部分 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一章 近期建设规划 30 一、 规划原则 30 二、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 30 三、 建设规模 30 四、 近期城镇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31 第二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 规划总述 概况 城镇概况 地理位置 山斗乡地处安徽省黄山市最南端,南与江西省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全乡辖3个行政村,35个村民组,人口共5261人。区域总面积达42.6平方公里。耕地3324亩,其中水田面积3069亩,年产粮食1551.4吨;山场面积55005亩,其中竹林面积7338亩,年砍伐38000根;茶地面积4767亩,年产茶叶80.5吨;其他林地面积19137亩,森林覆盖率86%,是一个以粮、林、茶为主的农业山区乡镇。 2.行政区划:行政建制与区划、乡辖区面积、村镇数量分布、毗邻地区等情况。 3.自然条件与资源:气候气象、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地质、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台风、滑坡)等情况;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资源等情况。 4.人口情况:总人口、总户数、常住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人口密度等情况;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劳动力就业构成、剩余劳动力流向等情况。 5.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产值、人均收入等情况;产业结构、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农田基本建设等情况;镇建设及基础设施,对外交通、社会公益、通讯邮电、商业服务、古迹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情况;生态环境状况,重要环境评估、监测资料,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污染、村镇绿化、环境卫生建设等情况。 6.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报告;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历次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土地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动态遥感监测资料与图件;地形图、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土地生态保护建设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与图件;乡域内村庄用地现状、整治潜力等情况;涉及本乡的村镇规划、开发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河湖流域综合整治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风景区保护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工矿、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相关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和发展战略、考察报告等。 二、规划基数转换 1.转换原则 (1)用途管制:遵循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以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为出发点,开展了山斗乡的规划基数转换。 (2)依法核定:山斗乡的规划基数转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核定,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 (3)衔接可行:规划基数转换时充分利用2008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与土地现状分类有效的进行了衔接。 (4)综合平衡:规划基数转换时遵循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不改变,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原则,转换前后的土地总面积、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面积做到完全一致。 2.转换方法 在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土地规划分类体系、分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进行了调整,并利用遥感等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得到各类用地转换结果。 (1)农用地转换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 (2)建设用地转换中,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中,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独立工矿用地进行区分,将附属于城镇的独立工矿用地按照附属性质分别纳入城市、建制镇;其他独立工矿用地从空间上作解译判断,按照独立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的含义进行区分。 (3)水域、其他土地等其他地类参照地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 表2-1 规划基数转换结构 单位:公顷 规划基数分类 过渡期土地现状分类 农用地合计 5276.55 农用地合计 5276.55 农用地 耕地小计 322.45 / 322.45 耕地 水田 286.71 灌溉水田 148.37 望天田 138.34 水浇地 19.16 水浇地 0.22 菜地 18.94 旱地 16.59 旱地 16.59 园地 150.21 园地 150.21 林地小计 4669.55 / 4669.55 林地 有林地 3859.53 有林地 3859.53 灌木林地 170.97 灌木林地 170.97 其他林地 639.05 疏林地 94.65 未成林造林地 465.02 迹地 75.87 苗圃 3.51 牧草地小计 0.00 / 0.00 牧草地 天然草地 0.00 天然草地 0.00 改良草地 0.00 改良草地 0.00 人工草地 0.00 人工草地 0.00 其他农用地小计 134.34 其他农用地小计 134.34 其他农用地 设施农用地 0.00 畜禽饲养地 0.00 设施农业用地 0.00 晒谷场等用地 0.00 农村道路 11.39 农村道路 11.39 坑塘水面 14.23 坑塘水面 14.23 养殖水面 0.00 农田水利用地 17.08 农田水利用地 17.08 田坎 91.51 田坎 91.51 建设用地合计 88.71 建设用地合计 88.71 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小计 55.04 / 55.04 城乡建设用地 城市 0.00 城市 0.00 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独立工矿用地 0.00 建制镇 22.17 建制镇 22.17 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独立工矿用地 0.00 农村居民点 29.35 农村居民点 29.35 采矿用地 0.00 独立工矿用地中的采矿用地 0.00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3.53 城镇建设用地外,除采矿用地之外的独立工矿用地 3.53 交通水利用地小计 33.55 / 33.55 交通水利用地 铁路用地 0.00 铁路用地 0.00 公路用地 33.42 公路用地 33.42 机场用地 0.00 民用机场 0.00 港口码头用地 0.00 港口码头用地 0.00 管道运输用地 0.00 管道运输用地 0.00 水库水面 0.00 水库水面 0.00 水工建筑用地 0.13 水工建筑用地 0.13 其他建设用地小计 0.12 / 0.12 其他建设用地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0.00 特殊用地 0.12 特殊用地 0.12 盐田 0.00 盐田 0.00 其他土地合计 194.60 未利用地合计 194.60 其他土地 水域小计 91.59 / 91.59 水域 河流水面 69.23 河流水面 69.23 湖泊水面 0.00 湖泊水面 0.00 滩涂 22.35 滩涂 22.35 苇地 0.00 自然保留地小计 103.01 / 103.01 自然保留地 冰川及永久积雪 0.00 冰川及永久积雪 0.00 沼泽地 0.00 沼泽地 0.00 荒草地 101.62 荒草地 101.62 盐碱地 0.00 盐碱地 0.00 沙地 0.00 沙地 0.00 裸地 1.38 裸土地 0.96 裸岩石砾地 0.42 其他未利用土地 0.01 其他未利用土地 0.01 总计 5559.86 总计 5559.86 三、上版规划要点及实施绩效评估 《休宁县山斗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全乡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方面的基础和保证,是根据“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及“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原则前提下编制的,在确立全乡的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科学分配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乡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应有作用。 一、上轮规划指标落实情况 1、耕地保有量目标 上轮规划确定的山斗乡201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322.45公顷,到2005年末,全乡实有耕地面积322.459公顷,与规划目标一致。 2、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上轮规划确定山斗乡基本农田保护指标298.50公顷,到2005年末,全乡实有基本农田面积298.50公顷,与规划目标相吻合。 3、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上轮规划确定全乡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为1.50公顷。到2005末,全乡实际建设占用耕地共1.00公顷。 4、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指标 上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期间,全乡补充耕地指标12.00公顷,到2005末,全乡完成补充耕地0公顷。 二、存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上轮规划实施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规划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体系规划战略的调整以及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等引起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规划布局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势性,不能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2、原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影响,对新出现的土地需求预见性不强,使得原规划在实施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 3、土地利用分区尚未突出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分区不够明确。 4、规划编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估计不足,导致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面积缺乏弹性,建设用地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未突出编制规划与实施规划并重的原则,尤其建设用地区和后备资源开发区定位、定量与经济发展用地实际需求出入较大,同时缺乏实施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上轮规划的现势性与可操作性已经滞后,为了满足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1、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适应规划实施条件变化的需要。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使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大幅度增长;而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政策的变化、国家加大生态退耕力度等又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一增一减,使土地利用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本来是基于一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目前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对规划目标的实施产生影响。 2、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土地利用管理日益加强,而现有的规划在实施中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分散、平均的建设用地布局已与目前建设用地要求集中的现实形成了一定的差距,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科学准确地测定建设用地规模、范围,预留必要的发展用地,把有限的用地指标落实到合适的地块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 3、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适应相关专项规划修编的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农业区划等相关规划的重要参考,它必须要与其他相关规划相适应、相衔接。相关规划的修编客观上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用地数量、用地布局等方面来综合协调、统筹安排。显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适应这一新的要求。 4、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的客观要求。行政区划调整后,涉及调整乡的管辖范围、数量和布局都进行了全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因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出现原有规划辖区与调整后不一致的情况,使规划无法正常实施,有必要对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四、其他资料 为了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人口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保证生态环境,保证城镇发展和建设用地需要,保证本规划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因此本规划有必要与休宁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休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1.主要建设用地的协调与确定 对于本规划村镇用地规模与布局,我们是与休宁县总体规划以及山斗乡的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充分的协调,使本规划与其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方向、规模与布局基本一致。同时在交通用地指标以及水利设施用地指标的确定过程中,我们到休宁县及山斗乡交通部门以及水利部门,充分听取了意见,收集了相关规划资料,同时与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衔接,并且考虑到该乡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会加大,我们在原有规划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建设用地指标。 2.与重点建设项目的衔接 对于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与布局的确定,我们是在《休宁县山斗乡的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的基础上,与山斗乡“十二五”规划及县相关专项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衔接协调,并根据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在与休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山斗乡人民政府经过多次讨论协商后最终筛选得以确定。 规划总则 规划依据 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2.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3.《休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4.《休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5.《休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专题成果》; 6.《休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7.其它相关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区域统筹、城乡联动发展 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分析综合山斗镇的地位、发展优势和动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网络系统和重要的城镇设施建设。在镇域范围进行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协调和规划,强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并立足长远,在基础资料完善的条件下,提出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村镇调整撤并方案,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要素集聚,集约发展 正确引导、促进镇域各项产业要素的合理集聚。积极引导“工业进(工业)园”,严格限制工业零星布点,提出集约建设工业区的规划措施; 积极引导“住宅进(社)区”,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设公寓式住宅,开展旧村土地整理,将弃置的土地统一安排使用或复垦。适度限制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提出村一级集约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积极引导“商业进(市)场”,引导商贸活动到镇区成行成市经营,鼓励成片集中建设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福利等公共设施。 合理布局、提高效益 确保城镇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即使各项城镇功能有效运转,又能节约土地资源。根据山斗镇的现状建设状况,结合城镇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用性评价,按照国家有关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的规定,在坚持科学、合理用地的前提下,地尽其用,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予以适当支持;总体布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处理好非农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既要保证基本农田的动态平衡,又要为城镇发展留出空间。 突出旅游服务,完善功能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向镇区适当集中,镇区公建配套既要考虑服务城镇居民,又要考虑服务乡村腹地及外来人口的需求,公建配套要根据中心镇人口构成对服务配套类型、项目、规模及辐射服务范围作适当调整,以满足城镇居民及周边农村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为城镇居民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城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要素改善城镇生活环境的作用,以建设具有典型徽文化地域风貌特色的城镇。 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的总体要求,制定以下具体原则: 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 为保护有限的耕地、节约使用建设用地,规划设计必须合理确定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村民宅基地控制标准,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应当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倡导农村住宅以联立式为主,原则上尽量少建独立式住宅。 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原则 规划设计必须从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着眼,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合理依托现状建成条件进行改建、扩建,解决村镇现状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切忌不顾实际的拆光重建。 设施配套、共建共享原则 要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切实解决村镇设施配套,共享共建问题。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规划设计务必要充分利用我市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灵活布置,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象。 防灾减灾、生态安全原则 规划设计必须重视村镇建设中各种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育,力争杜绝一切不安全隐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所。 三、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切实落实《休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控制指标,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协调区域和城乡用地关系,满足各类用地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目标确定如下(表3-1) 表3-1 主要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指标 2005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总量指标(单位:公顷)        耕地保有量(任务量) 322.45 318.42 约束性 基本农田面积 298.50 314.94 约束性  园地面积 150.21 148.20 预期性  林地面积 4669.55 4850.98 预期性  牧草地面积 0.00 0.00 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 88.71 108.36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55.04 60.08 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25.70 32.56 预期性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 33.67 48.29 预期性 增量指标(单位: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 20.99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 15.26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 4.36 约束性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任务量 —— 4.36 约束性 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为促进山斗乡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在充分分析全乡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对各类用地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一、农用地规模和结构调整 规划至2020年,全镇农用地面积为5382.1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96.80%,比基期年增加105.5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318.4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3%,比2005年减少-4.03公顷;园地面积148.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67%,比2005年减少了2.01公顷;林地面积4850.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7.25%,比2005年增加181.43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64.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16%,比2005年减少69.83公顷。 二、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 为促进山斗乡城镇化发展,在充分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调整一部分农用地作为建设用地,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规划至2020年,全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08.36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95%。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60.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48.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7%。 三、其他土地调整 其他土地调整,即如荒地、滩涂等其他未利用地开发,为满足耕地、地等农用地需求,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将部分其他土地调整为林地及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占用的数量。规划期间,该镇新增交通水利占用4.65公顷,其他建设占用1.08公顷;荒地植树造林减少面积119.48公顷。到2020年,全镇其他土地面积为69.39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25%,比2005年减少125.21公顷。 五、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一 耕地保护情况的说明 根据国家、省、市、县的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复垦开发耕地挂钩,规划期间,实现耕地在控制指标内动态平衡。 规划期间,山斗乡农用地面积将增加98.56公顷,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42.36公顷。耕地和农用地保护情况良好。 规划提出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管护措施,通过经济补偿、政策引导、公众参与和监控监督等具体措施,在全社会树立起保护耕地的意识,使保护耕地的工作合情合理与和法。 保护农用地和耕地,实质上是保护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作用,因此规划期间特别注重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同时提高耕地的利用集约度,改变粗放的用地模式,切实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益。 二 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说明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规划目标任务,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本轮基本农田对新一轮规划期间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保护基本农田的严峻情势进行了充分考虑,无论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上都力求合理。从根本上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确保全乡耕地增产增收,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本轮基本农田的调整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要求,山斗乡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面积为284.9公顷,与新一轮规划目标相比,多预留基本农田机动指标16.42公顷。 (1)调入基本农田的说明 本轮调入基本农田的总面积为16.40公顷,以下为调整的情况: 新划入的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均为耕地。 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优先考虑划为基本农田。 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作为“绿地”、“绿带”保留的耕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作为生态景观和绿色开敞空间的耕地尽可能地划为基本农田。 (2)基本农田调整后的总体情况 调整后,80%的基本农田的质量等别为二等,其平均质量等别大部分与上一轮基本农田保持一致,小部分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别得到提高。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 六、建设用地调控与安排 一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一、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划分依据 为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引导,实现各项规划目标,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结合区域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形成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三个区域。 二、划分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方法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原则上以村界、路、桥、河流、山体等明显标志物为各区范围界线。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三个区面积总和应等于镇域总面积。 1.允许建设区的划定 允许建设区是新增集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规划期内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和新增的建设用地应划入允许建设区。该区的划定应有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应尽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少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2.有条件建设区的划定 有条件建设区是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的前提下,用于允许建设区规划建设用地区布局调整的规划用地区。该区的划定应按照保护资源与环境优先、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严格避让优质耕地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无原则性冲突时,有条件建设区边界可采用其他相关规划的同类边界。 3.限制建设区的划定 限制建设区是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在其他三区划定后最后划定。 三、城镇建设空间管制分区结果说明 空间管制制度是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重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强有力的武器,是促进形成集约、高效、协调、有序的土地利用格局的根本保障,有利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轮规划中严格遵守空间管制的条例,根据山斗乡的实际情况,对山斗乡进行空间管制分区。 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等属于建设用地,也就是允许建设区,总面积为60.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 为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的灵活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设定了扩展边界,规划了有条件建设区,总面积为1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8%,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有效地控制了建设用地规模。 为促进山斗乡农业用地发展,保证基本农田建设,将一般农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设为限制建设区,面积为5489.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74%。此区将严格限制村镇建设,以保护为主,保证农业生产空间。 二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为构建完善的交通骨架,解决镇内各功能区的流量问题,提高产业聚集度,山斗乡规划期内将大力实施交通水利项目,完善升级原有交通干道和水利项目,并根据流量程度,在中心集镇等处构筑新路网。 优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保障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休宁县总体规划,规划的休宁县农村公路建设等。 在项目建设中,山斗乡将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划先行、市场运作”的思路,实施“城镇推动、科教强镇、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全面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切实把山斗乡打造成现代文明城镇。 。 规划重点 确立科学的村镇定位 WTO背景下的城市竞争,将形成以中心城镇为龙头,依托村镇密集区所产生的范围经济优势,构成区域化竞争态势。山斗镇的发展必须在深入分析各项要求基础上,结合区域关系、优势条件、经济与产业发展前景研究,综合分析其在大区域的地位与作用,以准确把握城镇定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空间政策。 塑造有弹性、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构架 对于山斗镇而言,构筑什么样的空间构架,考虑的出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要适应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发展弹性;二是要适应宏观调控要求,集约利用资源,促进村镇可持续发展。空间构架既要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又要有利于村镇现状问题的解决。规划的重要任务是选择村镇发展用地和结构形态,重点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一是应构筑富有发展弹性的村镇空间构架,适应不同经济发展背景下用地要求;二是在农田、生态保护等发展适宜性因素基础上,综合考虑村镇用地需求;三是构筑适宜步行、非机动车优先的村镇形态与结构。 强化镇域用地空间管制 本次规划包含有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对以前村镇总体规划粗略涉及的广大镇域空间,特别是对非建设用地空间进行深入的规划引导。为此,规划综合分析镇域用地发展适宜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方案从空间上明确了主要的建设用地布局,而且在空间上明确了各类廊道(包括生态廊道及基础设施廊道)以及农业保护用地、生态用地等的布局形态,并提出相应的管制政策与措施。 休宁县总规规划概要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中国休闲养生之都,中国状元文化之城。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 城市职能: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黄山市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基地;黄山、齐云山风景区旅游商品生产供应基地。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2015年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2030年城市人口1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 县域城镇化水平 2015年达到50%左右,城镇人口为14~16万人;2030年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为23~25万人。 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按照“统筹区域、强化核心、突出轴线、带动纵深”的发展思路,立足黄山市南部城镇群及大黄山市,以发展轴和城镇组团为主体形态,构建 “一核两带、双轴联动、众星拱月、休屯同城”的城镇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中心城区(县城),为县域极化发展的核心区域; “两带”:横江和率水生态休闲旅游景观带。 发源于五龙山脉的横江和率水为“三江”之源,是孕育徽州文化的母亲河,也是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两带在黄山市主城区(屯溪)溶汇而入新安江,沿岸荟萃齐云山风景名胜区、凤湖烟柳度假区(凤凰山文化墙)、古城岩风景区、六股尖自然保护区、黄山旅游度假区、月潭水库生态景观区、花山谜窟风景名胜区、千岛湖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 “众星拱月”:围绕中心城区(县城),由万安、齐云山、溪口、东临溪、商山、五城、兰田等小城镇形成众星拱月的空间结构特征。 “休屯同城”:即与黄山新城区、黄山高铁站站前区在空间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枢纽建设等领域无缝对接,休宁——黄山市一体化相向发展,远期向休屯盆地(由休宁、屯溪、岩寺、歙县组成)城镇综合体转化。 县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 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发展县城、优先发展重点镇、积极发展一般镇为原则,综合考虑城镇现状经济社会基础、发展条件和潜力,将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划分为三级。 第一级:县城(中心城区); 第二级:中心镇——万安、齐云山、溪口、东临溪、商山、五城、兰田; 第三级:一般镇——流口、汪村、岭南、龙田、源芳。 休宁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 城镇类别 规模序列 (万人) 城镇个数 城镇人口数(万人) 城 镇 名 称 1 >10 1 16.0 县城(中心城区) 2 0.5~2.5 7 7.5 万安、齐云山、溪口、东临溪、商山、五城、兰田 3 0.3~0.5 5 1.5 流口、汪村、岭南、龙田、源芳 合计 13 25 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中心城区:综合性城市。其主要职能有:中国休闲养生之都,黄山市域次中心;区域性旅游服务和商贸基地,新型工业集聚区,并加强文化、科技、信息、交通中心的作用; 旅游型城镇:依托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职能较强,建成古村落旅游及生态旅游休闲型小城镇。主要有齐云山、万安、兰田、流口、商山等镇; 工业型城镇:城镇企业较发达,工业职能较突出,建成工业化小城镇。主要有溪口、五城等镇; 商贸型城镇:地缘环境优越,商贸业较繁荣,交通条件较好,建成农副产品集贸中心型小城镇。主要有东临溪、汪村、岭南、龙田、源芳等镇。 山斗镇区位特殊,紧邻黄山市主城区,具有主城区发展空间和产业延伸的承载职能。 镇域规划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分析 区位优势显著 山斗镇毗邻中心城区阳湖片,城区高速公路二号出口就设在镇区北部,205国道南北向穿境而过,距黄山机场仅7公里,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资源丰富 山斗镇现有耕地面积20819亩,林地59180亩。山林地资源丰富,丰富的山林地资源为毛竹、松杉、茶叶的生产提供了条件。 劣势(Weakness)分析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山斗镇虽然属于休宁县的经济强镇,但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对第一、二产业的拉动效应较弱。 城镇建设缺乏规划指导 山斗镇目前还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规划,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缺乏必要的规划指引,导致城镇建设发展不够快速,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城镇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镇村体系结构不完整,城乡统筹进度缓慢,影响了镇区的吸引力,滞后了城镇的发展。 基础设施不完善 村镇建设在道路、供水、功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方面较薄弱,镇区设施没有很好的与中心城区相衔接,资源共享度较低。 土地资源利用粗犷 现状居民点较分散,人均建设用地高于村镇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利用不集约。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黄山市获批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新一轮黄山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可以发挥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形成生态型农业高效持续,工业布局科学合理,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 黄山服务业跨越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重大战略任务,强力推进以旅游、文化、综合交通等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山斗镇的发展应紧跟中心城区的步伐,主动迎接城区的辐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休宁县提出休闲养生、休屯同城的战略思想 休宁县总体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建设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副中心、自然生态的核心保护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区以及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解读县总体规划所提炼出的休闲养生、休屯同城的概念,山斗镇要作为休宁县乡镇发展的先行镇、示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务是山斗镇目前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机遇。 挑战(Threat)分析 区域竞争激烈 目前周边的城镇产业与山斗镇存在很大的类同性,规模实力也十分接近,各个城镇或地区都在致力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 先进要素积聚难 尽管东临溪经济实力较强,但由于城镇基础设施、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功能不完善,不利于对人才资源、高科技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 门户形象塑造 作为休宁县东南部的窗口城镇,其城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都应具有良好的形象,作为休宁县乃至黄山市的门户,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格外加强形象的塑造。 土地资源紧张 山斗镇地处山区,建设用地资源紧张,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是未来城镇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 通过对山斗镇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以面向城镇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促进山斗镇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以及城镇建设的发展:做强经济,建设实力城镇;彰显特色,建设魅力城镇;经营品牌,建设著名城镇;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城镇。 经济发展目标 在稳固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挥旅游业优势,调整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4亿元,山斗镇的经济发展目标为: 近期2015年,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 达到6.4亿元。 远期2030年,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达到20.3亿元。 产业结构发展目标 山斗镇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一、二、三结构,在2009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60:30:10,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山斗镇未来20年的发展应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做到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壮大总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以旅游服务业、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规划至203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5:30:45。 空间发展战略 基本思路为:以生态为根基,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工业为支撑,以城镇为载体。具体的发展路径为:把东临溪打造成休宁县现代服务业的先行区、山区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以生态为根基 山斗镇属于皖南山区,有着丰富的未受破坏的山体绿地资源。率水、汊水河从镇区蜿蜒而过,汊水河河道两侧基本未被开发建设,为城镇的生态绿地系统的建设留有较为开敞空间。规划必须在空间上予以优先保护,在全镇范围内对生态敏感地带予以重点保护。同时应制定严格的空间管制政策,禁止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在中心镇区及旅游景区产业的选择上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进一步稳固、确立东临溪作为旅游休闲胜地的优势地位。 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 优越的地理区位对东临溪未来的发展将起到引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将旅游服务产业布局作为镇域的核心发展战略,在镇区内划定重点旅游服务区,并建立与周边各城镇之间快捷的交通网络,补充、完善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形成观光、度假、休闲、参与等较为全面的旅游体验。 以工业为支撑 发展旅游、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放弃工业。产业与城镇是相互契合、缺一不可的。城镇的发展不能脱离了产业。在中国当今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工业区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东临溪必须寻找出生态追求与财富追求二者兼得的工业化最佳路径。由于产业发展有其固有的发展阶段,难以在短期内逾越,因此,东临溪不必一味寻找外来的高端产业转移,而必须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向纵深发展,同时还应积极发展与现有产业相关联的各类环保型工业。 对于一产,应保证其核心产品——蔬菜基地 、茶业、箬叶、养殖业等的优质产地不被破坏。 对于二产,应在现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上向深加工、精加工和多样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利润。 对于三产,应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在优势节点发展餐饮、宾馆、商业等,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网络,并利用“乘数效应”逐步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最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导向:专业化发展和综合化发展是地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模式。 经济学理论指出,规模化集聚生产可以通过更多地协作而降低成本,从而使产业(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小区域或地域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启动期和成长期阶段,专业化发展容易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产业经济快速成长;而综合化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的复合以提高地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规模较大的区域而言,推进经济产业的综合化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东临溪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专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生产发展导向上,比较适合于采取专业化发展模式,通过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培养专业化产业。坚持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优良服务环境。以旅游服务为重点,突出生态休闲主题,推进旅游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新型服务业,大力引进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机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以城镇为载体 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二、三产的发展必须以城镇为空间载体进行组织,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对镇域整体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山斗镇中心镇区规模偏小,农村地域较广,其城镇化战略选择既要考虑到壮大中心镇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带动广大农村地域发展。在镇域范围内,中心镇区和中心村是发展重点,加强旅游接待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逐步把镇区做大做强。综合各方面因素,在本次规划中强调中心镇区和中心村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战略,原因如下: 从经济发展阶段角度判断,“强中心”政策有助于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加速人口、产业的集聚,从而产生乘数效应,有利于经济、城镇的快速发展,“特色镇”有助于外围各乡镇形成各自优势,使各乡镇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分工协作,并成为支撑中心城镇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经济组成部分。 从产业结构特征角度判断,有助于将东临溪三大产业有机串连,并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中心镇区作为中心城区旅游服务配套基地、三产集聚区。 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判断,有助于控制污染,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均易于集中处理,符合“生态立镇”的根本策略。 从发展旅游产业角度判断,有助于在中心镇区提供完善良好的三产服务(餐饮、宾馆、娱乐等)。 从城乡统筹发展角度判断,有助于城乡均衡发展,只有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才能产生的更大的效益反哺农村(通村公路硬化、示范村建设、垃圾进城),兼顾效率与公平。 产业空间发展布局 第一产业布局 主要包括优质粮食、茶叶、箬叶、大棚蔬菜、蛋禽养殖、油茶等农产品的布局。 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在芳口、汊口等粮食主产区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建设优质油菜高产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双低油菜种植。 茶叶种植基地重点发展汊口、三村、巧坑、和坑等村,鼓励发展“一村一品”,开展“品牌之村”建设试点,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产业优势村。 箬叶种植重点推进汊口、璜源种植基地的建设,积极打造当地箬叶产业的品牌。 大棚蔬菜种植主要依托芳口、汊口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的建设,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蛋禽养殖主要依托现有养殖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全镇养殖规模。 油茶种植主要结合大阜、璜源等优质自然地理条件,发展建设万亩油茶林基地及油茶籽精深加工等相关产业。 第二产业布局 山斗镇将控制发展厨卫、仪表、建材、纸制品等工业,限制水泥、钢铁、商品硂等传统三类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林产加工以及旅游产品加工的特色产业。 传统三类工业企业逐步从中心镇区搬迁至周边工业园进行统一管理,部分农产品初深加工等一、二类工业规划布置在汊口组团,纵向辐射镇域相关产业布局。 第三产业布局 第三产业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地产、餐饮、老年养生等现代服务业。 结合紧邻徽杭高速公路下站口的区位优势以及规划区域道路网框架的构建,建设东临溪物流集散基地和汊口农副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发展以仓储、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现代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咨询等为重点的现代物流服务业。 抓住黄山市作为国家服务性产业改革示范区的契机,紧跟休宁县提出建设休闲养生之都和休屯同城的步伐,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休闲服务区。重点建设一心生态宜居居住区、东云崖旅游服务区。整合汊口现代农业产业园、小阜飞泉谷、小梅山十八间房等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镇域体系规划 镇域村镇体系现状 村庄分布与规模 全镇现辖一心、三村、芳口、临溪、和坑、巧坑、汊口、源口、大阜、小阜、璜源11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15.8平方公里。 存在问题 村镇体系不够完善,现状村镇布局体系和经济社会空间结构不尽吻合; 由于该地区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较大,致使目前的基础设施水平偏低; 自然村规模小、布局分散,经济实力差别明显。 山斗镇现状村庄(行政村)情况一览表(2010年) 编号 行政村名 户数 总人口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 一心村 365 1391 6714 2 三村村 391 1490 6502 3 巧坑村 365 1508 5877 4 芳口村 649 2376 5672 5 临溪村 1118 3891 6666 6 汊口村 1026 3772 4944 7 和坑村 192 630 5301 8 源口村 290 1056 5668 9 大阜村 280 923 5887 10 小阜村 160 608 3223 11 璜源村 450 1958 3254 合 计 5286 19603 城镇化发展战略 要走以现有城镇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的城镇化道路。 目前东临溪中心镇区规模偏小,建成区面积在1.0平方公里左右。在规划期内,城镇化发展要以现有城镇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导方式,重点建设中心镇区。 以中心镇区为主导,走有重点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发展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城镇建设条件,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多方向投资。在目前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当集中力量,建设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区,改善居住条件和设施水平,切实起到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地作用。 在空间模式上,要走以集聚发展为主的城镇化道路。 山斗镇应当加强规划管理,在未来发展中,走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为未来山斗镇发展留足空间。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对山斗镇经济和人口的发展趋势分析,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人的观念、生活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取0.2%。随着山斗镇经济的发展,新安药博园等服务业项目的落地,必将促成周边乡镇和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镇,以及建设宜居的居住环境吸引部分城市人口和旅游人口进郊区,山斗镇人口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壮大期,其人口的增长将主要是机械增长,规划近期机械增长率按2.5%预测;山斗镇作为中心城区旅游服务配套基地的建设将给人口转移注入新的动力,规划远期机械增长率按0.7%预测。 采用计算模式:Q=Q0(1+K)n+P,其中: 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规划期限(年) P2015=19603(1+0.2%)5+19603(1+2.5%)5=22396人 P2030=22396 (1+0.2%)15+22396 (1+0.7%)15=25617人 考虑山斗镇域总人口近期2.2万人,远期2.5万人。 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表示。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 2009年底,全镇总人口19603人,城镇化水平为39.09%。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将用20年的时间解决“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根据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根据休宁县城总体规划,预测2015年县域城镇化率为50%,2030年城市化率为70%,结合山斗镇的区域区位,交通条件,人口密度,现状建设情况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预测山斗镇城镇化水平为: 近期2015年不低于43%,全镇城镇人口将达到约0.96万人; 远期2030年不低于68 %,全镇城镇人口将达到约1.80万人。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现状特征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基本按照行政等级分为镇区、行政村、自然村三级。从镇域范围看,山斗镇村镇体系规模结构按人口可分为0.2万人以上(3个), 0.1~0.2万(5个), 0.1万以下(3个)共3个等级。 山斗镇村镇体系现状规模结构(2010年) 规模等级 规模结构 城 镇 数 量 Ⅰ 0.2万以上 临溪村、汊口村、芳口村 3 Ⅱ 0.1~0.2万 一心、三村、源口、巧坑、璜源 5 Ⅲ 0.1万以下 大阜、小阜、和坑 3 规划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为指导,依据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城镇化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同步的要求,考虑到现状城镇发展特点,村镇规划指导思想是: 规划从山斗镇域、镇区以及镇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山斗镇城镇发展的要求,强化山斗镇区的建设,完善中心城镇的职能和城镇各项设施的建设。 强化自然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以建设具有典型徽文化地域风貌特色为城镇目标的重要目标之一。 加强城镇经济发展对城镇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强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强城镇的经济活力,特别注重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服务业。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保证和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提高城镇生活环境质量。 村镇体系发展方式 山斗镇村镇体系应走多种发展方式相结合的路子,包括有: 集聚发展 鉴于山斗镇镇域村庄规模普遍较小的现状,村镇体系规划时,采用集中发展的战略,即加快中部汊口产业片区的发展,扩大现有中心镇区的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集中发展可以迅速提高镇区和各片区中心的建设速度,扩大其吸引力和辐射力,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 梯度发展 镇区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应当发挥着积极的“发展极”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其辐射影响下,因不同的区位经济条件和特点将分化出不同层次的片区,应优先发展条件成熟的村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内涵发展 城乡统筹不仅表现在外延的扩大上,更应重视其内涵质量的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城镇化的实质意义所在。因此,对于整个镇域范围特别是对于条件不够成熟而外延扩展受到限制的片区应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的整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等级规模结构 山斗镇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成中心镇区、镇域次中心、中心村、基层村四个等级。 第一级为中心镇区——发展为1.5万人口的城镇(芳口、一心并入中心镇区); 第二级镇域次中心——汊口村(和坑村并入汊口村,规划人口3000人); 第三级为中心村——三村、源口、璜源3个中心村(其中巧坑村并入三村村,大阜、小阜并入源口村,规划人口规模达到800~2000人); 第四级为基层村,规划人口规模为200—500人。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年) 镇村等级 数 量 名 称 人口规模(人) 一级:中心镇区 1 临溪村 15000 二级:镇域次中心 1 汊口村 3000 三级:中心村 3 三村、源口、璜源 800-2000 四级:基层村 12 200-500 职能结构规划 根据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各村的基本职能,做到综合协调发展。规划根据产业职能,规划将东临溪的城镇体系分为三种职能类型: 第一种:综合型——中心镇区、汊口 ——中心镇区是全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主导产业为: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 ——汊口依托蔬菜基地、箬叶、白茶等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及产业延伸作为镇域次中心。 主导产业为:现代农业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相关产业。 第二种:农业型 璜源、三村2个行政村,以发展箬叶、油茶等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突出特色。 第三种:旅游型 源口村,以小阜飞泉谷旅游为重点,同时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 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年) 职能类型 数量 名 称 主要产业 综合型 2 中心镇区、汊口 现代服务业及农业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相关产业 农业型 2 璜源、三村 现代农业产业及农产品初加工 旅游型 1 源口村 旅游业及相关农产品初加工 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基本思路 加强中心镇区和镇域次中心建设,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选择一些条件较好和潜力较大的行政村重点发展,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增长核”;依托区域交通干线,形成镇域发展重点地带。 空间结构规划 在规划期内,镇域体系空间布局将采用“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一条轴线”的发展模式,形成以中心镇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为轴线发展的空间结构。 “一个中心”:中心镇区; “一个重点”:汊口村(镇域次中心); “一条轴线”:沿205国道城镇南北发展主轴线。 镇域规划布局 保护生态空间 一是维护生态环境,二是保护资源依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一产中的茶叶,二产中的竹木加工,三产中的旅游服务业。保护生态空间与经济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强化主次中心 主中心:山斗镇区;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全镇旅游经济主平台。是全镇参与县域竞争、协作的核心主体,它的作用在于“内引外联”。“内引”指作为全镇块状经济集聚地。“外联”指吸引外来资金发展旅游、第三产业,以镇区旅游接待服务区为载体吸引外来投资发展旅游服务。 次中心:汊口村;镇域经济次中心、全镇旅游经济、农业经济发展重心。 扶持特色中心村 道路沿线以外的村庄空间形态均为山谷的点状形态,交通条件及用地条件限制较多,因此这些乡村的发展策略应围绕各乡村的旅游、农产品等特色资源,形成生态旅游空间,重点突出休闲旅游、生态保护和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功能。另外应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形成合理的服务半径,促进城镇—农村设施和服务的共建共享。 土地利用和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原则 空间管制规划是指为保证城乡空间协调发展,依据特定区域的资源开发条件、空间分布特点,对其提出合理的发展导向及对策。空间管制规划遵循各空间协调一致的原则、保护与整治并重的原则、引导与管制相结合的原则等。 空间管制规划 按照地域空间的不同特征、功能将镇域空间发展区域划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 包括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城镇建设区等其他适宜建设的区域,是城镇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 限制建设区 包括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区、生态绿地、水土流失中度敏感区、文保单位建控地带以及工程地质条件不适宜的建设地区。 禁止建设区 包括规划期内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保单位保护区、镇区主要河道、公路两侧区域防护绿地通廊、其他大型基础设施通道地区。 分区空间管治措施与要求 适建区管治措施 ①各类城镇建设用地内的建设活动必须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安排。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以依法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及其确定的工业区和居住区规划为依据,一切建设用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和服从规划,各项建设应依法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 许可 商标使用许可商标使用许可商标使用许可商标使用许可商标使用许可 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乱占乱建。 ②城镇建设发展区内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保护原有的风貌和环境,严禁随意拆建。 ③不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尤其应提高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远期(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m²以内。鼓励本区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活动。 限制建设区管治措施 应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严格用地审批,对已经开发的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量,有计划的修复、治理已破坏的山体,禁止污染物排放、弃耕;保护农田水利工程。 禁建区管治措施 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内的建设项目,区域内的地质、地貌、山体、水体、植被、土壤、大气等必须严格加以保护。新的城镇用地和中心村布点应避免选在本区内,本区内现有村庄居民点,应根据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安全需要等适时进行搬迁。 镇域内禁止开发的区域建设引导 为了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自然人文特色和城乡环境景观,在山斗镇域内划定需进行永久性保护和开发控制的具有重大生态和人文价值并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 生态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完善管理法规,加强管理力度;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城镇水源地及其保护区;严禁在水源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矿产开采、建设地下建筑和大型建筑,以防止水源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和生态遭到破坏;鼓励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净化环境;加大管理维护的资金投入,理顺管理体制和土地权属关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基本农田保护区 依据《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禁乱占滥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对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要履行严格的审查、审批手续,并实行占一亩、补一亩的补偿措施,努力保持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批。规划严格执行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协调一致,稳步开展村庄撤并后用地的复垦工作,确保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全镇基本农田做到定面积、定位置、定质量、定指标、定规划。以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为重点,在保证全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为全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绿地 ①主干河流泄洪通道:完善河道、河口管理法规;统一规划,加强整治,稳定泄洪断面,保证水流自然畅通;以防洪堤定内侧为起点,两侧各20~50米为禁止建设区;严禁向河道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不得向河流及两岸倾倒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固体废物。 ②防洪大堤:统筹规划,分级设防和建设,保证堤围的稳固、安全。 风景绿地 完善管理法规,严禁房地产开发和其它不合理的开发建设行为,保证其地域不被侵占,加强环境保护和风景绿地保护。 城镇建设发展区引导 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区。城镇发展区的基本管制要求与措施是: 积极促进这一地区城镇化发展,有意识地引导开发活动向此区域集中,使城镇第二、三产业建设集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按照城镇发展战略精心设计各城镇空间布局。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具有合法地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和服从规划,各项建设应依法办理“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乱占乱建。 坚持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高效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并根据国家及有关规定对工业、居住、道路和绿化用地布局进行引导与控制。 优化人工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对于高度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强产业引导和环境监管;在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控制污染措施的基础上发展适宜的工业项目。建立并严格实施“四线”管制。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非耕地、空闲地,保持合理的建筑密度,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发展区的连绵无序延伸,改善环境质量。对于城镇建设发展区内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坚持保护第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保持原有的风貌和环境,严禁破坏。 乡村地区及农业地区发展引导 控制乡村建设用地总量 充分利用原有村庄建设用地,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农房,以提高乡村建设用地利用率。提倡建楼房,节约用地。根据各地情况适当迁村并点,增加农业生产用地。控制村庄零散建筑的数量,引导村民住宅区的集中规划建设,建设新农村。农村村民新建住宅,其宅基地的面积标准:农村集镇每户不得超过100㎡。 乡村及农业发展区引导 指以相对独立乡村居民点和以农业生产(包括种植业、林业等)为主的用地区域,包括村庄、农田、园地、林地、水域、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等用地区,是除城镇发展区和区域绿地以外的其它地区。乡村及农业发展区的基本管制要求是: 发挥城镇的集聚作用,鼓励山上居住条件差的农村居民向山下地区迁移和向镇区集中,实现生态移民和生态扶贫。 严格控制乡村居民点和乡村非农建设用地总量,乡村居民点要合理布局,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发展农村沼气和庭院经济、绿色农业,创建文明生态村。 限制乡村工业的分散发展,引导非农产业相对集中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产业的集聚效益。 切实保护优质农田,保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允许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若遇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确实需要征用基本农田的,应经过法定程序修改土地利用规划,并报有关部门审批。 加强乡村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禁止烧山垦植,对超过25 度以上的坡地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加强周边山区以及镇域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和防治,保护林地生态多元化、审慎选择外来物种。 城乡统筹与村庄建设 镇域城乡统筹 山斗镇的城乡协调发展应强调城镇与乡村在空间上发挥各自优势,空间要素(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合理利用和组织,以开发建设为主体的城镇空间拓展必须保证相应的自然生态空间的存在,使得整个区域生态系统更加和谐统一。 ①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治和减少生态灾害,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 ②镇域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是指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山斗镇城乡协调发展规划贯彻“以人为本、以空间为重点、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原则”。山斗镇城乡协调发展规划采用城乡互动发展模式,培育城镇增长极和增长中心,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构筑城乡共同繁荣的一体化格局。 山斗镇域空间可分为城镇发展区、生态敏感区、农田开敞区、生态林区四种空间。四种空间分区的内涵、范围界定、基本特征和发展策略如下: Ⅰ城镇发展区 内 涵 范围界定 基本特征 发展策略 以城镇建设为先导、城镇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包括部分农村建设、生产用地等 中心镇区、中心村的城镇建设区 ·二、三产业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类型。 ·城镇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城镇地域景观明显。 ·通常沿交通干线延伸,与经济走廊相吻合。 ·发展第三产业,整合第二产业,完善相应城镇功能。 ·控制城镇沿交通干线的盲目蔓延。 ·确保农田保护区不被侵占。 Ⅱ生态敏感区 内 涵 范围界定 基本特征 发展策略 对镇域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其保护好坏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 全镇范围的山体、水体生态保护区,景观旅游区及其他需特殊保护的自然地域。 ·对较大区域具有生态保护意义,是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支撑,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将引发明显负效应。 ·镇域优质环境和优美景观的背景。 ·生态敏感区是镇域环境质量的重点保证,需重点保护。 ·严格控制此区域的开发强度,防止城镇建设对此区土地的蚕食。 ·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1-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进入。 Ⅲ农田开敞区 内 涵 范围界定 基本特征 发展策略 以乡村生产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地域,包括部分独立村庄建设用地。 全镇除河流水面、交通干线、城镇建设用地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农业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 ·地貌以自然环境、绿色植被和自然村落为主。 ·低密度开发区。 ·村办工业规模较小。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镇域主要的农业基地,适当控制第二产业的集聚规模,限制村办工业。 ·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零星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 ·承担城镇居民户外游憩活动的功能。 Ⅳ生态林区 内 涵 范围界定 基本特征 发展策略 以森林覆盖为主的空间地域,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造林地、迹地等 分布在镇域的低山残丘地区,主要集中南部各村。 ·林业生产、保护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 ·地貌以自然环境、绿色植被为主。 ·实行新建与低产改造相结合,走多样化、立体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落实生态保护措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充分发挥城镇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乡村确保农业的现代化,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源和市场,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街道一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交流和组合;在空间上互为环境、生态协调,形成一种城镇和乡村稳定持久的结合,城乡交融发展,使城乡系统的整体功能日益提高。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①城乡经济融合,城镇发挥中间纽带作用,使产业在城乡之间广泛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繁荣城乡经济局面。 ②城乡空间融合,城乡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信网络,城镇空间与乡村空间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各具特点,相互融合。 ③城乡社会融合,减小城乡差别,乡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受教育程度、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居住水平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相同;努力提高乡村居民文化水平,使整个社会成员都充分享受现代精神文明。 村庄建设规划指引 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 东临溪共有行政村11个,131个村民组。村庄建设仍存在生活污水处理滞后、生活垃圾处理不完善、农村信息化相对缓慢、基础设施配套还较差、公共事业延伸还不够、农村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村庄建设规划在长期处于一种较为弱势的地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村庄发展规模较小,对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要产业、以农民集中居住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村庄的规划编制应引起相关规划部门的重视。农房沿路建设现象比较严重,造成景观风貌的破坏;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重复建设,造成农民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在农村住区环境中,农村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日益增加;化肥、农药的施用失控,农村环境的化学污染逐年加重。部分村庄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建设管理严重缺位,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城乡发展差距逐年增大。 村庄建设标准 ①中心村建设标准 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在800-2000人,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人口规模可定在1000人以下,但不应小于500人。中心村主要承担村民聚居功能,并为村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中心村根据山斗镇实际情况。应设置村委会、小学、幼儿园、文化站、卫生所、便民商店等服务设施;应建有3.5米以上宽的主要道路、二类以上标准的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 ②基层村建设标准 基层村为规划期内保留的,除中心村外的村庄。基层村人口规模一般在200—500人,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应作撤并处理,不再保留,基层村配套简单的文化活动室、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基层村严格限制发展工业用地。 村庄迁建标准 对于不再保留的村庄,应实施整体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安置用房应按新农村住宅区建设,有效提高土利用率和基础设施共享率。原有村庄退建还耕或改作他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民,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到镇区或中心村按统一标准建房或购房。在置换和集中过程中,划拨土地建房严格按“一户一宅”控制管理,农民原有宅基地必须全部退回,交政府或农村集体组织统一复垦或改作他用。 村庄布局规划 ①中心村合并调整原则与措施 为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镇域中心镇区和若干个重要行政村的发展,拟把某些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的行政村,按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经济联系方向,与实力较强、区位重要、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村进行适当合并调整。根据中心村的功能、规模标准要求,中心村合并原则为:撤并现状乡集镇、有一定区域辐射服务范围的行政村、有一定发展特色的行政村;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行政村合并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较差的行政村;交通条件不方便的向交通条件好的或将来是交通要道的行政村合并;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居住环境,有利于建筑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上述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行政村由现状的11个合并为5个。 ②中心村合并实施策略 认真做好行政村合并规划的宣传工作,增强广大群众的规划意识;加强行政村合并规划的执法管理力度,健全规划管理机构;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加强规划建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主动迁居;各自为政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是阻碍行政村合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的习俗,促进行政村合并的顺利进行。 ③基层村规划 自然村由现有的31个迁并为15个,迁并对象是:自然村落较小、交通闭塞、地质灾害威胁的。迁并位置是:公路沿线、镇区、中心村及较大的自然村。 镇域村庄迁并一览表 现状(2010) 规划远期(2030) 中心村 基层村 措施 芳口 芳口 合并到临溪 枧东 合并到临溪 严川 合并到临溪 临溪 临溪 扩建 上村 合并到临溪 下村 合并到临溪 栈山下 保留 竹林 保留 一心 一心 合并到临溪 三村 三村 扩建 巧坑 巧坑 合并到三村 汊口 汊口 扩建 大坑 合并到汊口 平垅 合并到汊口 四堂 扩建 后田 合并到汊口 枫溪 合并到汊口 派田 合并到四堂 上门 合并到汊口 曹坞 合并到汊口 和坑 和坑 合并到汊口 源口 源口 扩建 许家墩 保留 呈干 保留 长潭 合并到源口 小阜 小阜 合并到源口 大阜 大阜 合并到源口 富竹矸 保留 璜源 璜源 扩建 上村 合并到璜源 下村 合并到璜源 贺溪 合并到璜源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自然资源保护 山斗镇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协调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加强村镇用地的规划管理,要妥善处理城镇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关系,重视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规划目标 规划期末,大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Ⅱ、Ⅲ级标准,空气污染浓度值符合(GB3095-1996)要求;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达国家Ⅱ、Ⅲ类地面水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镇区噪音昼夜等效声级控制在45-55分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镇区绿化覆盖率75%。 保护措施 农村生态保护措施 农业发展中伴随着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保证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①控制农业污染。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提倡使用高效无(低)毒农药。禽畜养殖业的发展与布局应考虑周围环境的承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对于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等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区、居民区、文教区等敏感区域,要划定为禁止发展区。 ②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液化石油气,进一步发展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使清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 ③强化水土流失的防护。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适当修筑梯田埂并实施茶园密植。坡度15°以下缓坡地应沿等高线栽植,15°~20°坡地应修筑等高线水平梯田,梯地水平面最窄处不少于1.5米,土层深度要求30厘米以上,土壤为壤土、沙壤土;20°以上坡地和立地条件较差的,如石砾土、贫瘠土退耕还林。 ④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遵循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坚持生态、景观、示范和观光相统一的原则,建设高标准林业生态区、农业观光区和水利景观区、重点开发支柱产业,大力指导开发有机茶、箬叶基地,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森林资源的保护 ①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扩大公益林比例。划定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公益林,进行重点保护,加快生态薄弱地的植被恢复,同时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部分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 ③森林保护工程。森林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防火能力建设,营造防火林带和林道,添置放火器具与消防物资,建造瞭望台哨,完善交通、通讯与火灾报警监视系统,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以林场或林业站为单位设预测预报点;以生物措施防治森林虫害;防止松材线虫等严重病虫害的传入、传播。 水资源持续利用 ①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水源林的保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确保从源头保护水资源。 ②加快水利、防洪工程的建设。疏浚完善原有排洪沟,沿河道两侧新建防洪堤岸。 ③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工程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而提高生态经济转化和循环效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东临溪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石窟群十八间房、姚氏私塾以及分散在各村内的一些古建筑。 规划应对现存的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落实保护管理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保护规划目标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做好污染治理工程,搞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把山斗镇建设成为自然山水风光相协调,徽派建筑特色鲜明的生态保护示范镇。 水环境保护 现状 城镇生活污水防治措施滞后,水体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规划目标 规划期内本镇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但对镇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环境保护区内的水质,应执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保护与建设任务 加快改水改厕,逐步推广沼气工程;实行镇区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回用;控制工业污染实施清洁生产,重点发展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企业,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企业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加强水源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水源林的保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确保从源头保护水资源。疏浚治理镇区所有溪流,使率水保持较强的自净能力;同时建设防洪堤岸,提高防洪能力。 大气环境保护 规划目标 根据本镇城镇内的实际情况,规划期内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 保护与建设任务 治理锅炉等大气污染源,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提高工业气化率;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 声环境保护 现状 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城镇建设的步伐,城镇建设不可避免的产生建筑噪声,机动车辆鸣笛以及社会噪声排放,声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规划目标 镇区内交通干道环境噪声平均值不得超过65dBA,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得超过55dBA。 保护与建设任务 加强对声环境敏感体及保护目标的保护,确保新建工业企业远离医院、学校、居住区等敏感点;强化对工业噪声源的管理和对超标声源的限期治理;制定道路交通噪声治理规划;加强生活和娱乐场所噪声源的监管,确保公共场所噪声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加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治理力度。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现状 虽然镇区建立起了垃圾收集房,加大了镇区主要街道清扫保洁力度,生活垃圾能做到日产日清要求,但生活垃圾处置场所设施还十分简陋,尚未实现垃圾资源化和无公害化处理,垃圾渗漏液也未得到有效防范与处理。医疗垃圾处理缺乏安全性,防治工作相当滞后,固体废物防治不容乐观。 规划目标 煤渣综合利用要达到98%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安全处置率要达到100%;镇区生活垃圾清扫卫生填埋应达到80%以上。 保护与建设任务 对垃圾收集进行分类,按照分类的不同采取无害化处理。实行垃圾袋装化,每天定时专人清扫,收集,统一运至垃圾焚烧场处理。对于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要经过安全处理后在送垃圾焚烧场处理。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完善本镇生活污水的收集及处理系统。逐步在老城截流制改造为分流制,新区实行完全分流制。大力推广应用环保建筑材料和生态建筑技术,按照生态住宅标准建设。控制农业污染。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提倡使用高效无(低)毒农药。 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目标 规划目的 通过对山斗镇现有资源的调研分析,提出山斗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原则,促使山斗镇现代服务业品位全面的提升。 规划目标 第一阶段:至2015年,完成小梅山、东云崖等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观光与休闲旅游所需的接待与服务设施。 第二阶段:2015年—2030年,充分利用现代服务业的多样性,重点加强特色品牌产品的建设和宣传;适时引进高品位、高档次的休闲与度假所需的康乐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基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三阶段:即远景阶段,加强现产业深度和广度开发,加强环境的美化和优化,提高产业在周边省市及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旅游发展布局 根据东临溪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及交通网络的规模框架,其旅游区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可概括为: 中心镇区旅游接待服务基地——东云崖旅游服务区、小梅山十八间房景区。 205国道旅游发展轴线——呈枝状延伸,形成若干条连接各旅游景区及旅游服务区的旅游发展轴线。 中南部综合旅游区——汊口现代农业产业园、小阜飞泉谷生态旅游景区、璜源万亩油茶林观光园。 中心镇区交通转换中心及汊口旅游交通转换节点。 分景区旅游规划 东云崖、小梅山综合旅游区 是东临溪旅游区的核心和重点。结合中心镇区的基础交通设施可有机组合开展遗产旅游、亲近自然游、徽文化山水风光度假游。发展多种旅游形式: ①遗产旅游 由十八间房景区通过旅游轴线组合形成遗产旅游。遗产是人类需要保存的事物,遗产旅游被视为旅游的核心内容。遗产旅游提供游客揽胜、怀古、修学,使旅游者在获得愉悦的旅游体验的同时,提高审美与知识水平,增加旅游过程中的含金量。 ②亲近自然游 东云崖景区环境友好,置身其中,能体验山区旷野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是游客亲近和融入自然的佳境。在景观建设同时,要利用风景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不断挖掘资源的内涵,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使旅游项目有变化、有动态,不断出新,不断培育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增强风景区的吸引力。规划进一步强化旅游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化对旅游者科学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在观光、休闲、娱乐的同时增长知识。把“娱”和“游”结合开展起来,适当增加参与性活动及娱乐活动项目,寓娱乐于游览之中,提高游览的趣味性。 ③徽文化山水风光度假游 规划进一步挖掘当地徽州民俗文化、徽商典故的丰富内涵,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徽州乡村风貌,提供游客徽文化旅游、绘画摄影、影视拍摄、艺术创作等丰富的游赏内容。结合农家乐自助游等旅游服务点,形成较为完善的休闲度假旅游体系。 中南部生态旅游区 大力开发森林生态游、山水田园休闲度假游、农业光观游,结合汊口现代农业产业园、小阜飞泉谷景区、璜源万亩油茶林基地等以205国道为轴线,组合形成生态旅游框架。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现状概况 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山斗镇共有2所初级中学(临溪中心、汊口中学)、10所小学,全镇共有教职工169人。医疗卫生镇村两级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拥有卫生院和卫生所、室共10个,其中临溪中心卫生院床位30张,医务人员24人。现状其它卫生所(室)普遍存在规模小、医疗设施简陋等问题。商业服务设施不完善,现有的商业基本满足生活需求;镇区未设置综合农贸市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镇上有传统的重阳庙会,现状缺少集会广场等设施。现状无体育场地,仅在中、小学有简易体育设施。 其他设施情况 镇域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建好镇综合文化大楼及村级农村书屋。镇区有邮政和电信支局,移动、联通公司设有分处办事机构,移动通讯覆盖了各行政村,广播覆盖率达65%,有线电视覆盖率90%。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基本原则 设施配置满足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设施配置等级体系与村镇等级规模结构相一致。 设施配置和区域经济水平相适应。 设施配置满足居民生活提高需要。 设施配置充分考虑城镇职能分工的差异。 中心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中心镇区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高标准、高起点的设置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 行政管理机构 教育机构:初中、小学、幼儿园等; 文化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图书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 医疗卫生:中心卫生院、卫生防疫机构、计划生育指导站等; 市场:综合集贸市场、专业市场; 商业金融:相对齐全的商业、金融服务设施; 社会福利:敬老院。 中心村 村委会 教育机构:小学、幼儿园等; 医疗卫生:卫生室; 文化科技:文体科技室; 商业服务:基层商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具供应、修理、租赁种籽及技术服务等服务点。 基层村 基层商店:日常基本生活需要服务点。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表 注:“●”表示必须设置;“△”表示可以选择设置;“—”表示可以不设置。 类别 项目 镇区 中心村 基层村 1.行政 管理 党、政府、人大、政协、团体 ● — — 法庭 △ — — 各专项管理机构 ● — — 居委会、警务室 ● — — 村委会 △ ● ● 2.教育 机构 高级中学、职业中学 △ — — 初级中学 ● △ — 小学 ● ● △ 幼儿园 ● ● △ 3.文体 科技 文化站、青少年及老年之家 ● ● △ 体育场馆 ● — — 科技站、农技站 ● △ — 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 △ — — 影剧院、游乐健身场所 ● △ △ 广播电视台(站) ● △ — 4.医疗 保健 计划生育站 ● △ — 防疫站、卫生监督站 ● — — 医院、卫生院、保健站 ● ● ● 休疗养院 △ — — 专科诊所 △ △ — 5.商业金融 生产材料、建材、日杂商品 ● △ △ 粮油店 ● ● — 药店 ● △ — 燃料店(站) ● △ — 理发室、浴室、照相馆 ● △ — 综合服务站 ● △ △ 物业管理 ● △ — 农产品销售中介 ● △ — 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 ● — — 邮政局 ● △ — 6.社会保障 残障人康复中心 △ — — 敬老院 ● △ — 养老服务站 ● ● — 7.集贸设施 蔬菜、果品、副食市场 ● △ — 粮油、土特产、市场畜禽市场 ● △ — 建材家具、生产资料市场 ● — — 镇域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点 商贸业 发展旅游综合市场和有专业特色、有产业依托和具有较强辐射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 东临溪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必须重点建设好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推进个农产品基地的综合批发市场和乡镇农林土特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苗木良种交易市场、农副产品保险贮藏交易中心等交易市场建设。 公益性社会服务设施 完善国民教育和文化发展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30年,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普遍建立起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完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城乡的净、绿、亮、美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综合医疗设施、专科医疗设施与社区医疗服务设施相结合的医疗体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将东临溪中心卫生院改造为二甲医院。 文化设施 在山斗镇区改造、提升原有文化设施,配置新的相应级别的文化设施,新建善文化馆、图书馆(可结合学校建设,提高利用率)、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的配置。 科教事业 按国家的规定标准普及幼儿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 95%,努力提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扩大镇区学校规模,完善教育设施。学校布局:镇区和汊口村各设1所初中1所小学,中心村设1所小学和幼儿园。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推进“科教兴镇”,有效开展资源配置。 体育事业 结合中学建设体育场馆。 社会保障事业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范围覆盖合理、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统一规范、持续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 综合交通规划 现状 山斗镇对外交通主要靠205国道,经过东临溪村、汊口村、源口村、璜源村至浙江省,路基宽度为12米,路面宽度为9米,沥青路面。一巧路(一心至巧坑):沥青路面,路面宽度5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山斗镇域内公路没有形成网络体系,等级较低,路面质量较差。 与周边缺乏联系,没有真正融入大区域交通网络。 镇域内缺乏汽车客运站、公交车站等交通设施。 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原则 构建综合、高效、便捷的镇域综合交通网络,带动镇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在现有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交通建设的超前性,近、远期结合,处理好时序衔接。 妥善安排与屯溪区及周边城镇的交通衔接,形成内外交通联系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网。 规划目标 山斗镇规划期内应重点发展公路交通,建成科学合理的镇域公路网,建设以205国道、临溪南路、一巧路以及滨河大道为骨架,以乡级公路为支撑的道路交通体系,提高道路的等级,达到村村有硬化路面道路。规划期末在镇域范围内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公共交通规划 规划加强镇区与中心城区屯溪组团的公共交通联系,建设城、镇、村三级公共交通系统,达到村村通公交,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汊口村作为镇域次中心,具有承载镇域中南部综合交通重心的要求,规划布置公路客运站场以及货运站场。 镇域公路一览表(2030) 公路路段 公路等级 公路长度 路幅宽度 改造类型 205国道 国道 29416 24-30 改建 一心-榆村 县道 6626 24 改建 和坑-汊口 县道 4925 24 提升道路等级 汊口-源芳 县道 2880 24 改建 三村-巧坑 乡村道 3307 16 改建 源口-小阜 乡村道 4666 16 改建 205-大阜 乡村道 1413 10 改建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给水与能源工程 给水 用水量预测 规划远期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00升/日·人;总用水量为5200吨/日。 水源地规划 全镇河流主要为汊水河,汊水河从镇域内流过;率水河在镇区北部流过,在镇区的流域面积较少。镇域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5.9%,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初具规模。农业基础较强,是黄山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给地。镇内中小型水库共10座,分别是璜源水库、太坑水库、九里冲水库、枫溪水库、和坑水库、马迹水库、红旗水库、跃进水库、青年水库、三八水库。 实施开源、节流、水资源保护、改革水管理体制、调整水价和水资源统一规划与管理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加强汊水河生态林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污水收集管网,新建污水处理设计,减少污染,保护水体,以达到优质水源区的效果。 加大对水源保护力度和利用力度。农村居民点多建塘、库蓄水,每一个农村居民点优先利用水库和小流域水源。留各村已有的打手压井、潜水泵井、堨坝汇水、山泉引水等多种形式供水作为补充。 给水设施共享 镇区紧邻市二水厂,规划镇区及附近地区自来水由市二水厂统一供水。 供水方式 镇区主供水管管径300毫米,供水范围为整个镇区及周边地区。汊口村建设1200吨的小型自来水厂,采用统一的供水方式;其余各村优先利用已有的打手压井、潜水泵井、堨坝汇水、山泉引水等多种形式供水。 能源工程 规划供电电源由汊口35KV变和中心城区阳湖110KV变、规划的红星110KV变分别10KV出线供给。已建成的220千伏芳村变电站位于山斗镇五里亭经济园区,占地面积2.86公顷。农村10KV配电台区应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新建和改造的台区应选用低损耗配电变压器。10KV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不大于15公里。低压配电线路应严格按“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规划近期采用以液化气、沼气为主,以其它燃料为辅。远期采用天然气为主,以液化气、沼气为辅。镇区天然气结合中心城区的供气管网统一供气。 环境卫生治理 垃圾处理设施 生活垃圾量预测 根据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2Kg/人,规划期末总计约31.2吨/日。 环境卫生设施共享 镇区附近及汊口村的垃圾纳入中心城区垃圾处理设施统一处理。 环卫设施 规划末,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应大于70米。新建居住区内,每四幢住宅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 废物箱一般设置在道路两旁和路口,应美观、卫生、耐用,并能防雨、阻燃。设置标准:商业街间隔25~50米设1个,交通干道间隔50~80米设1个,一般道路间隔80~100米设1个。 公共厕所布点根据人流量,符合卫生标准,合理布局。规划主干路每300~500米设公厕一座,非主干路每800米设公厕一座。 规划在镇区和汊口设置垃圾中转站,每一处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各村采用垃圾堆放点进行收集。镇域其它各村庄的垃圾采用垃圾焚烧炉进行焚烧。 污水治理 镇区附近及一心村的污水纳入市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 规划末,污水处理率达到80%。 近期基层村在现状基础上稍做改进,采用截流式合流制,远期根据需要及发展进度,逐步改造管渠系统,过渡到雨水、污水分流制。 汊口村的污水排入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各村的污水分片区将污水汇集排入沼气池或排入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 粪便处理设施 预测粪便人均产生量0.25kg/日。新建沼气池和化粪池,化粪池采用三格式构造,化粪池污物,定期清空,残渣以肥料形式应用于农业。 减灾防灾规划 防洪排涝 坚持“上蓄水、中固堤、下利泻”的流域治理原则。规划确定山斗镇防洪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搞好汊水河上游小流域治理,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护工作,新建镇区汊水河段、朱村河段和汊口段生态防洪驳岸工程,防洪驳岸分别为4460米、390米和570米。 加强汊水河及支流的河道的综合治理,对河道和溪渠清除淤泥、疏竣整治。加强汊水河河流两岸的植树造林,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建议将防洪作为一项重点工程予以重视,组织人力,多方收集基础资料,做好专项工程规划。 消防规划 规划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消防人员按人口的8%配备。加强居民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消防意识和防灾救护能力。消防供水由市政管网统一供给,并保证双向环状供水,室外消火栓必须按不大于120米间距配套建设。加强消防通道的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消防通道间距不小于160米,宽度不小于4米。建筑设计必须满足消防间距要求,安排必要的消防扑救场地。加强消防通讯线路的完善建设,保证火灾报警与消防通讯指挥的通畅。 地质灾害防治 规划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全镇主要灾害隐患点分布在以下地区:和坑、三村、巧坑村,灾害点有:石笋尖、茶坑坞、上下马迹、三村、三村五组等。全镇地质灾害总数为 6处,其中滑坡2 处,崩塌3 处,泥石流1 处,斜坡失稳多处,有进一步发展成为隐患的可能,对村民构成威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如下: 山地丘陵地区可能引发岩石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切实做好防范工作。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排查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对地质灾害易发地区隐患点的监测、监控和巡查。对穿行山区的公路沿线、水电设施周边、采石场和建设工地等重点部位。 制定并适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抢险预案,做好人员和设备、车辆等物资准备,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提高公众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灾避险方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灾害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镇区规划 城镇性质、规模 镇区发展目标 在规划期内,山斗镇发展应达到五大目标:即“富有魅力的精美城镇、多样化与自由选择的城镇、交通便利的城镇、生态宜居的城镇、公众参与的城镇”。 富有魅力的精美城镇 营造富有吸引力、特色鲜明的城镇,不仅在形象上吸引人,而且具有吸引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游客心目中富有吸引力的休闲旅游服务目的地、村民眼中适宜创业、学习、居住的最佳城镇。创造精美细致的城镇环境景观形象,力争成为黄山市的典范。 多样化与自由选择的城镇 创造多样化的城镇,包括产业、服务、环境风貌、文化、人口构成等多样化内容。在城镇中游客可选择多种休闲旅游方式、多样化环境空间、多样化的人文环境,村民能选择多样化的的就业方式、多样的环境景观和居住空间。 交通便利的城镇 城镇居住、工作、娱乐、学校、商业中心、医疗等各地点之间均有十分通畅的交通联系,村民和旅游者可以自由选择汽车或步行、非机动车等交通方式组织出行。构建机动车交通通畅,同时步行与骑车者又感到安全舒适的交通体系。 生态宜居的城镇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使生态开敞空间与绿楔有机融入城镇空间,保障各阶层村民享有优质的居住环境。 公众参与的城镇 加快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向公众参与的转变,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地汲取公众的力量,保障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管治权,使城镇发展真正与公众的责任和权利结合在一起。 城镇性质 山斗镇城镇性质简述为: 现代服务业的承载地,中心城区的生态宜居新区,特色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 现代服务业的承载地 黄山市走的是一条依托旅游产业不断促进城市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旅游产业在黄山市城镇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旅游作为一种城镇化机制,有力推动了黄山市的城镇化进程。新一轮黄山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可以发挥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形成生态型农业高效持续,工业布局科学合理,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 创建黄山市的特色城镇,实质上是在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下以及依托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辐射,城镇的经济、社会和空间等一系列结构产生变化。其本质内涵包括:特色产业推动城镇化以单一人口(即受特色产业影响的人口)转移和集中,是特定区域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特色城镇化以特色产业为引导特色经济活动的集聚为主要内容,是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的过程;其本质不同于一般的城镇化过程,不单单是通过追求集聚效应而引致社会经济结构及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人口集中只是城镇化的表面特征,生产方式的变更才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而是在此基础上以旅游产业带动、城镇或城镇群为承载,逐步实现城乡有序互动,括经济、社会的进一步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休宁县总体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建设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副中心、自然生态的核心保护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区以及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载区;解读县总体规划所提炼出的休闲养生、休屯同城的概念,山斗镇要作为休宁县乡镇发展的先行镇、示范区。所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务是山斗镇目前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机遇。 中心城区的生态宜居新区 新一轮的市总体规划对屯溪组团的功能定位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金融商贸服务、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科研文教以及商业服务综合区;新兴的市域旅游经济增长点;重要的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环境优良的城市住区。特别是阳湖片区,要发展成为城市重要的宜居社区和高教园区。 作为与阳湖毗邻的山斗镇,因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区域优势,积极主动迎接城区的辐射,建立生态型城镇,增强城镇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特色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 山斗镇现有耕地面积20819亩,林地59180亩。山林地资源丰富,丰富的山林地资源为毛竹、松杉、茶叶的生产提供了条件。位于芳口村的蔬菜基地,耕地面积1287亩,蔬菜种植面积400亩,其中大棚280亩,基本上达到连片种植。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多年的种植经验,该基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了一定的技术。目前该基地的主要产品有水白菜、水芹、香芹、苋菜、茄子、辣椒、胡瓜、黄瓜、四季豆、毛豆、豇豆等,复种指数高,年亩效益基本都在万元以上。在城区的农副产品供应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城镇规模 人口规模 现状人口截止到2009年底,山斗镇镇区人口为7658人,包合一心村1391人,芳口村2376人,临溪村3891人。规划预测2015年镇区人口为0.96万人,2030年为1.5万人。 用地规模 现状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94.7公顷,人均123.7平方米;规划远期用地规模达到157.4公顷,人均104.9平方米。 镇区空间布局 镇区空间利用与管制 用地发展适宜性 东临溪用地条件各向同性(均质性)表现突出,用地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耕地保护、交通、基础设施依托等因子,本次规划以上述因子为评价依据。 现状建设因素影响 从城镇现状建设基础来看,对未来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老镇区区块,今后的拆迁改造成本将会很大,二是对外交通线路,过境公路改线拓宽以及与一心村的主要联系道路建设迟缓也将造成镇区北侧用地建设的进程。 各方向的发展动力 城镇在相对自发状态下仍应是以围绕现城镇建成区聚集型空间扩张为主,以依托交通干线离散型扩张为辅。现状城镇发展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明显,有一定的发展限制,发展以向北为主。 西向:受建成区与地形河流的影响明显,限制因素较大。 东向:东部随着过境公路的改线与拓宽,道路的门槛效应明显。 南向:受地形的影响明显,限制因素较大。 北向:城镇现状道路与公共服务设施北向拓展,近期开发建设可操作性较高;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将是镇区最有活力的地块。 布局构思 理念导向的构思 弹性发展,城镇空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东临溪的区位与资源禀赋决定了城镇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针对如此大的不确定性,唯一有效的途径是构造适应性强的弹性空间结构,使各产业发展各得其所,无论在何种经济发展态势和发展时序下,城镇发展均能有主导的方向,也能保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规划选取了组团拓展型的弹性结构,以构造广泛的适应性。 城镇发展体现人本主义理想 作为一个以旅游服务接待设施配套为特色的市郊型城镇,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一个精美、舒适、浪漫,人与自然融合,历史与现代相生的游憩与居住空间,而非效率至上的“钢筋水泥丛林”。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围绕人的需求(特别是感性需求)创造人性化的城镇空间(具有宜人尺度的建筑空间、广场、绿地水系)、人性化的交通体系(完善的步行、自行车行)等等。 城镇建设与自然肌理的和谐 汊水河与率水河构成了独特的自然肌理,本次规划将萃取村落建设生长与自然肌理有机契合的成功经验,以水脉、开敞空间、道路与建筑空间为基本元素构建城镇建设与大地自然肌理和谐统一的精美城镇。 目标导向的构思 体现城镇性质与功能要求 规划方案必须在空间上体现东临溪城镇性质与功能,因此在老城改造上应通过用地功能调整和交通组织强化城镇原始肌理;在设施和环境标准上,应与黄山市旅游城镇形象相符并适应以都市人口为主的游客的游憩需求;在用地配置上应突出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特色。 满足未来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目标 规划方案应满足未来产业发展、满足人口集聚对城镇用地的需求,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城镇中心,优化城镇的综合功能。 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东临溪担负着连接休宁县东南片区门户的重任。因而,城镇发展应带动与服务乡村,规划方案应从交通沟通、产业联动、设施共享、环境共创等方面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同发展问题。 问题导向的构思 解决新老城镇功能混杂、景观混乱的问题 现状城镇发展中存在着新老城镇交错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导致功能混杂,对外交通与生活交通相互干扰;另一方面导致景观形象混乱,缺乏逻辑与界定,模糊了老城与新区形象差别。规划方案将通过新区、老区的相对分离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新的旅游空间和三产项目布局定点的问题 东临溪对一产的发展已有较成熟的考虑,芳口村的蔬菜基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对于新的旅游空间和可能的三产项目的设置布局,思路还未十分明晰,本次规划将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并在空间上明确安排。 处理结构性交通问题 由于东临溪城镇结构上镇南生活居住的格局已趋成形,而镇东一心村、镇北芳口村与镇中之间缺乏通道,导致交通流线相当不畅。规划将对此作出相应处理。 解决城镇中心不突出且缺乏特色问题 现状城镇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过于分散且特色不突出,未能在空间和功能上形成品位较高的城镇中心。规划方案将选用适当的用地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的高品位城镇中心。 山斗镇区空间发展战略如下:西联东拓,南控北展。 城镇形态与结构 城镇形态 规划城镇形成“一心两翼”形布局形态:“一心”为中心镇区,“两翼”为西部高教园发展备用区和东部一心旅游服务组团。 规划结构 在城镇发展战略引导下,东临溪城镇形成“一核、两带、三片”的规划结构: “一核”:一核位于城镇的中心位置,“山体绿地”形成的绿核。 “两带”:以中央绿地为核心,延伸出三大组团之间的开放空间景观带。 “三片”:镇区组团,高教园区组团,一心宜居新区组团。 镇区组团 由老镇区逐步往北拓展,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带动新区发展,沿汊水河畔设置景观游步道系统,形成空间集中、形象鲜明的现代化城镇中心,功能包括交通、集贸市场、文体科技、医疗保健等。 高教园区组团 规划镇西芳口村成片规划为市高教园区发展预备区。 一心宜居新区组团 通过新安南路南向延伸,布置以高档酒店、度假中心、休闲娱乐、高档房产等为主的休闲旅游服务中心;为本片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形成城镇门户景观;布置旅游集散中心与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以农副产品为主辐射休宁县东南片区。 规划建设用地布局 居住用地 现状与问题 山斗镇现有居住用地48.3公顷。从用地分布上看,居住形式以街坊为主,用地主要集中在老镇区、一心村和芳口村。镇区内有中学1所,小学1所。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均沿过境路205国道发展给镇区交通带来不便。同时小学布置在镇中,造成小学配套设施无法发展。从总体情况看,为居住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尚不够完善。 规划原则 用地布局与自然环境、城镇结构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居住用地空间分布,在组织方式上尽可能成组、成团布置。引导规划用地内的新农村建设执行城镇社区建设标准,避免二次改造。 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居住空间。规划远期居住用地面积公顷69.2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43.9%。 规划布局 规划结构 总体上,规划居住用地布局形成“二组团”结构。其中中片在原有城镇居住用地基础上向北拓展形成“田园新居”居住片,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同时远期考虑芳口村安置于中部新区;另一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部分居住房产,以利于推进旅游服务产业建设。 各居住片(组)的居住人数大致分配如下: 各片区、组团的居住人口分配情况 序号 片区、组团名称 居住人数(人) 1 中片(中心镇区) 13500 2 西片(一心村) 17500(其中镇区人口1500) 配套服务设施 中学:原址扩建,占地面积2.5公顷。 小学:原址扩建,占地面积0.8公顷。西片区新建12班小学,占地面积1.0公顷。 菜场:规划要求菜场结合集贸市场,新建的菜场一律为室内型。 新区建设 适度加大开发单元规模,鼓励以小区为单位进行开发,以发挥规模效益,同时有利于提高住区的环境。努力提升新建住宅小区档次,加强规划设计、施工、物业管理各个环节的管理,积极引进新思路,发展生态型、智能型、节能型、环保型住宅,同时要强化小区的环境建设,切实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 建筑风格 新建住宅建议采用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城镇周边应注重与传统风格的协调;其他地区则建议采用具有现代徽派特色的风格。 建筑间距及建筑朝向 为全面实现小康住宅,建筑间距应适当扩大,规划要求,新区多层的建筑间距达到1:1.2以上,老区改造地块要求达到1:1.1以上。住宅建筑的朝向原则上应以朝南为主。 住区的停车环境 规划不限制发展汽车,但小区的停车位数量及地面停车比率应严格按照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进行配置。对于镇区内农居拆迁安置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力争一步到位,减少二次拆迁。安置方法应当结合实物安置与货币安置。 公共设施用地 现状与问题 现状概况 山斗镇公共设施用地2.0公顷,人均2.6平方米,占建设用地2.0%。现有各类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沿205国道分布,商业、餐饮服务基本集中于老镇区,城镇内还散布着一些文化娱乐、教育科研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现镇政府位于镇区北部,工商所、交通管理站等其他办公用地分布在205国道两侧。 商业金融用地:规模一般,缺少大型商业设施;均为沿街商住用地,给城镇交通和镇容带来较大影响。 文体科技用地:镇区文化设施较少,体育设施目前相当缺乏。 医疗保健用地:镇区内现有山斗镇卫生院,用地紧促,交通不顺畅。 教育机构用地:现状有中学、小学各一所,但缺乏标准体育活动场地。 集贸市场用地:现状无集贸市场。 主要问题 205国道镇区段目前已形成全镇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但商业形式以沿街小型商业为主,缺少大型商业设施、商业广场、街头绿地和停车场地,商业品质及购物环境较差。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建设滞后于东临溪社会经济的发展,且现有设施布局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居民及旅游需求。 总体上,东临溪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较为落后,缺少代表城镇形象的中心。在各类公共设施用地中,行政和教育占公共设施用地比例较大,而文体、商业、医疗设施用地则明显不足。 规划目标与原则 规划目标: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公共设施服务网络,形成系统完整的各级服务中心体系,满足各层次的需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完善和加强城镇的商业、文化等设施,形成富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集商业、饮食、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设施系统。 规划原则:综合考虑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城镇性质、功能定位及城镇未来发展的需求等因素,高标准配置新区公共设施,全面考虑服务休宁东南部区域,使其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加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设施,提高民众文体素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充分利用水系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人文景观,创造具有东临溪地方特色的城镇公共活动空间。 规划结构 规划公共设施形成由“一片、一心、一轴、多点”的布局结构。其中“一片”指高教园区,“一心”指镇中公共设施组团新区、“一轴”指新安南路公建轴,“多点”指分布于城镇的多个公建点。 镇中公共设施组团新区 结合临溪南路构筑全镇的政治、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中心,为镇区居民服务的同时也为旅游者提供更完善的商贸金融以及文化娱乐服务,以便让旅游者更好的感受到“今日东临溪”的风采。 新安南路公建轴 结合新安南路南向延伸形成东临溪新的活力带。 用地标准 远期公共设施规划用地面积为31.1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9.7%。 用地规划 行政办公用地 原址扩建镇政府,规划用地2.6公顷。并在地块西侧集中布置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等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新镇区的开发建设。 商业金融业用地 改变现有商业、金融业紧贴205国道“一层皮”状况,引导商业沿新区发展,布置各类商业、金融、贸易公司用地,形成镇级商业中心。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度开发东云崖旅游组团和十八间房旅游组团,完善旅游接待配套设施体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商业用地10.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6.4%;旅馆业用地14.4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9.1%;市场用地1.4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0.9%。 文化娱乐用地 城镇文化设施结合姚家私塾以及行政中心南侧集中布置形成城镇文化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用地1.2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0.8%。 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山斗镇卫生院搬迁至新区行政中心南侧,规划用地1.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8%。 文物古迹用地 文物古迹用地范围的界定以文保部门划定的界限为准。 仓储用地布局 规划于城镇北部新建仓储物流管理设施用地。规划用地7.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4.5%。 工业用地 现状 金童水泥厂、天运科技等作为山斗镇的支柱产业,近年增长迅速。城镇现状生产建筑用地达11.3公顷,人均达14.7平方米。规模以上企业大部分分布在205国道两侧。现状仓储用地共1.5公顷。 存在问题 由于山斗镇用地条件的限制,造成现有产业无法伸展开来;产业没有形成特色规模,部分三类工业对城镇环境的有严重干扰,不符合东临溪建设生态宜居城镇的目标导向。 规划原则 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 规划目标 限制发展第二产业,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与现代服务产业。 规划措施 规划近期逐步引导分散的工业企业向周边工业园区集中,部分农产品初深加工等一、二类工业考虑布置在汊口组团。 绿地 现状与问题 东临溪现状少量公共绿地,布局散乱。 规划原则 加快绿地建设,点、线、面结合,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地系统。 注重各类绿地间的有机联系,充分利用现状水系组成楔形绿带和绿廊,将城镇内部人工环境与外部自然环境、城镇内部公园与外围的郊野公园及农田林地相贯通,形成绿色网络。 规划目标 以创造山水田园城镇为目标,体现“镇在景中,景在镇中,城镇交融”的生态园林景观。 加快沿汊水河绿化建设,初步形成各类绿地合理配置、乡镇一体化的绿化体系。 规划绿地指标确定为:远期公共绿地面积17.3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1.0%。 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三轴”的结构。“一核”指沿镇区中心的山体绿核。“三轴”指沿新安南路和临溪北路的两条重要道路景观轴和沿汊水河的滨河景观轴。 规划布局 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结合镇区周围的山体,保育植被,种植树木,形成的森林公园。 街头绿地:规划在主要道路两侧及政务新区形成布局均衡的街头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主要沿205国道镇区段以及汊水河规划设置。具体要求为:公路防护绿地按15-20米进行控制;汊水河沿岸按15—150米控制。 道路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 现状与存在问题 东临溪目前主要靠205国道对外联系,现状车行道仅7米。 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东临溪的对外交通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205国道镇区段将承担大量城镇交通,加上过境交通干扰,服务水平逐步下降,而现状对外交通联系出入口单一,仅依这一个城镇出入口将难以适应城镇发展及旅游人口集聚的交通量。其次,东临溪没有一个管理完善的集散中心,将制约城镇发展。 发展目标 镇区规划范围内将原有205国道扩建,红线控制30米。 公交站场规划 规划沿临溪南路政务新区北侧以及一心村新建公交站场,用地0.9公顷。 城镇道路交通 规划原则 分离对外交通与城镇内部交通,减少相互干扰。 建立一种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高效率的城镇公交网络。 建立安全,舒适的自行车、步行系统,以及游船交通网络。 合理安排各种交通设施,组织便捷的交通换乘系统。 合理建设静态交通设施。 城镇道路网规划 现状及主要问题。 东临溪区道路主要由东西向的205国道组成。过境公路与镇区生活性干道混杂,镇区内部道路不畅。 路网布局 城镇道路分类: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四级。 主干路:连接城镇周边一级公路,起到城镇内部交通及内外交通联系的作用。 干路:为生活性道路,组织城镇公交系统,自行车系统等。 支路、巷路:功能组团内部道路,布局走向充分体现各组团的功能特色。 规划路网指标 路网间距:城镇总体呈北向扇形发展,主次干路的的间距控制在200-500米。 道路红线控制:主干路30—40米;干路10—20米;支路、巷路3—10米。 规划城镇道路一览表(2030) 序号 编号 路名 道路 等级 红线宽度(米) 横断面 道路长度(米) 步行道(米) 机动车道(米) 1 A-A 新安南路 主干路 40 2×3.5 4×3.5 1328 2 B1-B1 205国道 主干路 30 2×1.5 4×3.5 3167 3 B1-B1 临溪北路 主干路 30 2×1.5 4×3.5 3065 4 B1-B1 临溪中路 主干路 30 2×1.5 4×3.5 2742 5 B2-B2 滨江西路 主干路 30 2×2.5 2×3.5 4568 6 C-C 临溪南路 干路 12 2×1.5 2×3.5 2047 7 C-C 一心东路 干路 12 2×1.5 2×3.5 2918 8 C-C 临溪一号路 干路 15 2×2.5 2×3.5 1180 9 C-C 临溪二号路 干路 12 2×1.5 2×3.5 955 10 C-C 临溪三号路 干路 15 2×2.5 2×3.5 1612 社会停车场库规划 现状及主要问题 现状没有公共停车场,外来机动车集中在205国道附近路边停靠。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旅游的再开发,公共停车场缺失将严重影响城镇道路交通和景观形象。 停车场规划方案 在城镇主要出入口、城镇中心布置。结合农贸市场、镇中组团、小梅山景区入口、东云崖旅游区南入口、一心村组团建设5处社会停车场,用地面积1.6公顷。 广场规划 现状及主要问题 现状无广场用地。 广场规划 广场老镇区结合姚家私塾布置,一心新区结合一心东路停车场布置。 编号 名称 位置 用地规模(平方米) 1 文化广场 姚家私塾南侧 2887 2 滨水广场 二号路与滨江西路交叉口 2442 3 梅山广场 滨江西路与205国道交叉口 4602 4 一心广场 一心路与一心东路交叉口 11166 步行系统规划 现状及存在问题 镇区交通以步行为主,但是结构混乱,通而不畅。 步行系统规划 规划提倡步行交通,实行步行者优先,为包括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步行者创造良好和安全的步行环境。步行系统由人行道、行人过街道、镇区游憩集会广场、滨水地带林荫步道、交通集散广场、商业步行街等构成。加快镇区游憩集会广场和滨水地带林荫步道系统的建设:在镇区建设广场;建设沿汊水河等滨水步行景观带;在镇区主干道与主干道交叉口和住宅小区周边增设游憩集会广场。 城镇景观风貌规划 目标、定位及原则 总体形象定位 传统风貌与现代风貌相得益彰的江南田园城镇。 规划目标 形成“城镇——田园——新区”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城镇特色。创建生态、自然的休闲空间。 规划原则 尊重原有城镇历史遗产,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保护并合理利用城镇自然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城镇自然风光特色。保障步行优先,创造安全和愉悦的开放空间。引导健康的休闲方式,创造特色的旅游环境。 城镇空间景观结构 景观空间逻辑 整体景观空间形成两个大的层面,即“图与底”,其中城镇建设空间为“图”,自然生态基质为“底”。其中城镇建设空间之“图”中又可细分为三大重点区块:即中心镇区、高教园区、旅游服务区,规划将对上述三大区块作出重点处理,使之形成鲜明的景观个性特点。 在景观逻辑上,自然生态基质是所有东临溪景观空间的基础。城镇为“图形”景观的基点和核心,通过山体绿地田园过渡后向东形成旅游服务区,形成更具现代性的景观区域;向北则形成现代高教园区。 景观空间结构 城镇整体景观空间结构基本可以概括为:“绿心为核、水系成轴、园区鼎立、节点居中”的格局形式。 核心:指镇区及周边作为过渡空间的田园绿地、山体公园。 轴线:指汊水水系为脉络形成的绿色滨水景观廊道,是城镇传统空间向外的延续,亦是城镇与中心城区特色景观区的沟通纽带。 特色园区:指高教景观园区、一心生态宜居住区。 节点:指标志性景观空间,镇中文化、商业中心、城镇行政中心,各节点是不同景观区风貌特色的集中体现。 景观风貌规划 景观核心规划 保护村落原有的景观风貌,包括古村空间格局、古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经济的发展。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保持古村的原真性,提高古村的人气和活力。 景观轴线规划 规划结合汊水河及主要道路轴线设置步行与非机动车道,主要以体验休闲和自然景观为主。结合田园、生态绿廊及山体公园形成互相融合的景观。 景观节点规划 城镇行政中心:造型稳重、亲切,象征东临溪良好的亲民色彩,作为新区入口处的标志,为中心镇区的高度控制点和形象标志。 商业街:建筑以徽派风格为主,营造多层次的院落式空间,最高不宜超过12米。 景观界面规划 滨河界面控制 为了形成连续而有韵律的滨河景观界面,滨河建筑沿河道部分最高不超过12米。高于12米的建筑应安排在临河街区之后。鼓励建筑沿河一侧设置骑廊等过渡性“灰空间”,为人们驻足、观赏、休息提供空间场所,使滨水空间及滨水建筑内部均可提供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建筑布局形成滨水步行街,创造连续的景观界面;鼓励二层建筑形成退台,创造穿插的、立体的、开放的视觉效果,通过不同层次的步道获得多角度视点。滨水建筑出入口应面向水边步道,建筑下部处理要求考虑人的尺度以及相邻建筑和街道的关系。 顶(屋顶)界面 建筑群中相邻建筑的屋顶形式应考虑协调、呼应。住宅建筑一般以坡顶为主,提倡设计屋顶花园。 建筑高度控制 古镇区块:以一、二层为主,体现现有古村落的风貌环境。 新镇区块:应控制在5层以下(15米),新镇中心标志性建筑不宜超过6层(24米)。 滨河建筑:不超过12米为宜。 建筑风格、色彩、材料控制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以体现现代皖南特色的典雅风格为主调。运用新材料和技术,满足现代功能要求,体现先进的建筑理念,同时,结合自然环境,利用石、木等地方材料,延续古村落历史文脉,追求具有持久艺术感染力的现代建筑风格。局部地段如水乡新镇,可运用富有东临溪特色建筑符号,营造与城镇协调共荣的、现代化的城镇街区。 建筑尺度、体量以与城镇协调为主要原则,尊重原有街道尺度的同时,保证正常的土地开发秩序,形成协调的建筑物群体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应在强调与城镇建筑之间和谐对话的同时,鼓励建筑形式的个性化。利用有特色、易识别的裙房,增强城镇肌理和地面空间利用。为保证建筑之间的协调,裙房与主楼的立面处理必须考虑与相邻建筑的关系。标志性建筑的形式应突出和强化其个性特征。 建筑色彩控制 中心镇区建筑总体基调以淡雅的黑、白、灰等中性色彩为主,墙体不宜大面积使用明亮耀眼或沉闷的颜色;石材和砖石块宜保持自然色彩;玻璃和金属的颜色宜选用柔和中性的色调,如透明的窗玻璃、古铜色、灰色的材料,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可用一定程度的对比色。 建筑材料 建筑外墙材料以与城镇协调为首要原则,不得破坏东临溪整体风貌。除标志性建筑外,一般建筑主体外墙装修材料应与毗邻建筑相协调,同时注重与自身裙房的配合关系。 公共建筑裙房建议采用稳重的石材或仿石材料;鼓励底层橱窗使用透明或浅色玻璃,使人的活动成为滨水景观的有机组成。建筑主体不宜大面积使用镜面玻璃幕墙,以减少光污染,如使用须经规划部门审查核定。 绿化景观规划 绿化种植 绿化配置以地方树种为主,做到搭配合理、四季有景、乔、灌木大中小结合,并考虑色彩的变化。要增加色、香、姿、韵,可以考虑以当地树种、花为主,实行低材高用:如桃花、桂花、梅花、柳树、香樟、柏树、杜鹃、凤仙、太阳花等,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绿化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春季山花烂熳,夏季荷花映日,秋季硕果满园,冬季腊梅飘香等。在局部景区往往突出一季或两季特色,以采用单一种类或几种植物成片群植的方式为多。如桃、柳是春景,荷是夏景,桂花是秋景,踏雪赏梅是冬景。为了避免季相不明显时期的偏枯现象,可以用不同花期的树木混合配置、增加常绿树和草本花卉等方法来延长观赏期。如在梅花丛中混栽桂花,春季观梅,秋季赏桂,冬天还可看到桂叶常青。 滨江绿化突出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思想,深刻体现其中心主题——情韵、文化、绿色。既有自然流畅的自然栽植群落,又有中规中矩的规则式栽植,达到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协调。在重点突出某一季节的植物季相时又兼顾了一年四季的景色。 在选择乡土树种的同时,采用新品种大胆使用边缘树种,通过创造丰富的地形、地貌,改善小气候。运用生态学原则,形成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藤、花、水生植物相接、相依、相嵌、相助,富有层次,林冠起伏、疏密相间变化的稳定植物群落,形成“自然群落意趣浓,野花遍地分外香”的格局。 树木配植设计 多层群落(由大乔、亚乔、灌木、地被植物组合而成)。秋色群落,栽种秋色叶树种,有银杏、乌桕、枫香、槭树等。常绿群落,主要种植樟树、桂花、圆柏、刺柏等植物。独景树,选择树形美丽的雪松,形成独景树。 季节 骨干树种 配置树种 春:海棠春暖 垂柳、广玉兰、海棠 雪松、石榴、四季时花等 夏:杜馨月明 桂花、紫薇 香樟、樱花、紫荆、四季时花 秋:秋叶晨霜 银杏、七叶树 鸡瓜槭、红枫、紫叶素、四季 冬:梅林初雪 梅花、腊梅 香樟、广玉兰、海枫、紫叶素 城镇基础设施规划 给水工程规划 现状分析 现状 山斗镇区位于汊水河东侧,主要取井水和汊水河为水源;目前有一条引自中心城区的Dg100的给水管网沿过境公路接至工业区,镇区供水设施比较落后,主要依靠水井和简单的供水设施。水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和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要求,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存在问题 供水量不足,供水范围小,不能满足山斗镇发展需求;用户自备给水设施小,分散,不成系统,不利于发展;自备供水设备陈旧,供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质标准;自备供水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存在用水安全隐患;供水能力和水压不足。 规划原则 根据国家《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标准编制,保证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与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其它专项工程规划相协调; 给水工程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合理超前建设。 给水规划 用水量预测 根据现状用水的实际情况,按《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国家标准,规划选用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取400L/人·d,进行用水预测为: 山斗镇区用水指标表 年份 人口规模(万人) 用水综合指标(L/人·D) 用水量(万吨) 2015年 0.96 300 0.288 2030年 1.5 300 0.45 水源选择 东临溪的水资源主要为率水河和汊水河,加强用水水体保护,水源来自黄山市中心城区二水厂。 饮用水源保护区 依据《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如下: 一级保护区:自取水口上游5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 二级保护区:自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30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 准保护区:自二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 供水方式 规划采用生活、生产、消防合一的供水方式,消防采用低压制;根据具体情况,尽量采用高位水池后重力供水,减少泵压供水。 )管网规划 规划以Dg300、Dg200、Dg150、Dg100的球墨铸铁供水主管沿道路埋地敷设;同时根据规划用地和路网,完善供水管网。规划给水管网由供水干管(≥Dg100)的环状管网和若干枝状管网共同组成,管网互通,水量互为补充。规划期末实现卫生安全自来水入户率≥95%。 用水管理措施 节约型社会,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合理调节高峰用水量,尽可能采用低阻耗的管材和配件;.加强用户节水管理措施,积极采用节水节能型卫生器具,加强维护管理,减少水漏损;做好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污染,保证水质。 排水工程规划 现状分析 现状 目前大部分雨水和污水通过地面或原有沟渠就近排入水体,排水系统大部分为明沟和地面径流。无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任意排入沟渠至汊水河,导致河水水质受到污染。 存在问题 已建管渠未经统一规划,阻塞严重,管理不善,排水能力差;.排水设施不完善、不配套,雨水污水任意排放,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规划原则 根据排水现状和地形,合理划分雨、污水排水分区,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尽可能利用原有排水管道和排水设施。 充分利用排水分区内的地形条件,就近排入排洪灌溉沟渠、水体和坑、塘、等收纳体; 按照污水集中处理的原则,遵照卫生防护和排放水体的要求设置污水处理设施。 排水规划 排水体制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对老镇区原合流制近期改造为截流式合流制,远期逐步过渡到分流制。 雨水规划 ①设计标准: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雨水量计算公式采:Q=ψqF,其中q-暴雨强度。采用邻近城市杭州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q=10174(1+0.844lgP)/(t+25)1.038(L/S.公顷),其中P-设计重现期、ψ-径流系数视山斗镇具体区域而定。山地流量计算公式采用Q=CFa。其中C、a――地区参数,根据安徽省水电勘测设计院1984年5月编制的《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选取。 ②雨水排放:雨水排放系统采用“分区排水,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根据雨水排水现状、地形条件、道路规划与周围自然水体的关系,将规划建成区划分为老区和一心片区两个片区组织雨水排放;规划每片区的山地水通过山脚修建截洪沟或泄洪渠排放,规划沿道路布置Dy500-Dy1500的雨水管网,雨水就近排至沟渠或河流,低洼地带的雨水或就近排入水塘或通过干管集中收纳,最终排入河流。 排污规划 污水量预测:规划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5%计,近期2010年末镇区污水排放量为2448吨/天;至2030年末污水排放量为3825吨/天。规划沿道路布置Dw300-Dw500的污水管网,污水通过支管进入主管,最后进入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污水排放:根据城镇的现状地形,道路规划,划分为两大污水分区: 一心片区——在镇区的东北部,规划污水纳入中心城区管网,统一处理。 镇区——考虑镇区实际情况选用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统一纳入中心城区污水管网,统一处理。 电力工程规划 现状分析 目前电源由35KV汊口变电站的10KV出线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0KV线路不断延伸,供电半径大,送电电压等级低;部分区域线路仅有一回线路或一台变压器,供电可靠性差;农网结构薄弱,供需矛盾大,现状供电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电力规划 规划原则 规划的电网满足经济性、可靠性与灵活性要求,做到远近结合,既能适应远期发展,又便于在现有电网基础上过渡到远期目标网络。 用电负荷预测 根据规划区用地性质和规模,参照国家《城市电力规划规范》标准和相关用电资料,采用负荷密度法,按地均用电指标预测:远期末用电2.787万KW, 按线损5%,同时系数0.7计,需设变配电容量远期2.048MVA。 远期(2010-2030)规划用电负荷预测表 用地名称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公共绿地 合计 用电指标(KW/公顷) 100 250 100 10 50 10 -- 用地面积(公顷) 115.6 53.8 21.8 25.5 3.8 23.5 224.8 用电量(KW) 11560 13450 2180 255 190 235 27870 电源规划 已建成的220千伏芳村变电站位于山斗镇五里亭经济园区,占地面积2.86公顷;规划供电电源由汊口35KV变、红星110KV变分别10KV出线供给。 高压走廊规划 线路电压等级(KV) 走廊宽度值(m) 220 30-40 110、66 15-25 35 12-20 电网规划 根据规划用电需求,不断更新电网设备,依托现状电网,对目前10KV高压线路进行改造。规划加强10KV环网建设,采用环、枝状相结合的电网供电方式,努力实现输配电电压由阳湖变和规划的红星变的110KV-10KV—0.4KV三级向各负荷用地供电网络;规划10KV电力线采用架空线路布置方式,沿主次干路东、南侧敷设布置,形成多环网,保障居民安全用电。根据道路网及负荷情况布局架设网络且合理配置变电所,以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 电信工程规划 现状分析 现有综合电信邮政支局一处,从事邮政、电信、储蓄等业务,目前市话总装机容量可达3500门,实际安装程控交换机一部,装机容量3000门,并以此为中心,电话已分布全镇各个行政村,普及率5.0部/百人,移动、联通基站已遍布全镇;广播覆盖率达60%,有线电视覆盖率占80%,宽带网已进入6个行政村。 电信规划 规划原则 ①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建成完善的通讯网络; ②新增局所按大容量、少局所原则进行布局,网络光迁化,鼓励发展新型电信技术; ③因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规划难以对未来技术进行预测,故具体网络建设应密切注意相关技术的发展,本规划着重解决电信线路的建设。 市话容量 电话用户预测测算:住宅电话按1门/户,公建电话按1门/100平方米,公用电话按0.25门/公顷,合计规划区需电话总容量约15100门;交换机容量按电话总容量的1.2倍计,约18000门。 电讯设施规划 根据用地布局状况,规划建设邮政支局、电信支局、移动、联通等公司,根据用地布局进行各个电信接入点的布置,加强公用电信设施的建设;同时在居住区配套设置邮政、电信网点和移动通信基站。 电讯网络规划 规划电讯管线采用联合通讯综合管沟埋地敷设,新区建设应将综合管沟与主次干路同时设计施工一次埋地建成,避免重复建设。电讯管道的走向沿道路的西侧(或北侧)布置。 信息业务发展规划 规划通信在发展语音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最终形成以经营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为主的电信网络。规划邮政在发挥传统邮件的特色,进一步提高传递速度和服务质量,建立完善邮政运输网,提高邮政综合服务能力,实现邮政管理现代化。 减灾防灾规划 消防规划 规划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消防人员按人口的8%配备。 加强居民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消防意识和防灾救护能力。 消防供水由市政管网统一供给,室外消火栓必须按120米间距配套建设。 规划消防通道间距不小于160米,宽度不小于4米。 加强消防通讯线路的完善建设,保证火灾报警与消防通讯指挥的通畅。 防洪规划 规划确定山斗镇防洪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 坚持“上蓄水、中固堤、下利泻”的流域治理原则。 搞好汊水河上游小流域治理,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护工作,新建镇区汊水河段和朱村河段防洪生态驳岸工程,总长约4850米。 加强河道的综合治理,对范围内河道和溪渠清除淤泥、疏竣整治。 加强河流两岸的植树造林,进行水土保持。 规划建议将防洪作为一项重点工程予以重视,组织人力,多方收集基础资料,做好专项工程规划。 人防规划 贯彻“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长远建设与应急建设相结合,国家投资与社会筹资建设相结合”的方针。 发挥战时防空、平时防灾减灾、服务生产生活、开发地下空间、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原则。 各类人防工程留城人口人均有效面积近期达到0.5平方米,远期达到1.4平方米。 规划结合镇区重要建筑物设置,按要求开辟必要的人防设施,修建地下人防工程。 加大重要目标和村镇基础设施的防护,建设一定抗力的地下防护措施。 规划医院作为医疗救护设施用地,并在新建医疗设施内附建地下救护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规划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逐步完善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规范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制度。纠正和禁止不合理的采石方法、不合理的切坡修路、削坡造房等人为工程活动。对位于高陡坡脚地带的房屋,原则上只拆旧房,不建新房,禁止进行重要工程建设。加强防灾预警预防工作:紧密联系气象部门,针对雨情,加强防灾预警预报工作,汛期将受威胁的居住户搬迁避让,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防风减灾规划 建筑施工、室外广告的设置和绿化树种的选择应满足抵御大风正面袭击的要求。   迎风地段宜布置刚度大的建筑物,体型力求简洁规整,建筑物的长边应同风向平行布置。 不宜孤立布置高耸建筑物。 建筑物要组成片布置。 充分利用风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转换成其它能源。 逆风向的电线杆、电线塔和其他高耸构筑物,易被风拔起、折断和刮倒。必须加强对风的抗侧拉、抗折和抗拔力。 抗震防灾规划 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防烈度为VI度以下。针对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必须加快道路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医疗卫生、消防等系统设施建设,提高主要建筑物、构筑物设防等级,增强抗震防灾能力。 防御目标 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设防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城镇功能正常;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设防工程不需要修理或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城镇功能及生命线、要害系统基本正常。 防御措施 生命线及要害系统工程、次生灾害源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尽量避开不利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震后发生次生灾害。医疗中心、次生灾害源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逐步开展对现状尚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采取措施加强抗震能力。本着就近避难、均衡布局的原则,建设避难疏散场所。结合镇区内部的公共绿地、广场、中小学操场、体育场等开阔空间,按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的标准建设紧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避震疏散场地按人均3平米控制。 依托城镇道路,将各级避难疏散场所连接起来,形成相互贯通的网络状避难疏散通道体系。主次干道应作为震时疏散、救灾、供应道路。 环境规划 生产污染防治规划 生产项目的布置 规划近期逐步引导分散的工业企业向五里亭工业园区集中,同时严格控制企业进入标准,同时控制增量用地,控制用地规模在25公顷以内。 水体环境保护 水体环境标准 规划区水环境区划范围主要指境内的主要河流率水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水库、河流按照饮用水、景观用水的不同功能要求,进行综合治理,使水体达П类以上标准。 水源地保护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对已建项目要对其通过治理进行达标排放。对保护区内已有的生活污水排污口应逐步取消,污水并入城镇污水管网。水源保护区内的生态植被等应当加以保护,在必要的时候应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方法来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切实保证饮用水水源地以及饮用的安全。 大气环境保护 加快烟尘控制建设,对于分散的燃煤锅炉、炉灶单元进行集中整治或取缔,发展用电锅炉、液化气,提高气化率,有计划的在农民新村推广建设。禁止在镇中心区内焚烧生活垃圾、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它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强化机动车污染管理,改进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加强路网配套建设,控制主干路车流量。加强居住区及村落道路建设,配套完善社会公共停车场,改变占道停车状况。加强卫生保洁,防止地面扬尘。加强镇区道路保洁,逐步达到主干路、住宅区、商店周围基本无扬尘,消灭垃圾死角。扩大绿化面积,增强自净能力;提高城镇绿化滞尘效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声环境保护 加强交通噪声管制。对公路高速公路的交通噪声实施管制,将其作为主要交通噪声污染控制区。点源噪声污染防治。对建筑业、三产服务业等产生的强噪声源、强振动源进行限期治理,实现边界噪声达标。居民集中区、环境敏感区实行夜间施工噪声管制。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噪声污染防治“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噪声污染源。加强对民用空调机、宾馆娱乐场所、居民区装修、维修业等第三产业产生的社会生活噪声的管理。加强绿化,降低噪声污染。完善道路绿化系统,在主要交通干线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植树,建设护林带,建筑物积极进行垂直绿化。 固体废物防治 对生活垃圾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加强“白色污染”管理。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饭盒、塑料薄膜包装袋,推广可降解即可回收再生利用的包装材料,鼓励和扶持废旧塑料回收缴再利用项目。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规划建议对产生的医疗废物全部收集封装后,委托黄山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偿代为焚烧处置。 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如下: 搞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垃圾量预测: 规划山斗镇人均垃圾量1.2公斤/日,规划近期为1.152万吨/日;规划期末垃圾量为1.8万吨/日。 环卫规划 环卫所 规划在行政管理用地附近设置一处基层环卫所。用地350平米,用于环境卫生的行政管理和环境卫生专业业务管理。 垃圾转运站 规划小型转运站每0.7-1平方公里设置两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米,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小于5米。规划设置两处,一处位于老镇区,一处位于一心村,接纳相应的区域垃圾收集。 垃圾处理 垃圾纳入黄山市中心城区统一处理。 公共厕所及废物箱 规划近期公厕按1处/2500-3000人标准分别设置3座;远期新建公共厕所按500米服务半径设置,公厕共7座;按“城乡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增补和建设公共厕所及废物箱,使其达到布局合理、美观、卫生。 居民粪便的处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的要求。规划在主要道路上按70米间距设置标准垃圾箱若干,扩大清扫网的范围,同时利用各种有利的措施,积极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成立专门的保洁队伍,强化管理。 四线控制导则 城市紫线 为了加强对山斗镇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城市紫线范围。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管制对策:紫线范围内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历史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新建或者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对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修缮和维修以及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城市绿线 为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加强山斗镇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总体规划布局,在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城市绿线范围。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管制对策: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予以严格控制。 城市黄线 为了加强山斗镇区基础设施用地管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城市用地布局,在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城市黄线范围。 管制对策:在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有序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城市蓝线 为了加强对山斗镇区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防涝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城市蓝线范围。 管制对策: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得有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等对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在城市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原则 在尊重和充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制定合理的开发政策,引导城镇近期建设有序进行。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设施的超前发展和配套完善,为城镇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使近期的各项建设有序进行。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 与“十二五”规划相一致,从2010至2015年。 建设规模 根据人口发展预测到2015年,山斗镇建成区人口为0.96万人。近期城镇建设用地以旅游服务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开发为主,近期建设总用地约为107.4公顷,人均111.9平方米。 近期城镇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发展方向 向北依托老城区周边各项公共设施的开发建设,带动新区组团内的建设,拓展镇区生活居住发展空间。 加快拓展三产发展空间。向东依托道路骨架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形成产业区块,为东临溪三产发展提供支撑。 建设重点 道路交通 完成205国道的改道拓宽建设,新安南路的南拓及临溪北路的建设,基本形成规划道路骨架。 公共服务设施 近期重点建设扩建改造东临溪中小学和政务新区。积极开发东云崖和十八间房旅游服务组团,大力发展旅馆业、度假村等休闲服务业。 居住 近期开发镇区北部地块,安置芳口村及一心村部分拆迁居民,建设保障性住房,结合旧城改造,成街坊滚动建设,并按居住小区规范完善社区管理、绿地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依托新安药博园等项目,开发建设西片区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基地。 园林绿地 完成沿河景观带;镇区公共绿地建设;单位内部绿地。 规划实施措施 建立与区域空间管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区域空间管制内容庞杂,广泛涉及土地、建设、规划、交通、环保、农、林等各部门的管理范围。为了有效地推行区域管制,首先应建立以镇主要领导为首,各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的管制协调机构,进行区域管制审批、审查、协调。 合理利用土地,实现供需平衡。节约每一寸土地是城镇建设永恒的主题,应切实贯彻国家、省、市政府各项严格土地管理有关文件精神,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集约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应根据规划对现有建设土地进行合理调整。针对土地资源缺少的现状,应在镇域范围内平衡用地,加强村庄布点规划的实施,通过村庄布局优化、合理农村建房、土地整理、退宅还耕等措施,有效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占补平衡,保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 强化集聚,整合产业空间。规划实施中应突出集聚原则,形成合力,整合产业空间。特别是应避免各村各自为政设立各自的二产区块,对于已经形成的,且有条件整合的上述二产区块,应统一纳入乡级机构管理建设,而难以整合的且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应采取拆迁、整治等方式逐步调整。 培育资源集约利用、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小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百姓家庭。但小汽车交通也存在对道路、停车场地等交通资源的占有量大,污染严重等负面问题。对此应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绿色交通”体系,并合理地对小汽车交通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采用服务导向型(SOD)、公交导向型(TOD)开发模式,通过城镇服务功能迁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开发,使新开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步形成,扩大生熟地之间的地价差,使政府获得调整空间要素所需的资金。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投融资渠道,优先保证非盈利、公益性项目建设,同时按照市场规律,积极探索制度和管理、经营方式的创新机制,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建设,逐渐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好循环,加快城镇建设。 东临溪近期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区域 项目名称或所在地块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投资规模(万元) 1 镇区 镇务新区建设 扩建镇政府,集中布置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等行政管理机构,占地2.6公顷 5000 2 镇区 山斗镇商贸街 占地面积2.7公顷,兴建地方特色小吃和农贸市场一条街 4000 3 镇区 G205、一心路至临溪村上村段地块综合开发 占地面积2000亩、兴建商住、商务旅游休闲中心 50000 4 镇区 广源路建设 兴建连接205国道和新安大道的道路全长3公里。 200 5 镇区 镇区排水管网工程 铺设排水管网15公里 400 6 镇区 镇区滨江大道 新建汊水河临溪段、芳口段沿河大道,设计红线宽度30米,全长5公里,可开发利用地1000亩 10000 7 镇区 镇区供水管网工程 铺设供水管网10公里 600 8 镇区 五里亭新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新区内道路、供电、给排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000 9 镇区 东云崖生态休闲娱乐开发 主要建设旅游休闲设施、商住楼开发,占地面积150亩 30000 10 镇区 小梅山“十八间房”旅游综合开发 主要建设旅游休闲设施 25000 11 镇区 山斗镇集贸市场 占地0.5公顷,兴建集贸市场 300 12 汊口村 汊口村千亩白茶种植基地 建设2000亩厚朴套种葛根基地 2000 13 璜源村 璜源万亩油茶林基地 开发万亩油茶林基地及油茶籽精深加工 2000 14 镇区 中国新安医药博物园 主要建设新安博物园、药厂等,占地500亩,建筑面积3000000平方米 55000 15 镇区 黄山兆福老年生态养生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建设老年养生中心、旅游休闲设施,占地2.8公顷,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3000 16 镇区 千亩高效大棚蔬菜基地 发展1000亩细菜大棚及配套水利、道路设施建设 400 规划建设用地构成表 (单位:面积-ha,比例-%,人均-m2/人) 期限 项目 现状(2010年) 近期(2015年) 远期(2030年) 面积 比例 人均 面积 比例 人均 面积 比例 人均 居住用地 48.3 51.0 63.1 39.9 32.4 42.0 69.2 43.9 46.1 其中 中小学用地 2.4 2.4 3.1 3.6 2.9 3.8 3.6 2.3 2.4 公共设施用地 2.0 2.0 2.6 19.5 18.2 20.3 31.1 19.7 20.7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1.0 1.0 1.3 2.6 2.1 2.7 2.6 1.6 1.7 商业用地 0.6 0.6 0.8 6.1 5.7 6.4 10.1 6.4 6.7 旅馆业用地 - - - 6.8 6.3 7.1 14.4 9.1 9.6 市场用地 - - - 1.4 1.1 1.5 1.4 0.9 0.9 文化娱乐用地 - - - 1.2 1.0 1.3 1.2 0.8 0.8 医疗卫生用地 0.2 0.2 0.3 1.2 1.0 1.3 1.2 0.8 0.8 文物古迹用地 0.2 0.2 0.3 0.2 0.1 0.2 0.2 0.1 0.2 工业用地 11.3 11.4 14.8 - - - - - - 普通仓储用地 1.5 1.5 1.9 6.6 6.1 6.9 7.1 4.5 4.7 对外交通用地 1.8 1.8 2.4 3.5 3.3 3.6 4.3 2.7 2.9 道路广场用地 15.1 15.2 19.7 19.2 15.6 17.9 23.9 15.2 15.9 其中 道路用地 14.8 14.9 19.3. 17.6 14.3 16.4 21.3 13.5 14.2 广场用地 0.3 0.3 0.4 0.7 0.6 0.7 1.0 0.6 0.7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 - - 0.9 0.8 0.8 1.6 1.0 1.1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3.1 3.1 4.0 3.8 3.0 4.0 4.5 2.9 3.0 绿地 11.6 11.7 15.1 14.9 12.1 13.9 17.3 11.0 11.5 其中 公共绿地 1.3 1.3 1.7 9.7 7.8 9.0 14.9 9.5 9.9 生产防护绿地 10.3 10.4 13.4 5.2 4.2 5.5 2.4 1.5 1.6 建设用地面积 94.7 100 123.7 107.4 100 111.9 157.4 100 104.9 注:2010年人口为7658人;2015年规划人口为0.96万人;2030年规划人口为1.5万人。 30
本文档为【东临溪总体规划设计说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格式:doc
大小:667KB
软件:Word
页数:5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1-21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