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鲁迅小说中人物群像主题分析-以《呐喊》和《彷徨》为例

鲁迅小说中人物群像主题分析-以《呐喊》和《彷徨》为例

举报
开通vip

鲁迅小说中人物群像主题分析-以《呐喊》和《彷徨》为例     鲁迅小说中人物群像主题分析——以《呐喊》和《彷徨》为例                  摘要:在鲁迅众多作品中,一些固定的人物群像在不同的小说里被赋予不同的主题,从而使人物形象成熟而多元,具有批判和反思的意义。文章以《呐喊》和《彷徨》为例,从“看客”的悲剧性、“孩子”角色的殊途同归和“狂人”的疯子精神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人物主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究鲁迅的思想旨归。关键词:看客;孩子;狂人;人物;鲁迅一.“看客”的悲剧性鲁迅小说中,有一个“看——被看”二项对立的叙事模式。看客们带着麻木而冷酷的灵魂围观“被看...

鲁迅小说中人物群像主题分析-以《呐喊》和《彷徨》为例
     鲁迅小说中人物群像主题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以《呐喊》和《彷徨》为例                  摘要:在鲁迅众多作品中,一些固定的人物群像在不同的小说里被赋予不同的主题,从而使人物形象成熟而多元,具有批判和反思的意义。文章以《呐喊》和《彷徨》为例,从“看客”的悲剧性、“孩子”角色的殊途同归和“狂人”的疯子精神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人物主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究鲁迅的思想旨归。关键词:看客;孩子;狂人;人物;鲁迅一.“看客”的悲剧性鲁迅小说中,有一个“看——被看”二项对立的叙事模式。看客们带着麻木而冷酷的灵魂围观“被看者”,被看者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件事。作者赋予围观者和示众者麻木的共性,又勾画出若干人物的个性特征。在沉重的事件与可笑的“人”之间,生发出一种极强的悲剧色彩。《示众》是体现这种模式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示众》没有人物性格、主观抒情以及推理论证,只有一个场面:“看——被看”的二项对立;只有一个动作:“看”。《示众》在艺术表现上的无情节,无人物性格刻画的特点,使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内含着多方面的“生长点”。我们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从而构成一个系列。1在《狂人日记》中,“看客”是一伙“青面獠牙”的“吃人”者;在《药》里既是一群“颈部伸得很长的,仿佛像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砍头现场的民众(这里与《示众》的景象异曲同工),同时也是店里笑谈夏瑜“疯了”的众人;在《风波》里,看客则成为“随风倒”的畏畏缩缩的村民;在《祝福》里则是为满足自己猎奇心理而一次次消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听众。在这些一次次着墨于“看客”行为举止和心态的小说中,鲁迅揭示了所谓“看客”现象的本质:其症结并不主要在于人们由于缺乏现代觉醒所特有的愚昧、麻木及感觉思维的迟钝,而恰恰在于对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看客”现象的实质正是把实际生活过程艺术化,把理应引起正常伦理情感的自然反应(如同情之类)扭曲成一种审美的反应。在这种“看——被看”的二元对立中,“看者”实质上是通过鉴赏“被看者”的痛苦,来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和转移,以至最后遗忘。在描述这类“看客现象”的小说中,在好奇的“看客”鉴赏“被看”者的痛苦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激愤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使小说的悲剧性更加强烈。“孩子”角色的殊途同归在鲁迅的小说中,“孩子”一方面代表着黑暗时代残存的民族希望,另一方面往往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不管是“性善”还是“性恶”的孩子,其结局都是模糊而不确切的,体现了作者在对“孩子”寄予希望的同时对民族前途深沉的忧虑。在《狂人日记》中,作者将“孩子”分成了三种,一种是被“娘老子教坏”的也要跟着“吃人”的孩子,一种是已经被“吃”了的牺牲掉的孩子,最后一种是尚且存在的需要被拯救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在小说的最后,鲁迅呼吁“救救孩子”,对照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疾呼的不要让孩子步父辈的后尘,唯肖其父,父辈应该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2鲁迅对孩子的寄望可见其深重和迫切;在《药》中,一个孩子是生了痨病被盲目救治而最终死去的小栓,另一个“孩子”是被砍头的革命牺牲者夏瑜,他们同为人子,殊途同归的背后揭示了同为那个时代之子的悲哀;在《风波》里,六斤是新旧交替的时代下传统风俗难易的缩影,“皇帝是否登上龙庭”这一政治事件引发着一个小村庄的一次次风波,而当风波暂定,除了人们对彼此的态度有所转向之外,似乎一切仍如往常。在文末,“六斤新进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这个结局讽刺性地体现了封建陋习难以实质性改变的社会现实;在《孤独者》中,孩子的形象有前后明显的对比,主人公魏连殳对孩子的态度也是180度的转变,同时,“我”和连殳对孩子善恶问题的辩论实际上代表了作者在“孩子”问题上的矛盾,作者通过魏连殳形象和其对世事人情态度的前后反差,暗示了作者从《呐喊》中对国民心性善的积极呼吁转变到《彷徨》中对国民性较为消极的怀疑。在一个尚待开化和被压迫的时代,作者对“孩子”这一人物群像的重墨书写便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狂人的“疯子精神”鲁迅赋予狂人形象的言行以象征的意义,在当时的社会里,统治者和愚弱的民众,都把时代的觉醒者诬为疯子。明代对封建传统观念和假道学进行大胆揭露,以“异端”自居的李贽被视为狂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林纾,在其小说《荆生》中,借伟丈夫之口骂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尔之发狂似李贽,直人间之怪物”;清末革命者谭嗣同被称为谭疯子;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被视为章疯子;鲁迅曾接触过患“迫害狂”的人,如他的表弟阮久荪和朋友范爱农,都有因不满现实而现出佯狂状态的知识分子。3《狂人日记》是《呐喊》的首篇。“狂人”是一个精神患者,而他的言行又寓含着深刻的哲理,充溢着义勇与正气。小说描写了一个“受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将社会生活的深刻提示和狂人内心特有的感受巧妙结合起来,借狂人这个独特的形象,寄托了在一个崭新时代初临乍到之时,最先觉醒者对僵化的封建社会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充满理性激情的全面反省。通过对狂人的描写,作者将封建礼教和家族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罪恶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就是那每一个愚昧而落后的时代所需要的“疯子精神”。结语读鲁迅小说时会有一种“重压之感”,读者在体会作家思想探索道路痕迹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当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时代气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群像很丰富,通过对人物群像的重复描摹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张力,对领悟鲁迅的思想旨归有一定意义。文献参考:[1]刘中树:《<呐喊><彷徨>艺术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2]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谭德晶:《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隋清娥:《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齐鲁书社,2007年。[5]雷世文:《鲁迅研究大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6]王瑶:《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大学街319号李津津收手机:187351307061参见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页。2刘中树:《<呐喊><彷徨>艺术论》,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3参见刘中树:《<呐喊><彷徨>艺术论》,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全文完-
本文档为【鲁迅小说中人物群像主题分析-以《呐喊》和《彷徨》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19
浏览量:266