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X届高三生物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X届高三生物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举报
开通vip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X届高三生物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PAGE信阳高中2020届高二下期三月月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现用洋葱根尖进行如下处理并完成实验:①用蒸馏水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②将正常培养的装置移到冰箱中再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统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③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苯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就可使视野清晰B.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4NC.实验③的目的可能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影响,...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X届高三生物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PAGE信阳高中2020届高二下期三月月考生物试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选择题1.现用洋葱根尖进行如下处理并完成实验:①用蒸馏水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②将正常培养的装置移到冰箱中再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统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③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苯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就可使视野清晰B.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4NC.实验③的目的可能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但还需设计对照组D.实验③依据的原理之一是“致癌物质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被激活”【答案】C【解析】【分析】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是: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详解】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可改变视野的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视野清晰,A错误;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并非都是4N,如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B错误;实验③的目的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自变量为是否加入苯,因此还需设计对照组,C正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但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因此实验③依据的原理是:苯能够诱导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点睛】分析题中三个实验过程,关键要抓住它们各自的实验目的,结合实验目的和所学知识,分析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才具有针对性。2.一条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式为C74H110N19O26S。这条多肽链经水解后的产物中有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NO2S)、丙氨酸(C3H6NO2)、天冬氨酸(C4H7NO4)、赖氨酸(C6H14N2O2)、苯丙氨酸(C9H11NO2)。则水解产物中苯丙氨酸和丙氨酸个数分别是()A.以上都不对B.1和2C.2和3D.3和4【答案】C【解析】【分析】多肽链是由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反应生成的,根据反应前后元素数目守恒关系列出关系式,可以计算出肽链中不同氨基酸的个数。【详解】根据水解产物中只有半胱氨酸中含1个S原子,说明半胱氨酸含有1个;设该多肽(十五肽)中含有赖氨酸α个,根据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可得2α+(15-α)=19,解得α=4个;设该多肽(十五肽)中含有天(门)冬氨酸,根据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可得4β+(15-β)×2-(15-1)=26,解得β=5.最后设该多肽中含苯丙氨酸和丙氨酸个数分别是x、y个,根据C和N原子守恒可列式:3+3y+4×5+6×4+9x=74,x+y+1+4×2+5=19,解得x=2,y=3,故选C。【点睛】突破口:首先以S元素守恒确定含S的半胱氨酸的个数;其次以N元素守恒建立关系式解得赖氨酸的个数;最后以C和O原子守恒建立关系式求余下两种氨基酸的个数。3.下列有关细胞中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分别以氨基酸、核苷酸和葡萄糖为单体组成多聚体B.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它可来自于动物细胞内麦芽糖的水解C.在人体心肌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7种D.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还原型辅酶Ⅰ可与02结合生成水,其组成元素有C、H、O、N、P【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涉及细胞内多种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可以结合细胞内化合物——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等依次逐个分析每一个选项即可作答。【详解】多糖的基本单位是单糖,不一定是葡萄糖,A错误;动物细胞内不含有麦芽糖,B错误;T只参与DNA组成,U只参与RNA组成,在人体心肌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C错误;还原型辅酶Ⅰ即NADH,可与02结合生成水,其组成元素有C、H、O、N、P,D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选项A或B,错因在于:(1)对多糖理解不全面,多糖不仅指淀粉、纤维素和糖原,还包括其他多糖,单体中不仅包括葡萄糖,还包括其他单糖;(2)对麦芽糖存在位置理解不正确,种子发芽过程中淀粉可以水解为麦芽糖,并进一步被水解为葡萄糖,但该过程不是发生于植物细胞内,而是发生在胚乳的位置,胚乳是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场所,不是细胞结构。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含量关系c=a+b,且a>b”的是()A.a细胞质内的膜面积、b细胞核的膜面积、c生物膜系统的膜面积B.a非必需氨基酸种类、b必需氨基酸种类、c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C.a线粒体的内膜面积、b外膜面积、c线粒体膜面积D.a叶肉细胞的自由水、b结合水、c细胞总含水量【答案】A【解析】【分析】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组成人体的必须氨基酸是8种;线粒体有双层膜结构;细胞内的水分,有自由水和结合水;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以及各种具膜细胞器。【详解】细胞膜属于生物膜系统,但不包括在细胞质内的膜面积和细胞核的膜面积之中,即c>a+b,所以其含量关系不符合c=a+b,A错误;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有两种,一种为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外界摄入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有8种,另一种为人体可以自身合成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有12种,即c=a+b且a>b,B正确;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其总膜面积为内膜面积与外膜面积之和,且内膜通过内凹形成嵴的方式使膜面积增加,故线粒体内膜面积大于线粒体外膜面积,即c=a+b且a>b,C正确;细胞中的水有两种形式即自由水和结合水,其中自由水的含量远大于结合水,即c=a+b且a>b,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必须熟悉相关知识,如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线粒体的结构、细胞内水分存在形式以及组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分类等。5.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c段Na+通道开放使Na+大量内流,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cf段K+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膜电位会低于+30mVD.fg段细胞排出Na+和吸收K+的跨膜运输不消耗ATP【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c段Na+大量内流,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cf段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正确;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所以若将该神经置于低Na+溶液中,则膜电位会下降低于+30mV,C正确;fg段Na+出神经细胞逆浓度梯度跨膜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同样,K+进神经细胞也逆浓度梯度跨膜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错误。【点睛】注意两点:(1)静息电位的形成和恢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而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这两种离子经相应的通道蛋白流动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所以是协助扩散。(2)细胞外液中钾离子浓度改变则静息电位改变,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改变则动作电位改变。6.人体运动强度与氧气消耗量和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状态下,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B.运动强度为c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C.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肌细胞积累大量乳酸使肌肉有酸痛感【答案】C【解析】【分析】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同时也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经无氧呼吸分解成乳酸,释放少量的能量。题目以相关知识为背景考查图表分析能力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详解】运动状态下,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消耗的O2量,而无氧呼吸既不消化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A正确;有氧呼吸1分子葡萄糖需要6分子O2,无氧呼吸吸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乳酸,运动强度为c时,O2的消耗量=乳酸生成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B正确;无氧呼吸过程时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过程,一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一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的转移到ATP中,C错误;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会因为乳酸增加而使肌肉酸胀乏力,D正确。【点睛】关键:要结合人体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一方面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另一方面也要熟悉相关物质量变化的对应关系。7.为研究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操作顺序的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甲组:CuSO4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乙组:NaCl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丙组:蒸馏水—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各组试剂量均适宜,下列对该实验方案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不合理的是()A.缓冲液的pH应控制为最适pHB.设置的对照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C.宜选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D.保温的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答案】B【解析】【分析】探究不同离子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不同的离子,因变量是酶的活性,其他变量如PH、温度等都是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温度、PH和无关离子等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需要将所有实验都放在最适温度的环境中,且最好设置空白对照组(甲蒸馏水和缓冲液)和条件对照组(含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详解】缓冲液的作用是为了调节PH值,维持PH稳定的,本实验PH值以及温度都是无关变量,为了避免温度和PH值对实验的干扰,因此温度和PH值都应该设置到最适,A、D说法正确。本实验的因变量可以是淀粉的剩余量,根据碘遇淀粉变蓝可以检测实验中淀粉是否有剩余,与对照组相比较说明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C说法正确。甲乙两组实验中除了有Cu2+和Cl-,还有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需要排除二者对实验的干扰,因此对照组还需要再设置一组排除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干扰的对照实验,因此设置的对照实验只有一组不能达成实验目的,B评价不合理。【点睛】易错点:容易忽视两实验组中含有的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8.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环境因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是()A.图中CO2浓度1大于CO2浓度2,若将CO2浓度改为温度,则此关系也成立B.若e点为正常植物的光饱和点,则缺镁植物的e点会右移C.a点植物叶肉细胞中参与C3还原的NADPH和ATP比c点要多D.图中c、d两点相比,d点植物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要高一些【答案】D【解析】【分析】a、b、C三点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同,但光照强度不同,其中b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正好是饱和光照强度。c、d两点的光照强度相同,但d点的二氧化碳浓度比c点低。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有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光合速率下降。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受阻,对光能的利用率下降。【详解】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有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光合速率下降。因此,将CO2浓度改为温度,此关系不一定成立,A错误;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受阻,对光能的利用率下降,因此,e点会左移,B错误;两点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同,a点比c点的光照强度降低,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比c点少,因此参与C3还原的NADPH和ATP比c点少,C错误;c、d两点的光照强度相同,但d点的二氧化碳浓度比c点低,植物叶肉细胞中参与固定二氧化碳的C5降低,因而C5的含量较高,D正确。【点睛】注意:比较a、c点或c、d点不同的生理变化过程,关键要抓住引起它们的不同的外界因素是什么。9.用含3H-TdR(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液培养海拉细胞适当时间,使所有细胞都带标记;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培养适当时间,直至所有细胞都停止分裂;洗去抑制剂,将细胞移至无放射性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并开始计时,定期测量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结果如下:经过4.5小时后第一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经过5.5小时后第一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末期细胞,经过10.5小时后发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开始减少,经过24.5小时后第二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细胞周期是20小时,G1期是8.5小时,S期是6小时,G2期是4.5小时B.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后,有的细胞有完整的细胞周期,G1期合成DNA聚合酶C.第二次测量到的有放射性的中期细胞中,半数染色体都带有放射性且缩短到最小程度D.10.5小时时,细胞内被标记的大分子物质只有DNA,部分细胞有大量TdR进入细胞核【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G2期)和分裂期,其中S期进行DNA复制。依题意可知:当所有细胞的DNA的两条链均用3H-TdR标记后,在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培养适当时间,这些细胞最终停留在G1期与S期的交界处或者S期。【详解】洗去抑制剂,将细胞移至无放射性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并开始计时,经过4.5小时后第一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说明G2期持续的时间是4.5小时;经过5小时后发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开始减少,说明S是10.5-4.5=6小时,经过24.5小时后第二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说明细胞周期是24.5-4.5=20小时,G1期是20-6-4.5-1=8.5小时,A正确;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后,将细胞阻断在G1期与S期的交界处或者阻断在S期,因此细胞没有完整的细胞周期,G1期合成DNA聚合酶,B错误;第二次测量到的有放射性的中期细胞,因DNA分子在间期已经完成一次复制,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每个DNA分子有一条链含有3H-TdR,因此每条染色体都带有放射性,中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所以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C错误;3H-TdR(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是DNA复制的原料,而DNA复制发生在S期,因此10.5小时时,细胞内被标记的大分子物质只有DNA,此时细胞处于末期,且处于无放射性的完全培养液中,所以不会出现“部分细胞有大量TdR进入细胞核”的现象,D错误。【点睛】关键:本题关键要结合题意分析得出加入DNA复制抑制剂后,第一次测得的放射性分裂期细胞与第二次测得放射性分裂期细胞的时间差正好是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10.玉米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AA和aa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F1,再让F1随机交配产生F2,则有关F1与F2的成熟植株中,叙述正确的是(  )A.有茸毛与无茸毛比分别为2:1和2:3B.都有9种基因型C.宽叶有茸毛类型分别占1/2和3/8D.高产抗病类型分别占1/3和1/10【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说明有茸毛玉米植株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因此,高产有茸毛玉米的基因型为AaDd.据此答题。【详解】据以上分析可知,F1中有有茸毛与无茸毛Dd:dd=2:1,F2有茸毛(Dd4/9):无茸毛(dd4/9)=1:1,A错误;因茸毛显性基因纯合时(DD)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故AaDd自交的F1只有3×2=6种基因型,F1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成熟植株中也只有6种基因型,B错误;F1中宽叶有茸毛(A_Dd)类型为3/4×2/3=1/2,F2中宽叶有茸毛类型为3/4×1/2=3/8,C正确;F1高产抗病(AaDd)类型是1/2×2/3=1/3,F2高产抗病((AaDd))类型是1/2×1/2=1/4,D错误。【点睛】关键: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题意分析得出高产有茸毛植株的基因型只能是AaDd,且成熟植株中不存在DD类型的植株。11.某科研人员在某地区野生型果蝇(正常眼色)种群中发现两只突变型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A和果蝇B。为研究果蝇A和果蝇B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类型,进行了如下实验(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据此分析正确的是()组别亲本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实验一A×纯合正常雄果蝇40正常(♀):38褐眼(♀):42正常(♂)实验二B×纯合正常雄果蝇62正常(♀):62褐眼(♀):65正常(♂):63褐眼(♂)实验三实验二的子代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25正常(♀):49褐眼(♀):23正常(♂):47褐眼(♂)A.让果蝇A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2/3B.果蝇A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果蝇B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果蝇A发生了隐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实验一果蝇A与纯合正常雄果蝇,后代雌性一半正常,一半褐眼,而雄性只有雌性的一半,且表现为正常,说明果蝇A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且该突变具有致死效应,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二与实验三中子代眼色性状与性别无关,说明果蝇B的突变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实验二中F1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后代正常:褐眼=1:2,说明显性纯合致死,即果蝇B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该突变也具有致死效应。【详解】假设与果蝇B的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用B和b表示,若上述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则果蝇A的基因型为bbXAXa,实验二中F1褐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二者杂交,因XAY致死,所以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1-1/2bb×(1/3XaXa+1/3XaY)=2/3,A正确;实验二与实验三的子代中,具有正常眼与褐眼的果蝇在雌、雄中的数量比相同,说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果蝇B的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又因在实验三的子代雌、雄果蝇中,褐眼∶正常眼≈2∶1,说明实验二中的子代褐眼雌、雄果蝇均为杂合子,褐眼为显性性状,果蝇B发生了显性突变,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C错误;假设与果蝇A的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若果蝇A发生了隐性突变,且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果蝇A的基因型为XaXa,纯合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子代雌蝇(XAXa)全为正常眼,雄蝇全为褐眼(XaY),与表中信息不符;若果蝇A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果蝇A的基因型为Aa,纯合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则子代雌、雄果蝇中正常眼∶褐眼=1∶1,与表中信息不符;若果蝇A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果蝇A的基因型为XAXa,纯合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在基因型XAY致死的情况下,子代雌蝇中的正常眼∶褐眼=1∶1,雄蝇全为正常,与表中信息相符。综上分析,果蝇A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D错误。12.某雌雄异株植物,叶片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等类型。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选取杂交Ⅰ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B.选取杂交I的F1中锯齿叶植株,与杂交ll的圆宽叶亲本杂交,杂交1代中有锯齿叶和细长叶两种,比例为1:1,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C.选取杂交Ⅱ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D.选取杂交ll的F2中所有的锯齿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锯齿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正交和反交时,F1中表现型不同,且杂交Ⅰ中以锯齿与圆宽杂交得到F2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说明叶片形状的遗传与X染色体有关。F1随机交配得到F2,F2中圆宽:锯齿:细长=2:6:6,相加等于14。杂交Ⅱ,F1随机交配得到F2,F2中圆宽:锯齿:细长=3:3:9,相加等于15。根据以上推测可能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某些基因型的个体无法存活。假设常染色体基因为A/a,伴X染色体上的基因为B/b。杂交Ⅰ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锯齿),aaXBY(圆宽),F1的基因型为AaXBXb(细长),AaXbY(锯齿),F2中圆宽:锯齿:细长=2:6:6,其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Y的个体无法存活。杂交Ⅱ中,亲本基因型为AAXbY(锯齿),aaXBXB(圆宽),F1的基因型为AaXBXb(细长),AaXBY(锯齿),F2中圆宽:锯齿:细长=3:3:9,其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Y的个体无法存活。【详解】杂交Ⅰ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aaXBXB︰1aaXBY︰1aaXBXb︰1aaXbY(死亡),因此,雌雄株比例为2:1,A错误;杂交I的F1中锯齿叶植株基因型为AaXbY,杂交Ⅱ的圆宽叶亲本基因型为aaXBXB,二者杂交,杂交1代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因此杂交1代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B错误;杂交Ⅱ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F2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3/7aaXBXB︰3/7aaXBY︰1/7aaXBXb。因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C正确;杂交Ⅱ的F2中锯齿叶植株基因型为AaXbY、AAXbY,全部为雄株,无法随机交配,D错误。【点睛】关键:一是分析根据两次杂交结果的表现型比例推测涉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其中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二是根据F2表现型比例不是“9:3:3:1”的变式确定一定有某些基因型个体不能存活。13.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雄性植株,其突变性状是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状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让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子代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性别野生性状突变性状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雄株M1M2Q雌株N1N2P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1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雄性植株全部表现为突交性状,Q和P值分别为1、0,A正确;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则子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雄性全部表现为野生性状,Q和P值分别为0、1,B正确;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或XaY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Q和P值分别为0、1或1、0,C错误;如果突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组成为A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组成为aa,子代中雌雄个体显隐性性状的比例都为1:1,即Q和P值都为l/2,D正确;答案是C。考点:本题考查遗传方式、个体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4.果蝇的体细胞内共含有8条染色体,现将其一个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用32p标记,放在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分裂,在第几次分裂中将首次出现“每个细胞的中期和后期都有8条被标记的染色体”的情况()A.第1次B.第2次C.第3次D.第4次【答案】B【解析】果蝇的体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的。依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所含有的双链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这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的一条链被32P标记,所以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都有8条被标记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16条,其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有8条。综上分析,在第2次分裂中将首次出现“每个细胞的中期和后期都有8条被标记的染色体”的情况,B正确,A、C、D均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相结合的知识以及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理解不透:染色体是DNA的载体,1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在非同位素标记的环境中复制1次所产生的2个子代DNA分子均是1条模板链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另一条新形成的链不含有放射性同位素,且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这2个DNA分子随着有丝分裂结束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依此类推,以后凡是新形成的链均无放射性标记。15.如图①②③表示了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A.每种氨基酸均由不止一种tRNA来转运B.③是翻译过程,方向是从a到bC.①②③也能在线粒体、叶绿体及真核所有细胞中进行D.一条mRNA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加快了翻译的速率【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DNA自我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数量关系:一个mRNA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目的意义: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方向:从上向下(见上图),判断依据是根据多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结果:合成的仅是多肽链,要形成蛋白质还需要运送至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中进一步加工。【详解】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来转运,A错误;③是翻译过程,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a到b,B正确;①②③也能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能进行,C错误;一条mRNA可相继与多个核糖体结合,每个核糖体负责一条肽链的合成,加快了翻译的速度,D错误。16.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a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B.图d代表的生物如果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D.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组的概念是: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一组染色体;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判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则是多倍体。【详解】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b中有3个染色体组,A正确;图d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且由卵细胞发育而来,是单倍体,B正确;图c所示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正确;b含有3个染色体组,如果b表示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3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D错误。【点睛】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根据基因名称判断,同字母(不论大写和小写)表示的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17.一对夫妇染色体数目正常,但丈夫含有2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妻子不含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已知该夫妇生育了一个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女儿和一个不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儿子(结构异常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正常联会、分离,不影响配子活性)。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父亲的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B.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4C.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异常,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D.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该夫妇再生育一个只含1条结构异常染色体儿子的概率是1/4【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丈夫含有2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妻子含有1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该夫妇生育的男孩同时含有这3条异常染色体,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均正常分离,异常的染色体可以正常的发生联会,说明丈夫含有的2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又含有这3条异常染色体的男孩的精子中都含有异常染色体,说明3条异常染色体中有一对是同源染色体。【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父亲的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应该有一条随精子传递给儿子,而父亲含有两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儿子却不含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可说明父亲的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A正确;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根据所生儿子染色体结构正常,可知父亲的Y染色体结构一定正常,则父亲的两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应为常染色体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结构异常的染色体传给子代的概率为1/2,由于只有含X染色体的精子才能与卵细胞组合形成女儿,故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1/2×1/2=1/8,B错误;结合A项分析可知,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异常,则另一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应为常染色体,父亲结构异常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而另一条结构异常的常染色体传给女儿的概率为1/2,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C正确;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根据C项分析可知,父亲的两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应为常染色体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所形成的精子中只含一条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由于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才能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儿子,所以该夫妇再生育一个只含1条结构异常染色体儿子的概率是1/2×1/2=1/4,D正确。18.甲、乙都是二倍体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都是20。甲、乙杂交所结的种子种下去都能发育成植株,这些植株长大成熟后大多数都不能结种子,偶然情况下也会出现过少数能够结种子的植株(丙)。下面对这种情况的分析中,正确的是()①甲、乙杂交后代大多数不能结种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②甲、乙属于不同物种的植物,在环境变化剧烈环境种植出现丙的可能性增加③丙是二倍体植物,同源染色体两两成对,能够进行减数分裂④甲、乙杂交产生的不能结种子的植株,不能结种子的原因是只有一个染色体组⑤甲、乙杂交所结的种子在萌发时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正常结种子的植株A.①B.③C.③④D.②⑤【答案】D【解析】【分析】甲(AA)、乙(BB)都是二倍体植物且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20,故甲、乙杂交所结后代染色体共有20条(10+10),有两个染色体组(A+B),这些杂交种子可以发育成植株,但是因为联会紊乱无法产生后代(不能结种子);若是因为外界条件剧烈变化或用秋水仙素处理该杂交种子,则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可以获得正常结种子的植株。【详解】甲、乙杂交后代大多数不能结种子的原因是其体内有两个不同来源的染色体组(A+B),20条染色体(10+10),因联会紊乱,故不能产生种子,①、④错误;因为甲、乙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故甲、乙属于不同物种的植物,在环境变化剧烈的环境中变异的频率提高,有可能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故出现丙的可能性增加,②正确;分析题意可知,丙的形成是因为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体内有4个染色体组(AA+BB),是四倍体植物,③错误;甲、乙杂交所结的种子在萌发时用秋水仙素处理,则会抑制纺锤体形成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可以获得正常结种子的植株,⑤正确。中枢分析可知,只有②⑤正确,故选D。【点睛】注意: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植株,即便杂交结出种子,但这种种子长成的植株都是不可育的,常常通过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结出可育的种子。1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所包含的化学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的稳定性.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湿地边的挺水植物芦苇属于种群,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绿藻和黑藻是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产者只能利用无机物用于光合作用,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C正确;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20.有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Ⅰ为突触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B.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若Ⅰ为免疫系统,则ll、Ⅲ、IV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D.若Ⅰ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则II、Ⅲ、IV表示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若Ⅰ为突触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A正确;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II、Ⅲ、IV表示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故Ⅰ为免疫系统,则ll、Ⅲ、IV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故若Ⅰ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则II、Ⅲ、IV表示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D正确。【点睛】熟悉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突触的结构组成、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才能正确解答本题。21.某池塘中甲、乙、丙和丁,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如图1所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森林火灾引起的变化属于图2中Q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B.图1中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图2中d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大于0D.图1中甲鱼的有机物可用于呼吸消耗、被乙鱼取食和被分解者利用【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群落垂直结构是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消费者的能量除用于呼吸作用外,还可被捕食者和分解者利用.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所消耗,剩下的部分才以可见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我们称这部分生产量为净初级生产量。次生演替的判断依据是否保留有原有的土壤条件,或植物种子及其繁殖体。【详解】森林火灾引起的变化在群落演替上应属于次生演替类型,对应图2中的P曲线,A错误;由图1,可知甲鱼以浮游植物为食,丙鱼以池底水草为食,丁鱼以螺蛳为食,即各种鱼分布在水体中垂直区域,所以鱼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图2中d点生物的多样性增多,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可判断d点净初级生产量大于0,C正确;甲鱼有机物的除用于呼吸消耗,被更高的营养级捕食和分解者利用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等,D正确。22.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只能参与特定靶细胞的代谢反应②看物体时,神经冲动是由脑和脊髓产生的,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③由脑垂体分泌功能不足引起的呆小症,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④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⑤鼻炎、皮肤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免疫失调病⑥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但不会引起基因组表达的改变。因此,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有1项说法正确B.有3项说法正确C.有2项说法不正确D.没有正确的【答案】A【解析】【分析】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并不会改变植物激素本身的作用特点.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①激素只能调节靶细胞的代谢反应,不参与反应;抗体只与抗原结合,也不参与细胞内代谢反应,故①错误;②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故②错误;呆小症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导致的,不能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故③错误;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的,故④正确;⑤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因为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攻击引起的免疫失调病,是自身免疫疾病,不是过敏反应,故⑤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但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光合作用等,进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⑥错误;所以只有④一项正确。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点睛】易错点:一是激素不能参与细胞内的代谢反应,更不可能催化代谢反应和为代谢提供能量,它只是体内的抑制信号分子,使靶细胞得到信息后改变其原有的生理活动。二是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等都是免疫失调病,但三者不能混为一谈。2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B.与Y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④⑤过程是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D.d细胞为浆细胞,③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血细胞,b表示T淋巴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f表示吞噬细胞,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详解】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X为抗原,Y为抗体,a为血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浆细胞,e为记忆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A正确;Y为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其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膜性细胞器,B正确;④过程是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⑤过程是浆细胞分泌抗体,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C错误;d细胞为浆细胞;③过程为T细胞呈递抗原且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的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需要熟悉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24.图示某植物体内一些激素的合成过程,观点错误的一项是()A.春季,①→②过程增加,赤霉素增多,促进种子萌发,促进细胞伸长B.秋季,①→③→⑤过程增强,胡萝卜素含量增多,促进果实成熟脱落C.夏季,①→③→④过程增强,细胞分裂素含量增高,促进植物生长D.各激素的合成,是在内外因作用下,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夏天生长可知,秋末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详解】春季,①→②过程增加,赤霉素增多,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促进细胞伸长的生理作用,A正确;秋初,①→③→⑤过程增强,胡萝卜素增加,促进果实成熟,而秋末,⑥过程使胡萝卜素大量形成脱落酸,使果实脱落,B错误;夏季,①→③→④过程增强,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在是在内外因作用下各激素的合成,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一个常识“植物越冬休眠,夏天生长”,再结合所学的各种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分析,植物生长过程必然是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增多;而植物成熟、衰老和休眠过程中,体内乙烯、脱落酸等植物激素分泌增多。25.脱落酸(ABA)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激素,其具有多种功能。ABA通过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以增强植物抗寒性的功能已经研究证实。某研究小组为验证ABA增强植物的抗寒性,取若干生长状况良好的水稻幼苗作为材料进行了两次实验处理,首先用不同浓度的ABA进行了第一次常温下48小时的预处理,进行完第二次处理后测定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第二次处理是将幼苗放入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B.用10-5mol/L脱落酸处理的水稻幼苗抗寒性最高C.推测植物体在寒冷条件下合成的脱落酸会增多D.据图分析脱落酸增强抗寒性的功能具有两重性【答案】D【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ABA增强植物的抗寒性,首先用不同浓度的ABA进行第一次常温下48小时的预处理,作为对照组,则第二次将幼苗放入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作为实验组。若实验组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比对照组低,可说明ABA能增强植物的抗寒性。【详解】实验目的是验证ABA增强植物的抗寒性,首先用不同浓度的ABA进行了第一次常温下48小时的预处理,作为对照组,则第二次将幼苗放入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作为实验组,A正确;根据图干信息可知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低有利于抗寒,因此,用10-5mol/L.脱落酸处理的水稻幼苗抗寒性最高,B正确;由图可知添加了外源ABA的叶片在低温条件下相对电解质渗透率要低,故ABA增强植物的抗寒性,由此推测植物体在寒冷条件下合成的脱落酸会增多,C正确;图中三个浓度下的叶片相对电解质掺透率都低于对照组,据此分析ABA增强抗寒性的功能不具有两重性,D错误。【点睛】注意两重性的含义:与对照组相比,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的体现。26.如图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那么()A.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a,则背光为bB.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c,则远地侧为dC.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双子叶杂草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对单子叶植物的作用D.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对根的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器官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越短,说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越大。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分布的多,长得快,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a,则背光侧浓度比a大,且生长速度要比a处快,图中b不相符,A错误。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近地侧分布的多,远地侧分布的少,根对生长素不敏感,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c,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小于c,不可能是d,B错误;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双子叶杂草的作用,则曲线Ⅱ可以表示生长素对单子叶植物的作用,C正确;茎和根相比较,茎对生长素不敏感,D错误。【点睛】分析本题曲线变化关键要抓住: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越短,说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越大,该生长素浓度越接近促进作用的最适生长素浓度。27.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A.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B.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C.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B【解析】【分析】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对应K/2值。【详解】甲在t1~t3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t1~t5呈现“S”型增长曲线,A错误;根据曲线图分析,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则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B正确;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种群数量最大的是t5时间时,C错误;t2~t3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则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D错误。【点睛】易错点: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即先由0增大至最大值,再逐渐减小为0的过程才是对应种群数量变化为“S”型的曲线。28.研究者以北美东部25个不同大小的湖泊为调查对象,统计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食物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及生态系统单位体积的生产力(同化有机物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大湖泊的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强B.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无关C.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泊体积D.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支持更多营养级【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不同湖泊单位面积生产力不同,但平均来看,中型湖泊的生产力最高,大型湖泊的最大营养级位置最大,即食物网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最大。由此说明,最大营养级位置取决于湖泊的体积。【详解】由题意可知,湖泊体积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食物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说明食物链越长,营养结构越复杂,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低,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湖泊体积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也就是: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越大,食物链越长,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湖泊体积越大,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也就是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
本文档为【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X届高三生物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hs154
hx主要从事图文设计、ppt制作,范文写作!
格式:doc
大小:446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1-11-02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